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咖啡在“茶”的国度
丹若
咖啡传入我国的历史并不长。1884 年英国人首先将咖啡传到我国台湾,台湾开始种植咖啡。1892 年,法国传教士将咖啡从越南带到云南宾川县,这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关于咖啡种植的记载。
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最早的咖啡馆开在外滩,供那些外国水手们过过咖啡瘾。此后多少年里,咖啡之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依然是电影中的一个道具。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人才开始从广告中“真正”认识了咖啡。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那时人们了解的咖啡是广告上的速溶咖啡,以致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速溶咖啡等同于咖啡。直到诸如星巴克和茶餐厅进入内地,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原来咖啡和速溶咖啡不是一回事。
说起咖啡,即便是爱喝咖啡的国人可能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不产咖啡,或中国咖啡品质一般。其实这可大错特错了。
云南保山的小粒咖啡,是云南保山潞江特产,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即在国际咖啡市场上大受欢迎。世界一流咖啡专家评价云南咖啡颗粒均匀饱满、气味清新、香气浓郁、口感醇厚,可以与闻名世界的蓝山咖啡相媲美。20 世纪 60 年代“潞江一号”进入伦敦市场,被评为一级品。近几年,世界上著名的雀巢、麦氏等咖啡公司都纷纷到云南开辟原料基地,云南出产的产品也逐渐享誉海内外。
专家解释说,小粒咖啡应种在海拔 800 至 1800 米的山地上,海拔太高则味酸,海拔太低则味苦。云南咖啡多植于海拔 1100 米左右的干热河谷地区,所以酸味适中,香味醇和。从气候条件上看,云南南部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既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及光合作用,又有利于咖啡养分的积累,所以云南小粒咖啡所含的有效营养成分高于国外的许多咖啡品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了云南咖啡浓而不苦、香而不烈,又带一点果味的独特风味。
(节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 题目《咖啡在“茶”的国度》中的“"茶’的国度”是指 。
(2) 根据上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请打“√”。
(1)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人真正认识了咖啡。
(2)颗粒均匀饱满是云南咖啡享誉海内外的原因之一。
(3) 阅读全文,云南保山适合种植小粒咖啡的原因在第 段。其原因可简单归纳如下: 。
(4) 我国某海滨城市,光照时间长,热量充足,山地的海拔在 500 米左右。请问这里是否适合种植小粒咖啡?为什么?
2.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囊萤映雪
古时候□有两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一个叫车胤(yìn)□一个叫孙康□他俩都非常好学□
白天他们要下地劳动,晚上才有空读书。可是他们家里都太穷,常常买不起灯油。夏天,车胤看见萤火虫在空中飞,一亮一亮的,心想,把许多萤火虫放在一起,也许能顶得上一盏灯呢。他就找来一块薄纱,缝了个小口袋,捉了许多萤火虫放在里面。看书的时候,就用这个口袋照着。一个冬天的晚上,刚下过一场大雪。孙康站在门口,觉得雪地里亮堂堂的。他想,雪地这么亮,也许能看清书上的字呢。他拿出一本书,映着雪一看,果然看得清。于是他顾不得天寒,就蹲在雪地上看起书来。车胤和孙康后来都成了有学问的人。
(1) 在文中第一自然段的方框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灯 一 薄纱
一 书 一 大雪
(3) 车胤和孙康买不起灯油,分别想出了什么办法读书?用自己的话概括。
(4) 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应该向车胤和孙康学习什么?
(5) 你曾经在学习中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它的?
3.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天山的湖
碧野
在天山峰峦的高处,常常出现巨大的天然湖,就像美女晨妆时开启的明净的镜面。湖面 ,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水中,把湖山天影融为晶莹的一体。在这幽静的湖中,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 ,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 。
人家说山色多变,而事实上湖色也是多变的。如果你站在高处瞭望湖面,眼前是一片令人赏心悦目的碧水茫茫。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的视线的是鳞光闪闪,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没有一点儿纤尘或者一根游丝的侵扰。
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界限非常分明。传说中有一个湖是古代一个不幸的哈萨克族少女滴下的眼泪,湖色的多变正象征着那个古代少女的万种哀愁。
就在这个湖边,传说中的少女的后代子孙现在已经放牧着羊群。湖水滋润着湖边的青草,青草喂胖了羊群,羊奶哺育着少女的后代子孙。当然,这曾经象征着哈萨克族不幸的湖,今天已经变为实际的幸福湖。
(选自《散文名作欣赏》,有删改)
(1) 根据短文内容,将下面的词语填在第 1 自然段的横线上,并读一读。
明净 幽静 平静
(2) 默读第 2、3 自然段,完成填空。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按照从 到 的顺序写的。湖面近景是 态描写,湖面远景是 态描写。
我喜欢 态的湖面,理由是: 。
4.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毛委员送银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固革命根据地是赣西南革命的中心。1929 年 2 月 17 日,红四军从井冈山浩浩荡荡地挺进到东固山。“毛委员来了!毛委员来了!”欢声雷动。东固山的群众敲锣打鼓,喜气洋洋;村村寨寨杀猪宰牛,盛情犒劳红军战士。
第二天中午,阳光灿烂。毛泽东在警卫员的陪同下走进一家屋内。这农舍十分简陋,与其说是住房,不如说是一间四面通风的柴棚。这里住着一位年纪约二十七八岁的妇女,身边带着两个不满十岁的小男孩。
毛泽东走进农舍,环视了一下,关切地问:“你是东固革命军第七纵队党代表和参谋长赖经邦烈士的妻子吧?”妇女望着眼前陌生的客人,点了点头,用手理了理额前凌乱的头发,平静地说:“是呀,我叫傅伏娇,你们是……”警卫员连忙笑着说:“大嫂,我们是昨天从井冈山来的,今天,毛委员特意来看你。”妇女身边的两个小男孩听说是毛委员,喜出望外。毛泽东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头,亲切地问道:“告诉毛伯伯,叫什么名字呀?”两个孩子抢着回答:“我叫赖厚升。”“我叫赖鹏。”毛泽东会心地笑了笑说:“你们的爸爸是党的好同志哟!”傅伏娇连忙端了一条长条旧木凳请毛泽东坐,她要向毛泽东诉说积压在心头的悲愤。她用有点沙哑而又有些颤抖的声音激愤地说:“敌人杀了我的丈夫,还把我的房子也烧光了。多亏组织上照顾,我如今虽然拖着两个孩子,生活上的困难,总算还能克服。”毛泽东听了烈士妻子的诉说,沉默了片刻后,吩咐警卫员拿来了 30 块银圆,亲手交给傅伏娇,并再三嘱咐:“以后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要及时向组织上反映,不要苦了你和孩子哟!要好好把这两个孩子带大,这是烈士的希望哟!”
毛泽东离开了农舍,傅伏娇和孩子久久地站在家门口,望着毛泽东渐渐远去的背影。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浩浩荡荡:
再三嘱咐:
(2)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慰问——
愤怒——
反馈——
杂乱——
(3) 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群众对毛委员及战士们的热烈欢迎和深厚情谊?
(4)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处细节描写,运用了 、 和 描写,表现了 。
(5) 仔细体会文中加点的词语,从中可以看出毛委员 。
(6) 读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看,“望着毛泽东渐渐远去的背影”,傅伏娇和孩子们会是怎样的心情。
(7)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主要内容。
5.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南山观景
离学校不远有座山,大人们都叫它“南山”。星期天一大早,爸爸妈妈带我到山上去玩。
站在山顶往南看,只见一片绿油油的田野。田野里长着玉米、大豆、高(梁 粱),一眼望不到边。一条宽阔笔直的公路(川 穿)过田野,一直通向远方。
往西看,是片小山坡。半山腰上有一幢幢近几年兴建的住宅楼。山坡的后面是层层叠叠连(锦 绵)不断的青山。山上树木茂盛,郁郁葱葱。
南山的北面和东面,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中心区。城区里有一座座高大的楼房,有一条条宽阔的街道。城外有许多工厂,高耸的烟囱冒着淡淡的青烟。
沿着山间小路往前走,路边是一棵棵枝叶茂盛的松树、杨树,【树叶上滚动着晶(荧 莹)透明的露珠,阳光一照,闪闪发光,仿佛是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小鸟在树上唧唧喳喳地唱歌,好听极了! 瞧,那只百灵鸟妈妈正在细心地喂着自己的孩子。 脚下,是绿油油的小草,在小草中间开着一朵朵小野花,有红的、紫的、黄的……数也数不清。美丽的蝴蝶也飞来了,它看到眼前的美景,不由得翩翩起舞。
啊,我的家乡多么可爱!
选择括号中恰当的字。
(1) 田野里长着玉米、大豆、高( )。
A.梁 B.粱
(2) 一条宽阔笔直的公路( )过田野。
A.川 B.穿
(3) 山坡的后面是层层叠叠连( )不断的青山。
A.锦 B.绵
(4) 树叶上滚动着晶( )透明的露珠。
A.荧 B.莹
(5) 文章第 至 自然段是写作者站在南山顶上看到的景物的。(填阿拉伯数字)
(6) 在第5自然段中用“【 】”画出一个 句,用“_____”画出一个 句。
A.拟人 B.比喻
6.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阳光下的守望
①我见过一位母亲,一位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庄重 凝重)。母亲脸上早已流淌着豆大的汗珠,汗水早就将她的衣衫浸得像水洗一样,她的略带些白的头发(杂乱 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了一尊雕像。
②树前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葫下,母亲神情(肃然 漠然)的脸上挤出个比仲春的冰还薄的笑,小声嗫嚅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③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
④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半个小时,也许是一个小时,母亲就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她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⑤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瓶,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⑥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⑦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1) 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用“√”标出。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守望:
炙热:
(3) 第①段和第②段在刻画母亲的形象时,主要是从 、 、 三个方面来描写的。
(4) 母亲在烈日下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只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这说明了什么?
(5) 你觉得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不少于 25 字)
7.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三峡之秋(节选)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1) 选文是按照 顺序来写三峡的秋景的。
A.时间 B.事情发展 C.方位 D.游览的先后
(2) 下面的三幅图分别展现了作者描写三峡的哪个画面?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3) 根据选文的描写,三峡在不同时间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填序号)
①热烈 ②昏暗 ③明丽 ④静谧
早晨: 中午:
下午: 夜晚:
(4) “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读这句话时,你的脑海中会产生怎样的画面?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吧。
(5) 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olor=]参考答案
1.
(1) 中国
(2) (2)√
(3) 5;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4) 不适合。因为咖啡适合种在海拔 800 到 1800 米的山地上,而且昼夜温差大更适合咖啡生长。
2.
(1) 古时候,有两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一个叫车胤(yìn),一个叫孙康,他俩都非常好学。
(2) 盏;块;本;场
(3) 车胤用萤火虫照亮看书;孙康用雪地的反光看书。
(4) 学习车胤和孙康在艰苦的环境中仍不放弃学习的精神。
(5) 略
3.
(1) 平静;明净;幽静
(2) 多变;颜色丰富;闪闪粼光;银白;淡蓝;墨绿
(3) 近;远;动;静;静;颜色很深邃;能让人的内心平静下来
4.
(1) 原形容人多,声势广大的样子。 重复多次再三强调,代表事情的重要性。
(2) 安慰;恼怒;反应;凌乱
(3) “毛委员来了!毛委员来了!”欢声雷动。东固山的群众敲锣打鼓,喜气洋洋;村村寨寨杀猪宰牛,盛情犒劳红军战士。
(4) 动作 神态 语言 毛委员的亲切,平易近人;
(5) 表现了毛委员对烈士遗属亲切的关怀。
(6) 傅伏娇和孩子们心情激动。他们万万没想到伟大的毛委员是这样平易近人,他们从毛委员对自己的关心中感受到了温暖,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7) 本文主要写了毛委员去看望烈士遗属并送银元给他们。
5.
(1) B
(2) B
(3) B
(4) B
(5) 2;4
(6) B;A
6.
(1) 凝重;凌乱;肃然。
(2) 指母亲坚持站在烈日下等候孩子。
像火烤一样的热,形容极热。
(3) 神态;动作;语言
(4) 说明天气炎热,突出母亲守望之执着。
(5) 例: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孩子能考出一个好成绩,守望的是孩子能有一个辉煌的前程。
7.
(1) A
(2) B;C;A
(3) ③;①;②;④
(4) 示例:太阳照在江面上,波光粼粼。长江像一条金色的巨蟒,汹涌澎湃,后浪推着前浪,呼啸着冲向前方。
(5) 选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