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4年第一次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3-11 21: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4年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color=]第Ⅰ卷 阅读题


[color=]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门画是年画艺术发展之滥觞,门画里不只有门神,还包括历史人物、天仙童子等多种题材。汉代即有画神荼、郁垒守护于门的风俗,他们是中国最早的门神;唐代门神增加了钟馗;宋代兴盛的雕版印刷使得门画由宫廷官府普及到寻常百姓之家;元明时期,唐朝大将秦琼、敬德成为最为流行的门神形象;清代门画更加多样,繁盛一时。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自宋代出现雕版技术后,为木版年画提供了技术制作条件,促使年画不断发展。随着年画的广泛流传,其内容和功能也不断丰富。到了清代,年画从形式到数量上都发展到了高峰。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一类的题材,从而也具有了在新一年中表达美好意愿和美化环境的功能。杨柳青的娃娃类年画造型生动、线条工细,设色妍丽雅致,构成一幅幅美丽温馨的画面,闹春的百子为新春增添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同时,年画也出现了表达农民自己现实生活以及民间传说的内容,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题材经久不衰,使年画具有了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的作用。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面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等,并有以神话、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新年画是相对于传统年画而言的反映新的时代面貌的年画作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均发挥了重要的革命宣传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新年画运动蓬勃兴起,五六十年代最为繁盛。新年画继承了传统年画的优良传统,摒弃其迷信、落后的内容,打破其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创作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年画创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时期的风貌得以精彩呈现。
    年画是一部我们民族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它不仅是“年文化”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看图识字的大众读物或了解时事的媒体。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凝聚着我们民间“年文化”的情感精神。
    现在,具有生活情趣的年画作品更是惹人喜爱,充满了“年文化”大俗大雅的特色,满足了人们喜庆祈福的美好愿望。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许多艺术家采用不同方法,创作表现了过年的喜庆祥和气氛。这些迎新年的原创作品,或许我们可以用个时髦词,称之为“贺岁画”吧!似乎更符合“年文化”的时代特色。
(摘编自光明网《年画与年文化》)
1.下列关于年画题材或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年画的发展起源于门画,门画的题材多样,它包括门神、历史人物、天仙童子等等。我国最早的门神应该是汉代的神荼、郁垒。
    B.门神的题材自汉代出现以后得到不断的丰富,唐代增加了钟馗;元明时期,增加了秦琼、敬德;清代的门神更加多样,繁盛一时。
    C.到了清代,年画的内容不只限于门神,还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题材。
    D.年画的题材广泛,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能够满足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但祈求吉祥是不同历史时期表现的共同主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年画”这一名称直到清朝道光年间由文人李光庭确定,在此之前,民间对年画的称谓很多,不一而足,如“纸画”“画贴”“画片”等。
    B.年画不断发展以及后来年画由宫廷官府普及到寻常百姓之家都得益于宋朝雕版技术,年画的内容和功能也因其广泛流传而不断丰富。
    C.传统年画主要具有驱邪纳祥、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等功能,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D.年画的发展可以说与时俱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年画,创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印证着独有的时代特色,新时期的风貌得以精彩呈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木刻水印为主的传统年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画面造型生动、形象逼真、线条单纯工细,色彩鲜明,妍丽雅致,画面美丽温馨。
    B.新年画打破传统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现在表现喜庆祥和气氛的迎新年原创作品,似乎更符合“年文化”的时代特色。
    C.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年画,地域色彩强烈,体现着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同时点缀着“年文化”,凝聚着“年文化”的情感精神。
    D.新年画的内容反映新的不同时期的时代面貌,摒弃传统谜信、落后的内容,富有时代特色;如今具有生活情趣的年画更受欢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惠开,南兰陵人,征西将军思话子也。初名慧开,后改慧为惠。少有风气,涉猎文史,家虽贵戚,而居服简素。惠开意趣与人多不同,比肩或三年不共语。
    孝建元年,自太子中庶子转黄门侍郎,与侍中何偃争积射将军徐冲之事。偃任遇甚隆,惠开不为之屈,偃怒,使门下推弹之。惠开乃上表解职。时偃宠方隆,由此忤旨,别敕有司以属疾多,免惠开官。思话素恭谨,操行与惠开不同,常以其峻异,每加嫌责。及见惠开自解表,自叹曰:“儿子不幸与周朗周旋,理应如此。”杖之二百。寻重除中庶子。
    初,惠开府录事参军到希微负蜀人债将百万,为责主所制,未得俱还。惠开与希微共事不厚,以为随其同上,不能携接得还,意耻之。厩中凡有马六十匹,悉以乞希微偿责,其意趣不常皆如是。先刘瑀为益州,张悦代之,瑀去任,凡所携将佐有不乐反者,必逼制将还。语人曰:“随我上,岂可为张悦作西门客邪!”惠开自蜀还,资财二千余万,悉散施道路,一无所留。
    五年,又除桂阳王休范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其年,会稽太守蔡兴宗之郡,而惠开自京口请假还都,相逢于曲阿。惠开先与兴宗名位略同,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惠开素严,自下莫敢违犯。兴宗见惠开舟力甚盛,不知为谁,遣人历舫讯,惠开有舫十余,事力二三百人,皆低头直去,无一人答者。
    复为晋平王休祐骠骑长史,太守如故。六年,除少府,加给事中。惠开素刚,至是益不得志,寺内所住斋前,有向种花草甚美,惠开悉刬除,列种白杨树。每谓人曰:“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发病欧血,吐如肝肺者甚多。除巴陵王休若征西长史、宁朔将军、南郡太守,未拜。七年,卒,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偃任遇甚隆    隆:高
    B.寻重除中庶子    除:免除
    C.惠开与希微共事不厚    厚:关系友好
    D.惠开素严,自下莫敢违犯    素:一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萧惠开“意趣与人多不同”的一组是(3分)
①惠开不为之屈  ②常以其峻异,每加嫌责  ③不能携接得还,意耻之
④厩中凡有马六十匹,悉以乞希微偿责  ⑤事力二三百人,皆低头直去  ⑥惠开悉刬除,列种白杨树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惠开不吝钱财,他从蜀地归来,获得两千多万的资财,但在离开时,全都沿途散发,一文不剩。
    B.萧惠开为人刚强,不屈权贵,在为黄门侍郎时,与权高位重、深受皇帝恩宠的何偃意见不合,但他一点都不屈服。
    C.萧惠开治下严厉,手下从不敢违犯,有一次他和会稽太守蔡兴宗邂逅,蔡兴宗派人向萧惠开手下打听,手下却无一人回答。
    D.萧惠开和他父亲性格非常不一样,父亲谨慎,惠开鲁莽;父亲圆滑,惠开刚正。因而惠开常遭父亲的责罚,甚至曾被鞭打两百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偃怒,使门下推弹之。惠开乃上表解职。(5分)
  (2)每谓人曰:“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②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③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④。
    [注]①此词是作者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时所作。时年他才四十二岁。稼轩闲居带湖时常往来鹅湖游赏。②青帘:借指酒家。③缟袂:白衣。④外家:娘家。
8.这首词上片的第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5分)
9.作者采用了“以乐写哀”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情绪,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余音袅袅,        。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2)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3)牡丹,        ;莲,        。(周敦颐《爱莲说》)

                       

[color=]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丢失的套鞋
[前苏联]左琴科
    大家知道电车上很容易挤丢套鞋,特别是旁边有人稍稍使劲一挤,后边再粗鲁地踩你鞋后跟一脚,这样一来,你的套鞋就没有了。
    丢掉一只套鞋,本来也不过是小事一桩。
    我的那只套鞋一转眼的工夫就没了,简直快得惊人。
    我记得,上电车的时候两只套鞋都在脚上。
    可是,下车后,我看了一下脚:一只还在,另外一只却无影无踪了。靴子还在脚下,袜子也没丢,衬裤也在身上,可套鞋不见了,就少了一只套鞋。
    去追电车,这怎么可能……我脱了剩下的那只套鞋,用报纸包上,就这么上班去了。我想:下班后再找吧,鞋应该不会丢的,能找回来。
    一下班,我就去找套鞋。我先找了一个认识的电车司机,和他商量怎么办。
    经他一指点,心里踏实了。他说:“算你运气好,把鞋丢在电车上,你要感谢老天了。要是丢在别的公共场所,那也许就不保险啦。丢在电车上,保险没事儿。我们局里有个失物招领处,到那儿就可以领回失物,没问题。”
    “噢,太感谢你了,”我说,“现在我心就定啦。唉,我的套鞋差不多还是新的呢,才穿了半年多。”
    第二天,我到了失物招领处。
    “朋友,我的一只套鞋在电车上弄丢了,不知能不能让我认领回去?”
    “可以,”招领处的人回答说,“您的套鞋是什么样的?”
    “套鞋嘛,就是一般的,”我说,“12号。”
    “12号的鞋,我们这里能有一万二千多只,你说说特点吧。”
    “特点嘛,也没什么特殊的,后跟已经被磨旧了,鞋里的衬绒也没有了——被蹭光了。”
    “这样的鞋我们这儿也有上千只,还有别的特殊记号吗?”
    “还有……鞋包头快要掉了,勉强还连着。鞋后跟也快被磨秃了。鞋帮倒还可以,将就着没掉。”
    “您在这儿坐坐,我去看看。”
    瞧,我把那只套鞋拿来了!
    我高兴的要命,为他们的服务态度而感动。
    我想,这里的工作真出色,为了一只套鞋他们真是不厌其烦,服务态度竟这么好。
    “谢谢,”我说,“同志们,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快给我吧,我这就穿上。谢谢你们啦。'
    “不行,尊敬的同志,还不能给您,因为我们不知道这套鞋究竟是不是您的。”
    “是我的,我不会说假话的。”
    “我们相信您,也十分同情您。很可能这就是您丢的那只套鞋,但不能现在就给您。请开个证明来,以此证明您真是丢了鞋。让居委会开个证明,有了证明,我们立刻将东西归还失主,决不拖延。”
    “同志!”我说,“好同志,问题是我的街坊并不知道我出了这档子事,他们可能不给开这样的证明。”
    “会开的,这是他们应当做的事,否则要居委会干什么?”
    我朝那只套鞋又看上一眼,只好出去了。
    第二天,我找了居委会主任,对他说:“请给我开个证明,我丢了一只套鞋。”
    “真丢了吗?你不是故意这么说的吧!是不是想捞个非分之财?”居委会主任说。
    “真的,”我说,“我的确是丢了鞋。”
    他说:“可是,空口无凭,我不能什么都信,要是电车公司能证明你丢了鞋,我这就给你开条儿。把证明拿来我就给你开个条。”
    我说:“就是他们让我来这儿开证明的。”
    他说:“那你打个报告吧。”
    我说:“怎么写呢?”
    他说:“你就写:某年某月某日我在汽车上丢失套鞋一只……还得写上保证:在事情未弄清以前不擅自外出。”
    我照他说的内容写了报告。第二天给我开了一张正式证明。
    我拿着证明又到了失物招领处。他们很爽快,就把套鞋还给了我。
    当我穿上这只套鞋时,心里万分激动:“瞧,他们的服务态度多好!要是别的单位,谁肯为一只套鞋花那么多时间!说不定会从车上扔出去了。我奔走还不到一星期,就物归原主了。”
    唯一遗憾的是,正当我为失物奔走之际,不巧另一只套鞋又弄丢了——一星期来我把它依旧包在报纸里一直随身带着。这次可记不得丢在哪里了。肯定不是丢在电车上,所以这只鞋是丢定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总算找回了另一只。现在我把它放在五斗柜上。每当心里烦闷时,只要朝这只套鞋看上一眼,我就心平气和了。那时我心里总会想:我们的办事机构真是堪称模范机关!
    我把这只套鞋留下作纪念,让子孙后代也来观赏吧!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一开始极力描写办事机构的认真负责、热情周到,结果却是让主人公奔波了近一星期。
    B.“我”最后尽管没能穿上一双完整的套鞋,但是却找回了一只值得纪念有警示意义的套鞋,小说这样安排用意深刻。
    C.“我”是个心态比较平和的人,面对只剩一只套鞋的结局,还是心满意足的,并对帮助自己的办事处心存感激之情。
    D.小说讲述了一只套鞋失而复得的故事,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作者却小题大做,专门写文章来纪念。
    E.作者用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既让人开怀又让人深思的故事,幽默之中带着一点点讽刺。
(2)小说一开始就说“大家知道电车上很容易挤丢套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3)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我”要把这只套鞋留下作纪念,让子孙后代也来观赏。请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的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还是一个破落户”
    鲁迅毕竟是“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性情又和郭沫若那一类人很不相同,不习惯在精神上迅速地脱胎换骨,因此,在整个三十年代上半叶,他只要谈到民众,多半都还是重复以前的看法。他屡次打比喻,说现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几个人轮番变戏法,老百姓呆头呆脑地围着看。回忆往事,他记起家乡旧时的“堕民”,不禁感慨他们“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愈到晚年,他对民众的揭发还愈深刻。
    既然给社会诊病的时候,他常常还是照着老思路,他接着提治疗意见,就难免还是要抄旧方。事实上,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断地重复这种中国人必得向外国学习的“五四”式的启蒙主张。他说中国人的“哑”,是因为精神上的“聋”,倘再不输入精神的粮食,中国人便要成为尼采所说的“未人”。于是他提倡“拿来主义”,再三强调,说这是当务之急:“启蒙工作在现在是最需要的。”
    也就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他一面说“唯无产者才有将来”,一面又读起了中国的史书,尤其是宋、明两代的野史。他会在这个时候去读这些书,本身就说明了他对现实的绝望,正像他自己说的:“一个人处在沉闷的时代,是容易喜欢看古书的。”他向来有一种从今天看出昨天的锐利的眼光,三十年代的中国又恰似大厦将倾,一派末世景象,他越是细读宋、明野史,就越觉得自己也正活在那样的时代。心里这样想,笔下就不免也要这样写,于是他三十年代的私人通信和公开文章中,不断出现了以古比今的文字。直到一九三六年,他还不断以明末的事情,来比附现实中文学家的“逸民气”和老百姓的怯懦性,那种以直自己正是活在宋季和明末的强烈感觉,始终没有消散。
    心中存着这样一面古代的镜子,脑中又时时闪过历史循环的念头,鲁迅对现实中的人事,看法就自然会和周围的人很不一样。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在上海的《人间世》杂志上发表一首打油诗,编者又加上“五十自寿”的标题,引来蔡元培、钱玄同等人的一连串和诗,一时间颇为热闹。这引起上海等地的左翼青年作家的不满,纷纷撰文批评,有的措辞还相当激烈,闹得沸沸扬扬。“左联”的许多年轻人都在那里愤愤地声讨周作人,鲁迅却回过身来看透了他们的心肠,而这是连他们自己也未必能看清的,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是太大了。
    一九三~年秋天,上海文化界的共产党组织通过美国记者斯沫特莱,租了一家荷兰人开设的西餐馆,给鲁迅庆祝五十岁的寿辰。到了那一天,上海的几乎所有左翼文化团体都派代表来参加,把那家餐馆挤得满满的,气氛相当热烈,鲁迅也很高兴。可是,当他站起来致辞时,却说出这样一番扫兴的话:我现在被人请求出来领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我的几位年轻的朋友还坚持要我做一个无产阶级作家。我要是真装作一个无产阶级作家,那就幼稚可笑了,我的根子是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我也不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青年,没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就能创作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这整篇讲话,简直好像是故意在强调他和那些给他祝寿的人的精神差别,后面那几句,更是明显夹着刺了。他对那些明明和他一样——或者还不如他,却摇身一变,以无产阶级自居,大骂他落伍的人,一直耿耿于怀,只要有机会,他就要指责他们的善变。他这样去指责别人,自己就更会警惕,即使真是非常欣赏那激进的左翼浪潮,他理智上也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站稳双脚,不要使自己整个陷进那潮水中去。所以,连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他往往也很注意分寸,只是说“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并不自居为中军。直到一九三五年,他还对一位亲近的朋友这样描述自己:“使我自己说,大概也还是一个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依旧是沿用十年前那个“中间物”的说法。看起来,一直到最后,他都还保持着这份清醒的自觉,他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节选自王晓明《鲁迅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鲁迅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较新的破落户,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在思想上迅速地脱胎换骨。
B.鲁迅认为,中国人的不敢发声在于精神上的失聪,故他提倡“拿来主义”,主张立即进行启蒙工作。
C.鲁迅对于中国老百姓身上的奴性与怯懦、对现实是绝望的,于是他在晚年,对民众的揭发更加深刻。
D.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发表了一首五十自寿的打油诗,一批名人争相和诗。对此,鲁迅进行严厉批判。
E.鲁迅始终保持着清醒,即使在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时,也是很注意分寸的,采取中间立场。
(2)三十年代的鲁迅在思想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文中说“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太大了”,“精神距离”差距在哪里?(6分)
(4)国人对鲁迅大都充满了崇拜之情。本文对待鲁迅的态度如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color=]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那些慕名而来的游客们赞叹道:“桂林山水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它是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B.当日本极力叫嚣钓鱼岛是日本的时,中方不以为意,积极加紧军事部署的同时,加紧外交活动。
C.同学们,考进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在老师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D.元旦晚会上,小明那滑稽的动作、搞笑的语言令晚会掀起了新的高潮,大家忍俊不禁地笑破了肚子。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们纪念季羡林先生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学习他的独立人格、淡泊心态与严谨治学,传承季老具有的学术精神。
B.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
C.每周四发的薪水,往往在周五、周六两天里就被挥霍一空,有些上班族甚至连下周二、周三的伙食费都提前预支了。
D.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老年“网虫”的人数激增。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    ,    ,    ,    ,    ,    。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深刻的底蕴。
①由于它来之不易,绝不会轻易丧失
②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
③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
④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
⑤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
⑥但是,我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
A.①⑤②④③⑥    B.①⑥④②③⑤    C.③⑥④②⑤①    D.③④⑥①②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说到底,改革是人在改革,是改革者催动着改革骏马飞奔。“蹄疾而步稳”,对改革骑手来说,需要多么高超的本领!然而,我们的本领,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  ①  ,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正如毛泽东同志1939年在延安的讲话: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  ②  !我们必须把高度的责任感、清醒的危机感化为  ③  ,把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的高度自觉,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实践。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虚妄的空谈,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
17.下面是中国一汽的车标(底色为蓝),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5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年轻的居士去拜访一位高僧。中午时分,小和尚见二人谈话投机,便为他们准备了一大一小两碗面。高僧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请他吃,居士不作推让,张口就吃。高僧见他没作谦让,不禁脸有愠色。居士吃完,见高僧未动筷子,解释道:“我确实饿了,如果我将大碗再推到您面前,并不是我的本意。既然不是本意,我为什么要故作谦恭呢?与其推来让去,不如按照自己的本意,简单地处理事情岂不更好。”高僧无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lor=]黑龙江省2014年齐齐哈尔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清代的门神更加多样”错,应把“门神”改为“门画”)
2. A(原文的表述是: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不能因此就断定是由李光庭确定的)
3.A(“造型生动、线条工细,妍丽雅致,美丽温馨”是杨柳青娃娃类年画的特点)
4.B(除:任命)
5.D(①表现萧惠开的刚强;②是萧惠开父亲的认识与行为;⑤表现萧惠开治下严厉。其他都表现萧惠开的“意趣与人多不同”)
6.D(“父亲圆滑”于文无据)
7.(1)何偃(很)生气,使手下人推究弹劾他。惠开就送上奏章,自求免职。(“门下”“推弹”“上表”“解职”各1分,大意1分)
(2)常常对人说:“人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即使活百岁,仍然和夭折差不多。”(“每”“胸怀”“虽”“夭”各1分,大意1分)

[color=]参考译文:

萧惠开,南兰陵人,征西将军萧思话的儿子。原名慧开,后来改慧为惠。年轻时就有风度,阅读过文史方面的书籍,家庭虽是皇亲国戚,可居住及服饰简单朴素。惠开的心思志趣与人多不同,同处一处有时三年都不和人说一句话。
孝建元年,从太子中庶子转为黄门侍郎,与侍中何偃争论积射将军徐冲这件事。何偃地位和待遇很高,不因此示弱屈从,何偃(很)生气,使手下人推究弹劾他。惠开就送上奏章,自求免职。当时何偃正非常受到皇上的宠爱,因此萧惠开的行为违背皇帝意旨,皇帝另外命令有关衙门让他借口疾病多,免掉了惠开的官职。萧思话一向恭敬谨慎,操守、品行与惠开不同,经常因为他的俊伟怪异而每每加以责怪。等看到惠开自己上表解职,自己叹息说:“儿子不幸与周朗一样的人周旋,理应如此。”用木杖打了他两百下。不久惠开又被任命为中庶子。当初,惠开府中的录事参军到希微欠蜀人债将近百万,被债主挟制,不能与惠开一道返回京城。惠开与希微共事,关系不好,但认为跟自己一道来到蜀地,不能带他回去,心里对此感到羞耻。厩中共有六十匹马,就请求希微用这些马还债,他的心思志趣都是如此与常人不同就是这个样子。之前刘瑀为益州长官,张悦代替他,刘瑀离任,他所带的将官助手有不乐意回去的,一定逼迫他们回去。告诉别人说:“跟在我身边,怎么可以给张悦作幕僚门客呢?”惠开自蜀归来,有资财两千多万,全都沿路散发,一点都没留下。
五年,又被任命为桂阳王休范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这一年,会稽太守蔡兴宗去往郡城,而惠开从京口请假回都城,在曲阿相遇。惠开以前与兴宗名声地位大略相同,担心蔡兴宗不能来看望自己,就命令部下:“蔡会稽部下若来问,千万不能回答。”惠开一向严厉,属下没人敢违犯。蔡兴宗看见惠开船只人员很多,不知是谁,派人一条船一条船地问,惠开有船十余艘,人员二三百人,都低头走开,无一人回答。
后又为晋平王休祐骠骑长史,依然做太守。六年,被任命为少府,提拔为给事中。惠开一向刚强,到此更加不得志,衙门内所住的房屋前面,有以前种的花草非常漂亮,惠开全都铲除,种上一排排的白杨树。常常对人说:“人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即使活百岁,仍然和夭折差不多。”后来患病吐血,吐出的像肝肺的东西很多。被任命为巴陵王休若征西长史、宁朔将军、南郡太守,没有上任。七年,去世了,当时四十九岁。
8.春天来了,一场春雨刚过,平原上开满了荠菜花;(2分)在刚翻耕过的土地上,一群群鸟在起落着觅食。(2分)描绘了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1分)
9.作者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色,乡村生活的古朴宁静,(2分)词人越写闲适、古朴,越是让人联想到“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烦闷和无奈的情绪。(2分)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平静,这就是壮志难酬、年龄徒增的惆怅。(2分)
10.(1)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2)锦瑟无端五十弦 望帝春心托杜鹃
(3)花之富贵者也 花之君子者也
11.(1) 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E “幽默之中带着一点点讽刺”错,作者对某些部门工作作风僵化办事效率低下的讽刺意味是很浓的;C“心满意足”“心存感激”错,作者对这样的办事处持批判态度;D“作者却小题大做,专门写文章来纪念”错,并非小题大做)
(2) ①为下文“我”的套鞋丢失张本。②“12号的鞋,我们这里能有一万二千多只,你说说特点吧。”也有了可信的理由。③使下文情节的发展具有合理性,让人信服。
(3)本文故事情节脉络清晰,围绕着找套鞋展开情节。丢——找——又丢,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一波三折。(2分)一开始写办事机构认真负责,办事效率很高。但是接下来跑手续的过程慢了下来,一拖就是好几天。“我”言语之间带有明显的对工作人员办事僵化的讽刺。(2分)最后故事情节发生戏剧性的转折,作者的另一只套鞋又丢了,可以说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2分)
(4)①以此作纪念,让世人牢记发生在“我”身上的往事,并希望类似的事情以后不再出现。②以此作纪念,意在提醒精简办事机构,简化办事程序,方便他人;如果我们宝贵的时间都花费在办手续、等结果这样的事情上,那便与浪费生命无异。③以此作纪念,意在警示有关工作人员改变僵化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答1点给2分;答2点给5分;答3点给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12.(1)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C鲁迅对现实感到绝望,对民众没有绝望,否则他就不会提出启蒙主张;A“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脱胎换骨”是本文作者的观点;D对名人和诗进行严厉批判的是左翼作家,而非鲁迅)
(2)经历过“五四”启蒙思想的洗礼,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保留有深深的旧时代印痕;(2分)按老思路揭发社会的弊端,以旧方治疗;(2分)提倡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却又返回到宋、明时代。(2分)
(3)左翼作家激进但缺乏清醒,少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3分)而鲁迅始终能够将根子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保持对现状以及前景的清醒认识。(3分)
(4)鲁迅一度被神化,高高地耸立在云端。在本文中,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没有用膜拜神灵的眼光来仰视鲁迅,而是站在鲁迅的角度,直视鲁迅的痛苦、矛盾、悲凉,把鲁迅还原成一个“人”。同时,在字里行间,又能分明地感受到作者对鲁迅炽热而深沉的感情,对鲁迅的深刻理解。(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均可酌情给分)
13.A(A秀色可餐:既可以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又可指景色非常优美。B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合语境,应改为“不以为然”。C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贬义,属于褒贬误用。D忍俊不禁:忍不住地笑,与后文的“笑破了肚子”重复)
14.D(A成分残缺,缺宾语,在“严谨治学”后补上“的风格”;B “解决”与“风险”搭配不当,应改为“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难题和需要克服的风险”;C语意重复,“提前”与“预支”的“预”重复)
15.C(首先排除法,③和①相比较,③更符合文意,假如④衔接③,文段显得很突兀,“它”不知指代的是什么。如果是⑥,那么正好暗合了文段的首句。到此已经得出答案C,而且后文“它”指代上文的“苦难”, ②句中“借此机会”紧密地衔接④句的“一种机会”,①句中的“它”指代⑤句的财富,和后文也自然地吻合)
16.①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 ②而是本领恐慌 ③加强学习的紧迫感
17.图标由“1”“汽”和椭圆组成。(3分)“1”意为中国一汽,也指首屈一指的地位;(1分)“汽”字构成展翅的鹰形,寓意中国一汽鹰击长空,翱翔蓝天。(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8.参照201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最佳立意角度:不作虚假的谦恭(谦让),要按照本意简单处事。其他立意角度:①不作虚假的谦恭(谦让);②做人应实诚; ③学会理解与包容。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17: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