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5|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安徽省江淮教育发展联合体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卷考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9-24 21: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安徽省江淮教育发展联合体2015届高三第一卷

语文试题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color=]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古代汉语的诞生史,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它与战争、移民和贸易运动密切相关。早在上古时代,语言就放弃了自我封锁的围城。商朝信奉的“帝”,其发音、字形和语义,完全源于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周朝所信奉的“天”,源于突厥语的天神。这两个核心价值语词,犹如两面高蹈飞扬的旗帜,向我们显示着语言的开放性——汉语是一个向世界洞开语言大门的悠久体系。
②跟庄严的国家语言相比,区域方言的形成,表现出更大的开放和吸纳特征。有研究者指出,北京话中残留着部分羯胡语,如丫头、屯儿、胡同、窟窿、烧卖等,吴语地名中保留着大量来自阿尔泰语系的“遗产”,包括它的语法、基本词汇和语音等等。现在的上海俚语里也包含大量洋泾浜英语“成果”,如门槛精、戆大、赤佬、瘪三、大班、发嗲、噱头等,这种基于殖民地语境的皮钦语,一百多年来,始终是上海城市方言的核心部分。
③现代汉语的组建,同样有赖于日语对白话文运动的“赞助”。明治维新时期,汉化后的日语出现了剧烈的自我更新,它对传统汉语进行语词重构,借此表达西方近现代学术概念。如果没有日语的大规模反哺,白话文运动或将声势微弱得多,因为在废除文言文之后,当时的汉民族自有的民间口语体系,只能用于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很难营造精神和思想的现代化场景。新文化运动的案例足以表明,正是门户的全面开放,点燃语言的活力,推动了汉语的转型和进化。
④只要观察一下语言的变迁史,就会发现,语言体系一直具有强悍的自我过滤机制,会以一种温和的集体遗忘模式,淘汰那些失效的语词。这意味着语言会利用时间效应来进行自我筛选和自我净化。只有数量很少的新语词能够穿越这种“时间筛子”,成为上一历史时段的“舌尖遗产”。
⑤在今天的语言竞赛中,互联网语言显示出强大的繁殖能力。近年来,汉语互联网平均每天以诞生17.5个新词的速度在自我繁殖,同时,它也以每天淘汰9个新词的速度在自我清洗。新词组、新句式和新语体更是大量疯长,犹如春风野草,对传统汉语构成犀利的挑战。但绝大多数新鲜出炉的语言事物,缺乏足够的阳寿,只是一些转瞬即逝的泡沫。它们在互联网上喧嚣数日或数月,而后便销声匿迹,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仅以2005年为例,当年流行的“笔迷”“花苞裙”“猫抓病”之类的红词,今天已经无人问津。
⑥语言伦理问题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语言上的自我审查,通常用于脏词清洗,它旨在把那些“不良语词”阻挡在词典、公开印刷物、广播电视等媒体之外。这种伦理检查在西方源于罗马教廷,以后则转化为政府和法庭的管制使命。例如,英国在上世纪20年代查禁作家劳伦斯的长篇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其中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它的情色描写“有伤风化”,而且还因其含有大量“脏词”。世界各地都曾有过此类语言净化运动,当然若过分严厉,会伤害语言活力和思想表达的自由,甚至对文学和艺术的生长造成伤害。
⑦然而,语言的双面性在于,当暴力化的脏词大肆入侵语言系统时,它也会对文化肌体产生严重腐蚀,令其走向活力的反面,最终成为汉语的罩门和死穴。在这方面,互联网已向我们出示了恶化的征兆,“脏词”的蔓延和流行需要警惕。
(摘自《人民日报》2014年7月22日23版,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汉语言的开放性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语言原本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处于移民与贸易运动的需要,在上古时代就已经洞开大门,兼收并蓄。
B.与国家语言相比,区域方言更具开放性和吸纳性,比如北京话中的部分羯胡语和上海俚语里的洋泾浜英语。
C.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汉语借助日语进行词语重构,完成自我更新,重新焕发了语言活力,向现代化迈进。
D.北京话中的羯胡语和上海俚语里的洋泾浜英语都带有浓厚的殖民地烙印,而这也是语言具有开放性的明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着语言的开放性和净化功能展开论述,①段以“帝”和“天”的源起为例,指出汉语史一个开放的语言体系。
B.②③两段对①段进行分说,②段以区域方言中的外来词汇为例,③段以日语对汉语的反哺为例,论述语言的吸纳特征。
C.④段从观察语言的变迁史角度指出,语言具有自我筛选和自我净化的过滤机制,在结构上对⑤⑥⑦段起到总领的作用。
D.⑤段以互联网新词的繁殖和消亡、⑥段以英国查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来说明语言的自我过滤功能,⑦段提出告诫。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汉民资自有的民间口语体系在废除文言文之后,再难以担当营造精神和思想的现代化场景的重任,只得借助日语完成转型。
B.具有强大繁殖能力的网络语言生长迅速,犀利地挑战了传统汉语。由于其很“脏”很暴力,往往喧嚣一时后便销声匿迹。
C.文学作品中的“脏词”有利于增强语言活力和自由表达思想,如果政府过分严厉查禁,会对文学和艺术的生长造成伤害。
D.暴力化的脏词大肆入侵语言系统,警示着互联网语言空间需要净化,但如何令汉语健康生长是当代汉语需要直面的难题。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珅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①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敏树又记在都时,有郎官当推御史者,语次,因举芗泉先生之事。郎官谓曰:“芗泉负学问文章,又彼时清议尚重,故去官而名益高,身且便。今我等人材既弗如,而时所重者,独官禄耳,御史言事,轻则友人笑,重则恐触罪,一朝跌足,谁肯相顾盼耶?”余无以进之。嗟呼!昔之士风人情,犹之今也。
(节选自清·吴敏树《书谢御史》)
谢芗泉御史,性豪宕,尝蓄万金,遨游江、浙间,抛弃殆尽。尝曰:“人生贵适意耳,银钱常物,何足惜也?”与余交最善,尝屡戒余之浮妄躁进,余服之。尝曰:“君子之交,可疏而厚,不可倾盖之间顿称莫逆,其交必不久也。”嘉庆初,和相当权时,其奴隶抗纵无礼,无敢忤者。公巡南城,遇其妾兄某,驰车冲驺从,公立命擒之,杖以巨杖,因焚其毂,人争快之。
其人大节不苟,然性疏阔,其居处几榻,尘积数寸,不知拂拭。财物奢荡,一任仆人侵盗,毫不介意。性复多忘,尝新置朝衣,借法时帆祭酒著之,罢官后遂不复取。及官仪部,当有祭祀,复欲市取。时帆闻之,故意问之曰:“吾记君尝于某时新置朝衣,去日未久,何得遂无?”谢茫然曰:“此等物,弃诸敝笥②,安可索取?”法复曰:“或君曾假诸人乎?”谢仍不复记忆。法笑曰:“君于某日曾假余著之,今尚在余笥中,君果忘乎?”谢乃恍悟,其不屑细故若此。
(节选自清·昭连《啸亭杂录》)
[color=]【注】①筇:竹杖。②笥:盛饭或衣物的方形竹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人避之,莫敢诘               诘:责问
B.命卒曳下奴,笞之             曳:拖下
C.人士争奉筇屐迎               奉:尊敬地捧着
D.去日未久,何得遂无?         去:离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因举芗泉先生之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故去官而名益高               弃甲曳兵而走
C.公立命擒之,杖以巨杖         寿毕,请以剑舞
D.谢乃恍悟,其不屑细故若此     乃是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芗泉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和珅宠奴越份乘车横行,谢芗泉巡城碰上,严惩恶奴,烧毁车子。人们拍手称快,称他是好御史。
B.谢芗泉德才兼备,名动天下。乾隆末年朝野重清议,谢芗泉学问好且善写文章,故名闻天下。其游历江浙时,人们争相迎接他。
C.谢芗泉胸襟开阔,崇尚自在。谢芗泉家境殷实,但轻视钱财,任由仆人侵盗。他认为钱财乃寻常之物,不足惜,人生贵在适意。
D.谢芗泉豪放洒脱,不拘小节。谢芗泉曾置办一件朝衣,借给法时帆后就忘记了。谢芗泉并非是健忘,而是不屑于挂怀这些小事。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御史言事,轻则友人笑,重则恐触罪,一朝跌足,谁肯相顾盼耶?(4分)
(2)君子之交,可疏而厚,不可倾盖之间顿称莫逆,其交必不久也。(3分)
(3)此等物,弃诸敝笥,安可索取?(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晁冲之
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安稳锦衾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color=]【注】哲宗绍圣元年(1095年),“二苏”及“四学士”相继连续被贬。晁冲之虽只是承务郎的小官,也被当作旧党人物,被迫离京隐居河南具茨山。从此,当年的诗朋酒侣,天各一方,均遭困厄。

8.试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词的上片。(4分)
9.词人梦中与友人相会,又为何要休问相思?请联系注释,结合“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作简要分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悲夫!(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①吾尝跂而望矣,      。(《荀子·劝学》)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③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④垆边人似月,      。(韦庄《菩萨蛮》)
⑤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⑥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鸟叫
刘亮程
  我听到过一只鸟在半夜的叫声。
  我睡在牛圈棚顶的草垛上。在夏末秋初的闷热夜晚,草棚顶上是绝好的凉快处,从夜空吹下来的风,丝丝缕缕,轻拂着草垛顶部。这个季节的风吹刮在高空里,可以看到云堆飘移,却不见树叶摇动。
  那个晚上我不是让鸟叫醒的。我刚好在那个时候,睡醒了。
  这时一只鸟叫了。
  “呱。”
  独独的一声。停了片刻,又“呱”的一声。是一只很大的鸟,声音粗哑,却很有穿透力。停了会儿,又“呱”、“呱”两声。
  整个村子静静的、黑黑的,只有一只鸟在叫。
  我有点怕,从没听过这样大声的鸟叫。
  过了一阵,鸟叫又突然从西边响起,离得很近,听声音好像就在斜对面韩三家的房顶上。鸟叫的时候,整个村子回荡着鸟声,不叫时便啥声音都没有了,连空气都没有了。
  我在第七声鸟叫之后,悄悄地爬下草垛。我不敢再听下一声,好像每一声鸟叫都刺进我的身体里,浑身的每块肉每根骨头都被鸟叫惊醒。我更担心鸟飞过来落到草垛上。
  我顺着草垛轻轻滑落到棚沿上,抱着一根伸出来的椽头吊了下来。我顺着墙根摸到家,房子里什么也看不见,却什么都清清楚楚。我脱掉衣服,在顶西边的炕角上悄悄睡下。
  这时鸟又叫了一声。像从我们屋前的树上叫的,声音刺破窗户,整个地撞进屋子里。我赶紧蒙住头。
  没有一个人被惊醒。
  之后鸟再没叫,可能飞走了。过了好大一阵,我掀开蒙在头上的被子,房子里突然亮了一些。月亮出来了,月光透过窗户斜照进来。我侧过身,清晰地看见枕在炕沿上的一排人头。有的侧着,有的仰着,全都熟睡着。
  我突然孤独害怕起来,觉得我不认识他们。
  第二天中午,我说,昨晚上一只鸟叫得声音很大,太吓人了。家里人都望着我。一家人的嘴忙着嚼东西,没人吭声。只有母亲说了句:你又做梦了吧。我说不是梦,我确实听见了,鸟总共叫了八声。最后飞走了。我没有把话说出来,只是端着碗发呆。
  不知太平渠还有谁在那个晚上听到鸟叫了。
  那只是一只鸟的叫声。我想。那只鸟或许睡不着,独自在黑暗的天空中漫飞,后来飞到太平渠上空,叫了几声。
  它把孤独和寂寞叫出来了。我一声没吭。
  更多的鸟在更多的地方,在树上,在屋顶,在天空下,它们不住地叫。尽管鸟不住地叫,听到鸟叫的人,还是极少的。鸟叫的时候,有人在睡觉,有人不在了,有人在听人说话……很少有人停下来专心听一只鸟叫。人不懂鸟在叫什么。
  那年秋天,鸟在天空聚会,黑压压一片,不知有几千几万只。鸟群的影子遮挡住阳光,整个村子笼罩在阴暗中。鸟粪像雨点一样洒落下来,打在人的脸上、身上,打在树木和屋顶上。到处是斑斑驳驳的白点。人有些慌了,以为要出啥事。许多人聚到一起,胡乱地猜测着。后来全村人聚到一起,谁也不敢单独呆在家里。鸟在天上乱叫,人在地下胡说。谁也听不懂谁。
  这样持续了约摸一小时,鸟群散去,阳光重又照进村子。人抬头看天,一只鸟也没有了。鸟不知散落到了哪里,天空腾空了。人看了半天,看见一只鸟从西边天空孤孤地飞过来,在刚才鸟群盘旋的地方转了几圈,叫了几声,又朝西边飞走了。
  可能是只来迟了没赶上聚会的鸟。
  还有一次,一群乌鸦聚到村东头开会,至少有几十只,大部分落在路边的老榆树上,树上落不下的,黑黑地站在地上、埂子上和路上。人都知道乌鸦一开会,村里就会死人,但谁都不知道谁家人会死。整个西边的村庄空掉了,人都拥到了村东边,人和乌鸦离得很近,顶多有一条马路宽的距离。那边,乌鸦黑乎乎地站了一树一地;这边,人群黑压压地站了一渠一路。乌鸦呱呱地乱叫,人群一声不吭,像极有教养的旁听者,似乎要从乌鸦聚会中听到有关自家的秘密和内容。
  只有王占从人群中走出来,举着个枝条,喊叫着朝乌鸦群走过去。老榆树旁是他家的麦地。他怕乌鸦踩坏麦子。他挥着枝条边走边“啊啊”地喊,听上去像是另一只乌鸦在叫,都快走到跟前了,却没有一只乌鸦飞起来,好像乌鸦没看见似的。五占害怕了,树条举在手里,愣愣地站了半天,掉头跑回到人群里。
  正在这时,“咔嚓”一声,老榆树的一个横枝被压断了,几百只乌鸦齐齐摔下来,机灵点的掉到半空飞起来,更多的掉在地上,或在半空乌鸦碰着乌鸦,惹得人群一阵哄笑。还有一保摔断了翅膀,鸦群飞走后那只乌鸦孤零零地站在树下,望望天空,又望望人群。
  全村人朝那只乌鸦围了过去。
  那年村里没有死人。那棵老榆树死掉了。乌鸦飞走后树上光秃秃的,所有树叶都被乌鸦踏落了。第二年春天,也没再长出叶子。
  “你听见那天晚上有只鸟叫了?是只很大的鸟,一共叫了八声。”
  以后很长时间,我都想找到一个在那天晚上听到鸟叫的人。
  我最终没有找到另一个听见鸟叫的人。以后许多年,我忙于长大自己,已经淡忘了那只鸟的事。它像童年经历的许多事情一样被推远了。可是,在我快40岁的时候,不知怎的,又突然想起那几声鸟叫来。有时我会情不自禁地张几下嘴,想叫出那种声音,又觉得那不是鸟叫。也许我记错了。也许,只是一个梦,根本没有那个夜晚,没有草垛上独睡的我,没有那几声鸟叫。
  现在,这一切了无凭据。那个牛圈不在了。高出树梢屋顶的那垛草早被牛吃掉,圈棚倒塌,曾经把一个人举到高处的那些东西消失了。再没有人从这个高度,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
(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刘亮程(1962-),新疆乡土作家,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文字朴素而旷远。在《一个人的村庄》里,作者一直在寻找记忆中日益消失的家园,在寻找精神的故乡。作家曾如此说过:“故乡对中国汉民族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
11.极普通的几声鸟叫,为什么“我”一直不能忘怀?“鸟叫”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2.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没有把话说出来,只是端着碗发呆。(3分)
(2)再没有人从这个高度,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3分)
13.文中两次写到群鸟聚会,有人认为这削弱了一只鸟叫的穿透力,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写这两次群鸟聚会,意义重大,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6分)
14.“我”听到了鸟叫,其他人却没听到,这一情节在文中反复出现,耐人寻味,富含哲理。请结合文本和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理解。(8分)

                       

[color=]第Ⅱ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挟持/提携   坐禅/口头禅   不屈不挠/饶有情趣
B.桑梓/渣滓   倒闭/倒春寒   沾亲带故/信手拈来
C.箴言/甄别   卷轴/压轴戏   愀然作色/悄无声息
D.贬谪/蛰居   桂冠/冠心病   锲而不舍/提纲挈领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瑕疵  青睐  流水账  断章取义  流芳百世
B.琐碎  嬉戏  烟幕弹  独书己见  披星戴月
C.精萃  荧屏  绊脚石  出其不意  波浪滔天
D.忌讳  气概  泊来品  立竿见影  轩然大波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与作风问题一样,会风问题也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克服不良会风不可能倚马可待。改会风没有休止符。
B.其实,只要我们稍加审视便不难发现,开卷未必全有益。不同的书籍,于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层次的读者而言,其作用大相径庭。
C.坐椅要多高坐着才舒服?服装鞋帽的尺码号型该如何确定?这些与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设计,都有赖于人类工效学基础数据的采集分析。
D.近日,全国各大网坛上掀起一阵流行语古文翻译风,不少专业教授对此不赞一词,反而批评这种不规范翻译无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
18.下面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4分)
①近年来皖北地区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劳动力等综合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②如今的皖北,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③淮南的煤机制造、阜阳的商贸物流、亳州的中医药、宿州的鞋服纺织、淮北的食品加工、蚌埠的电子信息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皖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稳增长。④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看,“十二五”前3年,皖北六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7%。⑤2014年前5个月六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近21%左右,增幅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结构调整成效初显。
19.根据上下文,在下面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徽派建筑兴盛于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在成型的过程中,收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一是   ①   。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二是   ②   。群房一体,独具一格的马头墙,采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三是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四是   ③   。徽文化中“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20.为提倡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某校语文组将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校内阅读文学经典讨论会,假如你作为学生代表应邀参加这次活动并发言,请你为这次活动准备一则简短的发言。要求:联系你学习过的文学经典,谈谈阅读文学经典的好处;观点鲜明,并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5分)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人又两只猎鹰,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其中一只已能飞翔,另一只却没有动静,从来的那一天起呆在枝头纹丝不动。这人聘请了各方的兽医和术士,均无功而返。最后,一个农夫被请去。第二天,这人看见那只无可救药的鹰正盘旋在院子上空,他十分兴奋,问农夫是怎么做到的。农夫说:“我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砍断这只鹰抓着的树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color=]【文言参考译文】:

谢御史就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芗泉先生。在乾隆末年,宰相和珅掌权,权势很大。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珅的车马出门,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谢芗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这个奴仆说道:“敢鞭打我!我乘坐我主子的车,你敢鞭打我!”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谢先生说:“这辆车怎么还能够让宰相乘坐呢!”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欢呼道:“这真是好御史啊!”和珅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

谢先生的文章在当时很闻名,他喜欢山水,于是遍游江浙一带,他所到的地方,人们争着送上竹杖和登山鞋迎接。谢先生喝酒作诗,名气愈来愈大,全天下的人都传扬称道“烧车御史”的名号。和珅被诛杀后,他恢复郎官职务一直到去世。
到了道光十三年,河南裕州知州谢兴峣因为政绩优异被举荐来到京城。这个裕洲知州,就是谢御史的儿子,是由翰林改任现职。谢兴峣被引见给皇帝的时候,高声报告姓名籍贯完毕之后,皇上问道:“你是湖南人,却说京城话,为什么呢?”谢兴峣回答说:“我的父亲谢振定,担任过翰林、御史,我在京城出生长大。”皇上明白过来,问道:“你就是烧掉和珅车子的谢御史的儿子吗?”于是赞扬谢兴峣的家世,勉励他勤于职事。第二天,皇上对内阁大臣说:“我年青时听说谢御史烧车的事情,心里认为那是很豪壮的事。昨天看到他的儿子到来,非常高兴。”没多久,命令提拔谢兴峣为叙州府知府。当谢兴峣入京面见皇上时,我们家乡在京城的人,盛传皇上的话,把它看作是谢家父子最大的荣耀,又因谢芗泉先生生在自己的家乡而感到荣幸,而且拿来向别人夸耀。我知道的情况就是这样。
我又记起在京城的时候,有一个正被推举为御史的郎官,在和他交谈中间,我顺便提起谢芗泉先生的事迹。这位郎官说:“芗泉先生很有学问,文章又好,再加上那时候清议还被很盛行,所以他被免官后名声愈来愈大,自己也活得很舒适。现在我们这种人才能方面已经比不上他了,而现时人们所看重的,只有官位俸禄罢了,一个御史议论政事,说轻了朋友会笑话,说重了又害怕获罪,如果有一天栽了跟斗,谁愿意看你一眼呢?况且家中几十号人口,又依靠谁呢?”我无话可说。唉!过去那些官场风气,依然传到了现在啊。凭着谢裕州今天家世的荣耀,谁不高兴羡慕而且希望他有这样的结局?”谁又知道当芗泉先生被罢官的时候,同朝为官地位相同的人中间,一定有侮辱嘲笑他的人,有讽刺诋毁他的人,有畏惧受到连累而不敢帮他说话的人。他家里人在家中,一定比不上他做官时快乐,况且假如谢先生官职不被罢免,他升职的前景或许不可估量,但一朝遭到罢免,到最后都因此而不能重振局面,只是气节被普天下看重罢了。既然这样,那么谢先生在烧车的时候,也可以说是考虑得不仔细全面吗?
先生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节选自吴敏树《书谢御史》)
二、翻译:
    谢御史就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芗泉先生。在乾隆末年,宰相和珅掌权,权势很大。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珅的车马出门,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谢芗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这个奴仆说道:“敢鞭打我!我乘坐我主子的车,你敢鞭打我!”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谢先生说:“这辆车怎么能够再让宰相乘坐呢!”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欢呼道:“这真是好御史啊!”和珅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谢先生喜欢山水,于是遍游江浙一带,他所到的地方,人们争着送上竹杖和登山鞋迎接。和珅被诛杀后,他恢复郎官职务一直到去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5 16: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