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8|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河北省邯郸市一中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9-6 21: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河北省邯郸市一中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三、四题选一题作答)

[color=]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与白话保持着严格的距离。散文发展史,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文言文发展史。其间虽然偶有白话的渗透,但大局不改。然而,文言这种不言而喻的至尊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黄遵宪以及谭嗣同、陈荣衮等都曾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裘廷梁更是以白话为维新之本,甚至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梁启超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将文言撕开了一道难以弥合的裂口。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民国代兴,白话文运动更加轰轰烈烈,席卷南北,所向披靡。到《新青年》创立,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更是接连发表文章,像精心设计的组合拳一般,对已经摇摇欲坠的古文施以致命打击。
中华民国时期,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明确提出要对今日之文学改良,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八事,文字虽然还较温和,但里面分明隐藏着要用“活文学”也就是白话文学替代古文的用心。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更将胡适的“改良”升级为“革命”,毫不隐晦地说:“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而笔锋所向,尤在“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将他们戴上“十八妖魔”的高帽,而“桐城派”等“今日吾国文学”,因为“悉承前代之敝”,也同样在宣战打击之列。《新青年》同期还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信,该信一边大力赞赏胡适白话体文学主张,一边又以挑衅的口吻指出:“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见此又不知若何咒骂。虽然,得此辈多咒骂一声,更是价值增加一分也。”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谬种”的骂辞,所骂对象也更加接近当代,火药味又浓三分。
按说,面对这种公然挑战,与传统文学有瓜葛的文人学者,特别是无端遭到辱骂的桐城派,应该挺身而出,群起反攻。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或许是经过长期的白话文思想冲击,人们已经真切感受到古文确实已经日薄西山,白话文的世纪就要到来,真切地感受到胡适、陈独秀所言是大势所趋,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出来应战。他们有的徒兴哀叹,有的静观其变,有的干脆改弦易辙。严复以为:“此事全属天演,革命时代,学说万千,然而施之人间,优者自存,劣者自败,虽千陈独秀,万胡适、钱玄同,岂能劫持其柄?则亦如春鸟秋虫,听其自鸣自止可耳。”
不过,事情总有些例外,林纾就是这例外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还在胡适、陈独秀们在《新青年》上高声叫阵时,林纾很快在上海坚定予以回击。遗憾的是,历史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林纾挺立中流,以身作闸,挽狂澜于既倒的勇气固然可嘉,但无论如何还是无法以一己之躯阻挡大江东去。
(节选自罗书华《古文最后的守夜人》)
1.下列各项对文中改良古文论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启超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给予了地位至尊的文言难以恢复元气的一击。
B.《新青年》的创立,为改良古文的论战提供了主阵地,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是冲锋陷阵的主将。
C.文言的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严重挑战,其表现之一就是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八事”,主张文学改良。
D.同为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的言辞比胡适的更为犀利、一针见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先秦以来,中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从这个角度来说,散文的发展史也就是文言文的发展史。
B.晚清时期的黄遵宪等人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挑战文言的地位,之后的白话文运动更加速了文言隐退的步伐。
C.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并把笔锋指向了明前七子、后七子,指向了八家文派的代表人物。
D.一些传统的文人学者已真切地感受到了古文已经走到末路,因此面对胡适等人的挑战,只有林纾等极少数的人进行反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启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但其性质不同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它仍然属于古代白话文的范畴。
B.钱玄同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之上,把“谬种”骂辞的矛头指向古文,对古文的批判更加具有火药味。
C.严复站在一个更高点,认为白话文替代古文是自然的进化,人类必须顺其自然。
D.就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言,白话文替代古文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而且是进步的表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玚,字德琏,吴郡吴人也。少倜傥,好谋略,博涉经史,尤便书翰。王僧辩之讨侯景也,王琳为前军,琳与玚同门,乃表荐为戎昭将军、宜都太守,仍从僧辩救徐文盛于武昌。会郢州陷,乃留军镇巴陵,修战守之备。俄而侯景兵至,日夜攻围,玚督所部兵悉力拒战,贼众奔退。高祖受禅,王琳立梁永嘉王萧庄于郢州,征玚为太府卿,加通直散骑常侍。及王琳入寇,周遣大将史宁率众四万,乘虚奄至,玚助防张世贵举外城以应之,所失军民男女三千馀口。周军又起土山高梯,日夜攻逼,因风纵火,烧其内城南面五十馀楼。 时玚兵不满千人,乘城拒守,玚亲自抚巡,行酒赋食,士卒皆为之用命。周人苦攻不能克,乃矫授玚柱国、郢州刺史,封万户郡公。玚伪许以缓之,而潜修战具,楼雉器械,一朝严设,周人甚惮焉。及闻大军败王琳,乘胜而进,周兵乃解。玚于是尽有中流之地,集其将士而谓之曰:“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遂遣使奉表诣阙。高宗即位,以玚功名素著,深委任焉。太建四年,授都督荆、信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出镇公安。玚增修城池,怀服边远,为邻境所惮。后主嗣位,复除通直散骑常侍,兼起部尚书。后主频幸其第,及著诗赋述勋德之美,展君臣之意焉。又为五兵尚书,领右军将军,侍中如故。玚事亲以孝闻,于诸弟甚笃睦。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时兴皇寺朗法师该通释典,玚每造讲筵,时有抗论,法侣莫不倾心。以年老累乞骸骨,优诏不许。祯明元年卒官,时年七十二。(节选自《陈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B.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C.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D.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禅也叫禅让,如尧让位于舜。后指帝王把帝位让给别人。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B.阙是皇宫门前两边的望楼,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前往朝廷,又可指前往京都。
C.“陈”和“周”是南北朝时的两个朝代,陈在宋、齐、梁之后,周在梁、唐、晋、汉之后。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意为回老家安度晚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
A.孙玚通晓谋略,战功卓著。侯景围攻,他率部下全力抵抗,顺利解围;与大将史宁作战时,在兵力悬殊、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仍让周兵吃尽了苦头。
B.孙玚审时度势,能屈能伸。他先前跟随王琳做梁永嘉王的太傅卿、通直散骑常侍,当王琳兵败之后,他召集将士分析形势,假意归顺,保留实力,伺机而动。
C.孙玚劳苦功高,深受恩宠,高宗即位后,非常信任和重用他,派他都督军事,把守重镇;后主继位后,常常亲自拜访他,并写诗称赞他的功绩。
D.孙玚博学多才,被人钦慕。他自幼涉猎广泛,博览群书,后又造访讲经之处,经常和高僧谈论佛经,并时有论辩,让僧侣们心悦诚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玚伪许以缓之,而潜修战具,楼雉器械,一朝严设,周人甚惮焉。(5分)
(2)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度浮桥①至南台
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color=][注]①浮桥:今福州市闽江旧大桥,宋时是由船只连成的浮桥。②九轨:轨,指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九轨”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8.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5分)
9.颈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屈原在《离骚》书写了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相似的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一诗由思忆青春年华起笔,写得如梦如幻,最后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追梦已醒,只是当时不甚分明的慨叹。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水面月光美丽、湖中明月如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天火
阿来
多吉跃上那块巨大的岩石,口中发出一声长啸,立即,山与树,还有冰下的溪流立刻就肃静了。
岩石就矗立在这座山南坡与北坡之间的峡谷里。多吉站在岩石平坦的顶部。背后,是高大的乔木,松、杉、桦、栎组成的森林,墨绿色的森林下面,苔藓上覆盖着晶莹的积雪。岩石跟前,是一道冰封的溪流。溪水封冻后,下泄不畅,在沟谷中四处漫流,然后又凝结为冰,把一道宽阔平坦的沟谷严严实实地覆盖了。沟谷对面,向阳的山坡上没有大树,枯黄的草甸上长满枝条黝黑的灌丛。草坡上方,逶迤在蓝天下的是积着厚雪的山梁。
多吉手中一红一绿的两面小旗举起来,风立即把旗面展开,同时也标识出自身吹拂的方向。他挥动旗子的身姿像一个英武的将军。他口诵祷词。多吉是在呼唤火之神和风之神的名字。呼唤本尊山神的名字。他感觉到神灵们都听到了他的呼唤,来到了他头顶的天空,他的眉宇间掠过浅浅的一点笑意。
他在心里默念:“都说是新的世道,新的世道迎来了新的神,新的神教我们开会,新的神教我们读报纸,但是,所有护佑机村的旧的神啊,我晓得你们没有离开,你们看见,放牧的草坡因为这些疯长的灌木已经荒芜,你们知道,是到放一把火,烧掉这些灌木的时候了。”神们好像有些抱怨之声。
多吉说:“新的神只管教我们晓得不懂的东西,却不管这些灌木疯长让牧草无处生长,让我们的牛羊无草可吃。”
他叹息了一声,好像听见天上也有回应他叹息的神秘声音,于是,他又深深叹息了一声,“所以,我这是代表乡亲们第二次求你们护佑。”他侧耳倾听了一阵,好像听见了回答,至少,围在岩石下向上仰望的乡亲们从他的表情上看到,他好像是得到了神的回答。在机村,也只有他才能得到神的回答。因为,多吉一家,世代单传,是机村的巫师,是机村那些本土神与人群之间的灵媒。平常,他也只是机村一个卑微的农人。但在这个时候,他伛偻的腰背绷紧了,身材显得孔武有力。他混浊的眼睛放射出灼人的光芒,虬曲的胡须也像荆刺一样怒张开来。
“要是火镰第一下就打出了火花,”多吉提高了嗓门,“那就是你们同意了!”说完这句话,他跪下了,拿起早就备好的铁火镰,在石英石新开出的晶莹茬口上蒙上一层火绒草,然后深深地跪拜下去。
“神灵啊!让铁与石相撞,让铁与石撞出星光般的火星,让火星燎原成势,让火势顺风燃烧,让风吹向树神厌弃的荆棘与灌丛,让树神的乔木永远挺立,山神!溪水神!让烧荒后的土地来年牧草丰饶!”
唱颂的余音未尽,他手中的铁火镰已然与石英猛烈撞击。撞击处,一串火星迸裂而出,引燃了火绒草,就像是山神轻吸了一口烟斗,青烟袅袅地从火绒草中升起来,多吉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团升着青烟的火绒草,对着它轻轻而又深长地吹气,那些烟中便慢慢升起了一丛幽蓝的火苗。他向着人群举起这团火,人群中发出齐声的赞叹。他捧着这丛火苗,通了灵的身躯,从一丈多高的岩石顶端轻盈地一跃而下,把早已备好的火堆引燃。
几十支火把从神态激越庄严的人们手中伸向火堆,引燃后又被高高举起。多吉细细观察一阵,火苗斜着呼呼飘动,标示出风向依然吹向面南朝阳,因杂灌与棘丛疯长而陷于荒芜的草坡,他对着望向他的人群点了点头,说:“开始吧。”
举着火把的人们便沿着冰封峡谷的上下跑去。每个人跑出一段,便将火把伸向这秋冬之交干透的草丛与灌木,一片烟障席地而起,然后,风吹拂着火苗,从草坡下边,从冰封溪流边开始,升腾而上。剩下的人们,都手持扑火工具,警惕着风,怕它突然转向,把火带向北坡的森林。虽然,沟底封冻溪流形成的宽阔冰带是火很难越过的,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每一个人都知道,这火万一引燃了北坡上的森林,多吉蹲进牢房后,也许就好多年出不来了。
就因为放这把山火,多吉已经进了两次牢房。
今天,上山的时候,他从家里把皮袄与毛毯都带来了。有了这两样东西压被子,即使在牢房里,他也能睡得安安心心,暖暖和和了。大火燃起来了,引燃了那些荒芜了高山草场的坚硬多刺的灌丛,沿着人们希望它烧去的方向熊熊燃烧。来年,这些烧去了灌丛的山坡,将长满嫩绿多汁的牧草。
烧荒的滚滚浓烟升上天空,这大火的信号,二十多公里外的公社所在地都可以看到了。要不了几个时辰,公安开着警车就会出现在机村,来把多吉捕走。
(节选自《天火》,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小说以多吉的祈火、引火、点火为主线,主线清晰,情节富于变化,笔法老练,凸显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B.小说开头两段交代了主要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庄严而神秘,造成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四段多吉在心里的默念,既展示出他对新的世道的强烈不满,更展示出他对旧神的虔诚信奉。
D.作者擅长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重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摹,并且注重了景物与环境描写对人物的衬托作用,使人物个性鲜明。
E.小说中人物的姓名设置、景物特点和动作、语言等细节的描写,让小说蒙上了神秘、庄重的色彩,并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温暖气息。
(2)小说主人公多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析。(6分)
(3)小说设置多吉呼唤神、跪拜神、唱颂词这些细节有何作用?(6分)
(4)多吉与村民引燃了火,但小说的题目是“天火”,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屠呦呦与青蒿素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蒿”就是蒿类植物。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在《诗经》产生近3000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也正是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公元340年间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份,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份,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效果,也大幅降低了其毒性。这种编号为191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这一发现是青蒿中有效成份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青蒿素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他们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用中草药治疗疟疾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Plasmodium.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与使用氯喹的病人对照组疟疾病人相比较,使用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份,确定这种有效成份的化学结构。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抗疟疾效果极好,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作诺奖“风向标”、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和另外两位科学家一起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也成为首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相关链接
①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颁奖词:“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②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B.《肘后备急方》中对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份,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C. 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
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E. 文章引用《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使之首尾圆合,而且也暗示、象征了屠呦呦思想品质的。
(2)你从屠呦呦身上发现了那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3)约瑟夫·戈尔斯坦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发现和发明创造有什么区别?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分别指的是什么?试简要说明(6分)
(4)从屠呦呦的成功之路中,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试简要说明。(8分)

                       
                       

[color=]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①马谡虽然才气过人,却______,不宜独当大局。可惜孔明心存偏爱,未能谨记刘备的忠告,关键时刻派马谡驻防军事重镇,以至街亭失守。
②严重违纪违法的原因,一是放松世界观改造,没有加强党性修养;二是_____,没有贯彻好民主集中制;三是道德品质低下,没有重视德行修养。
③如果菲律宾停止干扰中国政府公务船依法执行公务,事态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菲律宾______,事态就可能升级,向更复杂化和长期化发展。
A. 一意孤行 刚愎自用  独断专行   B. 刚愎自用 独断专行 一意孤行
C. 独断专行  一意孤行  刚愎自用   D. 独断专行 刚愎自用  一意孤行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国务院常务办公会做出“扩大房地产税试点范围”的决定后,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着手开展“房产税试点扩围”候选城市的筛选。
B.近年来,家庭生活剧呈“井喷”之势,这既是大家竞相模仿复制的结果,也是对涉案剧、宫斗剧的限制政策,使得很多编剧把家庭生活剧作为首选造成的。
C.新近出台的进口、信贷以及PMI等前瞻性经济数据表明,在经历了两年的增速下滑后,中国经济正在走出下行区间,回升态势已经确立。
D.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群体日益重视,不仅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多参与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而且帮助他们解决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文学是心灵的抚慰剂。许多人因为孤独而爱好文学,许多人因为穷困而爱好文学,也有一些人因为富足闲适而爱好文学—— ① 是出于什么原因, ② 他们信仰文学,崇尚真善美,文学 ③ 会让他们变得安贫乐道,富而不骄,让他们的内心充实、自信、淡定、颖慧。我总是天真地认为,真正爱好文学的人,都是天底下最善良的群落, ④ 坏, ⑤ 坏不到哪里去。验之现实,大致不错。以文学钻营的人, ⑥ 另当别论。
















A

无论

如果



虽然



/

B

不管

只要



即使





C

尽管

如果



虽然



/

D

无论

只有



纵然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孝道传统的国家。子女尽孝,最重要的是,要看父母喜欢什么样的方式。其实,孝与不孝, (1)  ,而在于老人是否“养则致其乐”。如果子女们因为精力有限, (2) ,让父母住养老院应是很好的孝敬父母的方式。 (3) ,可以让老人们衣食无忧,病痛有保,颐养天年。特别地,还有很多同龄的伙伴,有共同语言和志趣,可以一起聊天、读书、娱乐,这更有益于老人们的身心健康。
17. 请观察下面以“深表同情”为题的漫画,描述其内容,并指出其寓意。不超过150个字。(6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以“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color=]邯郸市一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2016.8
1.C(C项混淆了时间,《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民国,不是晚清时期。)
2.D(D项原文第三段说“或许是经过长期的白话文思想冲击,人们已经真切感受到古文确实已经日薄西山”,只是“或许”,并未确定。)
3.B (B项张冠李戴,由第二段“所骂对象更加接近当代”一句可知,钱玄同所骂对象应该是人, 即“桐城派”人物,而非古文。)
4.B。
5.C(文中的“周”是南北朝的“周”,不是五代的周。)
6.B(从“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可见,孙玚认为自己已是尽力而为了,并没有假意归顺的想法)
7.(1) 孙玚假装答应(他们)来作为缓兵之计,同时暗中加紧修整作战用的装备,敌楼、城墙和守城器械等,一天之中都严密设防,北周军队(对他)非常害怕。(“伪”“潜”“一朝”“惮”各1分,句意1分)
(2) 我和王琳施展才力同尽臣责,一道辅助梁室,也可以算是很努力了。现在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天意难道能够违抗吗!(“陈力”“协义”“奖”各1分,“天可违乎”的反问意味占1分,句意1分)
8.特点:宽阔、稳固、雄伟壮观。作者用“九轨”“千艘”极力夸张,表现桥面的宽阔,以“怒涛”衬托其稳固。诗中运用衬托、夸张手法写出了浮桥的宽阔、稳固的特点及其雄伟的气势。(5分)
9.颈联的感情感伤,尾联的感情豪迈。颈联中的“催”字带有光阴在钟鼓声中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未酬的感慨,“自”字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深深感慨。尾联,作者转感慨为豪迈。豪气犹在,醉吹横笛,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6分)
10.(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1.(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赏析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情节富于变化”表述不准确。C项,原文第四段对多吉的心理描写并没有表现出“他对新的世道的强烈不满”。E项,“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温暖气息”的说法有误。)
(2)①勤劳、善良、安分。“他也只是机村一个卑微的农人”“伛偻的腰背”。
②有虔诚的信仰。长啸、对神灵的呼唤和跪拜、唱颂词、祈火等一系列动作都展示出他对巫师身份的重视。
③他具有责任感,为保护村民的利益不惜几次蹲进牢房,有舍己为人的品质。(每答出一点得2分)
(3)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小说增添了神秘感和庄严感。
②塑造多吉和村民的形象。呼唤神、跪拜神、唱颂词点明了多吉巫师的身份,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虔诚的信仰及敢于改变现实困境的责任感表现出来,也借此展现了村民的质朴。
③照应了题目“天火”,并暗示了主题。(每答出一点得2分)
(4)①多吉向火神、风神、山神祈祷,经由神灵同意“借来天火”。
②与小说中长啸、对神灵的呼唤和跪拜、唱颂词、祈火、放火等一系列细节描写相契合,借“天火”来表现多吉和村民对大自然敬畏、虔诚的共同心理及改变现实困境的渴望。
③暗示着小说的主题:既要敬畏大自然,同时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要勇于改变,勇于从实际出发承担责任,天与人是和谐共处的。(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5分,答出3点得8分)
12.(1)答案:C E(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A.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没有依据,是长期使用使恶性疟原虫对它产生抗药性使然。D.“双氢青蒿素”不是天然青蒿素的提纯,是人工合成药物。B. 她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份。缺少“可能”因果推理不严密。
(2)答案:
①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②勤勉尽责、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③朴实无华、吃苦耐劳的务实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每正确答出一种品质得2分,答出三点即可。可不局限于参考答案提供的品质。)
(3)答案:
①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变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发明是结合已有的事物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是创新过程。
②屠呦呦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得到启发,得到青蒿萃取液,提取出青蒿素,这是发现(2分);屠呦呦合成出双氢青蒿素,成为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的一种抗疟药物,这是发明创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
①高尚精神的力量是成功的前提。发现青蒿素经过190多次失败的试验,在这漫长的攻关岁月中,高度责任感而锲而不舍,不计名利而无怨无悔,这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前提。
②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是成功的保证。“抗疟”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现代科学研究更加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③科学创新与继承传统密不可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并获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证明了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学宝库,可以大大造福于人类。
④无需过分追求留洋和学位、头衔。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照样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福祉,产生了全球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共8分,每点2分。只要文本中有依据,合情合理得到有益启示,均视为答案正确。
13.答案:B(刚愎自用:愎:任性;刚愎:强硬固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行事专断,只按自己的意思办。形容作风不民主。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一意孤行”和“独断专行”,都可形容缺乏民主作风;但“一意孤行”语气较轻,只含有“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意思,不限于当权者,一般人也可用,应用范围较宽。“刚愎自用”的反义成语是“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等)
14.B。(A项,成分残缺,“开展”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筛选”后加“工作”。C项,搭配不当,“数据”不能与“出台”搭配,应把“出台”改为“出炉”,“出台”一般与“政策”等词语搭配使用。D项,语序不当,“帮助他们解决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与“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多参与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应互换位置,构成正确的递进关系。)
15. B
16.(1)关键不在于养老方式;(2)不能给父母周全悉心的照料;(3)养老院毕竟有专门的护理与医务人员(5分,写对一句给1分,写对两句给3分,三句都对得满分。)
17. 示例:内容:一个男人蹲坐在墙根下,双手放在膝盖上,神情沮丧,面前摆着一顶帽子,口朝上。显然,他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乞丐。有一位拿着手帕的男子来到他的面前,看到乞丐的情形,他泪水涟涟,哀泣乞丐的不幸,滴滴泪水落在下面的帽子里。
寓意:漫画讽刺了一些人面对别人的不幸只是表面上表示同情却不给予实际帮助的行为。(描写准确2分,语言连贯2分,寓意简要明确2分,字数不合乎要求,酌情扣分。)
18.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孙玚,字德琏,是吴郡吴县人。(孙玚)年轻时就洒脱不拘束,喜欢研究战术攻略,广泛地涉猎经书史传,尤其熟悉书牍文札。王僧辩讨伐侯景时,王琳(领兵)当前军,(因为)王琳与孙玚是同门师兄弟,于是(王琳)上表推荐(孙玚)当戎昭将军、宜都太守,随即跟从王僧辩到武昌救援徐文盛。适逢郢州失陷,于是(孙玚的部队)就留在巴陵镇守,做好攻守的准备。不久,侯景的叛军杀到,不分昼夜地进攻巴陵外围阵地,孙玚督领部属全力抵御,(结果)叛军败退奔逃。高祖受禅为帝,王琳在郢州另外奉立梁朝的永嘉王萧庄为主,(并下诏书)征召孙玚为太府卿,加授通直散骑常侍。等到王琳向内地进犯时,北周派大将史宁率领四万兵马,乘(防守)空虚(的机会)突然袭击(郢州城),孙玚部下协助防务的张世贵攻取外城以接应周兵,(郢州城因此)损失军民男女三千余人。北周军队又堆起土山高架云梯,日夜攻击迫近,(又)乘着风势放火,烧掉了内城南部的五十多栋楼房。当时孙玚的军队不足一千人,都登上了城楼防御把守,孙玚亲自巡视抚慰,向士卒敬酒劝食,士卒都乐于为他献身效力。北周军队竭尽全力也没能攻下(内城),于是假传北周君主的旨意任命孙玚为柱国、郢州刺史,封为万户郡公。孙玚假装答应(他们)来作为缓兵之计,同时暗中加紧修整作战用的装备,敌楼、城墙和守城器械等,一天之中都严密设防,北周军队(对他)非常害怕。到后来听说(陈朝)主力军已经打败了王琳,(即将)乘胜而进,北周军队才解围而去。于是孙玚控制了长江中流的全部地域,(他)召集将士并对他们说:“我和王琳施展才力同尽臣责,一道辅助梁室,也可以算是很努力了。现在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天意难道能够违抗吗!”于是派遣使者恭送表文到朝廷(表示归顺)。高宗登上帝位之后,认为孙玚功绩名望一向显著,(对他)非常信任倚重。太建四年,任命(他)为都督荆、信二州诸军事,出京镇守公安。孙玚(到任后),高筑城墙深挖城壕,恩威并用远近顺服,为周围境外的人所敬畏。后主继承帝位后,又任命(孙玚)担任通直散骑常侍,兼起部尚书之间的亲近之意。(孙玚)又担任五兵尚书,领右军将军,仍然担任次侍中职务。后主多次驾临他家(看望慰问),还吟诗作赋赞颂(他的)功勋品德,展示君臣之间的亲近之意。(孙玚)侍奉父母以孝顺闻名,对几位弟弟非常亲厚和睦。(孙玚)生性通脱平和,有财物就散发给亲友。(孙玚)还常常在名山的学斋里开设讲堂,召集玄言儒学之士(讲学),冬夏两季供给资财费用,为学者们所称颂。而(他)为人率直平易,不因召集的名声(大)地位(高)就看不起人。当时兴皇寺郎法师则通晓佛典,孙玚每次造访他讲经之处,(与他讨论经义)经常有不同的立论,僧侣们(对他)没有不仰慕敬服的。(孙玚)因为年老多次请求退休,(但皇上)下达嘉奖令屡屡挽留。祯明元年(孙玚)在任上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6 04: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