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灏介绍,津南区提出了 " 成立一个专班、引领津南园,确定一份规划、建好津南园,构建一种机制、激活津南园,梳理一批项目、赋能津南园,制定一套政策、做强津南园 " 的 " 五个一 " 工作总方针,采取 " 挂图作战、倒排工期、责任到人 " 的工作方式,以实打实、硬碰硬的工作作风全力推进天开津南园建设运营。
在体制机制建立上,津南区委、区政府组建了津南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驻区相关高校高职纳入其中,组建了工作专班,构建 " 领导小组 + 管委会 + 平台公司 " 的扁平化管理模式。
在创新载体供给上,津南区一方面以海棠科创园、海棠众创大街、大学科技园等 17 万平方米已有科创载体承接科技创业项目;一方面加快建设毗邻南开大学新校区、总面积 24 万平方米的天开智慧小镇一期,计划 9 月底前部分产业载体投入使用。同时,启动建设毗邻天津大学新校区、总面积 16 万平方米的天开智慧小镇二期;并科学有序开发天开智慧小镇剩余约 60 公顷土地;加快编制海河教育园区三期高研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为产业化项目提供 3.32 平方公里土地。此外,提升盘活双港工业园、津南开发区西区等产业载体,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充足空间。
在科技项目对接上,津南区高水平运营 7.7 万平方米的海棠众创大街,累计引进科技型企业 150 余家,培育雏鹰企业 47 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48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7 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11 家。不断提升现有 3 家市级大学科技园发展能级,已引育企业 146 家。坚持 " 边建设、边招商 ",天开小镇一期对接天南大科技成果 19 个、产教融合项目 10 个,二期已与工业母机、储能、人工智能等项目团队达成合作意向,对部分承接载体进行定制化建设。
在创新生态打造上,一是已制定出台《津南区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和《津南区关于加快引育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十条措施》,常态化实施 " 揭榜挂帅 "、院校联络官等制度,持续发布院校能力、创新载体等机会清单,满足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在落户、购房、教育、创业就业、科技金融、成果转化产业化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二是成立海河宽带智汇产业基金和智选创投基金,引进中美绿色、北洋海棠二期等一批优质市场化基金,正在推进建立海河智能制造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建设天开津南园政务服务中心等 " 一站式 " 服务平台,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专业化增值服务。三是以驻区高校和高职为依托,既培养有 " 科学家精神 " 的研究型人才,又输出有 " 工匠精神 " 的技能型人才,为津南园提供全链条人才支撑。四是充分发挥 " 田园型 " 定位,以海教园超过 50% 的总体绿化率,超过 60% 的 " 蓝绿 " 空间占比,让创业者呼吸的每一口新鲜空气都感到心旷神怡,为创业者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五是海教园服务功能完善,现有南开学校等市级优质教育资源,周边拥有 3 家三级甲等医院,与吾悦广场、永旺梦乐城、万豪、喜来登等高端商务配套仅有一路之隔,龙湖、中海等知名房企商品房、人才公寓可以满足各类人才住房需求。六是充分发挥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优势,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等一批高水平展会活动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广阔的开放平台,打造产学研展城融合、独具发展特色的津南园。
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积极对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高职,深入挖掘科研资源和可转化项目,推动与华海清科、海尔洗涤、中电科四十六所等区内优质企业实施联合创新,精心培育一批 " 专精特新 " 种子企业、中小企业、" 小巨人 " 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更多更强的市场主体、更多的现实生产力。深入对接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创新主体,用好校友资源,引进落地一批科技型头部企业和高质量校友企业,构建更多更完善的产业链产业群,实现更多的增加值和税收。
加快优化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创新政策,发布了产业引育若干政策和人才、科技 2 个专项政策,后续还将出台若干个细化配套政策,构建 "1+N" 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创新体制,持续深化 " 揭榜挂帅 ",开发 " 揭榜贷 "" 揭榜险 " 等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加强与产业基金、科创基金深入合作,引入专业成果转化服务团队,推动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创新文化,继续发布企业能力、应用场景等机会清单,引入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做大做强产业创新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津南分中心等机构,设立政务服务绿色通道,支持引导广大师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