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补短板、建长板、强能力、成体系,以科技支撑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以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
一、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
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深刻理解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逻辑关系,坚持以构建健全、高效、自主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引领建设完整、先进、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整性的重要基础。科技创新始终是全球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形态演进方向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技术交叉融合引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向纵深演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完整性要求技术创新体系能够提供全面支撑,在提升科技创新体系能力的基础上,加快补齐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短板,保障技术的全面供给支撑,才能实现以科技创新体系的健全性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
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性的核心要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兴技术和颠覆性创新成为推动全球产业格局变化和产业链重构的主导力量。保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需要紧密结合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不断提升产业体系的科技含量,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广泛渗透到各个产业,拓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更多的创新引领型发展。
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性的根本保障。实践证明,现代产业的发展必须是具有安全性的发展,而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的风险才是现代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风险。为了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必须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保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支撑,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以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体系保障现代产业体系的安全性。
从科技创新的视角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形成基础设施、金融资本、人力资源等各类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有效配置、协同联动的有机系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现代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强弱,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关键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催生新的产业形态。我们要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牢固根基之上,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不断增强应对外部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为增强产业链韧性和产业安全提供根本保障。
二、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5%,成功进入创新国家行列。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
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重大科研成果频出,有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生物育种、农业生物安全、现代农业装备等领域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三大粮食作物肥料、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创制一批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粮食单产由2012年的亩产357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亩产387公斤。144家创新型县(市)、9家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8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建设,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支撑引领工业加快转型升级。科技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高性能装备、先进材料等技术突破,已建成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2100多个。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赋能传统产业,智能制造、智能矿山、智慧医疗等应用场景快速拓展;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有力推动攻关产品推广应用,5G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科技支撑产业绿色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走在世界前列,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规模世界第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生物计算、生物存储、神经形态芯片等新兴产业崛起。
支撑引领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研发设计、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科技型服务业有力拓展经济增长新形态,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建成19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2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420家国家技术转移机构、40余家技术交易市场,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2年的0.64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78万亿元。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业孵化载体超1.5万家,覆盖95%县级以上地区,创业带动就业近500万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36只子基金,总规模达到624亿元。
支撑引领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科技创新支撑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攀升,关键技术和国产装备为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投入使用,大大加速我国城市化和大铁路网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含量”显著提升,重大技术突破带动特高压输电迅猛发展;车桩云互联、大功率充电桩技术应用落地,促进新能源汽车规模化推广应用。13.3万套大型科学仪器和85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纳入开放共享网络,科技资源对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三、强化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科技硬核”
科技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部署要求,一方面,立足当前强化攻坚,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保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另一方面,面向未来换道超车,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发应用,不断开辟经济新增长极和产业竞争新赛道。
一是加快构建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企业需求牵引的引擎作用,打造匹配市场需要的技术创新体系,保障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康蓬勃发展。强化企业牵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导、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推进的新局面,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发挥产业链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新型研发机构探索颠覆性技术研发创新,在产业链细分领域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梯队,构建优势互补的“创新联合体”。构建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瞄准新兴前沿领域,建设一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和孵化高地,打造科技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瞄准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产业领域,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者作用,加强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强化各类科技计划的统筹协调,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围绕重点产业链,着力突破关键基础材料、元器件、零部件核心技术,补齐重大技术装备短板,成体系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保障重点产业的创新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三是布局开拓新领域新赛道的引领性技术,培育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围绕科技前沿领域超前部署,加快产出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夯实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前沿生物、低碳能源、未来交通等前沿技术方向,以重大应用场景为牵引,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研发,促进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新药研制等未来产业发展。搭建多层次的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网络,促进产业链垂直领域、不同产业链跨领域的融合创新,构建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
四是加快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推动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坚持支撑科技攻关和服务实体经济同步推进,以科技创新全链条、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两大需求为系统牵引,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强化科技与金融部门工作的协同联动,加强科技、金融、产业等领域政策协同、资源对接、信息共享;加强科技信贷服务能力建设,引导支持金融机构建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强化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早投小;推动分类施策和精准施策有机结合,支持有关方面丰富科技金融支持工具、开发保险产品等,建立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吴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