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5|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广东省惠州市2016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1-2 21: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广东省惠州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2015.10
本试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color=]第Ⅰ卷 阅读

[color=]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针对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位子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节选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的废除,在当时一定时间范围内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后果。
B.科举制度的废除,虽然说有些遗憾,但总体说来是利大于弊的。
C.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因为它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D.科举制度的废除,打破了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社会生态环境与权力结构。
2.对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中国农村文化断裂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科举废除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B.科举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C.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如无赖恶霸们控制了农村的基层政权。
D.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取消,使清末民国时期农村知识青年不经城市学堂而垂直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戛然而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完全破灭。
B.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是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同时他们享有向农民收税的特权。
C.“土豪”一词今天常被用来戏称那些喜欢炫富缺乏文化素养的有钱人,而过去所称的“土豪”是有很高文化素养的乡村能人。
D.在科举时代,被授予官职的举人、秀才代表官府,而候任的举人、秀才是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两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筈,兖国公彦宗次子,幼时以荫隶阁门,不就,去从学。萧妃摄政,赐筈进士第,授尚书左司员外郎,寄班阁门。天辅七年,太祖取燕,筈从其父兄出降,迁尚书左司郎中。八年,授殿中少监。太祖崩,宋、夏遣使吊慰,凡馆见礼仪皆筈详定。迁卫尉少卿,授西上阁门使,仍从事元帅府。元帅府以便宜从事,凡约束废置及四方号令多从筈之画焉。
天会四年,授左谏议大夫。秋,复南征,权中书省枢密院事。丁父忧,明年起复,直枢密院事加给事中。天眷二年,改左宣徽使,熙宗幸燕,法驾仪仗筈讨论者为多。皇统二年,充江南封册使,假中书侍郎。既至临安,而宋人榜其居曰“行宫”,筈曰:“未受命,而名行宫,非也。”请去榜而后行礼。宋人惊服其有识,欲厚贿说之,奉金珠三十余万,而筈不之顾。皆叹曰:“大国有人焉。”
七年,帅府议于馆陶筑三城,有警即令北军入居之。筈曰:“今天下一家,孰为南北?设或有变,军人入城,独能安耶?当严武备以察奸,无示彼此之间也。”其后,竟从筈议。陕西边帅请完沿边城郭以备南寇,筈曰:“我利车骑而不利城守。今城之,则劳民而结怨。况盟已定,岂可妄动?”遂罢之。
九年九月,拜平章政事,封吴国公。天德二年,拜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进封郑王。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诏曰:“不为暗于临事,不为谄于事君。未许告归,姑从解职。”筈因惭惧而死,年五十八。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十六》)
4.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妃摄政 摄政:夺取政权
B.八年,授殿中少监。 八年:又过了八年
C.凡约束废置及四方号令多从筈之画焉 约束:限制管理
D.丁父忧,明年起复 起复:服丧期未满而应召任职。
5.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
B.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
C.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
D.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筈因为是高官之后,所以在年幼时就凭着恩荫取得在礼仪司阁门当值的资格。
B.刘筈先在辽朝任职,后来跟随着父兄向金朝投降。金朝君主对他始终尊重信任。
C.金熙宗驾临燕地巡察的时候,刘筈担任左宣徽使,对皇上出巡时的车驾仪仗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
D.元帅府一开始商议在馆陶建三座城池,有警报就让北军入城,刘筈据理力争,认为不应当这么做。
7.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宋人惊服其有识,欲厚贿说之,奉金珠三十余万,而筈不之顾。(5分)
(2)筈曰:“我利车骑而不利城守。今城之,则劳民而结怨。况盟已定,岂可妄动?”(5分)
(二)古诗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步出城东门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8.开首两句与全诗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请作简析(5分)
9.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回顾自己当初临危受任的两句是:“_____,_____”。
(2) 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人之所以愈益圣明是因为他们“_____”,而普通人则相反,是因为他们“____”。
(3) “______,_____”道出了《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color=]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钱偷了是小事
刘耀兰
①他们结婚七年了,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居。搬进新居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牛皮癣广告上的电话,用座机给安装防盗门的师傅打了一个电话。那位师傅办事效率真高,不一会儿就将防盗门安装好了。
②那天早上上班时间到了,她和他刚跨出门,电话就响了,她停在门口。他跑进去拿起电话喂了一声,说,怎么没有声音?女人说,打错了吧。女人看了他一眼,发现他的眼神怪怪的。
③第二天是法定假日,他们起来得比较晚,吃过早餐又把家里收拾一番。今天是她母亲的生日,他们要去祝寿。正准备出门时,电话又响了,他拿了起来,一连喂了三声,对方还是没人应声。他说,怕不是又打错了吧?她白了他一眼,说,我怎么知道。
④晚上他们刚回到家,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正准备去接,手刚摸到电话又缩了回来,说,你来接。她望了望他,手有些发抖地拿起电话,喂喂喂,是谁?你说话呀?她放下了电话,说,可能是电话坏了。他想了想,朝她笑着点点头。
⑤无巧不成书。这一天,女人先下了班,正准备做饭,阳台边上的电话又响了起来,她走过去接了,这次却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原来是她们经理向她了解一下他不在家时公司的情况。恰恰在这时,他下班回来,透过玻璃窗看到她笑意盈盈拿着电话的这一幕。他站在外面一动不动,等她放下电话,他才上楼开门。
⑥进门来,他笑着说,你今天的衣服穿得好看,半老徐娘还有些风韵。她却岔开了话题,钱你去存起来,放家里不安全。他说,现在安装了防盗门怕啥?我又不会拿去嫖赌。她横了他一眼。他说,电话坏了是不是该拿去修一下?她说,奇怪,刚才通了,我还接了一个电话。是吗?谁打给你的?她怕他多心,说,同事。他冷笑一声,这个同事搞的啥名堂?要是我接,他是不是又不作声?再说了,你不是没有手机,打家里座机会有多大风险?她生气了,你别阴阳怪气的,那天我接还不是没人说话?他怪笑道,这个人有特异功能,知道我在你旁边。她气得直掉眼泪,碗一推就离了桌子。
⑦电话安静了两天。这一天,他们楼下停了一辆警车,两个警察押着一个人上车,然后从他们小区出去了。楼下有好多人在议论着。他问楼下一个邻居出了啥事,那个人说,刚才那人是给我们这个小区安装防盗门的师傅,他在安防盗门时偷偷配了好几家的钥匙,作案前先给你家里打电话,有人接他就不作声,要是没人接,他就知道你家里没人,就进门偷东西。他刚才又在小区作案,恰好这家主人回来遇上了。她也听到了邻居的这番话,两个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然后不约而同地奔进房间里。
⑧不一会,她跑出来哭道,我家钱被偷了。
⑨他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他笑了笑,上前拍着她的肩膀安慰说,别哭了,钱偷了是小事……
⑩他话还没说完,却见她两眼圆睁地望着他。
(《大江晚报》2011年4月13日,略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如果第一次接电话的是“她”,两人之间就不会有猜疑和误会了。
B.第③段和第④段画线句子(怕不是又打错了吧、可能是电话坏了)话语自然,切合角色心理特征,又能推动情节发展,反映了作者的语言功力。
C.第⑥段两处画线句子,“她”是有意无意地岔开话题,“他”却刻意引出自己所猜疑的话题。
D.文中5处写了他的“笑”,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负能量”、心理毒素。
E.作者没有把这个故事处理成主人公性格悲剧,而是反映了不法分子和社会不良风气对普通家庭的伤害和威胁,能令人警醒。
(2)第⑨段画线句子(钱偷了是小事)有什么意蕴?试作简析。(6分)
(3)小说的男主人公“他”有什么性格特征?试作简析。(6分)
(4)小说矛盾冲突的高潮是什么情节?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刘轲(约782—约867),字希仁,广东曲江人,可他却认为自己是彭城人,沛人。大概觉得岭南是蛮荒之地,而称祖籍祖居地,这样能和汉高祖刘邦联系起来,似乎比较荣耀。他的祖上因安史之乱举家迁往岭南定居,到刘轲已经是第三代,刘轲生于曲江,这是毫无疑问的。
关于刘轲的名字来历,一是说刘轲的父亲晚上做梦,梦见亚圣孟子,孟子名轲,因而为儿子取名为轲;一说是刘轲本来有另外一个名字,但因为仰慕孟子汪洋恣肆的行文风格,所以给自己改名为轲。不管怎么样,他叫做“轲”,都是和孟老夫子孟轲是有关系的。
刘轲是中唐著名的散文家和经史学家,在韩愈、柳宗元领导发起的古文运动中,刘轲是忠实的支持者和践行者、捍卫者,他与韩愈、白居易等大贤多有交往。相比韩白的光芒,刘轲就显得不那么出色了,似乎是个二流三流的人物。其实不然,早在贞元年间,时贤马植见刘轲文,惊叹为“韩愈流亚也”。唐末五代人王定保在《唐摭言》中称刘轲与韩柳齐名,可见他的文名之盛。
刘轲写文章取法于孟子,与韩柳取法于班马殊途同归,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都大力推崇古文。韩愈称其“后生可畏”,和他交往很频繁,但他不算是韩愈的学生门人,所以后来似乎名气连韩门弟子李翱、皇甫湜都不及,其实他当时的文名远在那些人之上。清代著名学者曾任《广东通志》纂修官的江藩认为,刘轲之文和韩柳之文各有千秋,而在欧阳詹之上,李观、李翱等人则望尘莫及。唐代著名诗僧齐己在他的《酬湘幕徐员外见寄》中说:“东海儒宗事业全,冰棱孤峭类神仙。诗同李贺精通鬼,文拟刘轲妙入禅。”夸赞徐员外的诗歌堪比李贺有鬼神之气,文章则如刘轲一样精妙而有禅意,可见刘轲的文章在唐朝影响有多么深广。看来我们今天的人真是严重低估了他的价值和影响力。
刘轲与大诗人白居易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过从甚密,白居易曾在《代书》一文中称刘轲是隐士中的“秀出”者,极力向朝廷推荐。白居易也多次在诗中提到一个人——“刘十九”,周汝昌等大家认为,根据白居易在江州湓浦的经历和交往,这个刘十九就是指当时隐居庐山的刘轲。《问刘十九》诗云: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轻松洒脱,纯用口语,如拉家常,字里行间写出了二人深厚的友情。
刘轲被认为是岭南第二人,岭南第一人则是开元宰相张九龄。张九龄开岭南文章之先河,刘轲继而起之。刘轲一生著述颇丰,但大多亡佚了,今仅存文章十余篇,诗仅有一首,就是他考进士时的应制诗《玉声如乐》。
刘轲的一生颇具神奇色彩。有个“梦食三卵”的故事说的就是他,据说他有一次在外面游历时,看见一具遗骸露于荒野,于心不忍,于是买棺收殓,使之入土为安。晚上睡觉时梦见一个书生来感谢他,拿了三个鸡蛋恳求他吃下去,盛情难却,刘轲遂嚼一吞二,从此他就越来越聪明了。
刘轲的一生也颇具传奇色彩。十多岁时,他就到过罗浮山和九嶷山,学习黄老之术,学习道家的轻身飞举之道。后又拜韶州曹溪月华寺惠朗禅师为师,做了修行的和尚。大约16岁到24岁之间,他广泛游历山东、安徽、江西、湖南一带,求仙问道修禅养心。后又再次回到罗浮山隐居修习,偶然间听寿春杨生在罗浮山中讲授《春秋》,“每开一卷,讲一经,说一传,疑周公、孔子、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若回环在座,以假生之口,以达其心也”,好像是古圣先贤转世论道,遂深为折服,于是弃佛道而从儒业,拜杨生为师,跟着老师学习三代圣王春秋之道多年,学问精进。
刘轲对《春秋》推崇备至,写出《春秋三传指要》十五卷,名动一时,时人都说曲江公张九龄之后岭南文林后继有人了。《春秋三传指要》现已亡佚,但现在还留存有他的一篇《三传指要序》,对《春秋》三传作了全面深入的比较权衡,打破了以往三传之间的藩篱,于《春秋》研究有求实创新之功。他认为研究《春秋》之学,不在于字词章句,而在于直追古圣先贤之道。文中指出了以往研究《春秋》的弊病:一是先儒的固陋,二是今儒的忘本。认为应当不囿于先儒之见,要去误留正,兼采众长,择善而从,而不能一味照搬前人旧说。他认为对经书的研究,要做到既知又行,主张治史治经在于经世致用,不能满足于浅尝辄止,对那些略知皮毛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儒生很是鄙视。
令人遗憾的是,这么一位文章大家、文史大家,现今知道他的人却很少。即使在曲江,人们也是只知道有张九龄而不知道有刘轲;在罗浮山,人们只知道这里曾经有许多得道的高道高僧,却不知道这里曾经走出了一位声名远播的大儒。
(吴早先《刘轲与罗浮山》)
相关链接:刘轲的一生,刻苦嗜学,勤于著作,与当时的文人高僧多有来往。据记载,他著的书有《三传指要》十五卷、《汉书右史》十卷、《十三代名臣议》十卷、《翼孟》三卷、《隋鉴》一卷、《唐年历》一卷、《帝王镜略一卷》、《牛羊日历》一卷(记牛僧孺、杨虞卿事)等,可惜的是,除《牛羊日历》外,这些书都未能留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李贵录《中唐的历史学家——刘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在今人印象中,刘轲在文学上的价值影响归入二三流;其实这种印象与其当时的实际声誉大有出入。
B.论散文成就和名气,刘轲介于韩愈柳宗元之间,在唐朝文坛有深广影响。
C.刘轲虽然没有参与唐代的古文运动,但他与古文运动的发起人韩愈、柳宗元交往密切。
D.因为刘轲不是韩愈的门人弟子,所以他的名气影响在当时没有韩门弟子如李翱、皇甫湜那么大。
E.刘轲与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亦师亦友,过从甚密,白居易以诗见长,刘轲以文见长。
(2)从文章的叙述来看,刘轲与历史上的孟子有哪些联系点?(6分)
(3)结合全文来看,刘轲在中国的文学和史学上有哪些贡献?(6分)
(4)作为文章大家、文史大家的刘轲为什么在当时、在今天的广东、在罗浮山的名气都不大?谈谈你的看法。(8分)

                       
                       

[color=]第Ⅱ卷 表达题 (80分)
五、语言知识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____,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____,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____,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莫衷一是 各抒己见 各执一词 B.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C.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D.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被誉为互联网领域“达沃斯论坛”的“乌镇峰会”,全球网络界的许多领军人物悉数登场;这些互联网大腕的精彩演讲,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
B.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在每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办,是各经济体领导人与工商界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工商界活动。
C.周小平们在网络上的崛起凭借的其实是一股锐气,他们用这股锐气帮我们思考和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互联网舆论面前,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
D.我国即将出台覆盖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覆盖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和各种形式外语学习成果,使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评“车同轨,量同衡”。
15.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大约公元前4000年,尼泊尔人发明了自己的“楔形文字”。这些文字___①___,少许几笔即可完成。泥版是尼泊尔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除此之外,____②___。但是,木板文书不易保存,所以现在___③___,即便有些存留下来,也是破损严重;坚固的石料在当地又极为稀少,几乎成为神庙或皇室专用。相比之下,泥版成了最好的选择。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日前,上海市委研究室联合华东政法大学团委,针对上海青年的法治观念状况进行了一些调查,以下是其中一项调查情况。请根据调查情况写出调查结论。


受访对象

青年白领

青年蓝领

青年学生

最关注的法律

婚姻家庭法

劳动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17.“三字经”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学形式,如《弟子规》中“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如《惠州信访三字经》中“断争议,平纠纷。依法律,按规程。能虚心,乐倾听。用真心,换真情。防源头,畅渠道。百姓事,无有小。善解释,善疏导。和气多,怨气少。”三字一句,内容准确,简洁连贯,朗朗上口,易于传播。请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编一则《语文学习三字经》。每句三字,八句以上,不超过50字(包括标点)。(5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起“送失物要车费”被称敲诈的事件,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当事人之一是四川绵竹一位的哥付世贵。8月27日那天,他拉了一个乘客,对方将一个包遗落在车上。他为了还包先后出了3趟车,因此要求对方按出车里程合计付费120元,经过争吵,最终对方付了65元拿回了自己的包。该乘客把这事以《出租车司机敲诈乘客!行为太恶劣!》为题发到微信上,事件很快在网络上发酵,网友人肉出“黑心司机”的姓名住址,一时间付世贵遭到很多人的谩骂攻击。也有人认为的哥很冤枉,觉得他的行为算不上是敲诈。还有人认为的哥送还失物是做好事,但收车费就变了味。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对于以上事情(包括网上争论),你怎么看?请给付世贵、乘客或持某种态度的网友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惠民”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color=]广东省惠州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color=]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 阅读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无中生有。从原文内容来看得不出废除科举利大于弊的结论,倒是说了科举废除后对乡村造成的种种冲击和困难。在作者看来,简单的“废除”未必是改革的唯一选择。】
2.*D.【城市文人雅士虽然于事无补,但也不是造成中国农村文化断裂的原因。】
3.*A.【B.“收税”是他们代政府办的事务,不是收归己有的特权。C.原文说“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土豪”一般指凭借财势为恶乡里的坏人,与之前有文化的乡绅不同。D.“被授予官职的举人、秀才代表官府,而候任的举人、秀才是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不符合原文意思。】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参考译文】
刘筈,兖国公刘彦宗的次子,幼年时凭借恩荫在礼仪司阁门当值,没有上任,离职求学。萧妃代理政事,赐刘筈进士及第,授官尚书左司员外郎,在阁门任职。天辅七年,太祖攻取燕地,刘筈跟随他的父兄出城投降,被升任为尚书左司郎中。天辅八年,授予殿中少监之职。太祖驾崩,宋、夏派遣使节慰问,所有的馆见礼仪都由刘筈详细制定。升为卫尉少卿,授予西上阁门使之职,又担任元帅府从事。元帅府根据实际情况斟酌行事,所有的规定制度官吏任免以及四方的号令大多听从刘筈的谋划。
天会四年,授予左谏议大夫之职。这一年秋季,又向南方出征,代理中书省枢密院事。为父亲守丧,第二年受召复职,任职枢密院事加封给事中。天眷二年,改官为左宣徽使,熙宗驾临燕地,车驾仪仗方面刘筈提出意见很多。皇统二年,担任江南封册使,代理中书侍郎。到了临安之后,宋人在他的住所挂上题有“行宫”二字的匾额,刘筈说:“还没有接受册封诏命,却把这里命名为行宫,这是不对的。”要求撤除匾额而后才举行礼仪。宋人惊叹佩服他有见识,想要用丰厚的礼物游说他,献上三十余万金珠,但筈对那些财物没有看上一眼。大家都感叹曰:“大国有人才啊!”
天眷七年,元帅府商议在馆陶建三座城郭,有警报就让北军入城守卫。刘筈说:“现在天下是一家,哪里分什么南北?假如有变故,军人入城守卫,难道能稳定局面吗?应当整顿军备来监督防备奸人,不要把彼此的隔阂让人看出来。”这之后,最终采纳了刘筈的建议。陕西边帅请求修整沿边的城郭来防备南来的袭扰者,刘筈说:“我方在车骑进攻方面有利但在据城守卫方面不利,现在筑城而守,就会使民众劳累而起怨恨之心。何况盟约已经确定,怎么能轻举妄动?”最终没做这件事。
天眷九年九月,刘筈被授予平章政事之职,封为吴国公。天德二年,授予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进封为郑王。不久,因病请求解除政务,授官燕京留守。过了几个月,请求告老归乡。皇上下诏说:“在面临大事时不昏昧,在侍奉君主时不谄媚。不允许告老归乡,姑且按你意愿解除职务。”刘筈因而惭愧畏惧而死,终年五十八岁。
4.(3分)*D.【A.摄政:代理政事。B.八年:天辅八年。C.约束:规定、制度。】
5.(3分)*C.
6.(3分)*B.【从末段“未许告归,姑从解职”可以看出当时金主(金废帝)对他的鄙薄戏弄。】
7.(10分)【(1)(5分)宋人惊叹佩服他有见识(1分,注意“惊服”的翻译),想送丰厚的礼物来游说他他(1分,注意“厚贿”的翻译),献上三十余万金珠(2分,注意“奉”和数量词倒装的翻译),但刘筈没有看那些财物一眼(1分,注意宾语前置“不之顾”的翻译)。
(2)(5分)刘筈说:“我方在车骑进攻方面有利但在据城守卫方面不利(1分,注意“利”的翻译),现在在这里筑城而守(1分,注意“城”的翻译),就会使民众劳累而起怨恨之心(1分,注意“劳”的翻译)。何况盟约已经确定(1分),怎么能轻举妄动(轻率行动、胡乱行动、随意行动)(1分)?”】
(二)古诗鉴赏(11分)
8.(5分)【这两句写了主体人物的活动,交代了立足点和遥望的方向,(1分)为抒发思友、思乡之情做了铺垫,(1分)并把这种感性凸显出来。(2分)对友人和家乡的深刻感情是主体人物出城、遥望的原因和动机,(2分)这种感情使主体活动富含意蕴。(2分)】
9.(6分)【表现了想与友人同回故乡的迫切之情(或:表现了对友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表现了不能与友人同回故乡的惆怅之情)。(2分)友人已去,不可追及;(2分)现实种种阻隔,想回故乡而不得;(2分)愿望只能在想象中实现。(2分)本小题最多得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每处1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25分)
(1)(5 分)【A.0分(没有结合主题分析);B.2分;C.1分(“有意无意”含糊);D.0分(最后一处释然、健康);E.3分(“社会不良风气”指婚外恋情)】
(2)(6分)【①表现了“他”怀疑消释、石头落地的宽慰心情。②表现了他对“她”的真心安慰、关心。③照应“她”把钱“存起来,放家里不安全”的意见,反映“他”有意把钱放在家里,猜疑而又看重情感的心理。④照应标题,引人深思,突出了作者关注社会风气问题的倾向、态度。(社会风气问题比不法侵害更值得关注)(每点2分,本题最多得6分)】
(3)(6分)【①麻痹大意,轻信他人。随便按照牛皮癣广告上的电话用座机打电话安装防盗门,多次出现蹊跷事还不往这个漏洞上想。②猜疑多虑。对“她”无端猜疑,电话那头没出声,只往“她”隐瞒欺骗方面想。③固执,自以为是。喜欢钻牛角尖,用“怕不是又打错了吧”“电话坏了是不是该拿去修一下”等话语设置圈套,自鸣得意。④用情专一,精明大度。“他”毕竟尊重事实、证据,没有贸然行事,在了解真相后有和解的表示。(每点2分,其中指出性格特征1分,分析1分;本题最多得6分)】
(4)(8分)【参考示例:高潮是两人吵架,“她”气得直掉眼泪,碗一推就离了桌子这个情节。(2分)“她”因为怕他多心而撒了谎,难以自圆其说,无从辩白,气急无奈;(3分)“他”看到“她”打电话时态度和蔼可亲,觉得这神情与对待普通同事不符;而又没听到通话任何一方的话语,内心焦虑无奈。(3分)此时,双方矛盾激化,痛苦之状无以复加。(2分)本题最多得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25分)
(1)(5分)【(1)A.(2分)E.(3分)(B.“介于韩愈柳宗元之间”是对江藩评价的曲解,而且江藩的意见未必是定评。C.刘轲是古文运动忠实的支持者和践行者、捍卫者,应当说他也参与了古文运动;文中没有提到他与柳宗元的交往。D.强加因果,说影响不及李翱、皇甫湜也不对。)】
(2)(6分)【①名字:刘轲名轲,字希仁,其名来自于孟子,孟子名轲。(2分)②文章:刘轲大力推崇古文,行文取法孟子,汪洋恣肆。(2分)③思想:孟子为儒家亚圣,刘轲思想中的主体是儒家精神。(2分)】
(3)(6分)【①刘轲大力推崇古文,写文章取法于孟子,在韩愈、柳宗元领导发起的古文运动中,刘轲是忠实的支持者和践行者、捍卫者,与韩柳齐名,影响深广。(2分)②刘轲对《春秋》有深入的研究,写出《春秋三传指要》十五卷,有求实创新之功。(2分)③他提出了治史治经在于经世致用,要做到既知又行的主张。(2分)④刘轲勤于著作,曾写出了《汉书右史》《隋鉴》等许多史书。(2分)本题最多得6分。】
(4)(8分)【①在当时,他的光芒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大家掩盖了。②在广东,他的光芒被张九龄等名人掩盖了。③在罗浮山,他的光芒被佛道仙翁掩盖了。④加上他留存的作品很少,不为人所知,宣传力度不够。(每点2分,共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80分)
五、语言知识运用(20分)
13.(3分)*B.【“各执一词”指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意见不一致,但都有明确的观点或态度。“莫衷一是”强调很多意见各不相同,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指各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14.(3分)*B.【A项偷换主语,应在“被誉为互联网领域‘达沃斯论坛’的‘乌镇峰会’”前后加上“在……上”;“许多”与“悉数”矛盾,不合逻辑,应将“悉数”改为“纷纷”。C项“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句式杂糅,应该为“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或“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D成分残缺,“学习成果”后加“的评价系统”。】
15.(6分)【①写法简单;②木板和石料也曾充当过书写材料;③它们基本都已消踪灭迹。(每处2分,意思对,能与上下文衔接即可。)】
16.(3分)【上海青年最关注的(1分)是与自身利益(1分)密切相关(1分)的法律。(意思对即可)】
17.(5分)【内容合理明确3分,顺序连贯1分,押韵1分。】
18.(60分)
【依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21: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