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江西省新余市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七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5-3 21: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江西省新余市七校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文试题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大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的无效。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color=]第I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来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过去几千年里的农作物改良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加以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主要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从而实现遗传改良。转基因技术则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也有重要区别。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问实现基因转移,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因而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持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阐亲缘关系的限制,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转基因技术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富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尽管尚无定论,但一些科学家担心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所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很难被消除。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作了大量研究,相关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
面对种种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许多科学家、学术团体纷纷以各种形式表明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态度。由美国Tuskegee大学Prakash教授起草的题为“科学家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声明”称:“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通过重组DNA技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则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当然,在目前条件下,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可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难题尚未解决。另外,转基因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材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尚未有定论,对生命“任意修改”,也是时传统伦理的一种挑战。这些都制约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但通过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各国对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规范管理,保证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健康有序,这一技术肯定会更好地贴近民众,造福人类。
(摘编自朱蒙《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
1.(3分)对于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区别,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是通过随机、自然的方式积累优良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是通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来实现遗传改良。
B.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在没有亲缘关系的物种间进行。
C.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
D.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因不能准确操作和选择某个基因而不能很好地预见后代的表现,而转基因技术可准确预期后代的表现。
2.(3分)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但又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B.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创造出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加快动植物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还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C.转基因技术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不仅对传统伦理是一种挑战,对人类生存有负面作用,而且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很难被消除的遗传基因污染。
D.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
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对农作物的遗传改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改良方式虽有随机自然、人工杂交、转基因的不同,但各种方式的本质都是要获得优良基因。
B.Prakash教授发表声明支持转基因技术,认为转基因技术通过重组DNA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精确性。
C.转基因技术尽管得到了许多科学家和学术团体的支持,但其广泛应用仍然受到技术、伦理、安全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D.更好地利用转基因技术造福人类,既需要依靠科学家的迸一步研究,也离不开各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生物和食品的规范管理。
答案:1~3:A C B
【解析】
1:.A“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是通过随机、自然的方式积累优良基因”以偏概全,应该还有“人工杂交”的方式。
2.“对人类生存有负面作用”表述绝对,从原文来看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生存是否有负面作用尚无定论。
3.“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精确性”理解错误,声明中只说“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关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原文中说“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而“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也不等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皮龙荣字起霖,一字季远,潭州醴陵人。淳祐四年进士。历官主管吏部架阁文字,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资善堂直讲。入对请‚以改过之实,易运化之名,一过改而一善著,百过改而百善融。‛升著作郎,入对,因及真德秀、崔与之廉,龙荣曰:“今天下岂无廉者,愿陛下崇奖之以风天下,执赏罚之公以示劝惩。”帝以为然。召赴阙,迁吏部员外郎兼直讲。入对,言:“忠王①之学,愿陛下身教之于内。”帝嘉纳。迁将作监兼尚右郎官,秘书少监兼吏部郎中,吏部侍郎兼赞读,封醴陵县男.。迁集贤殿修撰、提举太平兴国宫。召见,进刑部侍郎,加宝章阁待制、荆湖南路转运使,权刑部尚书兼翊善。景定元年四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进封伯。权参知政事兼太子宾客。二年,拜参知政事,仍兼太子宾客,封寿沙郡公。三年,罢为湖南安抚使,判潭州。四年,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以右正言曹孝庆论罢。咸淳元年,以旧职奉祠。殿中侍御史陈宗礼、监察御史林拾先后论劾,削一官。它日,帝偶问龙荣安在,贾似道恐其召用,阴讽湖南提点刑狱李雷应劾之。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诏徙衡州居住,未及而殁。龙荣少有志略,精于《春秋》学,有文集三十卷。性伉直,似道当国,不肯降志。又以度宗旧学,卒为似道所摈。德祐元年,复其官致仕。二年,太府卿柳岳乞加赠谥,未及行而宋亡。
(节选自《宋史·皮龙荣传》)
[color=]注:①忠王,赵禥。宋理宗无子,收其为养子,后被立为太子。景定五年继位,即度宗。

4.(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B.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C.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D.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5.(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有时也指官员提前辞职归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亦称为致事、致政、休致等。
B.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C.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D.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明清时期,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探花、榜眼。
6.(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皮龙荣有才略且性格刚直。皮龙荣精通《春秋》,且著有三十卷文集,还曾任度宗的老师;他不肯屈从于贾似道,也不同意柳岳封赠谥号的请求。
B.皮龙荣尽责于皇子教育。他先后担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资善堂直讲、太子宾客等教育皇子的官职,还劝谏皇帝要在宫中用自己的言行教导忠王。
C.皮龙荣屡次被同僚弹劾。景定四年,皮龙荣因被曹孝庆弹劾而罢官;咸淳元年,皮龙荣以旧职做负责祠庙祭祀的官,又先后被陈宗礼、林拾弹劾。
D.皮龙荣敢于直言上谏。他向皇上请求用改正过失的实际行动,取代运行教化的虚名,获得皇帝认可并晋升官职,其后也多次因谏言获得皇帝嘉许。
7.(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岂无廉者,愿陛下崇奖之以风天下,执赏罚之公以示劝惩。
(2)帝偶问龙荣安在,贾似道恐其召用,阴讽湖南提点刑狱李雷应劾之。
答案:4~6:C D A
7.(1)如今天下难道没有廉洁的人?希望陛下推崇、奖励他们来教化天下,实行公正的赏罚来表明劝善惩恶的态度。
(2)皇帝偶然问皮龙荣在哪里,贾似道怕皮龙荣被召用,暗地里指示湖南提点刑狱李雷应弹劾他。
【解析】
4.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1.找文言虚词如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2.察对话:如 “曰”“云”等;3.据修辞:如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4.辨句式:如固定结构 “…者,…也”;5.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6.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找名词做主语的,如人名、称谓、地名等。7.表时间的词语等等。8.一些经常放在句首的如 “必、皆”等。9.断文句通过找谓宾。例如本题中龙荣、既、又、或、遂等关键词。
5.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联系文章具体内容,仔细辨识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D项,表述不正确,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选项说反了。所以选D。
6.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也不同意柳岳封赠谥号的请求”与原文不符。所以选A。
7.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崇、风、劝惩、偶问、召(被动句)、劾、阴讽。
(二)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color=]【注】坼: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8.(6分)“雪堆遍满四山中”一句所写的梅花与唐代诗人齐己笔下的“一枝”、宋代诗林逋所吟的“疏影”有所不同,请对这一句进行赏析。
9.(5分)本诗的三、四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8.四周的山坡上,一树树似雪般洁白的梅花迎着寒风盛开。诗人以雪喻梅,写出了梅花之白;以“堆”“遍”“满”等字,写出了梅花的繁盛,形象生动,意境开阔。
9.三、四两句,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愿化出千亿个自己,这样,每树梅花前都有一个赏梅的放翁。这样写,巧妙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痴爱之情。
【解析】
8.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该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或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读后可知,雪,自然是比喻梅花,故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再抓住关键词“堆”“遍”“满”等,从梅花的特点、形象、意境等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9.此题考查赏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作者的写作背景,联系诗歌注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三四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千亿”表明运用的是夸张的手法;“放翁”表明运用的是想象的手法。再作者的思想情感上,可结合着作品的写作背景,从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角度组织答案。
(三)古诗词默写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l)《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的温暖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color=]乙 选做题(25分)

三.实用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直到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公社)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直到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判断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 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几乎同时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我的经历大致如此。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 片。这种复活和验证在幼稚的心灵引起的惊讶、欣喜和浮动是带有本性的。我随之把赵树理已 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这时候的赵树理在我心目中已经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我人生 历程中所发生的第一次崇拜就在这时候,就是赵树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 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我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这小小的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的精神里似乎注入了一种强烈的激素,跃跃欲成一番事业了。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 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 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算个数不叫人哄了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他觉得由我来继续以农为本的农业是最合适的。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可笑了,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像阿尔青(保尔的哥哥)那样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 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回到乡间,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似乎别无选择。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 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重要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 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或者说自我奋斗。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结果呢?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为了避免太多的讽刺和嘲笑对我平白无故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我使自己的学习处于秘密状态,与一般不搞文学的人绝口不谈文学创作的事,每被问及,只是淡然回避,或转移话题。即使我的父亲也不例外。
我很自信,又很自卑,几乎没有勇气拜访求教那些艺术家。像柳青这位我十分尊敬的作家,在他生前,我也一直没有勇气去拜访.尽管我是他的崇拜者。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期,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裳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 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 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1.(5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陈忠实的一位老爷曾经是私塾先生,父亲也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他们为陈忠实走上文学道路打下了基础。
B.陈忠实的创作题材大多与农民、农村有关,这得益于他1962年到1982年当了20年的农村基层干部。
C.陈忠实阅读的第一本文学作品是赵树理的《三里湾》,它在他心灵中引起了惊讶、欣喜和浮动,也激发了他浓厚的写作兴趣。
D.高考落榜,陈忠实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他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回到乡间,除了当 农民种庄稼,他别无选择。
E.陈忠实忍受了许多艰难和痛苦、折磨与打击,秘密学习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
2.(6分)在那个年代,陈忠实为什么说“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
3.(6分)陈忠实说他这一生的全部幸运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请结合材料,分析《三里湾》和给他带来了哪些幸运或不幸。请就其中一方面加以分析。
4.(8分)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陈忠实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联系全文谈一谈。
答案: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2.①从自身条件来说,当时的陈忠实仅仅高中毕业,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文学创作的功底还比较薄弱;②身处农村,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之下,用来创作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③没有人可以请教,全凭自己摸索,甚至要忍受种种嘲讽与打击;④成功的机会很小,但他还是选择了这条充满艰辛的道路。(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幸运:①《三里湾》引发了陈忠实人生中的第一次崇拜,那是对文学和作家的崇拜,激发了他对写作的浓厚兴趣;②《桃园风波》是他写作的开端,正是有了这个开端,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③他最终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成功。
不幸:①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陈忠实努力自修,自我奋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②在当时的环境中,要坚持自己的文学梦,不得不忍受外人的讽刺、嘲笑,甚至亲人的反对;
③每次接到退稿信,他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感到矛盾而又痛苦甚至悲哀.(每点2分,共6分)
4.陈忠实的经历启示我们,①要走向事业的成功,需要认定目标;②要有坚定的信念,充满自信;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④要排除万难,为人生理想做矢志不渝的奋斗。(一点2分,注意每个答题点都要结合材料)
1.试题分析:A他们并没有为陈忠实走上文学道路打下基础;B“当了 20年的农村基层干部”错;D原文是“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似乎别无选择”。
2.试题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答题时对每个段落进行归类,得出关键词语,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
四、小说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牛  泪
刘川北
牛老了,那么大的骨架,有了突起的棱角,走起路来,一步一探,好像前面埋着地雷,犹疑着,脚步子是虚的。人也老了,头发花白了,着了霜雪的荒草般,乱成一团,脸上的皱纹一道压着一道,一脸的沟沟坎坎。老人走在前面,牛跟在后面,走出逼仄的小巷,眼前展现出春天的原野。老人拔掉嫩嫩生生的青草,双手捧到牛跟前,牛看一眼老人,然后深埋着头,把青草绞到嘴里,老人的手濡湿了,出神地等着牛衔完最后一根青草。对面的山,一座连着一座,逶迤如牛群。
儿子搬到城里去了,他说不动老人,老人说,还有牛呢,进了城,牛住哪儿?儿子舍不下老人,丢下老人一个人,万一出了什么意外,老人身边连个照应的人都没有。老人说,怎么没有?还有牛呢。儿子哭笑不得,牛能变成了老人的儿子?早几年,村子里遍地都是牛,开春时,吆着牛,犁开一片一片土地,掀开了庄稼地盖着的棉被窝,地就醒了,草就醒了,庄稼也醒了。现在,这头牛,是村子里唯一的牛,也是村子里最后一头牛。
儿子琢磨着把牛卖了。老人听到后,把儿子训了一顿,说,卖牛,不如把爹卖了。儿子是孝子,只那一句话,儿子再不敢提卖牛的事。后来,儿子渐渐想明白了,老人对牛有感情,就像闲来没事的城里人,养个狗抱个猫,成天宝呀贝呀儿子孙子地挂在口头上,那猫狗的还有像模像样的名字,什么爱米、威廉、埃德拉……儿子就当老人养了一头宠物,不需要专门的猫粮狗食,缺点就是个头大了点。
老人把牛鼻绳早就扔了,牛也用不着干活了。村里的地没人种,都荒着,年轻人都跑到外面闯世界去了,再说种地靠着老天爷的几星眼泪能有多大收成?不如出去打工来钱多,来钱快。牛更加的沉稳安详,年轻时的僵脾气全没了,也拉不动那沉重的犁铧了。儿子一般十天半个月来一次,香肠蜂蜜,老吉祥的糕点,旺老财的酱肘子,包装齐整道不出名字的水果……儿子从小没了娘,儿子对娘的记忆来自老人,老人说,你娘有一双大大的眼,水灵灵,你德山大爷老是开玩笑地说那是双牛眼。儿子懂得老人一辈子不容易,一手把他拉扯大,可谓吃尽了苦头。儿子来了,把东西放下,然后把上次拿过来的过了期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扔掉。老人和牛住在一间土屋里,屋子里弥漫了土腥气和牛身上的汗腥气。儿子跟老人扯了几句天气好好坏坏的话,就急匆匆地开着车,走了。
儿媳不满意儿子的做法,老人吃不了那么多东西,再者说,老人吃什么还给牛吃什么,牛不吃也摆在那儿,纯属糟蹋。儿子有自己的主意,老人不随他到城里享福,恋着老屋和牛,相对而言,这点吃食又算得了什么。
几天不见老人和他的牛出来转悠。那天傍晚,牛独个出来了,在杏花婶的木栅门前徘徊,还用头顶撞木栅门。杏花婶赶它也不走,牛用一双铜铃般的大眼睛盯着她,眼晴湿漉漉的。花婶想到了什么,围着围裙往老人的院落里跑,果不然,老人病在炕上,起不来了。打电话给老人的儿子,儿子风风火火地来了。
老人明白自己的处境,强睁开眼,对儿子说,牛养着……别动它的心思……这头牛有人情味哩……那双牛眼睛里,能瞅见你娘……老人的说话声越来越微弱。儿子听老人说过,娘是饿死的,她把自己那份菜团子,留给老人和儿子,自己吃了后山的观音土。娘的眼睛最漂亮,杏核眼,眼眸常常润湿着,像深深的湖水。老人没了老伴后,没有续弦,只有一次,媒人说和柳庄的那个拖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儿子吵着闹着,他不想来两个野孩子跟他争食,事也就黄了。柳庄的那个女人,跟他娘一样有一双大大的眼,汪着一片湖水的亮光。
老人闭上了眼……牛把木门撞开,哞的叫了一声,出神的望着他,望着睡着了的老人。大大的眼睛淌出混浊的牛泪,一颗一颗,砸在泥地上。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2年第12期)
1.(5分)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老人和老牛一起住在土屋里,屋子里弥漫了土腥气和牛的汗腥气。老人的生活环境如此不好却不愿意改变,反映了老人性格的固执。
B.儿子给老人带来好吃东西,然后把上次拿来的过了期的东西扔掉,可见老人对儿子的冷淡和不理解,父子存在着感情上难以逾越的鸿沟。
C.小说以老人的离世作为结局,这个结局在前面已经有层层的铺垫。结局带着浓浓的悲伤色彩,也带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D.小说对儿媳的着墨不多,但从她对自己丈夫在老人的关心上表示的不满意和不理解的事件中,可见儿媳的势利和冷漠。
E.老人和牛的故事悲伤却不失温暖。在城市化过程中,两代人的情感支点发生变化,城乡发展的差异给人的观念和情感带来影响。
2.(6分)小说第一段的划线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6分)作者把牛塑造成有灵性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8分)小说的“泪”有牛的“泪”,更有人的“泪”,这泪中包含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color=]江西省新余市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七校联考试卷答案

1.E C(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2.①展现了老人与牛的生活环境,这是偏远落后的一个山村。(或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背景。) ②春天原野蓬勃的生命力反衬出老人和牛的衰老(或给文章带上了忧伤的色彩和基调。)③老人拔嫩草喂牛和牛吃青草的细节,写出老人对牛的细心照料和牛对人的感激,表现人与牛之间深厚的感情。④为下文儿子因为牛的事情而与父亲产生分歧的情节埋下伏笔,也为小说的结局作铺垫。(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
3.①牛的灵性增添小说的温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触动读者柔软的情感。②烘托人物形象,牛的灵性烘托出老人质朴真挚的情感,对农耕文明的依恋,对相濡以沫的妻子的怀念,衬托出老人的重情重义。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牛串联着故事,引出老人与儿子之间的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牛也见证着老人的逝去,是小说的线索。④更好体现小说主题,在儿子进城后,老人和牛成为了生活中最亲密的“亲人”,牛身上有农耕文明里人的那份质朴深厚的情感。
4.包含的情感有:
①亲人中深厚的关爱之情,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爱,有父亲对妻子的爱,有儿子对父亲的爱,还有父亲对已经如同亲人般的老牛的爱。
②作者浓浓的乡土情怀,作者对农耕文明里那份亲人之间、邻里之间质朴的人情的怀念和依恋。
③城市化过程中,传统的农耕文明渐渐衰落,人与自然渐渐疏离,空巢老人的孤独,父辈和后辈的情感差异,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发展的人文关怀。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考察点是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反映了老人性格的固执”欠准确,老人有固执的一面,但此处老人不愿意改变,更重要的应该是反映了老人与牛的相依为命,情义深厚,故只能得1分。B项考察点是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与鉴赏。细节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常用手法,儿子给老人带来好吃的东西,又把上次拿过来过了期的东西扔掉,这些细节既有利于表现儿子的某些性格,也有利于表现老人的某些性格,但这并不能说明“老人对儿子的冷淡和不理解,父子俩存在着感情上难以逾越的鸿沟。”从文章来看老人一直以来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而且父子两人虽有小分歧,但后来儿子也深深地理解了父亲的内心情感世界。因此,选项分析说“老人对儿子的冷淡和不理解,父子俩存在着感情上难以逾越的鸿沟。”是错误的。C项考察点是对小说情节处理的分析与鉴赏。小说第二段说到“儿子舍不下老人,丢下老人一个人,万一出了说明意外,老人身边连个照应的人都没有”,第四段提到“老人和牛住在一间土屋里,屋子里弥漫了土腥气和牛身上的汗腥气”,第六段一开始又“几天不见老人和他的牛出来转悠”,作者在层层铺垫老人离世这个结局。小说在结尾提到老人临终叮嘱儿子别动牛的心思,“那双牛眼睛里,能瞅见你娘”,“大大的眼睛淌出混浊的牛泪”等等都带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所以C项的分析与鉴赏是正确的。因为只是就结尾进行的分析鉴赏,是一个局部性的考察,2分。D项考察点是对小说细微处写人艺术的分析。从文中可以看出,儿媳在对自己丈夫对老人的关心这件事上,不满意不理解的是儿子给儿子送去太多老人吃不完的东西,她觉得这是一种浪费,而据此并不能推断出儿媳的势利和冷漠,因此选项说“表现出儿媳的势利和冷漠”是错误的。
E项是对小说思想主题的理解与概括。小说主要讲的是老人和牛的故事,但是也涉及到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和城乡发展的差异。老人与儿子他娘的情感,老人与儿子的情感,儿媳与老人之间的情感等无不表现出两代人情感支点的变化;而作为小说社会背景的城乡巨大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的观念和情感带来了影响和变化。因此E项的选择是正确的。由于本项需要结合整个文本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理解与概括,有一定难度,3分。
2.试题分析:本题应该从情节入手,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作用。答出内容,然后从内容上再去思考它对环境描写的作用,对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对点明文章主题的作用等;结构上从处在第一段的位置,为后文的伏笔和铺垫。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中形象的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这个形象本身的作用,这个形象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这个形象对表现小说的主题的作用。
4.试题分析:本题看起来是问小说的情感,实际上是在考查小说的主题思想。情感可以从小说人物之间表现出来的情感和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来思考。而主题的把握需要考生既要读懂作者的情感倾向,同时也要综合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等因素来思考。

                       
                       

[color=]第II卷

五、语言知识运用
1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在美国NBA赛场上出色的表现已成为年轻人的美谈,大家弹冠相庆,希望他能继续努力。
B.“非典”算什么!只要我们大家能够齐心协力,三人成虎,就一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难。
C.这个平日不多说话,近一段时间却变了样,到处散布一些谣言,做一些坏事,真是危言危行,叫人鄙弃。
D.当前,各大院校自主招生如火如荼,吸引着无数学生。为了能到心仪学校的青睐,不少学生在自荐表中写有溢美之词。

[color=]答案:D
试题分析:D如火如荼:比喻军容之盛。A .弹冠相庆:贬义词,指一人当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有官可做。B望文生义,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 C望文生义,危言危行,指正直说话 正直做事。
14.(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如果一味地升级南海问题并诉诸于武力,“两会”提出的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一系列富民强国的大政方针就无法落实。
B.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
C.现今很多青少年学生发生脊椎病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坐姿不端正等诱发的。
D.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瑜伽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他们保持身体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答案:D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A.“诉诸于”语意重复。“诸”就是“之于”,和后文的“于”重复,应该删去“于”。B.“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搭配不当。“解决风险”不搭配。C.“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坐姿不端正等诱发的”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是由……诱发的”两种句式杂糅。
15.(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黄山屯溪老街历史悠久     。      ,      ,       。        ,       。因而更显出老街的“老滋老味”。
①透溢出一股浓郁的皖风徽韵
②街道两旁店家鳞次栉比
③但内进较深,形成“前店后坊”“前店后库”“前店后户”的特殊结构
④老街店面一般都不大
⑤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盛极一时
⑥多为双层砖木结构,全是徽派建筑风格
A.②⑥①④③⑤         B.⑤②⑥①④③
C.②⑤⑥①④③         D.⑤⑥①②③④
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⑤是谈历史的,紧随“黄山屯溪老街历史悠久”;②⑥构成阐释关系,①是评述应紧随⑥ 后;④③构成转折关系,体现了老街的“老滋老味”。通过寻找突破口即可找出正确答案。另外,标点符号也可作为判断的依据。
16.(6分)阅读下面材料,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记者从10月25日曲阜市举办的第二届“百姓儒学节”开幕式上获悉,世界文化遗产“三孔”景区将向全国教师免费开放。这是继孔子后裔、曲阜籍市民免费游“三孔”,驻曲高校、曲阜市中小学生特殊时段集体参观免费,游客“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之后,曲阜再次向游客推出的优惠举措。
第二届“百姓儒学节”开幕式上,曲阜市委书记李长胜说,“兴市须重教,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理应得到全社会教师群体的尊崇。‘三孔’景区面向全国教师免费开放,将为优 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挥儒学时代作用搭建新的载体。”
据了解,为做好“三孔”景区面向教师免费开放的前期准备工作,曲阜市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进行了专题座谈和调研,并就配套方案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论证,具体的实施方案正在制定之中。据悉,该方案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参考答案:
(“明年起”“全国教师”“免费”“游三孔”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5分。)
试题分析:压缩语段,要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分几层,层意是什么。概括层意,抓住要点。本文一共分三段,第一段属于导语段,我们要抓导语中的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重点是人物和事件。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新闻材料、语境,适当删减替换补充。在导语中,抓住“全国教师”“免费”“游三孔”这几个词,免费的时间体现在第三段中“该方案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因为有字数限制,所以要高度概括。回答过程中思路要清晰,信息要全面,不能遗漏要点。
17.(5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请描述画面内容,语言要生动,并给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注:讲课的是鸡,听课的是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画面内容:
(2)标题:

[color=]参考答案:
(1)内容(示例):画面上,鸡正在给鸭讲有关游泳的知识。鸡道貌岸然地讲着课,盲目而愚蠢的鸭严肃认真地做着笔记。黑板上有英语,而“浅”字却写错了。
(2)标题(示例):①外行领导内行 误人子弟;②以其昏昏,使人昭昭;③纸上谈“泳”终觉浅;④教鸭游泳鸡为师;⑤老师是个门外汉不懂装懂;⑥“专家”授课。
【试题分析】本题为考查漫画读图题。第一问是说画面。描述画面,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描述时要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准确表述。描述时只要求对漫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的图文信息添枝加叶,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另外,如是说明画面,语言要客观;如是描述画面内容,语言可以形象些。画面上,鸡正在给鸭讲有关游泳的知识。鸡道貌岸然地讲着课,盲目而愚蠢的鸭严肃认真地做着笔记。黑板上有英语,而“浅”字却写错了。第二问是拟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眉目,它有暗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拟定标题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拟题可直接以讽刺或颂扬的主体命名,也可扣住漫画的主题命名。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可分析出。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名家曾国藩被誉为“中兴名臣”、“官场楷模’, “官场楷模”和“理学大师”。他一生修身齐家治国.他的“修身十二款”至今为世人称道和效法,其中第一款是“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第三款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第四款是“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
这三款中,你认为哪一款最值得称道和效法?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示例文章:
养成良好习惯从我做起
  习惯,这是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名词,它的释义为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西寒罗曾说过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这让我深思,习惯究竟有多大的能量?“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于习惯”。那就是说,倘若我们能看清并且改掉坏习惯,看清并且坚持好习惯,我们至少就能在人生路上得90分。关键在于看清自己。关键在于经常地“自我评估”。譬如一句西班牙谚语:自知之明是自我改善的开始。譬如一句中国人都知道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它可以影响人生的进程。
  世间万物无穷无尽,有正必有反,所以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作为一个人当然会有坏习惯,但是如果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可是好习惯并非自然而成的,自然而成的常常是懒惰、生活无规律等等坏习惯。所以我们才要自我控制来培养好习惯,而且这样的培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勤奋是这条路的捷径。苏轼曾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可见毅力对于习惯来说有多么重要。
  “小偷针,大偷金。”大家一定都听过的。这句话就形象地反映了习惯的作用。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有好的习惯,而一个有好习惯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是若一个人有不好的、不良的习惯,那么他一定会失败。纵观历史,失败的人无一不是没有养成良好习惯而失足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人来说,蚁穴就是坏习惯、不良习惯。提前提防“蚁穴”,压住不良习惯的苗头,也不失为一种改变习惯的好方法。
  在生命的途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人会在困难中迷失方向,而那些具有良好的习惯的人,往往会在困难中学会东西。这就是习惯,可是总而言之习惯真的是一个很广义的东西,我坐在习惯的肩上,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预见大千世界。我一个人站在路口,等候着什么;身边的一片树叶落在长椅上,你也在等些什么吗?口袋里也只剩下一个硬币,就给我一份夕阳吧。格外得艳。我会发现,每一天的习惯中,会隐蔽着所有的不相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13: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