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or=]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选择题(18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坍圮 ( pǐ ) 狙击 (jū ) 摽掠( piāo ) 虔诚( qiān )
B.亘古 ( gèng) 熨帖 (yù ) 隽秀( juàn ) 妃嫔( pín )
C.呕哑(yā ) 蓓蕾(léi) 逦迤(yǐ) 离间(jiàn)
D.纶巾(guān) 昊天(hào) 翘首(qiáo) 慰藉(jiè)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沧桑 震撼 坐落 缘分
B.弥漫 管制 桅竿 肆虐
C.纷纭 襁褓 窒闷 锱珠
D.祈求 苔藓 暴燥 厄运
3.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的、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足,用他冰冷的手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B.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惟妙惟肖,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
C.——“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亏一篑,并没有让自己的话成为现实。
D.我们少年时代,读书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快乐程度。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都得不到复原。
B.叙述角度不同,表达效果就会不同。能否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对增强表达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C.我现在才想起,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怎样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
D.对我来说,四季的盛景是一场极其动人而且演不完的戏剧,它的情节从我的指尖一幕幕滑过。
5.下列句中加词语的意义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可谓智力孤危
C.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奉之弥繁,侵之弥急 燕赵之收藏
B.不赂者以赂者丧 作师说以贻之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赵尝五战于秦 多于在庾之粟粒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
写手好字,让失落的书法走进课堂
黄 尘
⑴广东省教育厅日前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全省中小学今秋起开设书法必修课,每周一节,并纳入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书法的式微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书法进课堂”的呼吁也不是一两天了,这下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⑵据说,以前读私塾,学生手握毛笔写字时,老师会悄悄地站在旁边,冷不丁地去抽学生的毛笔,以此检验学生是不是铆足了劲写字。要是谁的毛笔被抽了出来,轻则被训斥一顿,重则戒尺伺候。
⑶现在的学生们再也不用面对这种严苛的教育方式了,但是,由此而起的书法衰落,则使书法由一项大众艺术、一项基本功、一项必修课,失落为如今日渐式微的纯粹小众艺术。学生们避免了戒尺之苦,却丢了文化之魂。南昌市某少儿书画培训中心的一位老师说,曾有小孩第一次走进培训中心,指着墨汁叫道:“老师,这里怎么这么多酱油啊!”
⑷与我们的生生丢弃相比,日本、韩国等邻国却比我们更重视书法教育。日本中小学校都开设有书法课,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书法,到初中毕业,6年时间足以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知识和技法。但是在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身上书法黯然失色,很多学生甚至字体歪歪扭扭,毫无书法美感。随着电脑的普及,书写继丧失了书法的艺术性之后,连传播信息的功能也在退化。现在写“天书”的不仅仅是医生,“天书”队伍越来越壮大了。
⑸此前学校之所以对书法教育视而不见,很大程度上跟功利化教育有关。如今,家长、学生、老师、学校关心的是成绩、升学率!重视的是分数、排名。既然中考和高考都不考书法,那学它干吗?畸形的教育形势和功利的求学思维之下,书法也就成了个别“票友”的私人爱好了。
⑹其实,即便是在功利化的考试思维下,书法也大有裨益。很多高考阅卷老师都透露,字写得好,卷面清晰干净,老师的第一印象好,分数自然有所倾斜;而如果在纸上涂鸦,卷子一片狼藉,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坚持书法学习,硬笔书法也肯定会相应提高,成绩不也就有保证了吗?
⑺再者,俗话说“字如其人”,如果自己写一手烂字,有何颜面示人?如果别人能写一笔潇洒的字体,你难道不会对他另眼相看?
⑻书法的失落,还跟一股逢传统必反的潮流脱不了干系:仿佛传统的就是糟粕,现代的才是精华,传统与现代是永恒对立的。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与“现代”水火不容。比如,“现代”的西装取代了“传统”的旗袍,但唐装、旗袍不也日益走俏,风光依旧吗?摩天大楼够“现代”了吧,但每逢假期,大家还不是一股脑地往名胜古迹跑,以一睹那些“传统”建筑的真容为快吗?
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的未必就不“现代”,“现代”的也不一定就得反“传统”。就拿书法来说,其研习过程对情操的陶冶,对良好品性的塑造,对文化修养的养成,无论古今,成效依然。
⑽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如果我生在中国,我将不是画家,而是书法家。人家一代绘画宗师尚有改行研习书法之念,犹如一张白纸的中小学生们,何必要拒而远之呢?也正因如此,广东率先让书法走进课堂的做法才值得期许。
7.在作者看来,我国书法失落的原因有哪些?(3分)
8.文章写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的未必就不‘现代’,‘现代’的也不一定就得反‘传统’。”请谈谈你对作者这句话的理解。(3分)
9.“让失落的书法走进课堂”,你认为又必要吗?请简述你的看法。(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 市:购买
B.违制之坐 坐:判罚
C.尾属于城 属:隶属
D.以虞水之再至 虞:防备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3分)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 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 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color=]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4分)
四、(25分)
13.把下面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3分)
(2)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3分)
(3)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3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寄鉴上人
【唐】 左偃
一从携手阻戈鋋①,屈指如今已十年。长记二林同宿夜,竹斋听雨共忘眠。
注释:①指战争。
冬夜听雨戏作
【宋】陆游
绕檐点滴如琴筑,支枕幽斋听始奇。忆在锦城歌吹海,七年夜雨不曾知。
(1)这两首诗分别“记”“忆”了诗人什么样的生活情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所写的“听雨”,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名言名句默写。(8分)
(1)人间如梦, 。(苏轼《念妈娇·赤壁怀古》)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风流总被,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苏洵《六国论》)
(5)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6)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共20分)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史铁生
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一夜一夜地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理解,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
我正在轻轻地走,灵魂正在离开这个残损不堪的躯壳,一步步告别这个世界。这样的时候,不知别人会怎么想,我则尤其想起自己轻轻地来的神秘。
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一天一宿罕见的大雪,路都埋了,奶奶抱着为我准备的铺盖趟着雪走到医院,走到产房的窗檐下,站了半宿,天快亮时才听见我轻轻地来了。母亲稍后才看见我来了。奶奶说,母亲为生了那么个丑东西伤心了好久,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这件事母亲后来闭口不谈,只说我来的时候“一层黑皮包着骨头”,她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流露出欣慰,看我惭惭长得像回事了。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
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西番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彧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飘渺不知所在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那声音清朗,欢快,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寻找他,去看望他,甚彧去投奔他。
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安静的小街,细长、规整,两三个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知连接着什么,唯有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
梦是什么?回忆,是怎么回事?
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数足够大的望远镜,有一个观察点,料必那些情景便依然如故,天空中美妙的声音,便一如既往。要是那望远镜停下来,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我的一生就会依次重现,五十年的历史便将从头上演。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时间限制着我们,习惯限制着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限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诅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
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甚至盼望站在死中,去看生。
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
风,四处游走,串联起夜的消息,从沉睡的窗口到沉睡的窗口,去探望被白昼忽略了的心情。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
16、作者轻轻地来的“神秘”在第四段中有哪些体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第六段文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为什么说“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9、文章题为“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结合全文,谈谈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轻轻”二字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运用题。(9分)
20、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做题。(5分)
国际数学大师、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近日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国内疯狂的奥数热。他说,很多小孩子拚了命为念奥数,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家长的要求甚至是强迫,其他学科就不去学了,一心对付比赛,中国名校就抢着要这批拿了金牌的保送生。他举了个例子,他曾带一个年轻的博士后,此人少负天才美誉,12岁进大学,20岁博士毕业,后来成为他的博士后,第一年做得不错,第二年就进了精神病院。
请分析上面材料反映的情况,针对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用概括性的语言拟两条建设性的意见。(每条不超过30字)
21、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内容。(答案不超过50字)(5分)
目前,周末主动要求补习英语的中学生高达20%,而要求补习语文的中学生不到2%;其他各种各样的英语培训班更是到火暴的程度。兰州某高校中文系的老师称,学生们为了应付英语考级,75%以上的精力都花在了英语上,在《现代汉语》课上背英语单词的不乏其人。
上海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提到,上海今年的高考作文中,虽然有很多学生写出了符合时代特征的优秀文章,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几乎鲜有不存在错别字的。北京理工大学语文教师张老师曾要求班上的学生每人写一篇千字文章,并且不得出现错别字或语句不通顺的情况。结果,95%的学生没有完成。而总体情况更是令人担忧:大学生写论文普遍逻辑不通、错字百出、成语混用,综合类的大学文史类学生的汉语摸底测试合格率不到一半。上个月,在上海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留学生击败中国学生,夺得第一。
于漪指出,一个人如果不将母语学好,是无法将其他语言学好的,因为语言背后承载的是不同国家的文化;或许英语、数学靠加班加点地补课,在短时期内可以取得直观的分数进步,但语文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争功近利的心态对于母语学习有害无益。
七、作文(70分)
22、以“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要有真情实感。③描写要细腻。
[color=]宿豫中学奥赛部高一语文上学期考前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1、D(A 虔qián B亘gèn 隽jùn C蕾lěi )
2、A(B竿—杆 C 珠—铢D燥—躁)
3、C(功亏一篑——功败垂成)
4、D(A语意重复 去掉“左右” B“二面”对“一面” C语序不当 把“怎样”放“一个”后面)
5、C 6、C
7.(3分)(每点1分)
①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丧失了书法的艺术性,且传播信息的功能退化;
②跟功利化教育有关;
③跟一股逢传统必反的潮流脱不了干系。
8.(3分)(每点1分)
①“现代”是在“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离不开 “传统”;
②“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水火不容的关系。
9.(3分)
认为有必要:①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②有助于修身养性(或:有利于陶
冶情操、塑造良好品性、提升文化修养) ③有利于提高考试得分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如认为无必要,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10.答案:C.(属:连接)
11.答案:D (①是皇帝买灯的原因 ④是卒长的行动⑥是被贬后的生活)
12.答案:A(朝廷压低价格买灯办灯会,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劳民伤财。苏轼委婉的说老百姓不能明白皇帝为了让太后高兴而办灯会的孝心)
13.古文翻译(9分)
(1)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丢弃得到处都是。
(2)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3)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14.诗歌鉴赏(8分)
(1)左诗“记”了早年与朋友竹斋同宿听雨忘眠的情景;陆诗“忆”当年锦城军旅的豪放生活。(每点1分)
(2)同:都运用了虚写(想象、回忆)手法(2分)。异:左诗纯虚写回忆中听雨的清幽、温馨(2分);陆诗由眼前的雨写起,先实后虚,兼用比喻夸张(2分)。
15.名句名篇默写(8分)
(1)一尊还酹江月
(2)舞榭歌台 雨打风吹去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弊在赂秦
(5)凌万顷之茫然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6.(1)出生时天降罕见大雪;(1)年轻漂亮的母亲,却生了我这个“丑东西”。
17、本段文字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从气味、形态、声音等方面描写了充满活力的院中景物,一方面使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另一方面为后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18、(1)作者渴望冲破“白昼的魔法”,摆脱病躯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
(2)表现了作者参透人生、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
19、描写的景物是轻柔的;回忆的往事是琐碎平淡的;笔法是轻灵的;思绪是飘忽的;对生死是看得很淡的。
20、⑴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应该采用逼迫的方法。
⑵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之具有承受压力、不怕困难的心理。
21、汉语教学遭遇尴尬,致使大学生汉语能力差,有人认为急切近利的心态对母语教学有害无益 。
22、作文
切入分50分, 可参见“江苏省高考作文评分要求”。
[color=]参考译文:
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苏轼上书说:“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而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调任湖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