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or=]广东省揭阳第三中学2014――2015学年度高一级阶段考(一)
[color=]语文试卷
2014.10
命题人:林宏丽 审题人:陈爱萍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卷上。
2.选择题(包括单项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黑色笔把答案直接写在答卷相应位置。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题区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卷和作文纸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卷和作文卷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濡rú养 怯懦nuò 菽sū粟 申椒jiāo
B、粗糙cāo 雾霭ǎi 险隘ài 苗裔yì
C、微蹙cù 干瘪biē 踟蹰chú 城隅yú
D、垝guǐ垣 夙sù兴夜寐 驰骋chěng 晻晻yàn黄昏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家三口,相濡以沫。
B、 排雷是生死攸关的工作,从接受这一艰巨的工作以来,这个部队的伤亡人数已超过二百。
C、他的品格精神,如玉树临风,又如当空的浩然明月,怎能与俗流共舞!
D、广东的丹霞山千姿百态,极具特色,真是鬼斧神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B、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够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这一道理。
C、在朱清时看来,落后的机制是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的重要原因,只有把学校推向市场,才能提高大学的办学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D、这位英雄短暂而壮烈的一生,是他那四句自勉诗的真实写照。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对于中华名族的历史文化,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数典忘祖; 。
, , , , ,则能看到事实的真相。季羡林先生的见解,很值得重视。
① 就必须继承、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② 如果看问题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
③ 中国要想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
④ 季羡林先生认为,西方轻视东方文化,是偏见
⑤ 也不能照搬照抄,拜倒在古人脚下
⑥ 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轻视东方文化则是短见
A. ⑤③④⑥①② B. ②④⑥③①⑤
C. ⑤③①④⑥② D. ②④⑥⑤③①
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7小题,共36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5---9(共21分)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5、下列四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昼夜勤作息 作息:工作和休息 B、可怜体无比 可怜:可爱
C、再拜还入户 再拜:又拜一次 D、供养卒大恩 卒:终于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非为织作迟 \ 君家妇难为 B.吾今且报府 \ 洵美且异
C.府吏得闻之 \便可速遣之 D.还必相迎取 \ 会不相从许
7、下列句中都属于焦母驱遣刘兰芝的理由的一项是 ( )(3分)
1、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2、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3、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4、东家有贤女,可怜体无比 5、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6、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A、1346 B、1356 C、1234 D、3456
8、下列关于文段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采用民歌中常用的起兴手法,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奠定全诗悲剧基调,同时,在结构上又引起下文的故事。
B、第二段写兰芝诉苦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反映她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有利于激起读者对其的同情。
C、从选文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的根源是焦仲卿对母亲的言听计从。
D、“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表现了兰芝不堪凌虐,深知被遣乃形势所趋,毅然以此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9、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3分,共9分)
①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②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③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诗词鉴赏(7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①。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②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③徒伤悲。
[color=]【注释】①晞:晒干。 ②焜:明亮的样子。 ③老大:年老。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3分)
(2).比、兴是汉乐府诗常用的艺术技巧,请找出诗中的两个比兴句,分别分析它们的作用(4分)
(三)名言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诗经·氓》)
② ,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迢迢牵牛星》)
③静女其姝, 。爱而不见, 。(《诗经·静女》)
④汩余若将不及兮, ;朝搴阰之木兰兮, ;(屈原《离骚》)
三、必考题。(13分)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 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 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有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 )
A.“桃花文化”贯穿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表现女性方面。
B.“桃花文化”源远流长,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绵不绝。
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E.“桃都”、“蟠桃宴”、“桃李满天下”等美好传说都与民间“尚红”的习俗有关。
F.“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中国文人“入世”追求和自我解脱的矛盾统一。
13.根据文意,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形成条件的一项是(3分) ( )
A.桃花具有一种自然物的观赏价值。
B.桃花俏丽的色彩和缤纷的落英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
C.人们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审美情感寄托于桃花,使其成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移情物。
D.在具备了以上条件之后,中国的“桃花文化”才有可能逐渐形成。
14.第三段写桃花文化在民间有哪些现象?体现了中国人怎样一种愿望?(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15分)
从生活体验到心灵体验
——访作家陈忠实
高晓春
陈忠实,中国西部文坛代表作家之一。长篇小说《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高:您自己说,您是在一种十分沉静的心态下写作《白鹿原》的,请问您是如何把握这种心态的?
陈:《白鹿原》一共写了四年。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始终与书上的故事和人物保持着一种距离和一种完全理性的思考,因此进入了这种沉静的写作心态。
这种写作心态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故事中的那段历史已经过去。比如《白鹿原》描述的那段历史对于当代中国人,包括当代作家,一般来说都能脱离个人的情感因素,都能采用一种冷静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原因之二是我完全处于一种艺术创作的心态。在写作开始,我就有了一种非常清醒的认识,那就是要体现恩格斯所讲的现实主义创作原理的精髓——我所编织的故事要完全让人物自己去说话,作家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情感,应全部付诸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原因之三是处于一种对自身生命的感受。我写《白鹿原》时四十六岁,完稿时五十岁。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五十岁是老年人的界线了。在跨入老年这个行列后,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体现我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
高:文学与现实、历史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陈:每位作家都在自己的生活位置上经历、感受生活。以前我们遵从毛主席的教导:作家要深入生活,直接到基层去体验、感受生活。这揭示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作家创作与生活的关系。那时候提倡的是作家直接到生活的某一具体场地去深入体验,比如到农村、到大工厂、大工地,现在仍有一部分作家这么做(挂职锻炼)。我以为作家深入生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到某一生活场地去深入;另一种则是在自己的生活位置上全身心地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接触各种人物、事件。这两种都是可取的,作家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深入生活的方式。
至于历史,我们只能间接地去体验、感受了。把握历史,对于当代作家来说,关键在于要有一定的系统的历史知识,尽可能准确地把握住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的真实。鲁迅先生的《风波》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是因为鲁迅把握住了“剪辫子”这一具有历史特征的细节,并写出了人物的心理真实——没辫子还怎么生活?怎么见人?留辫子时代的社会心理秩序被打乱了,剪了辫子,心理上有了恐慌,需要重新建立新的秩序,这就推动了新的社会秩序、道德、审美标准的诞生。
从“文革”时期的“本本主义”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喇叭裤,再到如今的信息时代,无不是人的心理秩序的打乱、重组、适应、平衡、又打乱……的过程,从这个层面讲,所谓历史,就是人的心理秩序不断被打破,又不断寻找到新的平衡的历史。感受历史,就应该是把握住那个时代社会心理的真实。虽然对心理真实的感受因人而异,但从根本上说人性是相通的,因为人性是沟通任何一个时代的人的最基本的支点,也是沟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的情感的最基本的支点。我们为什么喜欢外国的那些最优秀的作品(尽管我们不了解他们的生活)?就是因为我们通过读书,能够感受到于连的情感、安娜的情感。所以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它不应该给读者带去阅读上的障碍,它应该与阅读它的每一位读者沟通。如果达不到这种沟通,只能说是作家的感受层次浅,或者说是艺术的表现能力差。
高: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一部好作品就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作家与读者的沟通与交流?
陈:从作家的角度讲,他把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艺术的创作理想诉诸文字之后,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与同时代的人,甚至与未来时代的人完成一种沟通与交流。而读者读书的目的——如果他经历了书中所描述的生活,他所经历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又通过这部书得到验证,并且在更深层次上给了他启示,他们了解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了解了作品中的历史。那么,他就肯定了作品中的故事,并且在心里肯定作品,欣赏作品,从而完成了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作家永远不要抱怨读者,作家只能努力加深对生活的体验,争取从生活体验进入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心灵体验,争取读者的最终认可和接受。作家其实就是活在读者这片土壤中的,读者不喜欢你的书,你所创造的价值就自然会被否定,尽管这是很残酷的。
15.陈忠实所说的“沉静的心态”指什么?(4分)
16.根据文本的对话内容,说说一个作家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5分)
17.如果说“一部文学作品优秀与否,最终还是取决于读者的认可程度”,那么对于具体的作品而言,它的读者数量越多,它的文学成就与价值也就越高吗?请结合文本,试举例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4分)
18. 阅读下面材料,并得出一条结论。(20字以内)(6分)
1、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中国台湾岛的东北部,是台湾的附属岛屿
2、目前所见最早记载钓鱼岛、赤尾屿等地名的史籍,是成书于1403年(明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这表明,早在十四、十五世纪中国就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
3、日本最早记载钓鱼岛的文献为1785年林子平所著《三国通览图说》的附图“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该图将钓鱼岛列在琉球三十六岛之外,并与中国大陆绘成同色,意指钓鱼岛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4、1811年英国出版的《最新中国地图》、1859年美国出版的《柯顿的中国》、1877年英国海军编制的《中国东海沿海自香港至辽东湾海图》等地图,都将钓鱼岛列入中国版图。
5、甲午战争,1895年日本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所有附属各岛屿。
结论:
19.仿照下面划波浪线语句的句式,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衔接,富有哲理,语言简洁而富有文采。(8分)
做真正的自己,你会拥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超然; ,
;做真正的自己,你会拥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洒脱; , 。
六、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自然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她可以启发人们去思索生活,去寻求生命的意义。高山教人以刚强,溪流教人以欢快;菊花教人以高洁,绿茵教人以质朴;大海教人以胸怀豁达,森林教人以庄重沉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请你结合自己的思想经历,以“大自然的启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揭阳第三中学2014――2015学年度高一级阶段考(一)
[color=]答案
1、答案:B 解析: A.菽shū粟 C. 干瘪biě D .晻yǎn
2、答案:D 解析: A相濡以沫:出处《庄子》。是说泉水干涸了,鱼们靠在一起用唾沫相互湿润,以度难关。比喻在困境中的相依为命和相互救助。多用来比喻夫妻情感状态,尤其是老年夫妻。相濡以沫”用于形容困难环境中相互救助,而句中所给的环境却洋溢着幸福气氛,与语境不相吻合。
B生死攸关: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生死攸关”是指生和死两个方面,而从整个句意来看,强调排雷工作的危险性,并不包含“生”,顾此失彼而造成失误。
C玉树临风:形容人风度潇洒,秀美多姿。亦作“临风玉树”。 玉树临风,状风度形体,而非状精神品格。D 鬼斧神工: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3、答案:C (3分)
解析:A加大……质量。搭配不当。改为:加大了……密度和提升了……质量。B 主语残缺,应删除“通过”;D 主客体颠倒,应改为“这位英雄的四句自勉诗,是他那短暂而壮烈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4、答案:C 解析:⑤与前面联系紧密,都是错误态度。③①是正确态度。④⑥②是季羡林先生的见解。②与后文联系紧密。
5、答案:B (3分)(解析:A 工作 C拜两拜 D 报答)
6、答案:D (3分)
解析:D 第二人称代词,你。A 为:判断动词,是 / 动词,做
B 且:副词,将要 / 连词,表并列,又 C 之:代词,代兰芝的诉说 /代词,指代兰芝
7、答案A (解析2是结果,不是原因 5是焦母对仲卿的训斥)
8、答案:C(3分)解析:C “焦仲卿对母亲的言听计从”不正确。
9、1我的心里久已怀有怨气,怎能由你自作主张。(3分。忿:怨气;岂:怎能;自由:自作主张。各1分。)
② 时光过得很快不会久留,春去秋来时序更替。(3分,忽,迅速,过得很快的样子;淹,久留,或,停留;代序,,替代更换时序。各1分。)
③ 男子的行为没有准则,在品德上三心二意。(3分. 罔,没有;极,准则;二三,动词,三心二意。各1分)
10、(1)目的是激励人们努力进取,莫让青春年华付水流。(或希望人们珍惜时间)(3分)
(2)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是“兴”的手法,由欣欣向荣的园中葵引发诗意的联想(2分)。
b.“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是“比”,用春秋的更迭,草木的盛衰比喻人生由盛转衰的自然规律。(1分);
c.“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也是“比”的手法,以百川东流入海再不能西归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1分)
11、 ①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 。(《诗经·氓》)
②河汉清且浅 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③ 俟我于城隅 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④ 恐年岁之不吾与; 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三、12.C E 特殊情结是指“桃花源”情结;三个不都是传说,且不与“尚红”有关
13.D 除以上条件外,还要有世代沿袭相传的民族积淀14.出于”尚红”礼俗,桃花被人们当作吉祥喜庆活动的主角;用桃花命名的人名地名不胜枚举;有关桃树桃花桃实的美好象征无处不在。体现了中国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生活)的美好愿望。)(5分)四 实用阅读
15.【句意理解】[4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4分。]
①“沉静的心态“是指作家与书中的故事、人物保持一种距离
②有一种完全理性的思考,不掺杂个人的情感因素
③能用冷静而理性的眼光审视生活。
16.【内容分析】[5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4分。答对四点5分。]
①在创作中始终保持一种“沉静的心态”;②要努力做到深入生活;
③尽可能准确地把握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的真实;
④必须高度关注“人性”,要借助这个支点完成与读者的沟通。
17.【问题探究】(6分)
①文学作品能够完成(达到)与读者的沟通交流,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得到最终的认可与接受,这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优秀与否的前提。
②但读者数量的多少并不能简单等同于读者对作品的认可程度,因为这与读者的阅读兴趣、生活经历以及时代性、民族性差异有关。
③譬如当代中学生中阅读韩寒作品的人肯定多于读《红楼梦》,但显然二者不能相提并论;同样读本国作品的人要多于读外国作品的,这并不能说明本国的文学作品成就一定超过别国。
[6分。答对一点2分,答对三点6分。要有分析,有举例,意思对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6分)
19、答案: 做真正的自己,你会拥有“风景这边独好”的自信;做真正的自己,你会拥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
六、作文
写作提示
1: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教会我们怎样生活;教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和真谛。如果你细心地思考一下,你获得许多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人们模仿鸡蛋外形的特点,建造了拱形桥;受鸟儿飞翔的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茅草划破手指,发明了锯;月圆月缺这种自然现象,常常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蚂蚁和蚜虫,表现出为生存而合作互助;从蜜蜂身上我们也可看到团结、分工的精神…..以上这些启示数不胜数。
2: 这是一道颇具特色的话题作文试题。考生写作此文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根据作文材料的行文特色,特别是写作要求,要写好这篇作文,最好选用托物言志的散文体裁;第二,认真审读作文材料,仔细揣摩写作要求,从作文审题方面,切实把握好“从大自然中得到的人生启迪”的话题导向,并以此作为立意的基点。
范文:
沙洲的芦苇
叶晓菲
我爱芦苇,我爱沙洲之上初春的芦苇——苇芽尖尖,光泽莹莹,贮满了生命的淡泊和淳朴。春日伊始,乍暖还寒时候,沙洲的芦苇已悄悄地伸展开它的根须,汲取着泥土中些许的营养,生机萌动,破冰拔节,茁壮生长。虽然它清醒地知道,这里没有温室,没有肥料,没有农人勤恳的呵护,没有梨园歌手柔情万种的歌咏和赞叹,但它们只要有湛湛的蓝天,朵朵的白云,便觉知足,便觉愉悦而惬意。有了这些,它们就可以在第一缕阳光溜进眼眸的时候,开始平凡而诗意的生活,演绎朴素而淡泊的生命乐章。
我爱芦苇,我爱沙洲之上秋日的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披霜的芦苇最可诠释不屈的坚韧和刚强。秋风瑟瑟,百花凋零,而芦花却开得圣洁而潇洒;严霜袭来,百草枯萎,而沙洲的芦苇却仍然凛然挺立,不屈不挠。君可知,在历史的时空中,沙洲的芦苇曾被三国争雄的烽火烧得满目疮痍,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年“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时候,沙洲的芦苇又是葱葱绿绿,风采无限;君可知,在汗青的记忆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为燕国铲除暴秦踏上了千古不归路,而沙洲上的芦苇则伴着萧瑟秋风,伴着高渐离的击筑声,沙沙作响,为荆轲壮行;君可知,在抗战的史册中,日寇的铁蹄曾肆意地践踏北国白洋淀沙洲的芦苇,然而一片芦苇倒下了,千千万万丛芦苇顽强地聚在一起,霹雳一闪,无边的火海把日寇的残暴和淫威烧成了灰烬。
我爱芦苇,我爱春夏之际沙洲上的芦苇——苇叶飘举,苇秆婷婷。此时此刻,沙洲的芦苇最能给人“和睦和谐,与人为善”的微妙启迪。你看,河流涨了,湖泊满了,一片片沙洲次第隐没,芦苇便怡然自得地融进河湖港汊的大家庭。红鱼在芦苇中穿梭,青蛙在芦苇的脚跟鸣唱,调皮的蜻蜓一只只、一群群在苇叶之间、芦花之上盘旋嬉戏,而芦苇则像极了敦厚的兄长,它不恼不怒,一株株、一丛丛,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为大家庭搭建起凉棚,任风雨敲击摧残亦无怨无悔。
举目芸芸众生,放眼山山水水,我要说,我爱芦苇,我爱在水一方的沙洲的芦苇。
这一片芦苇,青翠欲滴,郁郁葱葱,深深地扎根于沙洲之上,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摇曳着尘世的沧桑,滴溅着生命的启迪,教我心境淡泊,教我朴质刚强,教我与人为善,教我每天笑迎那一轮温馨的朝阳……
我爱在水一方的沙洲的芦苇!
[color=][名师点评] 本文作者审题准确,描写极富文采,字里行间激情洋溢。作者借沙洲芦苇,体悟出“淡泊淳朴”“坚韧刚强”“和谐处世”的人生哲理,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红鱼在芦苇中穿梭,青蛙在芦苇的脚跟鸣唱,调皮的蜻蜓一只只、一群群在苇叶之间、芦花之上盘旋嬉戏,而芦苇则像极了敦厚的兄长,它不恼不怒,一株株、一丛丛,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为大家庭搭建起凉棚,任风雨敲击摧残亦无怨无悔”这段行文,颇有诗情画意,艺术而形象地体现了主旨情感,令人频频击节称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