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5|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2014届高三语文【实用类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8-25 21: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2014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项检测--实用类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冯骥才:守望民间文化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很健谈,但大多谈的是守望文化,对他自己则很少提及。作为作家,喜爱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作为文化研究者,关注他的学者说,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惜年高劳顿,高擎起守望文化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旗手。
不保护,我们的根就没了
“最近一直忙着浙江西塘召开的古村落保护高峰论坛。之后,将再进行一系列的考察活动,比如苏州桃花坞调查、比如南通蓝印花布基地挂牌等。”中国文联副主席、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日程表排得很满。“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
经过去年大半年7个省份的下乡调查,冯骥才越来越感到,古村落内在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被抽空。他觉得造成这样的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人们由此造成了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贵州东南部,30多万人在苏浙一带打工,面对市场冲击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苗寨居民不说苗语,很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已经不穿民族服装了,在南方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冯骥才发现生活富足的农民在建设自己家园时竟是如此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或是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翘角、雨榭楼台早已淡出视野,退出记忆。
“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长此以往,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是,文化,我们必须挽留。”冯骥才说。
要保护,知识分子有责任
在文化保护工程中,冯骥才强调最多的就是文化人的责任。他说,巴黎的历史保护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实际上是三个作家起了作用:第一个是雨果,他写了《向拆房者宣战》,成为第一个对乱拆房者宣战的人;第二个作家是梅里美,他当时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的监督委员会;第三个是小说家马尔乐夫,他提出在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法国文化保留了他们的根。
“中国知识分子也应反省一下,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应承担什么责任。中国传统文化大到一个古村落,小到一个荷包,都需要我们抢救和保护,否则将在我们手中消失!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应当由文化界承担,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文人、知识分子大多在旁观。当然,要做好守望工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为了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冯骥才作画义卖,虽然最终募来200万元,但如今手腕上一个作画劳累形成的大疙瘩仍在述说着当年孤军作战的些许无奈。令他欣喜的是,中国现在终于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忙保护,“不务正业”挑重担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20年前,在他事业辉煌的时候,他却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中去,以至于招来“不务正业”的指责。对此,冯骥才表示,“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么多的困惑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守望我们的文化。”
他说,作为一名小说家,理所当然要把写作当成正业,但作为知识分子,他肩上必然要挑起民族文化的重担。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冲击时,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守望本民族的文化。“我现在是急于写我的小说,急于画我的画呢?还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线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毫无疑问,我会选择后者。而且这个选择是完全凭自己的良心。”冯骥才真诚地表示。“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60多岁的冯骥才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疲倦。不过,一旦有个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再累也会跑去……
这就是冯骥才,“不务正业”的作家,守护民间文化的人。
(摘自中国人物传记网)
(1)下列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冯骥才不顾年高,不惜金钱,高擎起守望文化的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引领者,他的动力来源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感。
    B.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年轻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这说明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C.经过长时间基层调查,冯骥才认为造成当前文化危机的原因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进程突然,进而造成知识分子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
    D.巴黎的历史保护工作做得好,实际上是三位作家起了作用。冯骥才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自我反省,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
    E.当有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冯骥才再累也会跑去……一方面说明他有责任心,一方面也说明他缺乏主动性。
(2)为什么说民间文化保护是一项急迫的工作?请结合原文事例作简要分析。
                                                                                    
                                                                                      
(3)冯骥才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4)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可是他却在自己事业辉煌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冯骥才这样做“不务正业刀,冯骥才却乐此不疲,你对冯骥才的做法怎么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特立独行梁漱溟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粱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会的悲剧。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1972年毛泽东生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礼。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纪长者的直言。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1921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的才称得上知识。
1973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在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梁漱溟一直沉默不语。众人追问他对“批林”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番话引起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l974午9月,对梁历时大半年的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脱口而出:“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梁漱溟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梁澈溟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的独特曾被视为迂腐,但他并非不近人情。他一生从不坐人力车,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梁漱溟好布施,他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别人。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就收到过梁漱溟托人带给他的5元钱。
晚年,梁漱溟苦于络绎不绝的访客,亲自书写了“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上写:“漱溟今年九十有二,精力就衰,谈话请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如有未尽之意,可以改日续谈,敬此陈情,唯希见谅,幸甚。”有心人看出,那“一个半小时'的“半”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去世,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有删改,作者余世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梁漱溟先生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B.在许多中国人运用各种方式来追求个性时,梁漱溟先生已经做到了个性十足,可悲的是他曾被这个浮躁社会给忽视了。
C.梁先生没有像一般中国人一样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对佛教文化想当然,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
D.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虽然遭受了大半年的批判,但梁先生认为“匹夫不可夺志”,仍然坚持反对“批林批孔”的观点。
E.梁先生的晶格与言行,使他成为社会永久信赖的人;临终的话“我累了,我要休息!”表明他终身都在为华夏民族尽力。
(2)梁漱溟的“特立独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3)文章说梁漱溟先生是“重视行动的仁者”,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原因。
                                                                                      
                                                                                    
(4)梁先生“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这样做并非易事,有时甚至要付出代价。梁先生是怎样做到的?给了你哪些启示?结合全文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莫言: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7时,全球文学爱好者的目光聚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文学院会议厅,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由此,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也打破了过去10年间这一奖项一直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
“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
评委会介绍,“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福克纳是美国推理小说作家,代表作之一是《喧哗与骚动》,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之一是《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奖。
恩格隆表示,一周前审议委员会决定选择莫言,“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 “今年的获奖者(莫言)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来自一个我们大部分人都接触不到的世界,他生长在农村,出生在农民家庭,他12岁以前都在地里干活。”对于那些不熟悉莫言的读者而言,恩格隆推荐大家从1993年出版的《天堂蒜薹之歌》开始。“当你准备好,去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的时候——那里居住着许多你从未遇过的人,那儿能让你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
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莫言的颁奖词说道:“(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魔幻现实主义”成为诺贝尔赋予莫言的一个标签。立足于东方古老的民族,对魔幻现实主义地借鉴拓宽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描绘现实时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内容,这也许正是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的真正意义所在。
几百万字的作品,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
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所授予自己的这一评价,莫言认为这基本表述出了自己在创作中的一些特质,也可能与自己所讲述的中国民间故事有关,但如果把自己几百万字的作品全面概括出来,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批评家严锋称其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
有人请莫言推荐他自己的一部作品,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在本书中,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语言也是比较庞杂的,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莫言认为,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完全可以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本民族的语言。
“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莫言从小喜欢说真话,因而给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笔名为“莫言”,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事实证明,他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他认为,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因为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他曾说过,“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和人性中恶的部分。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因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彻底。当然我不会迎合这样的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莫言曾这样描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莫言曾直言:“如果说我不想得诺贝尔奖,那我太装孙子了!但忘掉所有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一个作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写作追求限定在一个什么奖上,也没听说哪一个作家为了得什么奖调整了自己写作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写作的方法。而且,即便你想改变,变得了吗?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尽管之前莫言从没有想到过自己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认为忠于对人的描写是自己斩获这一大奖的主要原因:“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的东西,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我想这样的东西超越了地区和种族”。
(选自2012年10月12日东方网,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莫言打破了过去10年间欧洲作家垄断诺贝尔文学奖的局面,成为了首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籍作家。这证明了中国文学的崛起,欧洲文学的衰退。
B.“魔幻现实主义”是莫言的标签,这正是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的真正意义所在,莫言并不认同这一评价。
C.莫言不把文学作为唱赞歌的工具。他认为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
D.莫言说“忘掉所有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是指作家不能为获得奖项而写作,要忘记名利,为理想而写作,这是作家最崇高的境界。
E.以“莫言”为笔名,意在提醒自己少说话,他却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这种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属于作者自己要揭示的人性中恶的部分。
(2)莫言在文学创作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莫言曾这样描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如何理解莫言这句话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4)莫言在文学上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硬汉”李书福
杨坤
在汽车领域,李书福一直是位居高不下的话题人物,汽车界的传奇。无论是白手兴家创建吉利集团,投资8亿多元建造全国最大民办大学——北京吉利大学,还是“迎娶”瑞典名车沃尔沃。李书福那敢闯敢拼,豁得出去的架势,总能激发出无限可能。
只要你一提到“硬汉”、“造车狂人”,几乎不用思考,大家都会对号入座地扣在李书福身上。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一事直接将李书福推到世界的舞台上,让全世界都认识了这位“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穷小子”。在一片不被看好的唏嘘声中,无论从年销售额、资产规模还是发展历史、品牌影响力上看,吉利与沃尔沃都不在一个档次。有的人更大肆吐槽:“就算是上汽那样的实力连个双龙都收拾不了,何况沃尔沃早已亏损严重,瑞典人自己都经营不下去,你小小的一个吉利又怎能收拾这么一个烂摊子?”就在大家都抱着看戏的心态,满心期待李书福将如何应付时,结果却令他们失望了。李书福以“只要我幸福就行了,自我感觉良好就可以了”,一句帅气的话撂倒了一片好事者。这种始终坚持自我,以“走自己的路,让他人说去吧”的方式隔绝了外界所有不友善的舆论。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就在3月28日这天,吉利最终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典汽车企业沃尔沃100%的股权,随之,各大报纸铺天盖地地报道穷小子“吉利”迎娶瑞典高贵公主“沃尔沃”的跨国世纪“婚礼”,那些看不起李书福的人统统都傻眼了。
收购协议签订完后的李书福笑得如同盛开的向日葵,小眼睛都成了两弯月牙。因为这一刻,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努力和辛酸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2011年年欧洲的经济非常不景气,但沃尔沃的两大主要工厂之一的比利时根特工厂,产销却较去年同期提升25%以上,达到27万辆,创下根特工厂45年历史最高纪录,让那些原本处于失业状态的人都有了工作的机会。为了表彰李书福为比利时汽车工业所作出的贡献,比利时阿尔贝二世国王在10月24日,向李书福授予比利时皇室最高荣誉——“利奥波德骑士勋章”。
这个一直被幸运之神环绕的福将,从19岁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为乡邻拍照,到后来开办冰箱厂赚取第一桶金,从近乎莽撞地进入汽车业,到后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成功收购瑞典豪华轿车公司沃尔沃,李书福的成长轨迹堪称奇迹。
农民家庭出身的李书福在家排行老三,跟乔布斯、比尔&盖茨不同,李书福高中毕业便趟入商海,那年他19岁。
1982年,他19岁高中毕业,拿着父亲给他的120元,做起了照相生意。“刚开始根本不是照相馆,就是买了个小相机,骑个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李书福曾回忆道。半年后赚了1000元,之后就正式开起了照相馆。
1984年在自己研发、生产出电冰箱关键零部件蒸发器后,李书福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生产“北极花”牌电冰箱,到1989年5月,冰箱销售额已达4000多万元。“北极花”牌冰箱当时已成为国内驰名产品。才26岁的李书福已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千万富翁”了。可惜的是,因为冰箱厂没有被列入定点生产企业名单而最终夭折。
怀揣千万元,李书福跑到深圳“充电”。幸运之神似乎一直都很喜欢这个勤奋的小伙子,李书福在深圳学习期间,因为装修宿舍,却发现一种进口装修材料的市场前景不错。很快他就返回台州,重新收拾心情创业,生产这种装修材料。
1992年前后,李书福在投资海南的房地产中损失惨重,“海南地产热那一段,几千万全赔了,人都回不来了。”在惨败中,李书福总结出这么一句话:“我只能做实业。”
在燕山大学进修期间,1993年,李书福吸取了“北极花”的教训又以数千万元的代价收购了浙江临海一家有生产权的国有邮政摩托车厂,并率先研制成功四冲程踏板式发动机。紧接着又与行业老大“嘉陵”合作生产“嘉吉”牌摩托车,一年不到,他的摩托车销量不仅一直占据国内踏板车龙头地位,还出口美国、意大利等32个国家。
如今,李书福的身家已经升到大陆富豪第25位,而当初他不过是一个120元创业起家的年轻人。
(2012年第3期《世纪人物》)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就简单地交代了李书福在汽车界打拼的传奇经历,既照应了标题,又引起读者了解李书福的兴趣。
B.在一片不被看好的唏嘘声中,李书福签订了收购瑞典汽车企业沃尔沃的协议,这显示出他是个固执己见的人。
C.收购后的沃尔沃在欧洲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产销却创下历史新高,这充分说明当初人们对李书福收购决定的怀疑是没有一点根据的。
D.李书福创业的经历和乔布斯、比尔&盖茨差不多,他们都是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一步步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事业。
E.本文主要介绍了李书福收购沃尔沃和他从19岁就创业的情况,意在说明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应该具有天才的资质。
(2)文中记述李书福年轻时的创业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3)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硬汉’李书福”,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李书福的“硬汉”形象的。
                                                                                    
                                                                                      
(4)“硬汉”李书福创业成功的经历给了人们许多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和实际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两点启示。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吴良镛:为良居谋
钱炜
    2012年2月14日,人民大会堂,吴良镛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在国家的圣殿里,在聚光灯映射下的那一刻,人们再一次“认识”了吴良镛。
    圆脸、浓眉、银发、厚厚的嘴唇,眼前这位年届90岁的矮胖老人,就是师从梁思成、林徽因,参与创办清华建筑系,留学美国,精于水彩画的建筑大师。自四年前在工地上中风后,吴良镛行动迟缓,说话更加慢声细语。这位建筑大师的客厅,堆满了各种书籍、照片与字画,看上去与普通人家也没有什么不同。他在清华园的一生时光,都只在为国人良居谋。
    1945年,在重庆的一间茶馆里,从云南远征军归来的吴良镛却告诉要好的同学,眼下抗战胜利了,他计划将重心由建筑转向规划。吴良镛改变心意的原因,是在滇西行军途中,眼见战争摧毁了一个个城市与乡村。他深感,在废墟上进行重建,“光搞建筑、盖几间房子根本不能满足要求”。
    此时,他已在梁思成手下的“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工作。因他此前在重庆中央大学校刊《建筑》上发表题为《释“阙”》的文章,而被梁思成看中。
    还没等吴良镛将自己的主意告诉梁思成,梁就要他随自己去北京,创建清华建筑系。两年后,梁思成又拿出一份奖学金申请表,让他去建筑大师沙里宁主持的美国匡溪艺术设计学院学习。
    到清华和去美国,是他人生的新起点。
    吴良镛追随梁思成多年,深得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的帮助与熏陶。在匡溪,他又得到了沙里宁离世前最后两年的亲身教导。此时,吴良镛对中国建筑道路的思考开始萌芽。他认为梁思成提出的“Morden and Chinese(现代的,并且中国化)”值得倡导。这得到沙里宁的肯定,“你们一方面要现代化,一方面不能丢掉中国文化的传统。”
    但回国后,吴良镛就一头扎进纷乱忙碌的建设热潮中去,除去清华建筑系与学界内的事务,还参与了中南海紫光阁修缮、唐山重建、毛泽东纪念堂、天安门广场扩建等项目的规划设计……他在美国的思考,只成为一颗没有破土的种子,一撂下就是30年。
    文革结束后,包括吴良镛在内的国内建筑界开始重拾发展道路与方向的探寻。1981年,吴良镛首次提出“广义建筑学”的初步构想。
    广义建筑学的提出,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吴良镛曾在山西蒋宅发现一个聚落,由五个群族聚集而成。他当即想到,虽然聚落是由房子组成,但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其内涵是由家族构成的小社会。以聚落来看建筑,就从将建筑的内涵由原先狭隘的房子的概念扩展到社会的概念。由此,他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核心思想:建筑行业的内容应当扩大展开,而不囿于原先单一的建筑含义。
    他的这一想法,直到1989年《广义建筑学》的出版,才相对完善成熟。吴良镛说,“广义建筑学”的出现是反思“文革”时期的混乱,在中国建筑方向上探寻出路的结果。但下一步怎么走?如何用广义建筑学这个看似空泛的理论来指导建筑实践?四年后,吴良镛找到的答案是人居环境科学。
    “聚落的根本要素,还是人。我们有各种建筑,铁路、公路、港口、商场……没有一个不是直接跟人有关系的,但目前这些与人居的需求是割裂的。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就是要把各方面的建设,跟人居的需求结合起来,做系统的考虑。”他解释说。
    在2001年出版的专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里,吴良镛就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角度,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
    吴良镛清楚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科学的建立,并不代表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但如果这些问题在学术道路上没有一个大致的框架,还是茫然的。”
    也许是受梁、林二人的影响,吴良镛尤其提倡人文精神。2009年11月,他在清华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成立25周年时说,“长期以来,有一种学术思潮是提倡科学精神,我认为只有科学精神是不够的,还应该包括人文精神,只有科学技术只是‘半个人的世界’。科学精神一定要跟人文精神相结合,‘产生第三种文化’。要深究人居环境科学,必不能忽视人文精神。”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吴的一生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紧密相连,无论是报考建筑系,参加远征军,留学美国,还是回国后投入建设热潮,都是服从国家需要。
B.经过长达30多年对中国建筑道路的思考,再加上受山西蒋宅聚落的启发,终于在1981年,吴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初步构想。
C.本文运用倒叙的方式,先从吴的获奖写起,再叙述他一生“为良居谋”的曲折经历与不懈追求,具体展现了他的科学成就及伟大人格。
D.矮胖、圆脸、浓眉、银发、厚嘴唇,行动迟缓,说话慢声细语,外貌平凡的吴却能够得到梁思成的青睐,这也说明他在建筑领域的才华。
E.由于广义建筑学理论仍比较空乏,吴进而提出来了人居环境科学,把建筑和人居需求结合起来,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2)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吴的一生的学术思想经历了怎么样的变化?
                                                                                    
                                                                                    
(3)请简要说明吴良镛这一人物的特点。
                                                                                      
                                                                                    
(4)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良镛带给你哪些科研或人生方面的启示?请任选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孤独者爱因斯坦
王玉新  赵伟
爱因斯坦的人生在我们今天看来称得上是辉煌的,但他却是孤独的,他一辈子生活在常常的孤独感中,他说:“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
在今天,所有的人都在赞颂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伟大神奇,不只是宇宙空间的飞行和研究,就是在计算机领域,信息的存储,也都离不开他的理论,但在相对论刚刚创立的时候,他却为了他所追求的真理,把自己置于孤独的境地。
由于相对论的创立触动了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物理学,引起传统观念和势力的阻挠。先是物理学界和哲学界,后来又加上政治势力,都对爱因斯坦和他们的相对论进行排斥和反对。科学被卷进了政治。
1920年,更大规模的敌视行动开始了。柏林大学的学生在爱因斯坦讲课时蓄意捣乱,爱因斯坦愤然离校,后来,柏林出现了一个专门攻击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魏兰德组织,他们描写文章,发表演讲,收买科学家,辱骂爱因斯坦,在普鲁士科学院的会议厅里,爱因斯坦身旁的两把椅子是空的,没有人敢靠近他,他被视为危险分子,周围充满了敌意,德国实验物理学家、190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勒纳也对爱因斯坦进行恶毒攻击,魏兰德更是疯狂,居然在报纸上说“要杀死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被迫离开了柏林。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从此,德国反对相对论的运动更加气势汹汹。4月1日,德国普鲁士科学院开除了最享有盛名的,堪称国之瑰宝的院士爱因斯坦,5月10日午夜,爱因斯坦相对率的书籍被投进柏林国家歌剧院广场中央的火堆里,后来,一位从柏林来的朋友给爱因斯坦带来一本棕色封面的画册,画册的第一页就是爱因斯坦的大幅照片,并附有罗列罪行的说明文字,文字下面的括弧里有4个小字:尚未绞决。
他的祖国抛弃了他,他周围的知识分子抛弃了他,他成了一个孤独者。
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另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他创立的理论十分深奥,只能使当时很有限的少数科学家感到激动,但是他的名字却在文明世界家喻户晓,他对这种现象困惑不解:“我有过好主意,其他人也有过。但是我的幸运在于被接受了”。社会公众如同洪水似地对他表示关注使他感困惑,人们想会见他,陌生人在大街上会停步向他凝视和微笑,科学家、政治家、学生和家庭主妇写信给他,甚至他身上的东西,哪怕一颗扣子,也成了别人的圣物,以色列人民还请他去当总统,他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受到这种关注,为什么要把他作为与众不同的人突出出来。
他拒绝著名作家的来访或很有成就的画家为他画像,很少有例外情况,只有一次他改变了态度,一位画家请求为爱因斯坦画像,自然被他拒绝:“不,我没有时间”,画家坦率地说:“但是我需要靠这幅画所得的钱啊!” 爱因斯坦回答:“是这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当然可以坐下来让你画”。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包括居里夫人、妹妹玛娅在内的亲朋好友相继去世,爱因斯坦遭受了沉重打击,不时流露出孤独感伤来。特别是他看到自己和一些科学家为了维护和平而建议美国研制的核武器,给人类造也的巨大灾难,他自责不己。
1955年4月18日,76岁的爱因斯坦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在昏迷中含糊又痛苦地用他的母语急促地说着什么,这是他最熟悉、自然的语言,也是心里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爱因斯坦认为自己是孤独的:“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他为了追求关系,把自己置于孤独的境地。
B.相对论的创立触动了物理学界、哲学界和政治势力,引起传统观念与势力的阻挠、排斥和反对,爱因斯坦被视为危险分子,周围的人对他充满了敌意。
C.希特勒执政后的德国反对相对论的运动更加气势汹汹:普鲁士科学院开除了他,烧毁了相对论的书籍;附有他的“罪行”的画册注明他是“尚示绞决”者;魏兰德更是疯狂,居然在报纸上说“要杀死爱因斯坦”。
D.爱因斯坦创立的理论,使他的名字在文明世界家喻户晓,他对这种现象困惑不解,认为十分深奥,永远能不理解为什么他会受到这种关注,与众不同。
E.在画家坦率地说“我需要靠这幅画所得的钱啊”时爱因斯坦可以坐下让他事,这表明他性格中同情他人,善解人意的一面。
(2)请就作者对爱因斯坦言行的介绍,简要概括爱因斯坦的特征。
                                                                                    
                                                                                      
(3)爱因斯坦在近百年前创立的相对论至今无人企及,作者在本传中为何不重点写他在科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要着意写他的孤独,请你就其原因作出分析。
                                                                                    
                                                                                      
(4)你认为文章结尾写爱因斯坦在弥留之际所说的心里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赵无极:在巴黎重新发现中国
1935年,赵无极考入杭州艺专学习。当时,潘天寿先生要他临摹古画,他不喜欢,就不用心画。他不愿意接受传统中国画的观念,认为中国绘画从16世纪起就已经失去了创造力,只会抄袭汉朝和宋朝创立的伟大传统。不过,他喜欢傅抱石的作品,他的画对赵无极有很好的影响。毕业后赵无极留在杭州艺专任教。他受到林风眠的指教,但他学到的不是具体的绘画技巧,而是林风眠敢于创新、追求艺术自由境界的精神。
这个时候,赵无极开始向往西方的绘画艺术,林风眠劝他到国外留学两年,他选择了艺术之都法国,因为法国既保持传统,又有创新的东西。1948年,赵无极乘坐邮轮奔向法国。抵达巴黎的当天,他立即到卢浮宫去,不顾旅途劳累,直奔艺术的殿堂。在那里,他看到了真正的西方油画。尽管中国水墨画对他得心应手,可他不想到法国来炫耀中国功夫。他不愿像到巴黎的许多中国画家那样,一头钻进中国人的文化圈里,在中国城附近租个房子,不停地画“中国特色”的东西,向法国艺坛兜售有“禅味”、“道味”的水墨画或油画,尽管这样可能会很方便,甚至在开头的日子里很称心如意,然而数十年下来,即使是有着极高艺术天赋的移民画家,也会永远游离在法国社会的边缘。“到人家的地方,就要往人家的高峰上攀登。”他知道蒙巴纳斯是法国艺术家集聚的地方,他刚到巴黎就在那里租了房子,结交了许多法国艺坛的“主流人物”,直接从“文化边缘”奔向了“艺术中心”。
初到法国,他每天要学法语,做绘画实践,还要和各国画家一起交流艺术感受,全身心地汲取西方艺术的丰富营养。他在法国南部的画室,比邻于毕加索的画室。这位已届八旬的老人,一心沉醉于绘画,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见。但他对赵无极非常亲切,每次在画廊见面时,他都热情地招呼:“矮个子中国人!”还有画家米罗、马蒂斯也对他非常友好。他与声震全球的雕塑艺术家贾科梅蒂相邻17年。这几位大师对他都很有影响:毕加索的结构、马蒂斯的颜色、米罗的开放观念,都启发了他对空间自由处置和掌握的能力。在大师的环境里,赵无极和他的艺术快速而茁壮地生长着。他到法国后的第二年,克勒兹画廊就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使他一举成名。
赵无极早期创作以人物和风景为主。1951年,起无极在伯尔尼参观画展,他看到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保罗&克利的画作所蕴含的内在世界,看到塞尚在风景画处理上的不拘形式,色彩自由变调的风格。欣赏了许多西方作品之后,他转向了中国,转向了曾想远离的文化和艺术。他发现自己的民族是一个很幸运的民族,中国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青铜器、瓷器、书法、绘画……重要的是怎样吸收和消化,怎样把这种优秀的传统和影响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赵无极移居法国之时,正是欧洲的抽象绘画和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群雄并起之际,赵无极顺应了这个艺术趋势,自1954年起,他的绘画转入抽象,那些如同甲骨文或钟鼎文样的抽象符号,浮动于虚无的空间和变幻的色彩之中,充满东方神秘的象征意味。其作品以形象的题目提示内容。1959年后,他作品中的那些符号逐渐解散、消失,进一步摆脱了描写性和情节性,画面为自由的笔触和大片的韵律十足的各种颜色所代替,愈加直率地表现精神和情感,艺术风格也日趋成熟。甚至许多作品没有题目,仅以创作日期命名,目的是让观众不受任何画面以外的因素影响而直接体验绘画意境,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他喜将大幅画布铺于地面作画,用大笔在无拘无束中尽情地自由涂抹,在扑朔迷离的色彩、光线和复杂多变的空间结构中抒发感受和描绘幻象,形成了自己独创的抽象绘画风格。
在巴黎,他重新发现了中国,重新找到了艺术的本源,独创了“抒情抽象派”的绘画风格。赵无极在欧美各国写生、游历,在各国多次举办展览。进入20世纪60年代,赵无极的艺术风格日趋成熟,绘画中洋溢着神秘的东方气息,如行云流水,气韵十足。程抱一先生曾这样评价说:“他吸取了西方艺术的伟大之处。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东方文化之精彩。
(摘编自康弘《赵无极:在巴黎重新发现中国》)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赵无极在杭州艺专学习时,并不喜欢跟随老师潘天寿先生临摹古画,学习绘画, 冈为潘先生只会抄袭汉朝和宋朝创立的伟大传统。
B.赵无极留学选杼了法国,不仅是因为恩师林风眠的推荐,更重耍的是因为那里 既保持传统又充满着创新与追求艺术的自由精神。
C.赵无极到法国后的第二年,就在克勒兹画廊举办了个人画展,而且一举成名。这应r1功于与大师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艺术交流。
D.赵无极的“抒情抽象派”绘画是对欧洲的抽象绘画和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的创新,这个创新,中国绘画元素的融入功不可没。
E.文章记述了赵无极在杭州艺专学习、在法国留学时重新发现了中国艺术价值的经历,详细描述了人师的绘画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全过程。
(2)赵无极在蒙巴纳斯租房,其中的原冈都有哪些?谘简要分析。
                                                                                      
                                                                                    
(3)赵无极的“抒情抽象”画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4)谘结合赵无极的艺术道路,谈谈“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鸟的建筑
苇 岸
①鸟巢是鸟的建筑。和我们盖房子不同,鸟筑巢不是为定居。鸟只在繁殖期筑巢。
②鸟类学家依据鸟巢的位置和性质,把鸟巢分为地面巢、水面巢、洞穴巢、屋宇巢和编织巢等几种类型。
③地面巢大多简单、随便,往往仅在地面凹处略敷草物即告完工。这种巢,主要由雉、雁、鸭、鹤等笨拙的大型鸟类所为。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像云雀、百灵、歌鸲、画眉这些名字美丽,叫声动听的玲珑小鸟,也在地面营巢。当然,它们的巢编织得都很精致。这是些疏于林木,常年出没在旷野,为土地处处留下歌声的可爱精灵。在水面营巢的鸟屈指可数,能够列举的如涉禽中善游的骨顶鸡与董鸡。它们借助水生植物搭造的可随水面升降的盘状浮巢,风险最小。洞穴巢包括崖壁洞穴和树干洞穴两种,前者的主人有翠鸟和沙燕;后者居多,如椋鸟、山雀、斑鸠、八哥、鹪鹩及肮脏的戴胜等,都是天然树洞或啄木鸟弃巢的受益者。如果顺着这个行列数下去,我们还会惊讶地发现鸳鸯。应该指明的是,营树洞巢的鸟,只有攀禽中的啄木鸟,真正具备开凿本领。啄木鸟还有一种英雄秉性,即它从不使用自己往年的旧洞。利用我们的屋宇营巢的鸟(不提麻雀),主要为燕科成员,原因在于它们的泥巢无法在露天筑造。最后说到的编织巢,就是指我们观念上认定的,代表“鸟巢”这一词语本义的,由鸟类中广大的鸣禽在树上(个别在草丛或灌木基部)精心营建的巢。这是那群勤奋的鸟类艺术家呕心沥血的作品,也是我们这篇短文想要谈论的核心。
④除涉禽中的鹭,游禽中的鹈鹕和猛禽中部分鹰隼(这是些在树上筑粗陋大巢的鸟)外,编织巢几乎全部为雀形目鸟类所造。它们长于鸣啭,巧于营巢,故根据分类上的说法,我们前面又称它们为鸣禽。雀形目是新鸟亚纲中种数最多的一目,其庞大数量占现代鸟类总体一半以上。
⑤编织巢的形态,可说多姿多彩。我们易于见到的杯状巢、碗状巢、盘状巢及瓶状巢,是其中主要的几种。营哪种巢型,与鸟的科属有关。但我愿意相信,它取决于鸟类个体的偏爱与审美因素。因此,这里无规律可循。
⑥杯状巢是多数营巢鸟喜爱的一种巢型,像我们熟悉的伯劳、卷尾、柳莺、寿带等夏候鸟,都营此型巢。太平鸟、灰山椒鸟、乌鸫及北红尾鸲等,营碗状巢。树鹨和灰喜鹊的巢很浅,呈盘状。攀雀和棕扇尾莺的巢收口,巢体似瓶。文鸟、黄眉柳莺和“告春鸟”短翅树莺,能够营造顶部具盖,侧面开门的球状巢。更为精巧和高超的,是黄鹂和绣眼鸟的吊篮式悬巢。南方有一种富于传奇色彩的小鸟,会将芭蕉或其他大型树叶卷合,然后在叶缘穿孔,贯以丝线,缝成袋状巢。这种天才的小鸟,鸟类学家就叫它“缝叶莺”。
⑦真正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我们的视域内最为显著的鸟巢,实际是喜鹊粗糙的球状巢。这种“仰鸣则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禽经》)的民间吉祥鸟,同淳朴的麻雀一道,终年祥和地围绕着我们。特别是在空旷的冬天,它们的巢很像一座座村庄,醒目地坐落在原野高大的树上(每巢都有一定巢距的巢区。个别也有一树双巢现象。在北京的沙河附近,我曾见过一树四巢)。每次看到这些高耸的星罗棋布的“家”,我都很动情,我觉得这是一种世间温暖与平安的象征,是这个季节比雪与太阳升落更优美的景色。
⑧在神造的东西日渐减少、人造的东西日渐增添的今天,在蔑视一切的经济的巨大步伐下,鸟巢与土地、植被、大气、水,有着同一莫测的命运。在过去短暂的一二十年间,每个关注自然和熟知乡村的人,都已亲身感受或目睹了它们前所未有的沧海桑田性的变迁。
(1)①根据第④段的内容,解释什么是“鸣禽”。
                                                                                      
                                                                                    
②简要说说第③段第二句加点的“主要”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2)鸟儿营造哪种巢形和鸟儿的科属有关,为什么作者却“愿意相信,它取决于鸟类个体的偏爱与审美因素”?
                                                                                    
                                                                                      
(3)这是一篇介绍说明鸟类巢居的文章,在行文中却有很多“不科学”的措辞,像“可爱精灵”“勤奋的艺术家”“天才的小鸟”“纯朴的麻雀”等等,作者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4)作者在文末说:“每个关注自然和熟知乡村的人,都已亲身感受或目睹了它们前所未有的沧海桑田性的变迁。”有何深刻含义?试将你的“亲身感受”用最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述出来和作者共鸣。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巴金:文学生活五十年(节选)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在我的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杀。在巴黎掀起了援救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他们是沙柯(N.Sacco)和樊宰底(B.Vanzetti),他们被诬告为盗窃杀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了六年,在我经常走过的街上到处张贴着为援救他们举行的“演讲会”、“抗议会”的海报。我读到所谓“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传”,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
回到寂寞冷静的屋子里,我坐下来求救似地给美国监狱中的死刑囚写信(回信后来终于来了,樊宰底在信中写道:“青年是人类的希望。”几个月以后,他给处死在电椅上,五十年后他们两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我在第一本小说《灭亡》的序上称樊宰底做我的先生)。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我听着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Paris)报告时刻的沉重的钟声,开始写下一些类似小说的场面(这是看小说看多了的好处,不然我连类似小说的场面也写不出),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
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第二年我的处女作完成了。
(1)哪些因素让巴金先生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2)这一时期的巴金先生有哪些思想,请分条概述。
                                                                                      
                                                                                    
(3)文章结尾处说“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全面理解文章,以第三人称为叙述角度,按照本文所述的内容以及顺序,为巴金先生写一评传。文字要简明连贯,事实要条理清晰。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与11位总统“斗争”的漫画家
灵子
他曾经被尼克松列入“白宫敌人”名单,他曾经被里根及其妻子南希电话投诉,他从杜鲁门开始连续对11位总统开展了不懈“斗争”。虽然三次赢得普利策新闻奖,但他觉得,登上尼克松臭名昭著的敌人名单“比得普利策还荣耀”。作为《洛杉矶时报》的社论漫画作者保罗·康拉德,他对这位来自加利福尼亚的总统始终“穷追猛打”。
爱与总统作对
“但愿我的伟大一如我的痛苦,或者比我的名字渺小;或者能让我忘记过去的身份,或者记不起现在要被迫变成什么。”莎士比亚笔下理查二世的名言,被康拉德赠予“水门事件”之后的尼克松,显得更加意味深长。“水门事件”暴露的第一天,他便在漫画中加以嘲弄:一身工具的尼克松满头大汗在凿民主党总部的墙壁,旁边几个人指指点点说:“他说自己是电话公司的……”他笔下的尼克松永远皱眉头、长鼻子、耷下巴、脑袋缩进耸起的肩膀里,阴险又惶恐。为此,康拉德上了尼克松的“白宫敌人”名单。另一位在康拉德笔下不得善终的是总统里根,康拉德总是将他描画为小丑或头脑简单者,比如针对里根的军备竞赛政策,康拉德在一幅画里将其置于齐腰高的浴缸里,兴致勃勃跟在橡胶鸭子后面摆弄一串玩具军舰。
他的画笔辛辣直接、一针见血、生动形象,以至于《洛杉矶时报》主编常常在早餐时间接到里根或其妻子南希的投诉电话,但康拉德的不屈不挠丝毫不变。近30年来,康拉德日复一日发表针对国内外重大时事的漫画,尤其对于白宫新闻,从杜鲁门开始连续对11位总统开展了不懈“斗争”。最近一次“中奖者”是小布什,筋疲力尽推着西西弗斯的石头上山,石头上写着大字:伊拉克。唯一被康拉德的钢笔画逗笑的大概只有福特,他说过:“你笑,全世界会跟你一起笑;你哭,就只有成为保罗·康拉德的漫画了。”
2010年9月4日,康拉德于加利福尼亚家中离世,享年86岁。直到去世前,他的创作几乎从未停歇。历数下来,他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漫画创作。
比得普利策还荣耀
“永远不要因为客观而控告我。”这是康拉德的名言。不公正、不民主、浮夸,是他持续关注的主题。1965年发生黑人暴乱之后,康拉德画了一群中年白人将一位黑人置于手术台上捅针管:“你提到失业、住房、教育、警察暴力、绝望……但是,你暴乱的原因是什么?”
“读者们每天早上都在期待他的作品,他总能让你愤怒、让你大笑,或者让你思考。”《洛杉矶时报》编辑拉斯·斯坦顿说。为此,他曾三次赢得普利策新闻奖。但康拉德觉得,登上尼克松的敌人名单“比得普利策还荣耀”。这样与强权作战免不了付出代价。有人以诽谤名义将他告上法庭,有人写文章谩骂抗议。“我们曾经不止一次讨论过,康拉德带来了多大的麻烦。”1971年到1989年的《洛杉矶时报》社评版编辑托马斯说,“我们经常为此挨一顿臭骂。但是你还是忍不住欣赏他漫画的艺术性、背后的智慧及其老拳击中的要害。”
除了宽松的舆论环境,他的成功更得益于个人的艺术天赋、人性关怀、新闻敏感、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这个出生于1924年在阿华州的穷小子有一对志在高远的父母,他们尽管生活拮据,却决定送孩子去学习艺术。康拉德常说,自己第一幅画作是8岁时在男厕所墙壁的涂鸦。高中之后,他还曾与双胞胎兄弟辍学去阿拉斯加闯荡。二战期间,康拉德参加了太平洋战役,他被身边随时发生的死亡、残缺、暴力深深震动,此后的画作无一不是在为反对暴行、争取人权而努力。战场归来后,他进入依阿华大学学习,并在校刊上首次发表了自己的漫画作品,兴奋的感觉激励他持续创作,从此走上漫画创作道路。
“漫画家应该保持自己的火气并转化为创作。”康拉德曾这样阐释自己的理念,“漫画的功能显然应该是否定性质的,一幅鼓吹、吹捧意味的漫画通常等于什么也没说。”
(1)康拉德为什么认为“登上尼克松的敌人名单比得普利策还荣耀”?
                                                                                    
                                                                                    
(2)请结合文本概括康拉德漫画的创作特征。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4)请结合文本内容及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灯画的民间艺术形象
钟和晏
①关于“灯画”的定义,已故民间美术学家王树村在他的《民间美术》中,提到各种各样的灯彩——走马灯、夹纱灯、画舫灯等,其中有一种绢纱灯画,是画在灯屏上的绢画,故又称为“灯画”。灯画一般4盏为一堂,每盏4面,共16幅,也有24盏或更多为一堂的。灯画除了手绘之处,也有木版刻印的灯画,现在,河北武强、山西南部、山东等都还有清代木版戏曲灯画保存。
②过去灯彩的制作成本不菲,通常由豪门富户出资、民间艺人完成后,每年元宵挂在府门、商市或寺庙,挂在寺庙的花灯常会落款“某年正月十五”、“某信士敬奉”字样。王树村把灯画定义为我国连环画的早期形式,他说,“灯画的内容,早期多是山水花鸟,到了清代中叶,因为戏曲小说盛行,灯画中大量出现了如《贩马记》、《一捧雪》、《水浒》、《聊斋》和《红楼梦》一类的戏曲小说题材。这类题材的灯画,常是画故事的全部清节,引人看完第一盏,定要看第二盏,直到看完故事终了而上。”
③在一般的戏剧故事灯画之外,还有一些也许可以称为“戏出灯画”。在三国戏中的《徐母骂曹》中,身穿红色官服、戴官帽的曹操坐在一张条案前的椅子上,处于画幅右侧正中央的位置;左下角穿暗黄色袍子的徐母右手拄一根红色拐杖,左手向前伸出,手指正指着曹操脸部的方向;左上侧的背景是一架屏风,从形状看应该是戏台上的布景,曹操坐的椅子是摆在条案前面的,想来也是对戏台场景的描画。
④画的戏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有《群英会》、《打金枝》、《断桥》,这些戏曲画被认为是出自内务府如意馆御用画师之手,因为如意馆档案中曾有“沈振麟画戏出人物册页十八开”的记录。沈振麟是同治年间擅画人物、山水的宫廷画家,据说如意馆画士对两类作品照例不署名:一类是帝王后妃像,不敢也不准署名;另一类就是小说插图、戏出人物,他们认为这属于“小道”,不屑于署名。
⑤明代以前,有关北京灯节的记载不多。元末熊梦祥的《析津志辑侠》中有“正月皇宫元夕节,瑶灯炯炯珠垂结”。明朝时,北京灯市在东华门之东,也就是今天的灯市口一带。《日下旧闻考》中有记述,“正月起于初八,至十八再过晚始散,灯贾大小以几千计,灯本多寡以万计”。从东华门外到崇文门街西,“街三行,市四列,市楼南北相向,朱扉绣栋,素壁绿绮疏,其设氍毹帘幕者,勋家、戚家、宦家、豪右家眷属也”。
⑥清代宫廷内务府造办处下设灯库,专司宫灯、花灯的制造修理,皇宫外也出现了文盛斋、华美斋等灯辅。清代《帝京岁时纪胜》、《宛平县志》等对灯节的记述都大同小异,富察敦崇在他的《燕京岁时记》中说道:“而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不及也。若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各色灯彩,多以纱绢玻璃及明角等为之,并绘画古今故事,以资玩赏。”
⑦在历史大戏之外,也有一些家庭伦理戏和情感戏。一个《卖水》的场景是站在花园外的李彦贵肩挑一担水,穿着已经落魄,但还是带着点书生儒稚的气质。还有4幅出现了花园里手持折扇的小姐、拿着团扇的丫鬓和拄着拐杖的老母亲等人物,让人怀疑是《西厢记》。
⑧灯画是灯光映照下的画面效果,一般说,灯画讲究人物传神的神态和鲜艳的色彩对比,对人体比例、五官细节方面没有那么细致的要求,通常都画得比较随意。在当年,这些灯画也许是很普通的民间画作,因为年代久了。今天看起来亲切而素朴,尤其是人物的神态表情,几乎让人过目难忘。收藏家张琴说,“其实民间的形象就是很亲切的,但从来不是轻佻”。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1)从文中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灯画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述。
                                                                                    
                                                                                    
(2)文章特别介绍如意馆画士对两类作品照例不署名的意图是什么?
                                                                                      
                                                                                    
(3)科普文的语言以说明为主,本文却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徐母骂曹》和《卖水》中的场景,对此,该如何理解?
                                                                                      
                                                                                    
(4)文章最后说,“其实民间的形象就是很亲切的,但从来不是轻佻”,这个观点与有些人认为的“民间文化具有俗化特点”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人只能单独地接近上帝。(《托尔斯泰日记》)一一题记
①l910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列夫·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呼唤向他发出了一个不可辩驳的坚定信号。当妻子夜里暗地里和歇斯底里地乱翻他的文件时,他再一次当场抓住了她,这时决定突然钢铁般坚决和果断地在他心中响起,离开“离开了他的心灵”的她,逃走,到任何地方去,到上帝那里去,到自身中去,进入自己的,分给他的死亡。他将大衣套在工作衬衫上,戴上一顶粗笨的帽子,穿上胶鞋,他的财产中没有带走别的,除为了向人类表达自己精神所需要的东西:日记,铅笔和羽毛笔。然后他们上了车,坐在一个三等车厢油腻腻的长椅上,裹在大衣中。
②列夫·托尔斯泰不再这样称呼自己了,像对待他的钱、房子和荣誉一样、他也把他的名字扔在身后;他现在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一一一个想为自己构想一种新生活和纯洁而正确的死亡的人的虚构的名字。现在他终于摆脱了一切羁绊,他可以在陌生的街道上做朝圣者,做学说和正直的话语的仆人。
③但他的生活、他的学说的可怕的对手一一荣誉,他的折磨人的魔鬼和诱惑者,仍不放弃它的牺牲品。世俗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这个被追捕的人几乎还没有在火车车厢里坐下,旅行者中有人已经认出了这位大师,于是火车上所右的人都知道了,男人和女人们已经挤到车门口看他。他们随身带着的报纸带来一栏长长的、对这逃离监狱的珍贵动物的报道。他已经被出卖和包围了,荣誉再一次,最后一次拦住了托尔斯泰通向完满的去路。所有的站都被警察告知,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被动员起来,家里他们已经订好特快车。记者们从莫斯科,从彼得堡,从尼什尼叶——诺高奥特,从四面八方追踪他这豆逃跑了的野兽·列夫·托尔斯泰不应该也不可以单独同自已一起,人们不容许他属于自己和实现他的神圣化。
④他已经被包围了,没有他能投身进去的灌木丛。无论他想在哪里脱身,荣誉都将置身于他的对面,它无所不在。但这时突然一阵冰冷的恐怖寒颤抖动着老人苍老的身体。他精疲力尽地靠在坚硬的木长椅上。汗从这个颤抖的人全身的毛孔中渗出来并从额头上滴下来,发烧从他的血液中出现。为了救他,疾病袭击了他,死神已经举起了他的大衣一一黑暗的大衣,在追踪者面前盖住了他。
⑤在阿斯塔波瓦,一个小车站,他们不得不停下来。没有一家旅店、一座旅馆、一个豪华的地方让他藏身。站长羞愧地提供给他火车站大楼两层的木屋中的办公室。人们领这个打着寒战的人进去,突然他梦想过的一切都是真的了:这里就是那小房间,低矮而沉闷,充满了污浊气味和贫穷,铁床,煤油灯暗淡的光线一一一下子离他所要逃离的豪华和舒适很远很远。在死的时候,在最后的时刻,一切都变清楚了,像他所期望时:死神作为一个庄严的象征,纯洁地、无瑕地完全顺从他的艺术家之手。
⑥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一一这是一句精辟的话。因为他是同我们所有人一样的人,由同样龟裂的黏土塑成,带有同样世俗的不足,但是他更深刻地了解这些不足,更痛苦地忍受他们。列夫·托尔斯泰从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一个比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更高的人,只是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更有德行,更敏锐地思考,更清醒和更热情一一仿佛是世界艺术家(指上帝,译者注)的工作室中那个看不见的原始形式的第一个因而是最清晰的模型。
(选自茨威格《自画像》,有删故)
(1)分析下面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①小偷:                                                                     
②野兽:                                                                     
(2)文章结尾说高尔基称托尔斯泰是'一个人类的人'评价非常'精辟'。请简要分析这句评语'精辟'在何处。
                                                                                      
                                                                                    
(3)文章第①自然段画线句连用三个'到'字,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连用四个“从”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本文写托尔斯泰没有介绍他的文学创作,而选取他死亡前的离家出走这一事件,你认为这种设计好不好?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春天里》不得不说的故事
——光明网专访汪峰
(一)
记者:今天上午我采访旭日阳刚时得知,他们昨天晚上去排练央视元宵节晚会节目,没唱你的歌,而翻唱一首别人的老歌,你对此有何感想?
汪峰:他们这样做挺好。当然这不是最好的,最理想状态是他们有自己的歌,这对他们长久发展有好处。
记者:我看到,社会上支持你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汪峰:这次,老百姓和所有的官方媒体都站在了道理和情理这方,不能光说是站在我这边。我在这件事情上的得失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因为这件事,推动对版权保护细则进行修订,那就最好了。当我们词曲作者的权益得到很好保护和等值回报的时候,我们会有更强的前进动力,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
记者:也就是说,你不光是为了自己维权?
汪峰:那当然。很多老百姓不这么看的原因,是因为过去我们的版权保护意识太弱了。你如果有名气,他会说你已经是名星了,怎么还这样?如果是不出名的人维权,他会说,人家翻唱是看得起你。
记者:这是权利,和出不出名没有关系。
汪峰:对的。所以一有纠纷,很多人认为是为了炒作,为一个“钱”字。实际上他们不明白对创作者版权的尊重、对创作者意愿的尊重是最重要的。作品就像我的孩子,我怎么可能允许别人把它抱出去到处赚钱呢?如果大家都对这点有认识的话,文化娱乐业的产值或许会比现在大很多倍。

(二)
记者:对一些草根音乐爱好者,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汪峰:我想说的是:是不是草根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坚定自己的梦想,脚踏实地去努力的话,拥有自己的作品才是一个音乐人最根本的成功和自豪。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创作的能力,没有创作力不代表你就不能拥有自己的作品。你可以请别人写,你是首唱,它就是你的作品。靠翻唱,不管如何成功,毕竟始终是翻唱。不属于个人的荣誉和成绩不会长久。
所有正在奋斗的有音乐梦想的人,不要受到社会上浮躁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当贫困的生活突然和你告别,很多名利向你招手的时候,任何人都难以抵御这种诱惑。但一定要记住,别人给你的所有光环和赞美,永远不是你自己的,别人可以随时拿走。而当你从内心可以产生更巨大的能量给那些曾经喜欢你的人,让大家记住你的时候,头上有没有光环和赞美就没那么重要了。

(三)
记者:其实创作一首优秀的歌曲挺不容易的。
汪峰:有人认为音乐人很容易就把歌写出来,运气再好点,可能很快就火了。其实真正能深入人心、打动人的作品是很不容易创作出来的,因此,创作者应该得到该得到的正当回报,但现在国内全体创作者,就版税来说,可能连十分之一都没有得到。
记者:创作《春天里》,您花了多长时间?
汪峰:我是用了一个星期完成的。歌词写了三四稿,作曲用了两个小时,但构思用了很长时间。
记者:你现在的生活可谓衣食无忧,是什么因素让你写出这样一首饱含草根情结的歌曲?
汪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点。有很多人说是旭日阳刚唱出了《春天里》的韵味,我对这些言论基本不作评价。这首歌刚出来的时候,对圈内外人的震动,你可以去了解一下。两年之后,旭日阳刚才找出这首歌来唱。很多人认为,以我现在的生活状况,很难会去写这样的题材。其实这类题材在我的生命中是最重要的,收录《春天里》歌曲的这张专辑非常明确地指向更普遍的大众。
记者:能穿透人的灵魂,让人产生共鸣,这才是你音乐的魅力所在。
汪峰:有阅历的朋友分析《春天里》后给出的结论是:这是一首貌似极其简单,但却有着非常复杂情感的歌曲。里面有愤怒,有对往事回忆的忧伤,也有对目前现状的迷惘。有挣扎,也有更多对未来的梦想,无法用一句话来形容,应该说这就是时代的特征。一首真正的好歌有一个特征,它是适用于所有阶层的。
(选自2011年2月17日《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访谈三个部分的内容要点。
                                                                                    
                                                                                      
(2)通过这篇访谈,可以看出汪峰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3)从全文看,记者对汪峰的专访为什么从采访旭日阳刚说起呢?
                                                                                    
                                                                                    
(4)第二部分中画线句子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
余秋雨
在欧洲,有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那就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
他的生平,连随口讲几句都很不忍心。
他只上过中学,无钱上大学,23岁当兵,第二年在海战中左手残废。他拖着伤残之身仍在军队服役,谁料4年后遭海盗绑架,因交不出赎金被海盗折磨了整整5年。脱离海盗后开始写作,后因父亡家贫,再次申请到军队工作,任军需,又因受人诬陷而入狱。出狱后任税吏,又第二次入狱,出狱后开始写《堂吉诃德》,但是就在此书出版的那一年,他家门前有人被刺,他因莫名其妙的嫌疑而第三次入狱,后又因女儿的陪嫁事项再一次出庭受审……
总之,这位身体残废的文化巨人有很长时间是在海盗窝和监狱中度过的,他的命运实在太苦了。
《堂吉诃德》已经出版,而且引起广泛轰动。但是,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法官,明明知道他的文学才华却不愿凭着一点良知,认真审查他遭受的灾难,给他一点点起码的公平。
当时的西班牙与英国不同,没有让只读过中学的塞万提斯像莎士比亚那样受到一批“大学才子”的审判,审判他的是真的法庭。然而正是这些真的法庭,使他联想到绑架了他5年之久的海盗,他们也有事没事就审判他。
当海盗的审判与法庭的审判连在一起组成他的人生过程时,他不能不摇头苦笑。
我一时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位作家比塞万提斯承受过更多的苦难。他无法控诉了,因为每一项苦难来自不同的方向,他控诉哪方?
因此,塞万提斯开始冶炼苦难。一个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难便吐出多少苦难,总不是大本事,而且这在实际上也放纵了苦难,居然让它囫囵出入、毫发无损。塞万提斯恰恰相反,他在无穷无尽的遭遇中摸透苦难的心窍,因此对它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
终于,他的抵达正是另一个人物的出发,那就是骑瘦马、举长矛的堂吉诃德。这是塞万提斯用自身苦难铸造成的,由此证明他已彻底降伏苦难,获得了一种人类学上的读解。
堂吉诃德一起步,世界破涕为笑。
于是,塞万提斯也就在至高层次上诠释了漫画和寓言。
前一段时间我在马德里看到了塞万提斯的纪念雕像,雕像的下前方便是堂吉诃德的骑马像,后面还跟着桑丘。堂堂一国的首都在市中心以群雕方式来纪念他,而且把这个纪念广场以国名相称,叫做西班牙广场,我看在规格上已超过莎士比亚。这片土地以隆重的骄傲来洗刷以往的无知,很可理解。但遗憾的是,堂吉诃德和桑丘的雕像过于写实,就像是用油画的笔法描摹一幅天才的漫画,成了败笔。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曾娓娓论述,由史诗转换成雕塑是一种艰难的再创造,可惜西班牙历来缺少莱辛这样等级的理论家。
西班牙广场上的这组雕塑,塞万提斯为白色,堂吉诃德和桑丘为黑色。白色的塞万提斯天天注视着眼前黑粗笨拙的这一对宝贝又会暗笑,就凭你们这模样怎么还能流浪远方,把苦难流浪成寓言?
塞万提斯晚年看到了别人伪作的《堂吉诃德》第二卷,于是赶紧又披挂上阵与文化盗贼搏斗,方式也就是赶写真的第二卷。真的第二卷出版次年,他因水肿病而去世。
说莎士比亚是一个假人,给塞万提斯一本假书,看来异地同理:都想否定他们的真实存在。他们太使周围垂涎,太使周围不安。
直到两百多年后,德国诗人海涅指出: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海涅眼里,只有这三头统治,只有这三座高峰。但是歌德出生太晚,并世而立的只有两头,同在欧洲,却隔着大海,当时两个国家还对立着。
我前面已经说过,似乎是上帝的安排,戏剧家莎士比亚戏剧性地在自己的生日那天去世,使4月23日成为一个奇怪的日子。谁知还有更奇怪的事情,似乎又是上帝,也只能是上帝,觉得两座高峰不能独遗一座,居然把塞万提斯的去世也安排在同一天!那么,1616年的4月23日,也就变得更加奇怪。
当时,无论是英国的斯特拉福,还是西班牙的马德里,都没有对他们的死亡有太大的惊讶。人类,要到很多年之后,才会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山崩地裂,但那已经是余震。真正的坍塌发生时,街市寻常,行人匆匆,风轻云淡,春意盎然。
(1)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几次提及莎士比亚,说明了塞万提斯同莎士比亚一样具有传奇性和伟大的成就,而他的成功的背后却付出了比莎士比亚更多的辛酸。
B.堂堂一国的首都在市中心以群雕的方式纪念塞万提斯,说明西班牙人一直很看重塞万提斯。
C.西班牙广场上白色的塞万提斯注视着眼前黑粗笨拙的这一对宝贝暗笑,作者提及此处,主要目的是讽刺雕刻家技艺的拙劣。
D.塞万提斯的一生,受尽了磨难,然而也正是这些不幸成就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E.本文通过对塞万提斯一生经历的概述,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2)本文标题为“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请简要概括塞万提斯哪些方面让人心疼?
                                                                                    
                                                                                    
(3)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终于,他的抵达正是另一个人物的出发,那就是骑瘦马、举长矛的堂吉诃德。
                                                                                    
                                                                                    
②于是,塞万提斯也就在至高层次上诠释了漫画和寓言。
                                                                                    
                                                                                    
(4)联系原文谈一谈塞万提斯被后人敬仰的原因。
                                                                                    
                                                                                    
15、(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第四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大人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事,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希赢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收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的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
(《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5分)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
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做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
(2)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十六、(2013山东卷,第六(二)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定和[注]是个音乐迷
沈从文
  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②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这过程实由着迷开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肖邦、巴赫、莫所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④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后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
[注]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
19.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0.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兔子的含意。(4分)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2分)
                                                                                      
                                                                                    
(2)过去的'迷'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21.本文③④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括。(4分)
                                                                                    
                                                                                      
22.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17、(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第四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刘重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吨位为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并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从 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合并和收买了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号召:“国家的抗战开始了,民生公司应当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 1938 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的宜昌积压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大批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但是,按照当时的实际运力,至少需要一年才能完成。还有40天就是长江枯水期,日本飞机不断轰炸,日军节节逼近。在此关键时刻,卢作孚下令采用 “三段航行法”,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硬是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
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1927年,卢作孚被任命为北碚峡防局局长。峡防局本是一个治安联防机构,但他却借此难得的平台,他与民国时期各地乡村建设实验不同,明确提出其乡村建设的目的是“要赶快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就要“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为此,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 “乡村现代化”蓝图,“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北碚为中心,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经过努力,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鼻塞、盗匪横行的小乡镇,终于建设成为性产发展、丈教事业发达、环沈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陶行知参观后说,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卢作孚也与姜阳初、梁漱溟一起,被称为“民国乡建三杰”。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公园,便酬报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国家,便酬报你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它可以安慰你的灵魂,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可以感动无数人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卢作孚《工作的报酬))
②乡村建设在消极方面是要减轻人民的苦痛,在积极方面是要增进人民的幸福.造会众福,急公众难.……我们要做这样的事业,便要准备人、准备钱、准备东西、准备办法,尤其要许多人分工合作,继续不断地去办.(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意义》)
③确立公众的良好秩序,完成一切物质基础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和文化水准,使国家成为一个本身健全的现代国家尤为吾人必须全力趋赴的的积极目的。(卢作孚《论中国战后建设》)
④作孚先生作为旧中国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与张之洞、张謇、范旭东一起,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胡德平《发扬和借鉴老一辈民族实业家的精神和经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外国轮船分司垄断长江航运,外国商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气焰嚣张,这直接促使卢作孚决心创办中国人自己的航运公司.
B.为了赶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卢作孚下令一律采用“三段航行法”,实行分段运输,大大缩短了航程。
C.由于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的辉煌成绩和完成抗战时期运输任务的卓越贡献,卢作孚不仅受到时人的称赞,也一直为后人所推重。
D.从北碚的建设实验中,卢作孚认识到,乡村建设固然需要人、财、物,需要实施办法,更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分工合作,不断努力。
E.在卢作孚看来,中国战后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减轻人民的痛苦,增进人民的幸福,急公众难,并为此身力行,全力趋赴。
(2)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卢作孚被认为“民国乡建三杰”之一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情节和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18、(2013辽宁卷,第四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吴良镛:筑梦人生
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理想。
②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③“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⑤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⑥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
⑦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进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B.青少年时期的家国之痛对吴良镛树立毕生筑梦为民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经过不断思考和创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
C.1999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D.吴良镛认为,较之电影艺术建筑是更为遗憾的艺术因为后者完成后,将会矗立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E.本位写作态度严谨,文笔凝练,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专业造诣深厚、中西学养交融、为理想而奋斗的中国建筑学家形象。
(2)本文第六自然段有和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6分)
                                                                                      
                                                                                    
(4)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十九、(2013辽宁卷,第四(二)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赵野木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垛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⑥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
    ⑦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
19.第②段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你如何理解?(4分)
                                                                                      
                                                                                    
20.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21.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
                                                                                    
                                                                                      
二十、(2013福建卷,第三(二)乙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杨 芳
①本来曹禺从南开转学到清华,一半是为了王文显①。他早就听说,这位外国语文学系主任,对戏剧颇有研究。
②但听课后,他竟有些失望。从头至尾,王文显都在念英文讲义,而且年年如此,从不增删。难怪教《近代诗歌》的温源宁教授说,那情形“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
③即便在课下,他也枯燥无味。据说,学生登门拜访,大多是谈正事,说完便走,“没有人逗留,也没有人希望延长约会时间”。
④他不苟言笑,瘦长白净的脸上,嘴角略微向下撇。1936年外国语文学会的合影里,他穿件深色的西服,搭配斜纹领带,背着手,和吴宓一左一右立在中央,满脸严肃。自1915年伦敦大学毕业,王文显便在清华教书,直至1937年学校南迁。其间,他历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和外文系主任。
⑤不同于为人的刻板,他写出的剧本却别有一番幽默,“没有丝毫沉闷无味之处”。  
⑥在暗讽袁世凯称帝的喜剧《梦里京华》中,他写下一幕大小老婆争当皇后的闹剧:“大太太喘气喘得活像夏天的狗。她旋转得眼花缭乱。一姨太太一个箭步跳到她身后,伸手要抓她的头发。她没有抓住头发,仅仅撕下她的领子。”
⑦他的另一部英文喜剧《委曲求全》,写得则是教授勾心斗角的丑态。男主角是一位大学校长,一出场,便抱着哈巴狗,大言不惭地对下人说:“我要不耍一点儿手腕,你想我能维持五分钟之久吗?”
⑧这是这位代理校长的切身感受吗?人们不得而知。至少,在现实中不大看得出来。在会议上,他不慌不忙,不东拉西扯;做事方面,他一丝不苟,“各个方面无疵可求”。甚至,他永远一个样儿,抽烟斗,打网球,夏天穿短装,冬天换长袍。  
⑨温源宁说他“像个固定的设备毫无改变”,调侃他为清华的“不倒翁”和“定影②液”:“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
⑩与学生曹禺的悲剧不同,王文显的作品是喜剧,充满了嘲讽,令人捧腹大笑后若有所思。《委曲求全》在耶鲁大学演出时,《波士顿报》一位记者评价:“柔和的、恶嘲的微笑……实在是中国人对于喜剧的一种贡献。”
⑾“(他的作品)是那种坐在小剧场里,一边喝着咖啡和茶,一边细细品味的话剧。”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耀杰说。
⑿1990年,正读研究生的张耀杰在资料室无意中发现一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杂志。上面布满灰尘,旧得“翻几下就会烂掉”,其中介绍了王文显。不同于那个年代常有的慷慨激昂,他的文字温文尔雅,很有情趣。
⒀“这种情趣充满了文人式幽默,没有火药味,温厚中带着一丝人文关怀。”张耀杰说,“我们现在很少还有这种幽默。”
⒁只是这种情趣“缺乏战斗性”,这些文字也在以往的戏剧史研究中被忽略。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中国戏剧史权威著作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一书,732页里对他的介绍只有薄薄4页。“剧中所表现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基于这种精神对中国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书中写道。
⒂清华大学图书馆东北角不远处,曾是王文显居住的北院住宅区。梁启超、朱自清等学者也一度在这里居住。
⒃而如今,这里则是一大片草坪,稀稀拉拉种着柳树和杨树,有学生在看书,也有老人推着童车,早已不复是“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的景象了。 
(摘编自《过去的那些人》)
【注】①王文显(1886-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先驱之一。②定影:把经过显影的感光材料放入配好的药液里,溶去全部的卤化银,只留下银质的影像,并把影像固定下来,不再变化。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第②段说温源宁用“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一语描述王文显上课的情形,写出了他严肃、枯燥的授课特点。
    B.第⑥段引用《梦里京华》对大小老婆争宠的生动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袁世凯称帝的荒谬,说明王文显的剧作别有一番幽默。
    C.王文显的话剧作品文字饶有情趣,值得细细品味;他追求的风格与当时的社会潮流不尽吻合,其作品透露出一定的人文情怀。
    D.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王文显旧居周边的环境与情景,营造了肃杀悲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王文显的深切怀念与沉痛哀悼。
E.“那一种遥远的幽默”意味深长,“遥远”既指王文显的喜剧已少有人知,也指王文显式的幽默在如今的文学作品中已不多见。

14.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例举“《委曲求全》”?请简要分析。(4分)
                                                                                    
                                                                                      
15.请根据文本,探析“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这句话的涵义。(6分)
                                                                                    
                                                                                      

                       
二十一、(2013上海卷,第一(二)题,21分)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惠特曼访问记①
埃德蒙·戈斯
①在早年和中年的岁月里,惠特曼默默无闻,门前冷落。年老以后,倒是有些朝拜者相当频繁地带着香袋和手杖,设法前来表示崇拜。有关他在这些场合的仪表谈吐的几种报道已经发表过了,如果我再来添上一篇,我的理由想必是,下面记叙的这次访问不是抱着礼俗性的态度进行的。据我所知,其他一切采访惠特曼的报道都出自追随者的手笔,他们纷纷怀着敬仰和倾倒的态度来到圣地,而我的这篇献辞——只能是献辞——是格外真诚的。
②1884年的冬天,我在波士顿,意外接到惠特曼寄来的一封便笺,要我在离开美国之前去见他一面。我最初的反应是谢绝他的邀请,但出于好奇心和礼貌,就回信说我会去。我提到以上这些,只是想突出这位老人特有的魔力,那不是对于一个追随者,而是对于一个倔强固执的无信仰者的魔力。
③1885年1月3日清晨我渡过了宽阔的特拉华河,在一个简陋而看上去无人落户的村庄,我被送上了岸,那种阴森可怕是只有隆冬季节的美国小镇才会显现出来的典型丑陋。无人可以问路,正打算回去时,我发现自己就在米克尔大街328号的门口,一块小铜牌上刻着“沃·惠特曼”,我敲着这个冷清的二层楼经济公寓的大门,一个神色忧愁的女人开了门;还没等我开口,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是我的朋友吗?”一下子,我也不知是由于什么磁性般的魅力,所有拘泥小节的文人矜持都荡然消失了,只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④在楼梯上寒暄了一番后,主人拄着拐杖带着我走进一楼的起居室。那是一个大房间,擦得干干净净的地板上没有铺地毯,一张小床架,屋子中间有个带通烟管的圆形小火炉,一把椅子——这就是全部的家具。四面墙壁和火炉上方糊着的墙纸,已经有色斑和一块块污渍了,就像在工人棚户里看到的那样。房里没有挂画,只有满是杂物的木栓和架子。到处放着大大小小的箱子,一堆堆东西,山一般高的报纸东一堆,西一垛;整个房间,还有老人本人,都是再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特别是惠特曼,穿的是一身粗灰呢的套服,衬衣领口拉开着,灰发和白花花的胡须飘飘荡荡的,仿佛是为了清洁当真漂白过的;全身上下沙白得一尘不染,有如一张松木台子因反复擦洗而变旧了。
⑤惠特曼在一张椅子里坐了下来,安详地微笑着。我理清了一个箱子上的报纸,坐在他的对面。他的谈话像他的作品一样,散发着原始的力量,毫无交谈中常见的修饰或刺激。他提到他的贫困,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半身不遂,它们成了压垮他的两大重负;他似乎对于两者都习以为常了,几乎不在意。我记得当时我想挪动一下箱子,因为阳光已从不挂窗帘的大窗户倾泻进来;惠特曼便说到有人曾答应送他窗帘,但他对此并不热心,他觉得窗帘会“挡住阳光”。而阳光和空气正是他所要的一切;一个冬季他都是耐心地坐在那儿,等待夏日的空气和阳光,原来一到夏季,他又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出去,全身沉浸在他熟悉的“坎登市僻静处”的一条浅溪里晒晒太阳。
⑥惠特曼宽敞的双人房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两件物品透出些许艺术气氛。一件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花布制品,它激发了他的灵感。另一件是幅画像;一叶扁舟上有位相貌堂堂的青年,荡着双桨。我问他这幅画像的由来,他谈了几件值得一提的事情。他首先说明这是他的以为至友,来自加拿大的职业桨手,著名的运动员。接着他又说,这些人是他最喜欢的人,在露天活动的运动员;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生活在阳光和空气中,非得学会保持身体干净、精神抖擞;还说他的心灵偏向这些人,而他们也莫名其妙地为他所吸引,因此就在他人生最低潮时,在世人狠狠谩骂耻笑他的时候,正是这些春风得意的体操运动员或赛跑运动员,这些幸运的人看中了他,待他很友好,“眼下呢,”他接着说,“我只等待春天到来,拄着我的家伙瘸瘸拐拐走进树林,那时我可以成天坐在一班干活的伐木工人边上,我就十分开心,因为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砍下来的木材香味混合起来了,它进入我的血液,我再也不觉得又老又病了。”我记得这些都是他的原话,在我和他度过的悠长且又愉快的那一天中,这些话比他所谈到的其他一切更加打动我。
⑦谈话结束,他用那沉静的音调说了声:“再会,我的朋友!”我走出公寓,再一次站在沉闷荒凉的米克尔大街上,这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的仰慕之情。
⑧一个无信仰者就这样前去会见了沃尔特·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者。
(有删改)
【注】①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教师,代表作为《草叶集》。
7.第③段中,作者感到“心满意足”的原因是                 。(2分)
8.第④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9.第⑤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3分)
10.第⑤段所写的“阳光”对刻画惠特曼的形象有什么用?(4分)
                                                                                      
                                                                                    
11.第⑥段中惠特曼说他最喜欢那些运动员,对其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些人幸运、春风得意,曾与惠特曼荣辱与共。
B.这些人保持着身体和心灵的干净,充满了活力。
C.这些人曾给惠特曼以激励,帮他走出了最低潮。
D.这些人朴素亲切,心灵上与惠特曼有契合之处。
12.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赏析。(6分)
                                                                                    
                                                                                    

                       

[color=]2014届高三语文【实用类阅读】专项复习参考答案

1、(1)选A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
解析:C项,“进而造成知识分子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错;E项,“缺乏主动性”错;B项,文化保护迫在眉睫不仅仅是因为“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年轻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2)①贵州东南部,30多万人在苏浙一带打工,面对市场冲击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苗寨居民不说苗语,很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已经不穿民族服装了;②在南方一些富裕的小县城,生活富足的农民在建设自己家园时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或是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翘角、雨榭楼台早已淡出视野,退出记忆;③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④目前仍不断有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每点2分,答3点满分。
(3)①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惜年高劳顿,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②高擎起守望文化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旗手;③参加文化保护会议和活动,亲自下乡调查文化保护情况;④作画义卖募集资金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⑤为保护面临拆迁的“好的街区或村落”积极奔走;⑥为保护民间文化做大量宣传工作。4点以上含4点得满分,少一点扣2分,6分扣完为止。
(4)①我认为冯骥才的做法正确。因为在中国步入现代化进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造成人们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面对市场经济的迅猛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巨大影响,如不及时保护,我国民间文化存在断裂乃至灭绝的危险。保护民族文化形势紧迫不容迟疑,在这种情形下,冯骥才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中去正是肩负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是正确的做法。②我认为冯骥才的做法欠妥。民族文化虽然需要保护,可冯骥才是一位作家、一位画家,他最擅长的是写作与绘画,他应该用自己擅长的方法去保护文化遗产,而不应该以年老之躯奔波于文化保护的第一线。
2、(1)选B得3分,选E得2分,选C得1分。
解析:C原文是“要么”,表示选择关系,A“没有什么文化”不对,D不反对“批林”,只反对“批孔”。
(2)①对待有权势的人,平视对方,体现出人格的独立。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他却反省自己,客观对待当时的事。②对待中西文化,不随大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新文化运动时期有自己的思考,认为文化应该“向东走”,反对当时流行的“向西走”。③在政治运动中,坚持匹夫不可夺志,保持了自己独立的操守。“批林批孔”运动中,梁漱溟“不批孔,只批林”。(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受到毛泽东批评,但在毛泽东逝世后,没有批评攻击毛泽东。②富有同情心,不坐人力车。③好布施,常接济、帮助别人。④仁厚,体谅他人。晚年被访客所苦,书写的“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将谈话时限,由一小时改成一个半小时。(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4)他始终坚持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①他作为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有自己深刻的认识与见解。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新文化运动后他坚持自己的思考,他发表著作宣称就是要“向东走”。“批林批孔”运动中面对对他大规模的批判,他“匹夫不可夺志”的阐释体现了他深度的思考。②他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深居简出,默默忍受着寂寞与孤独。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在公开场合被批得一无是处。文革中,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③他宽容的态度和不随大流的立场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善于反思,善于担当;“批林批孔”运动中,他的立场明确“不批孔,只批林”。面对对他大规模的批判,他“匹夫不可夺志”的阐释体现了他深度的思考。(每点2分,任何两点即可。满分4分。)
启示:①人生路途中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坎坷,要明晓自己心中的目标和自己坚守的原则。②世事纷扰,环境复杂,压力重重,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③即使不被理解,也不能自暴自弃,要有承受压力的勇气,有忍受寂寞的心量。(每点2分,任何两点即可。满分4分。)
3、(1)CD
解析:选C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AE不得分。B项不全面,”魔幻现实主义”是诺贝尔赋予莫言的一个标签,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所授予自己的评价莫言不完全认同。A、E没有根据。)
(2)创作手法: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反映东方古老的民族。
作品风格:①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②小说语言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乡土气息浓厚。
创作原则:①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②勇于讲真话,勇于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和人性中恶的部分,并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如:“忘掉所有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都表明他不为名利写作,不会因为迎合部分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
表现内容:①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的东西;②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有自己的思考。
(3)这句话的含义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莫言可以卑微懦弱,忍受委屈,但作为一个作家一定要有勇气敢说话敢做事,不会有所顾虑和畏惧。①莫言觉得讲真话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对社会无益,也会影响文学的品格。他坚持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文学作品,他要真实地反映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②他不把文学作为唱赞歌的工具。他认为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③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不会因为迎合部分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4)示例一:莫言在文学上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作品具有独创性,因而赢得国人乃至世界的认可。莫言的作品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独创性。①创作手法:吸收西方文学营养,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立足于东方古老的民族,对魔幻现实主义地借鉴拓宽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描绘现实时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内容。②他的小说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能够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和人性中恶的部分,这些都超越了地区和种族。③他具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勇于讲真话,勇于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和人性中恶的部分。他曾说“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不会因为迎合部分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
示例二:莫言在文学上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始终立足于写自己熟悉的生活。①从作品的内容上看:莫言生长在农村,出生在农民家庭,他12岁以前都在地里干活。这些都是他的创作源泉,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正如批评家严锋评价的那样“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②通过写生活的生活,能够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正象恩格隆推荐的那样“那儿能让你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③他的小说语言更多的来自乡土,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丰富本民族的语言。
4、(1)选A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
解析:C项,,“怀疑是没有一点根据的”错;E项,“应该具有天才的资质”不当。
(2)①交代了李书福成才的背景。他没有富裕的家庭,也没有贵人相助,他是靠自己而成功的。②展示了李书福的成长史,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传主坚忍、倔强的性格。从120元起家的小伙子到大陆排名第25位的富豪,这创业的个中滋味只有李书福自己知道。③为写李书福后期的成功,作了铺垫。说明李书福后来的成功是建立在年轻时的创业经历上的。
(3)①果断地收购沃尔沃。他不顾别人的质疑和嘲讽,毅然做出了自己的决定,而事实证明了他的决策是正确的。②从照相做起,做过好多种生意。照相、制冰箱、生产装修材料、制造汽车,这些事情,不是一个懦夫能做到的。③生意的失败,没有打倒他。生产冰箱最终夭折,投资海南房地产损失惨重,但这些失败没有打败他,反而成了他成功的宝贵经验。
(4)李书福创业成功的经历给我的启示是:①成功不能指望别人,要靠自己。(文本:李书福的个人奋斗。实际:在这个竞争的年代,李书福的成功是普通青年成长的典范。)②成功要一步步踏实地走过,要认真总结经验。(文本:李书福在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好高骛远,没有恒心,不能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却怨天尤人地把责任推给客观条件。)③做事要有胆识、有主见。(文本:在收购沃尔沃这件事上,李书福抓住了机遇,果断地做出决定,并取得成功。实际:当前有些年轻人做事畏手畏脚,甚至裹足不前,结果坐失良机,一事无成。)
5、(1)答C3分,E2分,A1分,答BD不得分。
(2)①抗战胜利后,将重心由建筑转向规化,留美后倡导梁思成提出的Morden and Chinese;②文革结束后,提出广义建筑学的核心思想;③90年代后,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3)①矮胖、圆脸、浓眉、银发、厚嘴唇,行动迟缓,说话慢声细语,外貌平凡。②热爱祖国,心系祖国,报效国家。③科研上虚心求教,持之以恒,不断创新。
(4)示例一:科研的根本目的是报效祖国,造福大众。①从事科研,要持之以恒,孜孜不倦,方能取得伟大成就。②在科研上,要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③在科研过程中,要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示例二:人生方面,一定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不断奋斗。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把握人生的新起点。②要善于听从师长的意见,虚心接受师长的教悔。③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报效祖国,造福大众。
6、(1)A1分,B2分E3分。
解析:A项,“为了追求关系”应为“为了追求真理”。C项,错在魏兰德的疯狂言行发生在希特勒执政前。D项,错在“他对这种现象困惑不解,认为十分深奥”,“十分深奥”应指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
(2)①爱因斯坦把自己一生的精力奉献给科学研究,为了事业的成功,他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分散精力去注意、从事人际的交往。②爱因斯坦谦虚、坦率的性格及美德,并且他认为自己是一位幸运的成功者。③爱因斯坦珍惜每寸光阴、淡泊功名的思想,正是这点成就了他的事业与辉煌。④爱因斯坦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位成功的幸运儿,不值得人们如此推崇、爱戴;所以他从来都是无法理解人们如此关注、突出他的做法。(大意答出3点可得满分)
(3)要点:①从精神层面来突出爱因斯坦的精神品质。②高度赞扬了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③表明创造科学奇迹需要付出艰辛,历史不会忘记他。④说明虽然爱因斯坦遭遇了孤独,但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大意答出3点可得满分)
(4)提示:“温暖”:①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②成就贡献得到了世人的理解。③爱国的民族情结。“痛苦”:①被自己的祖国抛弃。②科学成就不能得到理解。③科学成果却被利用给人类造成了灾难。④至死没能回到自己的祖国。(每点1分。语言表达1分)
7、(1)选D给3分,选B给2分,选C给1分。
解析:A.“潘先生只会抄袭汉朝和宋朝创立的伟大传统”没有依据。C.“与大师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艺术交流”,对赵无极有重要影响,但只归功于此有失偏颇,最重要的是赵无极的勤奋与主动汲取。E.“详细描述了大师的绘画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全过程”错,文章重点是评述赵无极走向艺术顶峰的原因,没有详细描述,更没有“幼稚”的内容。
(2)①他不想在法国炫耀中国功夫。②他想接触和学习法国最高水平的绘画艺术。③他想攀登西方的艺术高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色彩、光线扑朔迷离,空间结构复杂多变,抒发感受和描绘幻象。②直接表现精神和情感。③有意境,气韵十足,洋溢着神秘的东方气息。(每点2分)
(4)①质疑中国传统绘画观念,是创新的动力;②学习西方绘画艺术为创新打基础;③中西绘画艺术结合才能推动创新。(答对一点3分,两点6分,三点8分。)
8、(1)①鸣禽是长于鸣啭,巧于营巢的雀形目鸟类。(或:鸣禽是雀形目鸟类,它们长子鸣啭,巧于营巢。)(定义形式1分,内容1分)②“主要”表明“这种巢”绝大多数由大型鸟类所为,但不排除少数玲球小鸟“也在地面营巢”。用“主要”一词体现了语言表述的准确和严密(起到了准确严密的修饰限制作用)。
(2)这样说将鸟类人格化,放到了和人类平等对话的地位上,表现了作者对鸟儿代表的自然美的热爱之情,也体现了作者尊重所有生命体的思想。
(3)这样写好。这些语言多是对鸟儿的修饰形容,并没有影响文章准确传达关于鸟巢的科学信息;这样写使文字生动活泼,增添了趣味性,容易走近读者;更重要的是它们直接表达出作者对鸟类的喜爱与敬意,传达出作者对生命、自然、社会的独特认识,深化了文章主旨。
(4)含义:①自然、乡村被破坏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残酷事实;②唯“利”是图,建设性破坏应该引发人们认真思考:善待自然,等于善待自己。
感受:开放性答案,就“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爱护鸟类动物”诸方面之一谈感想均可。(视内容深浅和语言优劣酌情评分。内容合理,语言通顺即可给满分。)
9、(1)①封建家庭中的道德观念对年轻的生命的压制、吞噬,让他痛苦、无奈,很想自救。②社会制度中的阶级压迫、种种不平等让他愤怒、憎恨,产生了“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思想。③小说可以把郁积在巴金先生心里的爱憎、悲欢、希望和挣扎释放出来,成为他抨击黑暗和罪恶,追求光明的最好的途径。
(2)①憎恨阶级差别,厌恶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②反对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家长专制对人的戕害;③热爱祖国,痛恨人民的被屠杀;④热爱平等,追求个体的自由发展。
(3)“燃烧的火”就是郁积在先生心里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等复杂的感情;这“火渐渐灭了”就是通过小说将以上感情释放;“平静地闭上眼睛”是说借助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使自己在心灵上、思想上获得了“拯救”。
(4)小传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巴金的出身以及在大家庭中的思想变化。②从上海到巴黎去求一条救人、就世、救自己的路。③在巴黎受到“平等、无压迫”思想的指引,寻找到小说作为思想感情的寄托,学着记录下承载着爱恨、悲欢的画面,走上了写作道路。
10、(1)获得普利策奖只是代表了康拉德专业创作的水平;“登上尼克松的敌人名单”表明了康拉德不畏强权,与强权作战的斗争精神,这更能体现其漫画创作的社会价值。
(2)内容上,针对国内外重大时事,持续关注不公正、不民主、浮夸等主题,反对暴行、争取人权;艺术上,画笔辛辣直接、一针见血、生动形象。
(3)第一段概述康拉德与几位总统的“斗争”事实,突出了传主最主要的成就和独到的画作特点,体现了传主人生追求、社会责任感:起到总领全文和吸引读者的作用。
(4)这句话表明了康拉德的漫画创作理念:深刻地认识现实,保持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关注和激情;善于发现社会、生活中的弊端,使之成为自己漫画创作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为民代言,有独立的人格,敢于抨击,勇于对现实表达自己的看法。
11、(1)①从创作题材上看,前期多为山水花鸟,清代中叶后多为戏曲小说;②从制作方式上看,有手绘的,也有木版刻印的;③从表现形式上看,有戏剧故事灯画、“戏出灯画”;④灯画通常都画得比较随意,讲究人物传神的神态和鲜艳的色彩对比。
(2)一方面表现出灯画影响之大,御用画师也为之作画,与后文清代宫廷内务府造办处下设灯库等内容相互照应。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如意馆画师对灯画的态度;认为其为“小道”,不值得署名。这就突出了灯画在社会上的地位。
(3)①科普文的语言以说明为主,但也经常会用到描写,以使说明对象形象化。②运用描写的手法,描绘《徐母骂曹》和《卖水》中的场景,更有利于读者对灯画艺术取材及艺术价值的理解。《徐母骂曹》展示出灯画取材于历史大戏的特点,《卖水》则表现出灯画反映细腻生活情感的特点。
(4)不矛盾。民间文化的俗化是指其通俗大众化,并非庸俗,更谈不上“轻佻”。以灯画为例,从文中看,灯画有的取材于历史大戏,绘画古今故事,如《徐母骂曹》,场景突出,人物鲜明,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既使内容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文学中的画面,思想深刻,丰富了群众的生活,提高了欣赏品位,轻佻无从谈起。
12、(1)①小偷:说明托尔斯泰小心谨慎,因为一旦被发现,他将无法成行。
②野兽:说明他已经放弃正统思想,跟他们在思想上不一样了,他的出走在观念上对他们构成了威胁;说明他出走时态度坚决,不顾一切,像一头野兽。
(2)“一个人类的人”意思是一个人类的榜样(典范、模型)。这句话深刻、透彻地点出了托尔斯泰是一个真实普通的人。但又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和德行等特点,所以说这句评语“精辟”。
(3)运用铺陈排比。连用三个“到”字,体现出托尔斯泰逃离世俗的决绝和急切;连用四个“从”字,突出世俗和荣誉对托尔斯泰的包围之快、之强,影响和侵害之大。
(4)好。远离荣誉与世俗,过真实、朴素、自然的普通人的生活是托尔斯泰一生的追求。出走这一事件以小见大比介绍他的文学创作更能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体现他的个性和理想,使托尔斯泰形象突出,性格鲜明,具有感染力。
13、(1)创作人权益应得到保护。拥有自己的作品是最根本的成功。贴近大众的作品才能震撼人心。
(2)较真,有很强的维权意识;诚恳,能真诚地给音乐爱好者提出忠告;有强烈的责任感。
(3)正是旭日阳刚在春晚上演唱汪峰的作品《春天里》引起汪峰的维权行动,这是本次访谈的缘起;访谈正是围绕旭日阳刚演唱春天里展开的,这也是本次访谈的焦点。
(4)别人给予的荣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强大的创作能力,并创作出为大众喜爱的作品。旭日阳刚靠翻唱,不管如何成功,毕竟始终是翻唱。不属于个人的荣誉和成绩不会长久。联系现实,言之成理即可。
14、(1)AD(B项“一直很看重塞万提斯”不正确,从文章最后一段即可推知。C项“主要目的是讽刺雕刻家技艺的拙劣”,理解有误。主要是为了说明塞万提斯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很难用一个具体实像来表现。E项,概括不全面,文章中的同情不是主要方面,文章体现更多的是作者对塞万提斯的敬佩,同时也表达了对塞万提斯未被当世看重的遗憾。)
(2)①家境贫寒,不能完成学业。②战争中左手残废。③被海盗绑架,长期遭受折磨。④经常无辜卷入牢狱之灾。⑤不能得到公平的对待。⑥才华超群却未能得到世人的重视。(从他的身世、经历,以及才华未被当世认可等方面概括即可。一点1分)
(3)①塞万提斯对自己遭受的苦难有了深刻的参悟,他已经能够降服苦难,从个人的苦难中解脱出来,从而根据自身的经历创作了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②塞万提斯用轻松和幽默的方式完美地揭示了沉重的社会现实,他在叙事艺术上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①句中关键词“他的抵达”,实际指他对待苦难所达到的境界,这个境界可以从上下文中整理出。而“另一个人物的出发”显然是指创造唐吉可德这个艺术形象。②句中关键词“漫画和寓言”是指用幽默、轻松的笔法揭开沉重的社会现实;而“至高层次”则是对他艺术技巧的评价。)
(4)①面对生活的各种磨难,他能既不畏敬也不诅咒,坦然面对苦痛,冷静思考生活,超越自身苦难,创作《堂吉诃德》,达到叙事艺术的高峰。②塞万提斯在晚年时看到别人伪作《堂吉诃德》第二卷,为还读者以真实,不顾年迈体衰,极力赶写真的第二卷,这正体现了塞万提斯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感。
15、(1)BD
解析:A项,“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不对,见原文“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C项,“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不准确,因为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的;E项,“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不准确,从原文“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可以看出。
(2)①他的飞行技术精湛和军事才能超群。他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战斗技术,他编写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2分)
②他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珍视友谊,有高尚的品质。他说:“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能在这里为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日本侵略中国,他要为中国,也要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2分)
③他有出色的指挥才能,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他组建飞虎队,指挥作战,洞察敌人飞机动向,预先做好防备,重创日本空军,在空战中战绩显赫,屡次受到嘉奖。(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回答此题,首先要理清这篇传记的基本思路,与传主的事迹。文章先写陈纳德受邀来到中国,再写七·七事变后,他决定留在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再写珍珠港事件后,他指挥飞虎队重创日军,又写了仰光空战、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的赫赫战绩。据此,进行整合即可。
(3)①他热爱祖国,热爱和平,为反法西斯而战。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能在这里为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②他不图名利,一心为正义事业而努力。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意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工作,陈纳德在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③他珍视中国人民的友谊,将自己的命运同中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虽然,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中,没有欣赏人物形象的这一考点,但在很多题目中,涉及到对人物形象——传主形象的分析与概括。这一题,侧重于对人物品质的概括。回答此类题目,需要梳理主要事件、思考文中细节、关注传主与各方面的关系。
(4)①他将自己祖国的命运同中国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能在这里为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他认为,“中国进行的抗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②他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组建飞虎队,为中国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③他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获得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与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同中国人民紧密地联系起来,正如他所说:“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④他受到中国人民的敬重和纪念。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重庆到昆明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这一题属于探究性题目,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但是要注意的是,回答时决不可脱离文本。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陈纳德对中国抗战的认识以及作出的巨大贡献,二是中国人民以及政府对他的深厚感情。不要忽视相关链接中的有关信息。
十六、
19.1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2引出“音乐迷”的由来,呼应题目,为后面写他对音乐的痴迷作铺垫。
提示:通读第二段后分析提炼段落内容可知,定和转为学习音乐的原因,突出了他对艺术的虔敬及其艺术情怀,并且点题。这类题目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20.(1)1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2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
  (2)1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2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当前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
  提示:用平实的语言作答即可。
21.1定和在上海痴迷于西洋古典音乐的情形;2定和在逃亡途中放弃其他而独带乐谱;3重庆避难时继续迷醉音乐并以此为事业。
提示:逐段进行信息筛选,适当整合答案,分条作答。
22.1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确定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心力,当会有所收获;2真正追求艺术,应保持单纯的气质和忠诚的态度,不难急功近利;3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4艺术能激发我们的勇气与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中,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提示:答案源于文本,但很难从文本中直接摘引,需要抽象概括。
17、(1)答D得3分,答C得2分,答A得1分,答B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本题不给分。
解析:A项,卢作孚创办民生航运公司的原因是长江上游的航运被外雇偶公司垄断,说外国船只横冲直撞,气焰嚣张无依据。B项,“一律采用”过于绝对,因为这不包括最重要军用物资和不宜
拆卸的大型机器设备。E项,“中国战后”不对,应为“乡村建设”。
(2)①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使民生公司的航运业务从嘉陵江扩展到长江;②化整为零,逐渐控制长江上游航运;③在长江沿岸,中国沿海港口及海外都建有分支机构,使民生公司成为当时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中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文的思路非常清晰,答题区域主要在第一段。可以结合他为公司的发展定下的宗旨与方针进行思考。
(3)①精心设计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②把北碚建成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③以北碚的实验作为“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的答题区域在正文的最后一段。担任北碚峡防局局长后,首先为北碚的发展设计了蓝图,确定北碚的发展目标,并将此作为一个实验,目的是向其他地区乃至全国进行推广。只要抓住关键信息,进行适当整合即可。
(4)①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爱国者:提出“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强国宏愿,动员民生公司员工应用抗战;②脚踏实地,勇于实干的实干家:创办民生实业公司,致力于北碚乡村建设;③具有现代意识的改革家:认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要求是建立良好秩序,注重基础建设,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④目标高远,不懈追求的理想主义者:把实现个人理想和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答出一点2分,两点5分,答出三点8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回答此题要紧密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文章先写他对航运事业的贡献,再写他对抗战做出的贡献,最后写他在乡村建设方面的贡献。另外,相关链接部分也作为一个补充,起到了揭示其精神品质的作用。回答时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其他理解也可以,但需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述合理。
18、(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解析: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D项后半句“因为后者完成后……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文章中没有明确表述,不是吴良镛的原话A项“依次记叙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不正确,应该为“依次记叙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事业追求及成就、国际声望” C项“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不正确,原文是“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2)①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从不同侧面突显其人格魅力;②丰富主题意蕴,增强艺术感染力。
解析:文章第六段是记叙吴良镛依靠科学方法与病魔艰苦搏斗终获康复的故事,体现他作为一个建筑学家之外的一个普通人的感人事迹,作为一篇科学家的传记作品,这种写法别具特色,对于展现人物风貌、丰富传记的主题意蕴、增强传记的艺术感染力有很大作用。每答出一点给2分,结合文本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广义建筑学”理论、“人居环境”学说等②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同改造工程;③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④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
解析:题干要求概括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的成就,也就是概括吴良镛作为一个建筑家在理论建树方面、实践业绩方面、声望和影响力方面、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全文中筛选信息首先画出含有信息的关键语段语句,然后准确表述即可。
(4)①城市管理者应具备人文关怀、审美修养城市建设要体现对人的关注,使生活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美感②城市管理者应具备历史意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城市建设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要与原有的历史人居环境相融合。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和现实,对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该包括的“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和素养”表达看法,很显然,准确表达看法的前提是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和素养”的含义“诗人的情怀”有很多,但表现美、展示美应该是诗人写诗的终极目的,据此,是强调指城市管理者在管理城市时要像一个诗人创作美丽的诗歌一样,把城市建设富有美感;而“史学家的品格和素养”也有很多,但尊重历史,重视传统的继承是不可缺少的品格和素养,因此,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包括“史学家的品格和素养”是强调指城市管理者在管理城市时尊重历史,重视传统的继承。
十九、19.这是对前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一步解释,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的成分。(1)这些皴法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不同画法表现了不同的山石结构、地质构造。(2)为了更好地表现自然山石,画家不断地丰富、创新,表现新的山水。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文中相关论述进行分析概括。
20.①在内容上,介绍从唐代到清代皴法的发展创新,为下文写皴法与地质结构的关系做了铺垫。②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文《芥子园画传》皴法种类的进一步解说,同时又为下文中地质学中的不同区域的地层进行铺垫,顺理成章地引出地质规律的话题。
解析:联系全文分析段落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
21.(1)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有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的传统。不同画家居于不同区域,必须要有所创新。(2)大自然是千番模样万种风姿的,已有的山水画法还远远不能表现出大自然山石的多种风貌,必须不断丰富创新。(3)要成为有成就的画家,必定要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4)今天的山水画家如果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发现更多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
解析: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要求进行回答。
二十、13.BD
解析:B项,“目的是为了突出袁世凯称帝的荒谬”错,于文无据。D项,“营造了肃杀悲凉的氛围”不正确。
14.①增强说服力,进一步突出王文显剧作别有一番幽默,肯定他喜剧创作的能力和影响。②引出下文对王文显任代理校长时行事风格的叙写,形成对比,以突出王文显治校的持重务实,一丝不苟。
解析:文章的结构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15.①(表层方面)王文显身上体现了清华的特质与精神,在清华有着重要的地位。②(深层方面)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包容的治校理念,是清华的灵魂。坚守学术性和包容性,清华就不会因为任何变革而改变;反之,清华将不再是“清华”。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理解文章句子的含意,发掘人物身上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要注意语句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
二十一、7.示例:惠特曼急切的迎接、亲切的称呼,那份热情真诚让“我”感到放松和愉悦。评分说明:惠特曼的行为1分,“热情真诚” 1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第③段以及相关段落,并结合全文理解“心满意足”的含义并筛选原因。
8.刻画了起居室的简陋干净(1分),反映出惠特曼生活的贫困(1分),也暗示了他精神世界的纯净自然(1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由物及人的写法上考虑,即通过描写居室来衬托人物思想等。
9.他的谈话和作品一样没有华美的语言(1分)、夸张的表达或新奇的内容(1分),自然、质朴,充满力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整体理解文章主旨,又要准确把握第⑤段的主旨,并结合上下文把握该句在本段乃至全文的含义。
10.温暖的阳光象征着生机和热情,文章通过描写惠特曼对阳光的需要和渴求,既写出了惠特曼年老体衰的身体状况,也表现了他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积极乐观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词语深刻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阳光“一词的象征意义。
11.A
解析:本题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带着问题要求通读全文,并寻找题干所在的段落精读并筛选答案。
12.末段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再次表明“我”是“一个无信仰者”而又“深深地被他吸引”,进一步突出对惠特曼的崇敬。强调采访后“我”仍然“没有变成追随者”,说明自己对惠特曼真诚平等的态度,更以此突出惠特曼的真诚坦率,这与本文不刻意渲染惠特曼的文学成就而重点突出其人格魅力的写作意图是一致的。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审题,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组织答案。需要调动记忆库,列举末段在文中的作用,并结合文本作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07: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