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广州市2013届高三语文考前训练题及答案网页版_高三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5-20 21: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广东省广州市2013届高三考前训练题

[color=]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A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触目/贬黜    沏茶/堆砌    复辟/开辟
B.贡品/供品    贬谪/嫡系    忖度/度量
C.发酵/校验    嗔怪/缜密    隽永/隽秀
D.撰写/编纂    粗犷/旷达    挣扎/驻扎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近年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文化在民间却渐行渐远。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此前一些传统节日没有被列为法定节日是导致传统文化传承危机的重要原因;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能归咎于传统节日没有成为法定假日,春节一直都是法定假日,但其间的一些传统习俗却改弦易辙了。
A.渐行渐远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归咎      D.改弦易辙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避免不再出现大量旅客滞留火车站的局面,广州市春运办公室通过增加车票提示信息与应急候乘点匹配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
B.不知“腊月”“谢年”为何物,却对“鸟叔”“圣诞节”如数家珍,我们的下一代正生活在一个与我们的传统文化隔离的世界里,这种情况令人堪忧。
C.尽管现在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很大,但它们的文化同出一个源头,因此,古村落保护与城市化发展有相通之处,在文化上都有不能舍弃的“根”的情结。
D.“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健康积极的“草根文化”会形成了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但愚昧落后的“草根文化”无可否认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了辐射、腐蚀和冲击。
  ②我们应该剔除那些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造成颠覆性的破坏较大的“草根文化”,倡导和发展那些群众所喜闻乐见又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的“草根文化”。
  ③“草根文化”因为其来自民间、来自生活,这些文化难免有的带有一定的糟粕和腐蚀性。
  ④任何的文化都不能脱离了其社会价值和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责任。
  ⑤让“草根文化”真正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民小康的一种社会动力和精神财富。
  ⑥对待“草根文化”,我们应该采取“批判吸收的鉴赏态度”,有扬有弃。
  A. ③①⑥②⑤④     B.③⑥④①②⑤     C.④①②③⑥⑤     D.④③①⑥②⑤
参考答案:
1.【字音识记】
D(zhuàn/zuǎn,guǎnɡ/kuànɡ,zhá/zhā。A.chù,qī/qì,bì/pì。B.ɡònɡ,zhé/dí,duó/dù。C.jiào,chēn/zhěn,juàn/jùn)
2.【词语使用】
D(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此处应用“销声匿迹”。A.渐行渐远:渐渐远离,此处指逐渐消失。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C.归咎:归罪。)
3.【病句辨析】
C(A.不合逻辑,“避免不再出现”应改为“避免再出现”。B.成分赘余,“令人堪忧”应改为“令人忧虑”。D.搭配不当,“降低”和“流通环节”搭配不当。)
4.【语言连贯】
D(先总说文化的存在特点(第④句),“草根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其存在也应该具有这个特点。在介绍“草根文化”时,先讲其来源(第③句),再讲其影响(第①句),然后讲如何对待“草根文化”。在对待“草根文化”这个问题上,先讲原则(第⑥句),再讲方法(第②句),最后讲意义(第⑤句)。)

B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巨擘(bò)    绯闻(fēi)   三棱镜(línɡ)   拾级而上(shè)
B.忸怩(ní)   酗酒(xù)     缉私队(jī)     车载斗量(zài)
C.窥伺(cì)    戏谑(xuè)    歼击机(jiān)   令人发指(fà)
D.发酵(jiào)  斡旋(wó)     刹那间(shà)    天遂人愿(su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应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
B.学员们高质量的演唱水平、导师专业指导的同时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使得《中国好声音》刚刚播出就广受好评,观众纷纷拍手称快。
C.过度吹捧“考试状元”会伤害大多数人的情感,对青少年长远发展非常不利,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挂一漏万,得不偿失。
D.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不能轻言放弃,一定要坚定信心,刻苦钻研,拔出萝卜带出泥,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日前,卫生部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全国以及重点省份流感疫情的形势,加强对流感疫情的分析、研判和监测工作。
B.由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近几年广州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逐年增长,但从发展趋势看,这一增速却逐年减缓。
C.“3&15”不是什么特定的节日,它所表达的是一种诉求和愿望:希望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关系。
D.国土资源部近年来大幅度削减全国稀土采矿证数量,这一决定完全是出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考量为目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         ,         。          。          ,          。          。
①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神秘的宗教意义
  ②取材于自然,琢磨于宫苑的玉制品被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③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④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⑤把玉的自然品质作为“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
  ⑥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A.①③⑤②⑥④ B.②⑥①⑤③④   C.④⑤②③①⑥    D.⑤②⑥①③④
参考答案:
1.【字音识记】B (A.“棱”读“lénɡ”;C.“伺”读“sì”;D.“刹”读“chà”。)
2.【词语使用】C(“挂一漏万”指选了一个,但遗漏很多,与句意相符。A.反应: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此处应用“反映”。B.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能直接用于那些欢快的场面。D.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不能用于指问题得到解决。)
3.【病句辨析】C(A.语序不当,应该是“监测、分析和研判”。B. 成分残缺,句子无主语,应去掉“由”。D.句式杂糅,应改为“出于……的考量”或“以……为目的”。)
4.【语言连贯】B(本文段主要介绍中国“玉文化”的特点。根据语意,第②句和第⑥句讲“玉”因其被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成为“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应排在前面;再根据第①句中的“也”、第⑤句与第③句中的“更”、第④句中的“因此”等连词,可以判定各句间的排序应如B项所示。)
二、本大题七小题,共35分。
文言文阅读(22分)
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司马光
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蜀人之祔也,同垄而异圹。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
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
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选自《苏洵集&附录&卷上》)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退而次之曰              次:编次,撰述    B.生十八年归苏氏      归:出嫁
C.由夫人素勖之也      勖:勉励          D.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    没:失去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二孤轼、辙哭且言曰      学且废生,奈何?
B.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皆识其大义
C.父母非乏于财            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D.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    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程氏“孝恭勤俭”的一组是 (3分)
   ①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              ②独夫人能顺适其志
   ③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    ④不数年遂为富家
   ⑤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            ⑥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洵去世后,司马光前去吊唁,苏轼和苏辙告诉他,要将父亲的灵柩送回四川老家安葬,并请司马光为他们的母亲写墓志铭。
B.有人劝说程氏向苏家父母求得一些财物,而程氏认为虽然可以求到,但是恐怕会有人讥笑自己的丈夫,就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C.苏轼和苏辙兄弟都是由程氏亲自教育的,程氏常常引用古人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后来他们同一年考中进士,又同登贤良方正科。
D.司马光认为女子如果能做到使家族和睦,善于治家,就已经很贤惠了,而程氏在此基础上,还能勉夫教子,可谓见识高远。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3分)
(2)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3分)
(3)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4分)
参考答案:
5.D(没:同“殁”,死。)
6.D(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连词。A.表并列,连词;将要,副词。B.她的,代词;它们的,指书,代词。C.在,介词;从,介词。)
7.A(④写其持家之才,⑤写其教育孩子,⑥写其善良助人。)
8.B(应为向自己的父母求得一些财物。)
9.(1)(3分)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
[3分。何为:为什么。1分。独:难道。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
(2)(3分)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伤的了。
[3分。死:为……而死。1分。戚:忧伤。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
(3)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为他们置办产业。
[4分。穷:困窘。1分。振:救济。1分。业:置办产业。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

[color=]【参考译文】

治平三年的夏天,府君苏洵在京城逝世,我前往吊唁。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边哭边说:“我们将护送先父的灵柩回四川安葬。四川人合葬的风俗是同一座坟冢而不同的墓穴。从前,我母亲安葬时,没有为她写墓志铭,请您替我们为她写一篇墓志铭吧。”于是我说:“夫人的贤德,不是别人所能知晓的,希望你们能告诉我有关她的大概事迹。”苏轼、苏辙两兄弟便把记录母亲事迹的事实材料恭敬地拜送给我。
我恭敬地接受,回到家中,撰述如下:夫人姓程,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时嫁到苏家。程家家境富裕而苏家极其贫穷。夫人嫁过来以后,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不快、傲慢等可以指责的样子,因此大家都认为她很贤惠。有人对夫人说:“你父母并不缺少钱财,凭借你父母对你的疼爱,假若你去向他们请求资助,应该没有不答应的。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夫人说:“是的。如果我向父母请求资助,父母确实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但万一有人说我的丈夫是向别人求取财物来养活妻儿的,那又将怎么办呢?”最终也没有向父母开口请求。当时苏洵的祖母尚在世,年老而性情严厉,家人经过堂下时,都非常小心谨慎,即便这样发出脚步声,他们也害怕被责怪。唯独夫人能顺从迎合她的心意,祖母见到她就高兴。
苏洵到二十七岁还不知道学习,有一天,感情激昂地对夫人说:“我看自己现在还是可以发愤求学的。然而全家要依赖我生活,如果我求学,将会断绝生活来源,怎么办呢?”夫人说:“我很早就想说这件事了,只是不想让你认为是因为我才学习的!你如果有志向,就让我来承受生活的劳累吧。”于是拿出所有服饰器玩,卖掉它们来经营家业,谋求生计,没有几年就成了富裕之家。苏洵因此能够专心致志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夫人喜欢读书,能理解书中的大道理。苏轼、苏辙小时候,夫人亲自教导他们,经常告诫他们说:“你们读书,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罢了。”常常称述援引有关古人名誉节操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她说:“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伤的了。”不久,二子同年考中进士,又同时考进贤良方正科。苏辙答辩语言尤其恳切率直,使人惊异,这都是夫人平时对他勉励的结果啊。
先前,夫人看自家的财物已经有盈余,就感叹说:“这难道就是所说的福气吗?这种情况不停止的话,将会使我的子孙被钱财蒙蔽啊。”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为他们置办产业。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也时常周济他们。等到夫人逝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可供一年使用的财物储备。夫人于嘉祐二年四月癸丑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苏轼进入朝廷,夫人被追封为武阳县君。唉,作为女子,如果她的温柔和顺从能够使家族和睦,她聪明才智能够治理家事,这就已经是贤能了;更何况像夫人这样,还能启发开导教育帮助成就了自己的丈夫、孩子,使他们都能凭借文学才能被天下人所知、尊重,如果不是见识思虑高超过人,能像这样吗?古人说国君和士大夫们的兴盛衰败没有不来源于妻子的,今天从夫人来看,更可见古人的话是可信的。
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刘韐(ɡé),建州崇安人。王厚镇熙州,辟狄道令。夏人攻震武,韐摄帅鄜延,出奇兵捣之,解其围。夏人来言,愿纳款谢罪,皆以为诈。韐曰:“兵兴累年,中国尚不支,况小邦乎?彼虽新胜,其众亦疲,惧吾再举,故款附以图自安,此情实也。”密疏以闻,诏许之。夏使愆期不至,诸将言夏果诈,请会兵乘之。韐曰:“越境约会,容有他故。”会再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若异时邀岁币,轶疆场,以取威怒。”夏人听命,西边自是遂安。
知越州,鉴湖为民侵耕,官因收其租,岁二万斛。政和间,涸以为田,衍至六倍,租太重而督索严,多逃去。前勒邻伍①取偿,民告病,韐请而蠲②之。方腊陷衢、婺,越大震,官吏悉遁,或具舟请行。韐曰:“吾为郡守,当与城存亡。”不为动,益厉战守备。寇至城下,击败之。
知荆南,河北盗起,复以守真定。首贼柴宏本富室,不堪征敛,聚众剽夺,杀巡尉,统制官亦战死。韐单骑赴镇,遣招之,宏至服罪。韐饮之酒,请以官,纵其党还田里,一路遂平。
金人已谋南牧,朝廷方从之求云中地。韐谍得实,急以闻,且阴治城守以待变。是冬,金兵抵城下,知有备,留兵其旁,长驱内向。及还,治梯冲设围,示欲攻击,韐发强驽射之,金人知不可胁,乃退。
京城不守,遣使金营,金人命仆射韩正馆之僧舍。正曰:“国相知君,今用君矣。” 韐曰:“偷生以事二姓,有死,不为也。”正曰:“军中议立异姓,欲以君为正代,得以家属行,与其徒死,不若北去取富贵。” 韐仰天大呼曰:“有是乎!”归书片纸曰:“金人不以予为有罪,而以予为可用。夫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两君;况主忧臣辱,主辱则臣死,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此予所以必死也。”酌卮酒而缢。
韐庄重宽厚,至临大事则毅然不可回夺。
(选自《宋史》卷446,有删改)
【注】①邻伍:邻居。②蠲(juān):免除。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密疏以闻,诏许之        疏:奏章        B.涸以为田,衍至六倍    衍:扩展
C.官吏悉遁,或具舟请行    具:准备        D.且阴治城守以待变      治:整顿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款附以图自安          复以守真定
    B.吾为汝请                鉴湖为民侵耕
    C.韐请而蠲之              酌卮酒而缢
    D.主辱则臣死              至临大事则毅然不可回夺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刘耠“毅然不可回夺”的一组是(3分)
①韐摄帅鄜延,出奇兵捣之         ②吾为郡守,当与城存亡
③不为动,益厉战守备   ④金人知不可胁,乃退
⑤偷生以事二姓,有死,不为也     ⑥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两君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西夏人纳贡请罪的请求,将士们认为敌人有诈,刘韐正确分析了对方的情况,对使者晓之以理,西夏人服从,西边得以安定。
B.刘韐在越州做知州的时候,看到鉴湖这个地方赋税沉重,就请求朝廷体恤老百姓的困苦,最终朝廷免除了这里百姓们的赋税。
C.盗贼首领柴宏因不堪忍受官府的横征暴敛,聚众抢掠,杀害官吏;刘韐对柴宏使用了怀柔政策,并降服贼众,使河北形势安定。
D.金人兵临城下的时候,刘韐率兵发强弩射杀他们;京城沦陷后,朝廷派他出使金营,在利诱面前,他宁死不从,最终自缢而死。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夏使愆期不至,诸将言夏果诈,请会兵乘之。(3分)
(2)韐饮之酒,请以官,纵其党还田里,一路遂平。(4分)
(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此予所以必死也。(3分)
参考答案:
5.A(疏:上奏。)
6.C(表承接,连词。A.来,表目的,连词;用,介词。B. 替,介词;被,介词。D.连词,就;却,表转折,连词。)
7.C(①表现刘韐用兵的智慧。④侧面表现刘韐的意志胆识。)
8.B(“免除了这里百姓们的赋税”有误,此处是指免除了邻居为逃跑的人补偿租税的不合理规定。)
9.(1)西夏人的使者延期不到,诸位将领说西夏人果然有诈,请求会合兵力突袭他们。
[3分。愆期:延期。1分。乘:突袭。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
(2)刘韐让他饮酒,请求朝廷封给他官职,把他的同党放回家种地,整个河北就平定了。
[4分。饮:使……饮酒。1分。官:封官。1分。纵:放回。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
(3)把顺从作为正道,是妇道人的想法,这就是我必死的原因。
[3分。正:正道。1分。所以:……的原因。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
【参考译文】
刘韐是建州崇安人,王厚镇守熙州时,征召他为狄道令。西夏人攻打震武,刘韐到鄜延代理帅职,派出奇兵攻打西夏人,解除了围困。西夏人来传话,希望向宋朝纳贡谢罪,大家都认为这是欺骗的话。刘韐说:“发动战争多年,中原尚且不能支撑,何况是小国呢?他们虽然刚刚取胜,但他们的士兵也疲惫不堪,害怕我们再次进攻,所以诚心归附来谋求自我安定,这是实情。”于是,暗中上奏章使朝廷知道此事,朝廷下诏书答应了他。西夏人的使者延期不到,诸位将领说西夏人果然有诈,请求会合兵力突袭他们。刘韐说:“越过边境约定会面,应该容许有别的变故。”恰逢第二次请求纳贡的使者到,刘韐警告说:“朝廷正致力于讨伐西夏,我为你们请求,不要像从前那样为求取岁币,在战场上争斗,而招致我朝皇威大怒。”西夏人听从了命令,西部边境从此就安定了。”
刘韐执掌越州时,鉴湖被百姓占用耕种,官府于是收敛租税,每年两万斛。政和年间,把干涸的地方都开垦为田地,租税扩大到原来的六倍。租税太重但催讨严苛,百姓大多都逃离了。以前都是勒令邻居补偿,百姓把自己的困苦上报,刘韐请示后免除了这一规定。方腊攻陷衢州和婺州,越州非常震恐,官吏全都逃跑,有人准备了船只请求刘韐一块走。刘韐说:“我是郡守,应当与城共存亡。” 不为之而动心,更加严格备战,做好防守。敌人到了城下,就击败了他们。
执掌荆南时,河北盗贼兴起,又用他来镇守真定。盗贼首领柴宏本是富人,不能忍受横征暴敛,聚集众人抢掠,杀了巡尉,统制官也被杀死。刘韐一个人骑马前往镇守,派人招他来。柴宏到了就服罪。刘韐让他饮酒,请求朝廷封给他官职,把他的同党放回家种地,整个河北就平定了。
金人已经谋划向南进攻,朝廷正打算顺从他们求取云中土地的要求。刘韐刺探侦查得到实情,急忙禀告朝廷,并且暗中整顿城池守卫来静待其变。这年冬天,金兵抵达城下,知道有防备,在他的旁边留下军队,然后驱兵向宋朝内部攻打。等到回来,修整云梯和冲车,设计围攻,显示要发起攻击,刘韐发射强弩射杀他们,金人知道不能威胁他们,就退兵了。
京城失守,朝廷派他出使金营,金人命令仆射韩正把他安顿在僧舍。韩正说:“国相了解您,现在想重用您。”刘韐说:“苟且偷生侍奉二主,死也不这样做。”韩正说:“军中商议立异姓为王,想让您担任正职代替我,并能够让家属随行,与其白白送死,不如到北方去求取富贵。”刘韐仰天大呼道:“有这事吗?”写了一片纸送回,说:“金人不认为我有罪,而认为我可以重用,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何况君主忧劳就是臣子受辱,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把顺从作为正道,是妇道人的想法,这就是我必死的原因。”斟了一杯酒后自缢而死。
刘韐举止庄重性情宽厚,到面对大事时却意志坚决不可改变。
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韦超拥众据都梁山,诸将皆曰:“超凭险自固,士无所施其勇,骑无所展其足;且穷寇死战,攻之多杀士卒,不如分兵守之,大军直趣江都,覆其巢穴。”支度使薛克构曰:“超虽据险,其众非多。今多留兵则前军势分,少留兵则终为后患,不如先击之,其势必举,举都梁,则淮阴、高邮望风瓦解矣。”魏元忠请先击徐敬猷,诸将曰:“不如先攻敬业,敬业败,则敬猷不战自擒矣。若击敬猷,则敬业引兵救之,是腹背受敌也。”元忠曰:“不然。贼之精兵,尽在下阿,乌合而来,利在一决,万一失利,大事去矣!敬猷出于博徒,不习军事,其众单弱,人情易摇,大军临之,驻马可克。敬业虽欲救之,计程必不能及。我克敬猷,乘胜而进,虽有韩、白不能当其锋矣。今不先取弱者而遽攻其强,非计也。”孝逸从之,引兵击超,超夜遁;进击敬猷,敬猷脱身走。
敬业勒兵阻溪拒守。后军总管苏孝祥夜将五千人,以小舟渡溪先击之,兵败,孝祥死,士卒赴溪溺死者过半。左豹韬卫果毅渔阳成三朗为敬业所擒。唐之奇绐其众曰:此李孝逸也将斩之三朗大呼曰我果毅成三朗非李将军也官军今大至矣尔曹破在朝夕我死妻子受荣尔死妻子籍没尔终不及我遂斩之。
孝逸等诸军继至,战数不利。孝逸惧,欲引退,魏元忠与行军管记刘知柔言于孝逸曰:“风顺荻干,此火攻之利。”固请决战。敬业置阵既久,士卒多疲倦顾望,阵不能整;孝逸进击之,因风纵火,敬业大败,斩首七千级,溺死者不可胜纪。敬业等轻骑走入江都,挈妻子奔润州,将入海奔高丽。孝逸进屯江都,分遣诸将追之。
敬业至海陵界,阻风,其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宾王首来降。余党唐之奇、魏思温皆捕得,传首神都,扬、润、楚三州平。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卷)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军直趣江都                 趣:趋   
B.其势必举                     举:全
C.后军总管苏孝祥夜将五千人     将:带领
D. 唐之奇绐其众曰              绐:欺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攻之多杀士卒               不如先击之
B.乌合而来,利在一决     今不先取弱者而遽攻其强,非计也
C.敬猷出于博徒              魏元忠与行军管记刘知柔言于孝逸曰
D.士无所施其勇             左豹韬卫果毅渔阳成三朗为敬业所擒
7.以下六句,编为四组,不属于官军平叛计谋的一组是(   )
①不如分兵守之,大军直趣江都,覆其巢穴      ②今不先取弱者而遽攻其强,非计也
③进击敬猷,敬猷脱身走                      ④孝逸等诸军继至,战数不利
⑤风顺荻干,此火攻之利                      ⑥孝逸进击之,因风纵火
A.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魏元忠主张先攻击徐敬猷,诸将则主张先攻击徐敬业,否则可能腹背受敌。魏元忠不为所动,说服了李孝逸,最终击败了徐敬猷。
B.徐敬业率军凭溪固守,其部将后军总管苏孝祥在夜晚率先进攻官军,苏孝祥兵败战死,徐敬业则俘虏了官军将领成三朗。
C.李孝逸几次作战失利,想要退兵,魏元忠和刘知柔向他献火攻之计,坚决请求与徐敬业决战,李孝逸采纳了这个计策,最终打败了徐敬业,斩首七千级。
D.徐敬业兵败逃到海陵地界,其部将王那相斩了徐敬业、徐敬猷及骆宾王投降了官军,官军又捕杀了徐敬业的余党唐之奇、魏思温等,把他们的首级送到都城,平定了扬州、润州、楚州。
9.翻译与断句。(10分)
(1)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4分)
   此李孝逸也将斩之三朗大呼曰我果毅成三朗非李将军也官军今大至矣尔曹破在朝夕我死妻子受荣尔死妻子籍没尔终不及我遂斩之
(2)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若击敬猷,则敬业引兵救之,是腹背受敌也。
②敬业等轻骑走入江都,挈妻子奔润州,将入海奔高丽。
参考答案:
5. B    举:攻取
6.A 他,代词。(B.连词,表修饰/却,连词,表转折。C.从,介词/对,介词。D.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所字结构/“为……所”,表被动)
7.D(③④⑥是行动,非计谋。①②⑤则为计谋。)
8.B(苏孝祥是官军将领,他攻击的是徐敬业。)
9.【断句与翻译】(10分)
(1)此李孝逸也/将斩之/三朗大呼曰/我果毅成三朗/非李将军也/官军今大至矣/尔曹破在朝夕/我死/妻子受荣/尔死/妻子籍没/尔终不及我/遂斩之 [4分。每错3处扣一分。]
(2)①(我军)如果进攻徐敬猷,那么徐敬业发兵救他,(我军)这是腹背受敌啊。
[3分。“若”、“是”各1分,大意1分。]
②徐敬业等轻装骑马逃入江都,带着妻子儿女投奔润州,准备从海路逃往高丽。
[3分“走”、“妻子”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韦超拥兵占据都梁山,官军诸将都说:“韦超凭险要自守,我军士卒没有施展勇力之处,骑兵没有展足奔驰之地;而且穷寇死战,强攻它,自己的士卒伤亡大,不如分兵防守它,大军直奔江都,颠覆他们的巢穴。”支度使薛克杨说:“韦超虽然据有险要,但他的兵不多。现在多留兵围困则前军兵力分散,少留兵则终归是后患,不如先进攻他,一定能攻下,攻下都梁山,则淮阴、高邮的敌人都会望风瓦解了!”魏元忠请求先进击徐敬猷,诸将说:“不如先进攻徐敬业,徐敬业一旦失败,则徐敬猷可不战而擒。我军如果进攻徐敬猷,那么徐敬业发兵救他,我军这是腹背受敌啊。”魏元忠说:“不对。敌人的精兵全都集中在下阿,他们仓卒聚集而来,利在一次决战,万一我军失利,大事便无可挽回!徐敬猷出身于赌徒,不熟习军事,兵力又单薄,军心容易动摇,大军进逼,马上可以攻下。徐敬业虽想救他,从距离计算看根本来不及。我军摧毁徐敬猷,乘胜而进,即使有韩信、白起那样的良将也不能抵挡。如今不先攻取弱者却急着去攻强者,不是上策。”李孝逸听从他的意见,领兵进击韦超,韦超乘黑夜逃走;进攻徐敬猷,徐敬猷只身逃跑。
徐敬业统兵凭借下阿溪固守。后军总管苏孝祥夜里带领五千人,用小般渡过溪水先发起进攻,结果兵败身死,士卒涉水时淹死过半。左豹韬卫果毅渔阳人成三朗被徐敬业俘虏,唐之奇欺骗他的部众说:“这就是李孝逸!”准备斩首,成三朗大喊:“我是果毅成三郎,不是李将军。官军已大批到达,你们覆亡就在眼前。我死后,妻子儿女蒙受荣耀,你们死后,妻子儿女被籍没为奴婢,你们最终不如我。”他最后被斩首。
李孝逸等军相继到达,数次交战失利。李孝逸畏惧,准备撤退,魏元忠与行军管记刘知柔对李孝逸说:“现在正是顺风,芦荻干燥,是火攻的好机会。”他们坚决请求决战。徐敬业布阵已久,士卒多疲倦观望,战阵不能整肃;李孝逸进攻徐敬业,趁着顺风放火,徐敬业大败,被斩首七千级,淹死的不计其数。徐敬业等轻装骑马逃入江都,带着妻子儿女投奔润州,准备从海路逃往高丽。李孝逸进兵屯驻江都,分别派遣各将领追击徐敬业。
徐敬业到达海陵地界,被大风所阻止,他的部将王那相砍下徐敬业、徐敬猷和骆宾王的脑袋向官军投降。余党唐之奇、魏思温都被捕获。斩首后,他们的脑袋被送往神都。扬、润、楚三州平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安徽省合肥市2013年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2013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诗歌鉴赏(7分)
A
10.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夜起
黄遵宪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
【注】①黄遵宪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活动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卓有成就的诗人。曾经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被解职归家闲居,此时写于此期间。②鹅击海东青:暗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部分地区。
(1)赏析首联“檐铁淋铃”“雨横风狂”的作用。(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B
10.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李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百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3)简析尾联中的“茫茫”二字及最后一句的作用。(4分)

[color=]【参考答案】

A
(1)①写了夜间所见所闻的十分险恶的自然景色。②象征了当时国家政治上的艰难形势。③奠定了全诗忧国忧民的基调。(3分。1点1分)
(2)①忧虑。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②愤懑。对朝廷阻挠变法,导致国势日衰的愤懑之情。③孤独。感觉国人还没有觉醒,没有同道,十分孤独。(4分。答对1点1分,2点3分,3点4分)
B
(1)①表现了对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的赞美。②对他老来受朝廷冷遇一事的强烈不满。③对即将分手的老友的关爱。(3分,每点1分)
(2)尾联中“茫茫”既点出送别地点,又描写了江水的浩渺,更表现了送别时茫然若失的感觉。(2分)最后一句除了点明送别时间,渲染气氛,更直接抒发了对老友的暮年生活前景难卜的担忧之情。(2分)
(4分,每点2分)
C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鹊桥仙
(北宋)谢薖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
【注】①北宋末年,奸臣当道,谢薖由于不阿谀当权者,一生困居布衣。②锦楼:当时富贵人家用锦缎扎成的乞巧楼。
(1)请分析“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的意蕴。(3分)
(2)请赏析本词的抒情艺术。(4分)
D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惜余春(踏莎行)
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
(1)请鉴赏“急雨收春,斜风约水”中“收”“约”二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词写景、叙事、抒情有机融合,试鉴赏这一特点。(3分)

[color=]【参考答案】

C
(1)这句词将富贵人家乞巧的奢侈与在七夕节的清苦生活相对比,既突出了自己生活的清苦,更以“清流叠嶂”寄托了自己正直、高洁的道德情操。(3分,“对比”1分,“突出生活清苦”1分,“寄托正直、高洁的道德情操”1分)
(2)这首词运用了融情入景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抒情自然、真挚。上阕,融情入景,朦胧的月、淡淡的星、南飞的乌鹊,蕴含着一种朦胧、欢快的情感,“清流叠嶂”蕴含着自己高尚的节操;下阕,直抒胸臆,“佳人何在”表达了自己对意中人(或知音)的呼唤,“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倔强抗争。(4分。“融情入景”2分,“直抒胸臆”2分)
D
(1)“急雨收春”意思是急雨凋零了花朵,收走了春色,“斜风约水”是说风阻拦了池水,所以池水溶溶。(2分)“收”“约”二字写得饱含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与无奈之情。(2分)(4分。解说每字各1分,情感2分)
(2)本词一二句写景,描绘残春的景色,三四句抒情,承接一二句表达惜春之情,五六七句叙述自己读妻子书信的场面并抒发感受,八九句是抒情,抒发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全词将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水乳交融。(3分。指出具体写景、叙事、抒情具体内容1分,评述“有机结合”1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安徽省合肥市2013年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2013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名句默写(6分)
A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       ,序天伦之乐事     。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2)是故弟子不必,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千呼万唤始  ,犹抱琵琶半遮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4)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 ,天堑无涯。市列     ,户盈罗绮,竞豪奢。(柳永《望海潮》)
参考答案
11.【名篇名句默写】(6分)
(1)会桃花之芳园        序天伦之乐事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术业有专攻
(3)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4)怒涛卷霜雪          市列珠玑
   [6分。每空1分。多答的按前三句计分。凡多、错、漏字,该空均不给分。]
B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              。 (《论语十则》)
⑵              ,高谈转清。              ,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⑶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⑷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olor=]参考答案

11.【名句名篇默写】(6分)
(1)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2)幽赏未已          开琼筵以坐花
(3)悟言一室之内      放浪形骸之外
(4)江天一色无纤尘    江畔何人初见月
[6分。每空1分。多答的按前三句计分。凡多、错、漏字,该空均不给分。]
另附:
1.子曰:“夫仁者,_______,_______。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
3.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______,_______。”
4.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
7.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
8.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_______,_______。
9.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_______,_______。
10. _______,_______。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
1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
13.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_______,_______。
1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______。
15.鹤汀凫渚,_______;桂殿兰宫,_______。
16.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
17.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_______,_______。
18.幽赏未已,高谈转清。_______,_______。
19.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_______,_______。
20.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
21. 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
2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
2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_______,_______。
2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_______,_______?
26. 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羽化而登仙。
27.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
28.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_______,_______。
29.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______,_______。
30.自我徂尔,三岁食贫。_______,_______。
3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
3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_______,_______。
33. _______,_______。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3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___,_______。
3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_______,_______。
36.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_______,_______。
37.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_______,_______。
38.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_______,_______。
39.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_______,_______。
40.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
41.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_______,_______。
4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_。
4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___,_______。
4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_______,_______。
45.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_______,_______。
46.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
47.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_______,_______。
48.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_______?_______。
49. _______,_______,天堑无涯。
50. _______,_______。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1.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
5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
53. _______,_______。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54. _______,_______,_______。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5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__
56.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
57. _______,_______。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58. _______,_______。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color=]【参考答案】

1.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9.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10.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3.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15.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16.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7.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18.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19.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0.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6.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7.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8.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9.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30.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
3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3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3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3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安徽省合肥市2013年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2013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color=]广东省广州市2013届高三考前训练题

[color=]语文试题
三、本小题4小题,共16分。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重说道德
韩少功
利己是动物学的一条硬道理——承认这一点无需太多智慧。同样需要一点智慧的提醒是:人类是一种特殊动物,一旦有了文化和文明,就有了个体和群体的双重性。拉丁词persona(人),其字面原义是“传声”“声向”,已标注了人的互联特征。离群索居的成长对于乌龟或甲虫或有可能,对于人却不可能。
个体——这东西有形、易见、好懂,而群体性则有点抽象,就像砖瓦什么的好懂,房屋结构原理却不大好懂。但如果世界上没有房子,砖瓦就只会是泥土,永远不会成为砖瓦。这里有一个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整体使n型部分(比如泥土)演变为N型部分(比如砖瓦)的道理。人们总是太依赖直观,容易看到有形物而忽略其它。历史上一次次出现的价值迷茫,即荀子说的“利克义者为乱世”,差不多就是一种紧急解散的状态,一种砖瓦们齐刷刷要求从房屋退回泥土的冲动。至于道德的意义,无非是要尽力阻止这种匆匆退化,形成一种精神自净装置,一种社会凝结机能,以图保护整体以及组成整体的N型部分。
有些问题很朴素:为什么不能弱肉强食欺男霸女?为什么需要人权、公正、自由、平等以及均等化福利?为什么不能做假药、毒酒、细菌弹、文凭工厂?……如果利己成为唯一兴奋点,如果“利益最大化”无所限制,那么这一切其实不值得大惊小怪,并没有特别坚实的理由来支持否定性结论,来推论你必须这样而不能那样——这是理性主义最大的系统漏洞,逻辑帮不上忙的地方。接下来的事情是,考虑到司法体系并非由机器人组成,心乱势必带来世乱,从而催生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直至越来越多的身份高危化——从矿工到乘客,从食客到医生,从裁判到交警,从乞丐到富翁,从税务局到幼儿园。有时候,即便经济形势还不错,比三百年、五百年前更是强多了,但官民矛盾、劳资纠纷、民族或宗教冲突等仍然四处冒烟地高压化,一再滑向极端主义和暴力主义。人们很难找到一种精神的最大公约数,来超越不同的利益,给这个易爆的世界降温。
文明发育动力的减弱也难以避免。理解这一点,需要知道科学和艺术虽贵为社会公器,却也常常靠逐利行为来推动。在实用技术领域以外,在探求真理最高端而又最基础的某些前沿,很多伟大艺术“没有用”的——想一想那么多差一点饿死的画家和诗人;很多科学也是“没有用”的——想一想那些尚未转化或无望转化为产业技术的重大发现,比如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所公布的23个难题,还有陈景润那迷宫和绝路般的(1+1)。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文明大爆炸,至今让后人受惠和妒羡的思想界群星灿烂,包括古希腊和古中国的百家并起,恰恰是无利或微利的作为,以至苏格拉底孓然就戳,孔子形如“丧家犬”。十六世纪以后的又一次全球性文明大跨越,时值欧洲大学尚未脱胎于神学经院,距后来的世俗化运动还十分遥远。出入这里的牛顿、莱布尼兹、伽利略等西方现代科学奠基人,恪守诫命,习惯于祈祷和忏悔,从未享受过发明专利,不过是醉心于寒窗下的胡思乱想,追求一种思维美学和发现快感而已,堪称“正其宜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急其功”(董仲舒语)的西方版。
人类史上一座座宏伟的文明高峰已多次证明:小真理是“术”,多为常人所求;大真理涉“道”,多为高士所赴。大真理如阳光和空气,几乎惠及世界上所有的人,惠及人类至大、至深、至广、至久却是无形无迹的方面,乃至在常人眼里显得可有可无,因此并无特定受益对象,难以产生交换和权益,至少不是在俗利意义上的“有用”。不难理解,寻求这种大真理往往更需要苦行、勇敢、诚恳、虚怀从善等人格条件,需要价值观的暖暖血温。高处不胜寒,当事人不但少利而且多苦,只能是非淡泊者不入,非担当者不谋,非献身者不恒,差不多是一些不擅逐利的呆子。
一个呆子太少的时代,一个术盛而道衰的时代,我们对如火如荼的知识经济又能抱多大希望?“为什么没有出现大师?”不久前一位著名物理学家临终前的悬问,是提给中国的,但也不仅仅是提给中国的吧?
(《天涯》双月刊2010年第6期)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与一般的动物不同, 人具有群体性的特征,没有群体的利益就不可能有个体的利益。
B.文中用“砖瓦们要求从房屋退回泥土”的类比,是为了说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C.对弱肉强食欺男霸女等系列问题,作者认为这一切其实不值得大惊小怪,并没有特别坚实的理由来支持否定性结论。
D.那些尚未转化或无望转化为产业技术的重大发现,在俗利意义“没有用”,但对社会文明“有用”。
E.大真理并无特定受益对象,难以产生交换和权益,追求大真理的人要淡泊,有担当,有献身的精神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利己是人与动物都共有的,因此,只有克服了利己性,社会才可能避免出现一次次的价值迷茫。
B.为了避免越来越多的身份高危化,避免滑向极端主义和暴力主义,必须用理性主义来解决冲突。
C.历史上一些科学家,如牛顿、莱布尼兹、伽利略等西方现代科学奠基人,他们不谋其利,不急其功,是追求大真理之人。
D.只要我们不受世俗“有用”“无用”标准的束缚,重视对大真理的追求,中国就会有大师出现。
14.结合文意,解释“一个呆子太少的时代,一个术盛而道衰的时代”的含义?
15.纵观全文,作者认为道德的作用是什么?

[color=]参考答案:

12.【信息整合】(5分)DE(A.没有群体的利益就不可能有个体的利益,过于绝对。B.文中用“砖瓦们要求从房屋退回泥土”的类比,是为了说明没有了道德的约束,人类很容易退回动物的利己本能。C.原文“这一切其实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前面,写道“如果利己成为唯一兴奋点,如果‘利益最大化’无所限制”,作者在这里是抨击利己主义的极端膨胀,用利益去衡量一切,让大家陷入道德泥沼。)
[5分。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3.【合理推断】(3分)C(A.只有克服了利己性,社会才可能避免出现一次次的价值迷茫,过于绝对。B.过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理性主义的弊端,理性主义不能解决冲突。D.推断不合理。)
14.【内容分析】(4分)
①一个呆子太少的时代,指的是在当今社会,不擅逐利(1分)探求真理最高端而又最基础的某些前沿(1分)的人太少了。
②一个术盛而道衰的时代,指的是在当今社会,追求“有用”(“有利”)小真理的常人很多(1分),追求“无用”(“无利”)大真理的高士太少。(1分)
[4分。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观点把握】(4分)
①道德的意义,尽力阻止人类退回动物的利己本能,形成一种精神自净装置,一种社会凝结机能,以图保护整体的利益。(文中第二段) ②道德具有约束的力量,让人们找到一种精神的底线,来超越不同的利益,给这个易爆的世界降温。(文中第三段) ③促进文明发育的动力提升,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4分。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浅阅读与深阅读
阅读有深浅之分,浅阅读是指浏览式的、泛泛的阅读,不用对所阅读的内容做深入的思考;深阅读是指进入内容情境,加进许多深刻思考的阅读。浅阅读和深阅读既是阅读的态度,也是我们阅读不同内容时所应采取的不同方式。适合浅阅读的,我们不必去深度阅读,同样,适合深度阅读的,也不应浅阅读。如何区分,这需要智慧。现在令人担忧的阅读现象是,浅阅读成为大多数人醉心阅读的方式,将阅读娱乐化、游戏化、碎片化当成时髦,对内容追求浅易,不愿做深入思考,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屏幕阅读适合浅阅读,无论电脑还是手机,只要打开,信息就会蜂拥而至,令人有应接不暇之感。猎奇心总会驱使我们不断地进行点击搜索,可是我们又总不能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我们会轻易得到大量信息,但是我们得到的知识很少,更不用说思想和智慧。毋庸置疑,有的纸质读物也适合浅阅读,如一些生活类报纸和非学术类刊物以及导游、指南、漫画类图书,提供的多是信息和基本知识,可随手浏览翻阅,不必投入过多精力去研究。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获取的信息加以整理,撷取精华,淘汰垃圾,万万不可在海量信息面前无所适从而被淹没。
不可否认,人文经典是要求深度阅读的,并且最好的方式是纸质阅读。何为经典?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经典的标准,首条便是非常经典的表述:“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美国作家莫提默&艾德勒、查理&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指出:“人间有许多问题是没有解决方案的。一些人与人之间,或人与非人世界之间的关系,谁也不能下定论。这不光在科学与哲学的领域中是如此,因为关于自然与其定律,存在与演变,谁都还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理解,就是在一些我们熟悉的日常事物,诸如男人与女人,父母与孩子,或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都如此。此事你不能想太多,也想不好。伟大的经典就是在帮助你把这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比一般人思想更深刻的人。”他们对经典的表述,绝对是经典的。经典是作者对时代、社会、历史人生深邃思索的产物,超越时间空间,具有普世价值。
中国古代也有关于经典的精彩表述,魏征在《隋书&经籍志序》曰:“夫经籍者也,神机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经典的产生,不是在轻松状态下完成,大多都是经过了精神磨难。外国作家也有许多经典,有些经典可以成为我们一生的精神导师。
阅读经典要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认识结合起来,因此,深度阅读有时是伴随着对历史、社会、人生一起思考的,有时兴奋,有时忧郁,有时痛苦,掩卷深思而苦苦寻求答案。读《论语》、《老子》、《庄子》,圣贤的思想光芒穿越几千年,仍然使我们心灵震颤。当代也有经典,如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贾雷德&戴蒙德的《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前者开启了世界环保运动,功不可没;后者探讨了世界环保问题与人类未来命运的关系。梁晓声在参加国家图书馆文津奖评选时发表感言,认为戴蒙德的《崩溃》“像一位教士在拉动连接教堂大钟的绳索,也像中国的僧人们在—下下用悬木推敲寺钟。有信仰的人面对危机大抵是不动声色的,由他们所敲响的警世钟声却是振聋发聩的”。阅读这类经典,每一个有良知的读者都会对作者肃然起敬,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刻思索。
我们提倡读经典,但不提倡所有人都读经典。图书是分不同种类和层次的,读者的文化水平也不同,如果让那些初等文化和中等文化程度的人读高深的经典,他们就会望而却步,硬着头皮读下去也会搞得一塌糊涂,收效甚微,不如建议他们对一些通俗浅显的读物进行深度阅读,那样收获会更大一些。比如,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与其让他读儒家、道家的经典,不如读一些通俗易懂的介绍性读物来得实际;读《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可能比读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收获更大,尽管后者是公认的经典。因为读书最反对装门面,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要提倡读原著,细细体会经典的深厚内蕴,不必再听别人转述,因为这毕竟离经典远一些,重要的是要从经典中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可惜现在只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笼统地提倡阅读经典,而关于怎么读和读什么都讲不清楚,对读者的分层指导也不够,以致整个社会的阅读效果依然很差。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阅读的态度、阅读的方式应根据阅读的内容来确定,不能笼统一刀切。
B.只要我们对海量信息加以整理,撷取精华,淘汰垃圾,我们就能得到思想与智慧。
C.作者引用美国作家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论述,是为了明确经典的标准。
D.无论是古代的经典,还是当代的经典,都有让人们心灵震撼的力量,引发人们思考。
E.作者认为读《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可能比读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收获更大。  
13.作者对深阅读和浅阅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3分)
A.浅阅读的阅读方式是浏览式的阅读,对阅读的内容不做深入的思考。
B.深阅读是指阅读经典著作,加进许多深刻思考的阅读。
C.纸质读物适合深阅读,而电脑、手机的屏幕阅读适合浅阅读。
D.对通俗浅显的读物应进行浅阅读,对儒家、道家的经典应进行深阅读。  
14.作者认为,“他们对经典的表述,绝对是经典的”,请指出两个“经典”的不同意思。     
15.纵观全文,作者为什么提倡读经典,但不提倡所有人都读经典?

[color=]参考答案:

12.【信息整合】(5分)A D(B.对信息加以整理,撷取精华,淘汰垃圾,这样避免我们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无所适从,而不一定就能得到思想和智慧。C.作者引用美国作家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论述,是为了体现他对经典的作用。E.这里漏掉了这句话的前提,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与其让他读儒家、道家的经典,不如读一些通俗易懂的介绍性读物来得实际。)[5分。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3.【概念理解】(3分)A(B.深阅读是指阅读经典著作,转述不正确。C.不是所有的纸质读物都适合深阅读,有的纸质读物也适合浅阅读,如一些生活类报纸和非学术类刊物以及导游、指南、漫画类图书。D.不是所有通俗浅显的读物都应进行浅阅读,对于初等文化和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建议他们对一些通俗浅显的读物进行深度阅读,那样收获会更大一些。)
14.【内容分析】(4分)第一个“经典”,是指超越时间空间、具有普世价值的著作(1分)。它是作者对时代、社会、历史人生深邃思索的产物(1分)。第二个“经典”,是指思考见解的深刻(1分)、表述的精彩(1分)。 [4分。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观点把握】(4分)①针对目前的阅读现状,浅阅读已成为大多数人醉心阅读的方式,对内容追求浅易,不愿做深入思考,作者提倡阅读经典。②伟大的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它是作者对时代、社会、历史人生深邃思索的产物,超越时间空间,具有普世价值。③图书是分不同种类和层次的,读者的文化水平也不同,所以作者不笼统地提倡所有人都阅读经典。[4分。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蓝瓷花瓶
陈毓
那段日子对她来说,是一杯清淡的茶。
新婚中的她,爱情是醒里梦里的一片绿洲。
有朋友也要走进围城。朋友送来了大红的请柬。她和丈夫商量了好一阵决定送一份礼去。仅仅为了省钱,他们便没去任何商店。最后她说,就送咱家那只蓝瓷花瓶吧。丈夫没听懂似地看她,她正看着那只蓝瓷花瓶,(1)目光静寂得像夏夜的一片月光。丈夫知道蓝瓷花瓶是她最心爱的东西。
蓝瓷花瓶便送了朋友。
在送花瓶的第二天,他们便离开小城去了南方。走时仅带走了几本书和几件随身的衣服,看看屋子,倒也没多少东西可带,带不走的和带着也没什么用的。
渐渐地,他们有了些钱,日子也不再如从前那般清贫。后来,她和丈夫开了一家工艺品商店,专营一些美丽的仿古工艺品。也许丈夫天生就是块做生意的料,他们的生意很好。她也渐渐地迷上了瓷器收藏,常常宝贝似地在灯下看了这件看那件。她便常常跟丈夫提起那只当年送了朋友的蓝瓷花瓶,忙碌在生意里的丈夫总要几经提醒才能和她回到同一话题上。她便有些痴,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说,再也遇不见那样奇妙的蓝色了,还有那样恬静的白色睡莲,就像是一群栖息在蓝色湖波上的天鹅。(2)她和丈夫说这话的时候,依旧是目光静寂地望着不可知处,只是眼睛里多了两片火焰。
那一年家里来信说母亲病重,想着店里眼下的一大堆业务,又想贫苦惯了的母亲一向总是将苦难和着粗茶淡饭吞咽下去,料想这回也依旧能抵熬得住,便想等忙过了这阵再说。她万万没想到自己一念之间会铸成终生的遗憾。不久,一封告知母亲病故的电报将她击得昏天黑地。
他们又回到了不再有母亲的小城。和丈夫一起去看朋友,一进朋友家门,她便一眼看见了那只蓝瓷花瓶。朋友将蓝瓷花瓶放在漂亮的红木家具上。朋友夫妇一再感激婚礼时她送给他们那么美丽的花瓶。他们的话题便反反复复地环绕在花瓶周围。而她,更是执着地如同一只扑向火焰的飞蛾。
贫穷的日子里,她将最爱的东西献给了友谊,而对母亲的怀念却使她柔肠百结。
后来她便有事没事去朋友那里泡时间。朋友不知道她心里的故事。每次朋友都非常热情地待她,说欢迎她这么忙的人经常来看她。
看得出朋友和她一样爱着那只花瓶。花瓶从未染上过一粒微尘。而朋友坚持不肯给瓶子里装任何饰物。即便是鲜花。朋友说:配不起。
这就让她那句话永远只能萦回在胸臆里成一声幽幽的叹息。
她现在已有能力去买一件更珍贵的礼物送给朋友。她甚至想要用更贵重的礼物来换回那只花瓶,但她不能。
她再次去看朋友,她和朋友坐在客厅的地板上谈笑。她借故去找一件东西,然后她似乎是不经意地,又重重地拂掉了那只花瓶。
她不知道是怎样走出朋友的屋子的,也不记得朋友都说了些什么。从朋友家出来,她看见一轮冷寂的月亮悬在中天之上。她站在一片月光地里。她看见自己的影子在月光下是那样的寂寞,她缓缓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碎瓷片,就着月光,她看见那瓷片像一块残缺的镜子,又像是一团水珠。
(3)她只轻轻地唤了声母亲,眼泪便如断了线的珠子,一滴滴落在洒满月光的地上。
那只蓝瓷花瓶是母亲留给她的惟一纪念,是从母亲的母亲那儿传下来的。曾听母亲说她的外公是当时一个极有名的瓷器工匠,而那只蓝瓷花瓶是便是母亲的外公为庆祝母亲的出生而亲手做下的。
她突然在那一刻决定,要再开一个瓷器工艺店,并让它火起来。为了她的怀念。  
16.作者以“蓝瓷花瓶”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17.文中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理?(5分)
18.女主人公执着地想要回蓝瓷花瓶,无法要回时又故意摔碎它,这样的行为矛盾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color=]参考答案

16.(1)是全文的线索,送花瓶——想花瓶——摔花瓶——念花瓶,故事围绕花瓶展开。(2)蓝瓷花瓶是文中女主人公感情的载体。花瓶是亲情的象征,寄寓了祖辈对后辈的爱,也寄托了她对母亲的思念及不能回报母爱的遗憾。以此为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3)蓝瓷花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象,以此为题,为文章创设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情怀的意境,引人入胜。(每点2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17.(1)为了友谊,也为了省钱,尽管献出了珍贵的花瓶,但内心却是坦然、平静的。
(2)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失去了珍贵的花瓶使她若有所失,热切盼望能要回花瓶。
(3)费尽心机拿回的蓝瓷花瓶的一块碎片,寄托着她对母亲的爱,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怀念与哀思。
[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18.我认为并不矛盾。(1)蓝瓷花瓶是亲情的象征。当女主人公生活清贫时没有意识到亲情的重要,随意地把花瓶送了人;为了忙店里的业务,她甚至连母亲最后一面也没见到。但当她生活改善后,越来越意识到亲情的重要,越来越感受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所以执着地想要回花瓶,以寄托她的怀念与哀思。(2)女主人公摔碎蓝瓷花瓶,是因为它凝聚着对母亲的爱、思念以及愧疚等复杂的情结,这样的物件无法留在自己身边,就不如毁掉,才能获得精神的解脱与内心的安宁。
[6分。回答“不矛盾”1分;回答为什么想要回花瓶,3分;回答为什么摔碎花瓶,2分。如认为“矛盾”,言之成理亦可]
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想象胡同
铁凝
少年时,由于父母去遥远的五七干校劳动,我被送至外婆家寄居,做了几年北京胡同里的孩子。
外婆家的胡同地处北京西城,胡同不长,有几个死弯。外婆的四合院是一所座北朝南的两进院子,院落不算宽敞,院门的构造却规矩齐全,大约属屋宇式院门里的中型如意门。门框上方雕着“福”“寿”的门簪,垂吊在门扇上用作敲门之用的黄铜门钹,以及迎门的青砖影壁和大门两侧各占一边的石头“抱鼓”,都有。或者,厚重的黑漆门扇上还镌刻着“总集福荫,备致嘉祥”之类的对联吧。只是当我作为寄居者走进这两扇黑漆大门时,门上的对联已换作了红纸黑字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这样的对联,为当时的胡同增添着激荡的气氛。而在从前,在我更小的时候来外婆家作客,胡同里是安祥的。那时所有的院门都关闭着,人们在自家的院子里,在自家的树下过着自家的生活。
偶尔,有院门开了,那多半是哪家的女主人出门买菜或者买菜回来,于是胡同里就有了谦和热情、罗嗦而又不失利落的对话。说她们罗嗦,是因为那对话中总有无数个“您慢走”“您有功夫过来”“瞧您还惦记着”“您呐……”等等等等。说她们利落,是因为她们在对话中又很善于把句子简化,比如:“春生来雪里蕻啦。”“笔管儿有猫鱼。”
“春生”是指胡同北口的春生副食店,“笔管儿”是指挨着胡同西口的笔管胡同副食店。为了“春生”的雪里蕻和“笔管儿”的猫鱼,这一阵小小的欢腾不时为胡同增加着难以置信的快乐与祥和。
当我成为外婆家长住的小客人之后,也曾无数次地去“春生”买雪里蕻,去“笔管儿”买猫鱼,剩下零钱还可以买果丹皮和棕子糖。我也学会了说“春生”和“笔管儿”,才觉得自己真正被这条胡同所接纳。
后来,胡同更加激荡起来,这种罗嗦而利落的对话不见了。不久,又有规定让各家院门必须敞开,说若不敞开院中必有阴谋,晚上只有规定时间门方可关上。外婆的黑漆大门冲着胡同也敞开了,使人觉得这院子终日在众目睽睽之下。
那时,外婆院子的西屋住着一对没有子女的中年夫妇——崔先生和崔太太。崔先生是一个傲慢的孤僻男人,早年曾经留学日本,现任某自动化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夫妇二人过得平和,都直呼着对方的名字相敬如宾。有一天忽然有人从敞开的院门冲入院子抓走了崔先生,从此十年无消息。而崔太太就在那天夜里疯了,可能属于幻听症。她说她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在骂她,于是她开始逃离这个四合院和这条胡同,胳膊上常挎着一只印花小包袱,鬼使神差似的。听人说那包袱里还有黄金。她一次次地逃跑,一次次地被街道的干部大妈抓回。街道干部们传递着情况说:“您是在哪儿瞧见她的?”“在‘春生’,她正掏钱买烟呢,让我一把就攥住了她的手腕儿……” 或者:“她刚出‘笔管儿’,让我发现了。”
拎着酱油瓶子的我,就在“春生”见过这样的场面——崔太太被人抓住了手腕儿。我曾经站在院里的枣树下希望崔太太逃跑成功,她是多么不该在离胡同那么近的“春生”买烟啊。
不久崔太太因肺病死在了里屋。这一切,我总觉着和院门的敞开有关。
十几年之后胡同又恢复了平静,那些院门又关闭起来,人们在自己的院子里做着自己的事情。当长大成人的我再次走进外婆的四合院时,我得知崔先生已回到院中。但回家之后他也疯了:他常常头戴白色法国盔,穿一身笔挺的黑呢中山装,手持一根楠木拐杖在胡同里游走、演说。除了作演说,他还特别喜欢在貌似悠然的行走中猛地回转身,将走在他身后的人吓那么一跳。之后,又没事人似的转过身去,继续他悠然的行走。
我曾经在夏日里一个安静的中午,穿过胡同向大街走,恰巧走在头戴法国盔的崔先生之后,便想着崔先生是否要猛然回身了。在幽深狭窄、街门紧闭的胡同里,这种猛然回身确能给后面的人以惊吓的。果然,就在我走近“笔管儿”时,离我仅两米之遥的崔先生来了一个猛然回身,于是我看见了一张黄白的略显浮肿的脸。可他并不看我,眼光绕过我,却使劲朝我的身后望去。那时我身后并无他人,只有我们的胡同和我们共同居住的那个院子。崔先生望了片刻便又返回身继续往前走了。
出人预料的是,当时我却没有受到崔先生的惊吓,只觉得那时崔先生的眼神是刹那的欣喜和欣喜之后的疑惑。他旁若无人地欣喜着自己只是向后看,然后便又疑惑着自己再转身朝前。
许多年过后,我仍然能清楚地回忆起崔先生那疾走乍停、猛向后看的神态,我也终于猜到了他驻步的缘由,那是他听见了崔太太对他那直呼其名的呼唤了吧?院门开了,崔太太站在门口告诉他,若去“笔管儿”,就顺便买些猫鱼回来。然而,崔先生很快又否定了自己,带着要演说的抱负朝前走去。
(选自《铁凝散文精品赏析》,有删节。原书题为《想像胡同》)
1.作者写了三个时期的胡同生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概括。(4分)
答:童年时的胡同,人们祥快乐祥和,充满了人情味的。少年时的胡同,人们生活充满了动荡,人和人之间互相猜疑。十几年之后的胡同,人们生活恢复了平静,但却在心里留下了不可愈合的创伤。(4分。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2.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有何作用?(5分)
答:(1)暗示当时处于“文革”的动荡岁月中,交待社会环境。(2)和上文所说以前门扇上镌刻着“总集福荫,备致嘉祥”之类的对联构成对比,反映胡同中两种不同的生活面貌,表现“文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冲击。(5分。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3.本文题为“想像胡同”,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1)过去宁静、祥和的胡同生活,只存在于作者的回忆和想象中,表达了作者对的怀念和向往。(2)“文革”使崔先生失去了相敬如宾的太太,崔先生总是在胡同中幻想着听见了崔太太对他的呼唤。这个想象揭示了文革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6分。每点3分。可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访谈)
从生活体验到心灵体验
——访作家陈忠实
高晓春
陈忠实,中国西部文坛代表作家之一。长篇小说《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高:您自己说,您是在一种十分沉静的心态下写作《白鹿原》的,请问您是如何把握这种心态的?
陈:《白鹿原》一共写了四年。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始终与书上的故事和人物保持着一种距离和一种完全理性的思考,因此进入了这种沉静的写作心态。
这种写作心态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故事中的那段历史已经过去。比如《白鹿原》描述的那段历史对于当代中国人,包括当代作家,一般来说都能脱离个人的情感因素,都能采用一种冷静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原因之二是我完全处于一种艺术创作的心态。在写作开始,我就有了一种非常清醒的认识,那就是要体现恩格斯所讲的现实主义创作原理的精髓——我所编织的故事要完全让人物自己去说话,作家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情感,应全部付诸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原因之三是处于一种对自身生命的感受。我写《白鹿原》时四十六岁,完稿时五十岁。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五十岁是老年人的界线了。在跨入老年这个行列后,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体现我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
高:文学与现实、历史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陈:每位作家都在自己的生活位置上经历、感受生活。以前我们遵从毛主席的教导:作家要深入生活,直接到基层去体验、感受生活。这揭示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作家创作与生活的关系。那时候提倡的是作家直接到生活的某一具体场地去深入体验,比如到农村、到大工厂、大工地,现在仍有一部分作家这么做(挂职锻炼)。我以为作家深入生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到某一生活场地去深入;另一种则是在自己的生活位置上全身心地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接触各种人物、事件。这两种都是可取的,作家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深入生活的方式。
至于历史,我们只能间接地去体验、感受了。把握历史,对于当代作家来说,关键在于要有一定的系统的历史知识,尽可能准确地把握住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的真实。鲁迅先生的《风波》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是因为鲁迅把握住了“剪辫子”这一具有历史特征的细节,并写出了人物的心理真实——没辫子还怎么生活?怎么见人?留辫子时代的社会心理秩序被打乱了,剪了辫子,心理上有了恐慌,需要重新建立新的秩序,这就推动了新的社会秩序、道德、审美标准的诞生。
从“文革”时期的“本本主义”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喇叭裤,再到如今的信息时代,无不是人的心理秩序的打乱、重组、适应、平衡、又打乱……的过程,从这个层面讲,所谓历史,就是人的心理秩序不断被打破,又不断寻找到新的平衡的历史。感受历史,就应该是把握住那个时代社会心理的真实。虽然对心理真实的感受因人而异,但从根本上说人性是相通的,因为人性是沟通任何一个时代的人的最基本的支点,也是沟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的情感的最基本的支点。我们为什么喜欢外国的那些最优秀的作品(尽管我们不了解他们的生活)?就是因为我们通过读书,能够感受到于连的情感、安娜的情感。所以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它不应该给读者带去阅读上的障碍,它应该与阅读它的每一位读者沟通。如果达不到这种沟通,只能说是作家的感受层次浅,或者说是艺术的表现能力差。
高: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一部好作品就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作家与读者的沟通与交流?
陈:从作家的角度讲,他把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艺术的创作理想诉诸文字之后,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与同时代的人,甚至与未来时代的人完成一种沟通与交流。而读者读书的目的——如果他经历了书中所描述的生活,他所经历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又通过这部书得到验证,并且在更深层次上给了他启示,他们了解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了解了作品中的历史。那么,他就肯定了作品中的故事,并且在心里肯定作品,欣赏作品,从而完成了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作家永远不要抱怨读者,作家只能努力加深对生活的体验,争取从生活体验进入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心灵体验,争取读者的最终认可和接受。作家其实就是活在读者这片土壤中的,读者不喜欢你的书,你所创造的价值就自然会被否定,尽管这是很残酷的。
19.陈忠实所说的“沉静的心态”指什么?(4分)
20.根据文本的对话内容,说说一个作家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5分)
21.如果说“一部文学作品优秀与否,最终还是取决于读者的认可程度”,那么对于具体的作品而言,它的读者数量越多,它的文学成就与价值也就越高吗?请结合文本,试举例谈谈你的看法。(6分)

[color=]参考答案:

19.【句意理解】(4分)
  ①“沉静的心态“是指作家与书中的故事、人物保持一种距离,②有一种完全理性的思考,不掺杂个人的情感因素,③能用冷静而理性的眼光审视生活。[4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4分。]
20.【内容分析】(5分) ①在创作中始终保持一种“沉静的心态”;②要努力做到深入生活;③尽可能准确地把握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的真实;④必须高度关注“人性”,要借助这个支点完成与读者的沟通。[5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4分。答对四点5分。]
21.【问题探究】(6分) ①文学作品能够完成(达到)与读者的沟通交流,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得到最终的认可与接受,这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优秀与否的前提。②但读者数量的多少并不能简单等同于读者对作品的认可程度,因为这与读者的阅读兴趣、生活经历以及时代性、民族性差异有关。③譬如当代中学生中阅读韩寒作品的人肯定多于读《红楼梦》,但显然二者不能相提并论;同样读本国作品的人要多于读外国作品的,这并不能说明本国的文学作品成就一定超过别国。[6分。答对一点2分,答对三点6分。要有分析,有举例,意思对即可。]
B
(人物评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1题。(15分)
永远的汪曾祺
徐卓人
汪曾祺一生,寸步没有离开过中国的世俗,在数十年生活的波涛中,他总是被十分随意地卷来抛去,在诸多的芸芸众生的故事中,他始终扮演着一个平常老百姓的角色,他甚至认为,“当了一回右派,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尽管他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沈从文流露过他要自杀;1949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也曾陷入过深深的苦闷,乃至晚年,曾经一度难以摆脱沮丧与无奈,但他最终接受了现世生活的全部,且显得波澜不兴。  
这决定了汪曾祺是一个现实主义者。长期的平民化生活使他特别敏感于生活的细节。他总是睁着一双睿智的眼睛,来看待并关注生活的冷冷暖暖。他的作品无一不忠实于现世生活,他说过:没有生活的启发,我就写不出。弥足珍贵的是,汪曾祺没有沉缅生活,历经世俗,由俗而脱俗。汪曾祺将精深的人生体验赋予了自己的文学,也传递给了读者。
汪曾祺既得人生之精义,于是他也就具备了坚韧的心理承受力。他的这种状况外在的表露常常被人说为“淡泊”。其实这“淡泊”是对世俗的一种涵化,是他对现世清醒到极至的一种反悖。他不擅以大喜大悲怪诞离奇制造效果,却以一种轻声的叹息慑服了人。人世间的悲哀,可怜,萎琐,一切乏人兴趣甚至让人鄙薄的行为作派,一旦到了他的笔下,就顿生出脉脉的怜情和绵绵的酸涩,就变成了人类共同的苦恼和弱点的暗示,变成了人性涨落的一种提示。他习惯于把人世间的痛苦嚼碎了,咽到肚里,而后缓缓化解成那种味,这是一种微甜、微苦、微涩、微酸的五味相融的味,是一种经久永恒的味,痛恨,但不咬牙切齿;欢乐,但不得意忘形。他习惯于勇敢地承受世事,然后涵化丑,融化恶,这使他与他的文学具有了独特的人格力量。  
最可敬是汪曾祺与他所观察以及所表现的人物始终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尊重他笔底的人物,将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他始终记住老师沈从文对他的告诫:“千万不要冷嘲”。关注着世人,思考他们,同情他们,爱他们。早在40年代,他的《落魄》、《鸡鸭名家》、《老鲁》、《职业》等作品,无不充满着对世道人心、人类命运的关注,那种浸润作品的淡淡的苦涩,已明显表现了他人道主义的基本主题。 
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了汪曾祺作品的人性美,可以说汪曾祺是当代最擅写人性的作家。他总是这样一往情深、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人世间的情义,哪怕是点滴的,稍逊即逝的。他十分崇尚沈从文对生活、对人、对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对什么都爱着,用一颗蔼然之心爱着。与他的老师一样,他有着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倾心、永远诚实的赞颂的感情。看似冷静如水,其实灼烈如火。
汪曾祺为人为文,向真向善,求平实,不矫情。这个性情中人,深深爱着生活,对生活有一种宁让它负我、我不负它的痴迷,通俗说法:“随遇而安”。这种大平和心,使他变成一根草,一株树,一条河流,一潭池水,与天地人达成了最为相宜的默契。
“美的形式是自由形式。”汪曾祺倾向“为文无法”──随便。他尤其向往苏轼的“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说“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叶流转,一枝摇,百叶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就像淡泊的水墨画一样,水气氤氲,自然漫散。不少人提到过汪曾祺文章的“水性”,“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水是曲线的,流动的,自由的,漫散的,自然的,生动的,这确实好象造就了汪氏文章的流动的韵律和自然的品格。生活太喧闹,太浮躁,人活得很疲倦,很累,需要安静,需要清凉,需要滋润。汪曾祺的“水性”便以从容而自然名士风度,营造出了一种滋润的声音,滋润的颜色,滋润的气息,滋润的光明,滋润的人生与人性。  
汪曾祺不失为中国文坛的一位名士。
(有删改)
19.请结合全文,分点简要概括汪曾祺文学作品的特点。(5分)
20.本文是评传,既有叙写也有评述,请以第3、4段为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21.本文标题“永远的汪曾祺”言简意丰,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color=]参考答案

19.【筛选整合】(5分)①忠实于现世生活,表现出精深的人生体验。②以微淡的笔调表现人类的苦恼、弱点、痛苦,并倾注了极大的同情。③以人道主义为基本主题。④擅长写人性,竭力表现人性之美。⑤具有散淡流动、自然生动之美。[5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五点得5分。]
20.【特色把握】(4分) ①第3段主要写汪曾祺的“淡泊”文学创作思想,第4段主要评价他作品的人道主义主题。②叙写中结合评议,知人论世,两相映照,③使读者了解传主思想品格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认识传主的文学作品。[4分。答对①、③点各得1分,答对②得2分。意思对即可。]
21.【意蕴发掘】(6分)①“永远”两字蕴含了作者对汪曾祺永恒的崇敬和怀念之情。②汪曾祺的精神境界是高远的,值得人们永远仰慕。③汪曾祺的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关注人类命运、弘扬人道主义的主题是永恒的,他的作品具有无穷的魅力。[6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五、略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A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到了,赶紧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生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至于第三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与其他药材的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新药。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和想法,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B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记者曾访问过一位跳高运动员,问如何保持状态去挑战一项又一项的新纪录,运动员发自内心的说:“心过去了,身体也就过去了!”一个青年刚进厂时常常对老板抱怨:“你们厂怎么怎么样……”老板听了皱眉,后来他改口说:“我们厂该怎么样。”老板开始认真思考他的建议。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和想法,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C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击中一只兔子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追赶兔子,但最终没有追上,猎人骂猎狗:“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很不服气地回道:“我尽力而为了呀!”兔子带伤跑回洞里,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怎么跑得过它的?”“它是尽力而为,我是全力以赴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全力地跑我就没命了呀!”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和想法,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D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鞋子合不合脚穿了才知道。(习近平)
同样一只鞋,并不是所有的人穿了都会合脚。(古罗马绪儒斯)
鞋子合了脚还要合了意才能卖出去。(佚名)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根据其中的一条或多条结合自己的思考与体验,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安徽省合肥市2013年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2013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 09: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