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29812|回复: 0

对话华为杨海松:鸿蒙系统不是安卓复制品,要用一年走完五年的路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4-29 14: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拿起手机,轻轻触碰料理炉上的NFC标签,手机屏幕随即跳出操作界面。系统自动适配了多种食谱,按照制作步骤完成食材选择和处理后,剩下的烹饪过程就完全交给了料理炉。
“使用‘鸿蒙’化家电的一大好处,就是手机无需下载任何APP,有NFC功能即可跨设备操控。”日前,在与新京报贝壳财经在内的多家媒体进行交流座谈时,华为消费者业务AI与全场景业务部副总裁杨海松表示,鸿蒙系统与家电产品的创新结合,给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交互方式。
此前,华为已经多次强调,今年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智能设备将达到3亿台。除了2亿台华为手机和智慧屏等自主设备外,第三方智能硬件厂商能否迅速拥抱鸿蒙系统,成为这一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
杨海松表示,1亿台外部合作设备量背后,是华为推算的鸿蒙系统的生死线——16%以上的市场占有率。鸿蒙不是安卓或者iOS的复制品,在生态建设上,鸿蒙系统最大的挑战是时间,是要用一年走完其他系统五年的路。而在向下一代移动互联网转型的关键期,中国需要快速打造自己的根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和壮大自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杨海松(企业供图)
鸿蒙系统是跨赛道产品,生存关键是16%的市占率生死线
记者:安卓和iOS生态都如此成熟了,鸿蒙系统会不会陷入“重复造轮子”的窘境?
杨海松:实际上我们一直认为,“重复造轮子”是不可能成功的。鸿蒙不是安卓,也不是iOS的复制品。当然,如果我们做一个只能在手机端、单端上运行的操作系统,是可以做的,但是别人为什么要用?鸿蒙是面向万物互联的,我们设计之初就是面向IoT,小到128k的RAN,大到8G以上的手机,一套软件架构我们自己内部做了复杂的解耦,把系统拆成了上千个模块,必须这样才能做到一套软件架构适配多款不同的硬件。只有做到这个我们才能够跟安卓有差异化,如果安卓能做的我能做个七七八八,安卓做不了的我也做不了,那我们认为这不会成功。如果这个跑道是单一跑道,你是永远超不过别人的,所以要想超过,那就要跨赛道。
记者: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曾经热闹一时的操作系统都失败了,鸿蒙凭什么认为自己能成功?
杨海松:我们认为,它们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办法满足操作系统基本的生存底线,就是16%的市场份额。只有苹果和Google能够持续在16%这条生死线的上面,其他还没到16%就下来了,或者刚刚冒点头就快速下跌。所以,对于一个生态来讲,特别是操作系统这类的底层平台软件使用量、市场占有率是它能否活下来、能否成功的最核心的因素。我们对此是比较有信心的,因为我也有终端,至少可以保证我的终端的量,同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态?其实也是这个考量。今年为什么要定3亿的数量目标?不是随便瞎说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可能的市场空间,1亿(外部设备)就是16%的生死线反推的数据。达到1亿,我们认为鸿蒙应该就能够活下来,但是达到这个数量,别的操作系统是用了5年甚至7年的时间,而我们的目标很挑战,要用1年的时间,用1年走完别人5年走的路。
操作系统做出来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说服合作伙伴要靠商业价值
记者:鸿蒙系统要用一年时间走完别人五年的路,现在有哪些当务之急?
杨海松:一是人才的培养;二是环境的构建。在人才的培养中主要面向两类人才,一类是学生,我们已经开始联合学校一起来协同育人;一类是面向大众开发者,我们也会和机构一起发布鸿蒙开发者相关的技术认证和培训。做操作系统,生态是一个非常复杂庞大的工程,如果说开发鸿蒙工作量是1%的话,实际上还有99%没有做,那99%就是生态。操作系统做出来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没有广泛的应用和设备方面的伙伴来使用操作系统,来基于操作系统做不断的应用、服务、设备、硬件的创新,这个操作系统和生态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个生态也不构成生态。
同时,我们必须要提供完善的软件工程和工具的能力,这里面包含“倒三角”下面的这些编程语言、编译器,包括我们的开发工具、开发框架等,这些都是最基础的,需要提供给我们开发者,让大家快速低成本高效地接入生态。
记者:华为靠什么说服第三方合作伙伴,来实现生态领域的拓展?
杨海松:本质还是操作系统的竞争力和商业价值,能不能给伙伴带来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有商业价值别人才会愿意用。不是噱头,不是品牌热度,而是实实在在地帮大家做大商业价值的蛋糕你才能活下去。做产品是什么?我先赚钱,我把产品做好,卖出去我赚到钱了,就OK了。但是做生态是别人先赚钱,所以在这点上一定要跟大家共创共赢,这个转变很大,我们还在不断地自我调整、不断地转换频道,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记者:鸿蒙系统已经在不少IoT产品上出现,传言也即将登陆华为手机,今年鸿蒙生态发展的具体规划是什么?
杨海松:生态方面,去年的规划只选了一个领域就是智能家居,同时也有限地选择了应用的形态,就是像我们的手表应用的创新,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今年的规划,首先3亿搭载的设备量是明确的,同时有“一横一纵”的目标。横向是希望从家居扩展到消费者高频刚需的领域,比如说出行、运动健康、影音娱乐、教育、办公等。纵向希望跟全产业链伙伴来合作,从底层芯片到模组到软硬件集成的解决方案到应用服务提供商,希望纵向把产业链的合作也打造成熟。这就是今年的规划。
移动互联网繁荣背后是根能力的缺失,现在是赶上的黄金时间
记者:鸿蒙是中国自主操作系统最新也可能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尝试,为什么中国一定要掌握自己的操作系统?
杨海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可以说是站在了潮头,诞生了很多伟大的公司,但是,在繁荣的背后也可以看到,中国其实是处于移动互联网价值链的末端,海量的销售只换来有限的利润。
在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转变的今天,国界已经不是那个边境线。数据,包括我们数字的软件基础设施,就变成了我们真正的根能力。这些数据资产一旦被恶意使用,我们消费者的隐私、国家以及产业的安全都会暴露在危险之中。所以,在向下一代移动互联网转型的关键期,中国需要快速打造自己的根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和壮大自己。没有根任何产业不可能枝繁叶茂。
记者:要打造“根能力”,中国企业要补上哪些课?
杨海松:从整个产业链来看,欧美国家从芯片到编程语言到数据库编译器、操作系统以及上层应用,是一个非常健壮的“柱型”,每个领域都很均衡。而反观我们自己,呈现一个“倒三角”状,甚至在有些领域我们还是个黑洞,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没有自己的编程语言,我们都在别人的地基上去盖我们的房子。数据库方面,刚刚有一个华为的Gauss,编译器也仅仅做了方舟,操作系统上,现在有了中国自己的一些操作系统。
记者:你觉得留给中国移动互联网培育“根能力”的窗口期还有多长?
杨海松:我们可以慢慢等待生态的发酵,慢慢等待生态的成熟,但实际上我觉得留给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时间不多了,因为Google、苹果都在瞄准着万物互联,瞄准着AIoT,他们都在做,留给我们的时间、留给中国的时间不多了。当我们这一代移动互联网转型没有赶上的时候,我们又会错过十年的历史机遇,所以我们也觉得这个时间对于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都是黄金时间,就在这一两年。这一两年如果我们没有什么起色,那我们认为下一个根能力还在别人手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03: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