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8|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2011-2012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附答案)(新舟中学)网页版_高三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0-10 21: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第Ⅰ卷(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夙愿(sù)     呜咽(yàn)    促膝谈心(qī)    铩羽而归(shā)
B.狙击(zǔ)     兑现(duì)    自怨自艾(yì)    长歌当哭(dàng)   
C.摇曳(yè)     熨帖(yù)     熠熠闪光(yì)    命运多舛(chuǎn)
D.叱咤(zhà)    佳肴(xiáo)   蹑手蹑脚(niè)   曲水流觞(shāng)
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虽然四川盆地没有受到日本核泄漏的影响已是路人皆知,但各地仍然出现了“抢盐潮”,这种现象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更加理性地面对灾难。
B.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
C.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渔政执法船依法在本国管辖海域进行正常巡航,这是无可厚非的。
D.新“国八条”出台后,国务院派出八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对先前出台的楼市政策产生的效果顺藤摸瓜,以便了解新变化制定新政策。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猎鹰”是美国“全球快速打击计划”的重要项目,让美国能根据所面临威胁的特点,从核打击、常规打击和非动能打击中灵活选择威慑方案。
B.孙杨通过微博表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终于实现了参加大运会的多年夙愿,能在开幕式上参加火炬接力,我非常自豪。”
C.据央视报道,中国航母此次试航为厂方测试,具体测试包括引擎、电子系统、导航设备、火力控制等内容组成。
D.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0后这一代更迫切的希望融入城市。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_____    ,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_。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⑥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要把它作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5.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之道是指渗透这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 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 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 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
7. 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注]①生口:指俘虏。
8.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竟从安议                  竟:竟然   B.书连上辄寝                  寝:搁置
C.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遮:拦阻   D.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诛:诛杀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袁安严肃正直的一组是 (      )
    ①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②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③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④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⑤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           ⑥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朝廷先交给楚郡审理,刘英供词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到任后深入调查,严加审理,掌握了大量证据,力排众议,当即释放了四百多家无罪的人。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其他)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上书力谏,甚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多次。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守正不移,直言敢谏,不怕得罪贵戚。窦景专掌大权,指使门客公然夺百姓财物,袁安弹劾窦景,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

[color=]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5分)   
  (2)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5分)
1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①,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绿:指酒。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
(1)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4)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5)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锈损了的铁铃铛    宗 璞
  秋天忽然来了,从玉簪花抽出了第一根花棒开始。那圆鼓鼓的洁白的小棒槌,好像要敲响什么,然而它只是静静地绽开了,飘散出沁人的芳香。这是秋天的香气,明净而丰富。
  本来不用玉簪棒发出声音的,花园有共同的声音。那是整个花园的信念:一个风铃,在金银藤编扎成的拱形门当中,从缠结的枝叶中挂下来。这风铃很古老,是铁铸的,镌刻着奇妙的花纹。铃中的小锤很轻巧,用细链悬着,风一吹,就摇摆着发出沉闷的有些沙哑的声音。春天和布谷鸟悠远的啼声作伴,夏天缓和了令人烦躁的坚持不懈的蝉声,秋夜蟋蟀只有在风铃响时才肯停一停。小麻雀在冬日的阳光中叽叽喳喳,歪着头对准风铃一啄,风铃响了,似乎在提醒,沉睡的草木都在活着。
  “铁铃铛!”孩子们这样叫它。他们跑过金银藤编扎的门,总要伸手拨弄它。勉儿,孩子中间最瘦弱的一个,常常站在藤门近处端详。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从他装满问号的眼睛可以看出,他觉得这铃很神秘。
  风铃那沉闷又有些沙哑的声音,很像是富有魅力的女低音,又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勉儿常常梦见那总不在家的爸爸。勉儿梦见自己坐在铁铃铛的小锤上,抱住那根细链,打秋千似的,整个铃铛荡过来又荡过去,荡得高高的!他掉下来了,像流星划过一条弧线,正落在爸爸的书桌上。各种书本图纸一座座高墙似的挡住他,什么也看不见。爸爸大概到实验室去了。爸爸说过,他的书桌已经够远,实验室还更远,在沙漠里。沙漠是伟大的。
  “爸爸!”勉儿大声叫。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玉簪棒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地摇着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
  “你在这里!铁铃铛!”勉儿上学时照例招呼老朋友。他轻轻抚摸铃身,想着它可能累了。
  风铃忽然摇动起来,幅度愈来愈大,素来低沉的铃声愈来愈高昂、急促,好像生命的暴雨尽情冲泻,充满了紧张的欢乐。众草木用心倾听这共同的声音,花园笼罩着一种肃穆的气氛。勉儿也肃立。那铃勇敢地拼命摇摆着,继续发出洪钟般的声响。声响定住了勉儿,他有些害怕。
  “它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紫薇是见过世面的。
  好一阵,勉儿才迈步向学校走去。随着他远去的背影,风铃逐渐停下来,声音也渐渐低沉,最后化为一声叹息。不久,叹息也消失了,满园里弥漫着玉簪花明净又丰富的香气。
  勉儿从学校回来,走过花园,风铃沉默着。那吊着小锤的细链僵直了,不再摆动,用手拉,也没有一点动静。他自己的心悬起来,像有一柄小锤,在咚咚地敲。
  他没有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便和妈妈一起到沙漠中了。无垠的沙漠,月光下银子般闪亮,爸爸躺在一片亮光中,微笑着,没有一点声音。
  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
  勉儿累极了,想带着爸爸坐在铃上回去。他记得那很简单。但是风铃只悬在空中,小锤子不掉下来。他站在爸爸的书桌上,踮着脚用力拉,连链子都纹丝不动。铃顶绿森森的,露出一丝白光。那是裂开的缝隙。链子和铃顶粘在一起,锈住了。
  如果把它挂在廊檐下不让雨淋,如果常常给它擦油,是不是不至于?
  “它已经很古老了,总有这么一天的。”妈妈叹息着,安慰勉儿。
  花园失去了共同的声音,大家都很惶惑。玉簪花很快谢了;紫薇的绉边小帽都掉光了;马缨只剩了对称的细长叶子敏感地开合,秋雨在叶面上滑过。
  那只绣损了的铁铃铛被取下了,卖给了古董商。勉儿最后一次抱住它,大滴眼泪落在铃身上,经过绿锈、裂缝和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缓缓地流下来。
14.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4分)
15.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6.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6分)
17.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6分)
18.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给“光通信”下定义。(5分)
  有线电通信是一种电信号,光通信则是靠光发出的信号。光通信的光源是小型激光器或发光的极管。有线通信是靠电缆传输信号的,而光通信的线路则是光导纤维或光缆。石英、玻璃等是重要的光学材料,是制作光导纤维或光缆的主要材料。
  光通信                                                                             
19. 下面两个表格是CCTV《东方时空》栏目关于人们使用手机短信情况调查的截取部分,请你概括出两个表格数据反映出的调查结论:(不超过30个字)(4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调查结论: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
  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
  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马克·吐温与朋友郝威尔准备去远郊春游,出门时恰遇大雨。郝威尔见到大雨,不禁悒悒不乐,他问马克·吐温:“你看这雨会停么?”马克·吐温回答:“所有的雨都会停的。”
  请以“雨过天会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color=]2011-2012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1.C(A呜咽yè  促膝xī谈心  B狙jū击   D佳肴yáo)
2、B(A.“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C项应为“无可非议”。 D“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根究底。)
3.A(B 语义重复,C句式杂糅,D成分残缺)
4.C解析:⑤起领起作用,应位于开头;②⑥由“因此”连接;③①④是具体措施,先有机制,在执法,之后是淘汰、震慑,是后文“这样”指代的对象,应在最后。
5. A原文是“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6. B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注意联系题肢前后分析。
7. C“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太绝对化。
8.A(最终)
9.C
10.A.(“深入调查,严加审理,掌握了大量证据,力排众议,释放了四百多家无罪的人”不正确,应是袁安上奏要求将其中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释放,获得皇帝许可后,才释放的人)
11.(1)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分条上奏使他们出狱。(2)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的优待宽恕,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实在是正确的。
12.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4分)
(2)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
13. (1)日月忽其不淹兮(2) 驽马十驾(3) 凌万顷之茫然(4)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 众里寻他千百度
14.爸爸就像铁铃铛那样“尽情地唱过”,在艰苦环境中忘我工作,透支健康甚至生命,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15.草木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形象生动;与前文草木沉睡和后文草木惶惑的情态呼应;烘托出紧张的气氛,预示爸爸命运的变化。
16.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实写铁铃铛,虚写爸爸;铁铃铛的命运象征爸爸的命运;铁铃铛寄寓了勉儿与爸爸之间的深厚感情。
17.以勉儿泪落铃铛这一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收束全文;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他对爸爸的怀念和伤痛之情;深化意蕴,余味无穷。
18. 光通信是一种由小型激光器或光极管发出的,由以石英或玻璃等为原料制成的光导纤维或光缆传导的光信号。19. 多数人喜欢发手机短信。对于发短信,亚洲人比欧美人兴趣更浓。
20. 生命是图画,意味着风景,只要你去涂抹。生命是乐章,意味着旋律,只要你去演奏。
  生命是诗行,意味着哲思,只要你去书写。
  附参考译文: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被州里人敬重。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情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此时刘英供辞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狱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自相诬陷,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分条上奏释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已和亲,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贡献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人口时,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先违背誓约。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的优待,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实在是正确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很久以来议政沉滞,大家都各有各的主见。而政策正是由众人商议决定的,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任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万里求功,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窦宪出征之后,他的弟弟执金吾窦景专掌大权,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有关主管官员害怕,不敢上报。袁安便弹劾窦景使官民不安,应当公开处死。奏章被搁置没有回音。窦氏家族十分忌恨。但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 15: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