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设立多只投资基金、拥有超3700家初创企业…香港科创产业积极谋变
近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拜访国家科学技术部,并出席特区政府与国家科学技术部签署有关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合作协议的仪式。李家超表示,科技创新是香港其中一个最积极、最主动发展的领域,香港正全力发展科创,不断为经济注入新动能。
香港特区政府在最新一年度的《财政预算案》中,用大量篇幅聚焦科技创新,力求推动经济朝高质量方向发展,并点出了数字经济、第三代互联网(Web3)及构建国际绿色科技及金融中心三大发展重点。
如今,香港创业气氛渐浓。根据香港投资推广署向证券时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香港已经拥有超过800家金融科技公司及超过3700家初创企业,超过10家“独角兽”(估值逾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在香港建立总部,涵盖先进制造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生物医药、物流科技等领域。
种种迹象表明,香港试图在传统金融、地产等支柱产业之外,拓展新的增长动力——科技创新。
特区政府去年底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明确科创发展的四大方向并提出八大重点策略,为未来5至10年的香港科创发展制定清晰的发展路径和系统的战略规划,引领香港实现国际创科中心的愿景。
香港期待,这座城市可以孕育出更多的大疆与商汤。
香港积极打造科创中心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智能制造部杨浩坤是近几年香港创业潮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
2019年,杨浩坤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主攻金属新材料方向的研究,恰巧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招聘新材料领域的专家,“香港本地培养的金属材料方向的人才比较少,所以生产力促进局近几年招聘了不少行业专家和顾问,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环保、生物科技等方向。”杨浩坤告诉记者。
杨浩坤称,生产力促进局主要工作就是帮香港本地企业解决技术方面难点。“之前香港本地有家企业,客户找他们想做电子散热器的外壳,外壳有两个作用,一是保护电子器件,二是散热。但现有压铸铝合金原材料达不到高散热性要求,且产品良 品率很低。而我在与企业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我们之前有一个类似的研发项目,关于应用于电子产品的铝合金和镁合金压铸技术,刚好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生产问题。目前该企业已经开始尝试采用生产力促进局开发的材料生产电子散热器外壳。”
在杨浩坤看来,香港目前的创业氛围非常浓厚,不仅得到政府的财力支持,而且逐渐从基础性研发转向产品应用落地。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也积极邀请内地创客人才来香港发展。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总裁毕坚文向记者表示,预计今年将有多条智能生产线在香港投入运作,涵盖食品、医药、新材料等行业,继续推动香港工业发展。
为打造国际科创中心,特区政府还成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由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担任董事会主席。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管理在未来基金下设立的香港增长组合、大湾区投资基金、策略性创科基金以及新成立的共同投资基金。
具体来看,香港增长组合基金规模220亿港元,大湾区投资基金50亿港元,策略性创科基金50亿港元,共同投资基金300亿港元。其中,策略性创科基金主要用于投资对香港具有战略价值的科技企业级项目,大湾区投资基金主要用于资助湾区内能为香港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不同行业的科创企业,共同投资基金则主要用于吸引企业来港投资和发展。
据香港投资推广署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香港已经拥有超过800家金融科技公司及超过3700家初创企业,有超过10家“独角兽”在香港建立总部。而在2015年,香港的初创企业数量只有约1000家。香港的创业环境明显转好。
特区政府早已意识到,在蓬勃发展的金融、地产、贸易及旅游等传统产业之外,需要挖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令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的同时,也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比如前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多次在公开场合明确支持香港科创企业发展是她任期内的施政重点之一。
2022年李家超出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随后公布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提出到2032年研发支出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从目前的0.99%提升至2%,初创企业数增至约7000家,创科产业从业人员从4.5万余人增至不少于10万人,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提升至5%……一系列量化指标,让香港创科界人士看到了特区政府破解创科发展痛点、加快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决心。此外,在今年的《财政预算案》里,用大量篇幅聚焦科技创新,力求推动经济朝高质量方向发展。
自上而下的支持,给了市场和创业者信心。
推动与大湾区多领域合作
香港投资推广署初创企业高级经理吕缙勇称,过去五六年,特区政府提供了超1500亿港元基金,投资于初创企业。
但香港各大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却往往被束之高阁,未能成功转化。
为此,特区政府推出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支持大学成立初创团队,将其研发成果商品化,从而创造经济价值。为进一步推动研发成果落地,特区政府给每所大学的资助额倍增至1600万港元。
此外,特区政府设立了“香港科技园”和“数码港”两个科技产业园区,科技公司可以低成本入驻产业园区内的孵化器,政府提供租金补贴、财政补助等,帮助初创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落地和商业转化。
针对一些硬科技企业和高端制造业,香港设立先进制造中心,初创企业可以先在香港进行小规模的原型制造和测试,待生意模型跑通后,再到内地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制造。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AI人工智能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我们正在和周大福合作,这边做AI系统研发,应用落地在广州。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对周大福整个生产流程进行优化设计,合理制定生产周期、库存等指标,再确定产量,进行整个供应链的管理。”
而作为科研技术的策源地,香港各大高校也主动出击,积极拥抱大湾区的合作。3月8日,由香港城市大学牵头带领其他香港院校的多个科创项目集中亮相“深圳创投日”走进坪山的活动,吉娜思生物、华港龙生物等团队进行了“HK Tech 300”创业项目专场路演。
“HK Tech 300”是香港城市大学在2021年推出的创新创业培育计划,推动研究成果及知识产权转化为实际应用。迄今已有超过1300人参加了培训,超过110家初创公司获得最高100万港元天使基金投资。
华港龙生物科技就拿到了“HK Tech 300”计划的种子和天使基金,公司创始人伍子龙告诉记者,团队的冰冻微针研发成果已在全世界权威的科学期刊之一《自然·生物医学工程》发表,他希望能在深圳实现产业化落地,如果坪山、河套地区或者前海等地能有配套的实验室、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集聚,也期待能得到更多内地的资金支持或者产业资本的关注。
伍子龙表示,内地拥有相对完善的医药医疗器械审批法规制度、产业链和众多早期项目的投资人,与香港高校丰富的高技术研发人才及港交所上市制度形成很好的互补。
“当下最需要配套生产一种便于携带的低温冷冻医用冰箱。”伍子龙说,“我们用冰冻微针技术递送胰岛素,能有效解决传统胰岛素注射给药的诸多痛点。也可以联合内地药企,打造一款创新的微创胰岛素产品,让整条产业链国产化,减低供应链稳定性风险。”
这是香港创业团队和香港高校首次组团参加创投日活动,这样的两地互动只是个开始,期待未来更多项目落地,跑出深港科创合作的加速度。
正如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谢智刚所言,通过深港协同和“有为政府”、“有为市场”的高效助力,再加上两地科创园区互动、两地专项基金支持,一个长期展示科创成果的交易会,相信一定能孵化出一大批科创“独角兽”,为深港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注入新动力。
责编:岳亚楠
校对: 赵燕
来源网址:https://www.sohu.com/a/656796529_99897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