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湖北省襄阳市2014届高三调研语文统一测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28 21: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湖北襄阳市2014届普通高中调研统一测试

[color=]高三语文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沽(gū)酒     憎恶(wù)     暖和(huo)    不省(xǐng)人事
B.游说(shuì)   吁(yū)气     手腕(wàn)    垂头丧(sàng)气
C.秩(chì)序    粗鄙(bǐ)     角隅(yǔ)     方兴未艾(ài)
D.付梓(zǐ)     剖(pāo)析    复辟(bì)     落叶翩翩(pi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撮合    俱乐部    树起衣领    性情孤僻
B.斩截    孤零零    索然无味    清沁肺腑
C.接壤    吊脚楼    没精打彩    心慌意乱
D.影射    映象派    回肠荡气    居高临远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最妙的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那时的云,就有了更大的    ,有了水的加入,有了光的加入,幻化得更加    。
②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
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    撕破表面、充分揭示    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A.发现  空前  断然  纷繁复杂
B.发挥  空灵  突然  形形色色
C.发育  空阔  悄然  各种各样
D.发生  空蒙  毅然  五花八门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德化窑位于福建德化县戴云山,是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瓷都;宋代开始,德化瓷就通过各国商船源源不断奔向世界各地。
B.最近,烟台大学餐厅保洁员们吃学生剩饭倡导节俭的行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影响,让“光盘”之风势不可挡。
C.对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样的文化节目,我们更需要悉心地培育其成长的土壤,而不是让它在舆论的疾风暴雨中夭折。
D.由于地缘原因,亚洲诸国与日本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产业供应链关系,只要“安倍经济学”失败,不仅会重创日本经济,也将对亚洲各国的经济带来冲击。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等。
B.《家》的主人公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他参加学生运动,向“门户不当”的婢女鸣凤表示爱情,帮助觉民逃婚,最终从家里出走,到外边寻找“新生活”。
C.《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在母亲被继父折磨死后,找到了唯一的亲人姨婆,她脾气古怪,但嫉恶如仇,经她培养,大卫形成了是非观和健全的人格,终成作家。
D.翠翠和爷爷祖孙二人靠渡船过日子,但他们从不多要别人的过河钱。有一天,竟然有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些强横,不想给钱,爷爷不得已,喊翠翠在岸上拦住了他。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大一统:诸葛亮人格的文化属性
诸葛亮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导,这是古今学人的基本共识。洪迈《容斋随笔》就曾言道:“诸葛孔明千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这种对诸葛亮的评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观点。除了仁义礼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性外,诸葛亮人格中其有鲜明的儒家大一统的文化禀赋。
三国时代是一个政权分裂的时代,亦可以看作是各个文化集团都在进行着的国家统一事业的时代。以此视角观之,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则格外引人注目。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既表现对于君王的忠诚,更表达对于江山一统的渴望。前《出师表》强调:“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统一意志坚决。后《出师表》一开篇就说:“王业不偏安!”并表达为了一统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儒家大一统的社会理想,一是理论观念的表达,一是实践行为的表现。而打通儒家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重要环节,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典籍《礼记·王制》既记述了天子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纵向的结构体系,也描述了东西南北中的空间格局,这是据于天下太平语境的规定。诸葛亮处在一个乱世,天下并未一统。诸葛亮的治国平天下,就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其于乱世的治国平天下之策,就是天下一统之策。
大一统之于诸葛亮,是长时段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塑造。无论是作为意识、观念,抑或传统,甚至是一种基因,都是被历史一再肯定的结果。
这种文化基因,在前轴心时代即形成胚胎。黄帝行德政,诸侯皆归之,“抚万民,度四方”,“监于万国,万国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局面的形成,这种一统是制度上的统一,黄帝也因此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夏商周,这种大一统的文化一脉相承,为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轴心时代,诸子百家竞相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张,以应对周代国家体制危机。无论是儒家的一统于道德仁义,法家的一统于帝王专制,还是道家一统于自然尊奉,他们对于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的主张却是整体认同的。大一统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主题。
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战争,稳定了大汉江山;另一方面则通过一系列策略,解决了封国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统一局面下,董仲舒等人以《春秋》公羊学为基础的大一统思想出笼了。他强调作为帝王统治者,向外施恩,就是仁;作为远方的族群,向中央的职贡就是义。国家这样的施恩越多,其领属的天地就越宽广辽远,而远方的职贡也就越多,与大一统国家的关系就越近。这时,族群关系被纳入了大一统的国家意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豪并起。”威胁一统的因素再次明显地凸显出来。过去的史学家往往关注的是魏、蜀谁为正统问题。假如我们放弃正统说,而改为大一统说,则曹魏和蜀汉都是天下统一的追求者,同样都是大一统的天下观的实践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乌桓和匈奴,采用了武力征服与和亲的双重形式,维护了晚期东汉王朝的基本稳定。可以说,这是据乱世、求一统之曹操的方式。而诸葛亮主导下的蜀汉,强调“王业不偏安”,则具有更强的统一欲望。
对于民族关系,诸葛亮始终采取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和平策略,主要不是武力的征服,这与曹操以征伐为主的策略大为不同。诸葛亮在尊重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强化了西南区域的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诸葛亮在南中,“即其渠帅而用之”,用当地的领袖治理,南征后不留兵,保留其自治权,体现出对于南中各族的信任。同时,这种地域化尊重不能排除对于共同文化的尊崇。据《华阳国志》载:诸葛亮“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这是一种以图像文献对于民众进行国家与地域关系的教育行为,即地方文化隶属于主流文化的教育,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十分必要的。诸葛亮南征及其对西南边地的治理,与北伐一样,可以说是对大一统天下的儒家理念的践行。
(节选自2013年7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大一统”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典籍《礼记·王制》通过记述天子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纵向的结构体系及东西南北中的空间格局,最早对大一统的社会理想进行了规定。
B.黄帝“抚万民,度四方”,“监于万国,万国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局面,这种制度上的统一,是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的发端。
C.大一统是轴心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主题,诸子百家为应对周代国家体制危机,提出了相同的文化主张:“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D.董仲舒等人把族群关系纳入了大一统的国家意识,为汉武帝征服匈奴,稳定大汉江山,解决封国问题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强调“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王业不偏安!”既为了实现其统一江山的社会理想,也是为了实现其儒家的人格理想。
B.诸葛亮的大一统,作为一种意识、观念,是长时段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塑造的结果;作为一种基因,则是被后代历史一再肯定的结果。
C.曹操和诸葛亮都是天下统一的追求者,同样都是大一统的天下观的实践者;但曹操因“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被认为是正统。
D.对于民族关系,诸葛亮始终采取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和平策略,强化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像曹操那样采用武力征服的策略。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迈认为诸葛亮除了仁义礼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性外,其人格中具有鲜明的儒家大一统的文化禀赋,他对诸葛亮的这一评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观点。
B.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豪并起”,威胁一统的因素再次明显地凸显出来,三国这个政权分裂的时代,也是各个文化集团都在进行着的国家统一事业的时代。
C.在轴心时代,诸子百家虽然整体认同大一统的观念,但他们主张一统的方式却大相径庭:儒家一统于道德仁义,法家一统于帝王专制,道家一统于自然尊奉。
D.诸葛亮对待西南区域的策略是尊重地方文化,“即其渠帅而用之”,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其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以独特的方式践行了儒家大一统的理念。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少敏悟好学。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换著作佐郎、直史馆。为政清简,远人便之。
会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端姿仪瑰秀,有器量,宽厚多恕,善谈谑,意豁如也。虽屡经摈退,未尝以得丧介怀。李惟清自知枢密改御史中丞,意端抑已,及端免朝谒,乃弹奏常参官疾告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有删改)
【注】①赵廷美,宋太宗之弟,曾封秦王。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秦王廷美尹京                 尹:治理,担任……府尹
B.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           鄙:边邑、边境
C.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         视:看待、对待
D.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     构:通“购”,购买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一组是(3分)
①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            ②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
③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    ④端愈谦让不自当
⑤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            ⑥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征讨河东时,吕端任开封府判官,他力劝赵廷美不要留守京城,而要上表随从太宗一起出征,廷美听从了他的建议。
B.吕端和寇准轮流执掌宰相事务时,同朝的大臣在上奏及回答皇帝的问题时大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
C.太宗原本想杀死叛将李继迁的母亲来惩戒叛逆,吕端主动探知后立即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
D.李惟清从掌管枢密院改任御史中丞,因为怀疑是吕端打压自己,就趁吕端不上朝时弹劾中伤吕端,吕端对流言不以为虑。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今主留务,非所宜也。(2分)
(2)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3分)
(3)虽屡经摈退,未尝以得丧介怀(4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岁余,左谏议大夫寇准亦拜参知政事。端请居准下,太宗即以端为左谏议大夫,立准上。每独召便殿,语必移晷。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
1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屈祠                               楚城
(唐)汪遵                      (宋)陆游
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注】①忠梗没沧浪:指屈原投江的典故。②楚王:指楚怀王。③楚城,也称楚王城,遗址在今湖北秭归境内。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被罢回乡四年,又入蜀奔走八年,至淳熙五年(1178)始奉召东归,经归州(秭归),作此诗。
(1)这两首诗使用了哪些相同的表现方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表述。(4分)
(2)相比汪遵的诗,陆游诗“滩声”“似旧”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含蓄丰富。请作简要的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于嗟女兮,    。    (《诗经·氓》)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李白《蜀道难》)
(5)    ,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7)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    ,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沉思望江楼
崔明秋
①历史是那么的遥远,远得几乎无力去陈述。历史又仿佛就在眼前,与一块块青砖对视,黑色的瓦片间一棵小草缓缓地伸出手掌,举着生命的意象。风从双肩掠过,在我的耳畔低语着季节的万般柔情。多少年的冬去春来,多少年的隐忍与执着,多少年的寂寞与守望,历史在这里折断了嗓音,它仿佛就是巨大的磨盘研磨着灰色的时光。刻在墙上的文字在夕阳的余晖中目送着一个又一个日子悲壮地离去。那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中隐藏了多少无常世事,吞咽了多少惆怅与苦涩。
②青山如黛,碧草如丝,江水在时间的磨砺中依旧保持着最初的纯真,向它该去的地方流去,不舍昼夜。任何的兴衰荣辱、时代变迁都似乎与它无关。愁肠百结的是这门窗紧闭、缄默不语的望江楼。爱情早已苍老无语,它在岸边站成一座城市的标记,在浩渺烟波中站成一个永不透露的承诺。它不需要被赞美,朴素得如苍穹永恒的淡蓝。或是古老长城那永远的深灰。它目睹了太多的悲欢离合,望着时光如落木萧萧而下,多少种命运,多少种凄凉,多少种无奈……阅尽沧桑,却依然无法让内心生出坚硬的老茧。
③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帝王将相的江山与权谋明争暗斗的喧嚣。对于一座古老建筑的探寻,人们争先恐后想要找到的也是那些王公贵族、文武官员留下的痕迹。光绪七年,钦差大臣吴大徵到宁古塔巡查边务,宁古塔副都统容峻为其在牡丹江畔建造望江楼。作为住所。昊大徵,字清卿,出生于江苏吴县,是清代金石学家、书画家和诗人。光绪十一年,吴大徵奉旨再来宁古塔,与俄使勘界,在望江楼短暂停留,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来到。他凭栏远眺,心中既有对前尘往事的回忆,同时也生出一丝伤感与留恋,于是写下了《登望江楼题诗》:“忆昔临江筑小楼,与君传酒话中秋,自径一去三年别,那想重来两日留。国恩未报归和远,敢把闲情寄白鸥。”而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如沙砾一样默默无闻的人却终将成为烟尘,消散在天际。他们甚至没有被遗忘的幸运。江水在大地上流淌,而另一条隐秘的河流在历史的掌心流淌。
④青苔葳蕤,石阶湿滑,古老的望江楼在月光的浸润中泛起柔和的光。江畔小路冷清下来,高大的榆树弯曲的树枝也在夜风的抚弄下有了些许的灵动。新植的杨树睁着懵懂无知的眼睛,渴求读懂那紧闭门窗内神秘的往事与深邃的哲理。夜,让一切变得真实起来,虚荣与狭隘被星星纤细的明亮刺破。
⑤黑暗,也许更能接近神灵,在风中行走的灵魂寻找着怀念的人。面对一座古老的建筑,面对厚重的历史,人们的敬畏与崇拜太少太少。欲望的无限扩张,故土成为被遗忘的薄薄的过往。谁会在月亮的注视中,俯身向下,去感悟一滴露水的清澈与柔弱?谁会在斑驳的树影与青草的气息中去感谢大地的恩泽?又有谁会站在望江楼前,仰视那木制的栏杆、镂空的花窗,在时光的遗韵中缅怀那些用汗水、泪水、鲜血或是用生命来创造历史的平凡人?
⑥人们在不断追寻着历史的真相,更加渴望探求到时间与空间的真相。这种探求本身就是一场失望之旅与无果而终。人类是渺小的,不要说面对庞大的历史与多变的世界,就是面对自己的命运,又有谁不是无力而脆弱的呢?也许,所有的真相都只是一个真相,生命终究只是落花流水,如秋草一般在风中哀怨地等待冬天,等待大地最后的宽容与收留……
⑦推土机霸气地推倒一座座灰瓦红砖的房舍,生长多年粗壮而挺拔的杨树也在电锯的嘶叫声中轰然倒下。一片片残枝碎叶、一堆堆残砖碎瓦被卡车轰鸣着运走。那轰鸣声带着势不可挡,带着理直气壮,仿佛在为一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吹响号角。卡车运走的不只是一堆堆的垃圾,更像是一个旧时代的废墟。古城的韵味被粗野地撕碎,那曾经被日子压得弯弯曲曲的街巷消失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钢筋与水泥构成的高大丛林中。还有什么可以见证古城的历史?时间失去了等待的耐心,记忆还来不及书写,孩子们已羽翼丰满,展开飞翔的姿势。就连那滚滚东去的江水也被欲望的排泄物污染而发出腥臭的味道。
⑧望江楼的身后是车水马龙、商铺林立的街市,那一幢幢崭新而高大的建筑穿着文明与进步的华丽外衣,讥笑着这座散发着岁月沧桑味道的望江楼。它是那么的孤单,那么的寡言,坐在它身旁的老人干涩盼眼里蜷缩着欲言又止的忧伤。
⑨多年以来,将多少细碎的脚步留在了江畔,将多少细碎的心事留在了望江楼苍老的目光之中。我叩不开那紧闭的门窗,也无法进入那青砖围砌的建筑内部,去感受一颗古老而忧郁的心。我只有站在寂寥的岸边,听流水的叹息声,在那幅灰暗的轮廓中,我看到的除了时光,还是时光……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5日16版)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在作者眼中,一座古老的望江楼,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对望江楼的遭遇的“沉思”,即是深沉地反思人们对待历史的态度。
B.第①段写历史与青砖对视、小草举着生命的意象、历史折断了嗓音、文字目送日子离去等,以新奇独特的意象,勾画出凄迷沉重的意境。
C.第④段中用“新植的杨树”比喻作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探寻望江楼神秘往事与深邃哲理的急切心情以及求而不得的无奈。
D.第⑧段以拟人手法写“穿着文明与进步的华丽外衣”的现代建筑讥笑“散发着岁月沧桑味道的望江楼”,表达了作者反对现代建筑的坚决态度。
E.本文既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夕阳中、月光下、黑夜中的望江楼,又围绕着作者的“沉思”组材行文,其中映射出作者浓重的忧郁之情。
17.原文第②段与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对“江水”的描述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18.文章第③段中叙述吴大徵与望江楼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19.作者说:“面对一座古老的建筑,面对厚重的历史,人们的敬畏与崇拜太少太少。”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敬畏与崇拜”?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五、语言文学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根据下面的新闻报道,请你为方俊明拟写一则“感动湖北”的颁奖词。要求:①观点明确;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80字。(4分)
28年方俊明的“救”与“赎”
1985年,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溺水”的小孩,跃入河中,撞上水下的石头,颈椎骨折,高位截瘫。但事后他才知道,当时这个小孩是在模仿电视剧里的溺水动作哄岸边的妹妹玩。而因为这样一个玩笑,当年28岁的方俊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妻子在医院照顾他5个月后,离他而去,留下未满周岁的女儿,一家人只能靠已经退休的母亲日夜照顾。
受伤前,好强上进的他年年是单位的“先进工作者”;受伤后。他也一度想到过死,但看到母亲的辛苦,看到其他病友的顽强与乐观,他渐渐恢复了生活的勇气。他说:“事情已经发生了,再也不能回头了,我只能面对现实。”28年来虽艰难度日,但他平和乐观,无怨无悔。其实他也没有怪过那个小孩,他也不希望对方为此背负思想包袱。他说:“我也没把这当蛮大的事,说这小孩害了我,我恨他怎么样。”但他时常也有些遗憾:如果当时不是那么心急,把周围情况看得更清楚些,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现在的方俊明生活得很平静,天气好时,他会坐着轮椅出去转转。10月31日,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方俊明“武汉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在看到女儿带回家的荣誉证书时,他十分开心:“事情过去28年了,感谢党和政府还记得我!”
21.请用对偶句概述以下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要求:①在下列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②答题前  请先在答题卡上标明所选的小题号。(4分)
(1)《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所陈述的理由:   
(2)《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处世准则:   
22.右图是一幅以“再高的人也需要踮脚,再矮的人也需要屈身”为标题的哲理漫画,请简要阐释其寓意。(4分)
要求:
①阐释准确、简明、连贯,
②字数不超过30字;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寒夜中,总以为被子是暖的。其实,被子本身并不暖,也不会产生温暖。盖上被子后之所以感到温暖,那温暖并不是被子给的,而是我们自身的温暖,被子只不过阻隔了外面的寒冷,保住了我们的体温。
我们总以为,一切温暖都来自我们体外,比如太阳、火炉,殊不知,我们的心就是一颗太阳、一只火炉。当我们处于寒冷、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自已温暖自己。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以“有一种温暖来自于自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lor=]湖北省襄阳市2014届高三调研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选择题 37分(1-11每小题3分,16题4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6

答 案

A

B

B

C

D

B

A

A

D

C

C

CD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A(B项“吁”xū,C项“秩”zhì,D项“剖”pōu)
2.B(A项应为“竖起衣领”,C项应为“没精打采”,D项应为“印象派”)
3.B
4.C (A不合逻辑,应为“德化窑是中国古代三大瓷都之一”;B动宾搭配不当,应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为“一旦‘安倍经济学’失败”。)
5.D (卖皮纸的过渡人多给了钱,爷爷喊翠翠拦住他)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6.B (A项“最早对……进行规定”是无中生有;C项“提出了相同的文化主张”错误,原文是“竞相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张”;D项董仲舒等人的大一统思想出现在汉武帝统一之后)
7.A  (B项从文意看诸葛亮的大一统基因,被他之前的历史一再肯定的结果;C项说曹操“不被认为是正统”与原文“假如我们放弃正统说”相悖;D项完全否定诸葛亮的武力征服,而原文说“主要不是武力的征服”。)
8.A (“诸葛亮人格中具有鲜明的儒家大一统的文化禀赋”的观点是本文作者的,而不是洪迈的观点。)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9.(3分)D (构:交结、连结)
10.(3分)C (②叙吕端处惊不变,④说吕端谦虚的品行,⑥说吕端正直而不怕流言)
11.(3分)C(后来因此归顺宋朝的不是李继迁,而是他的儿子。)
12.(9分)
(1)如果主持留守事务,是不合适的。(2分,得分点:“主”及句式)
(2)办大事的人,不顾虑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悖逆之人呢?
(3分,得分点:“举”、“亲”及大意)
(3)虽然多次被排斥降职,不曾把个人的得失放在心上。
(4分,得分点:“虽”“介怀”、句式及大意)
13.(3分)
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评分参考】每处0.5分,断句超过6处,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题分为止。
14.(8分)
(1)(4分,答对手法1分,简要分析1分;答对任意两种手法即可)
①托物言志,选用屈原祠作为吟咏的对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或使用典故)
②借景抒情,都描写了猿猴哀啼,用猿猴的悲啼来渲染悲凉的气氛。(或渲染烘托)
③拟人的手法, 把猿写得像人一样有“恨”有“悲”,形象生动。
(2)(5分)
①陆诗与汪诗深切同情屈原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与屈原惺惺相惜之意(或批判了统治者昏聩无能的丑恶嘴脸)。(1分)
②陆诗以“滩声”的“似旧”反衬人间万事的非旧,而“楚城”之“荒”、“猿鸟”之“悲”、诗人爱国忧民之情,都蕴蓄其中,令人寻味无穷。(2分)
③陆诗以“滩声”的“似旧”暗示南宋与楚末的形势“绝不相同”,这恰巧是对南宋统治者偏安苟活的辛辣讽刺。(1分)
15.(5分)
(1)发尽上指冠                 (5)玉露凋伤枫树林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6)一蓑烟雨任平生
(3)无与士耽                   (7)楚天千里清秋
(4)猿猱欲度愁攀援             (8)登东皋以舒啸
(8个小题,从中任选5个小题作答即可)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16.(4分)C D
17.(4分)
两处对“江水”的描述并不矛盾。因为:
①第②段说自然中江水“纯真” ,是作者对“江水”的揣度:与“愁肠百结”的望江楼相比,江水似乎与兴衰荣辱、时代变迁无关。(2分)
②第⑦段说江水“腥臭”,则是在经过观察、“沉思”之后的结论:“江水”也不可能“纯真”,它已被欲望污染,极言欲望无限扩张的危害。(2分)
(若只答“两处对‘江水’的描述并不矛盾”而不答理由或理由完全答错,可给1分。)
18.(4分)
①通过叙述,交代了望江楼的来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历史文化内涵。
②叙述这个故事,为人们对古建筑只关注王公贵族、文武官员的痕迹提供佐证,也为下文的“沉思”作铺垫。
19.(8分)(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作者“沉思”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知回答)
①面对历史,我们不仅要寻找王公贵族、文武官员的痕迹,更应该缅怀那些用汗水、泪水、鲜血或是用生命来创造历史的平凡人。
②面对庞大的历史与多变的世界,人类是渺小的,在探寻历史真相时我们要懂得历史厚重,直面我们的无力与脆弱。
③面对历史,我们不能无限扩张欲望,在进行现代建设时尊重历史风貌,保留历史韵味。
联系现实略。(此题只要考生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4分)
答案示例:病痛和折磨中他没有沉沦,他有过自责、歉疚,唯独没有怨恨和后悔。28年前行动证明了他的善良勇敢;28年后,平和再现了他的乐观宽容。

21.(4分)
①答案示例:行孝日短乞尽乌鸟私情,侍君年长必报优渥宠命。
②答案示例:物入套人入套一切入套,言别乱行别乱千万别乱。
22.(4分)
答案示例:
寓意:每个人都必须依靠后天的努力,才能弥补自身固有的不足。
(若答高与矮的关系而没有认识到其反映的哲理,不得分;若答到人皆有自身的不足,且表达符合要求,得2分;答到后天努力,而没答到自身不足,表达符合要求,得3分。)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附1:作文评分的具体要求(参照《2013年6月湖北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分50分

内容25分

一等(25-21)

二等(20-16)

三等(15-11)

四等(10-10)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表达25分

一等(25-21)

二等(20-16)

三等(15-11)

四等(10-10)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难辨



发展等级分10分

深   刻

丰  富

有 文 采

有 创 意

⑴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⑵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⑶观点具有启发性

⑷材料丰富,
论据充分
⑸形象丰满
⑹意境深远

⑺用词贴切,   句式灵活
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⑼文句有表现力

⑽见解新颖,材料新鲜,
 构思新巧
⑾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
⑿有个性特征

    (1)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要求。
    (2)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评分点,不求全面,有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3)缺标题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最多扣4分。
    (4)字数不足,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3分。
附2:文言参考译文
吕端,字易直,是幽州安次人,吕端年少时敏捷聪悟爱好学习。曾经担任过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也曾在弘文馆当值,后来换成著作佐郎,任职于史馆。治理政务清正简约,远处的人也感觉到便宜。
时逢秦王赵廷美担任京城的府尹,授命吕端为考功员外郎,并充任开封府判官。太宗征讨河东,秦王赵廷美将可能接到留守京城的命令,吕端对廷美说:“皇上不顾风雨,来慰问百姓和讨伐罪人,而大王您处于皇上的亲人和贤臣的地位,应当上表随从护驾。如果主持留守事务,是不合适的。”廷美因此恳请跟从随行。吕端出使高丽,暴风吹折了船的桅杆,船员们惊惧害怕,吕端读书还像在斋阁中一样。
    当时吕蒙正担任宰相,太宗相任命吕端为宰相,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上糊涂,大事上不糊涂。”拿定主意要任命吕端为相。吕端任宰相,谨慎稳重,识大体,办事清平简约。他考虑与寇准同在朝班,而自己先居宰相之位,担心他内心不平,就奏请参知政事和宰相分开日期轮流统领群臣,主持朝政,一起登政事堂,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当时一般同事上朝奏对时,大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一天,宫内传出皇帝的手书,命令说:“从今以后中书省的事务必须经过吕端详细斟酌,才能上奏皇帝。”吕端更加谦让不敢承当。
    当初,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奏报说捉住了李的母亲。此时太宗想处死李母,因为寇准任枢密副使,便单独召见,踉他商量此事。寇准回去时,经过宰相办公之处,吕端猜想是商议大事,便邀他说:“边境上的日常事务,我不必参与知晓。如果是军国大事,我位居宰相,不能不知道。”寇准就告诉了事情的原委。吕端说:“怎么处理这件事?”寇准说:“想要在保安军北门外将李母斩首,以此来惩戒凶贼逆臣。”吕端说:“如果一定要这样办,可真不是合适的办法。希望您暂缓办理,我将再去上奏。”进了朝堂,他就说:“从前项羽抓住了太公(刘邦之父),想要烹煮他,高祖说:‘(如果你一定要烹他)希望能分给我一杯肉羹。’办大事的人,不顾虑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悖逆之人呢?陛下今天杀了李母,明天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捉住他,那就只是跟他结下怨仇,更会坚定他的叛逆之心而已。”太宗说:“那怎么办呢?”吕端说:“依照臣的愚见,应当在延州安置李母,让人优厚地服侍她,以便招降李继迁。即使不能立即招降他,最终可以牵住他的心,而他母亲的生死又掌握在我们手里。”太宗拍着大腿,连连称好,并说:“要不是爱卿,几乎误了我的大事。”就采用了他的计策。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继迁的儿子终于投诚,这是吕端的功绩啊。
吕端姿容仪态瑰美俊秀,有才能气度,宽厚仁爱,喜欢开玩笑,心胸豁达。虽然多次被排斥降职,不曾把个人的得失放在心上。李惟清从掌管枢密改任御史中丞,怀疑是吕端打压自己,等到吕端特免不再参加朝拜时,就经常弹劾告病超过一年还享受官俸的官员,又交结一些人指责朝堂官吏的过失,想以此来中伤吕端。吕端说:“我正道而行,没有什么愧疚和害怕的,风波一样的流言不值得忧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14: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