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7|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山西省2014届高三语文四校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忻州一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长治二中)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2 2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山西省忻州一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长治二中四校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color=]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中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地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既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由西向东的路径上是否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摘自《青铜文明源流考》有删改)
1. 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 “西来说”兴起于十九世纪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B. “西来说”起初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 “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他们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 “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证据。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和甘肃东乡出土的公元前
3000年的铜刀,是中国最早的铜制品和青铜器。
C.龙山文化遗址中发掘的铜器及与熔铜有关的遗物,应该可以证明我国铜文化是由中原地区向四周传播的。
D.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其源头是中原地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 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 .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 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面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隐逸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讽朝廷                            讽:劝说。
B.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德:道德高尚。
C.士谦罄竭家资                 罄:尽
D.会葬者万余人                 会:恰好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士谦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3分)
①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              ②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③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④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⑤吾家余粟,本图振赡                        ⑥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士谦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后来)赵郡王睿以德行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B.李士谦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习俗,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前来聚会的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C.李士谦虽家境殷实,但厉行节俭,在乡里扶危救困,甚至对待有过失的人他也极尽体恤之心。
D.李士谦为人处世多积阴德。他把阴德比作耳鸣,意思是阴德只能心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5分)
译文:                                                                                                      
⑵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水调歌头
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①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②。酾酒问蟾兔③,肯去伴沧洲④?
注:①姮娥:嫦 娥。②黑貂裘:用苏秦典。“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战国策·秦策》)。③蟾兔:传说月亮中有蟾兔,常用来借指月亮。④沧洲:水滨,此借指隐者所居之处。
8. 上阕前四句写了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受?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                                                                          
9. 下阕借月抒情,作者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            。
(《诗经·氓》)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用之不竭,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color=]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的一个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开锁
作者:林海茫茫 
糟糕!林大婶回到家,准备开门的时候,一摸兜,心里咯咚一下,坏了,钥匙丢了。
她翻遍身上所有衣服兜,也没找到钥匙,她努力想回忆钥匙前前后后的事,可无论如何也想不起钥匙丢在哪儿。“这死记性……”林大婶喃喃自语的说。  
林大婶今年四十七岁,属羊的。按说林大婶年龄不十分大,可记性就是不好。弄什么事搁爪就忘,因为丢钥匙,林大婶已经连续砸了六把锁啦。这不,钥匙又丢了。叹口气,准备想办法怎样把门开开。可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看看天色将晚,林大婶进不去屋,心里十分着急。林大婶焦躁的情况,惊动了正准备回家的柱子,柱子跑过来看了看锁头,看看天色越来越晚,对林大婶说:“砸了罢,没别的办法。”林大婶一听说砸了,赶忙说:“不行不行……”柱子见林大婶不同意砸锁,这小伙子本来是个球子,喜欢开玩笑,他故意挤弄挤弄眼,用一种逗弄的口吻说:“大婶,不砸锁劈门罢。”  
“狗嘴吐不出象牙,”林大婶本来心里窝火,恨恨地骂道:“想不出办法来赶紧给我滚!”  柱子哈哈大笑着跑出林大婶的院子。不大一会儿又跑回来对林大婶说:“南边的春春好像会开锁,不行你找他试试,要不你到镇上找开锁匠,可是天太黑了,人家不能来。你总不能这么靠着,今晚不进屋罢。一会儿林大叔就回来啦。”  
望望天色,林大婶发愁地说:“镇上开锁匠不来,劈门,我也不求那个小杂种!”林大婶一提春春就气不打一处来。  
柱子知道林大婶因为春春和春春妈吵过架。但这小伙子虽然球,有时,也能说句靠谱的人话:“婶子,那过去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过去这么多年,一个屯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谁不求谁?你这么靠着进不去屋,治气不养家呐,婶子。”  
柱子最后一句话,把林大婶说笑了,这小子球二巴即的,关键时刻说的还真在理呢。林大婶心里想。她在心里暗暗决定到前边舍下脸求春春。要不,总不能当真劈门砸锁吧?  
柱子走后,林大婶又犯了一阵难。必竟现在要恬着脸去求一个被自己打骂过的孩子。想想过去的事,林大婶也有些悔,觉着自己当时也有些太过份,那时,春春必竟是一个不太懂事的孩子……  
几年前,在春春还是七、八岁的时候,这孩子经常偷人家的锁砸着玩。每逢春春到家里来,林大婶都象防贼一样防着他。一天,春春又到家里来,林大婶赶紧把锁藏起来,春春一双眼睛贼溜溜地在林大婶家四处噱摸,林大婶眼睛一寸不离的紧盯着春春,不一会儿春春走了。林大婶松了一口气。可不一会儿女儿回来后,找她那把密码锁,怎么也找不到。林大婶想到春春刚才来过,立即赶出去,在街上见春春正把密码锁砸得粉碎,拿着碎片在那研究。林大婶立即气不打一处来,上前给了春春一记耳光。嘴里恨恨地骂道:“有爹娘养没爹妈教的小杂种,到处专门害人,长大了出息不了个好东西,早晚进监狱的货!”林大婶的吵闹引动了左邻右舍出来看热闹,也引动了春春妈出来和林大婶对口骂。两个女人,撕破了脸,把凡是女人能骂出口的荤话全骂了出来。让全屯老少爷们看了一场不花钱的女人辣相声。  
春春妈是一个不记仇的直肠子女人,事后见面依然还是嫂子长嫂子短的问。林大婶却是记在心里,对春春妈的发贱待搭不理。现在让她去求春春,脸上还真有些挂不来。但现在不求人不行,不求人进不了屋。林大婶不再顾老脸皮下决心去求春春。  
林大婶来到春春家时,春春一家人正在家吃完饭看电视。春春正在写作业。林大婶一进屋,春春妈忙起身给林大婶让座,林大婶说明来意,春春妈赶紧吩咐春春:“快去,给你大娘把锁打开,什么时候了还进不去屋。”春春妈的热情,让林大婶着实很感动。这时春春放下作业,带了工具来到林大婶家。春春用小手电照着看了看锁,轻轻的一小锤,啪!那锁竟神奇地叭地一声跳开了。把个林大婶喜的一个劲地夸春春手巧。春春不好意思地说:“大娘,我这还不是拿你家的锁学的。”林大婶有些不大自然的赶紧给春春让座。林大叔开开灯,春春看到钥匙就放在里屋地的桌上。春春拿起来插进锁孔连开了几下说:“这会儿省的配钥匙了。”更把林大婶喜的嘴合不上。春春这时起身要走,林大婶说什么也要留春春吃了炒花生再走。春春说要写作业,林大婶留不住,只好送他。
第二天,林大婶到镇上买来十几把锁让春春砸着研究,说最好能研究一种不用钥匙的锁……春春望着林大娘诚挚地表情觉得很受感动,他对林大婶说:“大娘,我现在不砸锁了,我准备研究一种不用钥匙,用声音控制的声控电子锁。”  
“噢,嘻嘻!这些锁你砸了研究,大娘等着用你研究的新锁……”  
林大婶脸上的笑容,活象夏日盛开的向日葵……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小说开头一至三段写林大婶为丢掉钥匙而着急,主要作用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故事情节展开做铺垫,同时也表明林大婶在生活中一直是一个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人。
B. 柱子这个人物在文中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作用不小,一是通过他的话把文中两个主要人物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二是他说的话对小说的主题有暗示作用。
C. 小说在刻画林大婶这个人物形象时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有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
D. 春春妈比林大婶心胸开阔、通情达理,对于邻里矛盾毫不计较,在小说中体现了一种社会正能量。
E.小说通过对林大婶丢钥匙后,经过思想斗争,最后请经常到家里拿锁偷学开锁的春春给自己开锁的故事,表达了邻里之间要互助互爱,互相理解的主题思想。
(2)标题“开锁”在整个故事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主人公林大婶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春春“偷锁”学习开锁的行为,有人认为可以理解,有人认为不可取,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衰年变法——齐白石是如何成为第一流大画家的
    ①有这样一个人,活到高寿九十四岁,一生作画四万多幅,“为万虫写照,代百鸟传神,只有天上之龙,无从见得,吾不能画也”。如今,称他为百代宗师、伟大的艺术家,都已决然无疑,可他五十七岁时,国内还只有寥寥几位别具慧眼的大师能评估出他的真实价值。—— 这大器晚成者是谁?他就是齐白石,一位实打实的山民老艺术家。
②齐白石,原名齐纯芝,人称“芝木匠”,在湘潭四乡揽些雕花的木工活儿做,因为心灵手巧,渐渐有了名声。他也是个不安分的小伙子,看见别人画像,不过瞟学了几招,便去写真,居然形似,还能神似。鼎鼎大名的本乡绅士胡沁园,主动找上门来,问他你愿不愿意学习正宗的绘画,芝木匠犹豫不定,来人说,你可以一面读书学画,一面靠卖画养家。芝木匠一听二话没说,当即焚香,纳头便拜。
③师傅给他改名齐璜,当时他已二十七岁,学习篆刻。有一天,他问好友铁安:“我总刻不好,怎么办?”铁安说“南泉冲的础石,挑一担归,随刻随磨去,尽三、四点心盒,都成石浆,就刻好了。”他真就这么下了一番苦功夫和笨功夫,直弄得满屋子水,满屋子泥,仿佛遭了灾似的。
④齐璜中年治印“白石山人”,以此名世,世称齐白石。他一生作画不辍,几乎没有节假日可言,惟有抗战时滞留南京,听说母亲去世,悲痛不已,停工三天。老舍夫人曾深有感慨地说:作家能著作等身,至于白石老人,则要用“画作等屋”甚至“等楼”方足以形容。
⑤齐白石的性情也如他的画,不拘一格,饶有变化。王森然先生是这样描写的:“先生性柔时如绵羊,暴躁时如猛虎,无论其如何暴躁,过时无事。其情常似闲云,其心极如烈火。”北京艺专的曾一橹教授与白石老人时相过从,前者给后者画过一张维妙维肖的头像,齐白石的自嘲颇为风趣:“曾君一橹,工于画,此头颅,能得衰老之神,见者必曰,此不合时宜之齐白石也。余曰:是矣!先生真能识人。白石记。”他自认为是个不合时宜的人。1903年,齐白石的好友夏寿田劝他去京城发展,诗人樊樊山也答应荐他去做宫廷画师,给慈禧太后画像,这无疑是平步青云的好机会。然而,对他们的好意,齐白石敬谢不敏。在他心目中,绘画是寂寞之道,必须心境清逸,于绘事才能精益求精。他出身卑微,但从未因此自惭形秽,我们从其闲章便能看出齐白石的志趣,“木人”“木居士”“大匠之门”“芝木匠”“白石山人”“湘上老农”“有衣饭之苦人”“立脚不随流俗转”“我行我道”“自成家法”“三百石印富翁”,诸如此类闲章,透露了十分丰富的信息。
⑥而让人更佩服的,是他在五十七岁的年纪上,仍有衰年变法的勇气。
⑦白石老人衰年变法,起因于他对自己的工笔画越来越不满意。“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⑧齐白石勇于衰年变法,强有力的赞成者和推动者是同时代的大画家陈师曾。陈师曾在欧洲学习西洋油画,但中国画的造诣也颇高。他凭慧眼看出,齐白石有天纵之才,若打破定式,往大写意方向发展,成就未可限量。几经琢磨,白石老人霍然悟出“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传神”,“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陈师曾是齐白石的益友和畏友。他对齐白石的绘画也不是一味猛夸,他曾在齐白石的《借山图》上题诗,劝这位山民老艺术家“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⑨赞成齐白石衰年变法的还有著名的大师徐悲鸿。在京城,他们曾多次合作,而且是大幅大幅地泼墨渲染,画完了,相对莞尔一笑,“仿佛宇宙之大,惟使君与我耳”。有陈师曾和徐悲鸿这样当世无几的国手在一旁大力鼓动,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就底气十足,信心十足了。
⑩齐白石衰年变法终于大功告成,真正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由之境。他从自发而迄于自觉地追求“自然的精神”,他追求到了,脱却了一身匠气,直抵造化之美神秘的殿堂。一个人要衰年变法,勇气之大,并不比“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侠士小,因为没有几位两鬓星星的老人肯拆掉自己多年营建而成的八宝楼台,哪怕只是几间破落的草庵茅庐,他们也要苦苦守成,又何尝有什么再建华宇的胆气和心劲?
⑾如此,齐白石的伟大之处便愈加鲜明地凸显出来。真正的天纵之才,其强大的创造力只受风格的羁縻,而不受年龄的限制。齐白石暮年获得的由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也不过是飘落在珠穆朗玛峰顶的一片雪花,根本不足以增添其高度。至于“文革”中革命小将仆毁其墓碑,则说明,艺术家在这个国度不仅生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死后也得不到必要的安宁。然而即便官方纵虐如此,仍无损其凤凰一毛。(选自王开林博客,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齐白石作为一流的大画家,特点鲜明,他心灵手巧,绘画天赋高,勤奋多产,尤其在57岁的年纪上,勇于改变画风。
B. 文中说“他一生作画不辍,几乎没有节假日可言,惟有抗战时滞留南京,听说母亲去世,悲痛不已,停工三天”是为了说明齐白石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
C. 对北京艺专的曾一橹教授给自己画的头像,齐白石不乏自嘲,但内心还是颇为满意。
D.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齐白石也不例外。在他的成功中,胡沁园、铁安、夏寿田、樊樊山、徐悲鸿等都给予他很多帮助,尤其是陈师曾,敢于规劝,更加难能可贵。
E. 文章结尾一段写齐白石暮年获“国际和平奖”,写他死后“‘文革’中革命小将仆毁其墓碑”的事情,是交代传主的人生遭际和最后的结局,不无同情和惋惜之情。
(2)传 记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大画家齐白石的“衰年变法”具体指什么?他变法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4)文中第五段说“诸如此类闲章,透露了十分丰富的信息”,请你就其中感受最深刻的一点,结合文本联系实际,探究它对一个人成功的意义。(8分)

                       

[color=]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稳健成熟,他们以无所不为的精神和为民造福的情怀,勇挑中国发展重担,充分展示了深邃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领导水平。
B.自从火车站通了公交车,这里长期以来一直就是公交车安营扎寨的地方,到现在少说也有快40年了。
C.法国电视一台提醒,不要忘记印度洋海啸救灾中的教训。当时因各援助机构间缺乏协调,通往灾区的道路因被物资、人员运输堵塞而走投无路,影响救灾效率。
D. 我们认为,日方应该改变这种扭曲心理,摆正自己位置,习惯并接受别国合理合法的军事活动。否则,他们只能深陷所谓灰色地带这种顾影自怜、自说自话的误区。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要加快重大改革,推进框架体系建设,健全建立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协调机制和纵横联动有序推进的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形成改革合力。
B.太原市统计局相关人士表示,随着经济大洗牌,电子信息等创新型经济高速增长,太原传统工业行业低迷的局面还会延续一段时间。
C.三中全会公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新时期的宣言书,是党和国家高举改革大旗、锐意创新、带领全国人民迈向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的动员令。
D.办理公共自行车租用需满足下列条件:晋城市市区户籍居民,持二代身份证或有效居住证原件及复印件申办租赁卡。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旦夕祸福是无所不包的人生课题中的应有之义,任何人不可心存侥幸。     。     。     ,     。     。     。
①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
②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
③它包括个人不能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
④因此,苦难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⑤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
⑥有些人即使在这两方面运气都好,未尝吃大苦,却也摆脱不了那个所有人迟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
A.②⑤③⑥④①     B.④②⑤③①⑥
C.②⑤③①⑥④     D.④⑤②③①⑥
16. 根据信息要点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5分)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大使馆网站消息,11月23日,日本外务省亚大局长伊原纯一向我驻日使馆韩志强公使称,中方划设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包含钓鱼岛空域,日方对此提出交涉和抗议。韩志强当即驳回日方所谓交涉和抗议,强调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有关空域系中国领空,日方无权说三道四。韩志强还表示,中国政府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符合《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目的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领空安全,维护空中飞行秩序,不针对特定国家和目标,不影响有关空域的飞越自由。
                                                                                 
17. 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个与之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的句子(6分)
示例:把厚书读薄的人是智慧的,他找到了方法;把薄书读厚的人是明达的,他多出了几分创建。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60分)
狂风呼喊着,咆哮着,狞笑着奔袭过来,企图把大地上的一切都席卷而去。
一棵大树挺起胸膛,顽强地与狂风搏斗着。狂风 暴虐地纠缠着它,想按下它高贵的头,压弯它不屈的腰。但是,它奋力抗争,不屈不挠。
大树下面有一片小草。狂风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像擀面条一样把它们揉来揉去。几乎要把它们撕成碎片,辗成粉末。小草在狂风中抖动颤栗,屈腰伏身,把脸紧紧地贴在大地上。
狂风终于累了,走了。人们发现,大树折断了腰,小草却慢慢扬起了脸。
学生问苏格拉底:“老师,你认为大树和小草谁值得赞美?”
苏格拉底说:“我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lor=]山西省2014届高三语文四校第二次联考答案(忻州一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长治二中)

1.C  文中为“多数未亲见第一手的考古资料”。
2.B 黄铜片为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
3.D 因果关系于文无据。
4.D(会:聚合)   
5.C(①句是赞颂李士谦遵循古人的遗风,②句是说李士谦躬行节俭。)   
6.B(每到社祭日,李氏家族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
7.(10分)
⑴他的家僮曾经抓住偷他家粮食的人,士谦宽慰那人说:“穷困致使你这样,从道理上讲不应该责备你。”马上(就)叫家僮放了小偷。(给分点:“执”“ 慰谕”“ 义”“ 相”“ 遽”5分)
⑵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被搁置不予理会,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立了石碑。(给分点:“条”“ 行状”“ 诣”“ 寝”“ 于”5分)

[color=]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十二岁时,北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为开府参军事。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后来)赵郡王高睿以德行科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得以作罢。
李家是豪门旺族,每年到春秋两个社祭日,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人人大醉,喧闹不堪。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对众人说:“孔子称黄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先吃黄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东西,难道能违背吗?”老少都严肃起来,退席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以后,才发现我们这些人的道德不够高尚。”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俭,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家乡有无力办丧事的人家,士谦就赶过去,缺多少供应多少。有兄弟间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诉讼的,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有一次别人的牛闯进他家田里去,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地躲开。他家的僮仆曾经捉住偷他粮食的人,士谦安慰那人说:“穷困使你这样,再没有责怪你的道理。”叫人马上将其放了。
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来表示道歉。士谦说:“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烧了借契,说:“债了结啦,请不要放在心上了。”让大家放心离开。第二年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拒绝了,一点也没收下。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抚摩自己的子孙说:“这是李参军留下来的恩惠啊。”有人对李士谦说:“您的阴德多。”士谦说:“所谓阴德是什么?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知道。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
8.经历:漂泊不定(四处奔波)(1分)感受:凄凉之感和惊喜之情(2分)。作用:为下文写登楼赏月的兴致和望月抒发的悲情做了铺垫(2分)。
9.①山河破碎的无限惆怅,②蹉跎岁月、壮志难酬的沉痛感慨,③退居归隐的衷情。(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
10.(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3)取之无禁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1.(1)E3分,B2分,D1分,(A项“在生活中一直是”无中生有,C项没有侧面描写、外貌描写。D项“通情达理、毫不计较”有点言过其实,如和林大婶对骂。)
(2)①标题“开锁”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全文情节都是围绕“开锁”展开;②“开锁”是矛盾冲突的根源,也是矛盾冲突的结果,使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现;③标题“开锁”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小说中人物,尤其是林大婶多年“心锁”的打开,使邻里矛盾涣然冰释。(每点2分,共6分。)
(3)林大婶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有:①记性不好,粗心大意(因为丢钥匙连续砸了六把锁),②心胸有点狭窄(如和小孩计较,打并恶骂春春,和春春妈对骂,对春春妈“待答不理”),③开始时死要面子(说什么也不肯去求春春开锁),④后来知错能改(认识到过去做得有点过分,买锁让春春学习开锁)。(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6分。)
(4)观点1:可以理解,人在小的时候好奇心、求知欲最强,春春迷恋钻研锁的内部构造,有志发明更方便适用的新锁,即使做了点坏事,毕竟年龄还小。
观点2:春春的偷锁行为不可取,学习求知固然重要,但不能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学习,家长应该批评教育。
观点3:可以理解,但家长应该教育引导。小孩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应该保护鼓励,但要选取正确的途径,所以对春春的行为要批评引导。(观点2分,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分析4分,语言流畅、结构合理严谨2分。)
12.(1)A3分,C2分,D1分。(D夏寿田、樊樊山给予的帮助不大,表述不完全正确。选BE不给分,B中“为了说明齐白石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错,视为了说他勤奋多产。E中,“不无同情和惋惜之情”概括不当.,无论“齐白石暮年获奖”和“革命小将仆毁其墓碑”是把齐白石比做“珠穆朗玛”“凤凰”,誉和毁都无损他的伟大形象。)
(2)指57岁上改变画风(1分),往大写意方向发展,追求自然精神。(1分)
个人原因:不满意自己的工笔画,认为它过于形似。(2分)
外在原因:陈师曾和徐悲鸿的大力鼓动让他底气十足。陈师曾认为齐白石若打破定式,往大写意方面发展,
成就不可限量;和徐悲鸿的多次合作让他信心十足。(2分)
(3)文中第一段简单介绍了传主的基本情况(2分),
       高度评价了他的地位和价值(2分),
       并用设问的形式引发读者注意,有先声夺人之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传记的生动性。  (2分)。(答3点即可得6分)
(4)丰富信息:如:不自惭形秽,自信;淡泊名利。(2分)
   探究联系文本:如1、正是因为他自信,所以在很多人都墨守成规时,他却在57岁时有胆气和心劲,改变画风。如2、也正是因为淡泊名利,所以能甘受寂寞,在绘画上精益求精,衰年变法。(3分)联系实际,(3分)。
13.D(A项,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感情色彩不对。B项,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架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运用对象错。C项,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望文生义。D项,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14.C(A项,“要加快重大改革”成分残缺,可改为“要加快重大改革步伐”,“健全建立”应为“建立健全”。B“随着经济大洗牌”缺宾语,应改为“随着经济大洗牌的深化”。 D项不合逻辑、杂糅,“申办租赁卡”不是条件,同时前后杂糅。)
15、选C(2是总领句,引出对象“苦难”,5总说什么是苦难,3和1具体说苦难的内容,6中有“这两方面”,紧接3和1说的苦难的两个方面,4是结论句)
16.中国驻日公使当场驳回日方所谓交涉和抗议。
17.参考答案:(1)把弯路走直的人是聪明的,他找到了捷径;把直路走弯的人是豁达的,他多看了几道风景。(2)把高山当成平地的人是勇毅的,他提升了境界;把平地当成高山的人是睿智的,他修练了几分练达。
18、立意参考:面对强大的压力,大树展现了坚韧。由此可以得出,直面生活中的苦难与强压,奋力抗争,堪称伟大;
   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和追求而忍辱负重的精神更值得赞赏。
   只有刚柔相济,既有所坚持,又有所顺应,才能走好人生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14: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