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7|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4-27 21: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新课标卷

[color=]第Ⅰ卷   阅读题

[color=]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②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③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④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常套。
⑤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置园中,确是妙法。
⑥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最妙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
⑦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⑧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⑨“好花须映好楼台”,到过北海团城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这是什么道理?其实是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又利用了“树池”将它参差散植,加以适当的组合,使疏密有致,掩映成趣。苍翠虬枝与红墙碧瓦构成一幅极好的画面。这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呢?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同样与四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绚烂的构图,这些都是绿化中的佳作。江南的园林利用白墙作背景,配以华滋的花木、清拔的竹石,明洁悦目,又别具一格。园林中的花木,大都是经过长期的修整,使姿态曲尽画意。
⑩晓色春开,春随人意,游园当及时。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天然的地形和园内的山水,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B.观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有静观和动观之分。北海的静心斋,西湖的三潭印月,都是园中的精华,适宜静观。
C.中国园林中的长廊云墙、曲桥漏窗,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之外,在园林空间构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D.中国园林往往以建筑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团城承光殿就是最好的例子。
2.下列有关颐和园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颐和园外面建有墙垣,里面规模宏大,建造者为了给人更加开阔的感觉,还巧妙地把玉泉山和西山移植园中。
B.谐趣园是颐和园的精华之一,这类园中之园在中国园林中很常见,这种组合使园林有了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
C.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要景点,是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从地位上说,它相当于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
D.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其色彩、形态和周围的建筑形成极美的画面,体现了中国园林善于利用花草树木的特点。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借景”在中国古典园林建设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B.中国园林模仿自然,参以诗词画的情调,还运用对比和衬托等手法,在世界造园艺术中是具有艺术价值的。
C.颐和园有谐趣园、北海有静心斋、苏州拙政园有枇杷园、留园有揖峰轩,都是中国园林中的大园中套小园的典型。
D.中国园林讲究巧妙安排建筑物,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中国园林会给人以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的感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梓人传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梓人款其门                 叩,敲
B.视栋宇之制                   制度
C.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       效法
D.举而加焉                     选拔
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梓人具有“智慧”的一组是(   )(3分)
①家不居砻斫之器②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③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④其床阙足而不能理⑤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⑥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
A. 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梓人善于计算建筑材料,他精心考虑怎样用料会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
B.梓人说他到官府干活谋生,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
C.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人。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愤怒地与那个木匠对峙着。
D.作者认为,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
                                                                           
(2)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灞上秋居①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在长安东,诗人为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寄居此地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
8.“空园白露滴”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6分)
                                                                              
                                                                              
9.诗歌的尾联在抒情方面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而又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3)五花马,千金裘,                  ,                   。( 李白《将进酒》)

[color=]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响水河的年轮
王立光
①古城熊岳,城南有一河绕城而过,历史上人们称之为响水河,因为它守着这城,也被称为熊岳河。它在辽东,西向渤海,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传说,那条河是望儿山母亲肩上的一条飘带,连着母亲身上的血管,儿女们依恋响水河就像依恋自己的母亲。仿佛是一种古老的仪式,古城的人们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要到响水河边去亲近,沿着繁花锦簇的甬道和垂柳拂面的河堤下到河边,掬一捧水洗把脸,或者洗洗手,作为一天的开始和结束。
②响水河两岸曾发现很多古城遗址和墓葬群,大部分是汉魏时期或更早期的。严格地说,这些古城不能称为真正的“城”,只是驻扎军队和囤积军用粮食和武器的营垒。军队撤退,只剩下营盘,这些城堡也就废弃了。真正发展起来的只有熊岳。
③江河孕育文明。响水河孕育的熊岳平原,土肥水美,气温适宜,降水适中,便于农耕,又提供了便捷的航运交通和生产、生活用水。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得到了母亲河的孕育。响水河两岸沃野,历史上曾属渤海国。渤海国后为契丹所灭,又属“辽”。熊岳城是辽代卢州遗址。
④响水河河水清澈,碧波荡漾,绿草清新,有着柳暗花明的迷人景致,从杨运山区的老帽山出发,奔腾欢笑一路歌唱,穿过“老鳖把门”的水口,河面开阔了,歌声更加悠扬,清澈的河面倒映着夹岸的半山上的一片片果园,熟透的苹果,像一盏盏红灯笼挂了满树满坡,紫色的李子,淡黄的鸭梨,如珠的葡萄,争相夺目个个耀眼。顺着山势从高到低,还有笔挺的针叶松,摇曳的老槐树,高大的钻天杨,一直到河岸上的垂柳……天上明净无云,阳光明亮而温暖,与古城相依相伴。清代诗人魏燮均在《早发熊岳》中写道:“道出衫卢郡,分途趁晓行,村烟烘树色,沙路滞车声。流水曲围郭,乱山高护城,前峰白云动,似欲酿新晴。”真是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
⑤前些年,我到熊岳,住在响水河的右岸。每天清晨,我到河边散步,雾还在河面上不肯走开,河水显得那么朦胧。许久,山边爬起一轮红日,一会儿就把萦绕在河面上的雾驱赶得无影无踪,响水河像一位刚刚苏醒的睡美人,由沉寂开始梳妆打扮,唱起了动听的歌谣。
⑥黄昏,我曾领着女儿到河边的树林玩耍,响水河更富有诗意,柔柔的光泻下来,给河面镀上了一层华丽的金黄,清波将金黄击成碎片,光片随着河流漂淌,那么迷人,那么令人陶醉!蓦地,落日像一个烧红铜盘掉进了响水河,河面也被烧得通红,是那样柔美,女儿竟忍不住磨我领她去摸一下。然而,我没有答应女儿的请求,响水河已经遭到严重的污染,太多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无休止的注入,使母亲河的血液充满了毒素,大量的建筑取沙造成河道坑坑洼洼,使母亲河的血管布满了瘢痕,我面对母亲河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
⑦多年后再到响水河,午后的阳光直射,河面宽阔好似明镜,清凉的风从河面吹来拂面而过,荡漾着层层微波。河道内修建了四道橡胶拦水坝,整个河段直到入海口成宽阔的连续水面,呈阶梯状流淌。花岗岩砌筑的河堤和铺就的群众文化广场上矗立着各样的雕塑,摆放着鲜花盆景。室外地板铺成的观景台和垂钓台一直延伸至河心,人们站在河中央,河水在脚下欢唱,母亲河又恢复了她的美丽和健康。
⑧夜晚,彩灯喷泉在河中央尽展风姿,灯光交相辉映,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水柱盘旋飞舞,直冲夜幕飞散满天。漫天星斗向河中洒下无数个倒影,似乎与河中星灯争辉。调皮的小水珠掀起我的衣领,钻进我的脖子……我的心和母亲河一起流动。
⑨我相信,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重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实现。心绪飞扬,母亲河,请求你包容我们以往中全部的对与错。你身上那些难以磨灭的投影,就是我对您的无限眷恋。假如我会写诗,就一定要拿起笔写你:碧玉般的清灵,大海般的包容,日夜不歇的奔波,和千古不变的深情……
——《 人民日报 》( 2012年04月30日04 版)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叙写了作者两次探访响水河的所见所感,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B.本文思路清晰,既有纵向的叙述,也有横向的展示,体现出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C.自古至今,响水河河水一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绿草清新,有着柳暗花明的迷人景致。
D.第⑥段中“落日像一个烧红铜盘……河面也被烧得通红”,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写出黄昏的柔美。
E.本文将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语言运用上追求质朴平实,通俗易懂。
(2)阅读本文后,你认为文中的响水河主要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加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段引用清代诗人魏燮均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6段作者说“我面对母亲河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请你探究作者“愧疚和自责”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
——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
人们都说他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
他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
他年逾九旬,仍活跃在科研前沿领域,半个多世纪来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奔忙。
他就是我国著名材料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2011年1月14日,91岁高龄的师老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90多岁的老人早该在家里颐养天年。可要见师老,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办公楼里——这是师老每天工作的地方。
“我现在每天8点准时出门,9点到办公室,接待来访、写文章、看资料,下午3点左右回家,中午也不休息。”穿着深蓝色唐装的师老精神矍铄,尽管听力不太好,但说话中气十足。
师老有一本“效率手册”,上面记录着他每天的工作安排。翻开手册可以看到:
2009年,在北京接待来访202批次,在京开会56次,出京开会13次,包括沈阳、天津、成都、威海、上海、深圳、广州等,还做了3次特邀报告;
2010年,出差10次,南到广州,北至满洲里,在京主持大小会议几十个,其余时间几乎每天都到办公室工作……
“其实我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压,还经常容易感冒,可老在家呆着我反倒苦恼,工作起来生活就充实了。”师老说,“一般人60岁退休,我已经多干了30年,也算对得起国家。”
当被问到为什么耄耋之年仍然这么忙碌,师老笑着说:“因为我平生最好管‘闲事’”。对师老的好管“闲事”,与他共事了20多年的国家自然基金委原工程与材料学部常务副主任李克健深有感触。
2000年的一天,师老突然找到李克健,向他询问有关碳纤维的事情。碳纤维是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其他国家既不出口、也不转让技术。
“当时国内没人管这件事,师老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他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二话不说把这当成了自己的事。”李克健回忆说。
后来,师昌绪主持召开了关于碳纤维发展的研讨会,并亲自上书党中央推动将此列为国家863专项。10年来他一直跟踪我国碳纤维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强调要“自主创新”、“降低成本”。
师先生很有眼光,管的都是国家最需人的‘闲事’。什么事情重要,关键环节在哪里,他都能敏锐地看到,并且敢说敢做,不怕承担责任”。李克健说。
别人眼中的难事、烦事,师昌绪总是勇于挑担子。上世纪80年代,他把国内27个和材料相关的学会团结在一起,成立了中国材料联合会。
“这需要多少号召力、勇气和细致繁琐的工作啊!”多年的老友李恒德院士曾感叹,“这件事亏得有他,我很难想到还有别人能办成。”
而说起自己管的这些“闲事”,师老哈哈一笑:“没办法,因为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心太软'。”
在整个材料界乃至科技界,师老都可谓德高望重,但他特别“低调”。记者在报道中称他为“中国材料之父”,他坚持把这句话删去。说起刚刚获得的国家最高科技奖,他连连摆手:“这个奖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整个材料科学界的。”
师老一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国家”。20世纪50年代,师昌绪在美国留学。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当局明令禁止师昌绪等35名中国留学生回国。为争取美国开放禁令,师昌绪带头多方联络,联合其他学生集体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撤掉禁令,同时印刷200多封信投递给美国报界、议员和民众团体。当时的《波士顿环球报》以通栏大标题报道“在美的中国学生要求回国”,并刊登了师昌绪等3名中国留学生的照片。1955年春,美国被迫同意部分中国留学生回国,其中就有师昌绪。他的导师柯恩想挽留他,提出如果是因为职务低,挣钱少,他可以帮忙。师昌绪拒绝说:“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
1984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师昌绪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工作。他敏锐地感到来自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组织学部委员们对我国钢铁、能源、通信、计算机、集成电路的发展以及科技人员的培养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科技和经济必须同步发展。
对于别人给予的“战略科学家”的评价,他谦逊地说:“我做这些都是从国家的需要出发,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预测的能力。做这些事情不能光倡导一下,要负责到底。”他总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总结自己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他认为: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
——(选自《新华文摘》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   )(5分)
A.年逾九旬的师昌绪患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压等疾病,但仍活跃在科研前线,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奔忙。
B.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碳纤维,无法从其他国家进口和获得技术转让。得此消息后,师昌绪立即上书党中央将碳纤维发展项目列入国家863专项。
C.师昌绪很有眼光,管的都是国家最需要的“闲事”。20世纪80年代,他曾把国内数十个和材料相关的学会组织在一起,成立了中国材料联合会。
D.1984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师昌绪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工作,他提出了先发展经济后发展科技的战略主张,被人誉为“战略科学家”。
E.师昌绪认为,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机遇是保证,环境、品德是条件。
(2)文章叙述20世纪50年代师昌绪在美国留学的经历,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描写是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手法之一,请举例对此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师昌绪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lor=]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山东省教育主管部门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
B.在表面上看起来“常回家看看”是《老年法》涉及的一则条文,但它背后反映出的却是深刻的社会现实。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想改变现状,其难度更甚于医改或教改。
C.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各种措施愈加严格,但各大城市房价依然高耸,让大批面临住房需求的人们望而生畏。
D.有些媒体批评语文教材往往都比较笼统,顶多是“举例说明”,很少对多种教材做全面调查,也没有量化分析,难免南辕北辙。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之上,他对哲学的思考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
B.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控烟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还要看政府能否下定决心,坚决制定和实施控烟措施。遗憾的是,国内在这方面的弊端尤为突出,再加上相关利益的纠结,最终致使国内控烟目标落空。
C.在高考改革过程中,配套制度的建设更为重要,需要完善高考评价机制,避免招录环节腐败,最大限度保护教育公平与考生利益。
D.张丽莉不顾自身安危确保学生安全的行为,在无形中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的同时,也凸显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慧、活泼的史湘云偏是“咬舌子”,“二”说成“爱”,还有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                ,            ,            ,            ,          ,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①呼之欲出    ②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   ③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    ④古往今来   ⑤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
A.①④②③⑤                B.②①④⑤③
C.⑤①④②③                D.③②⑤①④
16.今年4月23日是联合国确立的第15个“世界读书日”。某电视台记者要拍摄以“走向阅读社会,享受阅读乐趣”为主题的三组新闻镜头,请你根据以下内容提示,拟写镜头三的脚本文字,并为这三组镜头配上画外音。(4分)
地点:某市图书馆
  镜头一:高挂的横幅上写着“图书优惠大展销”,大厅内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市民们正在抢购着自己心爱的图书。
地点:某公交车停靠站
镜头二:整洁的长椅上,几个候车的人,拿着书或报刊,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
地点:某公园
镜头三(50字以内):                                                
所配画外音(100字以内):                                                
17.请仿照下面诗歌第二、三节的格式,仿写第一、四节。(6分)
                             
                             
                             

荷花在一池碧波中挺立
像翡翠盘中盛着一树红珊瑚
它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露珠在青翠草叶上滚动
像清澈的明眸噙着一颗泪珠
它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你想用卖糖水来度过余生,还是想要一个机会来改变世界?
(2)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
(3)你的时间有限,不要浪费于重复别人的生活。不要让别人的观点淹没了你内心的声音。
以上三句都是乔布斯的名言,它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lor=]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1.D(D项,由原文“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可知,D项表述错误。)
2.A(原文中没有说把玉泉山和西山移植园中,只是把它们作为颐和园的背景。)
3.B(B项,“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夸大其词了,只能说是“独树一帜的”。
4.B(“制”,应解释为“规模”。)
5.B(①概述他家里不放工具,不能直接说明他有智慧;④叙述他的床缺了腿却不能自己修理,不能直接说明他有智慧;⑥房子修好写上自己的名字,不能直接说明他有智慧。)
6.C(“都围成圈子愤怒地与那个木匠对峙着”错,应该为“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
7.(1)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而且能了解、掌握(体察)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
(2)有才能的人,按正常途径推荐他,使他不必感激谁的恩德;没有能力的,就辞退他,也没有谁敢怨恨。
8.以动衬静。(或“衬托”)用“露滴”的声音来衬托“空园”的寂静;诗人在秋夜孤房中连露滴的声音都能听到,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难眠。
9.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进身希望渺茫的感慨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10.(1)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2)其势弱于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11.(1)CE(C项“响水河河水一直清澈见底”错,由文意知道响水河河水曾经遭受过污染,经历过治理。E项“质朴平实,通俗易懂”错,本文语言应是生动形象,文采斐然。)
(2)文中的响水河具有历史悠久、土地肥沃、环境优美、发展迅速等特点。在那里发现很多古城遗址和墓葬群说明历史悠久;响水河孕育滋养了整个熊岳平原,说明土地肥沃;河水清澈,碧波荡漾,柳暗花明,果园繁盛,说明环境优美;“花岗岩砌筑的河堤”和“矗立着各样的雕塑,摆放着鲜花盆景”,说明发展迅速。
(3)①描绘响水河的迷人景致,勾勒出响水河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②充实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采(或文化底蕴)。③表达了作者热爱响水河的浓郁情感。④为下文对响水河的严重污染的描写提供参照。
(4)①响水河已经遭到严重污染,作为她的儿女,我们大家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②我没有把母亲河保护好、治理好、养育好。③经济的飞速发展竟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使得母亲河伤痕累累。④我们在平时的生存和生活中,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12.(1) B项,“立即”说法有误,原文是“后来”。D项“先发展经济后发展科技”错,原文应为“科技和经济必须同步发展”。E项,“素质、机遇是保证,环境、品德是条件”表述错误。原文是“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答案为AC。
(2)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内涵。②说明师昌绪的爱国情怀由来已久。③揭示师昌绪一生辛勤源自他对国家的热爱。
(3)①通过对传主语言的描写,从正面展示了传主的人格魅力。如“可老在家呆着我反倒觉得闷得慌,工作起来生活就充实了”,展示了师昌绪只有工作着才能感到生活的充实的高尚情操等。②通过别人对传主的评价,从侧面表现了传主的人格伟大。如“师先生很有眼光,管的都是国家最需要的‘闲事’。什么事情重要,关键环节在哪里,他都能敏锐地看到,并且敢说敢做,不怕承担责任”,烘托出师昌绪高瞻远瞩、智慧过人、敢于承担的高贵品质。
(4)①人们之所以都说师昌绪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是因为他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②“他年逾九旬,仍活跃在科研前沿领域,半个多世纪来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奔忙”也是人们称他为“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的原因之一。③师昌绪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压等,还经常容易感冒,但他长期以来不怕病魔纠缠,依然带病坚持工作。④别人眼中的难事、烦事,师昌绪总是勇于挑担子。
13.D(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这里应为“以偏概全”。)
14.B(A项成分残缺,应在“几乎”前加上“他的文本”;C项搭配不当,“保护”应改为“维护”;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在凸显‘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同时,无形中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
15.C(先讲人物形象,再讲其微瑕,再讲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
16.[示例]
镜头三:夕阳西下,清澈的河边,碧绿的柳树下,一个女孩正在有感情地朗读《普希金诗选》。
画外音:
    无论你在哪里,书都是我们高贵的精神食粮。阅读改变自己,阅读改变人生,阅读改变世界。阅读让生活更精彩。
17.[示例]
风筝在蓝天白云里摇曳
像碧海中驶过一艘小画船
它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雪花在松树林中飞舞
像一叶绿舟中引来许多白蝴蝶
它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18.【写作点拨】
这是一个多则材料作文题,三则材料都是乔布斯的名言。审题时,首先要辨析材料的异同,挖掘材料蕴涵的意义,捕捉三则材料的联系点,揭示不同材料所具有的共同本质。三个名言,第一个谈的是人生的目标和理想,第二个谈的是人生的态度,第三个谈的是人生的行动。理想、态度和实际行动,三者组成人生的历程,体现人生的价值。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没有理想和目标,就不可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而要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就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理念。三个名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揭示了人生奋斗的历程。写作时,可以把三个名句综合起来,展开论述,也可以以某一句为重点,深入挖掘,用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性思维,旁征博引,活用论据,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有创意的观点。写作时,要摆出现象,追根溯源,认清本质,由此及彼,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既要表达深刻的生活体验,又要写出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附[文言文译文]
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木匠师傅敲响了他的大门,想在他那里租间空屋居住。他的职业让他随身带有量尺(度量长短的工具)、圆规、曲尺(量方的器具)、墨线和墨斗等东西,家里没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这些工具。问他的技能,他说:“我善于计算建筑材料。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若是没有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有一天,(我)到他的屋里去,看见他睡的床缺了一只脚(自己)却不会修理,说:“打算请别的木工来修。”我觉得他很可笑,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
后来,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人。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木匠师傅左手拿着度量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就站在中间。(他)估量房屋的规格,观察哪根木头可以选用,然后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砍!”那些拿斧头的工人们就奔向右边。回过头去指着(木料)说:“锯!”那些拿锯子的工人们就奔向左边。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话,没有哪一个敢自己决定怎么干。其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他在墙上画了一座房屋的图样,只有一尺见方的面积,却可以把房屋结构丝毫不差地全部勾画出来,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就不会有出入了。房屋建成以后,在正梁上题字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就是他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我向四周一看大吃一惊,这才明白那个木匠师傅的技术确实是十分高超。
接着,我感叹道: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而且能了解、掌握(体察)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人,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也许、恐怕)就是用脑力的人吧!有手艺的人使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出谋划策,他也许就是有智慧的人吧!这完全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近似的了。
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规制、规模)一样。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所担当的职务;安定天下的百姓,使他们专心工作。观察了京城就了解乡野,观察了乡野就能了解各地,观察了各地就能了解全国。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有才能的人,按正常途径推荐他,使他不必感激谁的恩德;没有能力的,就辞退他,也没有谁敢怨恨。就像那位木匠善于指挥众工匠而不夸耀自己的手艺一样。只有这样做宰相的方法才真正掌握,全国各地也就能治理好了。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好了,全国各地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着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呀!”后人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事迹仰慕地说:“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呀!”就像那个木匠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而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人们是不能列名的。宰相真是伟大呀!懂得这个道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
我认为做木匠师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并且将之保存起来。

                       

[color=]201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模拟试题

[color=]第Ⅰ卷   阅读题

[color=]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文化的修心      张其成
  我们养生也好,做企业也好,管理一个组织也好,精神文化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神”“心”。这个“神”从哪里来?我觉得要从“轴心时代”的经典中来,养生把握住这个“神”,然后就能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存质量,活得有尊严,有幸福感。
  何谓“轴心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有的文化形态,比如说传统的宗教文化、伦理文化,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已经基本定型,那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最高峰,叫“轴心期时代”。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在“轴心时代”达到高峰,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直至现在,人类还没有出现第二个“轴心期时代”。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并不是越来越进步了,整个人类文化至今没有走出第一个轴心期,即“轴心时代”的精神文化的高度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顶峰,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学习这些智慧,这些精神文化。
  落实在每一个人的修养上(包括身体、心灵两方面的修养),我们也发现“轴心时代”所创造的文化是养神的最好工具。就养神而言,仅仅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并不能保障人类必然享有幸福,而来自于“轴心时代”文化的智慧是解放保障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大助力。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儒家、道家、佛家和医家都与人类“轴心时代”渊源有自,它们无论哪一家都非常关注修心。修什么“心”?虽然各家说法不一,但殊途同归,都师法“轴心时代”的文化经典。
  儒家讲“正心”。《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叫“三纲领”,归根到底是要“止于至善”——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个善念。然后逐步展开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经过了止于至善、定、静、安、虑,然后人就能心安理得。那怎么做呢?按照儒家的规程,那就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家“正”的这个“心”实际上就是仁爱之心。
  道家讲“静心”。《道德经》认为最高明的是“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回归到虚静的状态,所以,道家“静”的“心”是一种虚静之心、自然之心。这个“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这个“自然”就是本然,指的是人本来的那个样子,不虚伪、不做作,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安然相处,自己的身心也和谐一体,不跟自己较劲。人本来的样子就是虚静的,所以道家讲要“静心”,修虚静之心。
  佛家讲“明心”。“明”的这个“心”就是慈悲心、平常心、虚空心、精静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见性”。佛家怎么“明心”?有副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外人”是指世外高人,是一些有很高智慧的人,一些超常的人,这些“世外人”是“法无定法”的。他们有没有法门?他们也有“法”,要有所依据。但又没有“法”,是“法无定法”,即没有固定的法门。下面一句是:“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天下事了犹未了”的“了”就是完结、了结,但是又是没有“了”,有的事情是没完没了,这就叫“了犹未了”。那怎么办呢?那我就“不了了之”呗,这就是佛家的大智慧——“明心”,即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那就不会纠结了,就能很聪明地应对各种生活,幸福感就提高了。(《东方早报》2012、12、08,有改动)
1.下列对于修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要流派,无论哪一家都非常关注修心。各家流派在修心内容方面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它们都师法“轴心时代”的文化经典。
B.儒家所讲的“正心”,归根到底是要“止于至善”,也就是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个善念。
C.道家的“静心”,是一种虚静之心、自然之心。这个“自然”与大自然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指的是人本来的那个样子。
D.佛家讲“明心”。佛家的“心”是指慈悲心、平常心 、虚空心、精静心,其实质就是人的本心。所以,佛家可以通过“明心”而明了“本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人类历史上有的文化形态已经基本定型,那个时代叫“轴心期时代”,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高峰。
B.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并不能保障人类必然享有幸福,而“轴心时代”所创造的文化有助于人们提升幸福感。
C.儒家所“正”之“心”,实质上就是仁爱之心,它与道家所修的“虚静之心”是不同的;前者在善念基础上还有规程,后者更关注身心和谐。
D.佛家的“明心”和道家的“静心”基本是相同的,都强调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是不可能出现第二个“轴心期时代”的,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在“轴心时代”达到高峰,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
B.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儒家、道家、佛家和医家都从人类“轴心时代”的文化智慧中汲取了营养,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那个时代精神文化的重要因素。
C.儒家强调经过了止于至善、定、静、安、虑,然后人就能心安理得。而道家则倡导要回归到虚静的状态,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安然相处。
D.“明心”是佛家的大智慧,只有做到明于本性,就能很聪明地应对各种生活,幸福感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十二年,亮卒于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迁后典军、安汉将军,副车骑将军吴壹住汉中,又领汉中太守。十五年,进封安汉侯,代壹督汉中。延熙元年,大将军蒋琬住沔阳,平更为前护军,署琬府事。六年,琬还住涪,拜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
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迹。
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戏谑,从朝至夕,端坐彻日,婳无武将之体,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十一年卒,子训嗣。(节选自《三国志·黄李吕马王张传》)
4.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          见:被、受
B.又领汉中太守                  领:管领、统属
C.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  宜:应当
D.往往论说不失其指              指:指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平有军事谋略、才干的一组是(3)
①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    ②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③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④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
⑤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  ⑥遵履法度,言不戏谑,从朝至夕,端坐彻日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平善于用兵,计谋多。在街亭之战中,王平屡次劝谏先锋官马谡,不要舍弃水源驻军于山上。可惜马谡没有听从,打败于街亭。
B.王平虽然是后来投降的刘备,但对蜀国很忠诚。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作乱,正是因为王平的功劳,魏延一战即被打败。
C.王平能坚持自己的意见。魏国大将军曹爽率军进攻汉川时,因为形势危急,许多将领都很惊慌,有人甚至主张退守。王平力排众议,最终魏军退兵。
D.王平勤奋好学。他让别人给他读《史记》、《汉书》等纪传,借此来了解书中大意,并能根据书中内容发表比较中肯的论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⑵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8.这首诗是如何围绕“寻”字展开思路的?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5分)
                                                                                             
9.诗人并没有寻到常山道人,但结尾为什么说“相对亦忘言”?请结合你对“禅意”的理解进行分析。(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郦道元《三峡》)
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⑶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李白《蜀道难》)

[color=]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张爱玲
  禄兴衔着旱烟管,叉着腰站在门口。雨才停,屋顶上的湿茅草亮晶晶地在滴水。地下,高高低低的黄泥潭子,汪着绿水。水心里疏疏几根狗尾草,随着水涡,轻轻摇着浅栗色的穗子。迎面吹来的风,仍然是冰凉地从鼻尖擦过,不过似乎比冬天多了一点青草香。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来走去啄食吃,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
  他吃了一惊——听见背后粗重的呼吸声,当他回头去看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
  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太阳晒到干菜上,随风飘出一种温和的臭味。
  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就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也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黎明的天上才漏出美丽的雨过天青色,树枝才喷绿芽,露珠亮晶晶地,一碰洒人一身。树丛中露出一个个圆圆的土馒头,牵牛花缠绕着坟尖,把它那粉紫色的小喇叭直伸进暴露在黄泥外的破烂棺材里去。一个个牵了牛扛了锄头的人唱着歌经过它们。
  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的,虽然它颈项上的皮被轭圈磨得稀烂。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使他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
  到了目的地的时候,放牛的孩子负着主人的使命再三叮咛他,又立在一边监视他为牛架上犁耙,然后离开了他们。他开始赶牛了。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使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你——你——你杂种的畜牲,还敢欺负你老子不敢?”
  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用她披散的乱发揉擦着半干的封漆。她那柔驯的战抖的棕色大眼睛里面塞满了眼泪;她低低地用打颤的声音告诉:
  “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薰得迷迷濛濛,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呵!(节选自《张爱玲文集》)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暗示禄兴家以前有过牛,展示出禄兴家没有了牛后的贫困窘迫,也为后文禄兴去借牛做了铺垫。
B.小说很注重细节描写,禄兴在空空的牛栏里,“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表现了禄兴对已经被牵走的牛的深厚感情。
C.禄兴娘子的形象很饱满。她勤劳坚忍,与丈夫辛苦持家,却过着极为艰难的生活,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D.禄兴虽然对蒋家的牛很是喜欢,以为“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但终因它不是自家的牛而鞭打、激怒了它,导致悲剧的发生。
E.小说使用了留白艺术,比如对于禄兴死亡的具体场景,作品没有做一点点的描绘,却能让人联想起当时的血腥画面。
⑵小说开篇写雨后的景色,真实细腻,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⑶小说为什么一再提及农人牵牛唱歌的情景?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⑷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充满了悲凉意味,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就调出了浓浓的悲凉味;也有人说,结尾一段是画蛇添足,可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930 年,是胡适来到这个世界的第40 个年头。按中国的传统算法,他可以说是40 岁的人了。这年6 月,他便开始写自传《四十自述》。这是他的“传记热”的一个小小的表现。胡适从小喜欢记古人嘉言懿行的文字。儿时读朱熹的《小学》,那里面记载的几个可爱人物,如汲黯、陶渊明等,使他数十年而不忘,并且从中悟出了传记文学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青年时代,尚在中国公学读书的胡适,便开始试作传记文章,《竞业旬报》上曾发表过他最早写的《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和《中国爱国女杰王昭君传》,立意文字都是少年人所难得的。留美时写过《康南尔君传》。倡文学革命以后,更写了不少今人古人的传记和年谱。刚到40 岁便动手作自述。后来逃亡美国,又有半部“口述自传”,还写了一本十余万字的《丁文江的传记》。这后两项自然是后话了。胡适不仅自己写过许多传记,还常常劝别人写自传,足见他是一个“传记热”。
胡适之所以重视传记文学,主要是着眼于它的感化教育功能。他常常慨叹中国传记文学太不发达,也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曾分析过我国教育培养人才方面的六种缺陷,其中的一项便是——传记文学太贫乏了,虽偶有伟大的人物,而其人格风范皆不能成为多数人的读物。
他对比西洋教育的长处,也是六种,其中的一项便正是“传记文学特别发达”,而且多能写生传神,又纤细详尽,能够成为后人学习效法的榜样。因此,胡适下决心大力提倡传记文学。
1929 年,张孝若为他的父亲张謇先生编文集,撰年谱,作传记,便得到胡适的热情支持。这位张謇先生,字季直,是清光绪甲午科状元,随后投身实业和教育,成为我国近代一位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虽然他后来政治上趋于保守反动,企业也因负债过多而破产了;但胡适仍称赞他是“失败的英雄”。他的儿子要做先人传记,胡适自然积极支持,鼓励,还慨然答允给孝若的先传作了一篇序。
这篇《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事实上可以算作是胡适提倡传记文学的一篇专论。他首先分析了中国传记文学为何不发达,原因有三:第一是缺乏崇拜伟大人物的风气,第二是忌讳太多,第三是古文难以传神写生。都很有见地,特别是第二点分析,深中我国传记文章的痼疾。他指出:传记的最重要条件是纪实传真,而我们中国的文人却最缺乏说老实话的习惯。对于政治有忌讳,对于时人有忌讳,对于死者本人也有忌讳。圣人作史,尚且有什么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谬例,何况后代的谀墓小儒呢!……故几千年的传记文章,不失于谀颂,便失于诋诬,同为忌讳,同是不能纪实传信。
这里,胡适正面提出了传记文学“纪实传真”的原则与要求。他认为,真实性是传记文学最重要的条件,一定要说老实话,既不可谀颂,亦绝不应诋诬,而要能写出传主的“实在身份,实在神情,实在口吻”。
对于近代中国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胡适认为都应该写传记,而且——应该有写生传神的大手笔来记载他们的生平,用绣花针的细密的考证工夫来搜求考证他们的事实,用大刀阔斧的远大识见来评判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
胡适对于文学,往往是“提倡有心而创作无力”;但传记的创作倒还是不错的。他曾到处劝老辈的朋友们写自传,却都是口头上答应,笔头上不实行。他便自己动笔,开始写自传。他原来打算“从这40年中挑出十来个比较有趣味的题目”,用小说式的文字来写。第一篇写他父母亲的婚事就是这样,颇有一些想象虚构的成分。当时曾得到徐志摩的热烈赞许,胡适自己也高兴,误以为这是“自传文学上的一条新路子”。后来,他还是抛弃了这种小说式的写法,走上了正道。他说:我究竟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学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的抛弃了小说的体裁,回到了谨严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这一变,虽然“颇使志摩失望”,但毕竟变得对;否则,《四十自述》会是另一种样子,不成其为自述,也就很难说有史料的价值了。
现在的这本《四十自述》,其中自然难免有“与当日事实不符的地方”,也难免有讳饰的笔墨,但基本上还是“谨严的历史叙述”,甚至也不加讳掩地写出了他少年时代曾经打牌、喝酒、逛窑子等恶习。文字也自然流畅,间有生动传神之处。虽然不一定像他自己宣言的那样“赤裸裸的叙述”,却也是大致可信而又可读的一部自传。
胡适从40岁在上海开笔写自述,迁居北平后陆续写了几章,43岁那一年方才与读者见面。遗憾的是,由于种种事情打断,他只写出了赴美留学以前的一段生活。虽也自成段落,毕竟只是“半部书”,而且是始终没能续完的“半部书”。(节选自湖北人民出版社《胡适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胡适青年时期即开始试作传记文章,《竞业旬报》最早发表的他写的传记文章,体现了少年人难得的文字立意。
B.文中插入胡适支持张孝若为他的父亲张謇先生编文集、撰年谱、作传记的情节,是为了引出他给孝若先传做的序。
C.在胡适看来,中国传记文学不发达的原因之一就是忌讳太多,造成“不能纪实传信”,纪实的内容缺少真实性。
D.胡适的文学创作很有成就,尤其是传记的创作影响很大。他的《四十自述》是一种“谨严的历史叙述”,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E.胡适的《四十自述》因种种原因,只写完了他赴美留学以前的一段生活,这不能不让人深感遗憾。
(2)胡适的“传记热”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简要概括。(6分)
                                                                                             
(3)胡适重视传记文学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加以陈说。(6分)
                                                                                                
(4)你同意胡适认为中国传记文学太不发达的说法吗?请结合原文提供的相关信息及学过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尽管市面上销售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的两套莫言作品集的销售形势已成强弩之末,但百花文艺出版社还将在订货会上推出《莫言诺贝尔奖典藏文集》(全二十卷)。
B.入夏以来,天气异常,五风十雨,致使城市内涝、市民受灾的情况不断发生,有的人甚至因雨水过大而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
C.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寄情山水、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
D.当今时代,许多人学艺不精,缺少刻苦钻研、务实上进的精神,以浮躁的心态对待工作,鲁鱼亥豕的低级失误经常发生。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户籍制度像一堵无形的墙,不仅催生出大都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泛二元化”的格局,而且把城乡切割为二元结构。
B.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讲话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作为改革重点,找准突破口,敢啃硬骨头。
C.近日,媒体报道,一对北京研究水质的专家夫妇称20年不喝自来水;但北京自来水集团很快回应,北京水质全国最好,自来水可以放心喝。
D.国家旅游局将把贯彻落实休闲纲要作为扩大旅游消费的重要工作抓手,抓住契机推动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有条件的地方制定鼓励居民旅游休闲消费的政策措施。
15.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对乡村的书写兼有反思与启蒙的感情色彩。②沈从文笔下的乡村则是另一派风光,那里山清水秀,奇幻浪漫,生活其间的人们,身上散发着自由与野性的光芒,沈从文的笔端流淌着同情、纯真与理想主义。③乡村似乎总是孕育优秀文学作品的摇篮。④鲁迅笔下的乡村给人以昏沉、萧索的印象,生活其间的村民痛苦而愚昧。⑤现当代文学史上,很多优秀作家都把目光投向乡野,在他们熟悉的乡村故园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
A.②③⑤④①    B.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②    D.③⑤④①②
1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请分别从交管部门和驾驶者的角度发表评论。要求观点明确,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符合说话者的各自身份。每条评论不超过30个字。(6分)
“史上最严交规”元旦起正式实施,闯黄灯一次扣6分的新规定,引发诸多争议,成为近期的舆论焦点话题。不少驾驶者抱怨“黄灯新规”容易导致追尾,公安部交管局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称,如果驾驶人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在行经交叉路口时做到减速慢行、谨慎驾驶,追尾和抢黄灯这些行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交管部门:驾驶者应                                                         。
驾驶者:交管部门应                                                         。
17.依照所给示例,在横线处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连贯,句式与示例大体相同。(5分)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                             ,                                  。信仰是                                     ,                                            。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而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据报道,获得五项奥斯卡奖的《艺术家》在最近引进国内后,公映时竟然遭遇票房“滑铁卢”。有的观众说,专程买票去看,竟发现场子里只有四位观众;也有人说,竟自己一个人看了一次“包场”;还有人说,放映没几分钟,观众闹了起来,说怎么是黑白片?甚至有的影院放映员也误认为影片中的“默片”是自己音响设备坏了……闹的乌龙,不一而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lor=]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
【方法点拨】选项错在偷换概念。原文说:这叫“三纲领”,“这”应该指的是《大学》里的相关引文,不是儒家所讲的“正心”。
【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理解和分析能力。
【方法点拨】原文说,道家要回归到虚静状态,佛家才是“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二者不能等同。
【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推断的能力。
【方法点拨】A项强加因果,后者并不能成为前者的推断依据;而且表意绝对化,原文说:“整个人类文化至今没有走出第一个轴心期”,“ 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如此”。
【答案】【A】
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方法点拨】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D项中,“指”应通“旨”,要旨。
【答案】【D】
5.【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②是说王平因功受赏,⑥表现王平的稳重性格。
【答案】【A】
6.【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方法点拨】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街亭之战中,王平是先锋官,而马谡任参军。
【答案】【A】
7.【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答案】 ⑴(王平)跟随杜濩、朴胡前往洛阳,代行校尉之职,随从曹操出征汉中,在汉中投降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诣”“假”“拜”各1分,分别为前往、代行、授官或被任命意,句意分2分。)
⑵王平生长在军队中,不会写字,所认识的字也不过十来个,而口授他人代写的书信,都很有理论内容。(“生长”后省略“于”,翻译时要补充;“戎旅”是军队,第二个“书”是书信;以上各点各1分;句意分2分。)
【参考译文】王平,字子均,巴西郡宕渠县人。他本来在外祖母何家抚养,后来恢复王姓。他跟随杜濩、朴胡前往洛阳,代行校尉之职,随从曹操出征汉中,在汉中投降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建兴六年(228),他为参军马谡的先锋。马谡舍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故而大败于街亭。兵卒星散四处,独有王平所带领的一千人马,鸣金擂鼓坚守阵地,魏国将领张郃怀疑他布有伏兵,不敢靠近紧逼。于是王平缓缓收集各营寨剩余人马,率领将士撤退。丞相诸葛亮诛杀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剥夺将军黄袭等人所领兵卒,只有王平受到特别的崇敬和重用,被加升为参军,统率五部兵马兼管屯营事宜,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为亭侯。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兵围祁山,王平另率一支部队坚守南围。魏国大将军司马懿进攻诸葛亮,张郃进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动,张郃不能攻克。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在武功去世,蜀军全部退还,魏延作乱,一战即败,这是王平的功劳。于是他被升任为后典军、安汉将军,协助车骑将军吴壹驻守汉中,又兼任汉中太守。建兴十五年(237),王平被晋封为安汉侯,替代吴壹督守汉中。延熙元年(238),大将军蒋琬驻守沔阳,王平改任为前护军,代管蒋琬府中事宜。延熙六年(243),蒋琬返还驻守涪县,任命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军队。
延熙七年(244)春,魏国大将军曹爽率领步、骑兵十余万进攻汉川,前锋部队已到骆谷。当时汉中守兵不到三万人马,各位将领闻讯大惊。有人说:“现在兵力不足以抵御强敌,理当退守汉、乐二城,遇到敌人让他进来,用不了多久,涪县的援军就会赶到。”王平说:“不对。汉中距离涪县千里之遥,贼兵如果夺得关隘,便是我们的大祸。现在只宜先派刘护军、杜参军据守兴势山,我做后援;如果贼兵分兵进攻黄金,我自率千人下山迎击。用不了多久,涪县援军就会赶到,这才是上计。”只有护军刘敏与王平的意见相一致,于是马上执行。涪县各军及大将军费祎从成都发兵相继赶到,魏军退还,正与王平原来计策相符。当时,邓芝在东部边境,马忠在南部边境,王平在北部边境,都声名卓著获有功绩。
王平生长在军队中,不会写字,所认识的字也不过十来个,而口授他人代写的书信,都很有理论内容。他让别人读《史记》、《汉书》等纪传给他听,能了解书中大意,往往论说起来不失其中大意要旨。他遵纪守法,言谈稳重,从早到晚,端坐终日,安静而无武将的风度,然而他性情狭隘多疑,常自己轻看自己,并由此而受损害。延熙十一年(248),王平去世,他的儿子王训承袭爵位。
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寻”字是统领全诗的纲,由它引出常山道人的隐居环境。
【参考答案】
诗人沿路寻来,由莓苔上的屐痕猜想居者未曾出门;(2分)然后,由远及近,描绘道人隐居的环境,交代来访不遇;(2分)诗人雨后看松色、寻水源,领略清新宜人的山中美景,处处体现“寻”字。(1分)
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能力。
【方法点拨】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特点与诗歌主旨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参考答案】
诗人希望通过访晤常山道人来体会清寂、闲逸的“禅意”,(2分)他看到了白云缭绕水边、芳草门前摇曳的道人居所,也欣赏到雨后松色青翠、山水清秀之景,(2分)虽寻访不遇,但已然体会到宁静、恬适的清趣,无需与道人再言“禅意”,自然也就“忘言”了。(2分)
10.【解析】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句名篇的能力。
【方法点拨】看清题目要求,认真作答,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顺序颠倒的情况。
【参考答案】
⑴则素湍绿潭  绝巘多生怪柏  ⑵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⑶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11.(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方法点拨】D项,“但终因它不是自家的牛而鞭打、激怒了它”有误。E项,“作品中对禄兴死亡的场景有具体的描绘。B项,不十分准确,除了表现禄兴对牛的感情外,还有他对生活困窘的忧虑等。
【答案】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
(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方法点拨】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看这一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答案】①勾勒出雨后凄冷、悲凉的画面,渲染烘托人物内心的痛苦;(2分)②暗示春雨后即将耕种,为下文禄兴去借牛做铺垫;(2分)③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空间。(2分)
(3)【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方法点拨】这道题考查对小说情节作用的理解,要回到原文语境加以具体分析。
【答案】①将雨后坟头的衰败景象与农人唱歌进行对比,表现春雨后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2分)②用农人唱歌来侧面表现禄兴借到牛后的畅快心情;(2分)③推动情节发展,农人的歌声让禄兴变得焦躁,进而引发悲剧。(2分)
(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主题及结构安排的理解能力。
【方法点拨】探究题只要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最后一段与所给问题之间的关系,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一:小说的结尾深化了悲凉的主题。(2分)
①通过景物的凄清悲凉之色,体现禄兴娘子在丈夫死后的悲凉心境;(2分)②交代禄兴娘子今后人生的凄惨;(2分)③将景物的不变和人事的变对照,让人更能体味出禄兴娘子的命运悲苦。(2分)
观点二:结尾一段对于悲凉主题作用不大,可以删去。(2分)
①禄兴娘子在丈夫死后,感觉一切可恋的东西都飞走了,不用结尾就已经暗示出主人公的悲惨命运;(2分)②结尾一段写景,在前文已经多次出现,没必要重复;(2分)③删去结尾一段,使小说的主题表达更含蓄。(2分)
12.(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方法点拨】A项,“最早发表的”表述与原文有抵触,原文说的是“发表过他最早写的”;D项,胡适对于文学是“创作无力”,“传记的创作影响很大”也不准确;B项,“是为了引出他给孝若先传做的序”不够完整,还能体现他对传记的重视。
【答案】C给3分,E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方法点拨】根据开篇内容,找准答题范围,进行筛选和概括。
【答案】他自小喜欢阅读古人传记,数十年不忘,并能从中悟出教育意义;(2分)各个时期都能坚持写作传记文章,包括《四十自述》;(2分)常常劝别人写自传。(2分)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方法点拨】内容集中在三、四段,分条陈说时要体现角度的变化,不能丢漏要点。
【答案】传记文学具有教育感化功能,传主可以成为他人学习效法的榜样;(2分)吸收借鉴西洋教育的长处,“传记文学特别发达”;(2分)中国的传记文学贫乏,教育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缺陷。(2分)
(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传主观点的理解,属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方法点拨】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传主的观点,从已学的知识里寻找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加以论证。不能完全离开文本回答分析,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一:中国传记文学太不发达。①传记文学中偶有的伟大人物,其人格风范都不能成为多数人的读物;(3分)②传记文学要遵循“纪实传真”的原则与要求,而中国文人最缺乏说老实话的习惯;(3分)③古文难以传神写生,无法发挥传记的教育感化功能。(2分)
观点二:中国传记文学很发达。①中国人有英雄崇拜情结,喜欢美化和神化伟人,这为传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3分)②中国传记文学历史悠久,前后有着脉络清晰的文化传统承袭;(3分)③纪传体史书刻画人物细腻生动,容易成为后人学习效法的榜样。(2分)
1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方法点拨】强弩之末: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B项,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望文生义。C项,求田问舍: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褒贬误用。D项,鲁鱼亥豕: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指书籍在传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对象误用。
【答案】A
1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
【方法点拨】A项不合逻辑,将“不仅……而且……”之间的分句内容对调。B项介词搭配不当,“必须”后的“从”字改为“把”。D项谓语残缺,应在“有条件的地方”前加“推动”一词。
【答案】【C】
15.【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方法点拨】先表明观点,所以用③;然后举现当代文学史的例子进行总说,选⑤;再举鲁迅和沈从文的创作实例,因句②中有“则是”一词,故而放在鲁迅例子后面。
【答案】【D】
16.【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得体、准确的能力。
【方法点拨】作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表达时要体现各自的立场,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答案示例】
交管部门:驾驶者应培养文明驾驶的习惯,增进汽车文明共识。
驾驶者:交管部门应加强新交规的宣传、解释力度,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应法规。
(每条有明确的观点给2分,语言通顺给1分。)
17.【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式的能力。
【方法点拨】作答本题注意要求,要注意前面的句式和后面总结性的语言,“交谈”贯穿整段文字的关键词,还要筛选适当的交谈对象。内容上要合理通顺,句式大体相同。
【答案示例】
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
与心中的上帝交谈,借此积聚“天上的财富”
(每条找准“交谈”对象、内容相关给2分,句式大体一致给1分。)
18.【写作指要】
这则材料的核心是《艺术家》这样具有高品位的电影为何票房收入却不尽如人意?从分析原因角度入手,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从观众角度讲,我们要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开拓审美视野,不能一味沉迷于娱乐化、趣味化的休闲世界。
从发行方来说,不能一味注重票房收入,应该为观众提供内容丰富的精神营养。
从管理者角度讲,有责任引导影片承载起文化熏陶、人性教育、美学陶冶、社会道德培养等方面的功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01: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