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今年的春耕生产更有看头。来看记者在江苏的春耕一线调研。
" 星 " 眼观苗情 高分卫星遥感观测麦田长势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江苏小麦播种常年在 3500 万亩左右,相当于 320 万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总和。要完成这么大面积麦田的苗情监测,我们的科研人员有了新的探索。我们来看,我身后就是江苏省农业农村大数据指挥中心,通过大屏幕,麦田田苗情一目了然。依托于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南京国家农创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农田信息采集实现了全年不间断的远程操作。
通过卫星获取的数据,我们如何来判断苗情呢?专家介绍说,核心就是依靠高分卫星的空中拍摄和传感技术。
江苏省农业农村大数据指挥中心春耕服务专班 杨文治:目前我们可以提供全省每 8 天一次的冬小麦长势监测数据,在地图中颜色越浅越靠近绿色的,说明长势越好。除了冬小麦长势监测之外,我们也提供针对油菜、水稻等多种作物的长势监测功能。
江苏省农业农村大数据指挥中心春耕服务专班 杨文治: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田间实时的一个画面,从这个左下角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温度、湿度等影响农业生产的气象要素,这些数据怎么来的呢?依托于我们布设在田间的很丰富的物联网设备,比如说小型气象站。
" 气象站 " 立田头 农业气象观测网越织越密
在农业生产中,田间气象站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记者跟随江苏省农业农村大数据指挥中心春耕服务专班先后来到位于浦口区、江宁区以及六合区的项目区,这几个项目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建有小型田间气象站。
气象千万变,十里不同天。如今,有了田间气象站对农田环境温度、湿度、雨量、光合有效辐射等气象要素的自动监测,农业生产中的施肥打药、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灌溉也就有了更多科学依据。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泥桥村村民 竺传斌:传感器它是测这一片苗情的,虫害、土壤湿度等各方面都及时跟踪。
麦田守望者 新农人带来农业发展新机遇
麦田里的新技术,既改变了原有的种植方式,也吸引了更多的新农人返乡创业。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 1220 万人,成为一支兴农生力军。
在南京市浦口区兰花塘高标准农田,小麦生长到了拔节期,在这里开展飞防作业的是一位 90 后的新农人。
南京市浦口区谷满满合作社负责人 邵立昌:那不会的,作业航线都非常均匀,而且定位误差都是厘米级的,不像我们过去自己打药都是凭感觉的,这个肯定比过去先进很多。
记者:这个投入肯定也不小,钱是从哪儿来?
记者:农民现在种地用秒和分钟来计算了。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谷满满合作社飞手 王敏:去年第一年干活,我作业了 4 万亩,我很骄傲。
(总台央视记者张勤 梁丽娟 蒋树林 杨滢 马敏杰 杨伟东 浦口融媒 六合融媒 江宁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