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中国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占领科技制高点?如何通过战略引领、机制优化和聚力攻关,积极应对技术与产业的潜在“卡脖子”环节?怎样持续激发科技创新潜能,让“第一动力”更强劲?今年全国两会上,上述话题成为了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着力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识别与攻关机制,鼓励以国资央企等领军企业为重要主体,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卫国处获悉,今年参会他带来了《关于支持加快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的建议》。 陈卫国 中建三局 供图 “加快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是加快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重要抓手,可以更广泛地凝聚各方创新主体的合力,实现政策引导、创新供给、成果应用的高度匹配,破解前科技协同创新领域存在的不足。”陈卫国指出,当前我国的科技协同创新在顶层设计、主体动能和示范效应等方面尚有可提升的空间。 陈卫国建议从三个方面加强相关工作: 一是加强支持建设产业创新联合体的顶层设计。围绕产业链的断痛难堵“四点”,科学制定创新战略与规划,特别是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出台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指引,构建有利于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引导创新资源向战略性创新需求流动,形成共享、共生、共赢的产业创新生态。围绕激励供给、补助需求“双管齐下”,通过专项基金、人才引进、融资扶持、专享优惠、税费减免等多元化政策,健全完善创新联合体动态评价、创新价值分配、知识产权保护、研发容错等机制,降低创新成本与风险,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二是激发产业创新联合体相关主体的内生动能。激发企业创新动能,组织龙头企业制定“卡脖子”关键技术分级清单,明确创新联合体任务课题,打通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对接通道,创新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模式。鼓励龙头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发挥产业链“链长”作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扩大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自主权。强化高校院所创新导向,发挥考核评估指挥棒作用,提高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考核评估权重,并建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信息库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一体贯通产学研用全过程。 三是强化产业创新联合体示范引领。重点支持一批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功能定位清晰、运行稳定向好的产业创新联合体试点,进一步深化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财政支持、管理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培养一批综合示范效能好、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示范项目成果。加大对产业创新联合体项目的专项支持、政策倾斜和建设运行指导,在资格认证、权限审批、课题申请、产业落地、应用场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成果优先采购等方面予以支持,更好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创新主体。 “加快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有利于进一步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推动政产学研用高度协同,也有利于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生产力与生产要素高效配置,还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从而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筋骨’支撑民族复兴伟业。”陈卫国表示。
来源网址: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265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