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5|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海南省“七校联盟”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2-4 21: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海南省“七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color=]语文试题

[color=]第Ⅰ卷 阅读题


[color=]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十年前,笔者曾就二战教训的当代意义撰文,讨论促发战争的两个主要因素:进攻性极端(民族)主义和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指出在战争进程中,反法西斯联盟之所以能够形成,是由于被侵略的各国已经不可能通过利己主义的自保来求得安全,而只能联合起来反击侵略者。
就战争起源而论,二战是一战的延续,而一战又是由人类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激化的“现代性”矛盾所致。源自西欧社会的现代化历史进程表现为两股并行的历史潮流:一是资本逻辑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运动;二是民族国家逻辑推动的现代民族主义运动。两种历史运动构成了现代世界的复合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世界体系”与作为政治结构的“国际体系”的矛盾与张力。以大国争霸为特征的一次大战即表达了这种结构性矛盾,一战的发动者和主要参战国都是基于扩大帝国权力以支配世界体系而展开争夺,两大集团的结盟都是狭隘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和霸权利益的追逐,双方都追求基于民族主义的扩张目标。
以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起点的二次大战,原本延续了一次大战的逻辑,即不满于既有国际秩序的国家试图通过战争重新布局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形成支配世界体系的新格局。
然而,战争性质转化的客观趋势与实际的战争进程并非同步。二战前期——从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到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局部战争阶段的法西斯侵略行为采取了逐步推进、各个击破的蚕食战略。而那些有能力遏制侵略的国家在自己尚未面临直接入侵的威胁时,并没有表现出同仇敌忾的反侵略意志。他们依然秉持一战的逻辑加以应对,因处在防御地位而奉行祸水他引的绥靖政策,试图以牺牲他国利益来诱导侵略者转移进攻方向,实现民族利己主义的自保目标。
1940年法国战败和接踵而至的“不列颠空战”,使西方国家处于整体沦陷的危境,1941年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和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更是将两个原本想避开战争的大国——美国和苏联拖入了战场。至此,任何置身事外、逃战自保的意图都被击碎,法西斯国家对人类社会构成的“普遍性威胁”已成为众所公认的事实。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人类的整体利益凸现出来并得以推动各国政府寻求联合抗敌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原来分散的反侵略斗争由此汇聚为一场规模空前浩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诉诸整体性人类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虽然反法西斯联盟的组合在当时具有“应急”特征,各国互施联手、联合抗敌的出发点仍然是保家卫国,但在实现民族主义目标的同时,联盟的机制和效应已经展现出高于民族主义的人类正义理念。正是这些超越民族和国家的普遍性理念,赋予反法西斯联盟不同于一战时期军事同盟的性质,也正因为反法西斯联盟代表了人类整体利益的正义诉求,二次大战才区别于一次大战,从原本的民族国家间的战争升华为捍卫各国人民(包括法西斯国家的人民)整体利益的世界性反侵略战争。
(选自余伟民《反法西斯联盟与人类整体利益》,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法西斯联盟能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是被侵略的各国已经不可能通过利己主义的自保来求得安全,只能联合起来共同反抗侵略者。
B、资本逻辑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运动与民族国家逻辑推动的现代民族主义运动,这两种历史运动构成了现代世界的复合结构。
C、二战是因德、意、日这些国家不满于既有国际秩序,试图通过战争重新布局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形成支配世界体系新格局而挑起的。
D、十年前,作者曾就二战教训的当代意义撰文,指出促发战争的因素共有两个,即进攻性极端(民族)主义和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二战从局部战争开始,使西方国家处于整体沦陷危境的标志性事件是1940年法国的战败和“不列颠空战”。
B、各国政府寻求联合抗敌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使原本分散的反法西斯斗争转化为一场规模空前浩大的世界性战争。
C、反法西斯联盟的组合在当时具有“应急”特征,其机制和效应仍然局限于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
D、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原本不想加入二战,但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和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迫使其加入二战行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大国争霸为特征的一次大战表达了这样的结构性矛盾:作为经济结构的“世界体系”与作为政治结构的“国际体系”的矛盾。
B、-战中的两大集团的结盟都是狭隘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和霸权利益的追逐,双方都追求基于民族主义的扩张目标,是一次非正义战争。
C、二战中,战争性质转化的客观趋势与实际的战争进程不同步,一些有能力遏制侵略的国家没有表现出同仇敌忾的反侵略意志。
D、二战与一战有共性,二战是一战的延续;两者又有区别,二战升华为捍卫各国人民整体利益的世界性反侵略战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澄,辽东襄平人,隋蒲山公宽之远胄。以勇剽隶江淮都统李垣府为偏将。又从永平节度李勉军,勉帅汴,表澄滑州刺史。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兴元元年,澄遣卢融间道奉表诣行在。德宗嘉之,署帛诏内密丸,授澄刑部尚书、汴滑节度使,澄未即宣,乃行勒训士马。希烈疑,以养子六百戍之。贼急攻宁陵,邀澄至石柱。澄密令焚营伪惊遁者,养子辈果乘以剽掠,澄尽斩之。以告,希烈不能诘。贼遣将翟崇晖率精兵寇陈州,未还,汴军寡,澄度不能制己,又中官薛盈珍持节至,封澄武威郡王,赐实封,乃燔贼旗节自归。希烈既失澄,而崇晖复败,由是奔汝南。
澄引兵将取汴,屯其北门不敢进,及刘洽师屯东门,贼将田怀珍纳之。比澄入,洽已保子城矣。澄乃舍浚仪,两军士日争忿,未能安。会郑州贼将孙液送款于澄,澄遣子清驰赴。先此,河阳李茺使偏将雍希颢攻郑,数残剽,液拒之。及纳清,希颢大怒,急攻郑。清助守,杀河阳兵数千,希颢焚阳武去,澄遂如郑。诏授清检校太子宾客,易名克宁。贞元初,迁澄检校尚书左仆射、养成军节度使。澄始封陇西公,后乃进王爵,每上章,必叠署二封,士大夫笑其野。二年卒,年五十四。
澄之丧,克宁秘不发;阅旬日,欲自领事,其行军司马马铉不许,克宁杀之,加卒婴城,将为乱。刘洽以兵屯境上,遣使谕止,遂自戢,然道闭者半月。诏以贾耽代镇,克宁乃护丧归,悉索府中财夜出,军士从剽之殆尽,澄柩至京,犹赐克宁庄一区、钱千缗、粟麦数千石云。
(选自《新唐书·李澄》,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B、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C、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D、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澄作战勇敢剽悍。屡立战功,官职一路升迁,最开始时是江淮都统李垣幕府的副将,最终被封为陇国公,加封王爵。
B、李澄很有计策谋略。兴元元年,在得到德宗亲手书写的帛诏时,他没有立即宣布,而是先集训兵马,为反叛李希烈作准备。
C、李澄忠于朝廷。他被叛乱分子李希烈任命为尚书令,却派人向朝廷表心意;他审时度势,归顺朝廷,朝廷封他为武威郡王。
D、李澄做事很有个性。他在进封王爵后,每次呈上表章,必定会连着签署两个封爵,当时的士大夫都看不惯,讥笑他粗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澄密令焚营伪惊遁者,养子辈果乘以剽掠,澄尽斩之。(5分)
(2)比澄入,洽已保子城矣。澄乃舍浚仪,两军士日争忿,未能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经汾阳旧宅①
赵嘏
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②。
今日独经歌舞地③,古槐疏冷夕阳多。
【注】①汾阳旧宅:郭子仪的旧居,在长安亲仁里。郭子仪是唐代名将,为平定安史之乱、重建唐政权立下赫赫战功,因功封汾阳王。②马伏波:东汉名将马援。马援助光武帝创建东汉王朝。③歌舞地:指郭子仪所建歌舞楼。
8.诗中引用马援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5分)
9.简要分析“古槐疏冷夕阳多”所表达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两句是“____, ——”
(2)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交往之雅的两句是“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两句是 _,_ 。

[color=]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追赶队伍的女兵们
周忆严给俞洁包扎完磨烂了的双脚,到门外去看,高柿儿像端枪似的端着用油布包着的小提琴,押着一个疫男人和一头瘦驴走进山门。
“你不老实,我拿电气炮崩了你!”小高虚张声势地拍了一下她的“电气炮”,那东西发出一阵又闷又哑的和声。
“长官,老总,”瘦男人二刘又急又怕地说,“我实在是庄户人!”
“庄户人看见我跑什么?”
“大五更天,你端着那家伙追谁谁不跑?”
“你说的我不信!”小高说,“跟我们上司令部去,查清楚再放你!”
“你们司令部在哪呢?”
“这是军事秘密,你跟着走吧。”小高说着就往大殿里走,“这驴反正闲着,顺便带上我们的病号。”
周忆严转身跟进了大殿,悄声说:“看样子是个庄稼人,不是反动派。你抓他干什么?”
小高说:“我知道。要使那头驴!”
“群众纪律!”
“这敌占区的老百姓一点觉悟都没有……”
“那就更得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只能说服动员,不能强迫。”
“我先强迫,你后动员,不一样嘛。要不俞洁怎么行军?”说着她就去收拾俞洁的背包,把被子拿出来往驴背上一垫。周忆严端了一茶缸煮熟的南瓜到院里,对二刘说:“老乡,你跑了一夜,也饿了,先吃碗南瓜吧。咱新四军有政策,决不冤枉好人。你别害怕。”
二刘看看这个女兵挺和善,肚子也真饿了,就接过茶缸吃起来。周忆严趁这机会跟他讲打国民党的意义,讲减租减息政策,然后说到要雇他的驴。只要把病号送到地方,照价给脚钱。
这三个人掉队,像是命运和她们恶作剧。
总部的文工团,参加一个纵队的庆功大会。表演完,分队长周忆严就命令高柿儿和俞洁去送还服装道具,他们走了半个时辰,就接到出发的紧急命令。周忆严把行军路线和通知,交给房东军属大爷就随队出发了。俞洁和高柿儿送完衣服回来,一见通知马上追赶。天黑到了燕子崖,只见周忆严一个人在村外等侯,第二天继续赶队伍,中午左右已到沂蒙山南麓。这时就听见了滕县方向雷似的炮声。三个人又是兴奋,又是着急,随便从干粮袋里抓点煎饼渣吃,就着山泉舀了缸子水喝,又继续赶路。
这一带是敌占区,傍晚贸然进村不安全,她们就投到路边这座破庙里来。大殿地上燃着的木柴还没烧尽,可能是前边的部队在这烧过饭。她们跪在地上吹了几口,周忆严就催着那两人续上柴禾烤衣服,自己点了个草把,把整个大殿又巡视一遍。从神案上找到日本钢盔煮了南瓜,窗台上捡起个用碗片做的小油灯。三人靠着火堆用手抓着吃,都说从没吃过这么好的南瓜宴。吃完饭,忆严派定放哨的班次,就叫她俩先睡。俞洁起身去睡觉,刚迈了一步,就叫了声“哎呀”,像被钉子钉在了原地。
忆严赶紧扶她坐下,小高端过灯来照着给她脱鞋。原来灌进去的沙子把脚掌磨掉一层皮,脚肿胀得像熟透的桃子。俞洁头一次看见自己的脚变成这样,吓得嘴唇哆嗦起来。
忆严说:“别害怕,休息一下就会好的。”
她拿出茶缸子,走到外边舀来半茶缸水。用自己的毛巾沾着,给她轻轻擦洗干净。扶她睡下去,又催着小高也躺下,自己便到门洞外放哨去了。
屋里的两个人小声吵起嘴来……俞洁内心厌恶透了她在上海小剧团的生活,可又反对别人用鄙视的口气谈论那个团体。她认为说那样话的人看不起她的艺术资历,否认她在艺术上的才能。可是跟小高有什么理好讲呢?这个当交通员出身的小姑娘,连内心世界也男孩子化了。
小高换岗时把她和俞洁争论的事汇报了,忆严说俞洁在这种情况下能跟着走下来就很不错了,对一个从大城市来的新同志,能像战斗部队的战士那样要求吗?我们要尽量关心她照顾她,而不是急着批评。
忆严觉着刚打个盹,天就亮了。她睁开眼,看见俞洁正冲着一双烂脚发愁。忆严打开自己的背包,拿出自己的一件旧衬衣,把衬衣撕开,小心地把俞洁的脚包起来。忆严包扎完暗自发愁,不知怎样让俞洁走完下一段路。
小高现在抓了驴,虽说应当批评,却把三个人心中的愁云全吹散了。俞洁把鞋子、换洗衣服塞进挎包,由小高扶着上了驴。小高在前牵着绳,忆严和二刘殿后,就顺着大路向南走。
(节选自邓友梅《追赶队伍的女兵们》,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写周忆严给俞洁包扎完磨烂了的双脚,后面也有相对应的文字,两者形成了照应,从而形成圆合的小说结构。
B.高柿儿性格直率,但对二刘怀有敌意,始终保持革命警惕性,这从她拿用油布包着的小提琴吓唬二刘的行为中可看出。
C.二刘虽然对三位女战士不相信,但经过周忆严的教育之后,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心甘情愿地为女战士们服务。
D.周忆严、高柿儿、俞洁三个人虽然都是文工团的,但俞洁来自大上海,思想比较消极,一碰到困难就想打退堂鼓。
E.小说节选部分故事情节简单,场景也比较单一,文笔简洁,对话精练,人物关系不复杂,但人物性格鲜明突出。
(2)“这三个人掉队,像是命运和她们恶作剧”一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周忆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对待俞洁,周忆严和高柿儿两人的方法不同,你赞同哪一种方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刘节:史家风骨士子魂
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以名流云集著称,陈寅恪地位最尊,自不待言。陈又与岑仲勉并称“二老”,加上刘节、梁方仲,则号称“四大教授”,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1926年,刘节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专攻中国哲学史。清华国学研究院同学王力对刘节的印象和评价:“君待人无贵贱,一接以礼。视友事若己事,蔼然似长者。”
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刘节与陈寅恪的师生情谊广为人知。研究院毕业后,刘节大部分时间在国立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工作,与陈寅恪同在北平,经常当面聆听老师教诲。陈寅恪致函刘节称“子植兄”,但刘节对陈寅恪行弟子礼却一点也不含糊。据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回忆,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时,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刘节还曾对学生说:“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但这句话在当时被当作罪证受到学生猛烈批判。1952年到1969年,在送恩师陈寅恪最后一程的陈门弟子中,长期陪伴老师左右的,唯独刘节一人。他是在任何压力下都绝不批陈的学生,义无反顾地与恩师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难之深重已达无以复加之地,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1967年底,红卫兵要抬陈寅恪教授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在地。刘节挺身而出,代替老师去挨斗。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又问他有何感想,刘节昂起头回答:“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
抗日烽火绵延,家国罹难,导致学人不能安于讲席,经受乱离流浪之苦,刘节可谓体验得真切。从《刘节日记》中可以看出,尽管背井离乡,生活条件恶劣,要靠中英庚款的研究经费资助才得以勉强度日,他却安贫乐道,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以冶学和研究为乐。
在治学上他主张求真、自信。他说,“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
在“文革”期间,刘节先后遭受60多场批判,受到戴高帽、剃光头、被抄家、遭殴打、罚劳改等等非人待遇,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刘节仍写下这样掷地有声的话:“人格同学问是一致的,决没有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表示“假定有一种势力要打破我的信仰,使我不能安静为学,我当然要抵抗……设若有一种势力要阻碍我的志向,使我不能如愿以偿,我当然要拿出毅力来”。
面对这类政治运动,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但读书的人自能感受到他是以平常心、宽恕心处之的。这有一个旁证,据其学生姜伯勤后来回忆,作为“白专”学生的典型,他也参与批判了刘节唯心主义史学,但1959年本科毕业时,刘节却向学校的党委领导表示:“你们要把姜某留下来,这个人能成器。”这既可见刘节的眼光,也可见其胸襟。
刘节对子女的教育一贯民主、宽容,据刘节的儿子刘显曾回忆,“我感觉他对我们兄弟俩是慈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严厉”。在他看来,虽然父亲可以说“孔子的门徒”,但回想起来,父亲对儿子、妻子都是很平等、民主的。“他从来不说重话,可以说对儿子亦子亦友、对我母亲亦妻亦友”。刘显曾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也同样是因为父亲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曾在刘显20岁生日时,父亲对其说“感情要专一”。当时刘显曾正在上高中,当天他亲自来学校要儿子回家过生日,“在他看来这是我的成年礼了,所以要告诉我这个重要原则。”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刘节,近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学史有卓著成就,为了不被古代多种传说所迷惑,他通过古代文字的钻研去发现古史的真实材料。他多年开设史料学和史学史课程,著有中国史学史稿》,这本书对于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称誉本书为“必传之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有大师陈寅恪、“二老”陈又与岑仲勉,再加上刘节、梁方仲两位教授,名流云集,堪称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B、文章着重叙述了刘、陈的师生情谊。刘节对陈寅恪行下跪叩头大礼,任何压力下不批陈,与恩师同甘共苦,代替老师挨批斗,这份诚挚的士子情怀令人钦佩。
C、文章在刻画刘节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刻画了刘节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挺身而出”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D、“文革”让刘节经历了非人的生活,而他却没有在日记中留下关于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可见他处事的平常心、宽恕心;姜伯勤事件也能从侧面表现这一点。
E、文章的最后一段交代了刘节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女的教育民主、宽容,对待家人平等、民主,这使他作为学者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亲切可感。
(2)本文是如何体现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相关链接”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4)刘节先生身上体现着怎样的“风骨”?传承他的风骨,在我们当代的生活中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color=]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近年来,明代宣德炉的收藏达到了高潮,然而存世的明代宣德炉真品 ,弥足珍贵。
②为了挖掘和发扬民乐演奏技艺,文联通过层层选拔, ,选出了36名高水平民乐爱好者,成立“乐谷之声民乐团”。
③作为全球第五大钚储备国,日本将向美国和英国退回330公斤钚。不过外媒指出,日本的姿态只是作秀,因为与其庞大的储量和年产量相比,这些返还的核材料只是 。
A、百里挑一 九牛一毛 凤毛麟角
B、凤毛麟角 百里挑一 九牛一毛
C、九牛一毛 百里挑一 凤毛麟角
D、凤毛麟角 九牛一毛 百里挑一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作为牵头单位,北京协和医院派出了首个援藏医疗队,于8月19日从北京飞赴西藏,开展为期三年的医疗援藏工作。
B、会议要求,各级教育部门须加强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开发内容新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资料。
C、各级政府应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利用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征求广泛公众建议,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D、此次足协调整改革,不仅包含对足协自身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的“破与立”,更是一次确立全新运行系统的大胆探索。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大气自对流层顶向上至55公里高度的平流层,水汽含量已经极少。因紫外线的照射,位于平流层顶部的一部分氧分子被分解为氧原子,再与未分解的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____。逆温层的存在阻止了大气的上下对流。
A、逆温层由臭氧吸收大部分短波紫外线升温而形成
B、大部分短波紫外线被臭氧吸收升温而形成逆温层
C、臭氧吸收大部分短波紫外线而升温形成逆温层
D、臭氧吸收大部分短波紫外线而升温,逆温层形成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中国西部生长着大片胡杨。它 ① ,像是马戏团的小丑,拼命地博得观众的笑声。为此,它要付出许多。在阳光的舞台中央,它 ② ,它只能用浓密的树叶去遮挡着阳光,这是它唯一的盾牌,柔软,却坚硬。它 ③ ,便很快地穿越沙质的土壤,以坚忍的根系,向深处进发。
17、下面是由光明日报、澳门晚报共同主办的“濠江杯”“逐梦中国·我的读书故事”全民阅读征文活动标志,请写出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用对偶句为活动拟一条宣传语,要求紧扣活动主旨,语意简明,句子通顺。(6分)
(1)构图(不超过15字):
(2)宣传语(不超过30字):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他是一名邮差,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各式各样的邮件分送到每一个家庭。这样的工作平淡无奇,比起许多从事如何改善人类生活及生命的学者专家们,他的工作真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之至。
在二十五年当中,他的工作态度,始终和他第一天到职时的做法一致。不管狂风暴雨、天寒地冻,甚至在数次大地震灾难当中,他总是能够准时地将信件交到收件人的手上。他告诉人们,他之所以能够二十五年如一日地做好邮差工作,主要是他喜欢看到人们接获远方亲友捎来的信息时,脸上那种喜悦无比的表情。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lor=]海南省“七校联盟”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参考答案

1.D(“促发战争的因素共有两个”表述有误。原文表述为“讨论促发战争的两个主要因素”,意思是说促发战争的因素比较多,“进攻性极端(民族>主义和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两个主要因素)
2.C(原文表述为“已经展现出高于民族主义的人类正义理念”,且“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只是作者所认为的促发人类战争的两个主要因素之一)
3.C(“一些有能力遏制侵略的国家没有表现出同仇敌忾的反侵略意志”前面少了限制短语“在自己尚未面临直接入侵的威胁时”)
4.A(原文标点为“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5.B('军令”由兵部掌管)
6.C(“归顺朝廷,朝廷封他为武威郡王”时间错位,应是先封他为武威郡王,后归顺朝廷)
7.(1)李澄悄悄派人焚烧军营假装惊逃,李希烈那些养子果然乘机抢劫,李澄全部斩杀了他们。(得分点:伪(假装、伪装等意思对即可)、遁(逃走、逃遁等意思对即可)、剽掠(抢劫、抢夺、打劫等,意思相近即可)。【评分标准)每个词各1分,句意2分)
(2)等到李澄进入时,刘洽已经占据子城了。李澄于是驻军在浚仪,两军士兵每天忿争,不能安宁。(得分点:比(等到,其他均不得分)、舍(驻军、驻守、安营扎寨、意思对即可)、日(每天、一天天、其他均不得分)。【评分标准】每个词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李澄,辽东襄平人,他是隋蒲山公李宽的远世子孙。李澄因勇敢剽悍隶属江淮都统李垣幕府任副将。又跟从李勉到永平军节度使幕府,李勉为汴州节度使,上奏推荐李澄任滑州刺史。李希烈攻陷汴州,李勉逃走,李澄举城投降叛贼,李希烈任他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兴元元年,李澄派遣卢融带着奏表抄小路到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德宗嘉奖他,亲手写了帛诏藏在密丸内,授任李澄刑部尚书、汴州节度使。李澄没有立即宣布,而是先集训兵马。李希烈起了疑心,派养子六百人防范他。贼军急攻宁陵,邀令李澄到石柱,李澄悄悄派人焚烧军营假装惊逃,李希烈那些养子果然乘机抢劫,李澄全部斩杀了他们。并将此事报告,李希烈不能追究。贼军派遣将领翟崇晖率领精兵进犯陈州,还没返回,汴州贼军的兵少,李澄估计他们不能控制自己,又有宦官薛盈珍持节来到,封李澄为武威郡王,赐给实封,手是李澄焚烧叛贼旗帜符节归顺朝廷。李希烈已经失去李澄,而且翟崇晖又失败了,因此逃奔汝南。
李澄率领兵将攻取汴州,驻扎在北门不敢进攻,等到刘洽军驻扎东门,贼将田怀珍接纳他。等到李澄进入时,刘洽已经占据子城了。李澄于是驻军在浚仪,两军士兵每天忿争,不能安宁。适逢郑州贼将孙液投降李澄,李澄派遣儿子李清快马前往。先前,河阳李芃派副将雍希颢进攻郑州,多次残酷抢掠,孙液抵抗他。到这时孙液接纳了李清,雍希颢大怒,急攻郑州。李清帮助守护,杀河阳兵数千,雍希颢焚烧阳武后离去,李澄便前往郑州。皇上下诏授任李清检校太子宾客,改名叫克宁。贞元初年,升任李澄检校尚书左仆射、义成军节度使。李澄开始封陇国公,后来又进封王爵,他每次呈上表章,必定连着签署两个封爵,士大夫讥笑他粗野。二年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李澄去世后,李克宁秘不发丧,过了十天,想要自己统领军镇事务,而行军司马马铉不同意,李克宁杀了他,增加士卒据城固守,将要作乱。刘洽派兵屯驻在边境上,派使者劝阻,于是停止,但道路断绝了半个月。皇上下诏使贾耽代任节度使,李克宁才护丧而归,他索取府库中的全部财物夜晚出发,军士跟随几乎将城中财物抢夺光了。李澄的灵柩运到京城,朝廷还赐给李克宁一区庄园、一千缗钱、敷千石粮食。
8.用马援的功绩与郭子仪的功绩作类比,(2分)突出郭子仪的功劳之大,为下文作铺垫。(3分)
【评分标准】按照要点给分,要点一:关键词 “类比”(可替代词参考“比较”“对比”);要点二:关键词“功劳大”(意思对即可)(2分);“铺垫”(1分)
答题模式:分析作用=手法+内容+结构+情感(根据诗歌情况可以略有变化)
9.“疏冷”“夕阳”写出了昔日繁华的歌舞池如今的冷落,(3分)含蓄地讽刺了朝廷对功臣的冷落,(3分)
【评分标准】划线为要点,意思对酌情给分,但前边必须结合文本分析内容,“疏冷”“夕阳”。答题模式:分析情感=内容+情感
10.(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2)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评分标准】按空赋分,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多字均不给分。
11.(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B、“对二刘怀有敌意”有误,这从“我知道。要使那头驴”一句可以看出。C、“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愿地为女战士们服务”于文无据。D'思想比较消极”“打退堂鼓”不恰当,文中只是说“看见自己的脚变成这样,吓得嘴唇哆嗦起来”)【评分标准】按照标准给分,多选不给分;选一个或者选两个,按照选项得分给分。
(2)①概括交代三人掉队的情况。②起到过渡作用,引入下文对周忆严等三人掉队情况的叙述。【评分标准】划线的为关键得分点,每点3分。
(3)①要求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如高柿儿抓二刘,她批评高柿儿违反了群众纪律。②具有丰富的做思想工作经验。如她做二刘的思想工作,打消二刘的顾虑。③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如她自己先到门洞外放哨去了,让高柿儿和俞洁休息。④关心、帮助同志。如她帮俞洁包扎伤口,并尽力照顾俞洁。【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4)示例一:赞同周忆严的做法。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的情况,具有个性差异。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因人而异。俞洁来自大城市,原来在上海剧团工作,为了革命,甘愿抛弃旧生活,但不能适应艰苦的环境。周忆严肯定她的革命热情,认为她能够坚持革命就很不错了,而对于生活上的困难则尽可能帮助她,而不是急于批评她,从而促其提高,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示例二:赞同高柿儿的做法。同一个革命队伍,应该一视同仁,而不应采取不同的标准分别对待。虽然革命的成员来自四面八方,但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要求也应该一致。若是分别对待,就不能按同样的标准要求队员,从而让队伍产生差异,将会导致人心不齐,思想不稳,战斗力下降,对革命事业造成损失。
【评分标准】二选一,选哪一个都可以,共8分,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2.(1)答F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D原文为“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A“史学界”应为“岭南史学界”;C没有心理描写)
【评分标准】按照标准给分,多选不给分;选一个或者选两个,按照选项得分给分。
(2)①引用了同时代的王力及刘节儿子等人对刘节的评价,从侧面烘托了传主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引用传主自己的言论、介绍他的著作,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③叙写传主不同时期的真实经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介绍了刘节在历史学方面的研究范围和成就,以及严谨治学的学者风范,丰满了他作为历史学家的形象;②史学家白寿彝对刘节著作的高度评价,突出了刘节在中国史学界的重要地位;③在内容上,是对文本的有力补充;在结构上,呼应文本相关内容。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评分标准】分步答题、分点给分。
第一问:①坚持信仰,保持独立的人格。“文革”期间,刘节遭受了非人待遇,他以平常心、宽恕心对待;艰难岁月中,以顽强的毅力,矢志不移,坚守人格和学问的纯净。
②安贫乐道,保持乐观心态。离乱岁月里,他背井离乡,勉强度日,却能保持乐观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
③治学严谨,不被传说迷惑,钻研,求真。他主张治学要求真、自信,也用一生践行著这一主张,对于学术,认真考据,不为政治风浪左右。
第二问:④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传承刘节先生的风骨,能激励青年一代,使之坚定理想,专注于做学问,不计较个人荣辱,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操守,改变社会风气。
【评分标准】每点2分,计8分。第一问执行关键词;第二问第④点能由人到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13、B(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百里挑一:一百个里挑选一个,形容相貌或才能十分出众。九牛 —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①句强调明代宣德炉真品珍贵而稀少,应选“凤毛麟角”。②句强调从众多中选出优秀的,应选“百里挑一”。③句强调日本退回的核材料只是其储量和产量的很少一部分,应选“九牛一毛”)
14、D(A搭配不当。可在“于8月19日”前加“该医疗队”;也可把“了”改为“的”。B成分残缺。可在“队伍”后加“建设”。C语序不当。把“广泛”移到“征求”前) .、
15、C(A、B与上文衔接不如C项运用顶真手法更加紧密,D项与下文衔接不如C项紧密)
16、①十分丑陋(1分) ②躲闪着(2分) ③一旦扎下根来(2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构图:图形由江水和书本(或风帆)构成。(2分)
(2)宣传语示例:思绪飞扬,阅读逐梦中国;文字跃动,书香充盈人生。(4分)
【评分标准】(1)题2分严格执行答案;(2)题4分,学生在内容上只要扣在“阅读”和“人生”的大方向即可;格式上符合“宣传语”的特点,即主题鲜明、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18、参照2015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他的职业是邮差,工作平淡无奇,微不足道,但是他却二十五年如一日坚持做到最佳。这个角度可以从“平凡中蕴含伟大”“极致就是天才”“克服障碍的超能力”等关键点立意。他能够二十五年如一日地做好邮差工怍,主要是因为他喜欢看到人们接获远方亲友捎来的信息时,脸上那种喜悦无比的表情。这个角度可以从“分享快乐”“使命感”等关键点立意。
核心提示——围绕“爱岗敬业”、“平凡蕴含伟大”“坚持创造奇迹(不平凡)”“分享快乐”“有使命感、有担当”等都是属于符合题意。
评分标准:①写够800字,卷面整洁、符合题意、结构没有明显问题、符合文体要求,最低打分不少于40分。②对符合第一条标准,在结构上、立意上、语言上有独到的亮点,打分最低不少于45分,对在此基础上卷面整洁、书写规范美观,特别出色的可酌情打分至50分以上。这样的试卷需登记班级姓名,以备评析试卷用。
③文体不清、大段照搬材料,但符合题意,写够800字的作文最高不超过40分。文体符合要求、写够800字,但立意偏题,最高分不超过36分。对于跑题作文,其他均符合要求最高不超过30分。
④凡是字数不足、书写潦草可在此基础上酌情减分。错别字,每个错别字扣1分,最多不超过3分。
附:高考评分标准
全国新课标卷作文评分标准
整体上,采用分项评价整体给分的评分方法。也就是说,在阅卷赋分时要从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项全面考虑,但最后提交的是一个总体分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7: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