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3|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2014届高三语文【古文阅读】专项检测题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8-23 21: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2014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项检测--古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术盖出于此,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且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予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矣。”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  “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庞安时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              聩:耳聋。
B.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            祥:详细。
C.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              踵:跟随。
D.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屏:停止。
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庞安时“医者仁心”的一组是(    )
①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   ②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
③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                   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
⑤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⑥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安时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其父曾将《脉诀》传授给他,他却认为过于浅显不足为奇,而后认真研读黄帝、扁鹊的脉书,逐渐通晓医理,悟出新意。
B.庞安时旁涉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有《难经辨》《本草补遗》,诊脉重视人迎脉和寸口脉并用,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真知灼见,为祖国的中医学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C.庞安时医术精湛,面对桐城孕妇七日而子不下的疑难杂症,他沉着冷静,仔细观察,找出了孕妇难产的根结所在,最终在徒弟李百全的帮助下巧施针术,使孕妇顺利产子。
D.庞安时不仅医术精湛,活人无数,而且医德高尚,一切从患者角度考虑,不以私利为重。晚年他对自己的病情了然于心,乐观豁达地面对死亡的到来,最后平静地告别了人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
                                                                                      
(2)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乌古孙泽,字润甫,临潢人。泽性刚毅,读书举大略,不事章句,才干过人。
世祖将取江南,泽以选输钞至淮南饷军,丞相阿术见而奇之,补淮东大都督府掾。至元十四年,元帅唆都下兵闽、越,见泽,与语而合,即辟元帅府提控案牍。十五年春正月,击潮州,守将马发备御甚固,泽曰:“潮人所以城守不下者,以外多壁垒,为之援应也。第翦其外应,潮必覆矣。”乃分兵攻其一大垒,破之,余垒尽散走,二旬而潮拔,马发死焉,唆都还军福建。
夏五月,诏立行中书省于福建,以唆都行参知政事,泽行省都事,从朝京师,命知兴化军,赐金织衣,赏其善谋也。继改兴化军为路,授泽行总管府事,民歌舞迎候于道曰:“是吾民复生之父母也。”喜极而继以泣。郡新残于兵,白骨在野,首下令掩埋之;又衣食其流离之民,有弃子于道者,置慈幼曹籍而抚育之。郡中恶年少喜为不义,以资求窜名卒伍,冀后得计功授官。官吏恐激变,不敢洁,泽悉追毁所授,诛其尤无良者,贪暴始戢。泽又兴学校,召长老及诸生讲肄经义,存乡饮酒礼,旁郡闻而慕之。兴化故号多士,士咸知向慕。
御史台言:“乌古孙泽奉使知大体,如汲长孺;为将计万全,如赵充国。可属大任。” 诏擢为海北海南廉访使。故例,圭田①至秋乃入租,后遂计月受之。泽视事三月,民输租计米五百石,泽曰:“夫子有言,事君者先其事,后其食。吾莅政日浅,而受禄四倍,非情所安。”量食而入,余悉委学官,给诸生以劝业。常曰:“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身一布袍数年,妻子朴素无华,人皆言之,泽不以为意也。
至大元年,改福建廉访使。泽宿有德于闽,闽人安之。有芝五色产于宪司之澄清堂,士民以为泽之所致。以母年逾八十,求归养长沙。岁余,母丧,泽以哀毁卒。泽积官自承直郎至中大夫,谥正宪。
(节选自《元史》)
【注】①圭田:古代供卿、大夫、士祭祀花费用的田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翦其外应,潮必覆矣     翦:除掉。
B.置籍幼曹籍而抚育之        籍:户籍。
C.官吏恐激壶,不敢诘        诘:责问。
D.可属大任                  属:委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乌古孙泽“为官仁爱”的一组是(    )
①读书举人略,不事章句     ②白骨在野,首下令掩坪之
③乂衣食其流离之比         ④置慈幼普籍而抚育之
⑤泽悉追毁所授             ⑥民:输租计米五百石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古孙泽在军事上有谋略。元军攻打潮州时,他主张先分兵各个击破潮州城外做外应的每个营垒,这样潮州城不攻破。
B.乌古孙泽为官非常重视教化。任职兴化路时,他兴办学校,召集长老及诸生讲解经义,举行“乡饮酒礼”,邻郡闻知羡慕不已。
C.乌古孙泽为官敢于惩治贪暴。面对郡里一些品质恶劣、喜欢做不义事情的靑年人,他严厉处置,处死了其中行为特别恶劣的人。
D.乌古孙泽为人节俭,为官清廉。他经常说,为官者不节俭就不能保持廉洁;一件布袍他穿了数年,家人衣着朴素无华。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资求窜名卒伍,冀后得计功授官。
                                                                                      
(2)量食而入,余悉委学官,给诸生以劝业。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姚希得,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人,嘉定十六年进士。授小溪主簿,待次①三年,调盘石令。会蜀有兵难,军需调度不扰而集,更调嘉定府司理参军。改知蒲江县。巨室挟势,邑号难治。希得绥强扶弱,声闻著闻。同知枢密院事游似以希得名闻,召审察,迁行在都进奏院,通判太平州,改福州,徒步至候官,吏不知为通判也。
召为国子监丞,迁太府寺丞。时帝斥逐权奸,收召名德,举朝相庆。希得以为外观形状,似若清明之朝;内察脉息,有类危亡之证。乃上疏言:“夫危亡之事不可有,而危亡之言不可亡。朝廷者,万化之所自出也,实根于人君之一心。祸根犹伏而未去,不几于安其危乎?”帝改容曰:“朕决不用史嵩之②。”
迁知大宗正丞兼权金部郎官。希得言:“财用困竭,民生憔悴,移此不急之费,以实军储,以厚民生,敬天莫大于此,岂在崇大宫宇,庄严设像哉!”又条救钱楮三策,请置惠民局,帝皆以为可行。进秘书丞,寻迁著作郎,授江西提举常平。役法久坏,临川富室有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遂提点刑狱,加直秘阁。未几,加度支员外郎,寻直宝章阁,移治赣州。盗有伪号“崔太尉”者,据石壁,连结数郡;刘老龙等聚众焚掠,一方绎骚。希得指授方略,不五旬平之。
寻召为秘书少监兼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入对,言君子小人邪正之辩,且曰:“君子犯颜敢谏,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为国计,非为身计也。小人自植朋党,挤排正人,甘言佞语,一切顺陛下之意,遂取陛下官爵,此乃为身计,非为国计也。”
护江陵有功,召为户部侍郎。帝曰:“姚希得才望可为阃帅。”诏增沿海舟师,希得为之广募水军,造战舰,蓄粮食。去官,库馀羡悉以代民输。召为工部尚书兼侍读,入侍经筵。景定五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会星变,上疏引咎,乞解机务。请致仕,诏不许,力请,以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依旧潼川郡公致仕。咸淳五年,卒。遗表闻,帝辍朝,赠少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一》)
注:①待次:旧时指官吏授职后,依次按照资历补缺。泛指候补者。
②史嵩之:南宋大臣。史料认为史嵩之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希望能建功立业,为了达到目标,他可以使尽手段,这也是他遭人唾弃的一个重要原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蜀有兵难,军需调度不扰而集         扰:干扰,遇到困难。
B.以厚民生                             厚:增加,添补。
C.临川富室有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     竟:竟然
D.去官,库馀羡悉以代民输               羡:剩余的
2、下列句子中,能表现出姚希得直言敢谏的一项是(    )
①希得绥强扶弱,声闻著闻                ②岂在崇大宫宇,庄严设像哉
③祸根犹伏而未去,不几于安其危乎        ④临川富室有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
⑤小人自植朋党,挤排正人,甘言佞语,一切顺陛下之意    ⑥姚希得才望可为阃帅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希得十六岁时考取进士,被授予小官。而在顺利解决了蜀地征兵困难后被调任为嘉定府司理参军。又因治理蒲江县出了名气,经官员游似审核后调至行在都进奏院,委以他职。
B.满朝官员庆贺皇帝排斥权奸、招揽名德之际,姚希得却进言说,朝廷仍潜伏着祸根,不该在犹有危险的情况下而感到自满,皇帝听后也表态不任用史嵩之。
C.姚希得严格执行役法,给向官吏行贿的临川富绅定了罪;治乱有法,先后平定了冒充“崔太尉”的强盗、聚众焚掠的刘老龙等。
D.姚希得无论身处何处为官,都尽心尽力履行职责。在任兵部尚书后,正赶上彗星变化,于是上书请求辞职,并极力请求退休,最终以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依旧潼川郡公之位离任回家。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得以为外观形状,似若清明之朝;内察脉息,有类危亡之证。
                                                                                      
(2)君子犯颜敢谏,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为国计,非为身计也。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弱冠,从东平李谦游,笃于问学。至元中,历仕力兰溪主簿,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伯启以无左验①,未之信。俄得真盗,尉以是黜。累迁常州路推官,豪民黄甲,恃财杀人,赂佃客诬伏,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迁河南省都事、台州路治中,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交荐,擢拜西台御史,改都事。关陕自许衡倡道学,教多士。伯启请建祠立学,以表其绩,朝议是之。泾阳民诬其尹不法,伯启核实,抵民罪。四川廉访佥事阔阔木以苛刻闻,伯启纠黜之。
延祜元年,升内台都事,迁刑部侍郎。宛平尹盗官钱,丞相铁木迭儿欲并诛守者,伯启执不可,杖遣之。八番②帅擅杀,起边衅,朝廷已用帅代之矣,命伯启往诘其事。次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大同宣慰使法忽鲁丁,扑运岭北粮,岁数万石,肆为欺罔,累赃巨万。朝廷遣使督征,前后受赂,皆反为之游言。最后伯启往,其人已死,喻其子弟曰:“负官钱,虽死必征。与其纳赂于人,曷若偿之于官。第条汝父所赂之教,官为征之。”诸受赂者皆惧,而潜归赂于其子,为钞五音余万缗。出为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
英宗立,召拜山北廉访使,时敕建西山佛宇甚亟,御史观音保等以岁饥请缓之,近臣激怒上听,遂诛言者。伯启曰:“主上聪明睿断,是不可以不诤。”乃劾台臣缄默,使昭代有杀谏臣之名,帝为之悚听。俄拜集贤学士、御史台侍御史。有诏同刊定《大元通制》,伯启言:“五刑者,刑异五等,今黥杖徒役于千里之外,百无一生还者,是一人身备五刑,非五刑各底③于人也,法当改易。”丞相是之,会伯启除浙西廉访使,不果行。
泰定初,引年北归,优游乡社,砀人贤之,表所居为曹公里。至顺四年二月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元史&曹伯启传》,有删改)
【注】①左验,证人。②八番:元代对居住于今贵州省贵阳、惠水一带少数民族的总称,元苗族部名。③底,到。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             徇:巡行示众
B.命伯启往诘其事                   诘:追查
C.治尚宽简,民甚安之               尚:尚且
D.第条汝父所赂之数                 第:只要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曹伯启公平断案的一组是(    )
   ①俄得真盗,尉以是黜              ②伯启执不可,杖遣之
   ③阔阔木以苛刻闻,伯启纠黜之      ④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
   ⑤伯启核实,抵民罪                ⑥治尚宽简,民甚安之
A.①②⑥          B.②③⑤           C. ②④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番帅擅自杀人,引起边境事端。朝廷命曹伯启前往处理,为了大局,曹伯启只奏请惩办前帅擅杀之罪,百姓得以安宁。
B.土豪黄甲,倚仗自己有钱杀了人,却诬陷自己的佃户,让佃户屈服认罪。曹伯启审得实情,定土豪杀人罪。
C.御史观音保等因请求缓建西山庙宇而被杀,为此曹伯启弹劾台臣不及时劝阻,致使皇  上蒙受了杀谏臣的坏名声。
D.皇上诏令曹伯启参与修订《大元通制》,曹伯启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议,只是由于曹伯启调任浙西廉访使,他的建议未能实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启以无左验,未之信。俄得真盗,尉以是黜。
                                                                                      
(2)丞相是之,会伯启除浙西廉访使,不果行。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汪应轸,字子宿。少有志操。正德十四年诏将南巡。应轸抗言:“自下诏以来,臣民旁皇,莫有固志。临清以南,率弃业罢市,逃窜山谷。苟不即收成命,恐变生不测。昔谷永谏汉成帝,谓:‘陛下厌高美之尊号,好匹夫之卑字。数离深宫,挺身晨夜,与群小相逐。典门户奉宿卫者,执干戈而守空宫’。其言切中于今。夫谷永,谐谀之臣;成帝,庸暗之主。永言而成帝容之。岂以陛下圣明,不能俯纳直谏哉?”疏入,留中。继复偕修撰舒芬等连章以请。跪阙门,受杖几毙。
教习竣,拟授给事中。有旨补外,遂出为泗州知州。土瘠民惰,不知农桑。应轸劝之耕,买桑植之。募江南女工,教以蚕缫织作。由是民足衣食。帝方南征,中使驿骚道路。应轸率壮夫百余人列水次,舟至,即挽之出境。车驾驻南京,命州进美妇善歌吹者数十人。应轸言:“州子女荒陋,无以应敕旨。臣向募有桑妇,请纳之宫中,传受蚕事。”事遂寝。
世宗践阼,召为户科给事中。山东矿盗起,流入畿辅、河南境。应轸奏言:“弭盗与御寇不同。御寇之法,驱之境外而已。若弭盗而纵使出境,是嫁祸于邻国也。凡一方有警,不行扑灭,致延蔓他境者,俱宜重论。”报可。在科岁余,所上凡三十余疏,咸切时弊。以便养,乞改南,遂调南京户科。张璁、桂萼在南京,方议追尊献皇帝。雅知应轸名,欲倚以自助。应轸与议不合,即奏请遵礼经、崇正统,以安人心,不报。嘉靖三年春,出为江西佥事。居二年,具疏引疾,不俟命而归,病卒。
(选自《明史·汪应轸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弭盗与御寇不同          弭:安抚。
B.欲倚以自助              自助:协助自己。
C.应轸与议不合            合:一致。
D.教习竣,拟授给事中      竣:完成,完毕。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汪应轸以民生为重的一组是(    )
①苟不即收成命,恐变生不测
②夫谷永,谐谀之臣
③继复偕修撰舒芬等连章以请
④土瘠民惰,不知农桑
⑤募江南女工,教以蚕缫织作
⑥即奏请遵礼经、崇正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应轸敢于直言进谏。他曾以古代贼臣昏君的故事当面劝止皇帝南巡,但因讽喻失当,招引圣怒,继而被罚跪宫门,遭受杖责几乎丧命。
B.汪应轸担任地方官能造福当地百姓。出任泗州知州时,针对土地贫瘠、百姓懒情、不懂农桑的具体民情,采取买桑劝农、募工教织的措施,使得泗州百姓丰衣足食。
C.汪应轸为了维护百姓利益不惜违抗皇命。他曾断然拒绝皇帝的旨意,还用请蚕妇入宫的话提醒皇帝要以百姓利益为重。
D.汪应轸能够认清当时社会弊端。他要求地方官严惩盗贼的主张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他在户科一年多,一共呈上三十多道疏章,都切中时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应轸言:“州子女荒陋,无以应敕旨。臣向募有桑妇,请纳之宫中,传受蚕事。”事遂寝。
                                                                                      
(2)凡一方有警,不行扑灭,致延蔓他境者,俱宜重论。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邦乂,字唏稷,吉州吉水人。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同舍欲隳其守,拉之出,托言故旧家,实娼馆也。邦乂初不疑,酒数行,娼女出,邦乂愕然,疾趋还舍,解其衣冠焚之,流涕自责。博通古今,以舍选登进士第,遭时多艰,每以节义自许。历婺源尉,蕲、庐、建康三郡教授,改秩知溧阳县。会叛卒周德据府城,杀官吏。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曰:“尔悉里中豪杰,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不惟宥尔罪,当上功畀爵。”明即请行,邦乂饮之卮酒,使自去。越翼日,讨平之。
建炎三年,金人至江上。高宗如浙西,留右仆射杜充为御营使,驻扎建康,命韩世忠、王燮诸将悉听充节制。充性酷而无谋,士心不附。渡冈沙,充遣陈淬等及金人战于马家渡。自辰至未,战数合,胜负未决。燮拥兵弗救,淬被擒,燮兵遁,充率麾下数千人降。金人济江,鼓行逼城。时李槐以户部尚书董军饷,陈邦光以显谟阁直学士守建康,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金帅完颜宗弼既入城,槐、邦光率官属迎拜,惟邦乂不屈膝,以血大书衣裾曰:“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宗弼不能屈。翼日,遣入说邦乂,许以旧官。邦乂以首触柱础流血,曰:“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翼日,宗弼等与槐、邦光宴堂上,立邦乂于庭,邦乂叱槐、邦光曰:“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有刘团练者,以幅纸书“死活”二字示邦乂曰:“若无多云,欲死趣书‘死’字。”邦乂奋笔书“死”字,金人相顾动色,然未敢害也。已而宗弼再引邦乂,邦乂不胜愤,遥望大骂曰:“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汝万段,安得污我!”宗弼大怒,杀之,剖取其心,年四十四。事闻,赠直秘阁,赐田三顷,官为敛葬,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官其四子。
(节选自《宋史·杨邦乂传》,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舍欲隳其守                隳:毁坏。
B.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        徒:徒党,同一类人。
C.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        逆:叛逆。
D.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    假:给予帮助。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杨邦义节义品性的一组是(    )
①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      ②邦乂饮之卮酒,使自去
③惟邦乂不屈膝              ④立邦乂于庭
⑤邦乂奋笔书“死'字         ⑥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邦乂在郡里求学时,被同学托言是到故友家而被骗到娼馆,酒行了几遍后才知道真相,先是惊愕,后马上快步回到宿舍,脱下衣服帽子烧掉,痛哭流涕深深自责。
B.杨郭乂做溧阳知县时,为对付占府城杀官吏的叛卒周德而对犯人赵明恩威并施,在杨邦乂赦罪报功封爵的许诺下,赵明第二天就主动请缨,几天时间,就平定了叛乱。
C.宋朝将领在金兵面前或逃或败或降,使得金兵渡过长江直逼建康城;宋朝大臣们也屈膝迎拜金帅完颜宗弼;而杨邦乂却在衣襟上写下血书,表达誓死效忠大宋的决心。
D.宗弼软硬兼施,又用许诺恢复杨邦乂原有的官职来诱降他,杨邦乂不为所动,抱定必死的决心,即使如此,金人也不敢加害他,后来他又怒骂宗弼,才被杀死并剖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
                                                                                       
(2)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长孙嵩,代人也,太祖赐名焉。父仁,昭成时为南部大人。嵩宽雅有器度,年十四,代父统军。昭成末年,诸部乖乱,苻坚使刘库仁摄国事,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之。
晋将刘裕之伐姚泓也,太宗假嵩节,督山东诸军事,传诣平原,缘河北岸列军,次于畔城。军颇失利。诏假裕道,裕于舟中望嵩麾盖,遗以酃酒及江南食物,嵩皆送京师。诏嵩厚答之。又敕简精兵为战备,若裕西过者,便率精锐南出彭沛,如不时过,但引军随之。彼至崤陕间,必与姚泓相持,一死一伤,众力疲弊。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裕首可不战而悬。于是叔孙建等循河趣洛。遂入关。嵩与建等自成皋南济,晋诸屯戍皆望尘奔溃,裕克长安,嵩乃班师。
太宗寝疾,问后事于嵩。嵩日:“立长则顺,以德则人服。今长皇子贤而世嫡,天所命也,请立。”乃定策禁中。于是诏世祖临朝监国,嵩为左辅。世祖即位,进爵北平王,司州中正。诏问公卿:赫连、蠕蠕①征讨何先?嵩与平阳王长孙翰、司空奚斤等曰:“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对大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太常崔浩日:“大檀迁徙鸟逝,疾追则不足经久,大众财不能及之。赫连屈丐,土宇不过千里,其刑政残虐,人神所弃,宜先讨之。”尚书刘洁、武京侯安原请先平冯跋。帝默然,遂西巡狩。后闻屈丐死,关中大乱,议欲征之。嵩等日:“彼若城守,以选代劳,大檀闻之,乘虚而寇,危遭也。”帝乃问幽微于天师寇谦之,谦之劝行。杜超之赞成之,崔浩又言西伐利。嵩等固谏不可。帝大怒,责嵩在官贪污。寻迁太尉。久之,加柱国大将军。
自是,舆驾征伐,嵩以元老多留镇京师,坐朝堂,平断刑狱。薨,年八十。谥日宣王。后高祖追录先朝功臣,以嵩配飨庙庭。
(节选自《魏书》)
[注]①蠕蠕(r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即柔然。其第十代君主名大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苻坚使刘库仁摄国事       摄:代管。
B.更敕简精兵为战备         简:精减。
C.叔孙建等循河趣洛         趣:奔赴。
D.亦愈于破一小国           愈:胜过。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长孙嵩受到君主一组是(    )
①年十四,代父统军
②太宗假嵩节,督山东诸军事
③诏嵩厚答之
④世祖即位,进爵北平王,司州中正    ⑤太宗寝疾,问后事于嵩
⑥后高祖追录先朝功臣,以嵩配飨庙庭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孙嵩较有军事才能。时局乱时,他统领部众,不使分散而归附苻坚;趁刘裕无暇相顾,他与叔孙建从成皋南渡,东晋诸屯军望风而溃。
B.长孙嵩为官清廉。刘裕借道通行时在船上看见了长孙嵩的营帐,派人送去美酒美食,长孙嵩没有私自留下,全部送到京城,受到了重赏。
C.长孙嵩有时很固执。屈丐死后,关中大乱,世祖想要征讨赫连,寇谦之、崔浩等都支持,而长孙嵩坚决反对,最终惹怒了世祖,遭到责斥。
D.长孙嵩恪尽职守。他做了柱国大将军后,总是在世祖亲自外出征讨作战时,以元老身份留守京城,坐镇朝堂,并且处理日常各种刑狱案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裕西过者,便率精锐南出彭沛,如不时过,但引军随之。
                                                                                       
(2)彼若城守,以逸代劳,大檀闻之,乘虚而寇,危道也。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 资性不足恃, 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        论:判罪。
B.施于小过,俾民自新          俾:使。
C.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          执:执行。
D.叩以疑义                    叩:询问。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一组是(  )
①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            ②尽斥锦衣冒滥官
③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④乃再杖七人于廷
⑤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⑥慎闻之,益纵酒自放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慎为人忠贞,遇事常上书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他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而归。
B.杨慎经常讲《舜典》,以此来劝诫世宗不要宽恕张锐、于经等元恶大奸之人的死罪。
C.杨慎讲究孝道,为继母服丧后才担任原官,闻知父亲生病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又请求归葬。
D.杨慎自幼机敏,谦虚好学,老年更甚;他博闻强记,著作丰富,被誉为明朝第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2)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刘 基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基,基辞。
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为资善大夫、上护军,封为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士,除高安丞             除:授予官职。
B.大旱,请决滞狱               狱:监狱。
C.伏兵邀取之                   邀:拦截。
D.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寻:不久。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刘基“以仁义治天下”的一组是(    )
①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      ④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②以克敌赏基,基辞                  ⑤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
③大旱,请决滞狱                    ⑥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基在元朝时曾被行省辟之,他嫌官职太小而谢去。明太祖对他宠礼甚至封他为御史中丞,他才竭忠尽智为太祖出谋划策。
B.刘基善于总揽全局,因人制宜,陈友谅是主要威胁,刘基建议太祖消灭他;对胡美则主张收编,不改组他的部队,于是兵不血刃平定了江西。
C.刘基淡泊名利,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大败了陈友谅,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还乡后,隐居山林,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
D.刘基对几个大臣的认可可以说明察秋毫,更可贵的是他排除私人恩怨,持心如水,为李善长开脱罪责,还向太祖提出了好友杨宪不能为相的理由。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2)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
                                                                                      
(3)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宋 玉
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①。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玉让其友,友曰:“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玉曰:“若东郭狻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韩卢②之口,然在猎者耳。夫遥见而指踪,虽韩卢必不及狡兔也;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今子之言我于王,为遥指踪而不属耶?蹑迹而纵泄耶?”友谢之,复言于王。
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而爱赋,既美其才,而憎之仍似屈原也。曰:“子盍③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对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闻欤?始而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中而曰《阳阿》《采菱》,国中属而和之者数百人;既而曰《阳春》《白雪》《朝日》《鱼离》④,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十人;含商吐角⑤,绝节赴曲,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
……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将使宋玉赋高唐之事。望朝云之馆,上有云气;崪⑥乎直上,忽而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宋玉曰:“此何气也?”对曰:“昔者先王(楚怀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一妇人,暧乎若云,焕乎若星,将行未至,如漂如停,详而视之,西施之形。王悦而问焉。曰:‘我赤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卒,封于巫山之阳台,精魂依草,实为灵芝。’”
(选自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怀王闻谗言,怒而放流。屈原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①景差:景差(chā),战国楚辞赋家。②东郭狻、韩卢:《战国策》有个“韩卢逐狻”的故事:传说中跑得最快的狗叫韩卢,跑得最快且狡猾的兔子叫东郭狻(suān)。一天,韩卢追逐东郭狻绕三山跑了五圈,最后都累得不能动弹。③盍:“何不”。④《下里》《巴人》《阳阿》《采菱》《阳春》《白雪》《朝日》《鱼离》:都是乐曲名。⑤含商吐角:指娴熟而美妙地发出歌声。商、角,古代音阶名。⑥崪:zú,指高山。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让其友                      让:动词,表示歉意,谦让。
B.友谢之,复言于王              谢:动词,致歉,道歉。
C.使楚人贵子之德乎?            贵:形容词意动用法,“看得高贵,重视”的意思。
D.名曰瑶姬,未行而卒            行:这里是“长大,成婚”的意思。
2、汉代著名楚辞研究学者王逸曾评价宋玉“能巧辩,善属文”,下列能佐证的一组是(    )
①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             ②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
③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       ④子盍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
⑤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               ⑥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宋玉直接继承延续了屈原诗歌艺术风格,在楚辞方面成就斐然,从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B.宋玉能言善辩,面对景差的敷衍托辞,他用韩卢逐狻的典故来设喻批驳;当楚襄王劝其改变文章风格时,他用“曲高和寡”的故事来回答,表明自己不会改变文风。
C.宋玉作为楚王左右的文学侍臣,官卑职小,但他一再营求,后来也凭着超群的才华,博得了楚王的赏识。
D.作为一代文学大家,宋玉的才华及人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普遍的赞誉,而且得到了习凿齿和司马迁的高度评价。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
                                                                                      
(2)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
                                                                                      
(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复斋传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清·刘大櫆《张复斋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        诛:索取。
B.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恤:怜悯。
C.民逋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D.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蒙:受。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      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
B.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
C.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    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
D.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   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④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             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4、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
                                                                                       
(2)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3)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
                                                                                       
十二、(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父纬为泾原都监,夏人十余万犯镇戎,纬帅兵出战,而帅司所遣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诸将以众寡不敌,不敢复出,纬坐责降。师中诣宰相辩父无罪,时吕夷简为相,诘问不屈,夷简怒,以为非布衣所宜言。对曰:“师中所言,父事也。”由是知名。
    举进士,鄜延庞籍辟知洛川县。民有罪,妨其农时者必遣归,令农隙自诣吏。令当下者榜于民,或召父老谕之。租税皆先期而集。民负官茶直十万缗,追系甚众,师中为脱桎梏,语之曰:“公钱无不偿之理,宽与汝期,可乎?”皆感泣听命。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许日输所负,一钱以上辄投之。书簿而去。比终岁,逋者尽足。
    庞籍为枢密副使,荐其才。召对,转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司文字。夏人以岁赐缓,移书边曰:“愿勿逾岁暮。”诏吏报许,师中更牒曰:“如故事。”枢密院劾为擅改制书,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
    熙宁初,拜天章阁待制。西夏人入寇,以师中知秦州。诏赐以《班超传》,师中亦以持重总大体自处。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而使善战者中居,令诸城曰:“即寇至,坚壁固守;须其去,出战士尾袭之。”约束既熟,常以取胜。
师中志尚甚高,每进见,多陈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请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在官不贵威罚,务以信服人,至明而恕。去之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然好为大言,以故不容于时而屡黜,气未尝少衰。
(节选自《宋史&李师中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农隙自诣吏                隙:空闲。
B.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        籍:户籍。
C.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          简:选择、选拔。
D.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    课:考核。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李师中对百姓“不贵威罚”的一组是(    )
①妨其农时者必遣归            ②租税皆先期而集
③师中为脱桎梏                ④许日输所负
⑤比终岁,逋者尽足            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
A.①②⑥    B.②④⑤    D.①③④    C.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师中有胆识。15岁时,就敢于上密封奏书论说当时政事,在他父亲李纬因将领畏敌不前而被贬官一事上,他也敢于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
B.李师中敢于坚持己见。夏国上奏想延缓对朝廷的进奉日期,便移文到边界上提出要求,皇上下诏给官吏说可以,李师中却主张按照旧例执行。
C.李师中很有战略眼光。针对西夏的进犯,李师中选择把善于守御的人布置在边塞上,而让善于作战的人处于中间地带,他的抗敌策略实行后,常常获胜。
D.李师中志向高远,但不被当权的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原因是他喜欢说有关大事的言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
                                                                                      
(2)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好弓马,勇力绝人,善《易》及《庄》、《老》,文词俊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年二十,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起为骁骑将军,累迁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顾济、恂而谓诸公日:“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矣!”每侍见,未尝不论人物及万机得失。济善于清言,修饰辞令,讽议将帅,朝臣莫能尚焉。帝益亲贵之。仕进虽速,成谓才能致之。然外虽弘雅,而内多忌刻,好以言伤物,侪类以此少之。
齐王攸当之藩,济既陈请,又累使公主与甄德妻长广公主俱入,稽颡泣请帝留攸..帝怒谓侍中王戎日:“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以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常侍如故,数年,入为侍中。主者处事或不当,济性峻厉,明法绳之。素与从兄佑不平,佑党颇谓济不能顾其父,由是长同异之言,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而济遂被斥外,于是乃移第北芒山下。
帝尝谓和峤日:“我将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日:“济俊爽,恐不可屈。”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济答日:“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帝默然。
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札于君者则剥之。”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寻使白衣领太仆。年四十六卒,追赠骠骑将军。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孙楚雅敬济,而后来,哭之甚悲,宾客莫不垂涕。
(《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有逸才,风姿英爽             逸:突出。
B.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       去:辞职。
C.侪类以此少之                   少:轻视。
D.朝臣莫能尚焉                   尚:推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王攸当之藩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幼
D.好以言伤物                  以乱易整,不武
3、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济个性的一组是(    )
①风姿英爽,气盖一时            ②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
③济性峻厉,明法绳之            ④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
⑤帝尝与济弈棋……济时伸脚局下      ⑥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济年轻时不仪精通骑马射箭技术,力大无比,精通《易经》及《庄子》《老子》,且技艺超人,在当时非常有名。
B.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皇帝更加亲近看重他。官升得虽怏.都不认为他是靠才能达到的。
C.王济外表儒雅,但言辞直白激切。皇帝曾指责其有愧,王济则以因琐事导致兄弟不相容而为陛下感到羞耻予以回敬。
D.王济与堂兄王佑不合,王佑的同党都认为王济不顾念王佑的父亲,后王济被排挤在外,将家也.搬到了北芒山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
                                                                                      
(2)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日:“知愧不?”
                                                                                      
(3)每侍见,未尝不论人物及万机得失。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太祖孝总高皇后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轨随事微诛。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架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呆枉。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可信乎扩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谋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要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侧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帝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官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安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机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拳欲薄,养贤宜厚。”帝为伤光禄官。
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轨悲哀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札,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祝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安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诛,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节选自《明史·后妃列传》)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随事微谏                            微:委婉。
B.帝廉之,果枉                          廉:认为……廉洁。
C.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          论:判罪。
D.疾亟,帝间所欲言                      亟:危重。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民家为子弟延师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且濂家居                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
C.子之安否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帝或告以振恤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马皇后聪慧明辨的一组是(    )
①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
②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
③且文忠素贤,宪言可信乎?
④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
⑤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
⑥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诬告,决定要诛杀郭景祥的儿子,幸亏马皇后劝说,才避免了一桩冤案。
B.马皇后担心皇帝处罚不当,所以当宫人遭到皇帝责骂时,她下令将宫人交到宫正司议罪。
C.马皇后借饮食不佳告诉皇帝“自奉欲薄,养贤宜厚',体现了她“随事微谏”的劝谋艺术。
D.马皇后相信生死由命,认为医药不能治病,这种迷信、落后思想导致她病重身亡。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
                                                                                      
(2)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
                                                                                      
(3)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妄故而罪诸医乎?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中官张鲸掌东厂,横肆无惮。御史何出光劾鲸死罪八,并及其党锦衣都督刘守有、序班邢尚智。尚智论死,守有除名,鲸被切让,而任职如故。御史马象乾复劾鲸,诋执政甚力,帝下象乾诏狱。学士申时行等力救,且封还御批,不报。许国、王锡爵复各申救,乃寝前命,而鲸竟不罪。外议谓鲸以金宝献帝获免。
李沂,万历十六年授吏科给事中。拜官甫一月,上疏曰:“陛下罪冯保,逐宋坤;鲸之恶,百保而万坤,奈何独容忍不去?若谓其侍奉多年,则坏法亦多年,未闻可酬虎狼使守门户也。流传鲸广献金宝,多方请乞,陛下犹豫,未忍断决。中外臣民,初未肯信,以为陛下富有四海,岂爱金宝;威如雷霆,岂徇请乞。及见明旨许鲸策励供事,外议藉藉,遂谓为真。亏损圣德,夫岂浅甚!且鲸奸谋既遂,而国家之祸将从此始,臣所大惧也。”是日,给事中唐尧钦亦具疏谏。
帝独手沂疏,震怒,谓沂欲为冯保、张居正报仇,立下诏狱严鞫。时行等乞宥,不从。谳上,诏廷杖六十,斥为民。御批至阁,时行等欲留御批,中使不可,持去。帝特遣司礼张诚出监杖。时行等上疏,俱诣会极门候进止。帝言:“沂置贪吏不言,而独谓朕贪,罪不可宥。'竞杖之。
太常卿李尚智、给事中薛三才等抗章论救,俱不报。国、锡爵以言不见用,引罪乞归。锡爵言:“廷杖非正刑,祖宗虽间一行之,亦未有诏狱、廷杖并加于一人者。故事,惟资贼大逆则有打问之旨,今岂可加之言官。”帝优诏慰留锡爵,卒不听其言。
初,冯保获罪,实鲸为之,故帝云然。或谓鲸罪不至如保。张诚掌司礼,素德保,授意言者发之,事秘莫能明也。其时,周弘榆、潘士藻皆以忤鲸得罪。而沂以逆龙鳞,祸尤为烈,家居十八年,未召而卒。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三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有除名,鲸被切让             让:责备。
B.中使不可,持去                 可:可以。
C.罪不可宥                       宥:宽恕。
D.张诚掌司礼,素德保             德:感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且封还御批,不报                且鲸奸谋既遂
B.外议谓鲸以金宝献帝获免          潘士藻皆以忤鲸得罪
C.祖宗虽间一行之                今岂可加之言官
D.臣所大惧也                    事秘莫能明也
3、下列各组句子,都能直接表现大臣“逆龙鳞”的一组是(    )
①尚智论死,守有除名          ②封还御批,不报
③亏损圣德,夫岂浅甚!        ④谳上,诏廷杖六十,斥为民
⑤御批至阁,时行等欲留御批    ⑥潘士藻皆以忤鲸得罪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何出光弹劾张鲸及其同党的罪行,激怒了皇上,被诏令关到监狱里。
B.李沂、唐尧钦担任给事中刚刚一个月,就上疏皇上,请求处治张鲸。
C.皇上认为李沂上疏是想为冯保、张居正报仇,就下令给他处以廷杖六十及免官的处罚。
D.当初,冯保所犯的罪,都是张鲸指使的,所以皇上才不予追究。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寝前命,而鲸竟不罪。
                                                                                       
(2)陛下罪冯保,逐宋坤;鲸之恶,百保而万坤,奈何独容忍不去?
                                                                                      
(3)国、锡爵以言不见用,引罪乞归。
                                                                                       
十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上梅直讲书
苏 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宰:掌管。
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          游:出游。
C.非左右为之先容                容:介绍,推荐。
D.从车骑数十人                  从:带领 ,使……随从。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1)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2)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3)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
(4)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A.(1)(2)相同,(3)和(4)不同    B.(1)(2)相同,(3)(4)相同
C.(1)(2)不同,(3)和(4)相同    D.(1)(2)不同,(3)(4)不同
3、下列不能表明苏轼快乐观的一项是(    )
A.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B.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C.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D.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畅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进一步培养的愿望。
B.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明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
C.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周公的富贵实在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因为周公的心思连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都不能够了解。
D.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人不能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空守着贫贱,而如果自己能和大贤人一样也成为贤人,那就十分快乐了。
5、把文言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
                                                                                      
(2)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3)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十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杜立德,字纯一,直隶宝坻人。顺治元年,以顺天巡抚宋权荐,授中书科中书。二年,考选户科给事中。疏陈:“治平之道有三:一曰敬天。君为天之子,当修省以迓天休。今秦、晋、燕畿水旱风雹,天心示警。凡开诚布公,懋德敦行,皆敬天事也。一曰法古。古者事之鉴,是非定于一时,法则昭于百代。故合经而后能权,遵法而后能创。凡建学明伦,立纲陈纪,皆法古事也。一曰爱人。自大臣以至百姓,宜一视同仁。且无论新旧,悉存弃短取长之心。凡亲贤纳谏,尚德缓刑,皆爱人事也。”上以其有裨治理,深嘉纳之。
初,睿亲王多尔衮摄政,给事中许作梅,御史吴达、李森先、桑芸等交章劾大学士冯铨奸贪状,疏上旬日,未下廷议。立德请令满汉大臣集议,以伸公论,鼓直言之气;并及马士英、阮大铖、宋企郊等,在前朝或纳贿招权,或煽恶流毒,今并逋逃,宜急捕诛,以彰法纪。下刑部,以事在赦前,寝其议。世祖亲政,铨既黜,立德因言作梅等前以劾铨为所切齿,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由是开心等俱起用。
立德治狱仁恕,上闻其用法平,深嘉之。尝入对,既出,上顾左右曰:“此新授刑部尚书杜立德也!不贪一钱,亦不妄杀一人。”
三籓事起,立德与李霨、冯溥参预机务。从容整暇,中外相安。广东平,所司具正杂赋税之数以闻。立德言:“广东杂税多尚之信所加,为民间大累,非朝廷正额。今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其除之便。”上从之。云南平,议颁恩赦,立德告病未与议,遣大臣持诏旨就其家谘询,俟还奏乃下诏。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比退,人讶其不稍引嫌,答曰:“自筮仕以来,惟此心可邀帝鉴。他非所计也。”
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谥文端。三十九年,帝南巡,其子恭俊迎驾三河,上问立德葬所,手书“永言惟旧”四字赐之。恭俊官广信知府,好义,善济人急。
(节选自《清史稿&杜立德传》)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纲陈纪,皆法古事也        法:效法。
B.上以其有裨治理              裨:裨益,好处。
C.宜急捕诛,以彰法纪          彰:表彰,表扬。
D.以事在赦前,寝其议          寝:停止,搁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杜立德在为官方面有才能的是(    )
①凡亲贤纳谏,尚德缓刑,皆爱人事也
②立德请令满汉大臣集议,以伸公论
③立德与李霨、冯溥参预机务。从容整暇,中外相安
④遣大臣持诏旨就其家谘询,俟还奏乃下诏
⑤自筮仕以来,惟此心可邀帝鉴
⑥官广信知府,好义,善济人急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立德因为宋权的推荐做了官,他上疏提出要想天下太平,需要做到三点:敬天、法古和爱人。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B.杜立德处理案件有仁爱宽恕之心,皇帝听说他执法公平,非常满意。曾经当面夸赞他不贪一文,而且不曾随便杀过一人。
C.杜立德对皇帝忠心耿耿,为人坦荡无私。他曾在回答皇帝询问时,向皇帝推荐数位可堪大用的人,一点没有避嫌。这令其他人感到惊讶。
D.杜立德死后被赐予“文端”的谥号,皇帝南巡的时候,还曾经询问杜立德的墓地在哪里,并亲手书写了“永言惟旧”四字作为赏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
                                                                                      
(2)今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其除之便。
                                                                                       
十九、(2012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1、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          己: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二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蕃:增多。
B.元淳尝署州事                  署:代理。
C.卒定谳,论罪如律              论:议论。
D.复欲于计典黜之                黜:罢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③④⑥    B.①②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却被诬陷。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士兵冲入衙内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二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襚①吊之。
俄从通使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下邳,贼众十馀万,须陀所统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必悉众追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又与孙宣雅战海曲,先登。以前后功擢建节尉。
从须陀击李密荥阳。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密与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濒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
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与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贼不敢逼,于是来降。
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瓶,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锋鏖阵,前无坚对。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燿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
后上书称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秦琼传》)
【注】①襚:向死者赠衣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      遁:撤军。
B.即斩关纳外兵                  纳:容纳。
C.策其马谢世充曰                谢:告别。
D.走宋金刚于介休                走:使……走,击退。
2、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秦琼勇武过人、战功赫赫的一组是(    )
①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馀屯
②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
③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
④濒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
⑤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
⑥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
A.②⑤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攻打卢明月时,须陀要派人去偷袭,众人没有愿意去的,只有秦琼和罗士信自告奋勇前往。他们奋勇杀敌,最终大败卢明月。
B.几经辗转,秦琼被李密任命为帐内骠骑。有一次李密在作战中中箭,坠于马下,这时追兵又到了,幸亏秦琼保护他,他才免于一死。
C.秦琼英勇善战,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如来护儿、李密、唐高祖、秦王均十分看重他。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因此他才改投在唐高祖的门下。
D.秦琼在军队中长大,经历了两百多次战争,累官进爵,多次受封赏。后来秦琼上书称病,要求隐退,去世后他的灵柩葬在昭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见兵却,必悉众追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
                                                                                      
(2)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
                                                                                       
二十二、(2013新课标全国卷,第二(一)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5分)
                                                                                    
                                                                                    
②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5分)
                                                                                    
                                                                                    

                       
二十三、(2013全国大纲卷,第三(8—10)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杜慧度,交趾人也。本属京兆。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腾遁之当至,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瑗收众斩逊,州境获宁。除龙骧将军。遁之在州十余年,与林邑累相攻伐。遁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围州城。时遁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慧度,瑗第五子也。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诏书未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于,禽循长史孙建之。循虽败,余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慧度悉出宗族私财,以充劝赏。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斩循及父嘏,并循二子,传首京邑。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
   高祖践阼,进号辅国将军。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还本。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
(节选白《宋书·杜惠度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           遂:于是。
B.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遏:禁绝。
C.与林邑累相攻伐                 累:屡次。
D.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           旷:空缺。
9.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杜瑗,慧度父子军政才干的一组是(    )
①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②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③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于
④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⑤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⑥禁断淫祀,崇修学校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瑗处事果决而有计谋。他担任太守时两次平顶骚乱,先是斩杀作乱的九真太守李逊,境内得到安宁;继而与玄之击退来犯的胡达,使之退回林邑。
B.杜惠度为人谦逊而顾大局。杜瑗死,府州官吏推举慧度主持州府事,他未接受;而当卢循来犯,虽然任命他的诏书未到达,他还是率众抗敌。
C.杜慧度一心向公而有谙熟战略。与卢循决战前,为激励将士他拿出家族全部财产作为奖励;交战时他又巧用火攻烧毁敌方一应战舰,大获全胜。
D.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而为政却细致绵密,有如治理家庭;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译文:                                                                                   
(2)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译文:                                                                                   
二十四、(2013湖南卷,第二题,22分)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           次:驻军。
B.乃投毦而答曰               投:扔掉。
C.将军自度何如也             度:估计。
D.则非亮先诣备               诣:谒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我聊以忘忧耳                 如惠语以让单于
C.乃以上客礼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7.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    )
A.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9.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3分)
译文:                                                                                
(2) 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4分)
译文:                                                                                 
(3) 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3分)
译文:                                                                                
二十五、(2013安徽卷,第二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下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区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味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猪。汉十一年,谴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②踦  区 :同“崎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
C.人众车舆               舆:众多
D.政由一家               由:如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陆生因说佗曰              伺者因此觉知
B.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尉佗乃蹶然起坐            今其智乃反不能急
D.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委托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带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
                                                                                    
                                                                                    
(3)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二十六、(2013江苏卷,第二题(5~8),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    )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                         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3分)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4分)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3分)
                                                                                    
                                                                                    
二十七、(2013江西卷,第三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村落嫁娶图记
(明)顾彦夫
  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请曰:“君必为我记之”。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
  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凡容色皆若欷歔洒泣者,伤离别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之者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车旁者,车人也。一皆邂逅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是皆见其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茆茨,亦仿佛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将劳其女之父母也,且迎之也。二人挈榼,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也,何不可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选自《明文海》)
  注:①锦衣:锦衣卫官员。②肩舆:轿子。③妓:歌舞女艺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谦恭的样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从事京师锦衣          从事:任职
  B.工丹青                  工:主管
  C.予以此图质之            质:询问
  D.昏礼宜昏                昏:结婚
11.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是(    )
  A.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            又其股坐于小车旁者,车人也
  B.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          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
  C.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    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D.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                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
12.文中画破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
  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
  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
  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4分)
                                                                                    
                                                                                    
   (2)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4分)
                                                                                    
                                                                                    
  (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4分)
                                                                                    
                                                                                    
二十八、(2013重庆卷,第8—11题,19分)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见《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我死,王则封汝            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C.见一丈人,刺小船            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3分)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4分)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color=]2014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项检测--古文阅读 2


[color=](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

二十九、(2013四川卷,第三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这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遂。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遂 遂: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
D.勒为一书 勒:镌刻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4分)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论语·尧曰》)

                       

[color=]2014届高三语文【古文阅读】专项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
1、C
解析:踵:亲到,至,登。
2、B
解析:(1)是对扁鹊医术《难经》的推崇,(6)体现他艺术的高明。
3、C
解析:“在徒弟的帮助下”文中无此信息。
4、(1)不久,(庞安时)已能通晓书中全部内容,时常有自己的新见解,(别人与他)辩论驳诘都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没有成年。
(2)有人曾用与华佗有关的事询问他,(他)说:“医术如此(高明),不是人所能达到的。(1分)大概史书的记载是虚妄的(没有什么根据)吧!”
参考译文:
庞安时,字安党,是蕲州蕲水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读书,过目就能记住。父亲是位世医,教他学脉诀,安时学后认为:“这不能够成为治病的依据,”只拿黄帝和扁鹊的脉书研究,不久,已能通晓书中全部内容,时常有自己的新见解,与他辩论驳诘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没有成年。不久,因患病而耳聋,于是他更加刻苦研究《寻枢》、《太素》、《甲乙》等珍贵罕见的医书,经史百家凡是涉及医学内容的,没有不能融会贯通的。庞安时曾说:“世上的所谓的医书,我基本上都看过,唯存扁鹊的《难经》一书比较深奥。所谓《难经》就是扁鹊在书中将其医学要旨隐藏,但是讲述得并不详细,意思是让后人自己从书中去学习领会吧!我的医术就是来自扁鹊的《难经》之中,按照该书所言来诊断病患的深浅,诀断死和生,就象符合到一起一样恰当。而且观察脉象的要点,最重要的莫过于人迎脉和寸口脉。这两脉阴阳相应,犹如两条引绳,阴阳平衡,则以绳大小相等。扁鹊《难经》大体开启了诊治这两种脉象的端倪,而我用《内经》等书加以参考,考索研究然后得出这种结论。仔细考察病症以后才应用,顺着这个理论然后治病,所有疾病都逃不出这一范围。”他打算将自己的医术告知后世,所以著《难经辨》数万言。药物后来增加有的,古人所不知道的,今人不能辨别的,经过尝试,确有功效的不应该遗漏,为此他写了《本草补遗》一书。
庞安时为人治病,大都十有八九痊愈,登门求医的病人,庞安时替他们腾出房间使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药物,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那些无法救治的病人,一定如实告诉他们病情,不再为他们治疗。治好了无数的病人,患者持金帛来感谢,他并不都收下。
一次,庞安时去舒州的桐城,有位民家妇女恰好生产,已经过了七天但是胎儿还没有生下来,有了许多办法都无效。庞安时的学生李百全家恰好是他家邻居,于是邀请庞安时前往治疗。刚刚看见产妇,就连声说不会死的,并告诉产妇家人用热水温敷产妇的腰腹部,并亲自为产妇上下按摩,产妇感到胃肠部一阵微痛,呻吟间,一个男孩子就出生了。她的家人既惊又喜,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庞安时说:“婴儿已出胎胞,而一手误抓着母肠不能脱出来,故不是符药所能治疗的,我隔腹抚摸胎儿手所在有位置,然后针刺他的虎口,胎儿既然感觉疼痛就会立即缩手,所以马上就生了下来,并没有别的方法。”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针眼痕迹仍在。他医术的高妙就是这样。
有人曾问他有关华佗的事,他说:“华佗医术如此高明,不是人所能达到的,大概史书的记载没有什么根据吧!”五十八岁时疾病发作,他的学生请求他给自己诊脉,他笑着说:“我已仔细地研究了,而且呼吸出入也是脉象,现在我的胃气已绝,该死了。”于是他不再服用药饵。过了几天,坐着与客人谈话时去世了。
二、
1、B
解析:籍:登记。
2、B
解析:①写他读书,⑤写他惩治奸恶,⑥写百姓交租。
3、A
解析:“主张先分兵各个击破”与原文不符合。
4、(1)用钱(花钱)求得在军队中列上自己的名字,希望日后能论功授官。(“以资”,“窜名”“冀”,“(于)卒伍”是省略和倒装”各1分,语句通畅1分。)
(2)估量自己食用多少来收取粮食,其余的全部交给学官,(让学官)供给学生来鼓励他们学习。(“量、委、给、劝业”各1分,语句通畅1分。)
参考译文:
乌古孙泽,字润甫,临潢人。乌古孙泽泽性情刚毅,读书只求理解其主旨,不拘泥于词句,才干过人。
元世祖准备攻取江南,选派乌古孙泽运送钱钞到淮南作为军饷,丞相阿术一见就认为他有奇才,补任他为淮东大都督府的属官。元十四年,元帅唆都进军闽、越,见到乌古孙泽,与他交谈,很合得来,于是就辟任他为元帅府提控案牍。十五年春正月,元军攻打潮州,宋军守将马发防守非常坚固,乌古孙泽说:“潮州人守住城池,不被我们攻下的原因是,城外有许多防御工事作为他们的外援,只要除掉这些外援,潮州城必被攻克。”于是分出一支兵马攻击其中一个大的堡垒,将它攻下后,其他工事的宋军都逃走了。二十天后攻下潮州,马发战死。唆都率军回到福建。
夏季五月,皇帝下诏在福建设立行中书省,以唆都为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乌古孙泽为行省都事。后随唆都入京朝见世祖,世祖令乌古孙泽掌管兴化军,赏赐金织衣,来嘉奖他善于出谋划策。那之后兴化军改为兴化路,任命乌古孙泽为行中书省总管府事。老百姓在路上载歌载舞迎接等候他,说:“这个人是让我们重生的父母啊。”百姓喜极而泣。此时,兴华郡刚刚经受战乱破坏,白骨暴露在野外,乌古孙泽首先下令把他们掩埋,又发给流离失所的贫民衣食,那些被遗弃在路旁的婴儿,他设立慈幼曹,登记收养他们。郡中一些邪恶少年喜欢干不义之事,用钱求得在军队列上自己的名字,希望日后能论功授官。官吏怕激发事变,不敢责问。乌古孙泽取消他们的军籍,追回授予官职,处死了其中那些特别恶劣的人,他们的贪暴行为才有所收敛。乌古孙泽又兴办学校,召集长老及学生讲解经义,举行乡饮酒礼仪。邻郡闻知羡慕不已。兴化原来号称名士众多,名士们都仰慕乌古孙泽。
御史台上奏说:“乌古孙泽奉命任职识大体,像汲长孺一样;为主将谋划周到,如赵充国一样。可委以重任。”于是下诏提升乌古孙泽为海北海南廉访使。按照旧例,作为地方长官的祭田,到秋季才收租,后来却按月征收。乌古孙泽到任三月,民缴纳给他的租米合计五百石。乌古孙泽说:“孔子教导说,侍奉君主的人,首先是要办好事,然后才领取俸禄。我来此任职时间不久,俸禄却有四倍,内心不安。”于是他估量自己食用多少来收取粮食,其余的全部交给学官,(让学官)发给学生以便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他常说“:做官的若不俭朴就不能保持廉洁,不保持廉则不能修养品德。”他一件布袍穿了数年,妻子儿女衣着简朴,人们都说他,但乌古孙泽全不在意。
至大元年,改任福建廉访使。乌古孙泽对闽地曾有恩德,闽地百姓安居乐业。有一个五色灵芝生长在廉访司的“澄清堂”,官员百姓认为是乌古孙泽在此执政带来的。因母亲已年过八十,乌古孙泽就请求回长沙奉养。一年后母亲去世,乌古孙泽悲伤过度而死。乌古孙泽做官从承直郎做到中大夫。死后,谥号为“正宪”。
三、
1、C
解析:竟:最终。
2、C
解析:①治理之功;④严肃役法之严格;⑥皇帝对他的赞誉。
3、A
解析:不是“姚希得十六岁”,而是“嘉定十六年”。
4、(1)姚希得认为,从朝廷的外部观察其形状,好似清明的朝廷;从朝廷的内部观察其运行状况,有些像危亡的国家(“迹象”也可)。(“以为”“类”“证”各1分,语意2分)
(2)君子敢于冒犯皇上劝谏直言(进行劝谏),违背陛下的意愿,退职甘心家居而食(回去后以家居生活为乐),这是替国家打算,(而)不是为自己打算。(“犯颜”“拂”“乃”各1分,语意2分)
参考译文:
姚希得,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人。是嘉定十六年(1223)的进士。授与小溪县主簿,候职三年,调任盘石县令。恰逢巴蜀之地有兵灾,军需调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就已调集完毕,又调升为嘉定府司理参军。改任蒲江县知县。当地豪绅大户挟势不法,县邑号令不从、难治。姚希得抑强扶弱,名声闻名遐迩。同知枢密院事游似听到了姚希得的名声,召人审核观察,迁升到行在都进奏院,任太平州通判,改任福州,徒步到福州治邑候官,当地官吏都不知道他是通判。
姚希得被召任为国子监丞,迁升太府寺臣。当时理宗皇上斥逐当权的奸臣,收召有名望的道德之才,整个朝廷都为此庆贺。姚希得以为,从朝廷的外部观察其形状,好似清明的朝廷;从朝廷的内部观察其运行状况,有如危亡的国家。于是,上奏疏说:“危亡的事情不应该有,而危亡的言论倒不应该忘记。朝廷,是千变万化的各种事情所出现的地方,实质上是根源于皇帝的心事。祸根还藏着没有除去,难道对此还心安理得而不觉得危险吗?”理宗皇上脸色都变了,说:“我决不用史嵩之。”
姚希得迁知大宗正臣兼权金部郎官。姚希得说:“朝廷财用很困难,民众痛苦不堪,移用不急需的费用,以充实军事储备,以添补民众的生活,尊敬上天没有什么大于这个,难道这是崇奉、修建宫宇,庄严地设置佛像能够相比的吗!”又上奏陈述救钱楮的三条策略,请求设置惠民局,皇上都认为可以付诸实施。姚希得进升秘书丞,不久迁升著作郎,授命江西提举常平官。役法早已混乱废弛,临川县有富户贿赂官吏请求免去劳役负担,姚希得最终以此定了他的罪。于是,他被改职提点刑狱,加封直秘阁。不久,加升度支员外郎。稍后,升直宝章阁,移治赣州。盗贼中有冒充“崔太尉”的人,盘踞石壁,连结几个州郡。刘老龙等聚集众人焚烧、掠夺,一方因此骚动不安。姚希得指示授给计谋、策略,不到五十天就平定了他们。
不久,召为秘书少监兼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入朝应对,议论君子小人、邪恶正义的区别,又说:“君子敢于冒犯皇上劝谏直言,违背陛下的意愿,退职甘心家居而食,这是替国家打算,而不是为自己打算。小人好自结朋党,培植势力,排挤正人君子,心甘情愿地说一些假话,一切都顺从陛下的旨意,于是分取陛下的官职爵位,这是替自己打算,而不是为国家打算。”
护卫江陵有功,诏命为户部侍郎。理宗皇上说:“姚希得的才能可担任带兵打仗的将帅。”诏令增加沿海的船只水兵,姚希得为此广泛募集水军,建造战舰,蓄集粮食。去官以后,官府库藏余羡全部代民众输纳。姚希得召为工部尚书兼侍读。入侍经筵。
景定五年(1264),姚希得召任为兵部尚书兼侍读。恰逢有彗星变动,上奏疏引咎自责,请求解除机务之要职。请求退休,诏令不许,坚持请求,以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依原来潼川郡公退休。咸淳五年(1269),死了。遗表奏上,度宗停止上朝,赠赐少保。
四、
1、C
解析:尚:崇尚。
2、D
解析:③⑥与断案无关。
3、B
解析:原文不是诬陷自己的佃户,而是黄甲用钱贿赂自己的佃户,让佃户去替自己顶罪服刑。
4、(1)伯启因无证人,没有相信他。不久抓获了真正的盗贼,县尉因此被免了职。(“以”,“未之信”句式,“以是”“黜”各1分。)
  (2)丞相认为这个意见很对,正好伯启调任浙西廉访使,这个建议未能实行。(“是”“除”“不果行”各1分)
参考译文:
曹伯启,字士开,是济宁砀山人。二十岁时,跟从东平的李谦游历,专心求学。至元中,任兰溪主簿,县尉捕获盗贼三十人,戴上刑具游街,伯启因无证人。没有相信;不久抓获了真正的盗贼,县尉因此被免了职。连续升迁为常州路推官,土豪黄甲,倚仗自己有钱杀了人,却买通佃户让他去顶罪服刑。伯启审得实情,于是定黄甲杀人罪。升迁河南省都事、台州路治中,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一齐举荐,提拔做西台御史。关陕地区自从许衡倡导道学后,出了很多人才,伯启奏请立祠堂,设立学校,来表彰许衡的功绩,朝廷认为这个提议很对。泾阳有人诬告县尹不守法,伯启查实后,判了这个人诬告罪。四川廉访佥事阔阔木,以苛征百姓闻名,伯启免了他的官。
延祐元年,升迁内台都事、刑部侍郎。宛平县尹偷盗官府的钱,丞相铁木迭儿要同时诛杀守卫的人,伯启执意不同意,后改为杖刑后放逐。八番帅擅自杀人,引起边境事端,朝廷已经派人代替了他,又命伯启前去追查此事。驻扎沅州,路不通,伯启恐怕带兵前往就会让那些人受惊,将会导致暴乱,于是先派遣令史杨鹏单人匹马去告诉新帅,并详备地了解到有关情况,只奏请惩办前帅擅杀之罪,边境百姓得以安宁。大同的宣尉使法忽鲁丁,用鞭子强迫岭北的百姓运粮,每年达几万石。他肆意欺上蒙下,累计贪赃数以万计。朝廷派使臣去监督征收,先后受他的贿赂,都反而替他说假话。最后派伯启去处理,此人已经过世,伯启开导他的后代子弟说“欠官府的钱,虽然人死了也一定要征收。与其用钱向别人贿赂,不如偿还给官府。只要列出你父亲行贿的数目,官府替你征收。”那些受贿赂的人都很害怕。把钱偷偷送还给他的儿子,仅钱钞就有五百余万缗。伯启后出任真定路总管。在任期间,崇尚刑法宽容,治理简明,百姓过得非常安稳。
英宗即位后,召他任山北廉访使,当时诏令建西山庙宇很急,御史观音保等因是荒年请求缓建,激怒了皇上,于是杀了谏阻的人。伯启说“皇上英明果断,这样就不能不诤谏”。于是就弹劾台臣缄口,使政治清明时代有杀谏臣的名声,帝听后不禁有些惊恐。不久授集贤学士、御史台侍御史,诏令他参加修订《大元通制》,伯启说“所谓五刑,即刑分五等,如今受黥刑、杖刑者均服役于千里之外,百人中无一人能活着回来,这是一个人身受五种刑法.而不是五等刑法分别给哪一个人。这法应当修改调整。”丞相认为这个意见很对,正好伯启调任浙西廉访使,这个建议未能实行。
泰定初,伯启告老还乡,在乡里悠闲地生活,砀山的人因他贤德,称他的住处为“曹公里”。至顺四年二月逝世,享年七十九岁。
五、
1、A
解析:弭:平定、平息。
2、B
解析:①③写汪应轸为民请命,表明其以民生为重;⑤写汪应轸发展生产的行动,体现了其以民生为重;②是写汪应轸对谷永的评价;④是写泗州百姓的情况;⑥是写汪应轸主张尊崇儒家正统思想。
3、A
解析:根据原文,汪应轸并非当面劝谏皇帝南巡,而是通过上疏奏请的方式,此处属无中生有。此外,汪应轸及联名上书的官员遭受的杖责最主要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奏请时讽喻失当,还由于汪应轸这种直言敢谏的方式触怒了皇帝。
4、(1)应轸奏道:“本州女子粗俗浅陋,没有(什么人)用来应从皇上的旨意。臣过去曾招募了一些善于养蚕纺织的妇女,请收入宫中,传授养蚕纺织的技术。”此事才作罢。(评分标准,译出大意2分;“无以”“ 向”“ 寝”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凡是一方有盗贼作乱的消息,不进行剿灭,以致(盗贼)蔓延到其他地方的(地方官),都应从重论处。(评分标准,译出大意2分;“警”“ 俱”“ 论”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汪应轸,字子宿。少年时就有志向操守。正德十四年,皇上下诏书宣布即将往南方巡视。应轸上疏反对说:“自从皇上下诏以来,大臣和百姓徘徊不定,没有主意。临清以南一带,百姓都抛弃家业不事贸易,往山谷逃窜。如果皇上不立即收回成命,恐怕发生意外。从前谷永劝阻汉成帝,说:‘陛下厌弃高贵的尊号,喜欢平民的卑称。几度离开深宫,早晚露身在外,与众小人为伍。掌管宫廷门户和在宫中值宿警卫的人,手持武器却守卫空宫。’他的话对于现在很确当。谷永,是谄媚阿谀的臣子;汉成帝,是昏庸的君主。谷永进言汉成帝尚能容忍他。难道以陛下的圣明,还不能接受臣下的直言进谏吗?”疏章呈入,滞留在宫中。接着应轸又与翰林院修撰舒芬等人联名上奏请求(这件事)。跪在宫门外,受杖责几乎丧命。
(汪应轸)在翰林院学习结束后,朝廷准备授官给事中。皇上有旨任他为地方官,应轸于是外任泗州知州。泗州土地贫瘠人民懒惰,不懂耕种养蚕。应轸鼓励百姓耕种,买来桑树种植。又招募江南的女工,把蚕茧抽丝纺织的技术教给当地人。百姓因此丰衣足食。皇上正在南方征伐,中使驿车骚扰道路。汪应轸率领一百多个精壮农夫排列在水边,船来了,立即把船拉出本州境外。皇帝车驾驻住南京,命令泗州进献善于歌唱奏乐的美女数十人。应轸奏道:“本州女子粗俗浅陋,没有什么人用来应从皇上的旨意。臣过去曾招募了一些善于养蚕纺织的妇女,请收入宫中,传授养蚕纺织的技术。”此事才作罢。
世宗登基,应轸召入任户科给事中。山东的矿盗兴起,流窜进入京师地区和河南境内。应轸上奏说:“平定盗贼和抵御贼寇不同。抵御贼寇,只要将其驱赶出境即可。如果为了平定盗贼听任其流出本地,这是嫁祸邻近的地方。凡是一方有盗贼作乱的消息,不进行剿灭,以致(盗贼)蔓延到其他地方的(地方官),都应从重论处。”获得皇上批准。应轸在户科一年多,一共呈上三十多道疏章,都切中时弊。为便于养亲,请求改任南京官职,于是调往南京户科。张璁、桂萼在南京,正在议论追封献皇帝尊号。一向知道应轸有名,想靠他协助自己。应轸与他们的提议不一致,就上奏请求遵循礼经,尊崇正道,以安人心,皇上不予答复。嘉靖三年(1524)春天,他出任江西佥事。过了二年,上疏称病,不等到命令下来就回家乡,因病去世。
六、
1、C
解析:迎接。
2、A
解析:①③⑤表明其“节”(气节,操守),②表明其“义”,④是敌人的行为,⑥是对邦乂节义的褒扬,不是“直接”。
3、B
解析:“第二天”有误,应该是当即行动,另“过了几天”,也与原文的“越翼日”(过了第二天)不符。
4、(1)邦乂让县里监狱中的囚犯赵明站立在院子里,(本)想要杀掉他,(却又)趁机告诉他。(立,使动用法1分,庭 1分,之1分,因1分,谕1分,告诉,劝谕,劝告。)
(2)天子用你们守卫城池,敌人来了你们不能抵抗,反与敌人一起宴饮玩乐,还有脸见我吗?(以1分,依靠,用;若1分;捍1分;与共宴乐,省略句1分,面目1分)
参考译文:
杨邦乂(音yì),字晞稷,吉州吉水人。邦乂少时在郡学,眼睛不看有违于礼义的东西,同学想毁坏他的操守,拉他出去,托言是故友家,其实是妓女馆。邦乂开始没有怀疑,酒行了几遍,妓女出来了,邦乂陡然一惊,快步回到舍宿,脱下衣服帽子烧掉,痛哭流涕自我责斥。博通古今,以上舍资格登进士第,遭逢时事多艰难,每每以气节忠义自许。历任婺源县尉,蕲州、庐州、建康三郡教授,改官秩知溧阳县。恰逢叛兵周德占据府城,杀害官吏。邦乂让县里监狱中的囚犯赵明站立在院子里,(本)想要杀掉他,(却又)趁机告诉他,说:“你熟悉乡里的豪杰,如确实能聚集你的同党替县里百姓诛杀盗贼,不但宽宥你的罪行,而且还可上报功劳赐封官爵。”赵明马上请求行动,邦乂给他一大杯酒让他喝,接着让他自己离去。过了第二天,就讨平了叛兵。
建炎三年(1129),金人到达长江上,高宗去浙西,留下右仆射杜充为御营使,驻扎在建康,命令韩世忠、王燮诸将都听杜充节制。杜充性情残酷而且无谋,军心不附。渡冈沙河后,杜充派遣陈淬等人与金人战于马家渡。从辰时到未时,双方多次交战,不分胜负。王燮拥兵不去援救,陈淬被金人擒获,王燮的军队逃跑,杜充率领部下几千人投降。金人渡过长江,击鼓前进直逼建康城。当时李棁(zhuō)以户部尚书的身份监督军饷,陈邦光以显谟阁直学士的身份驻守建康,都写好降书,在十里亭迎接金人。金人主帅完颜宗弼已进入城内,李棁、陈邦光率领下属官员迎接跪拜,只有杨邦乂不下跪,用血在衣襟上写了几个大字:“宁做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宗弼不能使他屈服。第二天,宗弼派人劝说邦乂,许诺恢复他原有的官职。邦乂用头碰柱子底下的石礅,鲜血直流,说: “世上难道有不怕死而可以用利惑动的吗?快点杀掉我。”第二天,宗弼等人与李棁、陈邦光在厅堂上举行宴会,让邦乂站在院子里,邦乂叱骂李棁、陈邦光说:“天子用你们守卫城池,敌人来了你们不能抵抗,反与敌人一起宴饮玩乐,还有脸见我吗?”有个刘团练,用一幅纸写上“死活”二字给邦乂看,说:“你不要多说话,想死赶快写‘死’字。”邦乂奋笔写上“死”字,金人互相看着变了脸色,但不敢加害于他。不久宗弼又拉出邦乂,邦乂不胜愤恨,远远看着宗弼大声骂道: “你们女真图谋中原,上天岂会长久帮助你,定将把你碎尸万段,你怎么能玷污我!”宗弼大怒,杀害邦乂,剖肚取出他的心脏,时年四十四岁。事情被朝廷听到,赠他直秘阁,赐给田地三顷(三百亩),官府为他殓尸下葬,就其葬地赐庙号褒忠,谥号“忠襄”,授予他的四个儿子官职。
七、
1、B
解析:简,挑选。
2、C
解析:①表现他“宽雅有器度”;⑥嵩已死,无所谓重用。
3、B
解析:无中生有。“受到了重赏”文中没有此意。
4、(1)如果刘裕向西通行,便率领精锐部队向南从彭沛出击,如果没有按时通过,就只率领军队跟随他。(“西、精锐、不时、但”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他们如果坚守城池不出战,用守城的安闲代替出战奔袭的劳顿,大檀听说我们出兵去讨伐赫连,就会趁我们国内空虚来进犯,攻打赫连是危险的做法。(“城守、以、寇”各1分,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长孙嵩,代人,太祖赐名焉。父亲仁,昭成年时为南部大人。嵩宽厚文雅有气量,十四岁的时候就能代替父亲统领军队。昭成末年,诸部起兵作乱,苻坚派刘库仁管理国事,长孙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附他。
晋将刘裕之攻打姚泓,太宗授予长孙嵩符节,让他督管山东的各项军务,传旨让他们到平原,沿着河的北岸,排列军驻扎于于畔城。北魏军队多次失利。太宗传诏借道路给刘裕让晋大军通过,刘裕在船上看到了长孙嵩的营帐,派人赠送给他江南的食物和酒,长孙嵩全部送到了京师。太宗下诏用厚礼回赠刘裕。又传令选拔精兵做好战斗准备,如果刘裕向西通过,便率领精锐部队向南从彭沛出击,如不时过,但率领军队跟随他。刘裕到了崤陕之间,一定会与与姚泓对峙,必定会一死一伤,士兵非常疲惫。等到了秋天,慢慢的找机会攻打他,那么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取刘裕的性命了。于是叔孙建等沿着河到达洛。就进入了关中。长孙嵩与叔孙建等人从成皋向南渡河,晋各处屯戍的军队看见北魏的军队都奔逃溃败,裕攻克了长安,长孙嵩才率领军队回朝。
太宗病重卧床,问长孙嵩后事安排。长孙嵩说:“立长子顺理成章,以德行来选拔储君使人臣服。现在长皇子贤能且是嫡子,是天命所归的君王,请求立为储君。”于是在宫中定下大计。下诏世祖临朝监国,嵩担任左辅。世祖即位后,进长孙爵北平王,司州中正。世祖诏问公卿:赫连、蠕蠕先征讨哪一个?嵩与平阳王长孙翰、司空奚斤等人说:“赫连居偏远的地方,不能成为我们的祸患,蠕蠕世代扰乱边境,应该先讨伐大檀。打败了他们就没收他们的牛羊等产业,足够来使国库充实;追赶不上就在阴山打猎,多杀禽兽获取皮肉筋角,来充实军粮军备,亦胜过攻破一个小小赫连的收获。”太常崔浩说:“大檀迁移起来像鸟儿飞逝一样,(派小部队)快速追赶则我们的力量不能够持久,派大批军队去追赶却又(因辎重过多)不可能追的上。赫连屈丐,土地方圆不千里罢了,他的刑罚残暴,已经被人神所弃,应该先讨伐它。”尚书刘洁、武京侯安原请先平定冯跋。世祖默然不发表意见,随后西去巡狩。后听说屈丐死,关中大乱,商议想要征它。嵩等人说:“他们如果坚守城池不出战,用守城的安闲代替出战奔袭的劳顿,大檀听说我们出兵去讨伐赫连,就会趁我们国内空虚来进犯,攻打赫连是危险的做法。”帝于是向天师寇谦之询问这件事的吉凶之兆,谦之劝世祖出兵攻伐。杜超之也赞成这件事,崔浩又进言西伐的益处。嵩等人坚持进谏认为不可。世祖大怒,指责长孙嵩在官任上贪赃,使武士折辱他。不久调任太尉。又过了很长时间后,加封柱国大将军。
从此以后,对外征伐的时候,长孙嵩都以元老的身份留在京城镇守,在朝堂之上,掌管刑罚判案之事。死时八十岁。谥号宣王。后高祖追录先朝功臣,以嵩配飨庙庭。
八、
1、C
解析:执:逮捕。
2、A
解析:②是其父杨廷和所为;④为世宗之事;⑥表现他放纵佯狂的一面。
3、A
解析:“武宗只得称病而归。”错,是杨慎称病而归。
4、(1)现在陛下既然破格提拔了桂萼等人,不认为我们说的正确,希望下旨罢免了我们吧。(大意1分,关键词:“擢”:提拔。“是”:正确。“愿”:希望。“罢斥”:罢免。各1分)
(2)他曾经告诉他人说:“个人的天生资质不值得依靠,要想使道德学问每天更新进步,应该从学习中获得。”(大意1分,关键词:“语”:告诉。“恃”:依靠。“日”:每天。“新”使……更新。各1分)
参考译文: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是少师杨廷和的儿子。二十四岁那年考取正德六年殿试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遇继母丧事,服丧完了以后,仍担任以前的官职。十二年八月,明武宗秘密出行,刚出居庸关,杨慎上书直言极谏皇帝。不久他上书称病,辞官归里。明世宗继位,起用他担任经筵讲官。他经常讲授《舜典》,说:“圣人设置赎刑,那是施用于一般的小过错,使平民改过自新。如果是首恶大奸,没有可以赎罪的道理。”当时大宦官张锐、于经被判处死刑,有人说进献金银以求赦免其罪,所以他常提到这句话。
嘉靖三年,世宗采纳桂萼、张璁的建议,征召他们为翰林学士。杨慎与同一官位级别的三十六个人共同上书说:“我们与桂萼等人学术不同,主张观点也不一样。我们所遵从的是程颐、朱熹的学说主张。桂萼等人所崇信的是冷褒、段犹的遗绪。现在陛下既然破格提拔了桂萼等人,不认为我们说的正确,我们不能与他们一同共事,希望赐书罢免了我们吧。”皇帝很愤怒,严加责问,分轻重给予停发俸禄的处罚。过了一个月,他又与学士丰熙等一同上书进谏。没有得到答复,又与廷臣跪伏在左顺门力谏。皇帝大怒,下令将带头起事的八个人逮捕入狱。这时杨慎和检讨王元正等摇门大哭,哭声响彻殿庭。皇帝越发愤怒,把他们都捉拿下狱,处以廷杖之刑。过了十天,有人说上次罢朝以后,群臣都已经散去,杨慎、王元正以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又聚众伏地而哭。于是在朝堂上把这七人又打了一顿。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他乡,其他人都被削去官籍。杨慎到了云南永昌卫。在此之前,杨廷和掌权,全部辞退了朝中办事不力的官员。到这时,他们在杨慎被谪戍的路途上寻找机会,准备加害于杨慎。杨慎知道后谨慎防备着他们,到临清他们才散去。杨慎带病长途颠簸,疲惫不堪。抵达戍所后,几乎起不来了。
嘉靖五年,杨慎听说杨廷和病了,驱马很快赶到家。杨廷和很高兴,病便好了。于是回到永昌,听说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便率领家丁步卒一百多人,驱马快速赶到木密所与守卫官员一起打败了叛军。嘉靖八年,他得知杨廷和去世,便跑去告诉巡抚欧阳重向朝廷请求,获准归葬,葬礼结束之后他又回来。从此,(有时)或者归蜀,(有时)或者呆在云南会城,(有时)或者留在戍所,主管官员都以友好的态度对待他。到七十岁那年,他回到四川,巡抚派四个指挥把他捉拿回来。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杨慎从小警惕机敏,十一岁就能作诗。进入京城后,写了《黄叶诗》,李东阳读后嗟叹不已,大加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他曾经奉命出使经过镇江,拜见杨一清,阅读他收藏的书籍。用不懂的地方询问他,杨一清都能背诵。杨慎非常惊异,于是更加努力学习古学。被流放边境之后空闲时间较多,更博览群书。他曾经告诉他人说:“人的天生资质不值得依靠,要想使道德学问每天更新进步,应该从学习中获得。”所以他酷爱学习,穷尽文理,到老反而更加坚定。明代背诵之广博,著作之丰富,当推杨慎第一。隆庆初年,被封赐为光禄少卿。天启年间,追赠谥号为文宪。
九、
1、B
解析:狱:诉讼案件。
2、C
解析:①说明刘基利用敌人的弱点,打击敌人。②说明刘基不图赏赐。⑥说明刘基忠于朝廷,排除私情。
3、A
解析:文中没有“他嫌官职太小”的意思,行省是因为他有廉直声才辟之,任职肯定比他在高安做县丞大。
4、(1)正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考虑向东进军,气焰十分嚣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会”、“陷”“或”各1分,句意1分)
(2)等到李善长被罢免,皇帝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直和刘基关系很好,刘基却极力认为不可。(被动句式,“相”“善”各1分)
(3)宰相,保持心境像水一样的清明平正,用义理作为执行权利的标准,而不掺杂个人私见,杨宪却不是这样。(“衡”“然”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通,青田县人。刘基小时候聪明异常。元朝至顺年间中进士,朝廷安排他担任高安县丞,有廉洁正直的好名声,行省征召他,他谢绝了。待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听到刘基的名声,用重财礼聘请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持邀请,刘基才答应。到后,陈述对当时形势的认识和十八条对策建议。太祖高兴极了,修建礼贤馆安置刘基等人居住,恩宠礼遇到了极点。正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考虑向东进军,气焰十分嚣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太祖问:先生您能拿出什么计谋?刘基说:贼寇骄横,等他的军队深入近来,(我们的)伏兵阻截消灭他们,是很容易的。天老爷认为“后举者胜”,树立威势消灭敌人来成就王业,关键在打这一仗啊。太祖采用他的计谋,诱惑陈友谅到来,彻底消灭了他的军队(太祖)因为消灭了敌人就赏赐刘基。刘基谢绝了。那个龙兴的太守胡美派遣儿子转达投降的诚意,(但)要求不解散他的部队,太祖有些为难。刘基从后面踏太祖椅子,太祖醒悟,答应了胡美的要求。胡美投降,江西各部郡都归顺了太祖。大旱之时,刘基请求判决长期没有判决的案件,(太祖)乘此机会命令刘基为冤狱平反,大雨随之而下。(刘基)乘机请求制定法律制度,来制止滥杀无辜。太祖正要刑讯犯人,刘基问他原因,太祖把梦中的事告诉了他,刘基说:这是得土地得民众的征兆,最好是停止刑讯来等待吉象到来。过后三天,海宁(地方官兵)投降了,太祖高兴极了,把全部的囚犯交给刘基释放。不久(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因为某件事情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说: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他能够协调各个将领之间的关系。太祖说:这个人多次想害您,你竟然替他开脱罪责,我将要你做丞相。刘基叩头说:这好比换柱子,必须用粗大的木头。如果捆几根细木头为柱子,将马上会倾倒。等到善长被罢官,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和刘基的关系向来很好,刘基却极力说这样不行,他说,杨宪有做相的才能,但没有做相的气量。宰相,保持心境像水一样的清明平正,用义理作为执行权利的标准,而不掺杂个人私见,杨宪却不是这样。太祖问他汪广洋行不行,刘基说:这个人气量狭小几乎超过杨宪。太祖又向他问胡惟庸,刘基说:好比驾车,害怕掀翻车辕。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洪武(明太祖年号)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任命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他生性刚直,嫉恶如仇。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有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
十、
1、A
解析:让,责备。
2、C
解析:①是宋玉请景差推荐自己,②是景差的托辞,④是楚王劝宋玉改变自己的文风。
3、D
解析:宋玉的人品在当时和后世被赞誉和高度评价与原文不符。
4、(1)介绍你得到官职的,是我;做官却不合心意的,那就是你自己。
(2)都城里跟着一起应唱(应和)的还不到三个人了。
(3)然而他们都只模仿了屈原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最终都不敢直言劝谏。
参考译文:
宋玉,是楚国鄢地人。所以现在宜城还有他的坟墓。起初他追随侍奉屈原,屈原被流放后,他向好友景差谋求侍奉楚王。景差害怕宋玉胜过自己,只是向楚王简单说了说,楚王也只给了宋玉一个小职务。宋玉于是责备景差,景差说:“生姜和肉桂固然是依靠土地生长,但并不是靠土地才有辛辣的味道;美丽的女子固然是靠媒人的介绍嫁人,但不是靠媒人来使夫妻相亲相爱。介绍你得到官职的,是我;至于做官不得意,那就在于你自己了。”宋玉说:“东郭狻是天下最善跑的狡兔,一天能跑九百里,最后仍然免不了会被韩卢追上咬住。但实际上韩卢能不能捉住东郭狻,关键在于猎人的指挥得当不得当而已。如果猎人只是向很远的地方望一眼给韩卢泛泛(示意)一下狡兔的踪迹,那么,虽然韩卢是善跑的名犬也追不上狡兔啊;如果猎人认真给韩卢指点紧紧跟着狡兔的脚印,并且放开绳子任他追,那么,虽然是善于奔跑的东郭狻也必然不能逃脱。现在你把我介绍给楚王,只是漫不经心地示意了一下踪迹罢了还是认真地指引猎物的脚印并且放开绳子(让我尽情施展)呢?”景差听了立即道歉,重新慎重地向楚王举荐宋玉。
宋玉懂得音乐还善于写文章。楚襄王也爱好音乐喜欢词赋(文章),既欣赏宋玉的才华,但讨厌他类似屈原(的文风)。就对宋玉说:“你何不顺从楚国的习俗,使楚国人重视你的美德呢?”宋玉回答说:“从前楚国有个很会唱歌的人,大王听说过吧?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有几千人;中间他唱《阳阿》《采菱》,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也有几百人;最后他唱《阳春》《白雪》《朝日》《鱼离》,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不到十人;歌曲唱到精彩处,低昂自如,优雅无比,节拍和曲调美妙至极,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还不到三个人了。这就是歌曲越高雅,跟着唱的人越少。”……
楚襄王带着宋玉到云梦一带游览,打算让宋玉写一篇关于高唐的文章。看到险峻的山上集聚许多云雾,山峰高耸,云雾飘浮变幻,就问宋玉:“这是什么啊?”宋玉回答:“先王曾经来到这里游览,感到疲惫就白天休息,梦到一个女子,像云雾一样温柔,像星星一样飘忽,似走未走,似飘又停,仔细一看,像西施一样漂亮。先王高兴地询问。她说:‘我是赤帝的小女儿,叫瑶姬,没有成婚就去世了,安葬在巫山的南面,我的魂魄融入草木,化成灵芝。……’”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选段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怀王听信谗言,愤怒之下流放了屈原。屈原就写了《离骚》等文赋来自我哀悼(排遣)……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喜欢写辞赋并且凭借文章出名。然而他们都只模仿了屈原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最终都不敢直接劝谏的。
十一、
1、C
解析:逋:拖欠。《陈情表》“责臣逋慢”中的“逋”是“怠慢”的意思。
2、C
解析:以,介词,用,拿。 A.而,可是,表示转折关系;承接关系。B.乃,副词,才;副词,反而,竟然。D.之,助词,的;助词,取独。
3、D
解析:②表现了张复斋的正直;⑤说的是张复斋不做官后的隐居生活。
4、D
解析:原文张复斋从金溪“解组归”,并未说明是“被罢免”;且此次归乡还家,家在华容,而非“又回到福建晋江”。张复斋经历:知晋江,多善政,判案仁明,劝勉训诲礼遇晋江人,因母需赡养而离晋江;侍母二十年后,起用到江西金溪,因不从权贵自解官职,金溪百姓像晋江一样泣别挽留他;从金溪回到故乡华容,为故乡减轻赋税想办法,故乡人因此蒙利。
5、(1)你看见你父亲将遭受大杖责打,却能安心地(不动声色地)忍心看着,你不孝顺的罪名怎能够推脱掉呢?
(2)先生通过问询得知他卖了儿子,就拿出自己的俸禄,把孩子赎回来并让他们回家。
(3)县官相信先生一向是有德行的人,(又)了解到他反映的百姓的情况属实,没有其它(隐情),终于按他说的办了。
参考译文:
复斋先生,姓张,华容县人。他的先祖从江南和州迁居到华容县游桥,先后传承九代,而生先生。先生年幼就善于写文章。入官学后,遇上吴三桂叛乱,颠簸往来于战阵中,和他的弟弟召修背着母亲跋涉于危岩深谷之间,几乎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康熙乙丑年间中进士,主政福建晋江,多行善政。上司准备上述推荐他,但先生因母亲年迈要养老送终(而推辞)。当地百姓挽留他而不能,都一起供给他食用之需,哭着送到洛阳桥的有数万人。张复斋先生侍养母亲二十年后,才起用为江西金溪县令。
正值荒年,先生请求获得七千多石粮食,多方赈济、借贷,救活了很多人。恰逢有上级官员倚靠朝廷权贵,他所隶属的郡县官员都被胁迫而归依其门下,并向他索求厚礼。张先生不愿屈从,就被解除了官职。金溪的百姓挽留哭送他到晋江。
在晋江时,有商人埋怨他的继母的苛求,而不奉养他的父亲。他到县衙申诉。商人向先生送礼,以家里贫困为由请求宽解。大家都争相去看,天正冷,商人拿新衣服给他父亲穿,而自己穿着破衣服,装出又冻又饿的可怜相,并说:“有衣服都用来孝敬父亲了。”张先生特意怒视他的父亲,说:“孩子冷成这样,你不体恤他吗?”喊下吏拿大棒来。张先生斜眼看商人脸色如平常一样,突然指着他骂道:“你看你父亲将受杖刑了,却怎么忍心看呢,不孝的罪名如何能推托得掉?”就用大棒敲那商人,而他父亲就在旁边哭泣。张先生拿出些钱给他父亲,说:“用这安度晚年吧。”大家都拍手称快。
百姓欠税久不能交,等到交纳延期那么赋税就更多了。先生诘问得知他们有得已到了卖孩子的地步了,就捐献出俸禄赎回孩子还给他们。有一个看守瓜园而死掉的人,夜里不知是谁干的。先生召集乡民到社庙来,关上门让他们脱了衣服看,有一个人身体有受伤的痕迹,先生叱责他说:“你去偷那人的瓜,正好那人在戒备,于是两人殴打起来,以至到了这种地步。”那人就伏罪了。先生断案明察秋毫而有仁爱之心,诸如此类有很多。
晋江人文比其他县要兴盛。先生到了后,就更勉励父老乡亲,让他们教育开导子弟,那些渐渐地成为俊杰的人,他亲自予以礼遇。从此后晋江参加童子试的多大万人。
先生从金溪免职后归居华容,足不出户。华容在洞庭湖畔,地势低洼而赋税苛重。在明朝末代,百姓多有流亡。国家最初规定赋税准许原来额度每十亩可减为六亩多,后来土地开垦面积渐渐增加,而朝廷清丈令下达后,县官认定他们欺骗官府、隐瞒实情,准备征收全额赋税。先生说:“我没有中等人家的田产,而乡人就更困苦不堪了。”于是到县衙禀报事由,说这地方都是湖岸荒滩之地。十有八九被水浸没,百姓愚昧,不懂得按先例请求减免赋税,被官府误以为是隐瞒而获罪罚,应当准许湖乡按下等地来征收赋税,一亩地只收一升粮。县官相信先生一向是性情谨厚之人,(又)了解到他反映的民情属实,无其它(隐情),终于按他说的办了。华容人至今还受用他给大家带来的利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评论曰:先生在官府任职前后只有四年,但是他造福利于民的事却很多啊。
十二、
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阙:过错、缺点。
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
3、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如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4、(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参考译文: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军,宋代行政区划名,此处应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萧燧生下来就聪颖异常,自小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考中进士,成绩列为优等(高第,考试成绩列为优等)。被授予平江府观察推官的官职(推官,掌管司法事务的官员)。当时秦桧主掌朝政,他的亲信密告萧燧,秋试时他一定会在漕司主持考试(漕台,即漕司,又称转运司,是转运使的官署。宋景佑年间,命各路转运司类试现任官员的亲戚,试法同州府解试,合格者参加省试,此后形成制度,即漕试。故漕司便有了主管考试的功能),萧燧追问其中的缘故,那人说:“丞相有个儿子要参加科举考试,想要把他托付给你。”萧燧愤怒地说:“刚刚当官就敢欺骗自己的良心吗!”秦桧对他怀恨在心,不久他就被调到秀州,到了那里官员的定额已经满了(员,官员的定额),萧遂到府院就任,换了一个人漕闱任职(漕闱,漕试试场),秦熺果然中举并名列前茅。孝宗初年,担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值策对时(轮对,宋代制度,又称“轮当面对”,指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阐述“官位应当选择合适的人才,不应当因人而选择官位。”皇上很高兴,撰写了《用人论》赐给大臣。淳熙二年,升任起居郎。在此之前,监察御史有了缺额(察官,监察御史的别称),朝中的议论大多属意萧燧,但因为他没有在县任职的经历,于是任命他为左司谏。当时宦官甘昪之的朋友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堂叔王秬都在外担任地方官(持节,本指使节持符节出行,后泛指在外担任重要职位者),因为有所仗恃,不做好事(善状,好的事迹),萧燧上奏都罢免了他们。当时正在重新讨论进攻北方的事,皇上拿这件事寻问萧燧,萧遂回答说:“如今有才德的人和无才德的人混杂在一起,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谋求国内太平安定。如果依仗经济稍有宽裕,萌生骄傲之心,其后果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皇上说:“这是忠言啊。”萧燧趁机讽劝皇上严肃法令制度,包容正直的言论;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以赏赐财物,不可赋予权力。皇上都很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出任严州知州。严州土地狭小财物匮乏,萧燧刚到任的时候,公家的钱不满三千串,萧燧勤俭理政,使财用丰足。两年之间,用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正在严格限制职务升迁(靳,吝惜),没有功劳不给职位,下诏说萧燧治理郡县有功,任命为敷文阁待制,调任婺州知州。严州父老拦住道路,萧燧几乎不能动身上路,送他出境的人数以千计。婺州与严州相邻,人们都熟知他的法规教令,不费什么辛苦就治理得很好。有一年闹旱灾,浙西常平司请求从婺州调粮食到严州,萧燧对他说:“东西两州不属同路(路,宋代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按理说不应当给粮食,但哪里忍心对于原管辖地区坐视不救呢?”为他们向朝廷请示,打开太仓的粮食赈济严州百姓。熙宁八年,召回朝廷,萧燧说:“江、浙连续两年遭受水旱灾害,希望下诏征求意见,再命令诸司对郡县征收财赋时要灵活变通(通融,变通办法,给人方便),不要只是一味催促逼迫。”熙宁十年,上书说广西诸郡的百姓身受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庆典时推布恩泽(沛泽,盛大的恩泽),丁钱减免一半,也是从萧燧发起的。绍熙四年去世,时年七十七岁。
十三、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可根据语法知识排除,“籍其名”是动宾结构,故“籍”应译为动词,理解为“登记”。
2、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②⑤是百姓的行为;⑥是李师中的军事部署。这三句都不能“直接表明李师中对百姓‘不贵威罚’”。
3、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根据最后一段可知,李师中不被当权的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的原因是“好为大言”。
4、(1)李师中说:“更改的是郡的公文,不是诏书。”朝廷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减轻他的罪过。
(2)此前常让重兵驻扎在边境上,敌人来了就作战,抵抗敌人的精兵,而后方没有力量遏止敌人侵入。
参考译文: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15岁时,曾上密封奏说当时政事。他父亲李纬任泾原都监,夏国以十几万兵力进犯镇戎里,李纬率兵出击,帅府所派遣的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各将领认为兵力多少与敌军不相当,不敢再出战,李纬因此被责罚贬官。李师中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当时吕夷简任宰相,诘问李师中而师中并不屈服,吕夷简发怒,认为这不是一个没有官职的人应当说的话。李师中回答说:“我李师中讲的,是父亲的事。”因此而知名于时。
李师中考中进士,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庞籍征召他为洛川县知县。百姓中有犯罪被关押的,如果妨碍他们农忙生产就一定放他们回去,叫他们到农闲时再自己投案。法令有需要下达的就出榜告知百姓,或者把父老们召集来告诉他们。租税没有到期限就都已收齐。百姓欠了官府茶款十万缗,追收时关押了很多人,李师中给他们解脱镣铐,对他们说:“公家的钱没有不偿还的道理。放宽你们的期限,可以吗?”百姓都感动得哭了,表示听从他的命令。于是叫各乡都设一个柜,登记欠钱人的名字,答应每天都可去交纳欠的钱,够一钱以上就投在柜子中。在簿籍上登记后离开,到年底,欠的钱都已交齐。
庞籍任枢密副使,在皇上面前称赞李师中的才能。皇帝把他召来对答,转任太子中允、  敷政县知县,并暂时主管经略司文字。夏国因为宋朝每年按例赐予的财物送得晚了,便移文到边界上说:“请不要超过年底。”皇帝下诏让官吏回答说可以,李师中更改文书说:“照旧例执行。”枢密院劾奏税他擅自更改诏书,李师中说:“更改的是郡的公文。不是诏书。”朝廷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减轻他的罪过。
熙宁初年,李师中任天章台待制。西夏进犯,朝廷让李师中任泰州知州。皇帝下诏赐他《班超传》,李师中也以办事慎重掌握大局要求自己。此前常把重兵驻扎在边境上,敌人来了就作战,抵抗敌人的精兵,而后方没有力量遏止敌人侵入。李师中选择善于守御的部队布置在边塞上,叫善于作战部队处于中间地带,下令给各城堡说:“如果敌人来了,就坚壁固守;等他们撤退时,派兵尾随追击他们。”规约熟练之后,常常取胜。
李师中的志向很高,每次进见皇帝,大多陈奏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要求以进贤人斥退不良之徒作为宰相考查政绩的依据。当官不重威严刑罚,专靠信义服人,明察而宽恕。离任的时候,百姓聚集在路上拦路哭泣,马不能行走。杜衍、范仲淹、富弼都举荐他有辅佐帝王之才。但他喜欢说慷慨激昂的话,因此不被当权的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但他志气未曾稍微减退。
十四、
1、D
解析:尚.超过。
2、D
解析:A项“之”分别为“动词,到”与“助词。主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于”分  别为“介词,表处所,在”与“介词,表对象,向”;c项“而”分别为“而,表因果火系”  与“而,连词,表转折”;D项“以”均为“介词,用”。
3、A
解析:②是说王济与孔恂、王恂杨继等都是当时的才俊;④是指皇帝的回答;⑥是陈述王济死后人们的反应。
4、B
解析:“官升得虽快,都不认为他是靠才能达到的”错,曲解原意,原文为“咸谓才能致之”。
5、(1)外调任河南尹,还没上任,就因鞭打王府的官吏而获罪免职,而此时王佑正被信任而得到重用。(落实“拜”“坐”“见”“委任”等词语的解释,保持语句通畅。)
(2)皇帝于是召来王济,狠狠地责备他,然后说:“你知道惭愧吗?”(落实“切”“让”“既而”等词语的解释,保持语句通畅。)
(3)每次侍奉拜见皇帝,没有不议论人物及各类事情得失的。(落实“未尝”“侍”“万机”等词语的解释,保持语句通畅。)
参考译文:
王济字武子。年少时有超人的才能,风姿英俊豪爽,气概超越一时。喜好弓箭骑马,勇力无人能比,精通《易》及《庄》、《老》,文词关好,技艺超人,在当世有名望。二十岁,应召离家出任中书郎,后因为母亲守丧辞官。起用任骁骑将军,逐渐升迁任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在同一官列,成为当时俊杰。武帝曾在式乾殿会见公卿及地方长官,看着二济、二恂对诸位公卿说:“我的左右可以说温顺恭谨的恂恂济济一堂!”每次侍奉拜见皇帝,没有不议论人物及各类事情得失的。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皇帝更加亲近看重他。官升得虽快,都说是靠自己的才能达到的。然而王济外表虽然宽宏儒雅,而内心很是嫉妒苛刻,喜欢用言语伤人,周围人因此轻视他。
齐王司马攸将去自己的藩国,王济在陈述请求之后,又屡次让公主与甄德的妻子长广公主一同入宫,磕头流泪请求皇帝留下司马攸。皇帝生气地对侍中王戎说:“兄弟间关系最亲,如今派出齐王,自然是我家里的事。而甄德、王济接连打发妇人来活活哭死人!”由于抵触违背圣旨,被降职但任国子祭酒,常侍的职位依旧。几年后,入宫任侍中。主事人处理事情有时不恰当,王济生性严厉,依法惩处他。王济平素与堂兄王佑不和,王佑的党羽很是认为王济太不顾念王佑的父亲,(这种看法)于是助长了对王济的不同意见.。后来,王济出任河南尹,还没有去上任,就因鞭打王府的官吏而获罪免职,而王佑此时正被信任而得到重用。王济于是被贬斥出朝,王济就把家搬到北芒山下。
皇帝曾经对和峤说:“我想骂王济然后给他封官进爵,怎么样?”和峤说:“王济豪爽,恐怕不能委屈他。”皇帝于是召来王济,狠狠地责备他,然后说:“知道惭愧吗?”王济回答说:“兄弟间因一尺布、一斗米引起的纷争竞不能相容,我常为陛下感到羞耻。别人能让亲人疏远,我不能让亲人亲近,为此我愧对陛下。”皇帝默然不语。
皇帝曾与王济下棋,孙皓在旁边,皇帝对孙皓说:“为什么喜欢剥人的脸皮?”孙皓说:“我见到对国君无礼的人就剥了他。”王济当时把脚伸到了棋盘下,因而孙皓讥讽王济。不久朝廷让他由平民身份兼任太仆。四十六岁时去世,被追赠为骠骑将军。等到将要安葬的时候,当时的贤人都来了。孙楚很敬重王济,而来得晚,哭得很悲伤,宾客没有不落泪的。
十五、
1、B
解析:廉:查访。
2、C
解析:A项,介词。替,给/介词,被,B项,表递进,况且/表并列,并且;C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
3、B
解析:④表现马皇后的仁慈之心,⑥体现了马皇后对明太祖的关心。
4、D
解析:马皇后不愿延请良医,圭要原因是担心一旦服药不见效,皇帝会迁怒降罪医生。
5、(1)皇帝的性格(性情)虽然严苛,但因马皇后劝说而减免刑罚的事有很多次了《或:但因马皇后劝说而多次减免刑罚。(“严”“为”“数”各1分。“严”译为“严厉”“严酷”亦可,若译为“严格”则不得分)
(2)皇帝想寻找皇后的族人分封官爵,皇后拒绝说:“分封爵禄偏爱外戚之家,不合乎法度。(“官”“谢”“爵禄”“私”各1分)
(3)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给医生吧。(“使”“得毋……乎”、“罪”各得1分。)
参考译文:
太祖孝总高皇后马氏,是宿州人,仁爱慈善且聪慧明辨,喜欢史书,勤心于内治,空闲时就讲求学习古人风范。
太祖皇帝(术元碎)在前殿处理事情,有时非常生气,马皇后等到皇帝回到后宫,常常依据事理委婉地劝解。皇帝的性格虽然严苛,但因马皇后劝阻而减克刑罚的事有很多次了。参军郭素祥守卫和州,有人告发说郭景祥的本子拿着槊想杀郭景祥,皇帝想要杀了郭景祥的儿子。马皇后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别人告发的事也许不是实际情况,杀了他恐怕就会断绝郭景祥的后代。”皇帝调查后,发现郭景祥的儿子果然是冤枉的。李文忠守卫严州;杨宪诬告他不遵守法律,皇帝想召他回来。马皇后说:“严州,是面临敌境的地方,随便的更换将领不合适。况且李文忠向来贤明,杨宪的话可以相信吗?”皇帝于是停止了这件事。李文忠后来最终为国建功。学士宋濂因为孙慎的事情而获罪,被抓来定为死罪,马皇后劝解说,“普通百姓家为孩子请老师,尚且自始至终奉行尊师之礼,何况是我们天子之家呢?况且束深住在家里,吕定不知道实情。”皇帝不听。正好赶上皇后侍奉皇帝吃饭,马皇后不饮酒,不吃肉。皇帝问原因,皇后回答说:“我在为宋先生作福事。”皇帝内心感到凄然,于是放下筷子站起身来。第二天皇帝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把他安置到茂州。皇帝曾经命重刑犯筑造城墙。马皇后说,“通过罚劳役来赎罪,这是国家对重罪囚犯最大的恩惠,只是本来就疲惫的囚犯如果再施加劳役,恐怕仍免不了死亡。”皇帝于是全都赦免了他们。皇帝曾经非常生气地责备宫人,马皇后也假装生气,让人拘捕宫人送到宫正司定罪。皇帝说:“为什么?”马皇后说:“帝王不周喜怒而随意的赏罚。当您生气的时候,恐怕处理有所偏重。交付到宫正司,就能判定的冲较公平合理了。也就是说陛下您定人罪也应交付到有关的部门罢了。
一天,马皇后问皇帝说:“如今天下的百姓生活安定吗?”皇帝说:“这不是你应该过问的事。”马皇后说:“陛下您是天下人的父亲,我有幸能成为关下人的母亲,孩子们安定与否;我怎么可以不过问!”每当遇到灾年,马皇后就率领宫人吃粗茶淡饭,帮助百姓祈祷。皇帝有时把赈灾救济时事情告诉皇后,皇后就说:“赈灾救济不如事先存积蓄准备好。”朝廷官员上奏完事情,在宫廷中聚餐,马皇后就命令宦官拿食物来自己先尝一尝。味道不好,就告诉皇帝说:“作为人主奉养自己应该差一些,奉养贤能应该丰厚。”皇帝为此整饬了光禄官。
皇帝想寻找皇后的族人分封官爵,皇后拒绝说:“分封爵禄偏爱外戚之家,不合乎法度。”皇后坚决拒绝才停止了这件事。然而有时谈到父母早亡,皇后常常痛哭流涕。洪武十五年个月马皇后卧病在床。群臣请求祈祷祭祀,访求良医,马皇后对皇帝说:“死生,是命运的安排,祈祷祭祀有什么用处呢!况且医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给医生吧?”病情加重时,皇帝问他想说什么。马皇后说:“希望陛下能够寻访贤能的人,听取别人的意见,自始至终,认真对待,子孙都能够贤能,大臣百姓都能够有所依靠罢了。”当月丙戌日去世,享年五十一岁。皇帝非常伤心,于是从此不再册立皇后。
十六、
1、B
解析:许可。
2、C
解析:A项,连词,并且/连词,况且。B项,介词,拿、用/介词,因。C项,都是代词。D项,表判断 /陈述语气。
3、B
4、C
解析:A项,“被皇上下命令关到监狱里”的是御史马象乾。B项,“担任给事中刚刚一个月”的是李沂不是唐尧钦。D项,“都是张鲸指使的”没有根据,“皇上才不予追究”与原文不符,原文有“罪冯保”一语。
5、(1)皇上才废止了先前的命令,但张鲸最终没有被治罪。(“竟”1分,句意2分)
   (2)陛下给冯保治罪,驱逐宋坤,张鲸的罪恶,是冯保的一百倍,宋坤的一万倍,为什么独独迟缓容忍不除去呢?(罪”1分,“百”和“万”1分,句意2分)
  (3)许国、锡爵因为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承认罪过请求辞官。(“见”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中官张鲸掌管东厂,专横放肆元所忌惮。御史何出光弹劾张鲸八条死罪,还涉及他的同伙锦衣都督刘守有、序班邢尚智。尚智被判死罪,守有被除名,张鲸遭到严厉责备,而任职和原来一样。御史马象乾又弹劾张鲸,攻击执政大臣非常激烈,皇上下令把马象乾关进监狱。大学士申时行等人极力援救,还封还皇上的批示,但没得到皇上的批复。许国、王锡爵又各自申诉援救,皇上才终止了先前的命令,但张鲸最终没有被判罪。朝廷外议论说张鲸拿金宝献给皇上获得免罪。
李沂,万历十六年,任吏科给事中。李沂被授官刚刚一个月,就上疏说:“陛下给冯保判罪,驱逐宋坤,张鲸的罪恶是冯保的一百倍,是宋坤的一万倍,为什么独独迟缓忍耐不除去呢?如果认为他侍奉您多年,那他败坏法纪也已多年,没听说过可驯服虎狼让它们守门的。流传张鲸到处进献金宝,多方请求,陛下犹豫,未忍断决。朝廷内外的大臣百姓,开初还没肯相信,以为陛下富有四海,怎么会贪图金宝;威如雷霆,怎么会顺从乞求。等到看见了圣旨称许张鲸督促勉励他供奉职事,外界议论纷纷,就以为是真的。损坏圣上的美德,难道还清浅吗?况且张鲸奸谋已经得逞,而国家的灾祸将从此开始。这是我大为恐惧的。”这天,给事中唐尧钦也上疏进谏。皇上唯独手拿李沂的奏疏,大怒,认为李沂想要替冯保、张居正报仇,立刻下诏关在监狱中严加审讯。时行等人请求宽宥李沂,皇上不听。案情上报,诏令在朝廷杖责六十板,削职为民。御批达到内阁,时行等欲留下御批,中使不同意,拿走了。皇上特地派遣司礼张诚出宫监督杖刑。时行等上疏,都到会极门等候圣旨。皇上说:“李沂放着贪吏不进言,却唯独说我贪,毁谤污蔑天子,罪不可恕。”最终给他施与杖刑。
太常卿李尚智、给事中薛三才等直言上奏论述援救,皇上都没有回复。许国、锡爵因为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承担罪过请求辞官。锡爵说:“当廷行杖刑不是正当刑罚,祖宗虽间或施行一次,也没有诏狱、廷杖一并施加在一个人身上的。按旧例,只有盗贼和大逆不道的罪犯才有杖打审问的圣旨,现在怎么能够施加给谏官呢。”皇上以褒美嘉奖的诏书安慰挽留锡爵,但最终没有听从他的谏言。
当初,治冯保的罪,实际上是张鲸的,所以皇上那样说。有人认为张鲸的罪没有达到冯保那样。张诚执掌司礼一向感激冯保,授意言官揭发张鲸,事情秘密不能弄清楚。那时,周弘禴、潘士藻皆因为冒犯张鲸获罪,而李沂因为冒犯皇上遭祸是最厉害的。在家居住十八年,没有召还而去世
十七、
1、B
解析:游:交际、交往、共事。
2、D
解析:(1)转折;(2)递进;(3)介词,凭借;(4)介词,因为。
3、C
解析:作者通过假设对此进行否定。
4、D
解析:“成为贤人”错。
5、①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这样,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道”1分;“容”1分;“虽然”1分;“病”1分。)
②那么周公和谁一起享受富贵的快乐呢?(“谁与”1分;“乐”1分。)
(3)我当时正在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办法进见诸位先生。(“方”1分;“为”1分;“度”1分;“无以”1分。)
参考译文: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记》,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断绝过;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不是兕,不是虎,却要在旷野上奔波,我的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呢?”颜渊说:“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这样,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并且没人接受,然后才显出你是君子。”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替你管账。”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主张,但他的学生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像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欧阳公交游,并且和他上下议论。后来年纪大了,才能够读他们的文章词赋,想见他们的为人,料想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所谓快乐,而自己爱好圣人引为快乐的事。我当时正在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办法进见诸位先生。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
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试我们。我没有想到,竟得了第二名。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够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而录取了,因此我留在这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疏通关节,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可以依靠了。如果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抵得上这种快乐。
《左传》上说:“不怨天,不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我的天年”。先生的名声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先生的面色温和,没有怒容;先生的文章宽厚质朴,没有怨言。这必定是对圣人之道有很深的爱好呢。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导啊。
十八、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彰:彰显,使……明显。
2、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属于对皇帝的要求;⑤是表明自己的忠心;⑥是介绍杜立德的儿子的事。②③④均是讲杜立德为官的事情,②③是直接的表现,④是间接的表现。
3、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不贪一文,而且不曾随便杀过一人”不是皇帝当面表扬杜立德,杜立德当时已经离开。见第三段“既出,上顾左右曰”。
4、(1)还有佥都御史赵开心平时(一向)被冯铨忌恨,(他们)相继被诬陷罢了官,杜立德请求皇帝怜悯体察。
解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素,平日,一向;构陷,被诬陷,陷害。以及“为……所”被动句式的翻译。
(2)现在变乱刚刚被平定,应该让民众休养生息。(杂税)还是去除了好。
解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甫,刚刚;休息,休养生息;其,副词,表婉商,还是。
参考译文:
杜立德,字纯一,是直隶宝坻县人。在顺治元年,因为顺天巡抚宋权的推荐,被授予中书科中书的官职。顺治二年,考核选中做了户科给事中一职。他上疏陈奏说:“天下太平的方法有三条:一是敬天。君主是上天的儿子,应当修身反省来顺应上天的福佑。现在,陕西、山西和京城周围有水旱风暴冰雹的灾祸,是老天有心在警示。凡是开诚布公,使自己品行敦厚的事情,都是敬天的事。一是效法古人。古代的事是现代事情的借鉴,是非对错决定在一时,法则却昭示于百代。所以符合道德标准才能变通,遵循方法才能创新。凡是建立学说明正伦理,设立纲常陈述法纪,都是效法古人的事。一是爱人。从大臣到百姓,应该一视同仁。而且无论新朝旧朝,都应该存有弃短取长的心。凡亲近贤臣接纳建议,崇尚德行减宽刑罚的,都是爱人的事情。”皇帝认为他的话对治理天下很有益处,深深嘉奖了他并采纳了建议。
起初,睿亲王多尔衮摄政,给事中许作梅,御史吴达、李森先、桑芸等人一起上奏章弹劾大学士冯铨作恶贪婪的情况,奏章上陈十天,还没有下廷议。杜立德请求下令满汉大臣集体合议,来伸张公正的言论,鼓舞直言的风气;并且涉及到马士英、阮大铖、宋企郊等,在前朝有的受贿揽权,有的助长罪恶流传毒害,现在一并逃跑了,应该迅速捉拿诛杀,来严明法纪。公文下至刑部,因为这件事在大赦之前,所以暂时搁置了杜立德的建议。世祖康熙亲政,冯铨被罢官,杜立德趁机陈奏许作梅等人先前因为弹劾冯铨被忌恨,还有佥都御史赵开心平时(一向)被冯铨忌恨,(他们)相继被诬陷罢了官,请求皇帝怜悯体察。因此,赵开心等人都被起用了。
杜立德处理案件有仁爱宽恕之心。皇帝听说他执法公平,深深地嘉奖他。曾经入朝召对,出去之后,皇帝看着左右说:“这就是新授官的刑部尚书杜立德。他为人不贪一文,也没有随便杀过一个人。”
   三藩作乱,杜立德和李霨、冯溥参与谋划军机要务。他从容应对,好整以暇,使朝内朝外都很安定。广东被平定,有关官员上奏正杂赋税的数目给皇帝听闻。杜立德陈奏说:“广东的杂税大多是尚之信所加的,是民间的大负担,不是朝廷的正额。现在变乱刚刚被平定,应该让民众休养生息。还是去除了好。”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云南被平定,朝廷合议颁布恩赦,杜立德告病在家没有参与计议,皇帝派遣大臣拿着诏书到他的家去咨询,等到他回奏才下诏。有一天,皇帝看着大臣们,询问在朝廷上的大臣谁是能够担当大任的人,杜立德当面陈奏了几个人来应对(回答)。等到退朝之后,人们都惊讶他一点都不避嫌。他回答说:“自从做官以来,只有这颗心可以请皇帝来鉴查。其他的不是我考虑的。”
康熙三十一年,杜立德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被赐谥号文端。康熙三十九年,皇帝南巡,他的儿子杜恭俊在三河迎接圣驾,皇帝询问杜立德埋葬的地方,亲手写了“永言惟旧”四个字赐给他。杜恭俊官居广信知府,为人好义,善于接济人与急困。
十九、
1、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冒:不顾、顶着。
2、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此类试题时,一定要准确理解题干语句的含义,注意满足题干的所有要求,再推敲各选项语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语句契合,要把语句分别放到原文中辨明真相,不能主观臆断。①②③为奋勇抗击金人,④为战果,⑤为平乱,⑥为战果。
3、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一定要把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看其中存在哪些异义与分歧。据文意郭、吴产生隔阂在吴举劾之后。
4、(1)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2)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题注意实词“盗:侵占”,古今异义“设备:设置守备”的翻译;第(2)题注意实词“辑:安抚”,“规置:所作所为”,虚词“以:把”的译法。
参考译文: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曾率领一百名骑兵来到灵州城下,夏国以一千名骑兵来追赶他们,郭浩亲手斩杀两名骑兵,提着首级返回。郭浩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葺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水源,来断绝宋军的饮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它。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着敌阵前进,被流箭射中左肋,发怒不去拔箭,奋力大呼,活捉到贼人才停止;各军跟着前进,敌军逃走,郭浩从此知名。积功升任忠州刺史。钦宗即位,郭浩因种师道推荐,被皇上召见应对,他上奏说:“金军长期在外,一心想着回归。请求派轻后从小路驰往滑台,等他们渡到一半时,就可发动攻击。”正逢朝廷大臣议和议战意见不同,郭浩之策没有被采纳。皇上询问西边事务,郭浩说:“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不久西夏军队果然进攻泾原中,夺取了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年间开拓之地,又全部失去。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军攻取长安,泾州守将夏大节弃城逃跑,郡人也投降了金军。郭浩正好在半夜时来到郡中,他只率领了二百人,捉到金兵让他们返回,说:“替我告诉你们的将领,我是郭浩,想要交战就立即来决一死战。”金军于是退去。绍兴元年,金军攻破饶风岭,盗取梁、洋,进入凤州,攻打和尚原。郭浩与吴璘前去救援,斩杀俘获敌人数以万计。升任邠州观察使,调任知兴元府。饥民在米仓山聚结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调任知利州。金步兵骑兵十多万攻破和尚原,进而窥视川口,到达杀金平,郭浩与吴玠大败金军。吴玠查究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地与敌人勾结,而利州方面的审讯结果不同,由此吴玠与郭浩开始不和,朝廷就调任郭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损破坏得特别严重,户口也没有几家,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田,朝廷把他所作所为颁示各路。其他军队因为军需困乏需要朝廷补给,而只有郭浩把积余的十万缗钱资助给户部,朝廷嘉奖他,以后凡有奏请,都能得以直达朝廷。九年,改任金、洋、房三州节制。十四年,得到皇上召见,授检校少保。十五年,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二十、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论:判罪。
2、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文意判断每个句子的描述重点。③是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④是侧面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⑥是元淳之子陶正靖所为。这三句都不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
3、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便定了他“检察失实”的罪名。
4、(1)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
解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列款,列成条款;私,私下,偷偷地;蜚,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揭,揭发,诬告;之,代指陶元淳。
(2)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
解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实词:下车,官吏到任;劾,弹劾;率,率领,管理。固定结构:何以,以何,凭什么。
参考译文: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年间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因为疾病而没能参加考试。康熙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在朝廷策对中,他论述西北地区赋税轻而徭役重,东南地区徭役与西北地区相同而赋税较重,希望减免超出额度的粮税,免除没有益处之费用。阅卷者认为他的话很愚直,将他置于二甲中。康熙三十三年,被任命为广东昌化知县,到官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厘定赋税徭役,把各种实物田赋统一为交稻米,把应服的徭役均衡到田赋上。裁减、革除各种杂税,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坏事,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统一了测定物体轻重大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黎人对此感觉很方便。城中居民,原来不满百家,到此时户口渐渐增多。元淳常常步行到乡间,详细询问百姓疾苦,亲切温暖如一家人。
琼州地处海外,军中将领大多骄横,崖州尤其严重。元淳曾经代理崖州事务,守备黄镇中用酷刑杀人,游击余虎却放纵不管;而且贪婪,要求黎人进献财物。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总督石琳下令琼州总兵会同审讯陶元淳,元淳在申述的文书中说:“私人的揭发不应该交付审讯,守备的大臣不应侵犯地方官的职守,(你们这样做)必将会压制执法的正气,让办事的人灰心。我应当放弃官职来保全政体,而不能屈服于武臣,让州县蒙羞。”当初审讯这场官司时,黄镇中命令甲士一百多人佩刀闯入崖州官署,元淳按着桌案怒叱到:“我奉命治理崖州事务,守备竟敢命令甲士劫持,这是藐视国法。”黄镇中的气焰被震慑下去,急忙命令甲士撤去,最终审判定罪,依法判处黄镇中、余虎有罪。崖州人因此说:“崖州虽有余虎,却敌不过陶公一怒。”总督最终因为元淳性情倔强,就以不认真考查、审理不合实情为由将其治罪,恰好赶上大赦而被免罪。总督又想在对官员进行三年政绩考核时趁机罢免他,巡抚萧永藻刚被任命,曰:“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替元淳在总督面前说话,总督才罢休。
元淳生活非常节俭,为官时每日只需供应一束韭菜。元淳喜欢接交读书人,常常讲学论道到深夜也不疲倦。元淳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没被允许,最终因积劳成疾而死在官任上。昌化规定的田地数目是四百多顷,但一半沦陷于海中,赋税不到二千,而超额的田赋占到三之一,百姓十分困窘。元淳对超过的田赋做了考核,多次向上级官吏请示,请求免除超额的田赋,但无人理会此事。乾隆三年,元淳的儿子陶正靖做了御史,上疏把这件事报告了朝廷,最终得到皇上旨意,免除了这些超额的田赋。
二十一、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纳”应理解为“迎接”。
2、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②是说秦琼在须陀死后归附裴仁基。③是说李密得秦琼后很高兴,厚待秦琼。⑤是说秦琼在秦王府做事,镇守长春宫。这三句都不能表现秦琼的勇武过人、战功赫赫。
3、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不是王世充不重用他,而是秦琼看出王世充不是明主,不值得效忠,所以才改投唐高祖门下。
4、(1)敌人看到我们退兵,一定会用全部的人马来追我们,如果我们用精锐的士兵去袭击他们的营寨,一定能胜利,谁愿意为我去呢?
(2)你不顾念妻子儿女而来归附于我,并且又立了大功,如果我的肉可以吃,就应该割下来给你吃,何况是财物、美女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字字落实,对于重要实词可以根据文意“单音变双”。要注意第一句中“却”“悉”“袭”“行”等词语的翻译,要注意第二句中“恤”“妻子”“使”“啖”的翻译。
参考译文:
秦琼字叔宝,是齐州历城人。他最初在隋将来护儿手下做事,他的母亲死了,来护儿派遣使者向他的母亲赠衣被来凭吊她。
不久,秦琼跟随通守张须陀在下邳攻打敌人卢明月。敌军有十余万人,而张须陀所统帅的兵马只有敌人的十分之一,只能加固壁垒而不敢进攻。最后粮食吃完了,便想引兵退去。须陀说:“敌人看到我们退兵,一定会用全部的人马来追我们,如果我们用精锐的士兵去袭击他们的营寨,一定能胜利,谁愿意为我去?”众人没有愿意去的。只有叔宝与罗士信自告奋勇前往。于是分了一千精锐的士兵埋伏在草丛中,须陀弃营撤军,明月用全部的军队追击。叔宝等人骑马快速攻打敌营,城门关着进不去,于是爬上城楼拔下敌人的旗帜,杀了几十人,敌营中开始混乱,叔宝等人便砍断门闩迎接外面自己的军队,放火焚烧了三十多个屯。明月返还,须陀回击,大败明月。又与孙宣雅在海曲进行战斗,秦琼第一个登上城楼。因为前前后后的功绩升为建节尉。
(秦琼)跟从须陀在荥阳攻打李密。后来须陀死了。秦琼率领剩下的部队归附裴仁基。仁基投降了李密,李密得到叔宝后很高兴,封他为帐内骠骑,待他非常好。李密和宇文化及在黎阳打仗,李密中箭落马,快要死了,追兵到,幸亏叔宝保护他,他才免于一死。
后来又归附王世充,被封为龙骧大将军。他和程咬金商量说:“王世充很狡诈,多次与下属诅咒发誓,简直就是巫婆,而不是能改变乱世的主人!”于是相约一同西去,秦琼骑着自己的马前去向王世充告别,说:“我自认为不能侍奉您,请让我现在告辞吧。”王世充不敢逼迫他,于是秦琼来投奔高祖。
高祖让他在秦王府做事。秦琼镇守长春宫,官拜马军总管。在美良川打仗,他打败了尉迟敬德,功劳很大,皇帝赐给他黄金瓶,慰劳他说:“你不顾念妻子儿女而来归附于我,并且又立了大功,如果我的肉可以吃,就应该割下来给你吃,何况是财物、美女呢!”后来又封他为秦王右三统军,他在介休击退宋金刚,官拜上柱国。跟从秦王讨伐世充、建德、黑闼三个叛贼时,他没有不冲锋在前,在战场上激战的,战场上没有人是他的对手。进封为翼国公。每当敌军有勇猛的将士在军前出入来炫耀,秦王就命叔宝前去击败他。秦琼跃马挺枪在万军中(奔驰),没有不取胜的,因为这秦琼颇为自负。平定隐、巢后,他因功升官为左武卫大将军。
后秦琼上书称病,他曾经说:“我从小长在军队,经历二百多次战争,多次受重伤,出血有好几斛,哪能不生病呢?”死后,秦琼被追赠为徐州都督,他的灵柩被葬在昭陵。
二十二、
4.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登:考中。用代入法即可得以检验。
5.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②是马文升的做法,④是马文升请求皇上让自己所属部门去做的事情。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6.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大盗因听说马文升在那里居住,就离开了,说明他的威望很高。
7.(1)他在朝班的行列中最为德高望重,皇帝也以诚相待十分信任他。(“耆硕”“推心”“莫”各1分,文意2分。)
(2)马文升在家居住时,无事不去州府。外人谈及时事,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非事”“辄”“颦蹙”各1分,省略句式1分,文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高考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建立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应以直译为主,特别注意重点词语、重点句式等得分关键点。(1)中“耆硕”“推心”“莫”等。(2)中“非事”“辄”“颦蹙”,注意省略句。
参考译文:
马文升,字负图,钧州人。相貌奇异很有气力。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历任山西、湖广巡按。刚正不阿,非常有名。成化初年,被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满四,蒙古人,援兵数万在陕西固原反叛),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突出。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的敌寇,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而还。(后又)晋职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去十万石粮食、盐价银五万两救济。孝宗即位,召他入朝任命他为左都御史职。弘治元年他上奏十五件事,经过讨论后全都付诸实行。孝宗仿古天子亲耕籍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教坊进献杂戏。文升严肃地说:“新任天子应当知道农事的艰难,这些杂戏是什么意思?”就斥退了他们。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明自土木之役后,京军三大营——五军﹑三千﹑神机——损失殆尽。景泰中,于谦从三营中选精兵十万,分十营集中操练,称为团营。嘉靖时罢团营,恢复旧制)。当时天下持久太平、兵备荒废松弛、西北部落少数民族时时伺机入侵。文升严格考查将校,贬退三十余个贪婪懦弱的军官,奸人对他十分怨恨,夜间持弓等在他门旁,有的写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对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他多次上书分条陈奏。只要是应当说明的国家大事,即使并非他的本职,也言无不尽,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熟悉历史的人,教育扶持太子,对太子言语举止都要正确引导。山东久旱无雨,浙江以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皇帝都完全接纳。他在朝班的行列中最为德高望重,皇帝也以诚相待十分信任他。诸大臣没人敢有怨言。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由马文升代替倪岳任吏部尚书。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拔起,马文升请求皇帝减少饮食撤去歌舞音乐,修养德行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并不紧急的事务,停止额外织造,赈济灾民,捕捉盗贼。事后,文升又奏陈吏部主管的十件事。孝宗全都表示赞赏并接纳之。正德年间,朝政已转移到宦官手里,文升年老,接连上疏要求离开,皇帝答应了。文升在家居住时,无事不去州府。外人谈及时事,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五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文升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擅长应变,朝廷中的大事往往要等他来做决定。他在边疆建立功勋,外国都知道他的名声。尤其看重气节,砥砺操守(厉,同“砺”廉隅,棱角,比喻指方正的操守),行事坚守正道。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放弃了那里离开了。
二十三、
8.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遏:阻止。解答此类题目,可以运用代入法,进行检测。
9.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②是说杜瑗立场鲜明,⑤是说卢循战死的情况。
10.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不对,原文是说他“颇好”,因此理解不准确。
11.(1)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内才能吃饭。(“造”“入城”“乃”各1分,大意2分。)
(2)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盗之事不再发生,以至于城门也不关闭,道不拾遗。(“威慧”“奸道”“乃至”各1分,大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翻译时要注意关键点的准确度,如(1)中的“造”“乃”等,(2)中的“威慧”“奸道”“乃至”等。
参考译文:
杜慧度,是交趾人。他的曾祖杜元,做宁浦太守,于是就定居在交趾。他的父亲杜瑗,字道言,曾做过日南、九德、交趾太守。开始,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猛威壮有权力,控制着交趾这篇土地,听说刺史腾遁之快要到了,就分别派遣他的另个儿子截断水陆要道,杜瑗收服众人,杀了李逊,交趾州境内获得了安宁。被任命为龙骧将军。腾遁之在交趾州十多年,与林邑多次互相攻战。腾遁之就要向北回去,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于是围住了交趾州城。这时腾遁之已经走远,杜瑗与他的三儿子杜玄之尽全力坚守,运用了很多策略,经过多次战斗,大破了他们。追击讨伐到九真、日南。接连获得胜利,所以胡达逃回林邑。于是就让杜瑗做了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卢循私自占据广州,派遣使节要求互通友好,杜瑗斩了使者。义熙六年,八十四岁,去世。杜慧度,杜瑗的第五个儿子。开始做州的主簿,流民督护,后升为九真太守。杜瑗死后,交趾州因为紧邻贼寇,不能空着职位,于是共推杜慧度掌管州府的事务,他推辞不去就职。七年后,被任命为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广武将军、交州刺史。诏书还未到达,那年春天,卢循攻破合浦,径直攻向交州。杜慧度于是率领文武六千人在石碕抵抗卢循,交战,活擒了长史孙建之。卢循虽然失败了,剩下的人还有三千人,都练习兵事。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内才能吃饭。杜慧度拿出宗族的全部财产,来充当鼓励奖赏的费用。杜慧度独自登上高达的舰船,放火箭雉尾炬,步兵在两岸射他们。卢循的舰船都燃烧起来,士兵纷纷溃散,卢循中箭掉入水中淹死。杀掉了卢循及他的父亲卢嘏,以及卢循的两个儿子,将他们的首级传送到京城。皇上封杜慧度为龙编县侯,领有千户食邑。高祖即位,进封为辅国将军。那一年,率文武万人向南讨伐林邑,杀掉的士兵超过一半,前后被包抄,全部俘虏了他们回来。林邑请求投降,送来牲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于是就放了他。派遣长史江悠捧着上表向朝廷报捷。杜慧度穿布衣吃蔬菜和一般的食物,俭约质素,能弹琴,非常喜欢《庄子》、《老子》。禁止断绝淫邪祭祀,推崇修建学校。年成不好百姓饥饿,就用自己的封路来赈济。处理政事细致周密,就像治理家庭一样,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盗之事不再发生,以至于城门也不关闭,道不拾遗。少帝景平元年,去世,享年五十岁。
二十四、
5.A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用代入法一试就知。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发现 “次”应该充当“当受敌”的状语,翻译成“驻军”作谓语,就会造成整个句子前后矛盾,“次”——“第二个”,诸葛亮知道荆州是第二个应当受敌(的地方)。
6.A
解析:本考4个虚词“而、以、乃、之”,找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例如A项的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句陈述后表否定,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也放在两个相同结构表否定的句子之间,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于是A项正确。B 项第一句的“以”作介词,用字;第二句的“以”作连词,来,于是B 项不同。C 项第一个“乃”表顺承,作连词,“于是”;第二个“乃”表转折,作副词,“竟然”;D项两个“之”均作代词,但第一句的“之”是指代,翻译成“这样”;第二句的“之”是人代,翻译成“他”。
7.B
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发现“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对于“亮乃北行见备”和“非亮先诣备”两个细节,孰是孰非,原文在结尾提到“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可见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异辞乖背”。
8.C
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既要考查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又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经验积累。这道题的关键是对“臣奉旨寻详”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以及文言句式的“四字一断”格式。裴松之注《三国志》是受诏加注。
9.(1)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2)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3)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解析:本题的翻译,考点在于几个实词、虚词和句式,(1)句中的 “旧”“以” “以”;(2)句中的“而” “以” “得无”(固定句式);(3)句中的“乖” “是”“良”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关键是要注意对译。
参考译文:
《魏略》说:刘备屯军于樊城。当时曹公(曹操)刚刚平定河北(袁绍),诸葛亮(暗)知荆州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军事。诸葛亮(于是)望北去见刘备,备与亮没有旧交情,又因为(诸葛亮)年纪比较小,像一般的门客接待他。军内升帐完毕,其他的宾客都走了,只有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亮)想要说的。刘备喜好结毦(用鸟羽兽毛做的装饰品),当时正好有人把髦牛尾给刘备,刘备用手自己在结。(于是)诸葛亮进言说:“开明的将军应当又远大的志向,但结毦可以做什么呢!”刘备(于是)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和你怎么说呢,我无聊的时候用来打发时间罢了”。诸葛亮于是献言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谁厉害?”备回答说:“(刘表)不及。”诸葛亮又说:“将军自己呢?”说:“我也不如(曹公)”诸葛亮说:“现在都不及,但将军的军队不过数千人,凭这个来等待敌人,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刘备说:“我也心烦这个,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总的人口少,而是登记在户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悦;可以和刘表说,让国内没有登记的住户自己登记,这样的话国内人口旧多了(旧可以征军抵御曹兵了)”。刘备听从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多了。刘备由此深知诸葛亮的英略,于是以上等宾客之礼待诸葛亮。。《九州春秋》上所说的也是这样。我(裴松之)认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刘备)不认为我是一个乡下人,委屈自己,亲自三次到我的草屋来看我,拿现在天下的大事来和我商量。”那么就不是诸葛亮先见的刘备,这是很明白的了。虽然听说和看到的不一样,各有各的说法,然而不一样成现在这个样子,也太让人觉得奇怪了。
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说: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务在周悉”、“补其阙”、“惩其妄”是裴松之注《三国志》的主要目的。就“补其阙”而言,裴注是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二十五、
4.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D项,由,出于。
5.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本试题四项采用组内两两比较的形式,考查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其中4句选自文本,另外4句选自课本,以课外考课内。这种形式既考查学生的能力,又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课内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少到课外搞题海战术。D项,所,助词,用在动词前,与“所”构成名词性短语。A项,因,副词,于是/介词,因为,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B项,而,目的连词,来/转折连词,却;C项,乃,连词,于是/副词,竟然。
6.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比对选项,排除错误。做这类题目要理解文章内容,抓住人、物、时、地、事、理六要素回归原文,要细读选项将总体认识和细节分析结合起来对比阅读。防止发生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等方面的错误。B项,“且南越君民同心”于文无据。
7.(1)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
(2)我不能在中原发迹起家,所以才在此称王。假使我占据中国,我又哪里比不上汉王呢?
(3)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侧重于考查对句意的理解与表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翻译要根据上下文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引申、调整、补充,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注意文言句式、通假字的用法等。得分点:(1)“足下”“捐”“区区”各1分,流畅1分;(2)“中国”“王”各1分,流畅1分;(3)“语”、“生”各1分,流畅1分。
参考译文:
陆贾是楚国人,以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
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考虑天下初定,中国劳苦,就没有诛杀尉佗,还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生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陆生就此高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国人,亲戚、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中国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得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了”接着,他又问陆生:“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生说道:“您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生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纹理整个中国。而中国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朝相比呢?”通过交谈,尉佗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尉佗还送给陆生一个袋装包裹,价值千金,另外还送给他不少其他礼品,也价值千金。陆生终于完成拜尉佗为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死后,赵佗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派遣陆贾去南越,命令赵佗因袭他的南越王的称号。
二十六、
5.C
解析:“疾满百日当解禄”,请病假满一百天应当解除俸禄,这本是一项制度,所以“制”,应释为“制度、规定”。
6.D
解析:第①句李丰还未为官(白衣:平民百姓);第②句是言李丰在曹爽专政时的为官态度,并不是讲其“不贪财”。
7.A
解析:根据第一段明帝问吴降人闻名中国的江东名士是谁,吴降人说是李安国,再加上明帝左右的人都知道李丰就是李安国,说明李丰的名声不只是在魏国传播。
8.(1)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2)李丰的儿子李韬因为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解析:第⑴句处理好“所在”“以丰对”和句子的通顺即可;第⑵句处理好“尚”(求偶,引申为娶妻)“外辞之”“惮”和句顺即可;第⑶句处理好“缺”“谁可补者”和句顺即可。
二十七、
10.B
解析:B项,擅长。
11.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解题时,要勾画相关句子,理解分析,采用排除法选择答案。
12.B
解析:通读文章,理解文意,先找标志词断开易断的地方,再根据文意断其它地方。可采用排
除法。
13.(1)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2)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阳光。
(3)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
二十八、
8.A
解析:“则”是“就”的意思。
9.C
解析:①是说古人对宝物的认识与今人是有区别的;⑥是说人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④是说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即天地“以不受为宝”。)
10.D
解析:本文为古代议论文,所以“夹叙夹议”这种说法不当。选文第1段提出作者“古之人……所宝者异也”的见解,并用孙叔敖的例子进行论证。第4段的评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是对作者观点的升华。第2、3三两段分别用江上丈人和子罕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见解的正确。
11.①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②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解析:①注意“之所以”固定结构,“异乎俗”介词结构后置;②注意“得”,“其”,反问句式。
答案: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給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为之观美乎
解析:原文: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枕藉于道矣。州县尚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欲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二十九、
8.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文言实词最好根据上下文,代入原文解读。D.应为“编撰”。此句写金履祥编撰《通鉴前编》的情况,因此“镌刻”的解释不当。
9.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四个对照句分别出自高中教材《师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可用代入法判定每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C且:连词,并且。A.其:代词,这些/代词,他。B.以:介词,凭借/介词,用,拿。D.之:代词,这些,指何基、王柏的品性/助词,的。
10.(1)(他)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待人接物,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4分)
(2)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定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翻译一定要直译为主,要有得分点意识,即抓住句子中的通假字、活用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知识点。得分点:(1)俨然:严肃庄重的样子;物接:待人接物,和人交往;和怿:和乐喜悦。(2)训释:注释,解释;裁正:裁定、订正;发:阐发。
11.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题目要求从“为学”与“为人”两个层面回答。第①④段集中写金履祥“为学”,关键字词有“敏睿”“益自策励”“讲贯益密,造诣益邃”“谆切无倦”“不足以传信”“多儒先所未发”等。他的“为人”集中在第③⑤段,关键字词有“尤笃于分义”“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等。
12.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解析:断句的前提是读懂大意。标志词“乎”是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开;“利之”“劳之”后
面要断开;三个“无……”构成排比,要断开。“可……而……之又……”反复了两次,属于对举,可根据上下文意思断开。
原文标点: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原文翻译: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小时候聪敏睿智,父亲和兄长稍微教授给他的属,即可就能记诵了。等到(他)长大了,更加自我鞭策、激励。等到(他)壮年的时候,知道崇尚周敦颐、程颐程颢的学说,向同郡的王柏学习,并跟随他拜访何基。何基向黄斡学习,黄斡亲自承袭朱熹的学说。从此,讲学贯通,(他的)造诣也更加精深。
这时。大宋王朝的国事已经不可能有所作为了。金履祥就下定决心去获取成功。然而(他)具有那些经天纬地的才略,也不曾忍心就忘掉这一(指南宋)朝代。恰逢襄樊的军队日益急迫(地进攻),宋人坐着看却不敢救援。金履祥于是进献了牵制(敌人)捣毁(敌人)虚弱(后方)的策略,请求用重兵由海路直趋燕、蓟两州,那么,襄樊的军队,将不用攻击就能自行解围。并且(金履祥)详备地叙述了海船所经过之处,所有的州郡县邑,乃至大海、各处的船坞,难易和远近,历历在目,可凭借(它)来施行。(可惜)宋朝终究没能用(他的主张)。等到后来朱瑄、张清进献海运的便利(条件),而(他们)所经由的海路,查看金履祥先前所上进的书策,微小的差异都没有,这样以后的人佩服他的精确。
德佑初年,(金履祥)凭借迪功郎、史馆编校的身份被起用,(他)辞官不就任。宋朝即将改换朝廷,(金履祥)所在之处强盗群起,他独处隐退于金华山中。(他)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待人接物,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他)训诂、启迪后学,情真意切,没有疲倦。而(他)尤其专注于情分。有老朋友的儿子因事获罪,母子都被分配为奴隶,不相了解的情况有十年,金履祥倾尽家财,最终赎买而完了(事);他的儿子后来富贵了,金履祥始终没有自己说出来,相见时也仅仅是慰问辛苦而已。
金履祥曾认为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认为是《外纪》,用来记录前朝事情,不是源自于经学,而相信百家的学说,正确和错误的(观点)不同于圣人,不足以用来传承信用。于是(他)以《尚书》为主,向下推及《诗》《礼》《春秋》,从旁采纳旧史及诸子学说,用“表年”来记事,从唐尧开始,连接到《通鉴》之前,编撰成一书,名叫《通鉴前编》。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定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当初,金履祥已经见到了王柏,首先问为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先立志,并且列举了先儒的话:恭恭敬敬地坚持自己的志向,立志用来确定自己(做人的)根本,志向确立于事物的外表,恭敬地施行于事物的内在,这就是学习的最大的道理。等到见了何基,何基对他说:“会之多次说贤人的‘贤’,理欲的分别,就应当从今天开始。”会之,就是王柏的字。当时议论的人认为何基的清正、耿介、纯正、实在,像尹和静,王柏的高尚、明智、刚正像谢上蔡,金履祥却亲自从两人那儿得到了这些,并且一起用来充实于自己。
金履祥居住在仁山的下面,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他)在大德年间死去。元统一初年,同乡人吴师道为国子监博士,把(金履祥的)书搬到学官(所在之处),在乡学修建金履祥的祠堂。到了正中,赐谥号文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07: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