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or=]河南省安阳市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考试时间150分,满分1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color=]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分类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在学术分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D.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譬如“子部”的“医家”,内容可谓宏大广博。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体系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金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4、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说下之 下:使做……的下属 B.幸勿杀我 幸:希望
C.州罹兵烬 罹:遭受 D.留守叶衡雅重之 雅:认为……高雅。
5、下列选项中,都能表现辛弃疾“慷慨有大略”的一组是(3分)( )
①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②京大怒,欲杀弃疾
③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④京令弃疾奉表归宋
⑤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
⑥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A.②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⑤⑥
6、选出对文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辛弃疾奉命追逃,不顾义端的求饶,杀了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赞许。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但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和邵进杀害了。
C.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刚强正直,却未被采纳。
D.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及《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5分)
译文:
(2)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问君西游何时还,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蜀道难》)
(4)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5)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color=]乙 选考题
(温馨提示: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能跨大题选做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翻 浆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我要搭车。”“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带!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直到案发我们才知道真相。从此我们司机绝不敢搭不认识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上车。你是我的老乡,说了话我才破例的。”
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外窥探。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抱着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再仔细瞅瞅。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得不错吧。”“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只见他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我把所见同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 我一时没明白过来,但司机凶狠的眼神启发了我。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采取最紧急的自救措施: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怎么样?最低他也是个脑震荡。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想到贼娃子一举伤了元气,一时半会儿可能不会再打我提包的主意了,心里安宁了许多。
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是吗?”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到了。”司机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怕我的母亲喝不上小米粥,现在到天亮前,我赶得到家了……学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
司机一字一顿地说:“甭罗唆了。拿好你的东西,回家吧!”
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我的提包原来是用一根旧绷带绑在车上的。经过长途跋涉,绷带磨断了,搭车人发现了这个隐患,他解下了扎米口袋的绳子,想把我的提包重新固定。在寒冷与颠簸中,他操作了一路……
注释:① “翻浆”本指春天积雪融化,道路出现泥泞、破裂和冒浆等现象。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年轻人揣着一颗孝顺而善良的心,在困境中向人求助,却遭受了别人的猜疑、误解以至惩罚的故事。小说通过“我”后悔自己的多疑与戒备,歌颂普通劳动者的美好人性,是对当今社会“泛恶论” “人心惟危论”的嘲讽,对社会互相信任、相信善良、懂得感恩的呼唤。
B.真诚的感谢最能够打动人心,虽然我和司机对年轻人心存芥蒂,但当他下车后仍用冻僵的舌头表达感谢时,还是报以微笑,在这一刻,三人的关系变得很和谐。
C.年轻人对我提出要查看东西感到特别的失望,他受尽千辛万苦保护着我的包,到头来却遭到怀疑,这种打击让他不堪重负,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
D.从全文看,小说有两个变化——我对搭车青年的情感变化和行驶途中路况的变化,这两个变化都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在这种变化中完成了情节,完善了人物形象。
E.作者细写“我”与司机对那个青年的猜疑,其作用在于衬托,旨在形成反差,更加凸显那个青年的美好德行与善良人性,在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上全文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2)分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情节构思方面的主要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以“翻浆”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冰心带走红玫瑰
【本报记者袁力、王洪斌报道】昨天上午①9时,在八宝山第一告别室,海蓝与玫瑰红是这里的主旋律。
告别的人流四人一排,红玫瑰和像红玫瑰一样浓的爱是人们带给老人的礼物,在浪涛声中,在海鸥的欢叫声里,人们体会着冰心②老人留下的和带走的。有人叨念:“我爱您。”更多的人说,“感谢您留下的精神和物质”。
在老人前方,红玫瑰组成的“心”字形花圈上缀着老人儿女们留下的墨迹:“娘,我们爱您。”在老人身后,海蓝色幕布上印着她常爱说的一句话:“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告别室外的上空回荡着海鸥的欢叫声,静候在这里的人们大都手持着玫瑰,有人说,春天好像提前来了。
“送别冰心”的横幅下,人们依次留影,他们说,我想留住冰心。的确,当“七色光”的小朋友在横幅下认真地翻阅印有冰心照片的宣传画册时,很多人坚信,冰心留下了。
世界语协会年已八旬的赵老来了,他不认识冰心,但在他上中学时就读了冰心的文章《去国》。“好舒畅的白话文。”
这里有好多人是在《寄小读者》《小橘灯》里认识了冰心。一位女士说,她在美国的姐姐打了几个长途,叮嘱务必代她送上一簇玫瑰。于是她早上8点就来了,手拿着两簇红玫瑰,一簇代表姐姐,一簇代表小女儿和她。
一六六中学的同学们也来了,世纪初,冰心老人曾在这里读书。新老校友在这里相聚,他们交流的方式也是红玫瑰。
马老为冰心老人做了最后的整容,他说,老人把自己也捐献给了医学事业,为此,他花了很长时间。果然,在玫瑰丛中,老人安详的神态,让到场的人忘却了这段记忆。
在送别冰心的前一天夜里,编辑部收到一份题为“淡泊名利,宁静心田——送别冰心”的读者传真。年近六旬的作者李宗浩,是已故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学生。他告诉记者,冰心和高士其两位老人始终关注着中国少儿科普事业的发展,作为学生的他将永远铭记于心。
昨日,当李宗浩将一枝盛开的玫瑰放到花丛中的冰心老人身边,他又想起了老人的一句话——“淡泊名利,宁静心田”。
11时30分,在以海浪声为背景音乐里,冰心老人在家人的簇拥下“走”出了花丛,在她的胸前,那红玫瑰组成的“心”字花环上,“娘,我们爱您”依然醒目。
(选自《北京青年报》1999年3月20日)
[color=]注:①昨天上午:1999年3月19日上午。②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
(1)简述这则消息的标题“冰心带走红玫瑰”好在哪里。(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海蓝与玫瑰红是这里的主旋律”一句的深刻含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冰心老人留下的”。(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娘,我们爱您’依然醒目”一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lor=]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员工不小心犯了错误,管理者是应该批评,但也不能过于严厉,以免打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要不为已甚。
B.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对自己有耐心有信心,即使基础不好,也不要放弃,邯郸学步,犹未迟也;只要肯从头做起,肯坚持,距离成功就不遥远了。
C.随着《党内监督条例》的出台,反腐制度的力度化,少数腐败官员怕被人揭发处分,就金蝉脱壳,把大量财产转移到国外。
D.应用文,比如“合同”“调查报告”“总结”等官样文章,一般不使用文学语言。因此,在行文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多种修辞手法。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广州市长在亚运圣火传递活动即将举行之际接受记者专访,希望代表和平、友谊和进步的亚运圣火能传递和促进人类共同的梦想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友谊。
B.最近卫生部组织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公布了4批43种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19种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的黑名单。
C.上海世博会刚刚完美落幕,华特·迪士尼公司又与上海申迪集团签署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合作协议,标志着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正式启动。
D.新年伊始,国家再次出台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控政策和财政保障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一个爱笑的人,是一个阳光的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这一张张笑脸,犹如友谊的春风,吹向世界。
①一张张笑脸,充分体现了我们的自信,我们的宽容,我们的友善
②让五千年文明中国的魅力,让中国人的友善如花绽放
③一个爱笑的民族,是一个阳光的民族
④那种发自内心的微笑,犹如“吹面不寒杨柳风”
⑤阳光,来自积极的心态,源自宽容的胸怀
A.③⑤④②① B.⑤④②①③C.④②①③⑤ D.②①③⑤④
16.读下面一则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出实验的结论。(不超过20字)(5分)
美国的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初生的婴儿分成四组,一组听不到任何声音,二组播放录制的催眠曲,三组用节拍器仿声,四组播放母亲心跳的录音。结果表明,第四组仅用了其他三组所用时间的一半,婴儿就安安稳稳地睡着了,而第一组的婴儿在长达60%的时间内都在啼哭、骚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仿照下面的诗句,要求以“生命”为话题,仿写一首诗,字数可稍有不同。(6分)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我将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过的海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树上有一只很诱人的苹果熟了。因为太高,踮起脚都够不着,只好搬来木梯,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苹果突然脱枝而落,摔在地上,“啪”,成了一团苹果泥。这便是生活中所谓的无奈——眼看到手,却又失去。但不算白费力,至少我知道了这只苹果不属于我。如果这时从木梯上下来,再去摘其他树上的苹果也不算晚。生命中任何一次探索,从本质上讲,都是成功的。
要求:
(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color=]河南省安阳市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1. D。不仅特指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还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2、B。“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且《隋书·经籍志》只是形成分类法的雏形,只有到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时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3. A。B国学在内涵上与现代学科体系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内涵上更丰富和广博。C项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D既要分析、开放、前瞻,还要对国学心存敬意。
4、D (雅,在句中作为程度副词,修饰“重”,应该解释为“非常”、“很”)
5、D (②、④都不是表现辛弃疾的内容,故不能选。)
6、 A (A项中“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和“ 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都是对句中省略的主语和代词理解的错误;“辛弃疾奉命追逃”是对内容的理解错误。)
7、(1)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回复使命呢?”(得分点:“缘”、“ 期”、“复命”各一分。)
(2)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辛弃疾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得分点: “方”、“不及”“行在”各一分)
8.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2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3分)
【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也可酌情给分。
9. 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每点2分,其中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1分)
10.(每空1分)(1)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
(2)惟吾德馨 草色入帘青
(3)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11.1、A项3分,D项2分,E项1分
2、①形象地写出了青年被颠簸的状态。
②表达了“我”对他的厌恶之情。
③真相大白之后,青年的形象因此而更高大。
3、①前后照应。路面翻浆的交待;“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与后文“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的照应,起到解开悬念的作用。
②悬念迭出。青年的突然出现,引发人们的猜忌,他在车厢里又有一系列动作让人以为他要偷东西。
③情节跌宕。小说以我对青年的态度变化为线索,由同情到猜疑,到厌恶,再到愧疚、感激。
④在高潮中结尾。以“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一句戛然而止,给人深深的震动与反思。
⑤出人意料的结尾即欧.亨利式结尾:青年在我眼中由偷包的贼变为恩人。在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读者惊愕,震撼发人深思。
⑥欲扬先抑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4、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翻浆的道路使行车颠簸,后文青年绑包等情节都与翻浆的道路有关。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突出主题。“翻浆”还指“我”在弄清事情的真相后,内心深处亦如翻浆一般的震动,并为自己的狭隘和冷酷感到愧疚与不安。(每点2分)
12.(1)①采用“讳饰”和“借代”的修辞手法,(2分)委婉含蓄地将说出了冰心辞世的事实,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1分)②“红玫瑰”既指为冰心送别的人们敬献的红玫瑰,也代表人们对冰心浓浓的爱意。(2分)
(2)①玫瑰红织就的红玫瑰的花海代表爱的海洋,这是“告别的人流”敬呈给冰心的浓浓爱意。(2分)②有海蓝色幕布、海涛声、海鸥的叫声,仿佛让人身临其境。(2分)③表现出冰心老人的爱的情怀如海一样深沉博大。(2分)
(3)冰心老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2分)精神方面——①冰心的作品就是哺育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精神食粮;(2分)②冰心老人为中国少儿科普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2分)③冰心老人留下了“淡泊功利,宁静心田”的“爱”的准则。(2分)物质方面:冰心老人把自己也捐献给了医学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分)
(4)在文章内容上,凸现了儿女们对母亲的爱,突出了追悼会的重点;(2分)在文章结构上,照应了前文,使消息首尾圆合,结构完整。(2分)
可。)
13.A(A.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B.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到家,却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C.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现。D. 官样文章:指有固定套式的例行公文。引申为没有实际意义的虚文滥调。)
14.C(A项搭配不当,应为“传递……梦想”“促进……友谊”;B项成分残缺,应在“添加剂”的后面加上“的专项活动”;D项语序不当,应将“一系列”放在“促进”的前面)
15.A(③和文段首句句式相同,因此应紧随其后,⑤是对阳光的解释,④②相连,对微笑的作用进行阐述,①是综述句,理清关系,不难得出答案。)
16.婴儿同母亲的心跳有着天生的亲和关系。(或母亲的心跳声更容易给婴儿催眠。)
17.答案举例:假如生命是树,就不要停止生长,也不要随意摇摆!我将长长地伸展树梢,向着未有人到过的高峰。
18.参照201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color=]附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为期,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给金人,立即追赶并抓住了他。义端说:“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检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改任仓部郎官,做江西提点刑狱。(因为)铲平大盗赖文政有功,加官秘阁修撰。(后)调任京西转运判官,做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