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9|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广东省2013届高三语文第二次六校联考试卷--深圳实验学校命题网页版_高三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15 21: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广东2013届高三第二次六校联考

[color=]语文试题

命题:深圳实验学校
六校分别为:广州二中、中山纪中、东莞中学、珠海一中、深圳实验、惠州一中
本试卷共12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答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题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溃败/反馈            狙击/沮丧                   模样/模块
B.攻讦/谒见            毗邻/先妣                   殷红/殷切
C.洋溢/谥号            船舷/弦歌                   果脯/胸脯
D.凯旋/觊觎           淬火/憔悴                   埋怨/埋伏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012年,“限娱令”与“限广令”双管齐下,电视业身临“凤凰涅槃”。观众对“限娱令”可谓众说纷纭,但“限广令”却赢得一片叫好声。“限广令”一度成为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炙手可热的话题。“限广令”的推行,观众无不额手称庆,电视业却在暗地里叫苦不迭。按照广电总局的要求,各电视台需清理并撤销2012年电视剧的插播广告,重新组织好节目和广告时段编排等相关事宜。
A.双管齐下        B.众说纷纭         C.炙手可热       D.额手称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2012年“双节”临近,深圳市旅游惠民欢乐月拉开了序幕。44家景区、宾馆和旅行社加入惠民行列,他们将以发放旅游优惠套票、免费开放、降价让利等,让游客享受到实在的优惠。
B.美国《福布斯》杂志日前选出10个最成功的“大学生老板”,他们在上学期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年收入将近10万美元以上,被视为未来的比尔·盖茨或马克·扎克伯格。
C.对符合随班就读条件的自闭症儿童来说,要真正融入学校,还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其中最大的障碍是相关的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造成的。
D.那些借爱国之名,肆意打砸、侵犯公民权利、发泄个人私愤的野蛮行为,不是法治国家能容忍的行为,也不是真正的爱国行为。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除文学翻译原理外,文学翻译理论还包括另外三个分支:文学翻译技巧,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思想史以及文学翻译批评。
②翻译技巧脱离翻译原理的指导,必然走向公式主义和经验主义;不根据正确的理论原则来研究翻译和翻译思想史,也不可能有很多成效。翻译批评显然也必须依据正确的理论原则来进行。
③所以,文学翻译原理是文学翻译理论的中心问题。
④文学翻译原理当然是在概括翻译技巧、翻译和翻译思想史以及翻译批评的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翻译原理的科学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就必然对其他三个分支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⑤文学翻译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翻译的性质和一般规律的科学,文学翻译原理是文学翻译理论的一个分支。
⑥文学翻译理论的四个分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但是,中心环节是文学翻译原理。
A.⑤④①⑥③②                    B.⑤①⑥②④③
C.③①⑥②④⑤                    D.③⑤①⑥②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唐子曰:“大清有天下,仁矣。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妻笑曰:“何以谓之贼也?”曰:“今也有负数匹布或担数斗粟而行于涂者,或杀之而有其布粟,是贼乎,非贼乎?”曰:“是贼矣。”
唐子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而反不谓之贼乎?三代以后,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汉,然高帝屠城阳,屠颍阳,光武帝屠城三百。使我而事高帝,当其屠城阳之时,必痛哭而去之矣;吾不忍为之臣也。”
妻曰:“当大乱之时,岂能不杀一人而定天下?”唐子曰:“定乱岂能不杀乎?古之王者,有不得已而杀者二: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有罪而杀,尧舜之所不能免也;临战而杀,汤武之所不能免也;非是,奚以杀为?若过里而墟其里,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此何为者?大将杀人,非大将杀之,天子实杀之;裨将杀人,非裨将杀之,天子实杀之;卒伍杀人,非卒伍杀之,天子实杀之;官吏杀人,非官吏杀之,天子实杀之。杀人者众手,实天子为之大手。天下既定,非攻非战,百姓死于兵与因兵而死者十五六。暴骨未收,哭声未绝,目眦未干,于是乃服衮冕,乘法驾,坐前殿,受朝贺,高官室,广苑囿,以贵其妻妾,以肥其子孙,彼诚何心而忍享之?若上使我治杀人之狱,我则有以处之矣。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斯足矣;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是何也?天子者,天下之慈母也,人所仰望以乳育者也,乃无故而杀之,其罪岂不重于匹夫?”                                                                           
(节选自清代唐甄《室语》)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担数斗粟而行于涂者   涂:道路       B.若过里而墟其里        墟:废墟
C.裨将杀人,非裨将杀之   裨:副的,偏   D.若上使我治杀人之狱  狱:案件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担数斗粟而行于涂者                 必痛哭而去之矣
B. 而反不谓之贼乎                     当其屠城阳之时
C.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汉                 天子者,天下之慈母也
D. 于是乃服衮冕,乘法驾               乃无故而杀之
7.下列选项中全都能够证明“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的观点的一项是          (    )
①光武帝屠城三百                   ②临战而杀,汤武之所不能免也
③杀人者众手,实天子为之大手        ④高官室,广苑囿
⑤若上使我治杀人之狱              ⑥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
A. ②③④        B. ②③⑥        C. ①④⑤        D. ①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说法正确的一项                 (    )
A. 作者从身边的例子说起,借用杀人而非法占有他人布粟的盗贼一例类比,清晰明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所有的帝王夺取天下,都是非仁义的盗贼行为。
B. 即使是最仁义的汉朝,光武帝曾经屠杀城阳、颍阳,高帝屠城三百,如果让作者侍奉这些君主,因为不忍心,作者一定会痛哭离去。
C. 作者认为尧舜、汤武的杀人行为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而自秦到清朝的帝王为了谋求自己的一己之私,置天下黎民百姓的生死于不顾。
D. 天子是天下仁慈的母亲,是人们仰望而希望得到哺育的人,如果无缘无故杀掉他,那么这个人的罪孽比一般(杀害他人的)人要重。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而反不谓之贼乎?(3分)
(2)非是,奚以杀为?(3分)
(3)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4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叫明月照流黄①!
注解:①流黄:杂色丝绢,这里指黄紫相间的丝织品,泛指帷帐。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2)结合全诗,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 题,多选只按前3 题计分,错一字扣1分。)(6分)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2)            ,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 李密《陈情表》 )
(3)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  ( 王勃《滕王阁序》 )
(4)可怜楼上月徘徊,              。              ,捣衣砧上拂还来。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小题。
叔本华在一篇论及如何写作的文章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像伟人一样思考,像普通人一样说话。”这句话促成了我对于媒体写作的初步理解。长期以来,我们目睹文字被两种倾向支配:一种是学院式写作,他们摒弃语言本身的美感,用一种缺乏弹性与韵味的术语进行科学式描述,这种写作是封闭的,拒绝门外人参与;另一种是完全民间式的写作,或者滥情,或者用粗暴的论断将语言与思想彻底稀释,这种写作很容易挑起我们的激动,但是这种激动是如此廉价与短暂。
叔本华的话为我指出了写作的第三条道路。这种写作方式是开放的、鲜活的,同时又有其核心所在。它既清晰地传达自己意见,又尽量避免这种意见的粗暴与随意性。像伟人一样思考,保证了写作者对事件本身的超然与旁观者的立场;而像普通人一样说话,则拒绝让写作成为少数人的私密游戏。
我承认学院化写作有其存在的充分理由,这种深受题材及背景知识结构限制的写作注定是冷漠与孤僻的,要求其体现“介入”精神不但不合情理,也缺乏可行性。因此,这种写作基本上可以排除在媒体写作之外。在这里,我需要着重评述的是后一种民间式的写作。因为它比“学院化”更深广地介入大众意识,因此对于大众的智力状态与情感所造成的危害也极大。
首先,我反对武断、以快感为主导的写作。这样的作者常会高举争取自由、民主、人权这样的伟大旗帜,把乔治.奥威尔、索尔仁尼琴等视为同道。他们攻击的是那些早已竖立在那里、人人皆知的标靶,不厌其烦地用各种例证准确无误地击中靶心,然后为整个行动贴上“常识性写作”的美丽标签。
当我们仔细分析他们所攻击的对象,比如“专制”,我们会发现隐藏在这个正确词语背后的,是作者对于世界的简单与粗暴的理解。就像奥威尔在《1984》中描述的那种情形,极权制度所做的一切努力,在于缩减词汇,减少人的智力活动,用单调的宣传口号取代一切。而当我们仔细观察奥威尔及其忠诚的追随者时,我们一样会看到,出于急于争取受众的心态,他们采取了和批判对象同样的方式。他们的写作充斥着清晰却单调、简明却重复、刺激却粗暴的词汇,这样的载体已经决定了思想的平面与肤浅。写作在他们手中变成了另一种宣传。我们反对“专制”、“极权”、“宣传”的原因,是我们渴望更丰富的思想方式与生活方式,而非为了反对而反对。
与这种宣道式写作往往并肩战斗、相辅相成的是滥情式写作。这种写作者常常让自己与读者陷入一种感动的状态,希望感受所谓的“灵魂的荡涤”。他们习惯列举一些惨痛的场景,希望读者因此而感受到写作者悲悯的情怀。但是,他们或许忘记了这一点,真正的悲悯常常是带着笑容出现的。当写作不能够超越苦难本身,而仅仅成为一种苦难的状态与细节呈现,这种所谓的感动,不可能有更多的价值。面对不幸而产生感动是一种自然情感,但是当你把这种个人化的感动无限制地夸大,甚至固定成一种抒情式的写作模式,这种感动的目的无法不令人怀疑。这种抒情,可能正危险地滑向滥情。
除了苦难式的滥情,我们最常遭遇的还有小资产阶式的滥情。这些因生活过于安逸而渴望感动的家伙们,人为地制造了那么多符号。当他们遭遇到这些符号时,他们强行让自己陷入某种渴望让外人看到的情绪当中,就像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人头攒动的演唱会。这种抒情和前者一样,因为过于强烈的表演性而可悲地贬值。
这里,我必须再次强调第三条道路的重要性,并将这条道路的开辟寄望于中国日渐成熟的媒体。当中国最终出现了《大西洋月刊》、《纽约书评》、《纽约客》这样的媒体时,我会觉得此时的中国人的写作才最终具有明确的意义与希望。
(节选自许知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有改动)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    )(    )(5分)
A.叔本华提出了像伟人一样思考,像普通人一样说话这种开放的、鲜活的写作的第三条道路。
B.学院化写作深受题材及背景知识结构限制,基本上可以排除在写作之外。
C.作者认为奥威尔及其忠诚的追随者采取了和批判对象同样的方式,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D.完全民间式的写作会对于大众的智力状态与情感所造成的危害极大是因为它比“学院化”写作更深广地介入大众意识。
E.作者期待的写作的第三条道路在中国的开辟是以出现类似《纽约客》这样的成熟媒体为努力方向的。
13.根据文意,推断下列合乎“写作的第三条道路”的一项(      )(3分)
A.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的《宇宙简史》
B.文革时期的革命“样板戏”
C.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
D.全英国销量最高的娱乐报纸《太阳报》
14.作者推崇的“写作的第三条道路”的内涵是什么?(4分)
15.“完全民间式写作”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各自有怎样的危害?(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树  木
  [德] 赫尔曼·黑塞
树木对我来说,曾经一直是言词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当它们结成部落和家庭,形成森林和树丛而生活时,我尊敬它们。①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世界在它们的树梢上喧嚣,它们的根深扎在无垠之中;唯独它们不会在其中消失,而是以它们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实现它们自己的、寓于它们之中的法则,充实它们自己的形象,并表现自己。
再没有比一棵美的、粗大的树更神圣、更堪称楷模的了。当一棵树被锯倒并把它的赤裸裸的致死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下时,你就可以在它的墓碑上、在它的树桩的浅色圆截面上读到它的完整的历史。在年轮和各种畸形上,忠实地纪录了所有的争斗,所有的苦痛,所有的疾病,所有的幸福与繁荣,瘦削的年头,茂盛的岁月,经受过的打击,被挺过去的风暴。每一个农家少年都知道,最坚硬、最贵重的木材年轮最密,在高山上,在不断遭遇险情的条件下,会生长出最坚不可摧、最粗壮有力、最堪称楷模的树干。
树木是圣物。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获悉真理。②它们不宣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
一棵树说:在我身上隐藏着一个核心,一个火花,一个念头,我是来自永恒生命的生命。永恒的母亲只生我一次,这是一次性的尝试,我的形态和我的肌肤上的脉络是一次性的,我的树梢上叶子的最微小的动静,我的树干上最微小的疤痕,都是一次性的。我的职责是,赋予永恒以显著的一次性的形态,并从这形态中显示永恒。
一棵树说:我的力量是信任。我对我的父亲们一无所知,我对每年从我身上产生的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也一无所知。我一生就为这传种的秘密,我再无别的操心事。我相信上帝在我心中。我相信我的使命是神圣的。出于这种信任我活着。
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再能好生忍受这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同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生活不容易,生活是艰苦的。这是孩子的想法。让你心中的上帝说话,它们就会缄默。你害怕,因为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家乡不是在这里或者那里。家乡在你心中,或者说,无处是家乡。
当我倾听在晚风中沙沙作响的树木时,对流浪的眷念撕着我的心。你如果静静地、久久地倾听,对流浪的眷念也会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义,它不是从表面上看去那样,是一种要逃离痛苦的愿望。它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譬喻的思念。它领你回家。每条道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步都是诞生,每一步都是死亡,每一座坟墓都是母亲。
当我们对自己具有这种孩子式的想法感到恐惧时,晚间的树就这样沙沙作响。树木有长久的想法,呼吸深长的、宁静的想法,正如它们有着比我们更长的生命。只要我们不去听它们的说话,它们就比我们更有智慧。但是,如果我们一旦学会倾听树木讲话,那么,恰恰是我们的想法的短促、敏捷和孩子似的匆忙,赢得了无可比拟的欢欣。谁学会了倾听树木讲话,谁就不再想成为一棵树。除了他自身以外,他别无所求。他自身就是家乡,就是幸福。
选自《黑塞文集》
16.请指出第一段划线部分①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17.第三段②提到树木“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请根据文意回答,“生命的原始法则”包括哪些?(5分)
18.作为经历过长期流浪生涯的作家,黑塞在文中表达了他对“流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内涵。(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阅读提示:“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胡适,马相伯,陈寅恪,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他还有很多先生想拍,要拍。他说:“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
下面是他就此话题接受《新周刊》记者的访谈。(有删节)
邓康延眼里的民国“先生们”
《新周刊》:在你看来,“先生风范”指的是什么?
邓康延:这些先生,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   人。他不是为了表率才去做表率,而是经过晚清民初历练之后,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学养和科学文明,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
《新周刊》:“先生”这个词背后,代表着怎样一种教育理念?
邓康延:梅贻琦先生说过,他就是一个王帽,看着风光喧闹,主唱的还是那些教授。为什么西南联大那么艰难仍能人才辈出?就是因为有先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先生。不论是梅贻琦还是胡适、张伯苓,面对违背了教育规律的事,跟蒋介石都能争执。他们不论治学还是做人,都能倾情投入,又不为名利缰索。反观现在的教育,前30年被政治挂帅,后30年被金钱俘虏,独立精神,屡遭冲击……
我觉得那一辈人心无旁骛,天高云淡,既有中华“仁义礼智信”的学养,又有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的熏陶,做到了足跨东西。他们也焦虑,但为创新途,即便被骂,也能忍辱负重。
每当暗夜读先生,总有一种崇敬悲凉感——后人可能再也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在先生身上,博爱悲悯、人性理性,像镜子一样比照着世间的丑恶。万事先做人,高人万世仰。
《新周刊》:陈丹青曾说“这类动物已经绝种了”,你如何看?
邓康延: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时曾说过:要有话说,方才说话。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引申出来就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生和人生榜样,只不过取舍的标准不同了,看问题的角度和社会环境不同了,装备和资源都不同了。
毫无疑问,这些民国先生是千年来可以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相媲美的,也是离我
们最近的一个时代,它被战争和意识形态淹没了。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尽可能地复原。但我们也明白,城墙扒了,再怎么复原,再怎么烧砖,也是现在的砖,再无当年的质地。民国,是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可有人怀有理想。不仅仅是先生,普通的民众也“敬字惜纸”,对文化有一种崇敬感。
《新周刊》: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也有很多很出名的“学生们”,能谈谈“学生们”吗?
邓康延:好的学生,他当然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是和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
那个时期的先生和学生,经历了清朝帝制一朝毁灭。民国初生,百废待兴,生机勃发。好的先生和学生,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在文理上作出奉献。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又是许多学生的先生。师承有爱,自然历久弥新。
1966年,革委会通知要抬陈寅恪去批斗,家属很怕已骨折卧床的先生抬出去就很难活着回来。后来没来人揪斗,事后知道,陈寅恪的早年清华弟子、当时中大历史系的教授刘节代先生去了。造反派殴打刘节问他有何感受,刘节说:“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
《新周刊》:你如何评价你们这些深受“先生”精神影响的人,包括和你一起做片子的这些人?
邓康延:高小龙拍胡适,百多小时素材实在不忍割爱,就有了120分钟的长版;马莉拍张伯苓也是拍出个80多分钟的长版;钱喻带的团队穿行大半个中国先调研再实拍,有受访者看是个民间小公司,不大想受访,一位老先生劝他说,他们是少有的拍摄前先调研沟通的团队。钱喻后来感慨道,原来只觉得我们的片名好,越深拍越被先生感动,好像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最后一集“陈寅恪”因故耽搁,找到王韧导演救急,他一边忙着照料病重的朱维铮先生,一边帮我们赶片。而恰好朱先生也在我们拍马相伯先生时带病接受采访,他也是替他的马先生讲述。此外,为更立体地表现先生,导演找出各种新的线索,让学生讨论,跟拍追随者的活动,日记朗读,动漫穿插……我们拍先生,其实也是我们在上课。忧伤的是,我们能看到他们,他们看不到我们。
19.请指出文中划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20.根据邓康延的观点,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好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他们与好的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5分)
21.根据全文内容,从治学与做人两个方面概括“先生”的风范与精神,并简要分析其对我们今天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阅读下面一组关于“客家语”的句子,回答问题。(6分)
①客家语,又称为土广东话。
②客家语是一种属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的声调语言。
③客家语主要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地区,并被广泛使用于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区。
④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语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在国内,客家语则被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⑤客家语是发源于福建西部的一种方言。
⑥客家语现时情况不乐观。在中国大陆,由于各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增加,人们广泛使用普通话,传统客家地区也一般不使用客家语授课,年轻一代自小接受普通话教育。
请从上述六个句子中选出四个句子作为信息点,以下定义的形式给“客家语”下一个定义。(6分)
                                                                        
                                                                        
23.下面是一副欢度国庆的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6分)
上联:百花争艳,欣望江山千里秀;
下联: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著名跨栏运动员刘翔一开始练习的项目是跳高,后来他听从著名跨栏教练孙海平的建议,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而改练跨栏;四大网球赛之一的法国网球公开赛2011年冠军得主李娜一开始练习的项目是羽毛球,后来她认为中国羽毛球优秀选手太多,很难有比赛的机会而改练网球;2012年伦敦奥运会20公里竞走冠军得主陈定15岁时已经被云南省队淘汰,后被教练孙荔安看中其高原练就的体能优势,远离家乡到深圳田径队,终获成功……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认识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 05: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