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2013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三历史(文科)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详解网页版_高三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3-4 21: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2013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

[color=]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2.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
B.“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
C.“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
D.“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
13.明清(鸦片战争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农耕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
    B.总结性科技成就显著,西学东渐已经开始
    C.内阁制度具备了近代政体的基本特征
    D.批判性进步思潮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
14.1912年清帝下诏退位,几百字退位诏书,主要说了三件事:第一,顺应民意,避免战乱宣布退位。第二,结束帝制,建立共和立宪政体。第三,由袁世凯组建临时共和政府。这说明了
    A.妥协其实是一种历史智慧               B.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清帝退位类似禅让制                   D.新政权保留了君主地位
15.甲午战争之前20多年间,私人资本办的工厂(不包括采矿企业)不到八十家,其资本总额约为七百三十万元。甲午战争后6年间,私人资本办的工厂(不包括采矿企业)共为七十九个,其资本总额为一千七百多万元。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是
    A.小农经济彻底破产                     B.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清政府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             D.洋务企业丧失了垄断地位
16.1923年3月,苏联向孙中山提供了200万墨西哥银元的经济援助,并支援了武器,派遣了政治和军事顾问。孙中山对他们下达的主要任务是:“按苏联模式组建军队,建立北伐桥头堡。”这表明当时
    A.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B.国民党放弃旧三民主义
    C.孙中山开始走社会主义道路             D.国民党为统一中国作准备
17.(中国)国民经济部门基本建设投资(以%计)


年份
项目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重工业

38.7

54.9

48.0

轻工业

6.8

6.5

4.1

农业

7.6

11.4

18.4

其他

……

……

……


    A.1953—1957年轻工业、农业投资比重接近是因为实行了农轻重协调发展政策
    B.1958—1962年重工业投资比重大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政策的结果
    C.1963—1965年农业投资比重加大与解决三年经济困难的经验教训有关
    D.1953—1963年轻工业投资比重不断下降是因为其他工业品丰富
18.广东惠阳地委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特别介绍了乌石公社景联大队党支部书记写的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横额:“社会主义好!”。“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合作化运动
19.(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这说明罗马法
    A.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       B.政出多门,错误百出
    C.皇帝不断制订和颁布法律               D.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0.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               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21.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的“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这种“批判”的“主义”是
    A.人文主义         B.自由主义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22.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择不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联邦政府——三权分立
B.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
C.经济全球化——欧盟——欧元
D.世界市场形成——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萌芽
23.19世纪中叶法国某小说家曾对一位朋友说:“你描绘人类如你所眼见,我按照我希望于人类来描绘。”该小说家应该属于
    A.古典主义         B.现代主义        C.现实主义        D.浪漫主义
二、解答题
38.(26分)某学校学生以习近平书记讲话《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1:源头:中西文化的异同。
材料一  普罗塔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探究2:近代,中西相互认识的艰难。
材料二  公元1—1800年,西方人对世界的了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材料三  (《南京条约》签订后)假想市场的美景冲昏了商人的头脑,很快地供给就太多了。……最后形成了亏本生意。
——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的史料(下)》
探究3:现代,猜疑隔绝两败俱伤,互信开放互惠共赢。
材料四:  有头脑的苏美关系观察家没有理由埋怨克里姆林宫对美国的挑战。上帝使美国人民受到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负有的道义和政治领导的责任。
——(1947年)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文化的异同。(4分)
(2)据材料二,分析西方人对世界认识的变化。据材料三,指出西方人对中国认识的不足。据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认识西方历程的特点。(9分)
(3)据材料四提供的信息,分析二战后美国和苏联长期相互隔绝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是如何逐步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的?(9分)
(4)综合以上探究及所学知识,归纳阻碍或推动中西交流的主要因素。(4分)
39.(26分)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
材料一  书云:积谷防饥,养子防老。……“成由勤俭败由奢”,已是家喻户晓的生活箴言和人生座右铭,被视为国之大脉、家之根基。
——李锦伟、张明富《明清农村生活消费观点演变因素新探》
材料二  (开埠通商后),近代上海的商人们讲求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为是得到某种优胜者的快感,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朱时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材料三  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
——潘海林《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
凯恩斯主义主要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曾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
——韩毅《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
从长期来看,如果(二战后形成的)这种高福利带来的高消费制度不加以变革,……各类危机也将持续出现。
——(2012年)周建民《欧债危机最新进展及未来走向》
(1)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消费观有何不同?如何理解“享乐消费观起源于文艺复兴”?(8分)
(2)材料二对研究近代中国消费观的变迁是否有历史价值?为什么?(9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9分)


[color=]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C

B

A

D

D

C

B

A

B

C

A

D



38.(26分)
(1)同:关注人,以人为本;
异:中:强调社会责任、社会秩序、统治者权威;
西:强调个人自由、个性发展、民主政治。
     说明:异同每点2分,只答异或同最多得2分。   
(2)变化:认识的范围不断扩大。(3分)
     不足:对中国的国情(文化)一缺乏深入的认识。(3分)
     特点:由器物(物质)至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精神)。(每点1分,共3分)
说明:有其它相同或者相近表述,如“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等,同等给分。只列相应史实最多给2分。
(3)原因:美苏冷战(3分)
     如何:对内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对外开放,先后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2分)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分)
说明
1、能答出美苏两极格局对峙、美苏两大阵营对峙,每点同样给3分。如果答出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矛盾可给2分。
2、能答出“改革开放;完善人大制度、建立基层民主等民主改革;建立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每点给2分,每点只答相关史实给1分。但问最多不得超过6分。
(4)阻碍因素:文化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矛盾等。(每点2分,本问共4分)
     推动因素: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每点2分,本问共4分)
说明:阻碍或推动因素每点2分,同时答阻碍和推动因素的只按其中一种给分口本问最多不超过4分。
39.(26分)
(1)不同:前者:崇尚节俭、注意积储、力戒奢侈。(2分)
后者:奢侈豪华。(2分)
理解:文艺复兴提倡人性,(2分)主张追求现世生活中的幸福。(2分)
(2)有。(1分)开放后,洋货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费观念影响,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上海商人们由敛转奢,(2分)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有代表性。(4分)
否。(1分)开放的上海,洋货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费观念,电影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影响、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上海商人们由敛转奢,(2分)只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特例,孤证不立。(4分)
     说明:能答出开放、洋货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费观念影响、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电影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影响等每点给2分,商人们由敛转奢给2分;肯定态度能答出“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有代表性”给4分;否定态度能答出“只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特例,孤证不立”给4分。只表态,没有理由的不给分。表态,但理由错误的给1分。
(3)20世纪20年代享乐消费成为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2分)为摆脱危机困境,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积极消费;(3,分)二战后,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福利国家出现。(2分)但是这种高福利、高消费又导致近期的欧债危机。(2分)
     说明:能答出不同时期历史现象的,如20世纪20年代的享乐消费、30年代大危机和凯恩斯主义主张积极消费、战后福利国家出现和当下的欧债危机,每个现象给1分,最多不能超过4分。

                                       
                       
                                       
                                       
                                       
                                       
                                        上一篇:2013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三综合(理科)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详解
                                       
                                        下一篇:2013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详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7 12: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