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15|回复: 0

[初中三年级] 初中初三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网页版_初三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8-15 21: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  童趣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浮生六记》)
1、解释加点词语。(2)项为之强____________    (2)果如鹤唳云端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4、文中的“明察秋毫”一词是形容视力好,而现在这个词的意思已发生转化,现在常常用来形容什么?
5、从选文看,想要找到“物外之趣”需要哪些条件?
二 《论语》七则
《论语》七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  (2)传不习乎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文中有许多成语,请找出一个并解释它的含义。
4、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应如何理解,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5、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说“学而不厌”。为什么孔子对学习感到愉快而不感到厌倦呢?你在学习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试谈一谈你的感受。
三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期日中_________  太丘舍去________  下车引之__________  入门不顾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在“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中陈元方反驳友人的话妙在何处?由此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个什么样的人?
4、也有人说元方过分了,因为“友人”已经知道错了,并且“下车引之”,元方就应该原谅他了,“入门不顾”是不对的,是失礼的。你说呢?
5、“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回头”,你还记得这句童谣吗?多年来,你可曾为了自己而失信,也可能曾为了守信而付出代价。那么这则故事,带给你的又将是何种信念呢?为什么?结合本文,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信”的理解。
四 山市
山市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p)睨(n),连亘(gn) 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  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 (shū)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聊斋志异》)
1、解释加点词语。
(1)始悟为山市______________    (2)莽莽然______________(3)裁如星点_____________    (4)黯然缥缈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3、找出选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说说山市的特点。
4、“始悟为山市”的“悟”字有什么作用。
5、对划线部分“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的山市蜃景加以描绘,不少于50字。
五 伤仲永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临川先生文集》)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世隶耕__________ (2)父异焉_________  (3)日扳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请仿照示例,归纳另外两个阶段的内容。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②少年时期:③青年时期:
4、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5、文章的题目是“伤仲永”,一个“伤”字,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的深深惋惜,但作者仅仅只为仲永而伤吗?谈谈你的理解。
六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资治通鉴》)
1、翻译下面句子。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孙权劝吕蒙读书,目的是什么?用选文中的句子回答。
3、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也记载了吕蒙听从孙权劝告,努力学习的史实,其中也记有鲁肃说的一句话:“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赏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可见“吴下阿蒙”非指武略,但指学术,现在泛指什么?
4、将短文结尾“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删去,并不影响文章文章意思的表达。你认为删去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5、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
七 口技
口技
林嗣环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虞初新志》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2)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2、课文记叙了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共写了三个场面,在每个场面描写之后都写了听众的反应,请将描写听众反应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
(1)(2)(3)
3、第三段中“变色”、“战战”表现了听众惊慌欲逃的强烈反应,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下面是对这篇课文的分析,其中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会宾客大宴”点明了口技表演者表演的时间和事由。B、首段和尾段都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既使首尾呼应,又强调口技表演者的道具的简单,突出其高超的口技表演艺术。C、第四段表现“火起”的时候,连续重叠使用了五个“百千”,构成了排比,加强了火势的紧张气氛,突出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紧张和慌乱。D、“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描写了宾客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展示了宾客身临火灾现场的惊诧和慌乱。
5、本文描写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加以描述。
【示例】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和龙尾。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声,浆起浆落,动作刚劲。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八 夸父追日
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
1、解释下列词语。
逐走:______________  入日: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弃其杖,化为邓林
3、这一神话故事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怎样的精神?
4、文章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夸父这一人物形象?
5、由夸父这一气概非凡、善于奔跑的巨人你还能联想到神话故事中哪些具有英雄气概的人物?
九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 (《聊斋志异》)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顾野有麦场____________  (2)弛担持刀___________(3) 屠大窘____________
2、用原文填空。
(1)文中表现屠夫害怕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狼》一文最能表现屠夫当机立断、敢于斗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4、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
5、在动物学家的眼里,狼是一种智商很高、富有人情味、在整个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动物。正如美国狼基金会主席阿斯金所说的:“自然界中若没有了狼,就像一个钟表没有发条一样。”请联系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十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集》)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才通人__________  (2)悉如外人___________(3) 咸来问讯__________   (4)欣然规往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5、渔人离开时“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6、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为什么作者要寄托在这篇文章里?
十一 爱莲说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元公集》)
1、翻译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3、本文以花喻人,菊、牡丹、莲分别代表怎样的人?作者把菊、牡丹与莲花放在一起来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文中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文字《牡丹之歌》,联系本文的内容回答后面问题。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啊牡丹啊牡丹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蕴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啊牡丹啊牡丹你把美丽带给人间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1)《牡丹之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颂了牡丹的外表美,赞美它作为一种植物所具有的形体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则由表及里,从物态到人品,赞美了牡丹的奉献精神。可见,这首《牡丹之歌》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2)试探究歌词中写到的牡丹与课文中所写的牡丹有何不同。
十二 核舟记
核舟记
魏学洢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虞初新志》)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2)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  (2)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__(3)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__  (4)珠可历历数也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神情与苏黄不属
3、文中哪些语句说明苏轼与黄鲁直的关系很好?
4、通过对文中三个人物的描写,你觉得佛印与苏、黄有何不同之处?
5、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
十三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盗窃乱贼而不作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试举例说明。
5、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子?简单地描述一下。50字左右。
十四 三峡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江水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隐天蔽日____________   (2)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3)素湍绿潭____________   (4)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文章在总写了三峡全景后,又按季节分类来写。通常人们都是按季节的一般顺序即春夏秋冬这样的顺序来写,可是本文却不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的,而是首先写夏季,再合写春冬,最后写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为什么把春冬二季合为一体来写?
4、文章以准确精炼的文字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地理形势和景色特点,为了突出景物的特点,文章采用了多种表现方法。请你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正面描写:(2)侧面烘托:(3)生动写实:(4)形象夸张:
5、如果把“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虽然简洁但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会很深刻,请你用描写的方法把这句话进行深加工,并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收获。
十五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1、解释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__________    (2)四时俱备____________(3)晓雾将歇__________    (4)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文中哪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4、判断对错。
(1)本文是谢中书给陶弘景写的一封书信。(    )(2)文章以感慨开端,又以感慨收束,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也表达了希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心意。(     )(3)文章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之感。(     )
5、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与想象,70字左右。
十六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东坡志林》)
1、翻译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用课文原句或词语填空。
表明作者夜游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表明寻找张怀民原因的是___________,能概括作者夜游感觉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入户”二字生动传神,下列诗句与此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B.  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C.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D.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对文章的分析,说的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漏出作者再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有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仙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6.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 观潮
观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澳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 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武林旧事》)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既而儿醒    倏尔黄烟四起C.卿今者才略,非复吾下阿蒙   人物略不相睹D.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2、翻译下列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观赏浙江潮的最佳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潮起于海面,我们所看到的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海潮越来越近时,我们看到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4、文中前三段写出作者观潮所见的三幅壮丽图景,请概括出三幅画的内容。
5、如果你是观潮中的一员,你能细致描写一下观众们看表演时的场面吗?注意点面结合地进行描写。
十八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陶庵梦忆》)
1、只有准确掌握文意,才能把握文章精髓,与作者共鸣。翻译下面句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筛选原文信息,完成下面填空。
(1)从大处落笔,描写雪后西湖全景的句子是:(2)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的句子是: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一个“绝”字传达了哪些信息?
4、文中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它的大意是什么?
5、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与《江雪》的异同。
江  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十九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 (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l)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艺文类聚》)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一百许里__________  (2)窥谷忘反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4、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描写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
(1)视觉上的对偶句:(2)听觉上的对偶句:(3)表达效果:
5、下面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①》一文,阅读后回答后面问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实是欲界之仙都⑥。自康乐以来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⑧。【注释】①谢中书:谢征,字元度,曾为中书鸿胪,故称为“谢中书”。②五色:青、红、黄、白、黑。③时:季。④夕日:夕阳。颓:落山。⑤鳞:指代鱼。⑥欲界:佛教将众生所住的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是食欲、色欲等特盛的众生所住的世界。⑦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⑧与:参与,置身其间,有游览欣赏之意。奇:指奇山异水。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实 是 欲 界 之 仙 都
(2)翻译句子。
①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两篇都是描写山水的文章,请仔细揣摩,比较《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在写山水景色上的异同。
二十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cng)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 dān)瓢屡空。晏(y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qi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chu)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葛天氏之民欤(y)?(《陶渊明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环堵萧然_______  (2)短褐穿结_________  (3)晏如也________(4)期在必醉_______  (5)兹若人之俦乎_________
2、翻译句子。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本文一反传纪明确交代姓名籍贯的通则,以虚写代实写,有何用意。
4、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表现在哪六个方面?概括出来。
5、“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说说你对陶渊明“不慕荣利”的看法。
二十一 马说
马说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杂说》)
【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③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④,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⑤,无所事⑥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信:指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大将韩信,汉初三杰之一。②萧何:汉朝d的开国丞相,汉初三杰之一。③奇:以……为奇(认为……奇特)。④上:皇上,此处指刘邦。⑤长王:长期称王。汉中:地名,在陕西省南部。⑥无所事:用不着委托以工作。事,作动词。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3)信度何等已数言上____________    (4)追信,诈也______________
2、用现在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愤懑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4、辅佐刘邦之前,韩信投奔项羽不见用。如果没有萧何的一“追”,韩信是否能施展抱负是一个未知数。他的这段经历印证了《马说》中的哪个观点?
5、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上面两个语段和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二十二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①,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②。通籍后③,俸去书来④,落落大满,素蟫灰丝⑤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注释】①诸:“之于”的和音。②辄省记:就能了解、记忆。辄、就。省,明了。③通籍后:刚进入仕途。汉代制度,把姓名记在称作“籍”的竹片上,以备出入宫时查对,后世人称初做官时为同籍,意为朝中已有名籍。④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⑤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籍。素蟫,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__________   (2)未尝稍降辞色____________(3)家贫难致_____________    (4)其切如是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3、【甲】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哪句,请从文中摘录出来。
4、【乙】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你联系选段稍作分析。
5、从所选的两段文字来看,两文的作者有何相同之处?两文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好学”与“勤学”之间的关系,请你将这方面的体会写出来,与同学们共享。
二十三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通假字,通“冽”,凛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通假字,通“彻”),影布(于(在))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柳河东集》)
1、翻译句子。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3、用“//”线在第一段中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4、理解填空。
选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________”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5、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心情发生了变化,联系下面材料,探究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唐宪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个闲职,在编制之外,没有什么公务,甚至没有办公场所。柳宗元到任后,寓居寺庙为家,无所事事,与僧侣朝夕相处,谈经论道。但他的抑郁情怀并未能因此好转,只好“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与李翰林书建书》)《永州八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的。
二十四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范仲淹
若夫霪(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jiē)夫!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文正公集》)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连月不开_________  (2)忧谗畏讥___________  (3)一碧万顷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要说“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在慨叹知音稀少吗?联系链接材料,探究作者真正的用意所在。【链接材料】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进士,两人友谊颇厚,北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滕子京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到岳州(今岳阳)任军州。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誉天下,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选文并联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十五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散文选集》)
翻译句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第一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依次写在下面。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试结合选文内容,想想作者真正的乐趣究竟是什么?
本文作者与《岳阳楼记》的作者作此文对政治境遇基本相同,但文章却毫无抑郁之感,从欧阳修与范仲淹身上你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
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它与文中的表达有什么不同。滁之西南琅琊山,有酿泉。泉上有亭,山之僧智仙所作也。庆历六年,欧阳修谪守是郡,爱其山水,常与宾客来饮于此。始以醉翁名之,盖修之自谓也。
二十六 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
黄宏道
燕 (yān) 地寒,花朝 (zhāo) 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廿 (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jiā)堤(dī),土膏(gāo)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hú)。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liè) 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jìng),然徒步则汗出浃 (jiā) 背。凡曝 (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liè) 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袁中郎集笺校》)
翻译句子。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满井春色图?
全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许多贴切新鲜的比喻,有的以物喻人,有的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全文写初春景象,抓住了咋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条初展的神韵。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请找出一例并作分析。
全文最后“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作者郊游满井的结论,这与辛弃疾《鹧鹄天》一词所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有共同之处,请你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这一结论的看法。
二十七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司马迁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度已失期/宁信度,无自信也    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既克,公问其故   D.固以怪之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翻译句子。
失期,法皆斩
天下苦秦久矣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现陈胜的谋略的一项是(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D.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上文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提,背)粮而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这段文字与《陈涉世家》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
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二十八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
刘向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
解释下列加点字。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_____   (2)故不错意也__________请广于君___________   (4)非若是也___________
翻译句子。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
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二十九 隆中对
隆中对
陈寿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蜀志》)
解释下面加点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_______   (2)国险而民附___________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___________  (4)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____________
翻译句子。
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1)曹操:(2)孙权:(3)刘表、刘璋:
4、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礼贤下士,收罗人才;抚边境各民族;广布“仁义”;④结好孙权,搞好外交;⑤巩固荆、益基地;⑥利用帝室之位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⑦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⑧搞好内政。正确顺序:熟读课文,体会诸葛亮在文中强调的“人谋”的作用。例如,谈到曹操集团的“以强为弱”,就着重指出“                   ”。又指出孙权集团的巩固,也跟“               ”有关。最后,又向刘备提出“                             ”的建议。
三十 出师表
出师表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夙夜忧叹___________  (2)攘除奸凶___________以告先帝之灵___________   (4)以彰其咎______________
翻译下面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选文第二段“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具体指什么?从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
用选文中的原话回答下列问题。文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中“是”是一个代词,它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诸葛亮认为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出师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诸葛亮在出师前对后主提出了什么建议?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刘备具有怎样的品格?

三十一 公输
公输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宋莫能守,乃可攻也(攻打)   B.以牒为械(用)C.吾知所以距子矣(……的原因) D.子墨子之守圉有余(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选文中有三个通解字,请你找出来并解释
(1)“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选文中哪个词表明公输已技穷?公输说“吾知所以距子矣。”他的办法是什么?
墨子虽有高超的论辩才能,但最终战胜楚王靠的是攻城防守战术实力的较量。你能够就你所了解的当前国际政治、军事的实际情况来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三十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解释加点词语。
七里之郭___________   (2)夫环而攻之_________委而去之___________   (4)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
翻译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哪一点?
请你概括文中“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三十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用现代汉语翻译。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在选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一句?选择答案,将它们的字母填写在括号中。(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孟子的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二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一个故事,说说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材料一】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困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材料二】1644年春,李自成攻入北京,以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困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
三十四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
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现在所看到的标点都是后人所加。有人将课文的第一句作如下断句标点,与课文比哪一种断句标点更好?说说理由。
有人断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课文断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舍:                    恶:
翻译句子。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4、本文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下面是《不食嗟来之食》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贸贸然④来。黔敖左奉⑤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③蒙袂辑屦:袖子遮住脸,拖拉着鞋。④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⑤奉:同“捧”。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予 唯 不 食 嗟 来 之 食 以 至 于 斯 也翻译句子。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
(4)“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过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三十五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在上文中的意思。
公与之乘_____________   (2)公将驰之_____________(3)既克_____________     (4)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
翻译句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4、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选自《孙子今译》)
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三十六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刘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
翻译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请你分析邹忌进谏取得成功的原因。
请用下面的句式分析齐王形象。
齐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威王最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其原因是什么?他的成功给我们有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5、直言和婉言是劝谏的两种形式,请结合课文,联系下面的材料,说一说哪种劝谏方式更好些。
【链接材料】公元458年,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返回首都平城后,即大兴土木——建太华殿。这时,中书侍郎高允认为此举骄奢劳民,便直言劝谏说:“太祖开始兴建城池宫殿时,考虑到不误农时,施工一律用农闲时节。况且,我们建国的时间已很久,现有的宫殿足够使用。退一步说,即使要扩建宫室殿阁,也应逐步实施,而不能仓促行事。照现在的建筑规模,初步核算,共需征调夫差二万人,而需供应饮食的老弱妇女,又得增加一倍。规模大,要求严,预计半年才能竣工。一个农夫不下田耕种,就会有人挨饿,何况竟然动用六万多人,劳力和费用,实在难以计算!这是陛下最应留心的事情。”文成帝认为高允所言甚是,接受了他的进谏。
三十七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子·汤问》)
1、从文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
________通_________,读音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通_________,读音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加点词的意义。(1)河曲智叟_________  (2)汉之阴_________(3)其如土石何_________ (4)而山不加增_________(5)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__ (6)告之于帝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帝感其诚
4、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5、有人在读过这篇文章后认为愚公为了修一条路而去开山,确实很愚蠢,他不能把家搬走么,或者绕道走么?并认为反对愚公移山的那个智叟是个聪明的老头,对此你怎样看?
三十八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__________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___________(3)固不知子矣__________  (4)请循其本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4、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8 18: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