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32006|回复: 0

中国绝不是下一个日本,而是一个超级版的韩国+年少时的美国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10-28 09: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导语】
美国虽然仍是全球最大经济体,GDP总量高达20.8万亿美元,但增速也同比下滑了4.3%。相比起来,中国将是全球大国中唯一的亮点。
前几日,IMF发布了一份报告,预测2020年世界各国的GDP最新数据。
这是一幅疫情下的惨淡众生相:日本GDP将同比下滑5.3%,德国同比下滑6%,法国和英国均同比下滑9.8%,印度甚至同比下滑达到两位数的10.3%……美国虽然仍是全球最大经济体,GDP总量高达20.8万亿美元,但增速也同比下滑了4.3%。


相比起来,中国将是全球大国中唯一的亮点。2020年,预计GDP总量将首次达到美国的70%以上,高达73%,相比于去年的67%提高了6个百分点。


上一次,GDP达到美国70%以上的,是日本。1995年,美国GDP7.64万亿美元,日本5.45万亿美元,两国GDP比例为71%。此后,日本的太阳开始落下,知名的跨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全线收缩,兵败如山倒。
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国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吗?
1、

1995年巅峰期的日本,有多强大?在晚一年发布的财富500强榜单上,日本上榜企业141家,仅次于美国的153家,几乎打成平手。
这一百多家企业,绝大部分可以纳入四个板块:综合商社、金融地产、汽车机械、电子电器。
(1)综合商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是日本的特殊产业,又叫财阀。
早年发迹于零售业,后来垄断了流通领域,随着日本的进出口贸易壮大,逐渐将触角伸到海外,代理经销、投资收购,无一不做。商社在日本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举例来说,当年中国基建大发展的时候,铁矿石需求巨大,但这些铁矿石都要从海外三大矿业巨头(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进口。
由于我国钢企众多,缺乏整合,而矿企整合度高,导致定价权被牢牢的掌控在海外矿企手里。那十年间,矿石价格年年暴涨,而我国钢企只能赚到一点可怜的加工费,成为了我国高层喉咙里的一根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后来,即使由产业协会居中斡旋,也没能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甚为痛心。
许多年后,我国高层吸取教训,往往由更高层的政府机构出面,在重要的产业上用“集采”的方式跟外资谈判。
几年前的高铁,如今的医药,都是这个路子,定价权便从此转移。日本的综合商社,虽然是市场化的企业,但由于垄断度高,起到的便是这个掌控定价权的意义。
垄断到什么程度呢?
在1996年的财富500强里,日本五大商社以营收计,垄断了日企的前五名。
即使在全球企业里,也是排名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如此惊人的规模,在对外贸易中自然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五大商社分别是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伊藤忠商事,丸红,住友商事,虽然名为综合商社,但其实各执一方,经营的领域有很大差异。
比如三菱,主要从事能源、汽车等,旗下拥有大量的炼油厂、储油罐,加油站等设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伊藤忠主要从事纺织、食品等,旗下拥有永旺百货、吉之岛超市、7-11便利店等连锁组织。
丸红主要从事电力、粮食等,是全球最大的粮商之一,在饲料、咖啡、酿酒等领域广泛布局。
三井主要从事矿产、船运等,住友主要从事化工、机械等。
以三井为例,为了掌控铁矿石的定价权,三井很早就承担起跟三大矿企统一谈判价格的任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然后,又抓住机会入股了三大矿企之一的淡水河谷,成为了他们的股东,手拉手一起赚钱。买了矿之后,还承担起铁矿石的运输,商船三井是世界最大的铁矿石,LNG,汽车滚装运输船队之一。
据业内估计,五大商社掌控了日本进出口贸易的一半左右,从进口采购到海外销售代理,从产业投资到供应链服务,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产业组织者的角色。

(2)金融地产

跟今天的中国一样,当年的日本也流行炒房。
因此这个榜单上,有着数量庞大的地产和金融公司,比如大成建设、清水建设、鹿岛建设、积水住宅、大和房屋等建筑地产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也相当多,进入世界前100名的36家日企里,银行保险公司有10家。
在日本的经济结构里,产业的上下游联系极为紧密。从上游的金融资本,到中游的制造,到下游的贸易出口,往往一个产业只由少数几个财阀把控,形成高度垄断的结构。彼此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债权关系”,而是紧密度更高的“财阀式股权模式”。
这种类似联合舰队的模式,好处是在全球竞争中一致对外,抗风险能力更强。日本在战后能够得以率先崛起,在发达国家阵营里一枝独秀,跟这种产业结构的独特性有着莫大的关系。
(3)汽车机械和电子电器

如果说,商社和金融是日本的底层操作系统,正是因为有它们的独特性,才使得日本的制造业得以货如轮转、通江达海。那么,汽车机械和电子电器,就是日本对外出口的两把利剑。
汽车机械,包括了丰田、日产、本田、铃木、马自达、五十铃、斯巴鲁等八大车企,以及背后的一系列零部件、机床设备公司。
电子电器,包括了松下、索尼、夏普、日立、东芝、NEC、富士通、三菱电机等八大企业,以及背后的一系列电子、材料、设备公司。
这两大产业,在1970-80年代崛起的时候,主要的对手便是美国。战后的196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巅峰期,美国GDP约占全球GDP的40%。以通用汽车为例,当时其拥有德国的欧宝、英国的沃克斯豪尔、澳大利亚的霍顿等多个子公司,在巴西、阿根廷、南非建厂,ROE处在15%以上,平均分红比率在50%以上。
无论世界市场占有率,还是盈利能力,都堪称极盛时期。那时候,美国车拥有巨大的空间、强劲的发动机,非常适合美国人的长途旅行需求,对荷包丰满的美国人充满了诱惑力。但谁也无法预料,19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越战带来的通货膨胀,严重的打击了美国人的购买力。
随后,低价、省油的日本车抓住机会,长驱直入。美国车曾经也想过跟日本车在低价上进行竞争,但很快就缴械投降了。他们发现,美国高昂的人力成本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以至于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日本车必然能做到更低的价格。
不可否认,日本产品有着非常优良的品质,在细节上的微创新。但归根到底,在多个行业都能获得巨大的成功,主要还是依靠着发达国家中最低的成本竞争力,赢得了出口战争中的主导权。这种成本竞争力,并非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廉价工人成本。它是个综合指标,包括研发成本、营销和采购成本、融资成本等几个环节。
研发上,你得有足够数量的优质工程师,在薪酬成本上有竞争力,这就是所谓的“工程师红利”。在对外采购原料,物流运输和营销传播的时候,都有足够的议价能力,这就要求你在贸易零售等相关行业有一定的整合,形成统一对外的声音。一旦存在市场机会,想要烧钱扩张抢市场,你还得有一个足够便利、并且低成本的金融市场做配套。
这显然是中后期工业化国家之间,才能存在的较量。1970年代,日本的商社+金融的财阀结构形成,为日本工业品向全球市场的出口做好了准备。最终,依靠这套体系的综合成本优势,美国制造业在汽车、家电、消费电子、存储芯片等各个领域相继败下阵来。
日本制造业走向了全盛时代。
2、

1995年之后,日本GDP由盛转衰。
许多行业,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就不行了,相继撤出了在世界市场上的存在感。人们对此充满了疑惑,各种猜测纷至沓来。
最流行的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货币战争。
因为美国霸王硬上弓的广场协议,使得日本货币大幅升值,由此引发了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随后泡沫崩溃,日本一蹶不振。这种观点流传十几年后,近来辟谣的声音开始出现。
话说,当年跟美国一起签下广场协议的,除了日本,还有英国、德国等欧洲的小伙伴呢。为啥他们就没有崩溃?!况且,美国作为世界老大,几乎每十年就来一次轰轰烈烈的金融危机,2008年的金融风暴也是来自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为啥他就没有一蹶不振呢?
第二种观点是近来流行的日美毛衣战。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1985年以后,美国先后多次发起对日本的半导体倾销诉讼,继而对日本出口美国的芯片征收惩罚性关税,甚至不惜扶植韩国来对付日本。
故事一波三折,相当引人入胜。疑问是:毛衣战真有这么巨大的威力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何美国不乘胜追击,将日本的汽车产业、韩国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也统统斩落马下、根绝后患?以上两种观点都只是表面现象,有关系,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种观点相对更理性,没那么多脑补。
这种观点认为,日本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造成了本土市场的需求萎缩,以及对创新的抑制。诚然,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以下面这个表为例,这是2019年的各国老龄化排行榜,指的是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日本的老龄化程度世界第一,甚至远远超过欧美其它发达国家。但问题就在于,老龄化影响的主要是内需消费和创业型科技公司。对于当时由大财阀主导的,在全球市场行销的日本制造业来说,为何突然就崩溃了呢?
并且,日本的老龄化,是在2000年之后才变得越来越严重的。在1990年代的时候,虽然也有这个问题,但只是跟欧洲处于同一水平。别人家的德国都没有崩溃,为何日本就撑不住了呢?
3、

科学逻辑的观点,必须能解释两点:


第一,为什么同样是二战之后重新崛起的国度,日本出问题了,而德国没有?第二,为什么同样是日本出口的两张王牌,电子电器产业出问题了,而汽车机械产业没有?
遗憾的是,目前市场上能看到的所有观点,都无法回答这两个问题。
德国人口8000万,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二,经济规模略小,王牌产业集中在汽车机械、化工制药等领域。这些产业,日本的优势同样很明显,目前依然看不出来有衰落的迹象。


可以说,两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的电子电器产业忽然就衰落了,而汽车机械产业却没有?
首先看汽车业,这个行业的护城河有两点:
第一是奢侈品属性,汽车很贵,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家庭的面子,因此品牌很重要,价格敏感性不高。当然,这里指的主要是中高档车,经济型车还是有价格敏感性的,也因此成了后发国家进攻的主要方向。
第二是质量属性,安全和精密比技术的炫酷更重要,这就涉及到背后的经验值,而经验是需要时间去试错和沉淀的。并且,质量这个东西,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感受到明显的差异,所以为安全起见,很多人都只能选择相信品牌。
可以发现,日本的产业结构中,凡是拥有这两条护城河的,基本都毫发无损,整体的保留了下来。比如机械、工业机器人、制药、半导体材料和设备行业等,质量属性很强,一些小众的化妆品、JK制服等,也因为其奢侈品属性而得以风靡。


这两条护城河,本质上都指向了一点:高品牌依赖度,低价格敏感度。
再看电子电器行业,这个行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性价比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首先,性能很重要,背后反应的是技术门槛。比如日本曾经最重要的两大产业,电视和电脑。电视的背后是屏幕(面板),电脑的背后是半导体。
技术门槛确实很高,当时全世界仅有三四个地区能生产:美国、日本、韩国、台湾。但又并非高到唯我独尊的程度。
日本的电视屏幕有索尼、松下、夏普三家,半导体也有日立、东芝、NEC等多家企业能做。
既然技术不是唯一的,那就尴尬了。
这意味着,你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研发,说到底就是个人才数量+时间的问题,背后拼的是烧钱能力。当技术水平站到一个层面的时候,价格决定了竞争力。一旦沦落到价格层面的较量,日本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1995年的时候,日本的人均GDP是4.34万美元,是同期美国的2.87万美元的1.5倍,韩国的1.26万美元的3.4倍!
韩国这个时候开始进入面板和芯片产业,工程师的薪酬成本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韩国的财阀结构甚至比日本的垄断性更强,三星、LG、SK等财团不仅垄断上中下游,也有自己的银行,无论是融资成本,还是营销与采购成本,都不比日本逊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于是乎,经过十年左右的漫长价格战,韩国逐渐在技术追上了日本,也依靠综合成本优势瓦解了日本在电子电器产业上的优势。也就是说,韩国对日本的追赶,本质上就是当年日本对美国追赶模式的复制。
4、

但美国和日本,又是不一样的。
日本在1990年代之后,由盛转衰,从此一蹶不振。美国却在1990年代走向了新生,依靠软件和互联网产业革命,实现了逆风翻盘。凭什么?
我们知道,高科技产业分两种:轻资产的和重资产的。
重资产的,像芯片制造、面板、新能源车、光伏等行业,需要大规模的资本开支,投入到设备采购、厂房的建设等地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由于有实体存货,看得见摸得着,相对容易获得银行贷款,所以债务融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而新一代的工业化国家,如日本、韩国,通过发展起财阀式的债务+股权融资模式,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升级,竞争力变得更强大。


轻资产的,像软件、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创新药等,则是另一套发展逻辑。他们也需要大规模的资本开支,无论是研发,还是营销,都是很烧钱的。但由于不存在实体存货,而主要是知识产权,结果就是很难通过银行渠道实现融资。
美国发展起来了另外一种模式,VC融资的模式。VC融资,本质上跟股市一样,是一种股权融资的早期版本,更适合未上市的创业企业而已。
在VC的支持下,美国的苹果、谷歌、亚马逊、Facebook、Netflix等科创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软件和互联网革命就此轰轰烈烈的展开。
美国经济焕发了新春。那为什么日本不去复制这套模式呢?也不是没想过,譬如日本就有软银这样的VC大佬,但大佬们很快就发现……
投日本互联网公司的性价比太低了。轻资产企业,除了需要融资配套以外,还有两个特点:
第一,网络规模效应。
不管是软件,还是互联网,都有着很强烈的网络规模效应,整个细分领域通常只能活下来一个,形成垄断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足够大的有壁垒的本土市场,是赢得生存的关键。
日本市场不够大,壁垒也不够高,因此容易成为美国公司的入侵市场,存活几率很低。于是软银宁愿跑来中国搞VC投资,都不投日本的本土企业。
第二,知识产权保护壁垒。
有些行业,像生物制药、芯片设计等,知识产权壁垒是一道很深的护城河,也跟上下游生态有紧密的关系。这样,就保护了先发国家地区的优势,使得后进国家难以依赖价格战实现逆袭。
可以说,最近三十年,美国的人均GDP能实现翻倍增长,远远甩开了日本,主要的发动机就是这些低价格敏感度的轻资产型科技产业。而日本呢,轻资产的拼不过美国,重资产的又被低成本地区打败,只能徒呼奈何。
5、

当下的中国,时隔二十五年后,又一次站在了当年日本站在的位置上。GDP总量正无限逼近美国。
但中国绝不是日本,而是一个超级版的韩国+年少时的美国。
从人均GDP上来看,中国2020年的人均GDP只有1万美元多一点,跟1995年的韩国相近。作为一个中后期的工业化国家,中国的硬件基础设施和底层操作系统都已经准备好了。
工程师红利、集采模式带来的低廉采购成本、政商关系紧密带来的低廉融资成本,诸多因素都已一一出现。对于重要的产业,我国政府不仅提供政策补贴,还投钱入股。国家层面有大基金对芯片产业的入股,地方层面有合肥政府对蔚来汽车的入股……
不是财阀,胜似“财阀”。
因此在重资产型科技行业方面,中国大陆的竞争力几乎是压倒性的。从过去的光伏、LED、面板、新能源车,到正大力烧钱中的芯片产业,成功都将只是时间问题。只不过,这个领域的对手,已经从美国变成了韩国和台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另一方面,从GDP规模和人口上来看,中国又是一个超大型的国家。中国有14亿人口,比整个发达国家阵营10亿人口的总数还要多40%,跟少年时的美国类似。一百年前,美国崛起的时候,北美大陆相对于老欧洲,在人口规模上同样是碾压式的。
庞大的人口规模,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只要市场机制能充分激发人的创造力,这是任何科技产业都梦寐以求的沃土。正是这种规模性,让中国成为了美国之外第二个成功复制了VC融资模式的地区。由此,带来了中国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轻资产型科技行业的一派繁荣景象。
既有低综合成本优势,又有规模效应优势;既有类财阀式股权融资的优势,又有VC融资便利性的优势;既能跟东亚地区抢重资产型科技行业,又能跟美帝拼轻资产型科技行业。
对于美帝来说,这真是一个无解的对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8: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