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6|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安徽省天一大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中毕业班语文阶段性测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4-10 21: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安徽省天一大联考2015 2016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

[color=]语文试题

(2016年4月7日~8日)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  阅读题

[color=]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后期代表,在审美文化方面却出现了一个反弹式的小高峰。宋代民俗文化审美的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核心,注重个体内在心灵对社会人生的感受,侧重对人生存在意义、人生境界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诗意思考串追问。宋代延续了五代十国呵战乱,自开国以来国家虽得以生平安宁,但依旧内忧外患额仍,社会矛盾冲突尖锐,统治阶级权且力求自保。宋代繁荣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表象下,隐藏着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同时科举制度规模在宋代得以扩大扩张,统治阶级重视文人,形成了重文抑武的局面。相比于唐王朝的鼎盛繁荣和武力强盛,宋代的经济与军事表现出明显的落后与软弱,客观的社会现实和对国笨、社会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带给宋人巨大的心理落差,宋人普遍存在一种对文化、社会淡漠隐忧的精神氛围,不满于社会现实的宋人往往选择以诗性隐逸的方式应对。因此,诗意以隐逸安闲、诗性栖居的表现形式成为构成宋代审美文化的重要基因和关键内容,也无形中成为宋代审美民俗文化的主流审美特质之一。
宋人在白居易提出的“中隐”基础上,考量现实,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对宋初“中隐”型仕隐文化进行有效的改造,由此他们在隐逸中畅享自由,诗意地栖居在理想境界,这一切从根本上给以人生哲学为核心的宋代美学带来了巨大变革。
宋代诗人的隐逸审美观念亦有不同的形式,但出发点和目的却殊途同归。根据隐逸的真实原则,可将其划分为两类,即“根据正义原则的隐选和根据自由原则的隐选”。根据正义原则隐逸的先导便是孔子提出的“无道则隐”,在孔子看来,士人隐逸的原因在于自己生活的国家“无道”,而且表明了士人选择隐选的最佳时机。其实,孔子一向主张文人入仕,以有机会影响统治阶级采施展士人的理想抱负,即唯此才能更好地宣扬和普及“道”与“仁”,施惠于老百姓,实现士人理想与天下和谐的统一。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士人不该为外物所累,士人要相时而动,选择明君法国侍奉,故而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处在无道的国家,士人就该隐逸起来以明哲保身。
另一种隐逸是根据自由原则的隐逸,其典范的确立来源于庄子。庄子提倡的隐逸的核心是“自由”“无为”,诚如其言“无为国有者所羁”的自由原则。同样庄子极力倡导一种“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的精神,依据这一原则,士人应该在污浊之世保持自身的清洁,做到超然物外,努力达到身心自由的境界,即获得生存生活自由与精神自由的高度平衡。此类士人隐逸的形式在宋代很是普遍,宋人在宋初精神理想受挫,加之对社会现实失望带来的精神落寞,因而选择于乱世之中取乐快意。庄子提出的以自由为原则的隐逸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及至宋代阶层而言,宋人的“中隐”不仅与时代社会背景相连,更重要的是士人群体通过“中隐”能诗意地栖居着。由此,道家的隐逸思想在宋代得到最大化的普及和广泛认可。
(摘编自刘若斌《诗意、理性、俚趣:宋代民俗文化的审美特质》)
1.下列关于宋人“选择诗性隐逸的方式应对现实”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之一,尽管动荡的社会架构稍加安定,但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冲突尖锐。
B.宋代经济相对稳定,农业、手工业、商业在这时都呈现出发展与繁荣的景象,但其背后却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C.宋代统治者奉行重文抑武的治国策略,使得科举制度规模得以扩大扩张,军事力量相比于唐王朝表现出的却是软弱与落后。
D.社会现实与自己的家国理想之间的差距让宋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充满忧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作为宋代审美民俗文化的主流审美特质之一,宋人在隐逸时往往选择诗性隐逸的方式,如隐逸安闲、诗性栖居,来寻求心理慰藉。
B.“中隐”作为隐逸文化的类型之一,在宋代得到了改造和践行,涵养着宋人的精神世界,是宋人内心与社会现实之间获得平衡的基本方式。
C.宋代的审美风尚有着浓郁的“中隐”气息,隐逸审美观念根据真实原则可分为两类,分别追溯为以孔子和庄子为代表的两种隐逸观。
D.庄子的以自由为原则的隐逸追求心的解放,是一种更为纯粹的隐逸,得到了宋人的普遍认可,而孔子的“无道则隐”恰恰与之相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美学以人生哲学为核心,其中的民俗文化审美注重对内心自我的真实关照、对人生的感受和对人生不闻方面进行诗意思考和追问。
B。儒家与道家对隐逸认知存在差别,对隐逸原则迸行了划分,前者认为应“根据正义原则”隐逸,后者则认为应“根据自由原则”隐逸。
C.孔子主张“无道则隐”,即如果国家处于无道的环境时,士人应该暂时放弃通过入仕施展自己理想抱负的机会,选择隐逸来明哲保身。
D.庄子主张“自由”“无为”的隐逸,提倡士人在污浊之世保持自身的清洁,超然物外,使自己的生存生活自由与精神自由达到高度平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恪,字子恭,吴兴武康人也。深沈有干局。梁新渝侯萧映为郡将,召为主簿。卢子略之反也,恪拒战有功,除中兵参军。高祖与恪同郡,情好甚暱,萧映卒后,高祖南讨李贲,仍遣妻子附恪还乡。侯景围台城,恪率所领入台,随例加右军将军。贼起东西二土山以逼城,城内亦作土山以应之,恪为东土山主,昼夜拒战。以功封东兴县侯,邑五百户。迁员外散骑常侍。京城陷,恪间行归乡里。高祖之讨侯景,遣使报恪,乃于东起兵相应。 贼平,恪谒高祖于京口,即日授都军副。寻为府司马。及高祖谋讨王僧辩恪预其谋时僧辩女婿杜龛镇吴兴高祖乃使世祖还长城立栅备龛又使恪还武康招集兵众及龛平,世祖袭东扬州刺史张彪,以恪监吴兴郡。高祖受禅,使中书舍人刘师知引恪,令勒兵入,因卫敬帝如别宫。恪乃排闼入见高祖,叩头谢曰:“恪身经事萧家来,今日不忍见许事,分受死耳,决不奉命。”高祖嘉其意,乃不复逼,更以荡主王僧志代之。高祖践祚,除吴兴太守。永定二年,徙监会稽郡。会余孝顷谋应王琳,出兵临川攻周迪,以恪为壮武将军,率兵逾岭以救迪。余孝顷闻恪至,退走。高宗即位,加散骑常侍、都督广、衡等十八州诸军事。恪未至岭,前刺史欧阳纥举兵拒险,恪不得进,朝廷遣司空章昭达督众军讨纥,纥平,乃得入州。州罹兵荒,所在残毁,恪绥怀安缉,被以恩惠,岭表赖之。太建四年,征为领军将军。及代还,以途还不时至,为有司所奏免。后主即位,以疾改授散骑常侍、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其年卒,时年七十四。赠翊左将军,诏给东园秘器,仍出举哀,丧事所须,并令资给,谥曰元。
(节选自《陈书·沈恪传》)
4.下列对文中两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高租谋讨王僧辩/恪预其谋/时僧辩女婿杜龛镇吴兴/高祖乃使世祖还/长城立栅备龛/又使恪还武康/招集兵兵众/
B.及高祖谋讨王僧辩/恪预其谋时/僧辩女婿桂建镇吴兴/高祖乃使世祖还/长城立栅备龛/又使恪还武康/招集兵众/
C.及高祖谋讨王僧辩/恪预其谋/时僧辩女婿杜龛镇吴兴/高祖乃使世祖还长城/立栅备龛/又使恪还武康/招集兵众/
D.及高祖谋讨王憎辩/恪预其谋时/憎辩女婿杜龛/镇吴兴/高祖乃使世祖还长城/立栅备龛/又使恪还武康/招集兵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一个皇帝可有多个庙号,高祖通常指开国皇帝的庙号。
B.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后来也指一种荣誉性的赏赐。
C.受禅,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传位的叫封禅,被传位的叫受禅。
D.东园秘器,古代的高级葬具,起初仅指皇帝的棺木,后也可作为一种荣耀赐予大臣和外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恪深受信任,尽享哀荣。在南征李贲时高祖让妻子儿女随附沈恪还乡;沈恪辞世,皇帝甚至亲自出宫前往举哀,以示悼念。
B.沈恪气度非凡,重情重义。作为梁朝旧臣,在萧家王朝灭亡时,高祖命令他护送梁敬帝离开正宫去别官,他不忍看到梁亡而拒受。
C.沈恪体恤百姓,稳定局面。欧阳纥被平定之后,沈恪进入广州,面对残破毁坏的境况,安置流民,广施恩惠,岭表地区得以安定。
D.沈恪屡立战功,很有威望。先后在讨伐侯景、王僧辩的过程叶l立下战功并受到封赏;余孝顷出兵攻打周迪,听闻沈恪到达,便主动撤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京城陷,恪间行归乡里。高祖之讨侯景,遣使报恪,乃于东起兵相应。
译文:
(2)及代还,以途远不时至,为有司所奏免。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踏枝
仲  殊
斜日平山寒已薄。雪过松梢,犹有残英落。晚色际天天似幕,一尊先与东风约。
邀得红梅同宴乐。酒面融春?春满纤纤萼。客意为伊浑忘却,归船且傍花阴泊。
8.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清简要分析。(5分)
答:
9.词的下阕主要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情感?并结合词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的。(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同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2)《阿房宫赋》的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              ”。
(3)《离骚》中屈原以美人自比,用:“               ,              ”两句表现自己遭人嫉妒、受人攻击的处境。


[color=]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神  手
张国平
过收费站,下高速,不远有座挺大的院子,那便是石匠方宽的石碑厂。
院子足有二亩大,因为离城区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显得有些孤单,陪方宽的除了大大小小的石碑就是两个徒弟,偶尔来造访的还有收费站的老贺。
方宽搬了两次家,最后一次是三年前搬到了收费站这里。不这样不行,叮叮当当的刻石声影响居民休息,再者搬运石碑进出石料都是大车,白天不好进城,很不方便。反正自己的手艺有目共睹,不管搬到哪儿,生意一样好。
也图份心静。两个徒弟手艺也学成了,方宽多半时间都放在操练书法上。石碑绝大部分是墓碑,是留给故去人的。人辛苦一辈子,死了除了一把灰,就剩下墓前石碑上这几行字了,马虎不得。
虽谈不上书法大家,但方宽的字无论楷、隶、行书都颇具功底,尽管如此方宽一点也不敢松懈,仍坚持每天两次操练书法,早晚各一次,一共两小时。端端正正在石碑上写好字,下余的工序就留给徒弟了,除非哪位客户愿意出大价钱,点名要方宽亲手刻。
闲暇的时候就找收费站老贺下棋。
老贺是个单身,每逢歇班就来找方宽下棋。于是,丁丁咣咣的刻石声里便夹杂了方宽和老贺“啪啪”的杀棋声。
院子里那棵毛白杨已成荫了,斑斑点点的树荫下对杀几局,逍遥得赛过神仙。墓碑离生死最近,每个石碑的形成几乎都代表着一个生命的结束,石匠这行当干得年头多了,方宽什么也都看得淡了。
那个干瘦老头出现的时候,方宽正和老贺在白杨树下捉对厮杀。老头说,我刻石碑。棋盘上激战正酣,方宽头也没抬,说,价格在墙上写着,有事找徒弟吧。
老头很固执,说,我想请你刻。
方宽抬头望了一眼。老头布衣打扮,其貌不扬,刀刻般的脸上透着铁青,裤角上似带些泥巴。方宽低下头去,一边抓棋子一边说,找徒弟吧,我忙。
老头说,我信不过他们。
哦。方宽挺了一步卒,才意识到老头的话,有些不高兴了,说,哦?你是外地人吧?别看他俩在我面前是徒弟,单拉出去都响当当的高手。方宽见老头仍不放心,又说,我姓方,人说的那个方石匠就是我。
老贺出车捉马,眼看胜局已定,见老头仍纠缠,也不耐烦了,说,人说的石匠神手就是他。强将手下无弱兵,你尽管放心。
我仍想让你亲自刻。这时,方宽的马已身陷窘境,脸上漫过一片潮红。见方宽仍低着头,老头又说,我出大价钱。
棋局颓废,大势已去,再加上老头的喋喋不休,方宽很烦躁,抬头盯老头的脸,问,你?你出多少?
老头说,你出个价吧。
方宽见败局已定,认输了,一边重码棋子,一边伸出一个弯曲的食指说,九百。
徒弟刻石碑一般三百,方宽说出三倍的价钱,是想吓唬老头,不想老头爽快地答应了,说,九百就九百吧。
哦?棋子已码好,方宽意犹未尽,本不想接差,老头倒很爽快,就说,你先去看石料吧,相中哪块就定下,我刻。
老头说,石料我带着。
哦?方宽彻底抬头了。自己带石料的人寥寥无几,除非那些政界要员和大款们,自己挑选上等的优质石料订做石碑,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头居然也自带石料?
方宽说,推进来看看。
在这。老头“嚓”地拉开放在地上的黑提包,露出一块不大的方石。青石,泛着冷峻的光。是块好石料,可惜太小了,一尺宽,二尺长。方宽疑惑地问,做什么用?
老头说,只想让你亲手刻几个字。
方宽说,好吧,我刻。你有什么要求去那边对徒弟说,我一定按你要求办,也一定亲手刻,我方宽做石匠几十年,这点你放心。
这天方宽手气不那么顺,输多胜少,跟老贺下到天黑也没赢几局。留老贺吃了饭,送老贺出门,方宽才想起上午的事。去问徒弟,徒弟说老头只刻两个字:神手。神手?方宽吃一惊,再回想老头那双骨节突出的手,突然觉得怠慢行家里手了。
不敢懈怠,工工整整写上字,方宽抡锤子准备连夜做完石碑。嘭!方宽一锤下去,凿子下冒出一溜火星,一下滑到一边去了。那块一尺宽、二尺长的石料居然没留下一点划痕。
还从来没遇到这般坚硬的石头。方宽不服,又抡起锤子。嘭!凿子再次滑到一边去了,石头上仍没留下任何划痕。
几十年石匠生涯,居然刻不动这块石头。方宽的脸立刻胀红了。
方宽羞愧多日,准备等老者再登门,好好讨教一番。可是,老者再也没有出现。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方宽考虑到石碑厂刻石扰民且运输不便,想把厂子迁到郊区,经过两次搬家,最后搬到了远离城区的收费站附近。
B.下棋过程中,见干瘦老头仍纠缠方宽刻石,老贺显得十分不耐烦,主要是为了表现老贺对下棋的痴迷和性格的浮躁。
C.文中对干瘦老头的描写虽然不多却很细致,从肖像、语言、动作等多方面进行了刻画,突出这位行家高手的不凡。
D.“方宽彻底抬头了”,“抬头”这个动作描写在文中多次出现,每一次抬头都源于干瘦老头简单的语言,但每一次抬头的含义却不相同。
E.小说语言朴实无华,行文脉络清晰,立意深刻,讲述了一个自认神手的刻石艺人遭遇真正的神手的故事,于娓娓叙述中蕴含人生哲理。
(2)小说中多次提到方宽与老贺下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请简要分析小说中方宽的形象特征。‘(6分)
答:
(4)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说主人公是“方宽”,也有人认为是“干瘦老头”,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沈从文:耐得住寂寞的纯正之人
张达明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湘西的一个山洼小镇里,由于家境贫困,高小毕业后,就过着流浪式的生活。1922年,他来到北京报考燕京大学,未能如愿。于是,他租住在一间霉味刺鼻的小房里开始自学写作。而写文章对于他这样高小毕业生来说,无异于老虎吃天,就连最起码的标点符号也用不好,但他并不气馁.然而,投出去的稿子都如泥牛八海,这仍未动摇他的决心。为尽快发表作品,他决定去报刊编辑部当面请教。一次,他拿着写好的十几篇稿子,去了经常投稿的一家编辑部,那位编辑极不耐烦地看完后,从每篇稿子中摘出一段来,连成了一长段,当着众多编辑的面大声念起来,挖苦他:“世界文坛上从此将会出现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就是这位名叫’沈从文的人!”奚落完后,是把那些稿子揉成一团,狠狠掷于废纸篓中。
沈从文并没有表现出一丝愤怒,而是微笑着对那位编辑说:“谢谢您的夸奖,我会努力的!”
依然是在那间霉味刺鼻的小房里,沈从文以顽强的毅力,终于于1924年,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写下了《边城》《湘行散记》等,很快名噪文坛。当年他曾报考而没有被录取的燕京大学,于1927年派专人上门,聘请他去该校任教。
沈从文先后在上海、武汉、青岛、北京等地的大学任教,并编辑多种报纸的文艺副刊。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让他放弃写作,反而促成了众多作品的问世。汪曾祺生前曾说:“沈先生耐得住寂寞的功夫,非一般人所能达到。他能在陋室中对文学的社会功能产生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沈先生的看法‘太深太远’,照我看,这是文学功能的最正确的看法。”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逝世后,瑞典的汉学家马悦然感慨道:“沈先生如果再活上半年,那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非他莫属。可这个老人,却对此毫无热情的。”
1950年后,年仅47岁的沈从文再也不和文学“较真”了,突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一时间,各种猜测纷至沓来。
谁也不会料到,从文坛突然“消失”的沈从文,却转入了陌生领域——文物考古和古代服饰方面的研究,这让许多人如坠云雾。
沈从文之所以如此,正是他对人世间蒙辱的超然。他曾在写给荒芜的信中说:“几十年来,只近于单门独户开个小小的服务店,把时间送走。回想一下,既对不起国家的期许,也对不起个人的生命,多年来在国内外得来的赞许,实已超过应得的甚多。懔于孔子所谓‘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的名训,一切赞许不免转成一种不祥的负担……世事倏忽多变,持平守常,在人事的风风雨雨中,或可少些麻烦。”
于是,他避开熙攘的世事烦扰.一头钻进了故纸堆里,专注于文物考古和古代服饰方面的研究,沈从文历经多年潜心研究,写出了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内容林林总总,巍巍大气,流动着祥和之美,填补了我国古代文物研究的一项空白。
史学家马长风评价道:“沈先生的学识来自于苦读后的顿悟,他对文物中呈现出的人性的魅力,其直觉与理念翕合无间,天然无伪,自成一格。他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纯正之人,无论他先前的文学作品,还是后来的考古研究,都达到了雄浑苍凉,物我古今兼忘于刹那的境界!”
相关链接
①他(洗从文)是一个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的作家。评论家、文学史家违背自己的良心,不断地对他加以歪曲和误解。他写过《菜园》《新与旧》,然而人家说他是不革命的,他写《过年》《丈夫》,然而人家说他是脱离劳动人民的……
(汪曾祺《②沈从文之所以宁愿待在历史博物馆,这有他多年来养成的迷恋文物考古的因素在起作用,同时也是为了与多事的当代文坛保持必要的距离……沈从文当年选择退隐于文物研究,其实也是他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自己独立人格的某种坚守姿态。即使在十年浩劫期间,个人生存都成了问题,但沈从文对“物质文化史”’的研究依然痴心不减。
(李遇春《沈从文晚年旧体诗创作中的精神矛盾》)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沈从文在最初从事文学写作时,总想尽快发表作品,显得有些急功近利,结果投出去的稿子往往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写作的决心。
B.沈从文经过不断地学习与写作,终于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后来名噪文坛,甚至曾拒录他的燕京大学聘请他到校任教以作补偿。
C.文中引用了沈从文写给荒芜的信中的一段话,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懂得自我反思、胸怀博大的文人形象,同时也使文章更为真实可信。
D.沈从文的作品曾经被评论家、文学史家歪曲和误解,这是因为沈从文的作品中呈现的是另外一种人生,这种人生景象与现实生活差距很大。
E.本文语言平实,重点写了沈从文在文学、文物考古及古代服饰研究上的探索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人生中的寂寞而执着的追寻之路。
(2)在走向写作这条路时,沈从文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艰辛。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答:
(3)“耐得住寂寞”是汪曾祺和马长风对沈从文的共同评价,那么沈从文的寂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4)沈从文的后半生选择了文物考古和古代服饰方面的研究,有人说这是对当时的文坛与社会现实的一种逃避,你赞同这一观点吗?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color=]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大量的草原被农业开垦,工业开发,致使草原湿地和野生动物消亡,脆弱的草原生态千疮百孔,         。保护草原和游牧文化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人类使命。
②直径约1厘米的珠子被10岁女童误吞入气管,孩子         ,幸亏医生利用冠状动脉扩张导管将珠子取出。这场惊心动魄的营救日前就发生在吉大一院。
③包括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重庆大足石刻在内的中国岩石雕像,都在不同程度地受风化和渗水作用的严重困扰,保护石窟,         。
A.迫在眉睫   命悬一线   岌岌可危    B.岌岌可危   命悬一线   迫在眉睫
C.迫在眉睫   岌岌可危   命悬一线    D.岌岌可危   迫在眉睫   命悬一线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二胎时代》甫一推出就抓人眼球,根本原因在于节目抓住了“二胎”这个焦点议题,从而让节目跳出综艺圈子,进入到社会问题体系。
B.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说走就走的旅行变得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近,今年出境热度史上最高,春节出境游人数创历史新高。
C.近年来,收视率造假现象屡次频现,其背后业已形成一条多方合谋的灰色产业链,成为业内“老生常谈”的敏感问题。
D.新兴的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与真实环境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空间,让使用者及时、没有限制地感知虚拟空间里的事物。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老龄化、独一代、流动时代……当这些元素叠加,我们看的,不但有“空巢老人”“异地养老”的辛酸与烦恼,还有现代节奏下两代人相处模式的变化与挑战。           ,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A.或许我们无力改变“分离两地”的状态,但至少我们可以经常与父母联系,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存在
B.虽然我们可以经常与父母联系,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存在,但我们无力改变“分离两地”的状态
C.但我们无力改变“分离两地”的状态;我们就无法经常与父母联系,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存在
D.为了改变“分离两地”的状态,我们可以经常与父母联系,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存在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牙雕是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民间手工技艺。作为中国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①        。如所有的传统手工艺一样,牙雕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技艺精湛的老艺人多已退休,②        ,更别说达到技艺精湛了,很多“绝活”面临失传。③        。1989年联合国禁止象牙贸易,牙雕没有材料可用,因此上世纪90年代,牙雕产品可卖的很少。
17.认真观察右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简要说明漫画内容。(不超过65字)(3分)
答:
(2)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不超过30字)(3分)
答: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o(60分)
1月15日至17日,连续三天,每天中午12时,中国石油大学“储建2015级学院QQ群”瞬间被“刷屏”,辅导员周辉发的100个红包两秒钟内被抢完,而接下采的三分钟内大学生的留言超过600条:“0.57”“4毛”“么么哒”“辅导员再来一个”……
原来,这是中国石油大学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周辉在兑现他的承诺:该院全体2015级大学生期末考试零作弊,他将连续三天在QQ群里发红包作为奖励。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安徽省天一大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

[color=]语文参考答案

[color=](2016年4月7日~8日)
1.C    2.D    3.B   4.C    5.C    6.D
7.(I)京城陷落后,沈恪从小路回到故乡。高祖讨伐侯景时,派人告知沈恪,沈恪就在东方起兵响应。(关键词“间”“报”“东”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等到任期结束后他才返回朝廷,却因为路程太远没能接时到达,被有关官员奏劾而免任。(关键词“代还”“时”及“为……所”被动句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沈恪字子恭,吴兴武康人。生性深刻沉着而富有办事的才能气度。梁朝新渝侯萧映担任郡守时,征召他为主簿。卢子略反叛,沈恪抗御有功,被任命为中兵参军。高祖与沈恪是同郡人,感情好很亲近,萧映去世后,高祖向南征讨李贲,于是让妻子儿女随附沈恪还乡。侯景围困台城,沈恪率领所部人员进入朝廷禁省守御,依随条文惯例加任右军将军。贼兵在东西方向垒起两座土山攻城,城内也堆土成山相应对峙,沈恪为东面土山的主将,昼夜抗击。因有战功被封为束兴县侯,食邑五百户。升任员外散骑常侍。京城陷落后,沈恪从小路悄悄地回到故乡。高祖讨伐侯景时,派人告知沈恪,沈恪就在东方起兵响应。平定侯景后,沈恪到京口拜见高祖,当天被任命为都军副。随即又担任帅府中的司马。当高祖定计诛讨王僧辩时,沈恪参与了策划。这时王僧辩的女婿杜宠镇守吴兴,高祖就派世祖回到长城,设立栅栏防备杜宠,又派沈恪回到武康,招集兵员。到平定杜宠后,世祖袭击束扬州刺史张彪,派沈恪监理吴兴郡。直到高祖受禅时,派中书舍人刘师知召调沈恪,命令他带兵进入宫中,保护梁敬帝离开正宫去别宫。沈恪就推门进去见高祖,叩头请罪说:“我沈恪曾经为萧家王朝服务过,今天不忍心目睹它的灭亡,我甘愿受死,也不接受这道命令。”高祖嘉许他的心志,就不再强迫他,另外调跳荡军的主帅王僧志代替他。高祖登上帝位后,任命他为吴兴太守。永定二年,调他监理会稽郡。适逢余孝顷阴谋接应王继,从临川出兵攻打且迪,于是高祖任命选监为壮武将军,率兵越过东兴岭救援周迪。余孝听说沈恪到了,就退走了。高宗即位,沈恪加任散骑常侍、都督广衡等十八州诸军事。沈恪赴任还没有到互岭,前刺史欧阳纥发兵在险要之地拒守,沈恪受阻前进不了,朝廷派遣司空章昭达统率各军讨伐欧阳纥。欧阳纥被平定之后,沈恪才得以进入广州。州内遭遇战火和灾荒,处处都残缺破损,沈恪收集安置流民并加以安抚关切,广施恩惠,岭表地区依靠他才得以平安稳定。太建四年,天子征召他入朝担任领军将军。等到新老刺史交接完毕后他才返回朝廷,却因为路程太远没能按时到达,被有关官员奏劾而免任。后主即位,沈恪因患疾病调任散骑常侍、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这一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追赠为翊左将军,天子下旨赏给皇家棺木,接着又出宫前往举哀,丧事所需财物,全部由国库资助供应。谧号是元。
8.上阕描绘了一幅寒气逼人而色彩鲜明的暮雪图,(2分)西坠的夕阳已经与远山齐平,寒气渐渐从四周逼近。雪花飘过青松树梢,却还有残存的枝头花的碎片在寒风中飘落。夜色从天边升起,天边像挂上了一张圆形的幕布。(3分)
9.下阕主要抒发了词人客中岁晚羁旅之愁及对春天的渴望之情。(2分)①拟人。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邀梅同宴,与之同乐。②衬托。以因为春天的美景而完全忘却客意(羁旅之愁)来衬托对春天的渴望。借酒浇愁,以春驱愁,更显羁旅愁思的浓重。③虚实结合。邀梅同宴实写,归船傍花阴为虚写。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的羁旅愁思以及对春天的渴望:(4分,答小任意两点即可)
10.(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每句1分)
11.(1)DE(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
(2)①表现人物性格。方宽下棋过程中只顾战局的激烈、紧张、失败,对干瘦老头却显得不耐烦,表现了方宽的自信和自负。②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为故事发展提供场景。方宽与老贺下棋的同时为方宽和干瘦老头的对话提供了特定的场景,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④营造氛围。以下棋杀棋的紧张局势为方宽与干瘦老头的对活造势,起到了衬托的作用。(每点2分)
(3)①刻石技艺高超。不管搬到哪里,都有人找他来刻石。②勤奋认真。坚持操练书法,毫不松懈,认真对待墓碑上的每一个字。③自认洒脱,过于自负。自认对世事了然,态度淡然,接下干瘦老头的活后仍自信满满,却最终无法完成。④勇于反省。方宽意识到干瘦老头是刻石高手,羞愧多日,想等老者再次登门讨教一番。(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4)观点一:方宽是主人公。小说从正面对方宽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了刻画,集中笔墨塑造了刻石“神手”的形象。②方宽是贯穿全文情节始终的形象。故事情节也围绕他来展开。③自认为是“神手”的方宽却刻不成千瘦老头留下来的石料,从而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神手”,更好地揭示了主题。
观点二:干瘦老头是主人公。①小说标题为“神手”,而文中真正的“神手”正是这个“干瘦老头”,虽笔墨不多,但文中对所谓的“神手”方宽的描写部是在为老者的形象作映衬。②干瘦老头的出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让方宽明白了在自己之上还有高手的存在。③通过干瘦老头的出场,揭示出了小说的主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认为“神手”的不一定是真正的“神手”。
(观点明确2分,分析每点2分)
12.(1)C F(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2)①生活艰苦困窘:家境贫困,曾过着流浪式的生活,后租住在北京一间霉味刺鼻的小房里坚持写作。②文学基础薄弱:文化程度低,不能继续求学深造,虽自学写作,但连基本的标点符号等都用不好。③经历失败,承受屈辱:曾向报刊编辑求教,却被人当面挖苦打击。(每点2分)
( 3)①陋室中坚持寂寞地创作,从写作开始,他一直没有放弃写作,对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深刻。②他避开熙攘的世事烦扰投身考古研究,宁愿待在历史博物馆潜心研究,即使在文革期间也痴心不改。③虽受到不公正待遇,作品不被认可,但仍坚守自己独立人格。(每点2分)
(4)观点一:不赞同,沈从文的选择并不是一种逃避。①从他选择文物考古与古代服饰研究的初衷来看,这种选择与他迷恋文物考古个人爱好相关,同时也符合他想为国家做贡献的主观意愿。②从他的性格特征来看,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对人世荣辱的超然,以持平守常的心态来面对人世沧桑。③从他的人生追求来看,这种选择体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自己独立人格的坚守,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考古研究,他始终以知识分子的人格和良知在从事创作与研究。(观点明确2分,分析每点2分)
观点二:赞同,转向考古研究本身就是对现实相当时文坛的一种逃避。①在当时的文坛,沈从文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很多的人误解歪曲他的作品,以他一己之力无力改变当时的现实。②沈从文前半生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即使条件艰苦、工作繁忙部没有让他放弃写作,他转向考古研究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无奈选择。③他选择退隐于文物研究,就可以避开熙攘的世事烦扰,由他的文字所带来的一切纷扰都将慢慢平静,同时也是一种才华的寄托。
(观点明确2分,分析每点2分)
6.①牙雕到现在却逐渐式微  ②愿意学牙雕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③而更大的阻碍是原材料减少(答出一句给1分,答出两句给3分,答出三句给5分)
7(1)内容:一片大海上漂浮着些许冰块,画面左边一只海豹费力趴在一块冰上,右边企鹅举着恐怖分子头像和“气候变化”的牌子站在较大的冰块上。(3分)
(2)寓意:地球气候不断变暖,人类要注意应对气候变化,赶紧采取措施。(3分)
8.写作提示  该则材料紧密联系当下的学生生活,具有思辨性:对于周老师的做法,网上一片点赞。在此,考生应深入思考事件背后的深层意蕴。周老师的做法与传统说教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一种轻松的氛围引导同学们诚实做人,诚信做事;但事件本身是不是值得商榷,还存在什么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呢?据此,可以有以下参考立意:①转变教育方式,以寻求最佳效果。②诚信的缺失用金钱的刺激是否可行。③诚信是大家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我们应当从提升自身的品性修养来填补诚信的缺失等。④让考试零作弊成为常态。
【评分标准】
一类:立意准确,语言美,结构好,材料新。(51分以上)
二类:立意较准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材料较新。(44分-51分)
三类:立意有偏,语言基本通顺,结构基本完整。(36分-43分)
四类:立意偏离材料,语言表达较差,结构不合理或残卷。(36分以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6 00: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