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0|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江苏省2013年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文化统考语文试卷网页版_高三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5-7 21: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绝密★启用前

[color=]江苏省2013年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文化统考


[color=]语 文 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第Ⅰ卷l页至10页,第Ⅱ卷11页至16页。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color=]第Ⅰ卷(共7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按规定要求填涂答题卡上的姓名、考试证号等项目。
   2.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正确答案的标号涂黑。答案不涂写在答题卡上无效。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标号涂黑)
1.下列每组加点字读音都不相同的是
  A.孱头/流水潺潺  莅临/不寒而栗  侍奉/伺机而动
  B.顺遂/半身不遂  船舷/故弄玄虚  和煦/殒身不恤
  C.卷宗/胜券在握  篆书/如椽巨笔  血晕/血口喷人
  D.市侩/脍炙人口  扁平/一叶扁舟  桀骜/佶屈聱牙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句是
  A.新建的街心花园姹紫嫣红,喷泉流光溢彩,为市民凭添了不少乐趣。
  B.那洇漫的油彩渐渐散开去,圆圈愈来愈大,色彩也愈来愈淡薄。远海上涌来的浪,掀拱着它,如抖动一匹残旧的绸布。
  C.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霭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
  D.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锁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
3.下列对加点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A.孜孜矻矻(勤勉)    放浪形骸(身体)    苦心孤诣(学业等所达到的程度)
  B.不学无术(学习)    錾不见人(遥远)    逸兴横飞(超逸豪放的意兴)
  C.刚愎自用(执拗)    诬天藐小(轻视)    南辕北辙(车轮压出的痕迹)
  D.缘木求鱼(探究)    轩峻壮丽(高大)    泱泱大国(形容气魄宏大)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A.汽主越来越时尚化,连最保守的德国人都在汽车外形设计上作出了令人张口结舌的改变。
  B.沅水数百年来日夜流经这群山环抱中的湘西小镇,为小镇带来了无尽的生机,此地可真谓水木清华,钟灵毓秀。
  C.优秀的学生上课时往往会全神贯注、目不交睫地盯着黑板,认真听讲,丝毫不受外界的干扰。
  D.午后,我独自在花间小径上穿行,猝不及防地被一只蝴蝶在面颊上点了一个触吻,一时,心头掠过了几许诗意般的遐想。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是
    每个事物都作用于别的事物,_▲ 反过来后者也作用于前者,_▲ 在大多数场合下,正是_▲ 忘记了这种多方面的运动和相互作用,_▲ 妨碍了我们的自然研究家看清最简单的事物。
  A.并且 而 由于 就    B.而且 可 由于 就
  C.并且 而 因为 也    D.而且 可 因为 也
6.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①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_▲ 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在船头_▲ 了个圈儿,不见了。
  ②您听:“十丈悬流万堆雪,惊天如看广陵涛。”由险滩与江流所组成的主旋律是多么_▲ !
A.飞来 画 雄壮 激烈   B.飘来 画 跌宕 激烈
C.飘来 转 跌宕 飘逸   D.飞来 转 雄壮 飘逸
7.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名人,频繁亮相在聚光灯下的生活让素来沉浸在自己文字中的莫言颇为痛苦,不堪其扰.想重回书桌写好作品。
  B.为切实做好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江苏省有关部门将继续加强疫情监测,严格执行疫情报告,适时调整监测和应对策略。
  C.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
  D.据美国媒体报道,著名排行榜网站欧迪网“海选”评出世界十大湖泊,九寨沟五花海以“最美艳惊人”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湖泊。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它飘浮飞驶,“翩若惊鸿,婉如游龙,”时隐时现,若即若离。
  B.故乡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
  C.为了全国人民——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的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D.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9.列下列句子中运州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是
  A.他经常摆出一副冰冷的面孔,令人望而生畏。(通感)
  B.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拟物)
  C.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借代)
  D.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夸张)
10.对下列句于中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是
  A.凡是吝斋鬼、野心家,所有执著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特别贯注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议论)
  B.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说明)
  C.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描写)
  D.这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叙述)
11.关于应用文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书信的结束语也叫祝颂语,可以接着正文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再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也可以另起一行空两格后写“祝你健康”等。
  B.新闻的基本结构有两种:倒金字塔式和编年体式。其中编年体式的特点是,把新闻事实中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开头,然后按照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来写。
  C.说明书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实用性文体,常见的形式有短文式和条款式两种。推荐商品多用短文式的说明书。
  D.目标、步骤、措施是计划内容的三要素,其中,步骤是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的程序和时间的安排以及要求等。
12.下列作品、人物、文体投作者对应不正确的是
  A.《西厢记》      崔莺莺     元杂剧    王实甫
  B.《哈姆莱特》    奥菲利娅   剧本      莎士比亚
  C.《包身工》      小福于     报告文学  夏衍
  D.《最后一片叶子》琼西       小说      契诃夫
13.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小说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其中人物语言要符台人物的身份,体现人物的性恪特点,它不同于作家自己的语言,不会打上作者语言习惯的印记。
  B.古典诗歌的音韵菱主要体现在格律上,格律就是诗词在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
  C.在散文中,理念与诗情的结合,想象与现实的交融,观点与形象的统一,都是凭借语言来完成的。
  D.阅读欣赏剧本,要认识剧本舞台性、集中性的特点,善于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抓住尖锐的戏剧冲突,由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由人物形象挖掘剧本主题。
14.关于阅读方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文章的主旨比较复杂,领会主旨要顾及文章内容的各个方面,避免简单化、片面化、浅表化。
  B.查辞书,要掌握使用方法,还要注意细心分辨、酌情抉择,根据所阅读的文本内容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不可生搬硬套,更不能张冠李戴。
  C.引申式心得是因原文而得的启发、收获,重在对原文思想内容的解释、阐发,发掘原文蕴含的意义、感情等。
  D.圈点的符写以线条简洁、醒目为宜。至于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有严格的规定。
15.对有关课文的表述,正确的是
  A.《拿来主义》一文先立后破,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说理议论,深人浅出。
  B.《再别康桥》一诗中,作者不是单纯地歌咏康桥迷人的自然风光,而是融情人景,托物言志,抒发了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C.《林黛玉进贾府》对一个封建大家庭中的众多人物及其生活环境展开了全景式的描写,
    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D.《邓稼先》一文中“我不能走”这一部分,从“鲜为人知”的角度,全面地介绍了邓稼先光辉的一生。
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大题,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标号涂黑)
(一)
    瑜整衣冠,引从者教百,皆锦衣花帽,前后簇拥而出。蒋干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瑜拜迎之。干曰:“公瑾别来无恙?”瑜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干愕然曰:“吾久别足下,特来叙旧,奈何疑我作说客也?”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干曰:“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 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遂同入帐。叙礼毕,坐定,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须臾,文官武将,各穿锦表,帐下偏裨将校,都披银铠,分两行而入。瑜都教相见毕,就列于两傍而坐。大张筵席,奏军中得胜之乐,轮换行酒。瑜告众官曰:“此吾同窗契友也。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家说客。公等匆疑。”遂解佩剑付太史慈曰:“公可佩我剑作监酒:今日宴饮,但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太史慈应诺,按剑坐于席上。蒋干惊愕,不载多言。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①。座上觥筹交错。饮至半酣,瑜携干手,同步出帐外。左右军士,全装贯带,持戈执戟而立。瑜曰“吾之军士,颇雄壮否?”干曰:“真熊虎之士也!”瑜又引干到帐后一望,粮草堆如山积。瑜曰:“吾之粮草,颇足备否?”干曰:“兵精粮足,名不虚传。”瑜佯醉大笑②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干曰:“以吾兄高才,实不为过。”瑜执干手日:“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
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盐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
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③。蒋干面如土色。瑜复携干入帐,会诸将再饮;因指诸将曰:“此皆江东之荚杰。今日此会,可名‘群英会’。”
——选自罗贯中《群英会蒋干中计》
16.有关选文中周瑜三次“大笑”的理解,有误的是
    A.选文①处的“大笑”,是周瑜对蒋干的蔑视,同时也是为了缓和紧张气氛,稳住蒋干。
    B.选文②处的“大笑”,既体现了周瑜为自己的成就、地位而自豪,又从侧面制止蒋干说降。
    C.选文③处的“大笑”,表明丁周瑜忠于东吴的坚定立场,从侧面断绝了蒋干的说降念头。
    D.三次大笑体现了周瑜勇敢善战、足智多谋、年轻潇洒、豪爽自信的性格特点。
17.对“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在外有君臣间的义气,对内是骨肉情深。
    B.表面上是君臣的名分,实际上彼此有骨肉一样的恩情。,
    C.在外面是君臣关系,在家中是亲戚关系。
    D.外人看来是君臣关系,实际上有骨肉般的深情。
18.有关选文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中写蒋干“昂然而来”的用意在于刻画蒋干气宇轩昂,充满自信。
    B.蒋干“惊愕,不敢多言”是因为见吴军实力强大,心中胆怯。
    C.蒋干“面如土色”是因为震惊于周瑜的决心,感到游说无望。
    D.周瑜列出苏秦、张仪、陆贾、郦生,目的是为了赞美蒋干的口才。
19.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课文节选自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B.从情节上看,故事的结局是周瑜巧施反问计.蒋干中计。
    C.课文善于用环境气氛来烘托人物形象。
    D.课文以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来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

(二)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量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晏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见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哔众章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王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选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20.根据文意,下列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表现的为
   A.不要割断历史,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
   B.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
   C.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
   D.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
21.有关选文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下就要懂得历史是发展着的。
   B.“科学的结论”指立足事实,占有材料,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得出的正确结论
   C.选段文字由表及里.揭示了主观主义学风的实质和危害。
   D.课文是篇典范的议论文,从结构上看,选文属于结论部分。
22.有关选文的理解,错误的是
   A.用生动的比喻和浅显的语言,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重要内容。
   B.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浅出,说理透辟。
   C.灵恬使用一些文言词语,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
   D.连用三个“在这种态度下”,分别从三个方面加以揭示,气势连贯,揭露深刻。
23.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课文的标题“改造我们的学习”,既是中心论点,也标明了论述范围。
   B.课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C.作者引用马、恩、列、斯的著名论断作为论据,以便更有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D.课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正反对比和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江苏省南通市2013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调研测试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2013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三)
    森林就是一个世界。
    如果没有人的掠夺行为的破坏及干扰,这个世界是宁静的、清新的、富饶的、伊甸园一般的绿色世界。
    这是一个没有标语、口号和广告的世界。
    这是一个互为依存、彼此作用、谁也离不开谁的世界。
    在森林世界中,树木和其他所有绿色植物,是唯一能够把光转化为化学能的兢兢业业的生产者。每一片绿叶都是一个食物制造厂。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以及土壤中的水分、无机元素,制造糖类与淀粉。作为自己生长发育的需要。森林中大大小小的各种动物.则是绿色世界的消费者。它们之中或者以植物为食料,或者捕食以植物为食料的动物。总而言之,这两类不同食性的动物,都不可能离开绿色食物而单独生存。
    千万别小看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细菌与真菌,它们是勤勤恳恳的分解者。它们能使枯枝烂叶、动物的残体和排泄物腐烂分解,变为无机物质,再还原给绿色植物吸收利用。
    由此可知,森林世界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不知疲倦的工作,而使有生命的生物群体与无生命的环境之间,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紧密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并且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循环不息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的独立系统。
    森林生命的织锦是如此复杂微妙,如果其中的一根生命线断了,那么整个织锦上的图案就会松散开去,森林本身也会遭到破坏。
    这就是森林生态系统。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之初森林是唯一的摇篮,是唯一的衣食之源的道理所在了。
    当一代又一代的人.呼唤着理解与爱并且诉说着孤独与痛苦的时候,其实在这个充满误解的世界上,人类对森林的误解更是至深至久的。
    直到本世纪中叶,仍然有不少人认为,森林只是让人砍伐取得木材.用之于建筑或造纸等行业的。林业和伐木之号是可以画等号的。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在历朝历代的政权更替之后,无不大兴土木营造宫殿,盛极一时的富丽奢华是由森林中砍伐下的木材支撑的。秦始皇修阿房宫,征召天下70万人,把蜀、楚、湘等地参天大树砍伐一尽。杜牧有赋叹道:“蜀山兀,阿房出。”
    人类的文明史,相当一部分就是砍伐史。
——选白徐刚《森林写意》
24.有关选文的表述,错误的是
   A.作者带着审美情感解读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的感激之情。
   B.森林的生态系统复杂微妙,生物群体与环境之间,各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C.森林是原始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唯一的依靠。
   D.选文从历史的角度对人类破坏森林的行为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25.对“人类对森林的误解更是至深至久的”一句的理解,错误的是
   A.与下文所写的森林对人类及地球的贡献形成鲜明的对比。
   B.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引出下文对森林的详细介绍,提醒人们重新审视森林的作用。
   C.人类文明史上的每前进一步,都是以大量砍伐森林作为代价的。
   D.人类对森林的误解是:森林只是让人砍伐取得术材,用之于建筑或造纸等行业。
26.联系课文,表述正确的是
   A.课文的结尾是点睛之笔,作者连续发问,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B.课文在结构上层层推进,突出“写意”的特色。
   C.课文从一个典型事件人手,表达作者对人类愚蠢行为的谴责。
   D.课文用简洁而凝重的文字传递知识,发表议沦,多种表达方式自然融合。
27.联系课文,表述有误的是
   A.作者通过对森林的观照和审视,提醒人们重新认识人类生存的环境,重新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
   B.人们对森林的审视是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误解又接受了惨痛的教训后才意识到的,暗示森林是无法替代的。
   C.作品的深层意蕴在于倡议人人参与植树造林,大力发展森林经济,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
   D.作者采用发散的思维方式,力图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来揭示森林的丰富内涵。
三、文言文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标号涂黑)
28.下列加点字读音错误的是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1iáo)
    B.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wǔ)
    C.遽契其舟。(qiè)
    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kuǐ)
29.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是
    A.二子不协。(协助)
    B.用心一也。(使用)
    C.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互相)
30.下列不全使用通假字的是
    A.乐晏乐。                    砉然向然。
    B.屈平属草稿未定。            或师焉.或不焉。
    C.长乐王回深父。              汝识之乎?
    D.媵人持汤沃灌。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31.下列甸子中加点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A.彼实构吾二君。            B.吾从而师之
     C.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邂逅不如意
32.下列“为”的用法有别于其他的一句是
     A.何施之为?                B.为其不可得而法。
     C.君为我呼人。              D.赢兵为人马所蹈藉。
33.对加点字用法分析正确的是
     A.如有地动,尊则振龙。(副词,就)
     B.不出,火且尽。(畦词,将)
     C.近者奉辞伐罪。(结构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
     D.暴见于王。(表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34.下列翻译有误的一句是
     A.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翻译:我的心儿啊想得多么遥远,眺望那恋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
     B.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翻译:强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
     C.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翻译:你们打些麋鹿来补充供给,使我国得到休息,怎么样?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我)之所以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35.下列有意动用法的是
    A.以夭梅病梅为业。        B.败秦师于殽。
     C.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D.英雄乐业。
36.下列加点字活用类型有别于其他的一句是
     A.惑而不从师。            B.积善成德。
     C.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短屈原于顷襄王。
37.下列对有关语句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是
    ①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④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A.对偶 比喻 排比 借代      B.互文 排比 对偶 比喻
    C.互文 比喻 对比 借代      D.对偶 排比 对比 比喻
38.下列属于判断句的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B.本长安倡女。
    C.楚人有涉江者。      D.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39.下列句式类型有别于其他的~句是
    A.不拘于时。          B.与操遇于赤壁。
    C.蝉蜕于浊秽。        D.贪于财货。
40.下列名句的出处、作者及朝代对应有误的是
A.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李白    唐代
B.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窦娥冤》  关汉卿  元代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李煜    宋代
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陶渊明  东晋
41.对有关语句的解读有误的是  
A.白露横江,水光接
这两句描绘出秋江月色的全景,表现了作者心境的旷达、宁静、快乐。
B.弩马十驾,功在不舍。  
作者意在说明学习基础不好,接受能力差的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也会学有所成。
C.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体现了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为会遭受统治阶级的批判迫害,但毫不畏惧,决心迎接斗争的思想
D.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体现了当时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李白对人生的伤感和消极逃避的态度。
42.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孙膑减灶》一文记载了我国古代军事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
    B.《琵琶行》一文最精彩的是对音乐的描写,运用了摹音和比喻的手法。
    C.《进东阳马生序》以议论为主,适当穿插叙述和描写。   
    D.《滕王阁序》是一篇典型的骈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
4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古代一乘(辆)车驾四匹马.所以乘又作“四”的代称。
    B.古代凡重要器物制成,要杀生以祭,把血涂在上面,叫“衅”。
    C.“跽”是一种警备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跪直身子。
    D.“谥”是古人死后,根据死者生前的事迹给予的表示褒贬的称号。



合计得分


题号











复查人


得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江苏省南通市2013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调研测试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2013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color=]江苏省2013年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文化统考

[color=]语 文 试卷

[color=]第Ⅱ卷(共8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Ⅱ卷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及第13页右下角的座位号填写清楚。
    2.第Ⅱ卷共6页.考生须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考生将第Ⅱ卷、第Ⅰ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得分

评卷人

复评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采.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证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选自梁实秋《雅舍》
44.粱实秋卜居异乡,住所破败简陋,却以‘雅舍”冠之,为什么?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选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作者在文中插入关于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的议论和西人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的内容,其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评卷人

复评人






五、口语交际(8分)
46.校学生会进行换届选举,安欣同学想参加学生会主席的竞选, 请以安欣的名义写一段举荐的文字,150字左右。(不得透露考生个人相关信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江苏省南通市2013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调研测试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2013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 09: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