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or=]广东省雷州市白沙中学2016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color=]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①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②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③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④《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也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西游记》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人与自然地关系,赞美了人的战斗精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传统积累型小说的“四大奇书”,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孙悟空的魅力在于他的改邪归正而不在于他的妖气,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
C.《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这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的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B.《西游记》不认同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体现了吴承恩颠覆传统的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对神与魔一视同仁。
C.《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中国小说之所以是极为少出现描绘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是因为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贞观四年,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其部落多来归降。诏议安边之策。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太宗从之。
秘书监魏徵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破败,此是上天剿绝。陛下以其为降,不之诛,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弃而不纳,非天子之道,臣愚亦谓不可,宜处之河南。”魏徵曰:“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听其言,数年之后,遂倾漉、洛,前车之鉴也。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有也。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
(《贞观政要·安边》,有删改)
4.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则实空虚之地 实:充实
B. 文中的“河北”“河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大致等同于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
C. 江统劝逐出塞外 劝:劝说
D. “者”作为文言虚词,主要用作代词、助词和语气词,在本文中的“者”都是用作代词。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 ②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
B.①且今降者几至十万 ②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
C.①陛下以内地居之 ②突厥余魂,以命归我
D.①天子之于万物也 ②何患之有
6.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B.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C.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D.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如何安置受降的突厥部落,朝中大臣温彦博和魏徵针锋相对,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B.魏徵认为匈奴能够主动投降是因为匈奴自古以来从未这样惨败过,把匈奴安置在内地,不如把他们发配到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原地居住以绝后患。
C. 温彦博认为把突厥人安置在内地,传授给他们礼教法令,选拔他们的首领,派遣他们守卫京师,他们就会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
D. 隋炀帝被困雁门关,杜楚客认为不仅因为突厥背信弃义,隋炀帝昏庸无道也是重要的原因。
8.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12分)
I.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破败,此是上天剿绝。(2分)
(2)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兽自遗患也。(3分)
(3)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有也。(3分)
II.把下面所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6分)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9.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0.作者回忆了哪些西湖美景?(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旁宫赋》中,杜牧用比喻的方式想象宫殿的走廊和屋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3)《赤壁赋》中描写曹军连克荆州、江陵后顺流而下时军容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题。(25分)
年迈父母
郁葱
炽热的阳光肆虐着城市的路面,天气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别墅区的树木也低着头苟延残喘。
“我要回家!”爸爸以不容商量的口吻对他的儿子大声道。老人大概七十来岁,看上去神态威严。“你把我们扔到这里都一个月了,我简直受够了,我再也不想在这里呆下去了。”
“请不要这样爸爸,不要这样大喊大叫。” 看上去40来岁的儿子温和地说。
“我大喊大叫?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老人挥舞着拐棍以威胁的口吻大声叫道。
“小声点!瞧,人家都在看我们!”一位六十多岁左右的老太太恳求丈夫道。
“让他们都看看,让每个人都瞧瞧他忘恩负义的儿子是如何对待他的父母的!”老人大声道。
“忘恩负义?”儿子不知所措地说。
“没错,忘恩负义!你就是忘恩负义!我们从小把你养大,当牛做马,可现在你却把我们扔进这样一个人生地不熟的旅馆。”
“旅馆?你说这是旅馆?爸爸,这是专为您买的安度晚年的豪华别墅!”儿子说。
“好了,”老妇人安慰丈夫说,“我们就在这养老院生活吧!”
“妈妈!”儿子恼怒地说,“我和你说了多少遍了,这不是养老院,条件这么好的豪华别墅区,是专门供老年人颐养天年的。我给你们买的这座小别墅是这里最好的一栋。”
妈妈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丈夫,夹在他们中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因为他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于是她温柔地对丈夫说:“理解儿子的一片好心吧,我们会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的,瞧这里的环境多美,到处都是花草绿树。再瞧那里,还有那么美丽的花园。”
“我还是喜欢天津老家,我认识的所有人都在那。”老人说。
“你在这里也可以交朋友呀。”她说。
“朋友!和这些见面招呼都不愿打的老头?”老人嘲弄地说。
“好了,”儿子插话说,“你们二老在这里可以多溜溜弯,这里空气多新鲜呀!”
“听着,你这个小子!”老人对儿子大叫道,“不要跟我说这些。我在天津老家遛弯五十年了,那里才是我遛弯的地方。”
老人说完转向妻子专横地说,“快把我们的东西收拾收拾,我们回老家去。我们不能在这凄凉的地方呆了!”
“我们慢慢就适应了,”妻子恳求道,“咱会喜欢这的。瞧这里的设施多全,有现代化的健身俱乐部和图书馆,又有麻将、象棋,什么都不缺!”
“健身俱乐部?我七十多了,你还想让我健身?图书馆?我有青光眼,什么都看不了,这你都不知道!要娱乐,我可以和我的老朋友一起散步,没必要到这里来娱乐。”
“爸爸,不要这么固执了,”儿子恳求道。“这里对你的健康有好处,这里不仅环境好,而且提供的都是可口的营养食品。”
“可口?有营养?这就是医院里的病号饭。我再也忍不下去了!我还是喜欢吃天津的煎饼果子和肉包子!”
“爸爸,你说的那些小吃都是街摊上的,又油腻,你这个年龄根本就不应吃。你的胆固醇和血糖高,再吃会要了你的命的。”
“我宁可在老家病死,也不愿在这里吃这些东西气死!”老人朝儿子喊道。然后,他看了看妻子,命令道,“听着,快收拾东西,一个月已经把我憋疯了,直接回我们天津老家去,过咱们的日子!”
“爸爸,请不要给我出难题了。我今晚飞机回美国,”儿子极力恳求,“我已经为你们尽了我最大的努力。知道吗,为了订购这豪华别墅,我已经预付了很大一笔定金?”
“你回你的美国,我回我的家。就这么定了!”老人对他儿子断言道。
老人看着他的妻子:“你愿意一起走吗?还是我一个人回去?”
“妈妈,请把实话告诉他吧!”儿子看着妈妈说。
老妇人爱怜地看着她的丈夫,温柔地说,“请理解孩子的安排吧,我们已经别无选择,我们在老家的房子已经卖给了一个开发商,人家要在那里建商场!”
“什么?”老人目瞪口呆地看着妻子,“你怎么也这样!”
老人麻木地抓着妻子的手,顺从地与妻子一起走向儿子为他们购买的小别墅,他们将在这里与其他高龄老人孤独地度过他们的有生之年。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篇的矛盾冲突就十分激烈,老人对儿子大喊大叫,挥舞拐杖,坚持要回到老家,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
B.通过小说中三个人物对所在地的三种不同称呼,即旅馆、别墅区与养老院,可见老人的儿子为父母购买的所谓别墅条件较差,根本是名不符实。
C.小说揭示的是新的社会问题,老年群体的生活环境被任意破坏,老人的孤独生活无人体会,表达的是关注老年群体生活现状的主题。
D.老人的儿子没有顾及父母的心意,坚持把老人在老家的房子卖给了房产商去开发商场,还对父亲隐瞒,令父亲伤心不已。
E.小说末尾老人突然间转变为沉默和温顺,并不是老人之前故作蛮横或者色厉内荏,而正是老人的内心无助的体现,而这样的反常也更令我们内心深深触动。
(2)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母亲的性格特点。(6分)
(4)小说结尾,当老人听到老家房子被卖掉的时候,突然间变得低沉和温顺,这个情节是否合理?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杨绛的亲情守望
云之端
①传说中的“南沙沟”,离钓鱼台国宾馆极近,里面清一色三层旧式小楼,楼距很宽,中间是静谧的乔木和草坪。据说,这里几百户人家中,没有封闭阳台也没进行装修的,只有杨绛一家。1977年春,钱钟书一家告别学部办公室的蛰居生活,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居所。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不断迎来送往,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②钱杨是无锡同乡,1932年相识,1935年喜结良缘,恩爱六十多年。
③“文革”初期,别人被斗得狼狈不堪,钱钟书却顶着“活无常”式的高帽子,胸前挂着名字上打叉的大牌子昂首阔步,任凭街上的孩子哄闹取笑,既不畏缩也不惶悚。在暴虐横行、风声鹤唳的年代,瘦弱的杨绛还有过“壮举”。“外人看去她是柔弱的娇太太,面对阶级斗争肯定吃不消或者往后退缩的样子,但有一次,她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叶廷芳回忆说,“1966年夏的一次批斗会,‘文革’初期钱钟书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当中一角贴了个小纸条澄清。后来群众批牛鬼蛇神,全所一百多人面前,把八九个人都拉出来批斗,站一排,杨绛站在最右边,其他人都低着头,你说什么都接受,就算不符合事实也不敢说话,就她一个人,脸涨得通红。他们逼问杨绛,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她跺着脚,怒不可遏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次以后我就对她刮目相看了,一方面是她的勇敢行为,另一方面是她对丈夫的忠贞,绝不允许有不符合事实的批判。”
④1969年11月,年近花甲的钱钟书告别妻女先下了五七干校,学问通透的他,侍弄煤、锅炉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被大家笑称“钱不开”。半年后,杨绛也来到干校,两个人不在一个连,但能偶尔相聚。杨绛在“菜园班”,白天由她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钱钟书担负送信工作,每天下午四五点左右,他去“公社”取件时,总要绕道百十来步看他的妻子,杨绛把自己写的东西递给他,他一般就站在那儿看。
⑤在信阳的日子,杨绛依然和别人不同,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还对大家说“文革”对她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是有一次,大家都在劳动,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当时是夏天,大家还奇怪她怎么会想到冷。事实上,那时候的杨绛刚刚遭遇丧婿之痛。
⑥1997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菜都做成糊状,鱼要做成粥,一个小刺都不能有,都是杨绛一根一根剔掉的。
⑦“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人们惊讶地发现,没多久,这位纤小瘦弱的老太太在忘我的文字中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⑧十多年来,面对时间这位严酷的判官,杨绛越战越勇:翻译、写作之外,她还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稿的工作,那是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恐怕难以想象,一个老人居然能扛下如此超负荷的重担。
⑨对于悲痛和酸楚,她却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举重若轻。
(摘自《时代报告》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同时通过传神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清晰地展现了杨绛的勇敢无畏和对丈夫的忠贞。
B.文章着重选取了人物生平各个阶段的生活片段,叙述生动细腻,全面展现了杨绛和钱钟书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C.钱钟书虽然“学问通透”,但“侍弄煤、锅炉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因此总是被大家嘲笑和看不起。
D.“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这段文字体现了杨绛敏感、善良的性格。
E.在信阳的日子,杨绛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这能看出杨绛天性乐观,同时对文革给予她的教育也是心怀感激的。
(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文章是如何刻画杨绛的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杨绛对钱钟书的“亲情守望”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color=]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 一阵闷雷刚过,顷刻间暴雨 似的倾泻而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山洪夹带着房屋泥石顺流而下。
② 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大赛上,她 ,表演精湛,终于获得了舞蹈界的“奥斯卡”奖。
③ 假使真有一位 的造物主,高高早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
A.翻江倒海 翩翩起舞 一视同仁 B.排山倒海 翩翩起舞 等量齐观
C. 翻江倒海 长袖善舞 等量齐观 D.排山倒海 长袖善舞 一视同仁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韩国总统朴槿惠将于9月2-4日访问中国,出席中国政府3日在北京举行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B.朝方炮弹疑似落入野山而非军事区,韩国军方于当地时间下午4时15分向江华郡乔栋面大约130名左右居民下达回避命令。
C.李克强总理在接受境外电视媒体采访时说,一定要彻查追责,公布所有调查结果,给天津市民一个交代,给死难者家属一个交代,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
D.事实上,中国网速的问题早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业界就此已探讨多年。根据网络民调显示,多数消费者对于网速及网价的体验并不满意。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 。 。 。 , 。 。
①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
②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③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
④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
⑤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
⑥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铸
A.①②③⑤④⑥ B.⑥①④②⑤③ C.⑥④①③②⑤ D. ①④⑥③⑤②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大约公元前4000年,尼泊尔人发明了自己的“楔形文字”。这些文字 ① ,少许几笔即可完成。泥版是尼泊尔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除此之外, ② 。但是,木板文书不易保存,所以现在 ③ ,即便有些存留下来,也是破损严重;坚固的石料在当地又极为稀少,几乎成为神庙或皇室专用。相比之下,泥版成了最好的选择。
18.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5分)
19.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高考过后,准大学生们掀起了整容热。整容项目主要集中在五官上,如割双眼皮、隆鼻、改脸型等。去做手术的极及是为“修残补缺”,更多的是为“锦上添花”。而且整容中不乏男生,比例占15%左右。面对整容,学生说,整容是为了漂亮,上大学后有一个全新的形象示人。家长则说,毕业后找工作竞争时不会输给别人。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lor=]广东省雷州市白沙中学2016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佛、菩萨、魔是“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属于“无中生有”之误。)
2. D (A明朝四大奇书不全是传统积累型小说。B“孙悟空的魅力在于他的改邪归正而不在于他的妖气”错误;C“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说法绝对。)
3.D (强加因果)
4.C 解析:“劝”是“劝说”的意思。注意在这里不是“劝学”之“劝”。
5.C 解析:A项前一个“所”为助词,与“为”构成“为……所”结构,共同表示被动;后一个“所”助词,置于动词之前,表示……的人、……事物(情况)、……的地方,这里是指……事物(情况)。B项前者是连词,“并且”;后者是副词,“将要”。C项都是介词,“把”;D项前者是结构助词,置于主语和介宾词组(后置状语)之间,表示强调介宾词组,不译;后者标志性助词,作为提宾标志,不译。
6.B
7. 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C项涉及的相关句子为“苍既罢,……为卫士令。”是“(朝廷)派卫兵驻守那里”,而不是“派遣他们守卫京师”。
8.翻译题
I. (1)匈奴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这样惨败过,这是上天要诛杀(他们)。(给分点:判断句,这是……;省略宾语“他们”。)
(2)陛下如果采纳温彦博的意见,让他们在黄河以南地区居住,就是所说的养虎(野兽)给自己留下祸患。(给分点:必,如果;省略宾语“之”;状语后置句;)
(3)唐太宗赞同他的意见,(于是对少数名族)采取怀柔政策,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给分点:宾语前置句;务,采取……政策∕措施;)
II.
(1)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顿下来。(“来”“安”使动用法,1分)
(2)这的确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诚”1分,判断句式1分)
(3)时间长了,能够凭借脚步声辨别人。(“以”1分)
9.答: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2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1分)
10.答:作者回忆的景物:①在清秋天气里,云水烟波之上的小岛,②三三两两悠然自在的垂钓小舟,③笛声从芦花深处传来,渺茫幽远,④成行的白鸟倏然而惊、翩然而逝。(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即可满分。)
11.(1)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12.(1)B 2分, D 3分。(B项“所谓别墅条件较差,根本是名不符实”理解有误;D项,文中没有提及老人的房子是谁卖给开发商的,而儿子和母亲隐瞒事实也是怕父亲伤心。)
(2) ①点明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暗示人物活动的环境,渲染气氛。(2分)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暗示矛盾冲突比较激烈。(2分)
③衬托人物性格,暗示老人生存比较压抑,性格比较暴躁。(2分)
(3)①同样不适应儿子安排的豪华而陌生的生活,却委屈自己安慰丈夫,可见母亲性格中随遇而安的一面;②夹在丈夫与儿子的争吵的漩涡中,不想伤害任何人,表现出母亲性格中的善解人意和温和;③善意的隐瞒了老家的房子被卖掉的事实,可见母亲对丈夫的关爱。(每点2分)
(4)我认为情节安排比较合理。(2分)从情节本身来看,这样的情节安排,使小说更有戏剧性,情节更有波澜,与前文父亲的倔强、坚持形成巨大反差,能够引发读者更深沉的思考;(2分)从人物性格转变角度看,老人的性格出现难以相信的戏剧性改变,他彻底被击垮,精神一下被摧毁,我们完全可以理解;(2分)从揭示主题角度看,这样的情节安排更能突出老年人生存的尴尬与无奈。(2分)
我认为情节安排不合理。(2分)人的性格转变太突然,以文中老人的较为暴躁和倔强的性格,不会立刻妥协;(2分)另外虽然房子卖掉了,但是老人完全可以有其他的选择。(2分)老人的突然妥协,暗示了老年人的生存困境并未得到解决,主题较为消极。(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3.(1)A 3分、D 2分。(B“各个阶段”和“全面”表述不当;C“嘲笑和看不起”理解有误;E“心怀感激”曲解文意)
(2)①引出文章涉及到的两位主要人物杨绛和钱钟书。
②交代了人物居住环境静谧和略显寂寞的特点,暗示了人物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
③突出了钱钟书“稀世的分量”,对其给予高度赞扬。
④引出下文对杨绛和钱钟书人生经历的介绍。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3)①侧面描写:引述叶廷芳的话突出杨绛的勇敢无畏。
②细节描写:在大字报的一角贴小条澄清对丈夫不符合事实的指控,体现了她的正直、忠贞;看到坟堆想到“死的人多冷啊”,体现了杨绛的善良。
③语言描写:“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体现了她对丈夫的深沉的爱;“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表现了杨绛的坚强和对丈夫的忠贞。
④对比:在批斗大会上杨绛的表现与他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杨绛的坚强勇敢。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4)①文革初期,钱钟书被批斗,杨绛敢于为丈夫据理力争。
②文革中期,杨绛追随丈夫钱钟书来到五七干校,陪伴丈夫。
③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杨绛对丈夫悉心照料。
④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稿的工作,扛下了超负荷的重担。
(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4.A “一视同仁”可以用作定语,“等量齐观”不能,故排除B、C;“长袖善舞”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贬义词,“翩翩起舞”形容轻捷飘逸地跳起舞来。
A B项语义重复,删去“大约”或“左右”;C项不合逻辑;“给天津市民一个交代,给死难者家属一个交代,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改为“给死难者家属一个交代,给天津市民一个交代,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
15.”改为D项“根据网络民调显示”句式杂糅,改为“根据网络民调”或“网络民调显示”。
16.【答案】D 【解析】这一段话出自雷抒雁《彩色的荒漠》。答题时注意关键词和逻辑关系。根据逻辑关系,应先说河水再说河岸,所以①应当放在第一空。④中的“这些树”指代①中的“胡杨树林”,所以紧接在④的后面。③⑤构成转折关系,所以⑤紧接在③的后面。③中的“它们”指代⑥的“独立的树木”,所以紧接在⑥的后面。②为承接⑤的抒情总结句,宜放在最后。所以正确的排序是①④⑥③⑤②,选D。
17.①写法简单;②木板和石料也曾充当过书写材料;③它们基本都已消踪灭迹。
18.(内容3分,总起、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各1分;上下文衔接1分;字数1分)
【范例】高三语文复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专项复习,依次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写作训练四个专题;第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进行各专项的第二次强化。
【参考译文】
贞观四年,突厥颉利(可汗)被李靖打败,颉利统属的部落很多都归顺了大唐,于是,唐太宗下诏讨论安定边境的政策。中书令温彦博建议说:“请在黄河以南地区安置突厥人,(这样做),既能够把他们当作中原的屏障,同时又不让他们远离本土、不改变他们的习俗,(以便)趁机安抚他们。一来可充实空虚的边塞,二来可体现朝廷对他们没有猜疑之心。”太宗对温彦博的建议很是赞同。
秘书监魏徵却坚决反对说:“匈奴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这样惨败过,这是上天要诛杀他们。陛下鉴于他们乃主动受降,因此没有将他们处死。依臣之见,应当把他们发配到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陛下如今让他们在中原内地居住,并且降兵达几万,乃至十万之众,几年以后,他们的人数还会成倍增长,让他们生活在我们身边,将来可能会成为心腹之患,所以千万不可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温彦博反驳说:“天子对于万事万物,只要归顺,都应该收养。如今突厥兵败,余部前来归降,如果陛下对他们弃置一边不接纳他们,这不是天子的做法。我虽愚钝也认为陛下不应采取抑制少数民族的政策,而应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地区。”魏徵据理力争地说:“晋朝取代魏国的时候,胡部落常常在周边地区活动,江统劝说晋武帝把他们逐出塞外,晋武帝不听,几年之后,胡部落势力大增,将很多地方据为己有,前车之鉴不远。陛下如果采纳温彦博的意见,让他们在黄河以南地区居住,就是所说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温彦博又说:“我听说,圣人之道无不通达。突厥的残余部落,把性命交付给我们(归顺我们)。(我们)把他们安置在中原内地,并传授给他们礼教法令,选拔他们的首领,派卫兵驻守那里,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这有什么可担忧的呢?稍停片刻,他继续说道:“隋文帝兴师动众,耗尽了国库,扶持突厥可汗,让他回到旧地,后来可汗背信弃义,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现在,陛下仁慈宽厚,听凭他们的意愿,无论是河南、河北,任由他们选择居住的地方,突厥部落众多,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酋长,他们内部不统一,力量分散,怎么会对我们中原政府危害呢?”给事中杜楚客与温彦博同一阵线,说:“北方异族人面兽心,难以感化,用武力容易使他们臣服。现在让他们的部落散居在黄河以南,靠近中原政府,长此以往,必有祸患。至于隋炀帝在雁门关被困一事,虽是因为突厥背信弃义所致,隋炀帝昏庸无道也是重要的原因。中原因为这件事衰败灭亡,怎能归咎于中原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扶持政策?少数民族不会扰乱华夏民族,这是先哲们总结的经验。让快要死亡的人活下去,让行将灭绝的东西延续下去,这是古代圣贤通行的原则。臣恐怕如果不遵照古训,大唐将难以长久啊!”唐太宗听后,唐太宗赞同他的意见,(于是对少数名族)采取怀柔政策,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后来唐太宗采纳温彦博的政策,从幽州至灵州,设置了顺、佑、化、长四州安置归顺的突厥部落,从这以后,到长安定居的突厥人达万家之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