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原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草原的特点是: ,草原上的景美 更美。
五 品味探究。
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个句子运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把 比作绿毯,另一个是把 比作大花。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里的“渲染”是指: ;勾勒的意思是: ;这句话说明了: 。
4.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1.大 绿 美;人。
*2 丝绸之路
一 按课文内容填空。
1.“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________省________市玉祥门外,这里原是汉代古都________,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终点往西一直到________。
2.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商贸往来,中国将________带向中亚 西亚和欧洲,如养蚕 缫丝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灌溉等;将西域的食品带到中国,如葡萄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芝麻 无花果等,还将犀牛 ________ 良马等动物也带回中国;中国的________ ________ 绘画 雕刻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______________。
二 品味探究。
1.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用“——”画出句子中有关联想的内容。
(2)这句话与课文的“ ” 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答案:二(2)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 文化繁荣的遐想……
3 白杨
一 按课文内容填空。
1.《白杨》一文的作者是( ),课文采用了( )的写法,以白杨树来比喻( )。全文按照( )的思路,歌颂了( )。
2.铁路沿线的一棵棵树好像一把把撑开的( )。
3.爸爸的微笑( ),脸色变得( )。他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 ),长出粗壮的枝干。(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 )那么( )那么( ),不( ),也不( )。”
二 品味探究
1.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爸爸“微笑”是因为 。
(2)课文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 。
答案:1.(1)想到孩子们也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2)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品味探究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 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关键是控制温度。科技人员指挥突击队员,往刚刚凿开的隧道洞壁喷射混凝土。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但是,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 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1)从“确实”这个词我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话主要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的确确不简单;筑路大军找到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是非常困难的。(2)拟人。运用这种写法写出了万年冰山是很难攻克的。(3)写筑路大军历经艰难攻克在冻土里喷射混凝土的难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