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9|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四川省绵阳市2016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1-16 21: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16年1月14日9:00-11:30】
[color=]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13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color=]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11题和第12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单项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单项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同。

[color=]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color=]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时代,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或政权,结盟聚会是为了消除冲突。冲突频繁,会盟燕享频繁,成了春秋最基本的特色。会盟要讲“礼”“赋诗”,从而造就了特殊的文化现象一一“诗礼风流”。
西周人重“礼”,是重其仪式性,如典礼仪式、揖让周旋等。而春秋则将礼认作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230余年间,谈礼之风盛行。一部《左传》,“礼”为主要的价值标准:“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夫礼,所以整民也。”“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其每评一事之得失,辄曰:“礼也”、“非礼也”;似乎国之兴亡,皆系于“礼”。
《左传》最早一次论礼是在桓公二年,最早一次引《诗》在桓公六年,可见赋《诗》引《诗》之风与礼治思潮乃同步而兴。事实上,会盟燕享的赋《诗》引《诗》,几乎也集中在春秋时期。在会盟燕享中,列国都想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赋《诗》言志便成最佳选择。
会盟燕事中的诗礼交锋,直接影响了士君子的价值判断与人格修养。列国名卿的外交才能,多半表现在熟谙《诗》礼、智能达变上。鲁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侯在温地宴会,各国大夫皆赋诗言志,而齐国的高厚歌诗与舞不配,结果惹怒晋国,高厚只好落荒而逃。鲁襄公二十八年,齐国庆封逃难到鲁,叔孙豹让乐工诵《茅鸱》骂他,他竟茫然不知。鲁昭公十二年,宋华定到鲁国出差,鲁人赋《寥萧》以示友好与祝福,他毫无反应。这些在当时都是“国际笑话”。因而这个时代要求士君子熟谙《诗》礼,出使四方而能专对。鲁昭公七年,鲁国孟僖子陪昭公到楚国参加会盟,因不能以礼应对而抱恨终身,临终前要儿子跟孔子学礼。熟谙《诗》礼,关乎文化修养与基本素质,即春秋时所谓的“文”。鲁襄公三十一年,北宫文子评论郑国的贤臣是: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善为辞令”。在礼治思潮下,整个时代的士君子,无不以《诗》礼为立身之本,以求自我实现。
因此,春秋大国曾兴起研究《诗》礼的热潮;一些小国,为了交往大国,也不得不研究诗礼;连当时的戎狄也加入此列。但这时不像汉唐那样研究《诗》的本意或寻求圣人的微言,而是将《诗》认作与“礼”有诸多联系的圣典。《左传》几乎是把《诗》作为“礼经”来用的,其所有的引《诗》段落似乎或多或少都与礼有些联系。“礼”成了《诗》的第一生命。所有引《诗》赋《诗》者,无一不是精通礼仪者。
总之,会盟燕享,促成了赋《诗》引《诗》的热潮;礼治思潮,促成了以礼为核心的诗歌解释系统的形成。在春秋会盟燕享的外交大平台上,诗与礼绾结,为狼烟四起的春秋笼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1.下列关于“诗礼风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一面是战火狼烟,一面是诗礼风流。诗礼是时代的风尚,也是士君子的法宝,还是列国公卿生活的组成部分。
B.“诗礼风流”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在春秋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它的出现与频繁的会盟燕享有重要关系。
C.《诗》礼可使行为变得文雅,甚至连骂人这样不文明的行为,在用《诗》礼包装之后,也显得温柔雅洁,不失风流本色。
D.会盟燕享是春秋时期的外交平台,各国利用这个平台,通过“诗礼交锋”的方式,化干戈为玉帛,用文化解决了冲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周与春秋,虽同重一个“礼”字,但西周人注重的是礼的仪式性,而春秋时人则把礼当做了份量沉重的典则。
B.“礼治”思潮的高涨,与会盟燕享时的赋《诗》引《诗》的风气的盛行,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这不是偶然巧合。
C.高厚、庆封、宋华定因为在会盟燕享中不懂赋《诗》之意成了世人的笑谈,从侧面说明了世人对诗礼的推崇。
D.春秋时代对诗礼的研究,不是为了探寻《诗》的原意或从诗中寻求圣人的微言大意,而是为了应对当下的政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以礼作为主要的价值判断标准,认为礼是治国治民治家的有效方式,甚至认为礼的重要性可与天地相比。
B.春秋时代,士君子如果对《诗》礼了如指掌,出使四方就能应对自如,否则就会洋相百出,孟僖子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C.“诗礼风流”的背后是你争我斗,列国都想在会盟燕享中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
D.春秋各国曾经掀起研究《诗》礼的热潮,在这场诗礼盛宴中,有的国家是主动加入的,也有不少国家是被迫卷入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汉六年,立交为楚王。既至楚,以穆、白、申为中大夫。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遣子郢客与中公俱卒业。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文帝时,申公始为诗传,元王亦次之诗传。元王甍,郢客嗣,是为夷王。薨,子戊嗣。景帝即位,封元王宠子富为休侯。
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耆酒,常为设醴。及戊即位,常设,后忘设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称疾卧。申、白强起之曰:“独不念先王之德与?今王一旦失小礼,何足至此!”穆生曰: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遂谢病去。申,白独留。
王戊稍淫暴,为薄太后服私奸,削东海、薛郡,乃与吴通谋。二人谏,不听;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于市。休侯使人谏,王曰:“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惧,乃与母太夫人奔京。景帝三年,戊起兵应吴反。汉绝吴楚粮道,吴王走,戊自杀。
既平吴楚,富等皆坐免侯,后闻其数谏,乃更封为红侯。富于辟彊,亦好读诗,清静少欲,辟彊子德,修黄老术,有智略。昭帝时,杂案上官氏、盖主事。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妻死,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盖长公主孙谭遮德自言,德数责以公主起居无状,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光闻而恨之,复白召德。岁余,与立宣帝。
宣帝五凤元年,德子向坐铸伪黄金,当伏法,德上书讼罪。会薨,大鸿胪奏德失大臣体,不宜赐谥置嗣。制曰:“赐谥缪侯,为置嗣。”
(节选自《汉书·楚元王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
B.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 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
C.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
D.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名字之外,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如岳飞字鹏举,王绩字无功;古代对人称字,表尊重。
B.薨,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中国古代等级森严,阶层不同,死的说法各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黄老,黄帝和老子,传说为黄老之学的创始人;黄老之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各家观点,融汇而成的学说体系,又称黄老思想。
D.制,是圣旨的一种,内容与当朝典章制度有关;圣旨因不同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名称,主要有“诏曰、制曰、敕曰”三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元王不仅本人“好书”,学《诗》并为之作注,还注重文化传家,送儿子刘郢客去自己老师那里完成《诗》的学习,其后代有很多读书人。
B.刘富受父亲影响,也学习《诗》;楚元王宠爱他,估计也与此有关。他的后代受老子思想影响较大,清静少欲,知足畏满,但刘向是例外。
C.刘德曾与其他官员共同掌管盖长公主一案,公主的孙子在路上拦住刘德,为自己的祖母申辩,刘德则反复责备公主,说她生活起居不成体统。
D.穆生是楚元王的同学,曾作楚中大夫,他受到元王和刘戊的优待,后来刘戊取消了这一优待,穆生接受不了,先称病不出,后来干脆离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休侯使人谏,王曰:“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5分)
(2)德妻死,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满江红·大风泊黄巢矶下
明·金堡①
激浪输风,偏绝分②、乘风破浪。滩声战、冰霜竞冷,雷霆失壮。鹿角狼头③休地险,龙蟠虎踞无天相。问何人唤汝作黄巢④?真还谤。
雨欲退,云不放。海欲进,江不让。早堆垝⑤一笑,万机俱丧。老去已忘行止计,病来莫算安危帐。是铁衣着尽着僧衣,堪相傍。
【注】①金堡:浙江人,明末崇祯进士,抗清失败后,住韶州丹霞山寺,改名今释,号澹归。②绝分:没有缘分。③鹿角狼头:险滩名,④黄巢:世传黄巢经行广东,于险滩覆舟,此处故名黄巢矶;黄巢兵败后,写有“铁衣着尽着僧衣”之句。⑤堆垝:困顿独坐貌。
8.本词上片“滩声战、冰霜竟冷,雷霆失壮”这儿句是如何写景的?(6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的句子是“      ,      。”
(2)荀子《劝学》中“      ,      ”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      ,      ”两句,表明自己要为国为民尽最后一份心力的情怀。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虚拟
毕飞宇
这个冬天特别冷。
祖父神情淡然,但手指头在动,是欲言又止的那种动,祖父的大限不远了,他要对我交代什么了。
父亲看在眼里,退了出去。望着父亲的背影,祖父很轻地咳了两声。我了解我的祖父,祖父的咳嗽大部分不是生理性的,是他想说些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说。
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最有机会上大学;但是,祖父把时问全部给了学生,父亲在另外一所中学读书,父亲没有考上,祖父的57个学生考了31个,在当年,这是“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九月,省报的记者把祖父的故事写成一篇长文:《春蚕到死丝方尽》。黑体的通栏标题很吓人的,还配了祖父的一张标准像。
祖父在享尽殊荣的同时冷静下来了,突然就有了愧疚。他建议他的儿子去补习。可祖父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春蚕》是一只无坚不摧的拳头,把父亲的自信给砸烂了,父亲拒绝了“春蚕”的建议:“忙你的去吧。”
父亲不是省油的灯,他模仿祖父的笔迹给教育局长写了一封信,要求他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份工作,口吻酷似祖父。那些年,这样的事求之不得呢。局长爽快地让父亲进了县教育局。
一月后,祖父急匆匆地来到了父亲的办公室,他瘦小的身体暴发出了雷霆般的震怒:
上补习班去!局长打圆场了:“教育局挺好的……”祖父指着局长的鼻尖:庸俗!鼠目寸光!一年之后,祖父做了校长,而教育局长有机会出任副县长了。在组织部人员面前,祖父重复了那六个宇,教育局长功亏一篑,他的委屈和忿懑落在了父亲头上。
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祖父很少喝醉,但是,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前沿,对着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呕吐出来的“对不起”毁掉了这一对父子,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也说话,却不看对方的眼睛。
但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却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材生,祖父记得清清楚楚,涉及面极广,诸如名牌大学、国家机关、公司名称、荣誉机构,院士、教授、研究员、副省长、副县长,办公室主任、董事长。也有记不住的时候,他在记忆阻塞之前往往要做一次深呼吸,随后,一声长叹。这一声长叹比马桶的下水道还要深不可测。
祖父的癖好,往好处说,爱才;往坏处说,他眼里其实没有人,只有高智商,他酷爱高智商。一旦遇上,不管你是谁,他的血管就陡增激情,奔涌起宗教般的颠狂和牺牲精神,沉着,持久。“爷爷做了三十五年的教师,三十二年的班主任,九年零十个月的教导主任,六年零八个月的副校长,两年半的校长……”祖父对自己还算得意。
父亲退出去了,我打破沉默:“嗨,不就是爸爸那点事嘛……”
祖父说:“这事吧,我有责任。我呢,痛苦了好久。你爸退休那天,我就释怀了……”
我很意外——他的眼神里不是释怀。
“……你说……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祖父凄然地望着我。似乎鼓足了勇气。
这算什么事呢。
“当年荣校长l82个。我数过两遍。”祖父十分凄凉地憋了半天,轻声却又清晰地说。
荣校长的职务是祖父接替的,“182”也成了祖父岁岁年年的梦。
“你想要多少个就有多少个!”我想让说话轻松一点,特地挑选了嘻哈的语气。
“不能做假。”语气剥板,严厉,中学教师特有,“不能做假!”
祖父赋闲多年了,他又不像荣校长在岗位上轰轰烈烈地倒下去的;再说了,这年头早就不是1982年了;再再说了,这是什么时候?大家都忙着过年呢。
我的祖父,我们县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他死在了小年二十六。这一天特别特别地冷。
祖父曾为解寂寞,开了微博,我在上边发了讣告。微博长久寂寞。
我取出钱包,来到了花圈出租处,要来纸,笔,墨。我努力回忆祖父大醉的那些夜晚说出的那些名字职务单位,我不可能记得住,但意思无非是这样的——
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中心副主任  罗绍林  遥寄哀思
斯坦福大学高能研究所研究员  茅开民  遥寄哀思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储阳  遥寄哀思
……
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并不悲伤。事后我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数据。
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父亲没有给祖父送花圈,只是亲笔书写了一幅挽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千。
父亲一直站在遗体旁,却没有瞻仰祖父的遗容,一秒也没有。他紧抿双唇,头有些昂,目光在扫视他手书的挽联,最终落在下联上。他没有泪,但是,毕竟上了岁数,有了水光,很亮,像洞穿。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在小说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在祖父与父亲间充当二人情感的润滑剂。
B.教育局长因祖父是名人而为父亲安排工作,后又因未能如愿升官而迁怒于父亲,这说明他是一个公报私仇的无耻小人。
C.祖父临终前,他的种种表现让“我很意外”,按常理,祖父应在这时对我父亲致歉,但祖父却没有,这说明祖孙隔膜也很大。
D.本文叙述手法巧妙,倒叙的运用让父亲的故事自然插入,使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颇似《祝福》中对祥林嫂故事的处理。
E.小说标题意蕴丰富,表面上是指“我”为祖父的葬礼虚拟送花圈的人名,实际上是表明祖父一生的功绩是真实存在的。
(2)小说中祖父的儿子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写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材生,这个情节有何作用?(6分)
(4)祖父为什么对“能得到多少个花圈”特别在意?为什么他实际得到的花圈很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通往纯粹的羊肠小道
王一方
他——25岁就获得哲学、神学两个博士学位,管风琴演奏家,法兰西科学、道德和政治科学院的院士,哲学家萨特的堂叔,德国总统特奥多尔·豪斯的证婚人,大文学家罗曼·罗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终身朋友……
他就是施韦泽。他让人想到中国抗战时期来中国的诺尔曼·白求恩:一个纯粹的人。30岁的他,突然宣布将奔赴非洲丛林去当一名乡间医生,为此,他转而学医,八年后,他以医学博士身份开始了他52年的艰辛的人道主义实践生涯。
从决定到启程,八年,八年啊——
是利他主义吗?他不像唐·吉诃德向风车冲杀那样。是上帝的召唤吗?他风趣地讥笑用上帝召唤来解释他的选择的教士:“他们的听力比我好!”是出于对苦难的同情吗?他认为仅仅出于同情显得太狭隘。
与他同时代的一位作家认为:缺少历史阐释和淳朴气息的非洲比由历史学说填满的精致的欧洲更能抚慰他的心灵祈盼与饥渴。爱因斯坦也认为:非洲的事业对于我们在道德上麻木和无心智的文化传统来说是一种逃匿和摆脱,而面对这种选择的机会,个别人是无能为力的;但施韦泽是一个例外,他在对浮士德的精神依恋之中找到了自身的角色和责任。
他的道德祈盼、心灵饥渴,直指纯粹人生的伦理追求和实践需要,由“意会”走向了言说。1915年的一天,他觉得自己像个“在漏船中的人,这条船不能驶向大海,必须打造一条新船……”这时,一个新词突然闪入脑海:敬畏生命。这个词似乎让他找到了纯粹的彼岸。
“敬畏生命”主张生命是无条件的神圣、无条件的有价值,从而使道德纯粹求诸内心成为可能。人类原初的道德冲动与他深层次的理解随后被他拉向哲学,界定为一种“生存意志”:一种“自我的意欲生活的生命”,他毕生的利他主义的道德实践也源于这一生存意志的冲动。“当我为其他生命奉献出自己时,我永恒的生存意志便与永恒者结合,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体的。”在施韦泽看来,正是这样一种有几分神秘的“生存意志”引出了道德生活的净化与纯粹。
施韦泽似乎要说这样一个道理:在探索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仅有科学、技术的知识与实践无法进入纯粹的疆域,甚至不能给人类带来有益的东西。爱因斯坦也有类似的感触:“仅凭知识和技术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力行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话虽这么说,通往纯粹人生的路上行人寥寥。有人说:“人类不可以从两头点燃一根蜡烛。”但施韦泽坚持认为:“如果够长的话,可以这么做!”
施韦泽固然可以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这种快乐,但社会价值机器却未必能认同这类二元平峰式的贡献。他艰苦卓绝的医疗探索与创造性实践,没有能得到医学界的重视。虽然他是诺奖得主,但拿回的是和平奖。他一生中接受过数十次奖励,只获得过一次医学领域的不太出名的奖章,新锐的医学家还不时批评他思想保守,只热衷于重复性的技术操作,不重视时新的技术成果。他的医院也一点都不现代化,但他的丛林医院在高度技术化与高度组织化的医学时代里保持了对病人个体的尊重、人性的温情,以及在适宜技术处置下的一流疗效。在他眼里,过度技术化的医学常常导致医患关系的冷漠。还是爱因斯坦理解他:“这个人的影响与其说来自令人赞叹的成就,毋宁说来自他那对通常的理智来说难以把握的整个人格。”
尽管通往道德净化、人生纯粹的世界不会有什么康庄大道,但他依然享受着这条羊肠小道上的精神风光,这就是自信,这就是个性,来自内心的纯粹的自信和个性!
(节选自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
【相关链接】
①我们的直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这时候,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由于尊重生命的伦理,我们将和全世界产生精神上的关联。(施韦泽《我的呼吁》)
②施韦泽十分欣赏中国那种未被“玄思”所破坏的“基本的”和“自然的”同时又符合理性的精神,他看重儒家思想,对道家思想感兴趣。(德Heiner Roetz《关于中国思想和儒家伦理的论述》)
③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程颐: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朱熹: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开头简略提及白求恩,这样是为了引出对施韦泽的介绍并与施韦泽做类比,暗示两人都是在用生命去追求人生的纯粹。
B.旌韦泽的一生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奖项,而在医学方面只获得过一次不太出名的奖,这表明整个社会的价值评判出现了问题。
C.现阶段,我国医患矛盾时有发生,如果按施韦泽的观点来看,这是医学技术化所致,因为它不能对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
D.施韦泽关于“敬畏生命”和“生存意志”的论述逻辑并不缜密,它重在唤起人们的体验,呼吁人们由体验去悟达道德境界。
E.施韦泽很像一位中国古代的圣人或君子,因为他的学术观点“生命都是一体的”与中国古代“物我合一”的观点很相似。
(2)施韦泽为什么要放弃已有的生活而选择去非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3)文中三次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4)作者为什么说“通往纯粹人生的路上行人寥寥”?请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color=]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有些官员涉嫌违法犯罪,却与他人订立攻守同盟,企图对抗组织调查,这无异于_______,最必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②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方在自己的领土上从事一些正当的建设活动,这天经地义、_______。
③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当兵出身,他像做产品一样进行公司的制度建设,赏罚分明,因此,整个万达_______,运转有序,工作效率极高。
A.螳臂当车  无可非议  令行禁止
B.蚍蜉撼树  无可厚非  上行下效
c.螳臂当车  无可厚非  令行禁止
D.蚍蜉撼树  无可非议  上行下效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英国媒体祢,一个亚洲主导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快速发展的世界格局正在成长,英国顺应潮流转向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B.观测空气颗粒物污染,从TSP到PM2.5,就好比从用肉眼到用显微镜来看世界,可以看到的有害物质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C.今年陕西省规定,只有孩子的户籍和学籍在陕的,不具备高考报名条件,除非父或母的户籍在陕或养老金交够24个月就可以。
D.目前,个别网络媒体为吸引受众关注,无视甚至忽视标题与内容的紧密关系,片面追求标题的精彩,使“标题党”大行其道。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雕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率具价值的高低。古代家具上的雕剥,一般分为透雕,平面实雕和立体雕三种.雕工的优劣,首先看形态是否逼真,立体感是否强烈,层次是否分明;再看雕孔是否光滑,根脚是否干净,底子是否平整。总的来说,在评价家具的雕饰时,除考虑工艺的难易和描作的精确度外,关键是要看整体是否具有动人的质感和传神的韵味。
A.古代家具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往往是雕刻部分。
B.古代家具的质感和韵味主要体现在雕刻部分。
C.雕刻部分最能体现古代家具高超的工艺水平。
D.雕刻部分传神动人,往往使古代家具引人注目。
16.在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三:天资、命运、努力。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_①;道德方面的成就则需要努力,它和天资命运的关系小,因为完成道德,不必做与众不同的事,尽伦尽职即可。不论何人,只要尽心竭力,对社会的价值是没有分别的。正如②一一梅兰芳登台,不一定饰皇后。命运的好坏对于道德的完成也没有多走关系。不但如此,有的道德反要在不幸的遭遇下才能表现,如疾风劲草,乱世忠臣。所以,如果才华不够,你不必立志成为大学问家;如果时运不济,你不曲豪言“治国平天下”;但③!
17.阅读下面的图表,写出三条结论。(6分)
杜甫近体诗中高频叠字的使用次数及其分布位置统计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中,“颜值”“创客”“主要看气质”榜上有名。
若能“颜值爆表”“有创新理念、能自主创业”“气质上佳”兼而有之,当然是人间极品,但芸芸众生往往不可兼得。
如果三者之中必须要舍弃其中两个的话,你会怎样取舍?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lor=]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13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化干戈为玉帛,用文化解决了冲突”夸大其词。原文相关内容“是为了消除冲突”“为狼烟四起的春秋笼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2.C(以偏概全,高厚是因为“歌诗与舞不相配”。)
3.B(“如果”“就”不成立,“了如指掌”属必要条件;孟僖子“洋相百出”属无中生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D(“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                          (3分)
5.C(“儒家思想”错,应为“道家思想”)                                 (3分)
6.C(“反复责备”不合文意,“数”是“一一列举罪状”的意思)             (3分)
7.(1)休侯刘富派人去劝谏,刘戊说:“叔父不帮助我,我起兵以后,就先杀了叔父。
                                               (5分。画线处各1分,句意1分)
(2)刘德的妻子死后,大将军霍光想要把女儿嫁给刘德,刘德不敢迎娶,害怕自己盛极
而衰,圆满而亏。                         (5分。画线处各1分,句意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①着力“绘声”,滩声、雷霆皆状写声音;  ②运用比拟,用冰霜互相竞赛来突出寒冷;③夸张衬托,以“雷霆失壮”衬托浪涛之响,夸张至极;  ④把风浪想象成战争。(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9.①反清复明的豪情壮志。  ②奋力拼杀,但时运不济、无力回天的悲叹。
③看似超脱,实则不甘,孤独中只有与命运相似的古人为伴的无奈。
(5分。第①点1分,②③点各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6分。每句1分)

[color=]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25分)
(1)A E(B.“无耻小人”太过;  C.“我很意外”,是因为祖父口头说“释怀”但眼神里“不是释怀”,“种种表现”不对,同时“这说明祖孙隔膜也很大”不妥;  D.本文应是插叙,与《祝福》不同)                 (5分。E 3分,A 2分,B 1分)
(2)①自卑:未得到足够关爱,高考落榜;
②不自信而又胆大妄为:失去复读的自信,以祖父的名义让教育局长安排工作;
③不宽容:走不出心理阴影,祖父死后也没有瞻仰遗容。(6分。每点2分)
(3)内容上:①突出了祖父一心为学生,一生都以学生为骄傲的形象;
②对比,以祖父对学生的关注与学生对祖父的冷漠作对比,突出祖父死后的凄凉;
③交代祖父与父亲之间产生隔膜的原因:祖父因爱高材生而忽略父亲。
结构上:④为后文“我”为祖父虚拟送花圈的人名埋下伏笔。
(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4)第一问:①“花圈”代表对死者生前的肯定,祖父“对自己还算得意”;
②祖父荣誉感特别强,前半生“享尽殊荣”,担心死后不能像荣校长那样得到认可。
第二问:③祖父重智育轻德育,导致学生虽然成才却不懂感恩,他“眼里其实没有人,只有高智商”; ④社会对老一辈无私奉献的遗忘,“这年头早就不是1982年了”,时过境迁,人们观念变化。(8分。每点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25分)
(1)A  D(B.“整个社会”扩大了范围;  C.应为“医学的过度技术化”;  E.因果关系不成立)                                    (5分。D 3分,A 2分,B 1分)
(2)①思想中有利他主义,去非洲是“为其他生命奉献出自己”;
②实践人道主义理想,“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
③追求纯粹人生的伦理的需要,非洲“更能抚慰他的心灵期盼与饥渴”。(6分。每点2分)
(3)①前两次引用分别印证了作家、施韦泽的观点,最后一次表达了对施韦泽高度评价;
②引用名人名言,使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增强传记的真实性;
③丰富了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了施韦泽的心路历程和杰出贡献。 (6分。每点2分)
(4)“通往纯粹人生的路上”①需要崇高的道德追求和思想觉悟,“纯粹”指道德净化;
②需要坚持,“通往纯粹”是漫长的过程,施韦泽坚持了52年;
③需要才智,如施韦泽建立理论,建立丛林医院;
④需要号召力,要有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8分。每点2分)

[color=]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3.A(螳臂当车:比喻不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蚍蜉撼树:比喻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情。)(3分)
14.B(A.搭配不当,可将“成长”改为“形成”; C.句式杂糅,删去“就可以” 或将“除非”改为“如果”之类的词语; D.不合逻辑,“无视甚至忽视”应为“忽视甚至无视”)(3分)
15.A(A引出文段的解说对象——古代家具的雕刻,然后扣住“雕刻”,侧重解说“雕工”。而B“古代家具的质感和韵味”C“古代家具高超的工艺水平”D“雕刻部分传神动人”在文段中都没有具体解说,不宜用作本段段首句)(3分)
16.①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
②唱戏好的人,和所扮演的角色无关
③成为道德模范,只要努力,你一定行(5分。第①点1分,②③点各2分)
17.(5分)①“萧萧”是杜甫写近体诗时使用最多的叠词。
②杜甫在五言近体诗中使用叠词的次数明显高于七言近体诗。
③杜甫在五言近体诗中使用叠词的位置通常在句首,其次在句末。(6分。每点2分)
六、作文(60分)
18.(60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color=]【参考译文】

楚元王刘交,字游,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喜欢读书,多才多艺,年轻的时候曾经和鲁穆生、白生、申公一起向浮丘伯学习《诗》。汉六年,刘交被封为楚王。刘交到自己的封国楚之后,任命鲁穆生、白生、申公三人为中大夫。吕后时期,浮丘伯在长安,楚元王让儿子刘郢客和申公一起到长安见浮丘伯,完成学业。楚元王喜欢《诗》,他的儿子们也都研读《诗》。汉文帝的时候,申公开始为《诗》作注释,楚元王也为《诗》作传并编辑成册。楚元王死后,刘郢客继承王位,就是后世所称的楚夷王。楚夷王死后,他的儿子刘戊继承了王位。汉景帝即皇帝位,封楚元王最宠爱的儿子刘富为休侯。
当初,楚元王很尊敬申公等人,穆生不喜欢喝酒,楚元王就常常在饮酒的时候单独为他准备甜酒。等到刘戊做楚王时,最初也常常在宴饮时专门为申公准备甜酒,后来有一次就忘记准备了。穆生就退席归家,说:“可以离开了。”便对外宣传自己生病,不再参与刘戊的事情。申公、白生勉强申公,希望申公继续参与刘戊的事情,劝他说:“难道你忘记了楚元王的恩德了吗?眼下楚王戊不过是一次忘了礼数,哪里用得着这样呢!”穆生说:“《易》里面讲,‘征兆是事物变化最初最细微的部分,事情的好与坏从那里就可以看出来’,楚元王尊重我们三人的原因是“道”存在的缘故,如今楚王戊没有准备甜酒,是忘记了“道”,我离开楚王戊是因为这个原因,哪里是为了区区一杯甜酒的礼数呢?”穆生最终以生病为借口,离开了楚王戊,只剩下申公、白生两人留下来。
楚王戊逐渐变得淫乱、暴虐,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不遵守礼制,被夺去东海和薛郡,于是与吴国共同谋划准备作乱。申公和白生劝谏楚王戊不要作乱,楚王戊没有接受,还把申公和白生抓起来,强迫他们去服劳役,穿上囚犯才穿的红衣服到市集上去干舂米一类的事。休侯刘富派人去劝谏楚王戊不要作乱,楚王戊却说:“叔父不帮助我作乱,我起事的时候就先杀了叔父。”休侯听了很害怕,就与母亲一起逃到京城。汉景帝三年,刘戊起兵策应吴国作乱。后来朝廷截断了吴楚运粮的道路,吴王逃跑,刘戊自杀。
平定吴楚之乱后,刘富等都因此事而被免去了侯的爵位,后来朝廷听说楚王戊作乱的时候刘富多次劝过刘戊,于是改封为红侯。刘富的儿子辟彊,也喜欢读《诗》,并且为人清心寡欲。刘辟彊的儿子刘德,研习道家的学问,很有智慧和谋略。汉昭帝的时候,与其他官员一起主持上官氏、盖主的案子。刘德一直按照老子“知足不辱”的思想办事。刘德的妻子去世后,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刘德不敢娶霍光的女儿,害怕自己盛极而衰,圆满而亏。盖长公主的孙子谭曾拦住刘德的车驾为盖长公主的喊冤,刘德却数落责备盖长公主日常生活没有礼貌。侍御史以为霍光怨恨刘德不娶霍光的女儿,揣度霍光的心意弹劾刘德诽谤诏狱,刘德因此被免去爵位,成为平民。霍光知道后非常遗憾,又向皇帝说情召回刘德做官。过了一年多时间,刘德参与了拥立汉宣帝的事情。
汉宣帝五凤元年,刘德的儿子刘向因铸造假黄金犯罪,按照法律应该被杀,刘德上书皇帝揭发儿子刘向的罪状。就在这个时候,刘德去世。大鸿胪上书说刘德失掉了大臣应有的风度,不应该赐予谥号、安排继承人。皇帝还是下诏,赐予了“缪侯”的谥号,并为刘德安排了继承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9: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