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or=]河南省开封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color=]第I卷 阅读题
[color=]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代表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由此可见,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来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渲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计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既没有《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人的尊严,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王,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红楼梦》的问世使这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不再纠缠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纯粹精神的存在意味,从而在美学上回归《山海经》式的混沌和《诗经》国风所具的清纯,达成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王国维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因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正如《红楼梦》写出悲剧本身已经具有美学革命的意味,王国维指出《红楼梦》的悲剧品质,中国诗学的眼界由此被打开,其意义绝对不下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从坚船利炮渐渐地知道了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与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调教出来的国民醉心于权谋和暴力的审美品味截然不同,而是关注人世间的苦难,并从宇宙的视野加以审视。
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引发了心灵的解放,终致中国诗学界异端突起。相对于李白急功近利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苏东坡信笔挥就的乃是心平气和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严羽的《沧浪诗话》顺流而至,藉禅宗之名,挑战《文心雕龙》的道统诗学,连同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但比起王国维、陈寅恪的美学思想,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诗学追求,不过小荷才露尖尖角。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文化的独到贡献,不在于学问的博大精深,而在于识见和思想的不拘流俗。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江河日下,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审美上的疲乏。而王国维和陈寅恪的过人之处,则在于对这种审美疲乏的洞察。
(摘编自李劼《王国维、陈寅恪的文艺复兴意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使得美学失去独立意味,使得诗学和文学传统无法进入精神层面,止于世俗的功用。
B.刘勰的《文心雕龙》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后世文学理论都对它有所承传。
C.曹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韩愈、白居易等人丰富了这种理论,周敦颐明确了宗旨。
D.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引发中国士大夫阶层了心灵的解放,严羽的《沧浪诗话》藉禅宗之名,挑战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注人世间的苦难,表现人的尊严和悲悯情怀,不再只是宣泄得意或失意,不再纠缠于生存谋略,文学纯粹精神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B.演义小说推崇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等做大事的谋略,其实正是中国文学传统讲求实用和功利、纠缠于生存博弈的具体表现。
C.《红楼梦》以儿女情长式的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来拒绝暴力和权力,以彻头彻尾的悲剧来背离国人崇尚的乐天精神,在审美上具有革命的意味。
D.王国维重视文学的审美属性,不赞同文以载道,提出从宇宙的视野审视文学,打开了中国诗学的眼界,带来了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民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影响,崇拜权谋和暴力,进而滋生出民族很多难以治愈的病态心理,可见,文学有对人们思想及社会影响的作用。
B.在经世致用文学观的影响下。中国后世的演义小说既缺乏《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处于审美疲乏的境地。
C.有力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文以载道”思想,强调“文”是“道”的载体,文学功用在于承载、阐明、传达“道”,这一思想贯穿于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之中。
D.王国维和陈寅恪以不拘流俗的敏锐眼光,洞察了中国文化中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的弊端,表明他们对中国文化具有批判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郎。帝初政,锐意事功,问大昌曰:“朕治道不进,奈何?”大昌对曰:“陛下勤俭过古帝王,自女真通和,知尊中国,不可谓无效。但当求贤纳谏,修政事,不必他求奇策。”又言:“淮上筑城太多,缓急何人可守?设险莫如练卒,练卒莫如择将。”帝称善。除浙东提点刑狱。会岁丰,酒税逾额,有挟朝命请增额者,大昌力拒之。徙江西转运副使,大昌曰:“可以兴利去害,行吾志矣。”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六和塔寺僧以镇潮为功,求内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权刑部侍郎,大昌言:“辟以止辟,未闻纵有罪为仁也。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如此,则法伸乎下,仁归乎上矣。”帝以为然。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部曲殴百姓,大昌因极论“自此屯戍州郡,不可为矣!”逢原由是坐削两官。累迁吏部尚书,言:“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出知泉州,汀州贼沈师作乱,戍将萧统领与战死,闽部大震。漕檄统制裴师武讨之。师武以未得帅符不行,大昌手书趣之曰:“事急矣,有如帅责君,可持吾书自解。”当是时,贼谋攻城,而先使谍者裹甲纵火为内应。会师武军至,复得谍者,贼遂散去。绍熙五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庆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B.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C.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D.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大昌积极建言,受到皇上称赞。他认为求贤纳谏,修明政治,就能称霸中原;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
B.程大昌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他认为不应该答应六和塔寺僧的请求,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C.程大昌尽心国事,见识卓远。代理刑部侍郎时,他认为纵容罪犯不是仁道,应用法律阻止犯罪;担任吏部尚书时,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宫廷警卫的长处。
D.程大昌处事果断,敢于担当。汀州逆贼沈师作乱,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不肯出兵征讨,程大昌写信催促,并愿承担责任,于是裴师武及时出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
(2)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田家
陈师道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8.诗歌从哪些方面表现田家之苦?请简要分析。(6分)
9.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 ”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
(3)白居易《观刈麦》中“ , ”两句,形象描绘出农民冒着酷热劳作的情景。
[color=]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匆匆过客
路遥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竟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我想我应当帮助这个老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的滚回单位。但如果我要是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他们静静地互相看着对方,两张纯洁的年轻的脸,像大理石雕塑一般美丽。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了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冷、沉重的氛围,暗示了人物心情和故事结局。
B.在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描写了“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心理,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
C.男青年因为最后一张票和青年妇女发生了争执,又被小女孩误解,腮帮子抽动,泪花子在眼里直转,都表现出他既懊恼又委屈的心理。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了旅客暗中争相为盲老人买车票的故事,表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存有大爱的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E.小说擅长在朴实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我”震惊于男青年买票的真相后,把票让给青年妇女,这一情节设计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2)小说以买票场景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男青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塑造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25分)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连日来,屠呦呦获诺奖的喜讯传遍全国,振奋人心,也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
新浪微博平台方面,10月6日“屠呦呦”的单日热词搜索峰值为36.8万,《人民日报》官微发起的微话题“2015诺奖屠呦呦”阅读数达70.9万,央视新闻发起话题“央视专访屠呦呦”阅读量已超过400万。搜索引擎方面,诺奖结果揭晓后,百度搜索“屠呦呦”关键词搜索量超60万,以“屠呦呦”为关键词新闻搜索全文返回数量高达47700篇。截至10月7号24时,相关微信文章共计6144篇,其总阅读量超1149万人次。
(摘自2015年10月9日《中国中医药报》)
材料二:
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上的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屠呦呦获诺奖是我国科学界一个里程碑事件。作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最权威的一个奖项,诺贝尔奖的分量不言自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不断释放沉睡活力的国家,这是一个不断走向更加开放的时代。我们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向我们走来,不断刷新我们的创新高度。
(摘自2015年10月7日《深圳新闻网》)
材料三: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与其他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我国大陆本土科学家中斩获诺奖的第一人。
疟疾,又称寒热病,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疾病,是经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全世界每年有接近4亿人会得疟疾,几十万人死亡。20世纪50年代,国际消灭疟疾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之后,疟疾60年代再度肆虐。因为已有的抗疟疾药物如氯喹等由于使用的时间太长,疟原虫普遍对这些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寻找新的抗疟疾药物就成为全球范围内非常迫切的任务。
屠呦呦,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被选拔为国家“523”项目500多名研究人员中的一员,走上了找寻疟疾新疗法的科研之途。“523”项目确立了寻找抗疟疾药物的研究方向,就是从中草药当中提取和分离抗疟有效成分。科研人员检验了无数的中草药治疗疟疾的成方、单方、验方、秘方,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然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了出去,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屠呦呦经过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出了《抗疟单验方集》,其中所包含的640多种草药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青蒿,是一种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多部中医药著作中皆有关于青蒿可以治疗疟疾的记载,很多地方老百姓的土药方也都用青蒿来对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翻查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后,屠呦呦迸发出灵感:古人所用的不是常用的高温煎熬法,而用的是青蒿鲜汁。并且她还发现了一个关键点:传统提取方法里的加热步骤可能会破坏药物的活性成分,在较低的温度中提取才可能有助于保持青蒿的抗疟活性。在怀疑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之后,屠呦呦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经过近200次的失败实验之后,1971年,屠呦呦终于证明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和食蟹猴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有着100%的疗效。为了证明实验的有效性,屠呦呦经常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在确认了青蒿提取物对人体安全的情况下,屠呦呦所在的课题小组在患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身上试验青蒿提取物的有效性。临床试验的结果激动人心:经治疗的患者疟疾症状迅速消失,这些症状包括高烧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而采用氯喹治疗的患者却没有这些临床效果。
屠呦呦所在小组的其他人很快就分离出了青蒿当中的有效成分,也就是后来被她叫做“青蒿素”的东西。对于疟原虫有着良好抑制作用的青蒿提取物结晶,从此就被命名为“青蒿素”,并且很快通过临床验证,对于奎宁容易产生抗药的恶性疟疾等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成为新一代的抗疟神药。
(摘自2015年10月9日《工人日报》)
(1)材料一使用了大量的数字,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他们各自传递的信息有哪些异同。(6分)
(3)阅读材料三,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4)材料三在报道新闻事件后介绍了哪些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分)
[color=]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此时钱塘江不再平静,它掀起了三米多高的巨浪,飞溅起的无数朵浪花发出_______________的响声犹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
②严复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撰写发表一系列政论文章,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引介西方思想文化,_______________,唤醒国人。
③意大利菜或许没有法国菜那样_______________,但它讲究直接利用原料自身的鲜美味道,常用番茄酱、橄榄油、罗勒、番红花等调味,也别有风味。
A.如雷贯耳 振聋发聩 震耳欲聋
B.震耳欲聋 振聋发聩 如雷贯耳
C.振聋发聩 震耳欲聋 如雷贯耳
D.震耳欲聋 如雷贯耳 振聋发聩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B.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座集科学研究、文物保护、陈列展示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
C.近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为进一步巩固在实现就业和保持稳定物价上所取得的进展,将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现有水平,暂不加息。
D.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日趋严重,平均每年增加860万人,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21亿,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开放是与世界互联互动、互学互鉴的共同事业,既要有着眼全局的战略谋划,更要有“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的”的国际视野。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到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再到促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写陆海内地联动、东西双向开放大文章。
A.挖掘各方利益汇合点、共创互利共赢大事业
B.目的是挖掘各方利益汇合点、共创互利共赢大事业
C.把挖掘各方利益汇合点、共创互利共赢大事业作为目的
D.挖掘各方利益汇合点、共创互利共赢大事业是目的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 ① ,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就会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甚至竭泽而渔, ② ,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因此, ③ ,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1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大学生实习与就业息息相关。某大网站就大学生实习问题在网上进行调查,情况如下:你最希望通过实习获得什么?工作经验69%,正式工作机会21%,实习鉴定7%,其他3%。
材料二: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除了要求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还在社会实践经验、心理素质、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综合两则材料,请概括要点;就大学生培养问题给高校提出合理建议。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导师带着几十位学生野外考察,看到一名学生正要穿过一片沼泽地,他大声对学生喊:“小心,不要走错路,踩到沼泽则会沉下去的!”那名学生回头大喊:“老师更应该小心啊!我走错路,沉下去的只是我一人,如果老师走错了,沉下去的还有追随你的一大群学生。”导师沉默了,体悟到关心之外还有深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lor=]河南省开封市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参考答案
一、(9分,每小题3分)
1.C(曹丕“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表述有误)
2.D(“带来了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理解有误)
3.C(“有力促进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分析有误)
二、(36分)
4.(3分)D
5.(3分)C
6.(3分)A(“就能称霸中原”理解有误)
7.(10分)(1)适逢荒年,(程大昌)拿出十多万钱,代交吉州、赣州、临江、南安等地折合为丝织品的夏税。(大意2分, “歉” “输”“折帛”各1分)
(2)现在各方面审理案件依例打算赦免死罪,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信守法令,皇上审察可以赦免就赦免他。(大意2分,“谳狱”“拟”“贷”各1分)
8.(6分)从劳作、纳赋、生活三方面表现田家之苦:早出晚归的繁重劳动之苦,负担沉重的赋税之苦,骤雨夜至、灶下生泥的生活之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5分)表达了诗人对农民悲苦辛酸生活的深切同情。(2分,意思对即可)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平实叙述、具体描绘、结句议论来表达的。(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10.(6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25分)
11.(25分)(1)(5分)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C 给1分,答A、B不给分。
(2)(6分)①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②有助于人物深层心理与高尚品质的发掘与发现;③反映春运买票难的现实,也是社会环境的折射。(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男青年是一个衣着时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品质高尚的人。这一人物、青年妇女和“我”相互映衬,有助于主题。(每问3分,意思对即可)
(4)(8分)①便于加快叙事节奏,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②便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适应不同人物的语言、心理、行为的描写需要;③便于简洁、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容;④便于较快进入情境阅读,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四、(25分)
12.(25分)(1)(5分)①让材料更真实、准确,增强说服力;②突出搜索点击的高频率,表现了社会对屠呦呦获诺奖的高度关注。(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2)(6分)相同点:两者都报道了屠呦呦获诺奖的消息。
不同点:①材料一重在介绍屠呦呦获奖后的社会反应;②材料二重在评价屠呦呦获奖的社会影响及意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全球范围内新的抗疟疾药物的迫切需要;②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没有进展;③走访老中医,在翻查古方中获得灵感;④历经近200次的实验失败,仍不放弃;⑤经常在自己身上试验,有牺牲精神;⑥具有团体协作精神。(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4)(8分)①介绍了疟疾对人类的威胁及抗疟疾药物的研究情况;②介绍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历程。(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作用:①丰富新闻内容,增强可读性;②深化新闻主题,展示新闻价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五、(20分)
13.(3分)B
14.(3分)A.(B.语序不当,可改为“陈列展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C.成分残缺,可在“就业”后加上“目标”。D搭配不当,可在“高于”前加“这一比例”)
15.(3分)B
16.(6分)①如果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 ②势必破坏自然环境 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每处给2分,意思对即可)
17.(5分)要点:大学生希望通过实习获得工作经验,用人单位对应聘大学生提出综合素质要求。(2分,意思对即可)建议:高校要适应社会需求,要为大学生搭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3分,言之成理即可)
六、(60分)
18.(60分)参考角度:①相互关心;②引导者的作用;③不要忘记提醒自己。
[color=]参考译文: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孝宗继位后,提升他为著作佐郎。皇帝刚刚执政,锐意建功立业,问大昌说:“我治国没有长进,怎么办呢?”大昌回答说:“陛下勤俭超过古代帝王,自从女真与我们交往和睦通,他们知道尊重中原,不可以说没有效果。只要求贤才纳谏言,修明政事,不必另外寻求奇方异策。”又说:“淮上筑城太多,发生紧急情况什么人可以守卫?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皇帝称赞他说得好。授予他浙东提点刑狱。适逢丰年,酒税超过了规定的数额,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调任江西转运副使,大昌说:“可以兴利除害,实行我的志向了。”适逢荒年,他拿出十多万钱,代交吉州、赣州、临江、南安等地折合为丝织品的夏税。六和塔寺僧认为镇伏江潮有功,请求皇上下旨把已置办的田产赏赐给他们仍旧免除赋税徭役,大昌上奏:“僧寺已经违法置办田产,又将赋税徭役移加给百姓,为什么要答应他们呢!”皇帝中止了命令。大昌代理刑部侍郎,说:“法律是用来防止犯法的,没有听说纵容罪犯是仁道。现在各方面审理案件依例打算赦免死罪,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信守法令,皇上审察可以赦免就赦免他。这样,就使法律在下面得到伸张,而仁道归于皇上了。”皇上认为他说得对。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容部下殴打百姓,大昌于是极力说“从此屯驻戍守州郡,不可以做了”! 率逢原因此被治罪削减两官。大昌多次升迁为吏部尚书,说:“担任宫廷警卫的士兵,祖宗之法不只是用来预备宫中警卫,南征北战,禁卫军都曾是先锋。现在一般三年就要补以外任,用非所长,即使有征伐之事,也没有人得到选用。为什么刚开始是选择有才略武艺的人,而到最后把他们像平常人一样地抛弃呢?希望将他们留在衙内不要派遣。”离开京城主持泉州政务,汀州逆贼沈师作乱,戍守将领萧统领与沈师作战而死,闽部受到很大震动。漕司发檄文命令统制裴师武讨伐乱军。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不肯出兵,大昌亲笔致信催促他说:“事情很急,如果将帅责怪你,你可以拿我的信自己辩解。”这时候,贼兵谋划攻城,先派遣间谍披上铠甲放火作为内应。正赶上师武的军队到来,又抓住了间谍,于是贼兵散去。绍熙五年,以龙图阁学士退休。庆元元年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谧号文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