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1|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福建省福州八中2016届高三语文毕业班第六次质量检查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2-29 21: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福建省福州八中2015—2016学年高三毕业班第六次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2016.2.15

[color=]第Ⅰ卷 阅读题


[color=]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作为生活智慧在中国传统中的具体体现,“家本位”文化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既没有西方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也不用“上帝造人”解释人的本源,所以,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类“终极关怀”的问题,中国人就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家本位”文化来回应。林语堂曾指出:“使种族稳定的文化因素之一首先是中国的家族制度。这种制度有明确的定义和优良的组织系统,使得人们不可能忘记自己的宗系。这种不朽的社会组织形式,被中国人视为珍宝,比任何其他世俗的财产都宝贵,甚至含有一种宗教的意味。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种礼仪,更加增强了它的宗教色彩。对这套东西的意识也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心灵之中。”
  就终极关怀而言,家族已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以往的中国家族研究告诉我们,家族还有保障族人生存和在族内扶贫济困的作用,以解决族人的生存问题。若有能力,它也会兴办家族的学堂,解决族人的受教育和发展问题。从加强凝聚力从而保障其发挥作为社会组织的作用来说,以族人间天然的血缘联系组织起来的家族显然是成本最低的,这使家族成为农耕社会的相对封闭的乡村社区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使家族成为族人在建立自己关系网以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构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时的首选。显然,作为一个属于“私”领域的社会组织,家族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能满足个人的根本需求,而且从中获得资源时成本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亲情的环境来满足个人对情感的需要,这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无法比拟的。
  自西周以“敬天法祖”理念创立宗法制度,将祭祀权与继承权结合在一起,创建了诸侯臣服天子的大一统帝国以来,家族经历了由贵族化向平民化的转变,成为中国城乡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织,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家族成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但自清末以来,中国农村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受到强烈冲击。由于士绅阶层的衰落和劳动力的流动,家族及其所属家庭与中央政权的联系被削弱,从而增加了当时中国社会结构的不稳固性。精英向大城市的流动削弱了家族的基础,使家族不能承担原有的社会功能。另外,国家政权建设的推进和越来越多的在农村地区立足的新型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削弱原本属于家族的权势,最终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农村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全面走向衰落。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导致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家族与宗法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化。不过,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族观念与家族活动并没有随着这样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变迁而简单消失,而是以其自身的种种特质卷入新的社会与政治形态。家族或宗族的深厚基础在于,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形成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先赋的社会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开始淡化,基层政权在农村的组织作用有所削弱,在不少地方的农村中出现家族组织公开恢复活动或重建的现象。这是因为,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关系网络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
(摘编自王善华、孙飞宇《“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社会,儒教道教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回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类“终极关怀”问题的是“家本位”文化。
B.有明确的定义和优秀的组织系统的中国家族制度是一种不朽的社会组织形式,被中国人视为宝贵的财富。
C.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种礼仪,给“家本位”文化涂上了宗教色彩,从而使其含有一种宗教的意味。
D.家族既可以保障族人的生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族人的发展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家族之所以“不朽”,因为它能满足个人的根本需求,而且个人从家族中获得资源时成本相对较低。
B.自西周以来,家族经历了由贵族化向平民化的转变,成为中国城乡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织。
C.其他社会组织也有可能使个人从中获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物质或情感上的帮助,但却无法提供像家族那样的亲情环境。
D.自清末以来,由于士绅阶层的衰落和精英向大城市流动,“家本位”文化再也无法承担回应“终极关怀”问题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家族观念与家族活动并没有随着这样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变迁而简单消失,而是在新的社会与政治形态中有所表现。
B.20世纪80年代,随着政治意识在农村中的淡化,基层政权在农村中组织作用的削弱,家族组织公开恢复活动或重建的现象开始出现。
C.“家本位”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是不朽的,没有任何其他社会组织能够替代或者削弱家族的作用。
D.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关系网络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这意味家族文化并未消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 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4.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B.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C.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D.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5.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C.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称谥号,如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文字加长,改称庙号,如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年号有“英宗”、“正统”。
D.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蒋贵等人出兵征讨时,借粮饷不继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参与其中的罗亨信上奏章说明情况。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罗亨信因参赞功劳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皇帝采纳了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
C.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来防备也先入侵。兵部接受了他的意见。他持剑坐在宣府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都未曾打开城门。
D.亨信与总兵杨洪凭借孤城守卫交通要道,对外抵御强敌,对内保卫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七十三岁时还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5分)  
(2)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②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唯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②刘长卿(约726-约786),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④栖迟:居留。
8.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第二句中“楚客”各指谁?两首诗都写到了贾谊,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请在答题纸第10题处标上小题号
(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  。
(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3)《师说》中韩愈指出“     ,   ”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color=]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炫  耀
左克才
寒气切割着时月裸露的肌肤,他在一幢楼的铁栅门来回徘徊。时月傍晚离开楼房时手里有了厚厚一沓钱,拎着二万六千元,悬空的心落了下来的,老板总算兑现了血汗钱。时月挤在弯弯曲曲的队伍中,火车只有腊月二十九的票。
三十的风很硬,但被鞭炮烟花软化一些,时月进村已是家家忙着贴春联窗花、放爆竹的时候了。站在村口的儿子焦急张望着,见到他熟悉的身影飞也似的迎上来。时月有了幸福的感动,儿子长大了。
洗漱后时月燃起香烟,菜已上桌,浓浓亲情在酒香中弥漫。时月在淡淡的醉意中睡去,零点的钟声催响此起彼伏或高或低的鞭炮声,时月催促儿子燃放鞭炮。不多时,门外的鞭炮声突然哑了,时月坐起来竖耳侧听,脸上露出忧郁的神情。
早晨,灿烂的阳光驱散了时月阴郁的心情。时月在外是一个小工头,二层楼房在村庄是最好的。九点了,时月揣上两包高级香烟出了门,阳光极力驱散浓浓的烟气,丝丝缕缕的火药味呛进鼻孔,时月悠闲地踱步,抱拳挂笑新年好。时月走到四平门前时,猛然发现原先破旧的楼房不见了,眼前是一幢新的三层洋楼,灰色墙砖、红色花岗岩石阶、白玉扶栏、黄色门楼、园林风格的园墙,显得金碧辉煌。四平笑吟吟迎出楼敬烟让坐,时月面露尴尬的表情,极不情愿地接过香烟匆匆离去。时月闷闷不乐地躺在床上,妻子见时月阴沉的脸色,以为沿途劳累,中饭也没敢叫醒他,晚餐时,他草草喝几杯酒后又睡去了。
时月脸色越来越阴郁,妻子心中生出丝丝不安,不时催促时月到医院看看。儿子说,也可能是累的,工地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吃的也是黄米饭堆着寡味的菜皮,十多人一间的大通铺弥散着汗臭味,还有那此起彼伏的鼾声。妻子怔怔的,没有理出头绪。
新年是喜庆的,正月是亲朋好友的,可时月没有喜庆的心情更没有串门走动的意思,整天昏昏沉沉的,时而躺着望着天花板发愣,时而靠床低头沉思。初六过后,打工者纷纷外出,时月却没有外出的迹象,妻子察看着时月的表情,沉闷的正月在不紧不慢中走着。
初八天刚放亮,时月早早起床洗漱一番,菜色的脸添了一丝红彩,凌乱的头发一丝不苟地趴在头上,皮夹克在洁白的衬衣下显得锃亮炫目。妻子精神抖擞,猛火烧水做饭,儿子不再迟迟缩在被窝里。天气格外爽朗,时月的灿烂给家人送来了明媚的阳光。时月春风得意地走出家门,皮鞋敲击着硬硬的土地。回家时天已透黑,妻儿看到时月喜气洋洋的样子,心情别提有多高兴。
妻子趁着时月高兴壮着胆子说:“什么时候出门?”时月说:“一时走不了啦。”“怎么走不了呢?村庄外出打工的走得差不多了,要是累就在家多歇几天。”时月说:“不是多歇几天,而是三个月。”妻子睁大迷茫的双眼呆望着时月,半天说不出话来。时月笑着说:“看你那痴样,这是我这些日反复考虑而又非做不可的事件,不然我会心神不安的。”妻子说:“怎么净说些没头没脑的话。”时月说:“初一我家鞭炮哑了,走到四平家门前看到了那么漂亮的洋楼,把我家楼房逼到了角落,不把楼房做高做大,我是没有好心情,更不会有好运气的。”妻子说:“四平家借了不少债,再说我家楼房盖了才四年,而楼房样式年年变。”时月说:“借债也得盖,农村人靠楼房撑门面,在外拚死拚活地挣钱不就是争个面子,吃好喝好别人是看不见的,好楼房儿子找媳妇都容易。”妻子说:“儿子正月十二就开学,先给点钱报名。”时月说:“念什么念,书读得再多还不是挣钱,念书不如早挣钱,楼房做好后就带儿子外出打工,好把房债还上。”
三个多月后,一幢洋楼在阳光照射下耀眼生辉,时月带着炫耀的满足仰视着。
青苗挂着晨露,一个男人背着沉重的包袱,瘦长的少年拖着沉重的脚步亦步亦趋,中巴扬起漫天的尘土罩着女人,她雕塑似地久立在路旁望着尘土弥漫消散。
(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两项是( )(5分)
A.“三十的风很硬,但被鞭炮烟花软化一些”,用景物衬托心情,暗示新年的浓烈气氛以及即将到家的喜悦冲淡了时月在外打工、讨薪的艰辛。
B.“四平笑吟吟迎出楼敬烟让座,时月面露尴尬的表情”,抓住人物表情进行描写,对比中突出了一方的满足得意和另一方的失落与愧疚。
C.时月感到自家楼房被逼到了角落,因为四平家高大漂亮的楼房把自家的楼房给遮挡住了,使自家的楼房处在了角落,采光通风变差。
D.时月因自家楼房最好而自得,因四平家楼房更新而失落,为是否盖房而焦虑,为偿还改新楼的债务携子外出打工,“楼房”是小说的暗线。
E.本文以”炫耀”为题,写时月和四平为了炫耀,宁可借债也要盖新楼,一详一略,暗示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表达了作者讽刺和批判的态度。
(2)本文中“阳光”出现了多次,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的主人公时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去掉,你认为可以吗?请简述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黄德鸿的百年人生
5月12日,著名经济学家、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德鸿在广州去世,享年100岁,走完七十余载的风雨学者之路。获悉黄老驾鹤仙逝,海内外的暨南校友纷纷以各种方式表示哀悼。
学者报国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青葱岁月时种下的种子,后来成为其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梁同寅在讲解曹丕《典论·论文》时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一个人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及久远,嘉惠后人。梁同寅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毕业后,他考上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回到学校任教,先后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担任副教授、教授,后任教于暨南大学。
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当时一穷二白,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鉴于当时国家正处于抗战的社会环境,面对社会保障在中国真正实行非常困难的残酷现实,他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
1948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我投考联合国社会福利机构,一百多名应试者中我的排名是第六名,年末我就接到联合国正式的任命通知。”
而面对家国危难,满怀赤子之心的黄德鸿毅然放弃去联合国就职的良机,“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于是黄德鸿放弃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中国。
把脉工业
20世纪60年代初,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年代初又具体地提出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首次明确提出要倡导“工业精神”。
20世纪40年代,黄德鸿主要从事社会保险的研究与教学;而从50年代起,他主要从事工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1976年,他参加《“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748工程)的汉语主题词表》工业经济部分的编写。
1985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8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个特殊的经济区域,建议把这特殊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经济长龙”的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教学育人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这是黄德鸿一生的信条,也是他最大快乐。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一手建立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70余年,他培养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1992年起,黄德鸿开始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其弟子有的已是党政部门重要领导,有的成为商界巨子,有的则是高校学术带头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且漫且长,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
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事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黄德鸿曾回顾自己一生,认为主要的成就在教学育人方面,“我的学生就是我的成果。”他说,自己的很多学术思想都是通过学生来反映的。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他的思想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宛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映照自我。
相关链接:黄德鸿生前留下遗嘱:“当我离开这个世界时,我愿安安静静地上路,俗例全免,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敬请亲友和学生们体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因为社会学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立志报国的黄德鸿于是就读于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毕业后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B.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和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
C.学术生涯七十余载,黄德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但他认为自己在教学育人方面的成就比学术成就要大。
D.黄德鸿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经历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于学术研究。
E.传记通过三个小标题的形式,讲述了黄德鸿在求学、研究、教学三方面的经历和成就,展现了他高尚的品格,阐释了“学者”的意义。
(2)黄德鸿立志成为一名学者的原因是什么,学者报国的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黄德鸿对我国工业建设的贡献有哪些?请简要回答。(6分)
(4)“他的思想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宛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映照自我。”如何理解这句话。结合材料说一说他身上有哪些品格可以“观之映照自我”。(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他作为厂里的推销员,为了完成任务,长年累月、 地在外工作。
②拾荒老人和捡来的女儿  ,过着虽然窘迫却很温馨的生活。
③马云是当之无愧的创业“教父”,可是谁能想到他充满波折、  的创业过程。
A.栉风沐雨 筚路蓝缕 褐衣蔬食  B. 栉风沐雨  褐衣蔬食  筚路蓝缕
C.褐衣蔬食 栉风沐雨 筚路蓝缕   D. 筚路蓝缕 褐衣蔬食 栉风沐雨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中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整形,女性比例为83%,男性比例为17%,整个行业的年增速则在30%以上。
B.在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演讲,提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开放合作、互信互利的主张和号召,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
C.中央自从下定反腐决心、决定老虎苍蝇一起打后,各级政府官员作风大有改观,但仍有不少贪腐分子不知收敛,依然我行我素。
D.逃亡到欧洲边境的叙利亚难民不少被堵在边境线上,夜晚和衣睡在地上,盖的除少数人有毛毯可充当被子外,大多数人挤在一起御寒。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钱钟书与杨绛是一对把精神生活看得高过一切的夫妻。 。后来生了小阿圆,又是一个小书痴,被称为“吾家读书种子”,两人对读就变成一家三口各自守着自己的书桌读书。
①这不禁让人想起赵明诚和李清照之间赌书泼茶的韵事
②杨绛说,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③两人在一起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对坐读书
④不同的是,钱杨之间更为平淡相敬
⑤怎么凑也不合适,那个字准是全诗中最欠贴切的字
⑥一同背诗玩儿,如果都把诗句中的某一个字忘了
A.①④②③⑥⑤  B.①②③⑥⑤④   C.③①④②⑥⑤  D.③⑥⑤②①④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    ①   ,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  ②   ,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  ③   ,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17.右图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徽标,请写出该徽标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字。(6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目前,某校学生完成了一组实验:在同一路口摆出不同语气的交通警示标语,对比效果。前两天的标语是“走天桥比横穿平均只多花9.4秒”,而今天则换成了“你丑你横穿”。结果显示,祈使语气的传统标语效果最差,”简单粗暴“的标语效果却最为显著,行人横穿率直降三成。这样的一次创新实验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你丑你横穿“这样一个相较而言简单粗暴的标语获得了最好的效果,网友们对此也产生了争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color=]福建省福州八中2015—2016学年高三毕业班第六次质量检查

语文 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是对原文“这种不朽的社会组织形式……甚至含有一种宗教的意味。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种礼仪,更加增强了它的宗教色彩”的误解。】
2.D【是无法承担其保障生存、发展之类的社会功能,不是说失去其意识形态功能。】
3.C【原文说“中国传统社会”,略去“传统”二字则意思不同。“没有任何其他社会组织能够替代或者削弱其作用”与“新型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削弱原本属于家族的权势”不符。】
4.D
5.C(“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6.C(兵部并没有采纳罗亨信的建议)
7.(1)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呢?”(译出大意给1分;“让”“敢”“死法”“孰与”,译对一处给1分。)
(2)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百姓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

【参考译文】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考中进士。仁宗即位,才被召入朝庭担任御史。监管通州粮仓,巡视京城。
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操练兵马。正统二年,蒋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预军务。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停留十日率军返回。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呢?”蒋贵不听从。罗亨信上奏章说蒋贵逗留的状况。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罗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提高俸禄一个等级。
父亲去世后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为宣府、大同巡抚。参将石亨请求选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参军,亨信上书制止了这件事。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仍任宣府、大同巡抚。当时朝庭派遣官员测量这两个地方的军田,每军八十亩,超过的每亩全都要征收五升的税。罗亨信说:“文皇帝在位时,下诏让边防军队尽力开垦荒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现在为何忽然有这种举动呢?塞上的军队守卫边疆非常辛苦,没有其他生计,惟有从事田耕。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百姓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皇帝采纳了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
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也先专等时机挑起事端,以图入侵。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加城池的守卫来防备。不然,恐怕贻留大患。”兵部商议后,将这个意见搁置没有施行。等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纷争着出城。罗亨信持剑坐在城下,下令说:“出城的斩头。”又让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来。也先挟持太上皇到城南,传令开门。罗亨信登城告诉他说:“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启。”也先迟疑后带兵离开。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
正当这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日日逼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凭借这座孤城守卫着交通要道,对外抵御强敌,对内保卫京城。杨洪到京城守卫后,亨信又与朱谦共同守卫宣城,功劳显著。景帝即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亨信已经七十四岁了,请求辞官。皇帝答应了他。亨信回去八年后,在家中去世。
8. ①相同点:寓情于景。第一首诗颔联诗人远眺汉口,看夕阳西下,暮归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水浩渺,似与渺远天边相连。诗人身在汀洲心驰洞庭,牵挂思念友人。第二首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诗人还要去“独寻”贾谊旧宅,表现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寓情于景”1分,简要分析2分。)
②不同点: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上句实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写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虚实相生,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挚、浓烈。而第二首诗颔联所绘为眼前实景。(2分)(第二首答拟人手法不给分)
9. ①第一首诗中“楚客”指诗人(亦可指诗人和友人);第二首诗中“楚客”指贾谊。(2分)
②第一首诗结尾用贾谊之典,含蓄表达了对友人此次遭贬的不平和同情;而“古今怜”表明士人遭贬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2分)第二首诗诗人遭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凭吊贾谊故居,怀人伤己,感怀自己屡遭迁谪的命运。贾谊“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悲”字不仅切合贾谊一生,也暗寓诗人迁谪的悲苦命运;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君主对诗人更谈不上恩遇,诗人对当朝君王的不满溢于言表;“怜君”,“君”既指贾谊,也是诗人自况,“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不应该被放逐到天涯,表达了诗人伤心哀惋的喟叹和对强加在他们身上不合理现实的控诉。(2分)
10、 (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1.(1)E 3分, A 2分B 1分( B “愧疚”说法不妥,“不甘”才更符合人物虚荣的性格;C两家人的楼房并没有挨着,否则时月第一天晚上回家就能发现,这里的“逼到了角落”是一种心理感受,不是实指。D “楼房”不是行文的暗线)
(2)①“早晨,灿烂的阳光驱散了时月阴郁的心情”的描写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暗示时月因为早晨要出门拜年,又可以在他人前炫耀了,因此心情大好。②“阳光极力驱散浓浓的烟气”的描写暗示了情节发展。用“极力驱散”暗示驱散不易,为下文时月的心情由得意转向失落埋下伏笔。③“天气格外爽朗,时月的灿烂给家人送来了明媚的阳光”,写出人物心情的变化,交代情节的转折。④“一幢洋楼在阳光的照射下耀眼生辉”,烘托楼房的高大漂亮与人物的骄傲满足。(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虚荣心强,争强好胜。时月的“二层楼房在村里一直是最好的”,他很满足,一旦发现别人的楼房超过了自己,立刻闷闷不乐,直到又盖起了更好的楼才满足。②吃苦耐劳,勤劳能干。时月长年在外奔波劳累,吃的、住的、工作环境都很差,劳动强度大,还时常被欠薪,但他对这一切都默默忍受。③目光短浅,没有远见。他认为读书无用,念书不如早挣钱,所以不顾儿子的前途,让儿子辍学随自己外出打工。(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答“迷信”可以酌情给分。)
(4)我认为不能去掉。①从结构上看,首尾照应。本文以时月在外讨薪开始,以时月带儿子外出打工结束,前呼后应,结构完整。②从情节上看,明确交代了儿子的命运,使情节更加完整清晰。③从主旨上看,说明时月的炫耀要付出两代人沉重的代价,加重了批判的意味,深化了主旨。④“亦步亦趋” 暗示时月的儿子有可能把这种生活理念和方式继续下去,增加了悲剧意味,耐人深思。(每条理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我认为可以去掉。①从结构上看,第九段不但点题,而且照应开头。本文以楼房前的徘徊开始,以楼房前的满足结束,前呼后应,结构已经完整,最后一段可以删去。②从情节上看,儿子将会被迫辍学,同时月一起外出打工的结局在第八段结尾已经暗示,不用再次点明。③从主旨上看,第九段的描写已经暗含着作者对时月的批判与讽刺,明确了主题。(第一点2分,第二、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2.(1)E 3分  D 2分  C 1分,A B不给分
(2)原因: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梁同寅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2分)表现:大学时代,黄德鸿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读了认为可以改造社会的社会学;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回到学校任教, 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毅然放弃了去联合国就职的良机。(4分)
(3)①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首次明确提出要倡导“工业精神”;②编辑多部关于工业经济的论著,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③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①这句话是对黄德鸿的思想和品格的高度赞誉,他深邃的思想引领时代,高尚的人格感召后人。②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在国家危难时,满怀赤子之心留在国内。③为人、治学谦虚,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事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④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名利低调,生前留下遗嘱:俗例全免,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每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13.B 14.A (B “提出号召”搭配不当;“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前加“这”。C中途易辙。D “盖的除少数人有毛毯可充当被子外”杂糅)
15.D
16.(1)啸可以用来传情达意。 (2)其中阮籍的啸歌最为著名。 (3)推究其能够成为啸歌的名家高手的原因。(填对一处给1分,填对二处给3分,填对三处给5分。意思对即可。)
17.该徽标的上方是由各种偏旁组成的圆形图案,下方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8个汉字。(“偏旁”、“ 圆形”、“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答对2个给1分,答对3个给2分)
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象征,象征着博大、圆满等。(2分)其中的偏旁,可组成任何汉字,预示着组合的无限可能性(2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3 07: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