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9|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山东省济南市201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高三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4-28 21: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山东省济南市2013届高三4月二模考试

语文试题


[color=]第Ⅰ卷(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拘泥(nì)     标识(shí)     濒临(bīn)       卷帙浩繁(zhì)
   B.踝骨(huái)   包庇(bì)      粗犷(guǎng)     疾风劲草(jìng)
   C.禅让(shàn)   羞赧(nǎn)     拓片(tuò)       断壁残垣(yuán)
   D.龋齿(qǔ)      横财(héng)   箴言(zhēn)    暴殄天物(ti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风靡    描摹    始作俑者    见风驶舵
   B.装祯    蛊惑    随声附和    层峦叠嶂
   C.部署    辍学    伶牙俐齿    和盘托出
   D.徇私    戳穿    不胫而走    重山峻岭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半岛经济协作区,拥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B.这家出版社在2013年第二季度社科新书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C.根据省政府的有关要求,结合2013年济南市的工作安排,今年上半年,市政府要新开工建设一批廉租房,任务重、工程长、规模大。
   D.我长久地凝视清明上河图,想象着宋朝时春天的开封城,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柳荫茅舍、木桥流水、老树和扁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参加教学评估的领导虽然只是走访了几所学校,但管中窥豹,他们对我市推进素质教育的现状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B.日前,记者暗访这家被曝光的偷排地下污水的大型制药厂,当采访有关人员时,他们躲躲闪闪,讳莫如深。
    C.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外出旅游时异地的风物让人迷醉欣喜,可是一路上的旅游购物却常常使人不厌其烦,兴味索然。
    D.面对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和现象,几位经常聊天的老人坐在一起边议论边慨叹人心不古,还不时摇摇头。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大门,也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B.报告团成员结合亲身的经历,深情地讲述了罗阳同志生前刻苦攻关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深深打动r现场的听众。
C.“巨龙”号潜海成功,对于完善我同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开发海洋的能力,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D.长期以来我国为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提供天气预报服务,为渔民生产、海上搜救和各种海上活动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气象信息。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
    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一一“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为了不使“仁民”、“爱物”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观念。在孔子那里,“天命”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畏天命”,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虐妄为,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含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
     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而“知天命”并非是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不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和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必须指出,孔子对“天命”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孔子从不为神秘性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知“天命”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孔子终身都在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孔子从未因为“畏天命”而把人引向对“天命”的单向度的依赖或畏惧,他更多地是在对“天命”的反省、审视、考问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肯定了人在“究天人之际”中的那份主动。然而,孔子也深切感悟到:人的有限生命难以揭示无限的天命。
    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令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人类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弃人类利益于不顾。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但这种兼顾,又是有“重点”和“差等”的。只有这样的生态观,才不至于使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陷入尴尬的“二难”境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6.对孔子提出的“畏天命”观念的表述,不止确的一项是(    )
   A.“畏天命”观念是孔子基于对“天命”的认识之后提出来的。
   B.“畏天命”告诉人们,要敬畏自然,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C.面对“天命”,孔子是无力又无奈的,因此,他的“畏天命”观念包含着宿命论成分。
   D.“畏天命”观念表现了孑L子在大自然面前的明智和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7.对文中孔子的人与“天命”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能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
   B.孔子意识到了“天命”的存在、对人事的作用及前二者的神秘性,所以要“畏天命”。
   C.“天命”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从而放弃对天命的追问,放弃人的主动性。
   D.孔子提H{的“学”与“思”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
8.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泛爱众而亲仁”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孑L子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
   B.“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是因为“小人”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知者无畏。
   C.在强大的“天命”面前,孑L子提出“畏天命”思想,还是没有摆脱“自然中心论”的怪圈。
   D.本文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仅要强调人类利益,更要注重自然保护。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渎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清泰中,为左拾遗。以母老乞归就养,改监察御史。
    晋初,入为主客员外郎。少帝领开封尹,奏为巡官,命典文翰。少帝即位,拜刑部郎中,赐金紫。
    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温叟既受命,归为母寿,候立堂下。须臾闻乐声,两青衣举箱出庭,奉紫袍、缣衣,母命卷帘见温叟,曰:“此即尔,父在禁中日内库所赐者。”温叟拜受泣下,退开影堂列祭,以文告之。
    周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
    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成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
    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温叟事继母以孝闻,虽盛暑非冠带不敢见。五代以来,言执礼者惟温叟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日:“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出白《宋史》,有删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为巡官,命典文翰       典:掌管
  B.有谮于帝者,帝怒         谮:诬陷
   C.开宝四年被疾             被:遭受
  D.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     就:于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母老乞归就养          不赂者以赂者丧
   B.归为母寿,候立堂下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其间旦暮闻何物
   D.令府吏封署而去          吾尝跛而望矣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刘温叟“方正”的一组是(    )
   ①归为母寿,候立堂下    ②温叟恶其名不取
   ③虽盛暑非冠带不敢见    ④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
   ⑤令府吏封署而去        ⑥视西舍封识宛然
   A.②⑤⑥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温叟年少即表现出多才多艺,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
   B.温叟很孝顺,在他接任官职后,就“归为母寿”,在堂下站着等候母亲。
   C.温叟曾因进士一事而被贬官,后又因被废除的进士相继考中而官复原职。
   D.温叟任职于几个朝代,因为官清明被当时的君王重用,且几次受君王赏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温州市201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江苏省江阴市2013年九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color=]高三巩固训练

语  文
第Ⅱ卷(1 14分)

注意事项:
    1.用黑色中性签字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前将答题纸上的项目填写清楚。
    3.本卷10个小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3分)
    (2)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成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3分)
    (3)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此诗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1)这首词的上阕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以“槛外长江空自流”作结,有何妙处?(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苏洵《六国论》)
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3)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荀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五、【12分)
16.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H7N9型禽流感”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50个字。(4分)
    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至2013年4月初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者均在早期出现发热、咳嗽、少痰、肌肉酸痛等症状,后期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发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17.把下面长句变成三个短句,不改变愿意。(4分)
为期三天的从议题设置到活动安排处处体现“立足亚洲、放眼全球”特色以及充分展现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在与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促进亚洲共同发展、求解世界发展难题等方面的担当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4月6日拉开帷幕。
18.展开合理想象,续写下面一段文字,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格,不少于40字。(4分)
    一位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父亲,记忆力日渐衰退,由一开始的迷路走失演变成连儿子也不认识。在一次聚会上,父亲抓起桌上的饺子就往口袋里装,这一幕令儿子措手不及:“爸,你干什么?”失智老人低声说:“我儿子愿意吃饺子。”
六、(1 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从(…)(二)题巾,任选一题作答,不得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 8分)
狼来了
凌鼎年
    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狼,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习惯了,狼山之名也就写进了《娄城志》里。
    名不副实的是,这叫狼山的山,早就没有狼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过多次搜山打狼,后来不要说狼,连猪獾、狗獾、果子狸、刺猬等野生动物也极少能见到。
    狼山上没有庙宇,没有民居,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人住,有的只是老树、灌木、荆棘、杂草,经济价值不大,一直没有开发。
    文革时,有一位老干部,与一位老知识分子先后吊死在狼山的歪脖子树上,等发现时,已腐烂,生了蛆,不但臭不可闻,而且面目狰狞,这以后,老百姓就不大敢随便上山了,父母更是不让孩子上山。不久,就流传起狼山有鬼出现的传闻,还传得有鼻子有眼。这一来,就更没有人敢轻易上山了。
    去年中秋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狼山上传来了“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救命啊”的呼声,凄厉而恐惧,但呼救者喊破嗓子,并不见有人上山去救。
    第二天,山下七丫村的村民议论:这山哪有狼啊,几十年都没有狼迹了。假的,百分之百假的,肯定是谁吃饱了撑的,寻开心找乐子忽悠大家,谁上山谁傻子。
    是啊,不救没有人怪;你上山去救了,去打了狼,万一狼没有见着,见着个受伤的,半死不活的,赖上了你,那不是大麻烦吗。再说了,狼如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算有,谁敢打?你打了,打死了,打伤了,有关部门要你罚款,你罚不罚?别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对对对,村民都这么认为。
    第二天,胆大的山旺说:“走,上山上去看看,大白天去,我们几个人结伙去,还怕撞着鬼吗?”
    山旺等几个在半山腰发现了一条死狼,看样子死了一段时间了,已有点腐烂。
    难道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山旺看了半天说:像狼,也像狗,可能是狼。也可能是狗。
    其他几个反反复复看了,有说是狼,有说是狗,大家吃不准究竟是狼是狗。
    关于狼山到底有没有狼,成了疑问。
    但不知怎么回事,没几天狼山有狼的说法越传越远。
    古庙镇镇政府决定组织人上山考察,看看到底有没有狼。
    娄城电视台决定跟踪拍摄。
    村民甲说:懂了吧,这是策划的,肯定早有人策划。
    村民乙说:看来镇政府准备开发狼山了,要不如此兴师动众干吗?
    多位村民说:幸好那晚上没有上当受骗。
    就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听到狼山上有人喊:“狼来了!狼来了!!……”
    这一次,连山旺也彻底不相信了,他对老婆说:“我们管我们,别理他,肯定是为明天考察造舆论,假到底了。”
    第二天,镇政府组织的考察队出发时,镇宣传委员带队,镇党委书记来送行,场面还不小,可惜只有看热闹的,并没有哪个踉着上山。七丫村的山旺等村民对电视台的不无调侃地说:“卖力点,好好拍几个狼咬人的画面,也让我们开开眼界……”
    考察的结果说是发现了狼粪、狼毛、狼窝,这都有镜头的,最最出人意外地是拍到了昨晚被狼咬伤的一位中年人,腿上被咬了一口,据他自己讲:后来爬到树上才逃过一劫。电视画面是真真切切的,那中年人腿上的伤口也确确实实留着血,有牙齿印,很痛苦的面部表情给电视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这中年人村民都没有见过,电视台介绍说他叫赵宇纶,省里的地质工程师。村民们弄不懂的是他晚上跑到狼山干什么?难道勘察到了什么宝贝?村民们奇怪,关于这些,电视台语焉不详,会不会是出于保密?
    至于狼山到底是真有狼,还是需要狼,村民们两派意见,山旺与村民甲、村民乙等说打死也不信狼山有狼。村书记认为电视台都播了有狼,那一定有狼,不相信镇政府,不相信电视台,难道相信你山旺?你山旺算个球。
    不过,除七丫村部分村民以外.娄城全市上下,包括外地的都为狼山高兴,因为狼山终于又有狼了,名副其实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谁在质疑狼山发现狼的报道。
    很多人都想来狼山一游呢。
19.小说开头详细介绍了狼山的情况÷从全文看,有何作用?(4分)
20.小说两次写“狼来了”的呼救情节,有什么用意?(4分)
21.第二段写狼山“名不副实”,而倒数第二段却变为“名副其实”,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4分)
22.本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做探究。(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22题。(18分)
我的兄弟王小波
王小平
    小波的出生正赶上我父亲遭受贬黜的时候。一场风波;这就是他的名‘字的由来。我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当时他尚在母腹中,无法不直接承受这种悲哀的影响。他生下来就严重缺钙,他后来把钙片当炒豆吃,这与他最终长成一个一米八四的大个不无关系,而且看起来有点傻头傻脑.我母亲常溺爱地叫他傻波子。小时候,我发现他的思想常定格在一个东西上,陷入冥想,中断了对外界的反应,很不像他那个年龄应有的样子,站在其他活泼的祖国花朵之间,似乎是一个异类,因此受到了一些误解。
    后来他上了学,但似乎从来没成过一个好学生,总是怀着不服管教的叛逆之心。有一次老师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站起来,但两眼平视,一声不吭,弄得老师无奈他何。他就这样,不关心课业,所以成绩单根本看不得,因此挨了不少揍。他那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玩,玩得忘情而投入。剩下的就是看书;不管什么纸片捡起来就看,连农作物栽培手册都看得津津有味。
    虽然落了个傻名,功课也不好.但兄弟姐妹都知道他绝不傻。他看书奇快,和我比快时回回占先。据他说;他一小时能看一百多页,而我充其量能看六七十页光景。
    小波自小和我投契;一块捣乱,一块换揍。说来我们俩都不是什么好乌儿,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平日里偷鸡模狗,无恶不作.给我爸妈气得不善。那时』革命的重头戏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对我们来说,那是另一个星球上发生的事情。我们生活在革命的层次之外。倒是花树泥土的气味,自然中的光影转换,景物中隐藏的异种气氛;像谜一样令我们着魔。
    诙谐是小波的另一天性。他喜欢笑谑:经常能敏捷地抓住可笑的东西。饭桌上是他驰骋
谈锋的地方,时常妙语如珠,以马克·吐温式的幽默,惹得众人喷饭。他对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当时叫《顽童历险记》大为倾倒。他把这本书翻了又翻,直到它成为一堆碎片。在我看来,他就是那个顽童。
    当时的北京郊区,有不少白杨夹道的大路。春日的早晨,我和小波在笔直的大道上驾车东行。驾的当然是自行车。当时我们在有节奏的锵锵声中骑车东进,眼前大道如弦,两边的旷野向远方伸延,真是大块烟景,不禁心旌荡漾。我想起古人的诗句,就大声念起来:“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五陵贵公子,双双呜玉珂。”小波在旁边纵情大笑。比起诗中的境界,我们眼前的景致差不了什么,只是身穿补丁衣服,骑着破车,与五陵贵公子有一定差距,但这点可以用想象来补足。我们想象自己鲜衣怒马,玉面绮貌,在长安大道上行进。随着马背的颠簸,玉珂轻叩,发出有节奏的清音,若合符节。而脚蹬子有规律的撞击,把我们的想象与现实弥合得天衣无缝。
    脚下的路好像永远走不到头,我们也愿意永远这样走下去,好像可以一直走到天国。那是一个令人沉溺的境界。我们在不息的穿越空间中陷入梦境,一切都没入薄暮之中,空气也变得粘稠而滞重……当从梦境中醒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不传之秘,那就是天国和人间、王子与贫儿、古代和现代的间距其实其薄如纸,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在两重世界间自由穿行。这种意思,好像成为小波的一个思维习惯。在他的历史小说里,他把现实和历史自由铰接,用二者之间的反差和气氛变换制造出一种特殊韵味,传达出他内心的感觉。
    那时的小波,因为年纪尚幼,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但却在积累着美的印象,孵育着自己的趣味,或者说,一颗趣味的内丹。
    在我看来,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他们行住坐卧,都如蚌含珠,默默孵育着这颗内丹,像练气士一样呼吸沉降,萃取天地间的精气,使这颗内丹在感觉的滋养中成长。当内丹大成时,它会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与外界发生感应,此时艺术家趣味大成,进入一种高超的境界,谈笑咳唾,皆成珠玉。这种内丹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纯美境界的把握,一种至高的品位。人们喜欢小波的作品,实际上是喜欢他的品位。
(摘自《我的兄弟王小波》,有删改)
19.在作者眼中.王小波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20.这篇传记在材料的选取使用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21.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4分)
22.文章结尾处说,“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理解。(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马路墙角的一隅,传出了二胡声。一个搪瓷缸,已碰掉好多瓷,里面盛满了纸币和硬币。二胡的主人是一位盲人。头发并不蓬乱,衣服虽旧,倒也干净整齐。他没有拉《二泉映月》等悲情的曲子,《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纤夫的爱》等欢快的旋律不断响起。“一个瞎子.竞能拉得这么好。”不知谁小声冒出一句。“眼瞎了,心不能瞎呀。”他淡然地回答。
    ②火车站一角,几位四肢健全者,蓬头垢面,匍匐在地、作揖叩首。有个青年妇女带着孩子,面前的地上用粉笔写了一行字:“孩子饿了,给十元吃饭吧。”还有一位身上挂着一张白纸,上写“父亲病危住院,无手术费,请好心人帮忙”的字样。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白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⑤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温州市201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江苏省江阴市2013年九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color=]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 A或者B(A.“识”读zhì,《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也读shí   C.“拓”读tà  D.“横”读hèng)  2.C(A.驶→使  B.祯→帧  D.重→崇)   3.A(B.括号中的内容不是地址;另外,“邮购者”后面用逗号好一些   C.句中的顿号改为逗号   D.“清明上河图”应该用书名号)    4.C(不厌其烦:不嫌麻烦。本句应用“不胜其烦”。)  5.A(B.成分残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前缺少必要主语“报告”  C.项搭配不当,“完善”与“发展”不搭配,应改为“促进”  D.不合逻辑,“渔民生产、海上搜救和各种海上活动”种属概念并列不当,“和”当改为“等”)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6.C(“孔子是无力又无奈的”,理解错误)    7.D(“目的”,绝对化)    8.A(B.后半句表述不对,于文无据   C.张冠李戴   D.误解了原文的关系,把原文的并列关系理解成了递进关系)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9.D (到)   10.A(A.以,因为,介词   B.给、替,介词;谋划、制定,动词   C.那些,代词;其中,代词   D.连词,顺承关系;连词,修饰关系     11.A(①是他的孝顺    ③遵礼法   ④皇帝所为)   12.C(“官复原职”于文无据)


[color=]参考译文: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为人厚重方正,举动遵循礼法。其父刘岳,任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清泰年间,任左拾遗。因母亲年老请求归家养老,改任监察御史。
后晋初年,入朝任主客员外郎。后晋少帝兼任开封府尹时,上奏推荐他为巡官,任命他掌管文翰。少帝即皇帝位后,授任他为刑部郎中,赐金紫朝衣。
当初,刘岳在后唐任职,曾经官居内署,到这时温叟又任此职,当时人都认为刘家很荣耀。温叟受命后,回家为母亲祝寿,在堂下站着等候。不久听见音乐声,两个青衣人举箱走出庭堂,向温叟献上紫袍、缣衣,他的母亲让人卷开帘帷见温叟说:“这是你父亲在宫中时内库赏赐的。”温叟跪拜接受时流出了眼泪,退到开影堂列祭,用文章告祭。
后周初年,升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录取进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诬陷他们,皇帝发怒,废除了其中十二人,把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来几年,那些被罢免的人又相继考中。
建隆元年,任御史中丞。遭母丧,退居西洛,不久恢复本官。
一天晚上回家从宫前走过,太祖正与中黄门数人偶然登明德门西楼,温叟的前导人员偷偷地知道了,告诉了他。温叟下令像平常过皇宫那样传呼。第二天请求朝见时,温叟说:“人主在不该登楼时登楼,则近臣都希望得到恩赐和宽恕,京城众军也希望得到赏赐。我之所以呵道而过,是想向人暗示你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太祖认为他做的对。
御史府旧例,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就以罚款补充。温叟厌恶罚款之名而不取用。开宝四年染病,太祖知道他贫穷,到他家里赏赐器币,几个月后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温叟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即使是大热天不戴帽穿衣不敢相见。五代以来,说到遵从礼法的只有温叟。
    太宗在任晋王时,听说他清廉贫苦,派人送给他钱五百千,温叟接受下来,存放在厅西舍房中,并让府吏封缄后复加印记再走。第二年重午节,又派人送去角黍、执扇,所派的人正好是去年送钱的人,看见西舍封记还在,回来后告诉太宗。太宗说:“我的钱尚且不用,何况其他人的钱呢?过去他接受了,是不想拒绝我;现在一年了都不打开,他的坚持节操更加明显啊。”命里官人用车载回官邸。这年秋天,太宗在后苑侍奉太祖用宴,在谈论当世有名的清节之士时,详细讲述了刘温叟以前的事情,太祖再三叹赏。
四、(24分)
13.(1)当初,刘岳在后唐任职,曾经官居内署,到这时温叟又任此职,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刘家的荣耀。   注意“仕”“居”“荣”三个词。   (2)圣上不按时间登上城楼,那么身边的人都希望得到恩赐和宽恕,京城众军也希望得到赏赐。   注:三个分句,一个1分;意思对即可  (3)过去他接受了钱财,是不想拒绝我;现在一年没有打开,他苦守节操的精神更加显现。  注:四个分句,一个1分;意思对即可。  14.(1)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对比,突出了眼前情境的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愁情。(“对比”1分,对比的内容1分,突出“荒凉”1分,“昔盛今衰”1分)    (2)①紧承上文的游踪和感慨,衔接自然。   ②一个“空”字,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从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或物是人非)的感慨。  ③使人展开联想和想象,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注:一点2分;考生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4分    15.(1)无边落木萧萧下   恐美人之迟暮    (2)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霁何虹   (3)只是当时已惘然   冰泉冷涩弦凝绝   (4)猿猱欲度愁攀援(缘)   虽一毫而莫取     注:此小题多写、少写、错写均不得分。
五、(12分)
16.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感染病毒后出现发热、咳嗽、少痰、肌肉酸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的新亚型流感病毒。   注:每个要点1分,句式1分;共4分    17.为期三天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4月6日拉开帷幕。本届年会从议题设置到活动安排,处处体现了“立足亚洲、放眼全球”的特色。这充分展现出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在与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促进亚洲共同发展、求解世界发展难题等方面的担当。  注:一句1分,符合逻辑顺序1分    18. 提示:描写出儿子听了老父亲话语后的心理、神情、话语、动作等,内容合乎情理,2分;修辞手法运用恰当,2分。
六、(18分)
(一)19.①开头介绍“狼山”的名称来历与现状,为后面的故事发生提供了背景环境;②“狼山”无狼,从而为下文“狼来了”的情节出现设置了悬念;③“狼山”一直没有开发,与后文镇政府大造舆论形成反差,能引起读者对主题的深入思考;④狼山有鬼的传闻的形成与“狼来了”的舆论造假成真前后呼应,使读者对小说直面人性的主题体会得更深刻。(四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任意答出其中两个可得满分)    20. ①第一次写引出了山旺等村民的求证等故事情节,并设置了新的悬念;(1分)第二次写则引出了镇政府上山考察并最终论证为真的情节与结局。(1分)  ②两次写“狼来了”的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1分)设计独具匠心,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也使读者从情节发展过程中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1分)   21. ①第二段说“名不副实”是说名为狼山却没有狼的真实情况,结尾处说“名副其实”则是说狼山“有狼”的舆论造假;(2分)  ②这样的措辞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丑陋社会现实的讽刺与批判,发人深省。(2分)    22. ①舆论造假的背后是各种社会利益的驱使,社会的良性发展必须呼吁;②谎言被一步步镀造成真相,暴露了人性里猎奇与围观的病态娱乐心理;③“狼来了”的故事是真相与虚假交织的故事,实际上是人性里的真诚朴实与贪婪欺骗的博弈。④“狼来了”象征着人性里的各种恶的到来并肆虐,它使人们的道德底线丧失,最终集体失语。    注:四条答案任意答出一条,并言之成理,即可给满分6分;要点2分,结合文本分析4分。
(二)19. ①耽于冥想,被误解的异类(答“不服管教”“叛逆”也可);②玩得投入,看书奇快;③天性诙谐幽默;④想象奇特,喜欢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由穿行;⑤养成了独特的艺术趣味,作品有至高的品位。    注:每个要点1分,任意答出4个要点即可得满分4分。    20. ①真实性(生活化),注意捕捉人物在生活里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本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2分)   ②典型性,选取能表现人物的艺术趣味的养成的典型事例来写,多角度的展现了人物风貌。(2分)    21. ①口语化,通俗易懂而又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同时传达出浓浓的兄弟情义;(2分)  ②幽默,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在轻松诙谐的语言中写出了王小波独特的精神气质。(2分)   ③文字典雅。有底蕴,不浅俗,如对“两重世界间自由穿行”的表达与认识,关于“内丹”的描述和见解,都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2分)     注:指明特点各占1分,举例各占1分;答出两个特点即可给满分4分     22. ①内丹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一种美感体验,是一种独特的不流于俗的趣味;(2分)  ②内丹养成之后,会成为艺术家认识外部世界的奇异方式,使艺术家进入高超的艺术境界;(2分)  ③内丹实际上就是艺术家的至高的品位,彰显着他们对纯美境界的把握能力。(2分)
七、(60分)
23.参考2012年高考评分标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温州市201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江苏省江阴市2013年九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 09: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