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0

光明日报聚焦中国航天: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10-10 10: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VWWk5Zhuegdsqo6W.jpg

9月17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新华社发

【十年答卷】 

最近,中国航天很火。

通过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我们发现了月球上的新矿物“嫦娥石”。借助天问一号和“祝融号”火星车,我们发现火星上真的有水。有了中国空间站,我们的航天员不仅完成了多次出舱活动,还在太空进行“种菜”等科学实验……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事业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一批航天重大工程成就举世瞩目,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航天大国加快向航天强国迈进。

1.自立自强,深空探索走得更远

“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组网,“天和”遨游星辰……浩瀚星空,我们走得越来越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战略方向和关键领域,航天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不断刷新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中国高度。

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次实现“绕、着、巡”目标,成功实现我国深空探测事业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

“羲和号”使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仅一年时间探测成果就创下了5个国际“首次”;

“悟空”“慧眼”等科学卫星,在暗物质粒子探测、黑洞和天文观测等领域取得重大科学发现;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如期完成建设,形成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全球观测能力;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

十年来,中国航天取得的创新成果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创新热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航天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矢志高水平自主创新的决心。

2.载人航天,“太空家园”成为现实

这是一个载入中国航天史册的日子。

2022年6月5日,随着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刘洋、陈冬、蔡旭哲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任务全面转入建造阶段,建成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载人航天是世界上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十年,我国载人航天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太空家园”建设稳步推进——

2013年6月,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搭乘神舟十号飞船进入太空,先后完成了1次自动、1次手控交会对接,开展了太空授课,圆满完成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

2016年11月18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驻留,为后续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2017年4月20日,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首次“太空加油”,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这一关键技术的国家。

2020年以来,我国先后成功实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等9次飞行任务,构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站在轨飞控管理体系。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完成在轨驻留半年的太空飞行任务。

建造中国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载人航天工程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投入较少、发展较快、成果较多、可持续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未来,中国载人航天将会从近地空间走向地月空间,进而迈向深空。

3.服务民生,航天技术深入寻常百姓家

无论身在何处,“北斗”帮你导航定位;足不出户,“风云”为你预知天象;地处偏远,通信卫星助你联网无忧……十年来,中国航天空间应用全面发展,推动牵引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全面服务国计民生。

据国家航天局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2年6月30日,我国共实施283次发射任务,将625颗航天器送入太空。目前,我国在轨工作航天器约600颗,位居世界第二。它们在国土、测绘、环保、通信、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

且看一组数据:

通信卫星累计为国内偏远地区1.4亿户家庭提供直播卫星电视以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农村电商等服务,并在多次灾害救援中提供高效应急通信服务;

北斗导航为超过700万辆道路运营车辆提供安全保障服务,为超过4万艘海洋渔船提供定位和短报及通信服务,还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精准定位导航服务;

卫星遥感为国内数万家用户和全球100多个国家提供服务,累计分发数据超亿景,有力保障国内外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监测;

超过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实现移植深耕,助力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能机器人等智慧产业加速发展,还孕育了太空制药、太空育种、太空农业等新业态;

…………

很多人可能没想到,航天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如此紧密相关。“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提升了人民生活福祉。”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说。

4.和平利用,与全世界共享航天发展成果

走出地球,共同拥抱太空。

国家航天局表示,基于和平利用原则,中国与全世界共享航天发展成果。无论是即将建成的中国空间站,还是人类首次月背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抑或是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以及风云、高分、北斗等一批航天基础设施,这些航天技术成果不仅服务中国,还为全球提供全天候服务。

这十年,我国与34个国家航天机构和4个国际组织签署84项空间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与9个国家航天机构签署了航天合作大纲,深度参与联合国外空委等18个国际组织工作。围绕嫦娥四号、天问一号等开展深度合作,与国际科学家共同分析研究月球与火星的探测数据。中国空间站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全球开放共享高分卫星16米遥感数据,为“一带一路”沿线及全球150多个国家提供高分数据产品和空间信息支撑。牵头发起“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多任务小卫星、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等多边合作项目,与巴西联合研制中巴资源卫星,与俄罗斯联合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研制建设……

“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开发、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国家航天局表示,中国将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着力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高人类对宇宙的科学认知,扩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间,推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

牢牢把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国家航天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航天事业发展,高瞻远瞩作出建设航天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广大航天工作者砥砺奋进,航天重大工程圆满实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不断突破,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注入“航天动力”。

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十年。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天问一号”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始实施,并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运载火箭加快更新换代,形成陆地、海上多样化发射能力;通信、导航、遥感等空间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形成体系能力……中国航天行稳致远,创新发展,不断刷新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高度,不断拓展航天科技应用服务的广度。

胸怀航天强国梦想,中国航天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瞄准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领域,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空间科学探测和月球探测、火星探测、载人航天等航天工程的实施,使我们对宇宙、太阳、月球和火星的演化,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等问题有了更多认识,取得很多科学成果。我国航天正在加速建立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基础产品体系、技术体系与保障条件,实现重点装备和重大工程关键核心基础产品自主保障。

在实现科学探索和突破的同时,中国航天赋能社会,支撑国家战略发展,不断提升发展效益效能。卫星应用与行业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空间信息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卫星公益服务和商业应用不断加强。同时,航天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助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和提质增效,为国民经济各领域和大众生活提供更加优质、便利的服务。目前,航天应用已广泛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农业发展、林草监测、防灾减灾、气象预报、海洋开发、交通运输、教育医疗、城乡建设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衍生出的新技术已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到航天科技所带来的美好。

中国航天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还在于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培养造就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一批有坚定理想信念、高昂爱国热情、强烈责任担当、良好精神风貌的航天人才队伍。通过重大工程牵引,我国不断加强航天领域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的培养。从天宫、北斗、嫦娥到天和、天问、羲和,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嫦娥团队”“天问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平均年龄都在30至40岁。围绕空间科学研究,我国建立了一批科研设施和高校学科,为未来空间科学研究的人才储备奠定了良好基础。

航天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每一次航天发射、每一次航天科技成果的发布,都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航天是人类共同的事业。面向新征程,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增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牢牢把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原则,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航天高质量发展,让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作者:国家航天局)




来源网址: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2312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8 09: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