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9|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深圳市2018年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8-4-22 21: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深圳市2018年高三年级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人的行为能力以及提供各种超感官体验时,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每天各种无用信息占据人们的大量时间,使人们非理性冲动增多,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淡薄,也更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媒体与受众两方面入手,积极寻求对策。
从媒体角度看,媒体可以利用信息智能匹配技术降低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这项技术以数据分析为依托,使信息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从而与受众的需求相匹配。比如,一些媒体机构根据用户个人需求方面的关键词、以往浏览的相关数据以及学历、职业、爱好等特征信息,进行汇集、整理、跟踪和分析,并根据用户充值、消费、反馈等数据信息,了解和掌握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潜在需求,进行精准的信息推送。虽然公司主要以推广自己服务项目为目的,但这种技术更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会大大减少许多有意无意强加于受众的信息,从而降低了受众进行信息处理的时间成本,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收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这样的智能匹配模式会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和特色化。比如,有的技术可以根据手机定位,确定用户是在办公场所、家里还是旅途中来推送合适的视听内容;还可以根据用户手机的睡眠模式、工作模式等确定推送时间,以及根据某一信息关注度的高低确定是否推送。
从信息受众角度看,受众需要提高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受众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即对媒介本身带来的危害及个人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认识的能力。任何时候,受众都要保持对新媒介的主动权、选择权,不能被媒介技术左右,而要学会组织与控制信息和技术。这种主动选择权是建立在一定的媒介素养基础上的。除此之外,受众还需要加强法律、伦理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素养,能够准确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并掌握好在新媒介上的话语行为的规范和尺度,从而将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既要推动媒介的技术革新,又要提升受众对信息的批判思考能力。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媒介技术真正为我所用,形成媒介与受众的良性互动。
(摘编自马慧茹 冶进海《理性面对新媒介的信息海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媒介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是人们在信息海洋中没有获得主动权、选择权。
B.人们因无用信息泛滥而形成的非理性冲动,会导致紧张和焦虑情绪的产生。
C.信息智能匹配技术可以根据受众需求实现智能化、个性化信息的精准推送。
D.以推广服务项目为主要目的,决定了媒体很难真正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新媒介有着负面效应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减少新媒介负面效应的对策。
B.全文围绕为何要理性地使用新媒介这一问题,从两个密切相关的角度来展开分析。
C.文章的第二段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特点、优势以及发展。
D.文章先提出新媒介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接着分析解决方法,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精准推送使受众得到好处,对此受众仍要保持清醒头脑。
B.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持续发展,得益于手机、网络的普及和媒体的广泛应用。
C.缺少媒介素养的人,难以组织与控制信息,也肯定无法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
D.如果受众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不能提高,媒介技术革新的成果就要大打扣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朗读与呐喊
莫 言
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还参加全县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他很可能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质量很好,供不应求。
方快引发了朗读的热潮。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
后来当了兵,我能慷慨激昂地念报纸的才能被指导员发现,让我在团部欢迎新兵大会上发言。调到军校后,领导错以为我文化水平很高,便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讲哲学,政治经济学,我哪里懂这些!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也要冲上去。
那年寒假,我背了一大堆书回家探亲。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了,就一遍遍地读。当时我以为我讲的是标准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我讲的是“高普”(高密普通话)。我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最后是手舞足蹈地呐喊。全不顾墙外有耳,全不顾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那时我们家东厢房里还养着一头牛,每当我呐喊时,母亲就会进来劝我:别吆呼了,你把牛都吓得不吃草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我也颇为得意。三十多年后的一次聚会,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员说:我们当年给您起了一个外号叫“野狼嗥”——我心中一怔,才知道他们受了我多少折磨。
去年秋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叶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听了叶先生的话,我想,是的,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用标准普通话读出的诗词,确实很好听,但其实都不是古典诗词应该发出的声音。告别叶先生后,我曾把门窗堵严了吟唱过几首唐诗宋词,感觉无比畅快。但我知道,叶先生的自由吟唱会赢得满堂彩,而如果我敢登台放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快执意叫“我”的乳名,是因为他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则是他当年曾凭着朗读而无比辉煌,“我”也曾是他的追随者之一。
B.文中的语文老师很了不起,他不仅有着在乡里人嘲笑中坚持自我的勇气,也有着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
C.文章善用加强语势的方法传情达意,如连用三个“成了”表现方快出名后的得意,连用三个“全不顾”表现“我”朗读时的投入。
D.方快与“我”,一个因历史原因而寂寂无闻,一个因抓住偶然的机遇而改变了命运,文章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
5.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6.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09年,中国政府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2014年,政府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政策性利好”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业蓬勃发展。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340多万辆,而在中国销售的电动汽车占比就超过了50%。
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了车企利用政策漏洞骗补的个案。另外,中国新能源汽车存在“大而不强”的现象。微型纯电动汽车凭着价格低廉、可直接上牌照、能获得政府补贴等优势,占据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的65%(2017年数据),但这些车型排量小、技术含量低。在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和整车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国际一流品牌仍存在不小差距。
(摘编自林芝罘《解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失 补贴政策待完善》)
材料二: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央财政负担不断递增,2016年补贴清算资金就高达58.59亿元。
2016年12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布通知,从补贴门槛、补贴方式、补贴金额、骗补惩罚等四个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明确要求2017年的国家补贴在2016年的基础上降低20%。
2017年12月,四部委发布公告,规定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这一政策虽作用于消费环节,但最终受益者还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当然,消费者的“用脚投票”也会倒逼新能源汽车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提供更好产品。
2018年2月,四部委发布通知,大幅减少补贴金额,并对新能源汽车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电动汽车中,只有续航里程长、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高的车型才能得到更优厚的补贴;而以知豆D2、北汽新能源EC系列等为代表的微型纯电动汽车,在补贴减半甚至失去补贴的情况下,将逐步失去价格竞争优势。微型纯电动汽车制造商为获取补贴,必须进行技术改造。
(摘编自谢光耀《四部委新政下狠手 新能源客车财政补贴大降》)
材料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资料来源于2013-2018年我国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分析)
材料四:
有关部门表示,政府将在2020年底全面退出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为保证政策衔接,《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2018年4月1日起施行,以建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化补贴机制。该办法对所有车企提出燃料消耗量积分(即油耗积分)与新能源汽车积分两项考核指标。达标获正积分,未达标获负积分。油耗正积分、新能源汽车正积分都能在关联企业间转让;油耗正积分还能结转至下一年底使用,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不能结转。所有负积分都必须在当年内用正积分来抵偿。油耗负积分可用油耗正积分或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抵偿,而新能源汽车负积分只能向关联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来抵偿。
该办法还规定,新能源汽车在油耗积分计算中,可直接以2~5倍的数量参与计算。可以说,新能源汽车能够在油耗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中得到双重优惠。因此,生产新能源汽车几乎成了未来乘用车企业油耗积分达标的最佳选择。那些在新能源汽车布局上明显滞后的传统车企,未来势必要额外增加不菲的“买分”成本。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解读》)
7.下列对“材料四”中“管理办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积分如果是正分,可以选择出售给关联企业;如果是负分,只能从关联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来抵偿。
B.某车企的油耗积分如果是负分,它可以选择从关联企业购买正积分来抵偿,也可以选择用上年度结转的正积分来抵偿。
C.某车企如果某年度在油耗积分、新能源汽车积分这两项指标中有一项未达标,就不得不额外增加不菲的“买分”成本。
D.该政策实施的目的是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而且让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再依赖政府的补贴,进一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微型纯电动汽车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占比很大,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大而不强”,补贴政策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B.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实施与延期,使得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资金来进行技术升级。
C. 知豆D2等微型纯电动汽车难以满足2018年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提出的更高的技术要求,因此补贴被减半甚至失去补贴。
D.相比2013年,2018年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对续航里程数的分类更细,其目的是减少对所有纯电动汽车车型的补贴。
E.参照2016年,可看出2018年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对续航表现不佳与续航表现优秀的车型,采取完全不同的补贴政策。
9. 我国政府部门针对新能源汽车“大而不强”的现状,进行了哪些政策引导?请简要概括说明。(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咸,字逢儒。登淳熙二年进士第。调内江县尉,县吏受贿,赋民不均。咸以闻于部使,为下令听民自陈利病,而委咸均其赋。改知果州南充县,转运司辟主管文字。岁旱,税司免下户两税,转运使安节以为亏漕计,咸白安节曰:“苟利于民,违之不可。”安节从之。蜀岁收输绢钱,民以为病,咸白安节,核入节出,奏岁减二十余万缗。大修学宫,政以最闻,改知普州。开禧元年,边事兴,四川宣抚使程松奇其才,辟主管机宜文字。咸贻书劝松捐金帛,募死士,搜人才;考图籍以疏财用之源,视险要以决攻守之计。松复书深纳,然实不能用。副使吴曦蔑视松易置将兵不关白正使咸忧之复说松收义士为缓急用据险厄立关堡以备不虞松又不能用。迁利路转运判官。曦叛臣于金,关外四州继没,人情大骇。咸留大安军督军粮,檄其守杨震仲振流民,备奸盗,众稍安。安丙密以曦反谋告咸,咸即遣人告松,松不之察。曦以咸蜀名士,欲首胁之以令其余,檄咸议事,咸不往,遂之利州。安丙寻奏以咸总蜀赋,从之。时僭乱后,帑藏赤立。咸至武兴,与丙商榷利病,兵政财计,合为一家。核诸司羡余,移支常平广惠米。汰弱兵二万余,规画备至,故军兴增支之数,皆不取于民。咸昼夜精勤,调度有方, 不二岁,钱粮布帛饶足。嘉陵江流忽浅,或云金人截上流,咸不动,疏而导之,自益昌至于鱼梁,馈运无阻。金州地险,咸增馈米以实之,人皆曰:“金州之险,金人不可向,何益之为?”咸曰:“敌至而虑,无及矣。”未几,金人犯上津,赖以固。召为司农少卿,卒。丙列奏其功,赐谥勤节。
(节选自《宋史卷一百七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副使吴曦蔑视松/易置将兵/不关白正使/咸忧之/复说松收义士为缓急用/据险厄立/关堡以备不虞/松又不能用/
B. 副使吴曦蔑视松/易置将兵/不关白正使/咸忧之/复说松收义士为缓急用/据险厄/立关堡/以备不虞/松又不能用/
C. 副使吴曦蔑视松/易置将兵不关白/正使咸忧之/复说松收义士为缓急/用据险厄/立关堡/以备不虞/松又不能用/
D. 副使吴曦蔑视松/易置将兵不关白/正使咸忧之/复说松收义士为缓急用/据险厄/立关堡/以备不虞/松又不能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漕计,指漕运总量。漕运是古代利用水道来调运粮食(公粮为主)的运输方式。
B. 以最闻,指因政绩考核优秀而闻名。古代考核政绩时划分的等级以上等为“最”。
C. 图籍,图是指地图;籍是指书籍。古代官府通过图籍来了解疆土、居民等情况。
D. 檄,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在本文中作动词,用檄文告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咸长于政事,体恤百姓。内江县官员贪贿无为,赋民不均。陈咸陈情部使,部使让他听准百姓自陈利病,并让他来做调整赋税工作。
B. 陈咸应变有方,效果显著。吴曦叛宋投金,多地失守,民心震惊。他督促收集军粮、发布文告赈济流民、防备奸盗,百姓最终安定下来。
C.陈咸总理蜀赋,调度有方。安丙推荐他总理蜀地赋税,他和安丙一同研究财政现状,把兵政财计合为一家,合理调度,收到明显效果。
D.陈咸面对困境,积极有为。面对嘉陵江被金人上游截流的传闻,他并不惊慌,而是积极疏导航道,使得从益昌到鱼梁的航运保持畅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丙密以曦反谋告咸,咸即遣人告松,松不之察。
(2)咸曰:“敌至而虑,无及矣。”未几,金人犯上津,赖以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
韦应物
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
犹存袖里字,忽怪鬓中丝。
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
更能连骑出,还似洛桥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故人稀”点出诗人的处境,暗寓人事的变迁,以淡淡的悲伤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 诗人的衣袖里仍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这一细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
C. 第四句将眼前人与昔日印象相比照,由此引起内心的波动,反映诗人对友人的关爱。
D. 颈联用两个典型的画面,表现诗人与友人客舍对饮的畅快淋漓,江行唱和的兴致盎然。
E. 整首诗意象绚丽丰富,风格飘逸豪放,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
15. 这首诗的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你对此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表现出作者心系国家安危、渴望赴边建功的豪情壮志。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古代圣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脱贫攻坚到了关键时刻,只要我们勠力同心,真干实干,就一定能打赢这场攻坚战,兑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
②当年他的大女儿和小儿子哭着抱住他的腿不让他走,儿女情长,令他心如刀割,但为了事业,他咬咬牙,还是毅然登上西去的列车。
③支教老师梁俊和山区孩子们演唱的《苔》,质朴无华,却如天籁;他们让观众用“歌的形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
④林教授讲课时,喜欢从现实生活具体案例中寻找切入点,呈现事实真相;然后避实就虚,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寻求规律,直指本质。
⑤美国出现贸易逆差的根源是其国内经济失衡,不解决财政赤字问题,不增加居民储蓄,单靠保护主义来解决问题,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⑥画家借李白的形象抒发胸臆,以笔墨挥洒豪情,飘逸飞动的墨线与李白浪漫清俊的诗章并驾齐驱,将诗仙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南甜北咸”虽然是个笼统的说法,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地区差异的明显特征,也反映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B.全民阅读的推动者与其强迫读者从手机刷屏转到纸质阅读,倒不如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帮助读者提高阅读的质量,为他们搭建优质的手机阅读平台。
C.《国家宝藏》这样的文物类节目的兴起,很好地满足了人们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来学习文物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需求,因而受到人们追捧。
D.大家观看了《厉害了,我的国》,电影里中国桥、中国路等超级工程的震撼影像,彰显了祖国的强大实力,也感受到国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9.下列情景中给朋友发的短信,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祝贺生女儿)近日闻尊夫妇喜添千金,弄瓦之庆,遥以致贺。
B.(邀请来吃饭)拟在敝舍准备盛宴,如蒙惠然肯来,荣幸之至。
C.(问候病情) 闻君抱恙,不胜垂念,谨致问候,祝早日康复。
D.(拜托帮忙)冒昧唐突干请,所恳之事,务必慨允,不胜感激。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亚里士多德与计算机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正是他提出的逻辑推理系统,    。这一系统产生前,人们对事物进行判断只能        ,因此能做出的判断也是有限的。这一系统产生后,无需任何经验的参与,只需通过逻辑推理就可以得到“逻辑真理”。这对计算机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计算机和人不同,      ,尤其需要一套不依赖于生活经验的逻辑推理体系。
21.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
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在小人横行、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的北宋官场里,周敦颐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
“做人的底线”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可以主观选择的,后者是强制的。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讲成长经历及学习心得。他说自己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现在,他正跟着研究生导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有位同学向他提问:“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color=]2018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color=]语文参考答案及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C级。
【试题分析】A项前半句“新媒介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源于原文第一段,后半句“人们在信息海洋中没有获得主动权、选择权”源于原文第三段。从全文看,文章主要是从“媒体”和“信息受众”两大角度进行对策分析,因此,需要把对策转换为问题或原因,即“从媒体可以利用信息智能匹配技术降低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可以转换为“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高”,从“从信息受众角度看,受众需要提高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转换为“受众使用新媒体缺乏理性”。由此可知A错。B项源于原文第一段。原文说“每天各种无用信息占据人们的大量时间,使人们非理性冲动增多,人际关系越来越淡薄,也更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三者是并列关系,而题目表述为因果关系,所以B项错误。C项源于原文第二段,原文“一些媒体机构根据用户个人需求……进行精准信息推送”“虽然公司主要以推广自己服务项目为目的,但这种技术……接收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整合两层意思,可知C项正确。D项,原文意思是媒体非常“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以达到“推广服务项目的目的”,所以D错。)
2.【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是要求考生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B。A项是对原文论证前提和指向性分析。立论前提由原文第一段“新媒介在……同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可以推知;立论指向问题解决策略,即,“减少新媒介负面效应的对策”。B项错。B项是对文章核心论证问题的分析,前半句“文章围绕着为何要理性地使用新媒介这一问题”中“为何要理性地使用新媒介”概括错误,“为何”与“如何”区别很大,“为何”是原因分析,“如何”是怎样做,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分析。B项的后半句“从两个密切相关的角度来展开分析”分析正确。文章就是从“媒体”和“受众”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文章最后一句“媒介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可知二者关系密切。C项是对论证方法的分析。第二段有两处“比如”,即使用了举例论证方法;而两处举例论证所论证的内容概括为“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特点、优势以及发展”。由此可知C项正确。D项是对原文整个论证结构的分析。原文第一段提出新媒介发展的现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两个角度,中间两层分别从“媒介的技术革新”和“受众对信息的批判思考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一段则作出总结,得出结论。
3.【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A项前半句源于第二段,后半句是根据原文的第二段做的推断,文章第三段分析的就是“受众理性的媒介素养”,从现实生活逻辑也可以推出这个判断。所以A项正确。B项是对“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持续发展”条件的推断,这个推断符合生活逻辑。C项是对“缺少媒介素养”对一个人在新媒介时代可能有的结果,相关内容可以从第三段进行推断判断。C项对推出的两大结果“难以组织与控制信息”“肯定无法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表述过于绝对。D项是对“受众理性使用新媒体能力不能提高”的影响分析。文章从“信息智能匹配技术”与“受众媒介素养”“良性互动”进行分析论证,内此推知“媒介技术革新的成果就要大打扣折”成立,可知D项正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4.【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散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A项是对散文内容的梳理,第一段提到,“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第一段末尾提到“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后文又提到,方快因为朗读而成当了班长,有了名气,并带动班里朗读的风气,而“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所以A项正确。
B项,文中提到“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一方面他“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这体现他“坚持自我的勇气”,另一方面,面对方快的恶作剧,他连声叫好,还提拔方快做班长,方快成了好学生,并获得全选朗读比赛第三名,这体现他“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所以B项正确。
C项,三个“成了”、三个“全不顾”都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加语势,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可知这种语势正是表现了方快成名后的快意,“我”朗读时的忘我,所以C项正确。
D项,“文章借此表达了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夸大了命运的威力,对主题的理解有误。从文章内容来看,方快因朗读而找到自信与尊严,年老卖豆腐时仍认为自己不比莫言差;莫言因朗读、呐喊而改变命运,都反映了在文中命运所起的作用是次要的,主观的努力远比命运更加重要。
5.【参考答案】(1)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2)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3)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有了波澜。(4)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5分)
【命题立意】本题拟从画线句子的鉴赏角度着重考查考生对散文语言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是语文课上学习的新课《青蛙》的一段,语文老师带领“我们”朗读的内容。这段“引文”有多重别有意味之处。第一,它的内容与朗读者的身份及情境的巧妙吻合:“老青蛙”—语文教师,“满塘的蛙”—“我们”;“先发出单音的独唱”—老师带领我们朗读,“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我们齐声朗读。第二是引文中的“青蛙”与课堂里的“青蛙”。“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教室里有“青蛙”,是“我们”都知道的,它们也会听到这段朗读,也将会被方快踢倒瓦罐跳出来而引发教室大乱,这个“恶作剧”是“我们”又期待又害怕的。第三,借青蛙写方快与语文教师之间的有趣味的关系。等到教室内因青蛙的出现而大乱时,只有方快一人还在朗读:“……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这里的“青蛙”比喻的是语文教师。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因此,这段引文与文章内容的贴切,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表达效果。同时划线部分的老青蛙,暗含有方快和其他学生对语文老师的嘲弄之意,对一个不和时俗的,古板的乡村教师的嘲弄。老师对此浑不自知自己正被嘲笑,依然带着学生激情的朗诵朗诵,使老师形象更加滑稽。学生们早年不懂事的嘲弄与成熟后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形成了对比,使老师形象更加鲜明。
这种表达效果可以从情境的象征意味、画面声色情态的生动可感、人物关系的多重写照等多处进行鉴赏。
6.【参考答案】(1)为了深化文章主旨。“吟唱”表现“我”心态的成熟,“我”更认可用自己腔调来吟唱,也不害怕登台放腔,比以往更加勇敢自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2)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吟唱”是对前面的“朗诵与呐喊”的有效补充,反映“我”由追随他人到迎难而上、再到勇敢自信的成长历程,丰富文章的内涵。(3)为了让文章笔法灵活,跌宕起伏。“吟唱”宕开一笔,却又与前文意脉贯通;以“朗诵与呐喊”之外的“吟唱”收结全文,看似闲笔,却巧妙回应文章主旨,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妙处。(每点2分,共6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文章的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看题目主要是发生于“我”、“方快”因朗读而发生的事件和回忆,但是,散文的文体特点就在于它可以有“宕开一笔”的写法。“宕开一笔”也称之为“闲笔”,就是主发要内容发展到关键紧要处或已经看似结束之时,故意把笔宕开,腾出几笔或延宕出去写其他事情。在写文章上,其实闲笔不闲,表面上它是节外生枝,实际上它对文章结构的安排、中心的表达、调动读者的兴趣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写自己“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如果前文的普通话的朗诵、再到我为了准备讲课的“呐喊”都是无法让读者获得对“读”的“专业”认同的话,那么,叶嘉莹先生的“吟诵”应该能获得这种“专业认同”,但是,作者从叶先生那里获得了对“吟唱”的理解:“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而自己引发的感慨就是“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这样会“感觉无比畅快”,而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这里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唱出自己的声音,活出自己的精彩。
题目设问为“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而没有用“表达有什么作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设问方式,也是以此任务事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阅读,避开答题套路。这一“延宕”或“闲笔”写法,主要从对揭示深化主旨、丰富文章内容、引发读者兴趣等方面进行鉴赏与评价。
7.【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的检索、筛选材料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通过寻找、锁定、分辨、提炼,来判断选项信息的正误。本题的阅读范围在题干上已有明确,就是材料四即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解读”的理解。A项来源于“油耗正积分、新能源汽车正积分都能在关联企业间转让”、“而新能源汽车负积分只能向关联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来抵偿”,A项只概述“新能源汽车”正负积分的转让与抵偿办法,对于正积分,用语为“可以”,对于负积分,用语为“只能”,A项选择正确。B项来源与A项相同,是从油耗积分的角度来考查。原文表述为“油耗负积分可用油耗正积分或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抵偿”,可知B项前半句“某车企的油耗积分如果是负分,它可以选择从关联企业购买积分来抵偿”正确;根据原文“油耗正积分还能结转至下一年底使用”可知后半句“也可以选择用上年度结转的正积分来抵偿”正确。
C项来源于“油耗负积分可用油耗正积分或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抵偿”,由此可以推知,“新能源汽车积分这两项指标中有一项未达标”时,不一定需要通过“买分”来解决。所以C项错误。
D项内容属于对材料四政策引导效果及作用的理解与推断。应该说,这几则材料都是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政府所做的对补贴政策进行调整来展开的。应该结合材料三的表格以及材料四的最后一句“那些在新能源汽车布局上明显滞后的传统车企,未来势必要额外增加不菲的‘买分’成本”进行推断,这项自2018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政策的用意,当然包括“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两项内容。材料四“有关部门表示,政府将在2020年底全面退出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也进一步证明了要让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再依赖政府的补贴。因此D项正确。
8.【参考答案】CE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材料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选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A项内容源于材料一,“微型纯电动汽车凭着价格低廉、可直接上牌照、能获得政府补贴等优势,占据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的65%”既说明微型纯电动汽车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占比很大,又能证明补贴政策的促进作用。且材料一明确指出补贴政策“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业蓬勃发展”,因此,A项中“补贴政策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表述有误。B项,“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资金来进行技术升级”有误,根据材料二,“这一政策虽作用于消费环节,但最终受益者还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免征的车辆购置税直作用于消费者,并非直接给车企,政策表明带给车企实惠的方式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C项,正确,根据材料二,“电动汽车中,只有续航里程长、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高的车型才得到更优厚的补贴”,而知豆D2等微型纯电动汽车,补贴减半甚至失去补贴,由此可以倒推这些车型在续航和电池方面表现不佳。D项,“相比2013年,2018年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对续航里程数的分类更细”有误,材料三显示,2013年比2018年多80-150公里档位的补贴,“其目的是减少对所有纯电动汽车车型的补贴”有误,根据材料三,对2018年续航里程大于400公里的纯电动车,补贴并没有减少。其真实意图是:从总量上减少补贴,同时通过差异化管理,促进纯电动车提高技术,延长续航里程。E项正确,根据材料三,2018年对续航表现不佳车型(80-150、150-200两档)减少补贴,对续航表现优秀的车型(300-400、大于400两档)增加补贴。
9.【参考答案】(1)从补贴门槛等四个方面做严格的规定。(2)延长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期限。(3)“减少补贴金额,并提高新能源汽车获得补贴的技术门槛。”或者“减少补贴金额,并对新能源汽车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答案点1、2、3分别对应材料二2016、2017、2018三年的国家政策。答案点3的表意略有偏差。首先,原文用的是“并”字,可能同时施行两个政策:“减少补贴”“提高获得补贴的技术门槛”。第二,补贴政策不是提高汽车的技术门槛,而是只有达到某门槛的汽车才能获得补贴。第三,如果从后文倒推,可以得出没有达到技术门槛的汽车获补将减少。但无法证明减少的补贴只有这一块,可能存在总补贴额减少,里面技术类补贴额也消减了的情况。所以,建议如上表述)(4)实施积分管理,由国家补贴变为市场补贴,使新能源汽车得到实惠。(每点1分,共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多则材料内容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目要求考生在检索、提取材料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将多个材料的内容进行梳理、贯通重新组合,然后概括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我国新能源汽车‘大而不强’”的表述来源于材料一,这应该是下面几则材料的背景材料,下面几则材料都是基于这种“大而不强”而采取的各项政策。考生可以从对这则几则材料的时间界限以及这个时间区间内所采取的政策进行概括。这道题是考查概括、整合内容的能力,要有全局观,概括起来不会太难。
整体上来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难度在于阅读心理的影响而不在回答问题上。阅读心理的影响主要是材料看似多而杂,数字、图表、文字的夹杂,给考生在应考心理上制造压力,但是,围绕几则材料涉及的中心话题有一个整体印象和把握,然后再对多则材料稍加梳理,在细致处多用心细读,在问答题上多有整体观、概括提炼,这种意在考查考生走向社会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要求的题目,也很难出多么难的题。因此,这类题要心细、沉稳而有求满分的追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在A项设置两处错误,“据险厄”“立关堡”应该为并列的举措,“以备不虞”为目的。C、D项各设置三处错误,“不白正使”为动宾搭配,不可断开;“为缓急用”中的“为……用”搭配不可断,“据险厄”与后“立关堡”为同一结构。
(原文为“副使吴曦蔑视松,易置将兵,不白正使。咸忧之,复说松收义士为缓急用;据险厄,立关堡,以备不虞。松又不能用”。)
11.【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以及语境中文言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
【试题分析】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含义的词语,结合上下文,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文化意义,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考查漕运方面的知识。“漕”字的本义即为“利用水道转运粮食”,“计”,根据原文中“亏”可知“数量”。B项考查古代考核政绩方面的内容,“闻”指得名,被知晓等。C项考查是是关于古代地理、户籍的词语。根据原文“考图籍以疏财用之源”,可知这“图籍”应该与理财有关,可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籍。(《荀子·荣辱》:“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所,慎不敢损益也。”杨倞注:“图谓模写土地之形,籍谓书其户口之数也。”)D项“檄”字比较熟悉,但也要结合文意判断。文中“檄咸议事,咸不往”,可见并不是文书之意,可以理解为用文书征召。
12.【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又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分析概括的内容是传记的第一部分内容。陈咸任职内江县尉,面对当地“官员贪贿无为,赋民不均”的现状,陈咸作为一个中等官吏,自己陈情上级部使官,借助上级的力量和委任施行官职,可见他在政事的“得体”与“尽责”上,都是有特点的;从他担任“调整赋税的工作”的目的上看,他处理政事是从“体恤百姓”的角度去考虑的。B项分析概括的主要内容为陈咸任迁利路转运判官期间。当时身为四川宣抚副使的吴曦叛宋投金、造成乱局,陈咸为稳定局势,主要做的工作有“督促收集军粮”、 “檄其守杨震仲”,但是具体的“发布文告赈济流民、防备奸盗”的行为都是“太守杨震仲”所为(在实施),这是第一处错误。第二处错误则是对安定民心效果的概括,原言为“民稍安”,“百姓最终安定下来”的表述不准确。 C项涉及陈咸到利州和武兴两地后的内容。“安丙寻奏以咸总蜀赋”、“与丙商榷利病,兵政财计,合为一家”等内容概述正确,“不二岁,钱粮布帛饶足”为效果的表述,也正确。D项涉及陈咸“疏导嘉陵江”的内容,“或云金人截上流,咸不动”可知他处变不惊的心态。具体内容,转述不误。
13.【参考答案】(1)安丙暗中把吴曦投金弃宋的谋反计划告诉陈咸,陈咸马上就派人告诉程松,程松却不去核查这个情况。(关键实词有“密”“察”;关键虚词有“以”“即”;重点句式“松不之察”。)
(2)陈咸说:“敌人来了再去考虑,可能就来不及了。”不久,金人(果然)侵犯上津,金州靠提前做好的准备来固守不失。(关键实词有“犯”“无及”“ 未几”;关键虚词有“而”“以”;重点句式“赖以固”。)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方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章的理解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关键词有“密”“察”两处。“密”意是暗中,暗地里;“察”意为了解。关键虚词有“以”和“即”。“以”的宾语是“曦反谋”,动词是“告”,可知“以”为介词“把”;“即”意为“就”,“马上”。重点句式“松不之察”,为宾语前置句,即“不察之”,指“曦反谋”一事。第(2)句关键实词有“无及”“未几”“犯”“赖”;关键虚词有“而”“以”;重点句式“赖以固”。

[color=]【参考译文】

陈咸字逢儒,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中进士。(初)调内江县(属四川)尉,当时县吏受贿,不能公平收取民赋,陈咸把这种情况上报部使,让他授权地方官吏听取百姓反映陈述弊端,部使官员委托陈咸平均民赋。后改南充(属四川)知县,转运司征召陈咸主管文书。那年大旱,朝廷税司部门免除百姓两种税赋,转运使安节认为这样会影响朝廷的漕运收入,陈咸禀告安节说:“如果这项措施是对下户平民有好处的,违备它是不应该的。”安节听从了陈咸的建议。蜀地每年强行征收绢钱,致百姓怨声载道,陈咸禀告安节,应该核定收入,节约开支,并奏请上司每年减免20余万缗。陈咸还大修学宫,政绩卓著,改任普州(今四川)知州。开禧元年(1205年)边关发生战事,四川宣抚使程松视其才华出众,授陈咸主管机宜文字,他向程松写书信建议程松拿出金帛,招募为国效死的将士,网罗人才,考查土地和户籍(材料)以疏理财用之源,根据险要的地势情况来决定攻守的策略。程松复信深表接受,实际上没有采用。副使吴曦瞧不起程松,调动将兵,不告诉正使。陈咸对此深感忧虑,又劝程松收纳义士作为战情紧急的备用,要据守险要扼口,建立关隘战堡,来防备意外的变故,程松仍然没有采纳。陈咸后来迁任利路转运判官。吴曦叛宋投金,关外四州(阶、成、和、凤)相继被割给金国,民情大惊。陈咸留下大安地区的军队来督促军粮,发布文告给大军地区的太守杨震仲让他赈济流民,防备奸盗,百姓才稍稍安定。安丙暗中把吴曦造反的阴谋告诉陈咸,陈咸立即派人告诉程松,却不去深入了解(侦察、核查)这个情况。吴曦觉得陈咸是蜀地名士,就想欲先胁迫他让他来影响其他将兵(投降金人)。他向陈咸用公文征召请他来议事,陈咸(觉察到其中的阴谋)没有前往,于是就去了利州。安丙不久又上奏朝廷让陈咸总理蜀地赋税财政,陈咸接受了这个建议。当时国家动乱之后,国库出现赤字。陈咸到武兴,与安丙商讨(现实中)赋税政策的利弊,把军事和行政财政合为一体,请安丙上奏朝廷。(陈咸)又查核诸司财政盈余,移支常平广惠粮仓的米粮。减弱兵二万多,精心规划,所以用于发展军队的新增支出的资金,全不从百姓收取。陈咸日夜精心理财,调度有方,不到两年,钱粮布帛充盈富足。嘉陵江流量突然减小,有人说这是金人在上游截流造成,陈咸并不为所动,在当地疏通河道引导流向,从宜昌到鱼梁,确保粮草运输无阻。金州地势险要,陈咸增拨金州粮草来充实战斗力,人们都说:“金州地势那么险要,金人根本不可能有进攻的可能,那给金州增加粮食有什么必要呢?”陈咸说:“敌人来了再去考虑,可能就来不及了。”不久,金人(果然)侵犯上津,金州靠提前的准备来固守不失。(后来)被朝廷征召为司农少卿。去世后,安丙上报他的功劳,赐谥“勤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14.【参考答案】AE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理解诗句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读懂诗歌的基本内容与其内在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回答此题的关键。诗的首联写两人相逢的背景。选项A。第一句“楚塞故人稀”,写诗人当年的朋友现在已经很难得有机会见到了,流露出怀念故友的淡淡悲伤。但第二句“相逢本不期”和颈联和尾联都表现出与故友的重逢之喜,只有“忽怪鬓中丝”一句处含有“淡淡悲伤”的意味,但后面又回复至喜悦之中,因此,全诗感情基调愉悦,选项A错误。选项B,第三句“犹存袖里字”,两人阔别多年,诗人仍然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并时时放在袖中,方便展看,可见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选项C,忽然发现鬓发中已经有了银丝,两人这次相遇,跟上次相比,从变化中推测人生际遇,理解正确。选项D,颈联“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写相遇后两人再一起共印同行,表达作者的快乐之情。两人在旅舍中对饮满杯的美酒,在江边并辔而行交流满箱的诗句,当然让人兴致高昂。所以表述正确。选项E,“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是这首诗突出的思维跳跃、起承转合的特点;但意象不是绚丽,而是多用日常细节,风格也不属于飘逸豪放,而是清新自然。所以,选项E错。
15.(6分)【参考答案】结句不结情,诗情更深化(推进喜悦之情)。“更”句表示两人除偶遇之外,还能并辔同游,这是更大的快乐;“还”句表示仍然能像以前在洛桥一样,将愉悦之情又推进了一层。
打通时(今昔)空(扬州、洛桥),巧妙拓展意境。(也可答“虚实结合”)现在的连骑共行让人想起当年在洛桥并辔同游的情景,现在与过去的场景相重叠,写出作者与故友相聚的喜悦。
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还跟当年在洛桥时一样,当年的经历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写出一点得3分,其中结论句2分,分析句1分。总分6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
【试题分析】
韦应物这首抒与老友意外重逢的五律诗,恰如多级台阶的渐进登高,一层层提升,尾联虽为收结,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却并没有收束。这首诗的“起承转合”上都不同于寻常所见。关于这一特点,在E项的选择内容后半句“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有所涉及,可为考生阅读时的提醒。本题题干“这首诗的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你对此加以赏析”可以有四层指令,一是定位尾联,二是笔法灵活,三是意蕴丰富,四是赏析。“尾联”就要考虑诗的结构,“笔法”就要考虑这一联的写法,“意蕴”就是要考虑这一联的表情达意之处,“赏析”是考查角度,是审美鉴赏。
“更能连骑出”中的“更”字,前引上面两联中的“存袖里字”“怪鬓中丝”“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预示着老友相遇后存出、诗酒之外更让人激动的连骑而出,诗的空间与意境都有很大拓展,情感的表达当然更加强烈;“还似洛桥时”的“还”字,将此时与异时连通,将扬州的“连骑”与昔日洛桥的“连骑”两个场景重叠,丰富了诗的意境,深化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从全诗来看,这是尾联,承担整首诗的收结功能,这却是开放式结尾,仿佛给人“诗人与故友连骑而出”而不知终结的印象,结诗增加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参考答案】
(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A级。
【试题分析】本题内容分别出自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和韩愈在《师说》,前者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后者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建议的诵读篇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
【试题分析】第句中的成语“勠力同心”(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写法为“勠力同心”,此前的版本写法为“戮力同心”),勠力:并力,合力;同心:思想一致,很齐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使用恰当。第句的成语“儿女情长”,比喻男女之间或家人之间的感情深厚,难舍难分。这里的“儿女”是“男女”之意,在这里被误用了。第句的成语“无与伦比”,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伦:类、同辈。符合语境,使用正确。第句中的成语是“避实就虚”,意思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句中指从实践转到理论,“实”与“虚”所指代的与成语意义内容全然不同。使用错误。第句中的成语“缘木求鱼”,意思是意为爬到树上去找鱼。借以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符合语境。第句中的成语“并驾齐驱”,意为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借以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句中的“墨线”和“诗章”,是风格上的相通,而非实力上的相近。使用错误。
18.【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
【试题分析】B、C、D都存在错误,但病句类别不同。B项语序不当。“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状语语序不当,应该放在“帮助读者”后,直接修饰句子谓语“提高”;C项搭配不当。“受到人们的追捧”的主语应该是“《国家宝藏》这样的文物类节目”,不是“兴起”;D项结构混乱。(也可以理解为杂糅或主客颠倒)。“感受到国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的主语应该是“大家”,不是“震撼影像”。
19.【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
【试题分析】本题以“发给朋友的短信”的情境为载体,重点考查古雅语言应用的得体。B项“准备盛宴”过于夸耀,不合情境;C项“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这里使用错误;D项“务必慨允”有强迫之意,不合情境。
20.【参考答案】示例:
使计算机的发展成为可能(或:推动计算机的发展)(2分)
依赖有限的生活经验(2分)
完全没有生活经验(1分)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正确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本题给出一个语段,其中三处空缺,要求在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语句。
本题给出一个语段,其中三处空缺,在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语句。语段的主要内容是说亚里士多德逻辑推理系统与计算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把握所给材料的核心话题,根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和相关信息提示,准确地进行补写并不困难。
先看空缺。空前的一句“正是他提出的逻辑推理系统”,这句中的“他”显然是指亚里士多德,而段首句“亚里士多德与计算机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中的两个相关主体,可以推知,句的陈述主体应该是“计算机”,但整个句的主语是“亚里士多德”,因此,这一句的主语仍是亚里士多德,只能用使让句引出“计算机”,因而填入句为“使计算机的发展成为可能(或:推动计算机的发展)”。这句填写的困难最大,因而赋分为2分。
再看第句。可根据句后的“人们就可以不再依赖于经验与事实”推断出来;可根据段首句“在亚里士多德逻辑推理系统产生前”推断出来,也较有难度,2分;句可根据它前后两句综合推断而得,难度一般,赋分1分。
21. 【参考答案】“良知”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属于自我约束(内心的自律),后者属于外在的制度。“长辈的命令”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只约束个体,后者约束大家。
只指出相关语句,得1分,分析合理,得2分。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论证思维合乎逻辑、论证与观点统一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的文段结尾考场作文的写作实际进行改编。文段有概念阐释句,有观点句,有例证句。文段论证层次清晰可观;论证语言语体特征鲜明,是相当不错的论证分析文段。但是,文段的最大问题是偷换概念。文段引述《现代汉语词典》进行概念阐释,也深得议论文写作之法。但是,下面的自我阐释就出现将“规则”概念偷换成“做人的底线” “做人的底线”应该更倾向于“品德”或“道德修养”。“规则”与“品德”,一外一内,差异巨大。然后周敦颐的事例分析时又将“规则”概念“漂移”至“良知”,导致文段概念含混,论证无理,无力。在论述“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这一分论点时,概述了生活事实“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将论题中的“规则”换置为“命令”是,将遵守命令与遵守规则混淆,无法支撑文段观点。整段文字表述,由于多处论证中出现概念的偷换、漂移,导致整个论证看似言之凿凿,实在缺乏论证需要的内在逻辑,致使论证无理无力。
四、写作(60分)
22.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19: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