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11|回复: 0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强劲,数字文娱独角兽企业数量全国第一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4-29 02: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原标题: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强劲,数字文娱独角兽企业数量全国第一

4月27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文化科技蓝皮书: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21-2022)》。蓝皮书显示,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持续跨上新台阶。无论是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数字文化娱乐独角兽企业数量,还是“全国文化企业30强”数量、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数量,北京均居全国首位。

Qo3EMeXMoWq3tP3q.jpg

4月27日,北京文化数字化发展研讨会暨《文化科技蓝皮书: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21-2022)》发布会在京举办。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摄

北京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蓝皮书显示,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基础不断夯实,融合投入总体趋势向好,融合产出成效日趋显著,经济社会等融合环境显著优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持续跨上新台阶。北京文化科技融合促进企业整体实力持续增强,龙头企业发展强劲。

2021年,科技部等5部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名单,共认定了25家单体类示范基地,北京有6家机构在名单之列。至此,北京地区已有11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包括1家聚集类示范基地和10家单体类示范基地。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发达的数字技术,北京高估值的数字文娱型独角兽企业继续领跑全国。2020年的独角兽企业榜单显示,北京数字文娱独角兽企业共11家,在全国占比约为60%。

“全国文化企业30强”入选企业数继续位居前列。2020年,北京地区的完美世界、光线传媒、保利文化3家企业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歌华传媒、北京演艺集团、四达时代、掌阅科技4家企业被列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入选企业数居全国首位。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公示名单中,全国共有369家出口企业,北京地区共有69家企业,其中北京市属企业34家;全国共有122项重点出口项目,北京地区共有31项。这对于引领带动北京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蓝皮书还指出,通过北京与天津、上海、浙江、四川、广东等五省市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总体优势突出,但文化基础设施与社会文化基础的构建仍有改善空间,文化制造业的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文化产业亟须寻找新的创新突破点。

北京传统演艺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

蓝皮书指出,随着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发展,近年来北京科技与创新表演服务的融合也在日益推进。

在疫情的倒逼之下,传统演艺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例如北京演艺集团,建立了“京演剧场”线上演出平台,在2020年推出了首届线上演出季,在快手等平台上的线上总观演人数超过2亿人次,是2019年集团全年所有线下演出观众总数(285万)的70倍。对演艺行业来说,互联网除了是一种宣传手段之外,还是其创新发展的新领域、新阵地,线上演出将逐渐成为演艺行业发展的新常态及新的增长点。例如,2021年10月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东城区委宣传部、西城区委宣传部、北京演艺集团承办的“会馆有戏”系列演出之“遇见颜料”在青云胡同中的颜料会馆登台,此次演出以“民乐+”为主题,加以多样的艺术门类融合嫁接和数字技术的使用,串联起颜料会馆与现代的演出审美,营造了沉浸式氛围。

同时,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线下消费场景的受限,倒逼演艺机构加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促使传统创作表演业态向“云端”转型升级,“云看展”“云演艺”“云视听”“云旅游”等不断涌现,释放新的发展活力。如北京京剧院推出传统大戏赏析栏目,将《龙凤呈祥》《四郎探母》等12台传统经典剧目推送到“云剧场”,获得较好成效。

蓝皮书提出,数字舞美将成为舞台发展的主流与方向。以“梅兰芳数字人”为例,它是以26岁的梅兰芳先生本人为原型,将3D影视级CG仿真技术、人工智能多模态交互技术及3D引擎的实时交互实时渲染的跨领域技术融合,最大限度地再现了梅兰芳先生。

专家:北京文博非遗资源传承和保护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

发布会上,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光华就“科技支撑北京文博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做了观点分享。

江光华指出,科技支撑文博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是顺应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时代之趋势。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MR、3D影像技术等数字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文博非遗的保护、生产、制造、传播、消费和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有助于促进文博非遗更加人格化、数据化、个性化、智能化、体验化,推动文博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北京的文博非遗资源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现代科技手段不可或缺。如故宫博物院发布了《“云游”故宫指南》,让观众在家也能逛故宫、看展览、赏文物、学历史;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国博邀您云看展”“国博珍藏云欣赏”等线上专栏。通过“互联网+”助力文博非遗传播与营销,除了博物馆建立的网站之外,抖音、快手、新浪网和千龙网等门户网站、去哪儿网等旅游网站、北京本地宝等生活网站都成为传播北京非遗文化的窗口。

江光华认为,在文化和科技日益融合的时代,北京还加强布局引导,推进文博非遗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建设,强化科技与文博非遗跨界型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与文博非遗资源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北京非遗网站等传播平台,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发挥文博机构主体作用,深耕本土文化并打造文化IP,做优做强文创产业。利用国际博物馆日、贸易博览会、文化博览会等平台,推动全民参与,促进北京文博非遗资源的创新发展,提升北京文博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张彦君




来源网址:https://www.sohu.com/a/671325121_1149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6 09: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