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4|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安徽皖西高中教学联盟2016届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2-23 21: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安徽皖西高中教学联盟2016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巧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共70分)
[color=]甲 必考题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话语中国的自我塑造与出场
建构中国话语,其终极目标在于“话语中国”的出场。所谓话语中国,指的是由话语塑造的“中国形象”,或者说,隐匿在话语中的“中国图像”。话语中国是相对于地理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而言的,它所表征的是当代中国的意义世界,是标识中国“身份自我”的文化符号。
话语中国依赖中国话语塑造自己、成就自己,为自己的合法性提供辩护和论证。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大都不是用双脚丈量出来的,也不是用眼睛观察得来的,而是由西方话语塑造的。最新的调查显示,当代国际受众借助于西方媒体了解中国的信息获取率高达68%,仅有22%的受众从中国媒体了解中国。这表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主要源于“他塑”而非“自塑”,中国失去了自我显现的能力。西方话语描绘的“中国图像”从材料的选择到叙事的结构,从分析的框架到思维的逻辑,从概念的选取到观点的安排,无不充斥着西方观念、标准和立场。以空间性代替了历史时间上的深度,以平面性代替了立体性,以想象和臆测代替了细致的考察和深刻的思考,成为了一个“被拼凑”的虚拟形象。这都已经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巨大障碍,
话语中国是一个宏大的建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客观地说,作为一个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无与伦比的大国,离开了“中国话语”的中介,要准确地勾勒出“中国形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西方话语塑造的中国形象,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性”的缺席和“西方性”的附着。
话语中国的出场,构成当代中国“最硬”的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硬的“软实力”其实更为根本。当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中国话语就能够左右主导世界性问题的讨论,能够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给出中国的方案。事实上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发展优势必然会走向话语优势,各国在世界性问题的讨论中将会越来越注意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在解决人类共同性问题的过程中将会越来越关注来自中国的建议,在破解世界性发展难题的困境中将会越来越尊重中国给出的方案。
话语中国的出场,意味着我们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独立、自强与自信。一个民族国家对“自我”身份的体认,主要是通过其独特的话语塑造的“民族形象”,这才是表征“我是谁”的身份密码。一个缺乏话语支撑的国家充其量只是一个“失魂落魄”的空心国家。“中国图像”如果不是由中国自身的话语所塑造,那么,这个图像就是模糊的,中国就无法在貌似趋同化的世界大背景下清晰地界定“我是谁”,在与“他者”的比较中就无法坚守“自我”的独特特性。
因此,话语中国的实质性出场,深层意义在于,它是中华民族保特“精神基因”纯正性的关键一招,是中国确立精神自我、界定身份密码的不二选择,是中国立于世界并在道德制高点上赢得世界尊重的重要法宝。客观地说,中国的现代化貌似“很西方”,实际上却“非常中国”,因为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话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现代性。
当然,话语中国的建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许我们的目标德仍然在这处,但至少我们已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1.下列关于“话语中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话语中国,是隐匿在话语中的“中国图像”,也就是由话语塑造的中国形象,它依赖中国话语塑造自己、成就自己。
B.话语中国是相比较于地理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而言,是标志中国身份自我的文化符号,它表征着当代中国的意义世界。
C.话语中国是指中国在周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借助中国话语给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中国图像。
D.话语中国的建构这个目标或许依然遥远,因为在时间上非一朝一日的事情,在内容上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图像上必然是模糊的。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大都是由西方话语塑造的,主要源于“他塑”,“他塑”的“中国形象”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性”的缺席和“西方性”的附着。
B.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大国,如果用西方话语塑造中国形象,就会形成时空的替代,立面与平面的错位。
C.话语中国的出场,意味着中国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独立、自强与自信,其意义之一于中华民族保持“精神基因”的纯正性。
D.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是通过其独特的话语来塑造民族形象,来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内核,话语中国的出场,构成当代中国“最硬”的软实力。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西方的话语框架,分析范式和思维逻辑,充斥着西方的观念、标准和立场,这种“他塑”式话语模式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大障碍。
B.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基因,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话语,因此我们书写了只属于自己的现代化,从而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C.在当代,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主要靠西方媒体获得信息,中国性缺席,导致当代大多国际受众眼中的中国成为一个“被拼凑”的虚拟形象。
D.中国若有话语优势,中国在有关世界性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中发出的声音、提议的建议和方案将会得到世界的重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汝训,字古师。隆庆五年进士。除元城知县,累迁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者,大学士王锡爵门生,又附申时行,恣甚。汝训抗疏数其罪,言:“与郊今日荐巡抚,明日荐监司。每疏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吏部尚书杨巍亦尝语侍郎赵焕,谓为小人。乞速罢谴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天下惟公足以服人。今言者不论是非,被言者不论邪正,模棱两可,曲事调停,而曰务存大体。是惩议论之纷纭,而反致政体之决裂也。乞特敕吏部,自后迁转科道,毋恶异喜同,毋好谀丑正。”是时,巍以政府故,方厚与郊。闻汝训言引己且刺之,大恚,言:“臣未尝诋与郊。汝训以寺臣攻言路,正决裂政体之大者。”乃调汝训南京。未几,其子杀人论死,与郊悒悒卒。
汝训入为太常少卿。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寻进太仆卿,调光禄。汝训先为少卿,寺中岁费二十万,至是滥增四万有奇。汝训据《会典》,请尽裁内府冗食,不许。
二十二年,改左佥都御史。汝训性清介,方严疾恶。巡按御史南昌彭应参亦雅以强直名,相与力锄豪右。乌程故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里居不法,汝训将绳之。适应参行部至,应期怨家千人遮道陈牒。应参持之急,檄乌程知县张应望按之。应期自缢死,其妻吴氏诣阙诉冤。帝命逮应参、应望诏狱,革汝训职。
汝训家居十五年,起南京刑部右侍郎。召改工部,署部事。初,矿税兴,以助大工为名。后悉输内帑,不以供营缮。而四方采木之需多至千万,费益不訾。汝训屡请发帑佐工,皆不报。在部岁余,力清夙弊。中官请乞,辄执奏不予,节冗费数万。卒,赠工部尚书,谥恭介。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B.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C.且科道以占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D.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某些时候也指贬谪、放逐,如“迁客骚人”“迁谪”。
B.孟秋,为农历七月,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为农历八月,白露、秋分二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寒露、霜降二节气所在的时段。
C.豪右,指豪门大族。中国古代,右表示尊贵,左表示贫贱,如“位在廉颇之右”表示蔺相如位列廉顿之上;“闾左”多指贫苦人居住的地方。
D.谥号是人们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以及有功绩的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汝训正直果敢。他直言列举陈与郊的罪行,提出科道应当坚持,然而当权者是陈与郊好友的缘故,王汝训被调往南京。
B.王汝训为公节俭。他做少卿时,请求朝廷将内府的冗食全部减去;在工部理事时,坚决不予宦官经费,从而节省费用数万。
C.王汝训嫉恶如仇。董份、范应期行为不轨,王汝训准备将他们绳之以法;因操之过急,导致范应期自杀身亡,王汝训被革去职务。
D.王汝训勇于担当。修建大殿需要很多经费,在工部为官的他多次请求发放钱财补助,并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琉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5分)
(2)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8~9题。
灵隐寺月夜
[清]厉鹗①
夜寒香界②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③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color=]【注】①厉鹗:清代文学家。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②香界:指佛寺。③灯:指佛殿中长明灯。

8.本诗写景主要运用丁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5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在《永遏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登高望远,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 , ”。
(2)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士大夫之类因地位尊卑耻于从师的句子:“ , ”。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美哥的句子:“ , ”。

乙 选考题
请从11、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目对应的题右侧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
  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
  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
  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对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
  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 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
B.小说中“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我”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适时地对“青年”流露出钦佩之情。
C.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固然见出它见识不凡,但也说明他大胆冒失,所以才有了后来伐树的危险,差点丧失了性命。
D.小说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害怕青年此来会成为自己的负担。
E.小说结尾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不仅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而且更好地突现出人情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小说以“孩儿面”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林区青年这一形象时,主要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主要写青年来京归还古砚,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青年讲述一段往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丁文江:出山要比在山清
  作为地质学家,丁文江一生游历。其中最具象征意味的,也许是导致他死亡的那次。
  1935年底,丁文江前往湖南调查粤汉铁路沿线的煤矿储量与开采现状。他本不必亲自去,但他说:“我觉得此种任务关系很大,所以我要亲自去看看,方可使将来计划易于实行。”
  在湖南,他首先游了衡山,步行直达山顶祝融峰。后来到谭家山煤矿勘察,他又一直下到矿洞底部。回到衡阳,由于伤风,他生了炉火,结果当晚煤气中毒。1936年1月,丁文江病逝于长沙。
  他的挚友胡适说,“丁文江在湖南,在游兴和责任心的双重诱惑之下,爬上三千多英尺的高山,又走下六百多英尺斜深的矿洞”。
  游衡山时,他曾即兴赋诗数首,其中一首《麻姑桥晚眺》写道:“红黄树草留秋色,碧绿琉璃照晚晴。为语麻姑桥下水,出山要比在山清。”
  所谓“诱惑”,对于丁文江来说,其实正是根源于一个“出”字。
 丁文江对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的一段话颇不以为然:“中国读书人专好安坐室内,不肯劳动身体,所以他种科学也许能在中国发展,但要中国人自做地质调查,则希望甚少。”丁文江反驳道:“我们已有一班人,登山涉水,不怕吃苦。”
  1914年,在留英回国三年后,丁文江独自到云南进行地质调查。正是在这次调查过程中,他和“万里遐征、奋然西行”的前辈徐霞客实现了神交。后来,他整理《徐霞客游记》,配上地图,并且还编撰了《徐霞客年谱》。
  按照研究者的观点,徐霞客在中国的知识谱系中原本并无重要影响,甚至被其同辈和后代称为“离经叛道”,正是身为科学家和文化领袖的丁文江,通过多年努力,才把徐霞客的著作从湮没无闻中“挽救”出来,成为现代中国的思想资源。
  1916年,地质研究所首批学生毕业典礼,丁文江代表教师训话,激越地描述了地质调查的莫大乐趣:“此中佳境,虽南面王亦何以易?况吾国西部诸山脉,如昆仑、如南山,皆坐待诸君之游屐,他日登绝顶,揽奇胜,则泰山不过一小阜,西湖不过一泥沼耳。”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丁文江作为一个地质学家外出游历的“游兴”的话,那么,一个科学家能被当时知识界尊为领袖人物,恐怕更多在于他兼济天下的出世“责任心”。
  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被暗杀后,院长蔡元培诚聘丁文江出任这一协调全国学术研究的重要职务。因为在蔡元培看来,“在君先生是一位有办事才能的科学家。普通科学家未必长于办事,普通能办事的又未必精于科学,精于科学而又长于办事,如在君先生,实为我国现代稀有人物”。
  早在1916年,农商部设立地质调查所,丁文江就任所长。这是中国现代成立最早的科研机构。在丁文江的领导下,该所迅速成为中国“最有光彩”的学术机构,在国际学术界也赢得了声誉。
  彼时,丁文江的办公室桌上,总放着他用毛笔抄写的胡适为他翻译的一段外国诗句:“明天就死又何妨!只拼命做工,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
  1956年,丁文江去世20年后,胡适写出了《丁文江的传记》。我们读到,当日凌晨3时,胡适落下最后一笔,认定这些丁文江“最喜欢的句子”,是他“最适当的墓志铭”。
  丁文江一生保持着“干政”的热情。上世纪20年代,他和同人们办《努力周报》,在军阀割据局势下提倡“好人政府”。30年代,他又参与创办《独立评论》,发表政治时评。他有感于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极端落后,一些军官连军事地图都看不懂,曾诚心向军阀孙传芳建议,由他来替孙创办一所现代化的军事学校。
  与丁文江同为中国地质学科开创者的章鸿钊,在他去世后曾赠一副对联:“认责任内,无处可放松,治学然,治事亦然,识君以来,始信自强在不息;数交游中,唯真最难得,能让易,能争非易,从今而后,几疑直道与偕亡。”
丁文江早年曾习诗明志曰:“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在他1935年所立遗嘱中,提到“于余身故时即以所故之地方区域以内为余葬地”。最后,这个一生受“出”之诱惑的人,果真葬于出行之地,岳麓山下。
(摘编自徐百柯《民国风度》)
①丁文江(1887—1936),字在君,江苏泰兴人。早年留学英国,先后入剑桥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地质学、动物学和等专业。学成回国后,他不但在地质调查和地质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在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等领域也有独特贡献,称得上是一位世界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②徐霞客(1586—1641),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著有《徐霞客游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丁文江早年曾写诗明志,就有投身我国地质事业的愿望,最终语成谶,因一场意外,死在游历的地方,葬在出行之地,很有象征意味。
B.地质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不像其他自然科学,只要在室内研究就行了,而是需要研究者走出去,多做实地调查,国外地质专家早就有此认识。
C.丁文江和胡适是至交。丁文江特别喜欢胡适为他翻译的诗句,不仅把那些句子用笔抄写,而且还放在办公室明志。胡适认为这些句子是丁文江一生的写照。
D.丁文江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接受了西学,成为位学贯中西的著名人物,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都有独特贡献。
E.本文叙述了丁文江很多他人无法想象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和知识领袖形象,让读者对他有了全面的了解。
(2)作为早期地质学家,丁文江对中国地质学做了哪些贡献?(6分)
(3)文章中多处引用别人评价丁文江的话,有何作用?(6分)
(4)文章中说丁文江是“一生受‘出’之诱惑的人”,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丁文江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无论PM2.5浓度多高、雾霾持续时间多长,只要一刮风下雨,就立即 ,但是靠天治霾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优化能源结构才是根本。
②由于动乱不断,叙利亚、利比亚等国家许多贫民被迫跨越地中海,分批逃难至欧洲大陆,本来幸福的家人,因战争而 ,难得一见。
③昔日的他在职场上叱咤风云,呼风唤雨,可谓风光无限,可如今却 ,专心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可谓是动静相宜,收放自如。
A.烟消云散 风流云散 销声匿迹
B.烟消云散 销声匿迹 风流云散
C.风流云散 烟消云散 销声匿迹
D.风流云散 销声匿迹 烟消云散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项是(3分)
A.近年来,国人境外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被频频曝光,不仅对我国文明礼仪之邦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更干扰了正常的旅游秩序。
B.城镇化建设要本着科学规划为原则,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定位,务实行动,既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C.我国将出台《队递条例》,严禁快递企业非法泄露用户信息,需按承诺完成递送,快递员抛扔踩踏快件行为进行高达5万元惩罚。
D.电影《路边野餐》极富创意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呈现和诗意表达,与当下失序的生活和时代声气相通,意在弦外、充满哲理。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组是(3分)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新业态.新形态。“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 。 , , ,,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几十年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辞、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五联网+”的杰作。
①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②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③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之中
④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⑤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
⑥创造新的经济发展业态
A.⑤⑥①④③② B.⑤②①④③⑥
C.③⑤⑥①④② D.③⑤④②①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在感冒服药期间,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防止重复用药。① ,很容易造成某些成分服用量超出安全限额。感冒有时会伴有发热、疼痛的症状,② ,于是便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这是十分有害的。须知感冒的治疗本身需要一定的过程,而许多感冒药、退烧药和止痛药中都有扑热息痛的效用。如果同时使用两种感冒药或同时吃退烧药和止痛药,③ ,导致急性肝损伤,严重时会引起肝衰竭甚至死亡。
17.网络定向直投系统(也称IPUSH)为一种划时代网络技术,它是由中国网通开发的。下图是该系统的运行流程图。请认真读图,选择有用的信息,为“网络定向直投系统”下定义。(5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群孩童,在广场边开心地玩游戏,他们配合默契,笑声不断。这时一位大人经过,提出让他们分组比赛,赢了便给红包奖励。孩子们最初很高兴,他们兴致勃勃分组游戏。可是几局下来,有的得奖,有的没得奖,渐渐的,他们之前游戏的兴趣便没有了。
一段时间后,顽童们心情郁闷,越玩越没劲,兴味索然地离去了,广场变得一片寂静。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和体悟?请你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color=]皖西高中教学联盟高三教学质量检

[color=]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图像上必然是模糊的”说法不当,原文是“中国图像如果不是由中国自身的话语所塑造,那么,这个图像就是糊的”,是假设关系,并且也非“必然”。
2.B【解析】B项“形成时空的替代,立面与平面的错位”说法不正确,原文“以空间性代替了历史时间上的深度,以平面性代替了立体性”,而不是简单的时空替代。
3.B【解析】“从而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说法有误,原文是“话语中国的实质性出场,深层意义在于……是中国立于世界并在道德制高点上赢得世界尊重的重要法宝”,强加因果。
4.A
5.D【解析】错点有二:谥号应是由朝廷授予的,“有功绩的平民”也不在授予之列。
6.C【解析】“操之过急”的应是彭应参。
7(1)每次上疏一出,到处受贿。部曹吴正志一揭发他的罪行,就被贬到荒远的地方。(狼籍、发、荒徼各1分语,意通顺2分)
(2)祭祀祖庙,皇上不想亲自去。王汝训极力劝谏。皇上很愤怒,但因为他说的是直话,也没有怪罪他。(亲、以、“不之罪”宾语前置各1分,意通顺2分。)
8.①从不同视角来写景:由外到内,前四句写寺庙外景包,五、六句写寺内景色:俯仰结合,抬头“月在众峰顶”,低头“泉流乱叶中”。层次井然,画面立体感强。②视觉听觉相结合来写景,山涧绕寺门、月在山上、一灯长明等是所见,泉流、动息、孤磐是所闻。呈现出景色的多姿多彩,丰富了内容。③运用衬托手法来写景,由静景写到动景,以动衬静,更觉佛寺秋夜的静谧。(每点2分)
9.①前三联借山寺空幽冷寂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之情。②尾联写诗人担心山中遇虎,加之风声鹤唳,抒发了惊恐不安之情。③科考落榜,家境艰难,抒发了落魄无奈之情。(答两点即可给满分)
10.(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1.(1)D B (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A项“因为古砚值钱”,有误。主要是重承诺。C项不能说是冒失,实是大智大勇,与后面的遇险没有因果联系。E项突转的戏剧性效果,不准确,前文已有铺垫,更谈于上戏剧性。)
(2)①小说是以古砚“孩儿面”为线索,集中、紧凑地展开故事情节的。②通过归还古砚“孩儿面”突出人物形象,既表现出青年古朴美好的品格,也刻画出友人的内心世界。③以“孩儿面”为题,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古砚情,有利于表达主题,突出人情之美。(每答对一点给2分)
(3)①谨守信用。仅为当年的一句托词,青年千里迢迢归还古砚孩儿面。②古朴淡泊。别人出高价求购孩儿面,青年不为所动:一无所求,友人以钱酬谢,他也拒不接。③坚持执著。为了归还古砚,青年十几年间专程到北京四五次。④心存感恩。只因汪铭当年从熊口救过自己,青年临走还不忘向老先生遗像鞠躬作别。(答出一点给2分,三点即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4)①从故事情节看,这段往事是对古砚来历的必要交待,这才有了小说归还古砚的故事,而且使得情节有了波澜。②从艺术表现看,这是小说的插叙部分,不仅补充人物和事件,使内容丰富充实,而目小说结构更加曲折有致。③从人物塑造看,也表现出上一辈人的勇敢、智慧、朴实、牺牲、友爱的精神品格。④从思想内涵看,这段古砚情,蕴含着作者对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精神的赞叹之情,丰富了小说内涵,突出了小说人情美的主题。(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意思答对即可。)
12.(1)C D (答C项给3分,答D项给2分,答A项给1分。答B.E不给分。B项推断有误,“其他自然科学不需要走出去调研”绝对化;E项“他人无法想象的故事”说法有误,另外“全面的了解”说法有误,文中主要撰写了丁文江作为科学家的生活情形:A项“早就有投身我国地质事业的愿望”,从他早年的诗句中不能得出这一点:另外“很有象征意味”说法有误。)
(2)①身为地质学专家,他仍然深入实地调研,上高山下深矿,为地质学积累了数据,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②他整理《徐霞客游记》。,编撰《徐霞客年谱》,肯定了徐霞客对我国地质学的贡献,使徐霞客的价值得以传播。
③他关注地质教育,为地质学培养优秀人才,并鼓励毕业生积极投入我国的地质事业。
④他担任地质调查所所长,并使地质调查所在国际学术界获得良好声誉,为中国地质学正名。
⑤他用行动和成就改变了西方一些人对中国科学家的陈见,提高了中国科学家的世界地位。
(答对3点给4分,答对4点给6分)
(3)①引用名家话语,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同时也突出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
②引语从侧面指出了丁文江的办事能力和科学水平,凸显了丁文江的学术素养和精神品质。
③评价人物身份各异,显示丁丁文江社会影响的广泛性,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身体力行,勤奋实践。如在湖南,在责任心的诱惑下,爬上三千多英尺的高山,又走下六百多英尺深的矿洞。
②不畏权威,敢于质疑。不拘泥前人对徐霞客的评价.通过多年的努力,使徐霞客的著作成为现代中国的思想资源。
③不畏艰难勇于承担。在军阀割据的形势下,创办刊物;在艰苦的条件下,担任调查所所长。
④看淡生死,随处寄身。“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是他的追求。
⑤胸怀天下,济世苍生。有“干政”的热情。(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其他的意思对即可给分。)
13.A【解析】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净尽。风流云散:风吹云散,踪迹全消。比喻原常相聚的人飘零离散。销声匿迹:形容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
14.D【解析】A分句语序不当;B杂糅;C偷换主语,在“需按承诺”前加上主语,“快递”前加介词“对”。
15.A【解析】由第一句可知后文内容分两个层次,先说“新业态”再阐述“新形态”,所以判断⑥在第二个横线的位置,同时⑤句中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与前面的“两者相加”照应,据此可以知道⑤⑥连在起,且放在前面;①句总说,应放在第二层次前,④③②承接①并结合后面一句来具体阐述。所以答案选A。
16.【示例】①如果同时服用几种感冒药 ②有的患者(病人)急于尽快康复 ③那么会造成扑热息痛摄入过量(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处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①是一个问句,根据后面一句的回答内容可以得出相应内容。②处内容要与上句的“证据”相关联,同时与下句的“这种锆石晶体”相照应。③处内容应与后二句的“坚硬”相关联,同时句式上要与前句的“虽然”衔接。
17.【不例】网络定向直投系统是由中国网通开发的通过分析用户上网数据,根据用户的特征安排精准网络广告,让用户在打开相应的网站或页面时直接弹出(推送)该广告的划时代的网络技术。
18.【写作指导】本材料中该童由当初“开心”到最后“兴味索然”。这种变化表明:当爱好沾上功利色彩,只会让人失去兴趣。据此,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
(1)不要让功利毁了兴趣;(2)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3)坚守自我,不为名利所绊等等。

[color=]参考译文:

  王汝训,字古师,山东聊城人。隆庆五年中进士,授职元城知县,逐渐升到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是大学士王锡爵的门生,又依附申时行,很专横。王汝训上疏列出他的罪行,说:“陈与郊今天推荐巡抚,明天推荐监司。每次上疏一出,到处受贿。部曹吴正志一揭发他的奸情,就被贬到荒远的地方。吏部尚书杨巍也曾对侍郎赵焕说他是个小人,陈与郊请求皇上立即将杨巍罢官。科道本是议论国事的,不吭声的人被提拔,直言进谏的人被贬退。有时直言冒犯皇上,还蒙皇上宽容。但稍稍涉及到当道的人,立即遭到贬斥。言官不难犯颜直谏,难在借刀杀人,这是为什么呢?天下唯有公正才能让人信服。现在言官不论说的对还是不对,被议论的人不论是正是邪,都模棱两可,从中调停。乞求皇上特令吏部,以后升迁,转入科道,不要厌恶异己喜欢同类,不要好阿谀之人而憎恶正直的大臣。”这时,杨巍因为执政的缘故,与陈与郊培养感情。听到王汝训言词中引用了他的话讽刺陈与郊,很生气,说:“我没有诋毁过陈汝郊。王汝训以光禄侍臣身份攻击言官,正是严重分裂政体的人。”于是将王汝训调往南京。没有多久,陈与郊因儿子杀人犯了死罪,郁郁而终。
  王汝训入朝廷为太常少卿。孟秋时节,祭祀祖庙,皇上不亲自去。王汝训极力劝谏。皇上很愤怒,但因为他说的是直话,也不怪罪他。不久,他升为太仆卿,调为光禄。王汝训先前为少卿时,寺中每年花费二十万,到这时滥增四万多。王汝训依据《会典》,请求将内府的食用全部减去,皇上不许。
  万历二十二年,他改任左佥都御史。王汝训生性耿直、廉洁,嫉恶如仇。巡抚御史南昌彭应参平素也以正直、严厉著称,两人互相支持全力锄除豪门。乌程原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居家行为多有不轨,王汝训正准备将他绳之以法。刚好彭应参到了,与范应期有仇的人家千余人遮蔽道路、呈上牒子。彭应参操之过急,命令乌程知县张应望抓住他,范应期自杀身亡,他的妻子吴氏到官府喊冤。皇上命令逮捕彭应参,在狱中审问,革去王汝训的职务,
  王汝训在家十五年后,起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后召改为工部,署理部事。起初,矿税兴起,以资助修建大殿为名,后全部输入内库,不足以营建大殿,而四方采伐树木的需要多达千万,经费更加不够,王汝训屡次请求发放钱财补助工程,都没有得到答复。在工部一年多的时间里,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宦官请求经费,就上奏坚持不给,节省无益费用数万。死后,被赠为工部尚书,谥号恭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23: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